小雪儿

帝王生活

文档

1

已售 0
476.03KB

数据标识:D17210101982858499

发布时间:2024/07/15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第一章 秦(1)
第2节:第一章 秦(2)
第3节:第二章 汉(1)
第4节:第二章 汉(2)
第5节:第二章 汉(3)
第6节: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1)
第7节: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2)
第8节: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3)
第9节:第四章 隋
第10节:第五章 唐(1)
第11节:第五章 唐(2)
第12节:第五章 唐(3)
第13节:第五章 唐(4)
第14节:第五章 唐(5)
第15节:第六章 五代十国
第16节:第七章 宋(1)
第17节:第七章 宋(2)
第18节:第七章 宋(3)
第19节:第八章 辽金元(1)
第20节:第八章 辽金元(2)
第21节:第八章 辽金元(3)
第22节:第八章 辽金元(4)
第23节:第八章 辽金元(5)
第24节:第八章 辽金元(6)
第25节:第八章 辽金元(7)
第26节:第八章 辽金元(8)
第27节:第九章 明(1)
第28节:第九章 明(2)
第29节:第九章 明(3)
第30节:第九章 明(4)
第31节:第九章 明(5)
第32节:第十章 清(1)
第33节:第十章 清(2)
第34节:第十章 清(3)
第35节:第十章 清(4)
第1节:第一章 秦(1)
第一章 秦
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惠公的姐姐。弟弟被俘了,姐姐能袖手旁观?秦穆公以为美丽的夫人闹闹气就罢了,没想到的是,这位美人,竟然在高台之上,架起了一大堆柴草树木,她带着为秦穆公生下了儿女,坐在柴堆之上,命人给自己的丈夫喊话:如果不立即释放晋惠公,就马上点火自焚!秦穆公目瞪口呆,只好立即释放了晋惠公。秦王朝的宫廷历史,就像这高台上的柴草火焰一样,令人眼花瞭乱。
三、先秦和秦宫廷乐舞
中国古代的宫廷乐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礼仪性的,一类是娱乐性的。音乐也就有雅乐、燕乐之分。与音乐相配的乐舞也同样分为两类。礼仪性的乐舞是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如册立太子、纳后、元旦、冬至、朝会、宴会等,最主要的是用于祭祀。
据说,最早发明乐器和弹奏音乐的是古圣人伏羲。黄帝时命伶伦造律,依凤凰之鸣分为十二音阶,于是就产生了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尧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听过韶乐,并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古代乐器竽周时保存有这六套完整的乐舞,称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先祖。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而且因时代久远,这些雅乐变得越来越模糊,失传、残缺得越来越严重,流传异常艰难。除了古人记谱手段拙劣以外,是雅乐本身缺少生命力。用乐舞传述礼义,调合天地,表现仁,实在是难为了乐舞,负此重大使命的乐舞怎能不严肃、沉重、平板?
礼仪性的雅乐乐舞分为文舞、武舞两类,象征文治武功。文舞的舞队每人左手执籥(乐器),右手秉翟(舞具)。武舞的舞队每人手执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
雅乐用于正规的场合。帝王们在雅乐面前,生不出任何杂念,也不会感到轻松。战国时,魏文侯好古乐,想从雅乐中听出一点滋味来。不料,雅乐没有奏完,魏文侯已昏昏欲睡。魏文侯不得不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寡人听古乐就老想睡觉,一听郑卫之音,就一点也不觉得疲倦!"郑卫之音是儒家贬斥的所谓淫邪之声。子夏当即反驳,替雅乐辩解,但文侯还是提不起兴致。因此史书说:"魏文侯虽然好古乐,然听古乐时犹昏昏欲睡,于是,淫声炽盛而雅乐尽废。"
