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侯 序
王 序
邱 序
敬悼孟小冬前辈(1)
敬悼孟小冬前辈(2)
敬悼孟小冬前辈(3)
敬悼孟小冬前辈(4)
敬悼孟小冬前辈(5)
敬悼孟小冬前辈(6)
敬悼孟小冬前辈(7)
敬悼孟小冬前辈(8)
敬悼孟小冬前辈(9)
敬悼孟小冬前辈(10)
孟小冬丧仪哀荣(1)
孟小冬丧仪哀荣(2)
孟小冬丧仪哀荣(3)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1)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2)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3)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4)
孟小冬剧艺管窥(1)
孟小冬剧艺管窥(2)
孟小冬剧艺管窥(3)
孟小冬剧艺管窥(4)
孟小冬剧艺管窥(5)
孟小冬剧艺管窥(6)
孟小冬剧艺管窥(7)
孟小冬剧艺管窥(8)
侯 序
侯榕生
二十余年前,中国广播公司有个很受听众欢迎的节目“猜谜晚会”。事隔多年,我们寄居美国的老中们,当然是老一辈的老中,常常引用“四个灯,答对啦”这句话。该节目主持人,即是丁秉鐩先生。不但此也,丁先生也主持大型平剧清唱晚会,是当时广播界的红人儿。
丁秉鐩先生,在我们小地方北平住过不少年,卒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也在天津住过多年,在他生前大著《北平、天津及其他》有很详细的说明。
那时,我们不但听到广播中丁先生的高亮声音,在平剧演出的场地,准可以看到他的本人:高大、健壮,笑口常开,一口的京片子。那时,大鹏剧团演出多在空军介寿堂,其他剧团演出多在国光戏院——即国军文艺中心——在前五排的左方,是剧评家的专席,群贤毕集,其中有两位高身量的北平人,一位是包缉庭先生,另一位即是丁秉鐩先生。包先生是北平科班富连成专家,丁先生则涉猎广泛,多着重平剧成名演员的描写、介绍、轶事,对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所搜罗的资料也非常翔实。对于名伶演出的记载,可追溯到民国三年,其中有系统的文章,如:杨小楼、金少山,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四小名旦,黄桂秋、徐碧云、程玉菁、李香匀四大霉旦,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李万春与李少春郎舅之争,等等,以燕京散人为笔名的大作,散见于国内杂志报章,以及香港《大成》杂志,描写生动,人物活跃欲出,极具可读性。美国寒舍猫庐珍藏丁秉鐩先生的《北平、天津及其他》、《孟小冬与言高谭马》两著作,乃舍亲陈衡力公使所馈赠,丁陈二位原系北平燕京大学同学,也是戏迷同好,赠之不久,即闻丁先生以心脏病逝世,再不久,陈衡力先生亦去世,算来应是年前往事了。而《国剧名伶轶事》一书,迄无觅处。
旧历年前夕,由美返台,与老乳母共度春节。节后会友,遇大地出版社社长姚姊宜瑛,谈到丁秉鐩先生三著作,早已购下版权,拟再版问世,惜觅丁先生令爱丁琪女士不着,无人写序,事隔五年向拖在这里等尔。闻之,不顾浅陋,当场自告奋勇,说是我可以替他写点什么,这就是上述与丁先生有关的滴滴点点。
当年在戏院中前五排左方的剧评家们,多已物化,只小周郎、王元富二君为硕果仅存者,写剧评原为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名伶轶事来龙去脉的专题报导,舍丁君外并无来者。现在,剧评家凋谢了,连发表这类文章的地盘也难找到了,二十余年的人事变迁,令人感叹。而在这渐渐步上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居然有人要把丁秉鐩先生的遗著,重版问世,怎不令人拍案称快!