燕乐是帝王们在后廷宫苑宴乐时演奏的乐曲。古代考据学者郑玄确切地说,燕乐就是房内乐。明宣宗认为,周公作乐,曰《勺》,又有《房中之乐》,以歌后妃之德。显然,燕乐是供娱乐、消遣的,怡情悦耳,轻轻松松。这与沉重、拖沓的雅乐刚刚相反,因此被斥为淫声,所谓"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商纣淫乱天下时,曾命乐师师延作靡靡之音。音乐流传开来,乐音妖冶,使民日渐轻慢,鄙贱无常,人心思乱。武王伐纣,师延自知其罪,惶惶地投水自尽。这恐怕是最早的燕乐,较之周公的房中之乐更早。
燕乐因其通俗、浅显,因而被称为俗乐,其大多数取自于民间。春秋、战国时期,郑、卫的民间音乐婉转优美,儒者斥之为淫靡之声,子夏称郑音好滥淫志,卫音趣数烦志,自此郑、卫之音,就成了妖冶燕乐的代称。
先秦的儒生对于燕乐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燕乐取代了雅乐的地位,导致贵贱不分,斯文扫地。秦汉以后,雅乐、燕乐日渐分途,各自有各自的用处,谁也取代不了谁。后来,雅乐不断地衰败,虽代代扶持也无济于事,似乎正应了先秦儒生们的担忧。但事实上,雅乐的衰落,与燕乐没有什么关系。
周代有了天子宴享时的宴乐,是宫廷燕乐的一个部分。燕乐一般都配有舞蹈,出现在皇帝日常宫廷生活中的乐舞自然就是燕乐舞。有时在宫廷大典和大节宴庆上,也会演奏颂扬本朝的雅乐舞。
第2节:第一章 秦(2)
古代乐器筝周代的燕乐节目很丰富,多姿多彩。《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是专业乐工演唱的。《南陔》《华黍》《白华》是用笙演奏的。《鱼丽》《由庚》是歌唱与笙演奏相间的三组曲目,后有《南有嘉鱼》《崇丘》和《南山有台》《由仪》,前为唱,后为奏。
商灭亡后,商纣的叔父箕子路过故都,看见废墟上长出了麦苗,箕子很伤感,触景生情,随口唱道:
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兮,
彼狡童兮,
不与我好兮。
周成王时国泰民安,凤凰来翔,成王高兴地唱道:
凤凰翔兮于紫庭,
予何德兮以感灵?
赖先人兮恩泽臻,
于胥乐兮民以守。
荆轲图穷匕首见,一把抓住秦皇嬴政的衣袖,要刺死嬴政。秦皇无路可遁,请求听琴一曲,再凭处死。王美人即兴弹唱:
三尺罗衣何不掣,
四面屏风何不越!
秦皇感悟,立即掣衣、拔剑,越过屏风,以剑击向荆轲。
大概先秦、秦汉的人爱如此即兴而歌。这正是《诗经》中的好传统。这样唱了以后,能宣泄感情,表达情绪,从而使自己得以平静。
四、秦始皇喜爱侏儒
三代的时候,君主身边就有御用的乐师相随,出行、游乐也要把乐师带上。这些乐师聪明、机敏,侍从君主,渐渐成为君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侍从君主的不仅仅限于乐师,凡有一技之长、能调笑取乐、风趣过人的均可侍从,称之为优人、优伶。
优伶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诙谐逗趣,让帝王高兴。有了优伶,再紧张、烦躁的生活也会平添乐趣,帝王们感到轻松,渐渐地就离不开他们。优伶们除了取乐以外,有的还以诙谐的方式传达下情,进谏君主,讽刺丑恶。他们往往含而不露,从容不迫,妙趣横生。
优伶俑先秦至于秦代,优伶们都以优为姓氏。优孟即是楚庄王时的一位宫廷乐师,是侍从君主的一位古代有名的优伶。楚庄王有恋马癖,给心爱的马穿上绣有文采的衣,配上华鞍,席以露床,置之华屋,用枣脯等进行饲养。马营养过剩了,终于太过肥胖,最后胖死了。庄王听到死讯,大哭不止,随后命群臣临丧,并吩咐以大夫礼备棺行葬。大臣一致反对,都说这样不好。庄王下令,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群臣再也无人敢说话。
优孟却仰天大哭,奔进了宫殿。庄王很奇怪,问他是怎么回事?优孟止住哭,郑重地说道:"马是大王所钟爱的;楚国这样大,什么办不了呢?大王所爱的马死了,以大夫礼下葬,实在太薄,请以人君礼下葬!"
庄王有些迷惑,问怎么个葬法?优孟回答说:"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槨,梗、枫、豫章为题凑;发甲率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邑;诸侯听说这些以后,便会都知道,大王贱人而贵马。"
庄王听这一说,恍然大悟,自悔地说道:"我的过错,竟到这种程度,那该怎么办?"优孟说道:"请大王以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槨,铜历为棺,斋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就是说,同六畜的吃法一样,把它吃掉。庄王没有异议。
秦始皇以侏儒为优伶,最有名的一位名叫优旃。优旃会谐谑,随机应变,颇有分寸,因此能长期在旷世枭雄的嬴政身边周旋。
有一次,嬴政在殿中饮酒。优旃陪侍。殿外下起了大雨。站在殿阶的执檐卫士们全身都淋透了。优旃乘空走到卫士身边,小声说:"想休息吗?"卫士们都点点头。优旃告诉他们,等会儿喊他们时,要好生答应。酒宴继续进行。群臣举杯祝寿,山呼万岁。
优旃突然在槛边大声喊,"陛檐郎!"卫士们应声答应。殿内肃静。嬴政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优旃从容地说道:"你们长这么高,有什么用?我虽然矮,却能在这儿休息!"嬴政向外看看,见卫士们都在淋雨,便吩咐他们分为两班,轮流护卫。
秦皇嬴政不满足于自己的宫室花园,设想加以扩大,东到函谷关,西至陈仓。嬴政将这种想法交内廷众议。优旃插进说道:"扩大范围?好啊!纵禽兽其中,一旦寇从东方来,令麋鹿阻挡就足够了!"嬴政闻言感悟,便放弃了这一设想。
第3节:第二章 汉(1)
第二章 汉
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奖励农耕,几十年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宫内的各种活动相继展开。汉武帝时国力鼎盛,宫内盛行角抵百戏,争奇斗胜。蹴鞠、投壶、射猎、棋弈也竞相争盛,开展得轰轰烈烈。昭帝、宣帝时又有骋鹜、游观、钓鱼、鼎力、蹴鞠斗鸡、毕弋捷健、角抵田猎等,宫中娱乐称盛。历新莽至于东汉,宫中的娱乐好尚和帝王、后妃们的雅好不绝如缕。
一、后宫流行无裆裤
汉高祖刘邦时,大儒叔孙通奉命制定朝仪,撰《汉礼器制度》,明文记述了弁冕的长短,但并未详记衮冕的规格和形制。汉惠帝刘盈曾感叹说:"汉初只是稍定汉诸仪法。"直到西汉末年,王莽拜受衮冕衣裳和皮弁素积,西汉的冕服制度至此才见端倪。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刘秀建立东汉,兴明堂,立辟雍,复兴旧制。汉明帝时,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诸篇旧制,确立服饰制度。天子冕服从欧阳氏之说,冕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裹,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十二旒;衣绣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纁下玄上。冕服在汉时用于春祭、祀岁首、天地等。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下为铁卷梁,前有山。秦天子乘舆时戴。汉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
高山冠又叫侧注冠,形制和通天冠相同,但顶不斜却;高凡九寸,无山,无展筩。高山冠本是赵王冠,秦灭赵后承之。秦汉天子有时乘舆戴高山冠。
武冠又叫赵惠文冠。秦灭赵后,以其君冠赐赏近臣。汉因秦制,又称武弁大冠,由武官们佩戴;汉宫侍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貂尾为饰,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
中国古代有冠无帻。战国时,秦武将首加绛帕,以示贵贱。这便是早期的帻。后来,在帻前作颜题,就是在额上前面作山。汉代时,增颜题,并加巾连额。汉文帝时,增高颜题,加增其巾为帻屋,增施其耳。汉元帝额部有壮发,不想让人看见,于是戴帻。此后,汉君臣戴帻成风。王莽秃顶,将帻屋上施巾,戴在头上,帻便罩住了整个头部。