离台在际,拉杂写来,权当序言,不到之处,莫怪。
1989年2月25日永和旅次
王 序
王叔铭
谈国剧,绝不能忽略须生,因为由元朝杂剧开始,生角便与旦角构成剧中两大主要角色,而生角领袖群伦的局面,直到梅兰芳成名之后才告打破。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今天虽然仍旧看得到元明清时代的剧本,但在这三个朝代中主要演员的成就与贡献,却无从覆探了。 丁著《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因为他不仅把民初以来谭派传人在学习、揣摩、吸收、阐扬谭派须生的演唱艺术,叙述得巨细靡遗,而且就学者的家庭与职业背景,各个人的秉赋与际遇,对他们尔后成就与贡献所发生的影响,也分析得合情合理,不倚不偏。 孟、言、高、谭、马的戏,我都看过。孟女士来台定居后,更时相过从。所以丁著刊行前夕,请余作序,特为简介如上。
邱 序
邱言曦
我和作者年齿相若,生得不算太晚,都有机会接触国剧名伶在舞台上的实地表演;其声容并茂、各擅胜场之处,至今记忆犹新。但当时只居于欣赏者的地位,事后也不准备对他们的艺术作深一层的剖析;就如品尝旨酒,只知享受,并不想查问是哪一个年份,用哪一种特殊的方法酿造出来的。
作者听戏比我听得多,不但听,而且能够品评,穷究其艺术的源流脉络。这几篇叙说已故须生名伶的文章,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对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所搜罗的资料也非常翔实,例如某人在某年某月某日在哪一家戏院唱的是什么戏,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年(1914),都记载得很清楚,像这样有系统地介绍国剧艺人的文章是不多见的。
一艺之成,备历艰辛,且才禀、师承、磨练都要配合得好才行。国剧艺人培养的过程比其他方面的艺术,时间长而学习苦;自幼年的腰腿翻滚、吊嗓、学腔到演出时的做表开打,一点也马虎不得,这是对身心两方面的“密集”式的锻炼。我们欣赏某一位演员的身上“边 式”,却不知道他在练功时吃过多少苦头;说这个人的嗓子受听,却不知道他经过多少个寒冷的早晨,在城墙根“呐喊”。即使这样,也不一定成材,许多人沉沦在配角零碎这个阶层,一辈子没有抬过头。青年时代在舞台上有突出的表现,但由于继续钻研之不得其道,或个人生活的影响,中途颠踬的又不知凡几。
舞台是冷酷的,观众是无情的,今天你唱得好,舞台是乐园,观众是朋友;明天你唱得不好,舞台是苦海,观众是敌人。李盛藻坐科时很红,出科以后,越唱越怪,就没有人听了。徐碧云是梅兰芳的亲戚,初挑班时表演并不坏,后来抽上了大烟,又好渔色,至于嗓音沙哑,观众对他也都掉头不顾了。幼年听言菊朋,正是他的鼎盛时期,他唱《辕门斩子》,前面是梅兰芳的《穆柯寨》,和他配佘太君的是龚云甫,何其风光!到民国二十二、三年(1933、1934),他唱《定军山》、《击鼓骂曹》,只能上三成座,音量小得只有前几排听得见,这景况又何其冷寞!
一个国剧演员成名难,要长保美誉更难。这本书所描叙的几位名伶都是在舞台上站定了几十年的,他们能成为须生中的巅峰人物,绝非幸致。(言虽在晚年落魄,但究竟也红了近二十年,而且能自成一派。)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伶的敬业精神——孟的苦心问艺于余叔岩,以及高、马的立意创新,都值得后一辈的艺人(不仅是国剧)效法。
国剧中的“自然法”或不成文法,也就是行规,绝大多数都谨守不渝,也是国剧能够发皇鼎盛的原因之一。言菊朋嫌他的戏码排倒第三,决定辞班,但还是先把这出戏唱完才能向班主提出来;如果他临时“罢演”,就是破坏了行规,以后也没有别的班子肯 邀他。更没有听说哪一个大牌演员迟到误场的(可能金少山是例外)。他们并没有宣誓订演员公约,却人人都知道遵守这种规矩。小至一个家庭、一种行业,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要有某种自然形成的约束,否则,就会乱得不成章法了。