汉代服饰制度不甚完备,但对宫中后妃的衣饰却有明确的规定。《后汉书》记载: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饰,绀上皂下;蚕服,青上缥下,都是深衣制(即单衣)。汉宫皇后的谒庙服饰和太后的大致相同,绀(深青带红)上皂(黑色)下;蚕服,青上缥(青白色)下,深衣制;所不同的是,假结,步摇,簪珥。贵人助蚕服为纯缥(淡青色)上下,也是深衣制,但大手结,墨玳瑁,加簪珥。长公主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均加簪珥。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皇后到二千石夫人,均以蚕服为朝服。汉宫女子日常衣服是上衣下裙制。汉马皇后就爱穿大练裙,即大帛裙。汉赵飞燕皇后则爱穿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以至后宫宫女纷纷仿效,并襞裙为绉,号留仙裙。汉代有首《定情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汉宫中,女子的裤子一般没有裆,就是开裆无裆裤。汉昭帝时,上官皇后改革服制,命宫中女子穿有裆裤,称为穷裤。穷裤有前后裆,相当于唐时的绲裆裤。
汉宫女子时兴高髻。宫中影响京师,京师影响全国。有诗描述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马皇后以后,宫中兴起四起大髻,髻后留有余发,可以绕髻三匝。汉桓帝时,宫中的愁眉啼妆、堕马髻流行京师。唐大诗人刘禹锡就曾描述说:鬓髫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十娘。
四、秦汉宫廷游乐
庞大的秦帝国存在了十五年。专制的秦皇虽然收缴、销毁兵器,禁止天下臣民习武,限制许多活动的开展,但先秦的养生学说却仍在流传,宫中也不绝于杂技乐舞,而且宫内的各种活动也并没有受到限制。
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奖励农耕,几十年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宫内的各种活动相继展开。汉武帝时国力鼎盛,宫内盛行角抵百戏,争奇斗胜。蹴鞠、投壶、射猎、棋弈也竞相争盛,开展得轰轰烈烈。昭帝、宣帝时又有骋鹜、游观、钓鱼、鼎力、蹴鞠、斗鸡、毕弋捷健、角抵田猎等,宫中娱乐称盛。历新莽至于东汉,宫中的娱乐好尚和帝王、后妃们的雅好不绝如缕。
第4节:第二章 汉(2)
投壶、博戏、棋弈
投壶是古代宫廷贵族和士大夫们宴会和日常活动的一种游戏。一人捧矢司射,每人依次投矢于壶,投中多者为胜,少者罚饮。
汉代"投壶"汉武帝时,与东方朔同为戏谑宠臣的郭舍人是位投壶的高手。一般投壶的人为了使壶中的矢不再弹出来跃出壶外,往往在矢中夹一小豆。郭舍人却不同,用竹做矢,不用棘木。他不仅能让竹矢准确无误地落入壶中,而且还能让竹矢反弹回来,回到自己的手中,而且一矢百投百返。武帝在宫廷宴会,常令郭舍人代他投壶,每次大胜,武帝厚赐他金帛。
汉时的《投壶赋》中说,投壶的壶高三尺,盘腹修颈,外饰金银,文以雕刻,投壶的时候壶与筵席相距七尺。这种壶是精工制作的专用壶,显然与武帝时郭舍人玩的不是一种。
博戏分为多种。有掷骰决输赢的博类,即投骰后行棋,如六博、摴蒱、叶子戏、纸牌。有猜谜类博戏,如射覆、藏钩。有游戏类博戏,如投壶、触铃。
六博又叫陆博,与棋相似,先掷采,后行棋,棋子每人六粒,故称。博与弈常常合称,即博弈,但博的胜者赢钱,所赢叫做进。
汉宣帝刘询少时,在民间度日,常与陈遂交往,对博对弈。刘询输了,向陈遂交纳博进时,常常钱囊空空,只好赊账。刘询即位以后,赐给陈遂太原太守之职,玺书上说:官尊禄厚,可以抵偿博进了。
汉初的景帝做太子时,也好博戏,而且有些过分。他与吴(封国)太子有一次玩博戏,吴太子赢了,他勃然大怒,为争输赢竟将棋盘砸在吴太子头上,吴太子当即殒命。
射覆是猜测覆物的一种游戏。一种东西被覆盖着,没有任何线索,很难猜中的。如果一次次射中,不免有些神秘。
汉时的郭舍人和东方朔,都是射覆如神,大概是特异功能也未可知。有一次,武帝把一只守宫(壁虎)盖在盂下,召来了几个善卜者射覆,结果一个也没有射中。东方朔请求武帝允许他尝试一下,理蓍布卦,从容说道:"微臣以为是龙又没有角,像蛇但有脚,会爬壁,就是守宫即蜥蜴!"武帝大为称善,当即赐帛十匹。
汉武帝刘彻武帝又扣住了几样东西,让东方朔射。东方朔一一射中。武帝和近侍们无不称奇,又赐以帛。郭舍人见东方朔出尽风头,站在一旁嫉妒得不行,随即奏道:"东方朔这是碰巧碰上了!让我来试他,如果猜中了,杖我一百;如果猜不中,就请赐给我帛。"
武帝觉得好玩,当即许可。郭舍人用盂扣住树上的一种寄生物,让东方朔射。东方朔不假思索,随口说道:"是窭薮(蚁窝)!"
郭舍人大惊失色,不得不认输,嘴上却还较劲:"我就知道东方朔不能猜中!"武帝吩咐开盂验视,果真是窭薮。郭舍人只好挨一顿捶打。
藏钩与射覆相近似,也是猜拳头内中东西的一种游戏。据说它起于汉武帝时期。武帝晚年,得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入宫,一直把拳头攥得很紧。武帝展其手,见有一只小钩。后来,藏钩戏在宫里便兴盛起来。玩法是分成两队,每队有
data icon
帝王生活
1
已售 0
476.0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