谭富英以他的家世、天赋、环境,应该有更好的成就。民国二十三年(1934)他初挑班时表演最好,以后愈来愈懒散。抗战胜利后,他到沈阳来唱,我听了几次,觉得很失望;每出戏,他只卖几句,其余的地方都是敷衍了事,我总奇怪他何以这样不肯努力。这次看了秉鐩兄的分析,才知道病根在受制于谭小培,生活上没有自由,唱得再好都不是为自己赚钱,才养成了虚应故事的坏习惯。
前一代名伶有值得后辈追迹的长处,也有不足为法的习气。谭、马、言都有不良嗜好。马由香港回大陆,也和他的嗜好有关。“文革”后,马无戏可唱,被迫执打扫清洁的粗事。言和马的辞世,虽相隔二十四年,但都可以说是潦倒以终。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它使你体味渊厚的戏剧艺术,也使你体味沧桑多变的人生。
敬悼孟小冬前辈(1)
今年,岁次丁巳的一九七七年,对国剧界来说,好像是流年不利。先是,梅派名票赵仲安先生去世了。对指导后学,谱唱腔、说身段方面,失却了一位导师。
继之,名鼓票陈孝毅先生去世了。不但国剧方面失去了一位司鼓健将;对昆曲彩排和越剧演出来说,更如去了三军司令,后继无人。
五月二日晚上,传来了俞大纲教授遽逝的噩耗。不止国剧界,话剧、舞蹈、音乐各界后进,和他的满门桃李,都失南针。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又惊悉有“冬皇”尊誉,余派传人的一代剧艺家孟令辉前辈仙逝了。因连串坏消息引起的恶劣心情,更震撼得到了极致。因此,谨以悲伤沉重的心情,草成此文。为了行文方便,只好先不恭地直呼其名了。 一、身世与学艺
孟小冬是梨园世家,到她已经三世。原籍山东,祖父孟七(艺名,本名不详)工武生、武净,因避乱到上海,就在当地落户了。孟七生子六人,孟小冬的父亲行四,名鸿群,工武老生兼武净。三伯鸿荣,工武生,武功坚实,有名于时,后来改名小孟七。六叔鸿茂,先工文武花脸,后改丑角,也驰誉沪上。过去大鹏已故丑角张国安,艺名小鸿茂,即其弟子。
孟小冬生于上海,以出生地为籍贯根据的话,算是上海人。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九岁时,从仇月祥学老生戏,十二岁就在无锡新世界登台了。十四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同台有老旦张少泉(李丽华之母)、武旦粉菊花等。
民国十四年(1925),孟小冬年十八岁,北上赴北平深造,拜陈秀华为师。当时北平梨园行有个不成文法:凡外来的伶人,不管原来坐过科、拜过师,一定要在北平再拜一次师,取得北平梨园公会的会籍,才能出台演戏。学老生的,大多拜陈秀华、鲍吉祥、张春彦,宗余的角儿,莫不如此。一般的老生,也要拜陈少五、札金奎。学旦的角儿呢,绝大多数拜王瑶卿;一般旦角,也要拜吴彩霞、诸如香、赵绮霞等。但是外来拜师的伶人,少数是真心学习,进一步的研究,除了拜师时的贽敬以外,要送月规,好时常去学戏。大多数呢,拜师只为“挂号”,好开始唱戏,只有师徒名义罢了。
孟小冬就是少数真心学戏的一位,她从那时候起,就矢志学习余(叔岩)派老生了。一方面遇见余叔岩演戏时,必前往看戏,细心观察身段、地方;一方面从陈秀华、孙佐臣(又称孙老元,曾一度给谭鑫培操琴)学习字眼、唱腔。对余派票友也常向人家请教。北平有位名票李适可(又名止庵),对余腔有相当研究,还灌过《沙桥饯别》的唱片,孟小冬也从他盘桓请教。总之,她那种多方学余、虚心求教的精神,和当初余叔岩的学谭精神,是毫无二致的。所以在“私淑”余叔岩的时期,就比一般学余的老生高出一筹了。到了拜余以后,更升堂入室,尽得精髓,成为余派嫡传第一人了。
敬悼孟小冬前辈(2)
二、演戏的阶段
从十二岁登台,迄十八岁到北平以前,孟小冬的戏路相当广泛。从民国十四年拜师陈秀华以后,就归工专演余派老生戏了。曾先后在北平前门外的三庆园、城南游艺园、新明大戏院等,各坤班演出,那时已经唱大轴头牌了。
民国十六年(1927)与梅兰芳结合,谢绝舞台数年。与梅仳离以后,吊嗓用功,二十一年(1932)起至二十七年(1938)拜余以前,常川在北平演唱,偶尔到天津、上海演出。不过在北平所谓常川,一年也不过唱个十场八场罢了(原因详后),不像别的班儿,一周演出两三次。她那时候演出的场地,大部分在东安市场吉祥园。班底阵容为:青衣李慧琴(卢太夫人李桂芬的弟妇、卢燕的舅母)、武生周瑞安、花脸李春恒、小生姜妙香、丑角慈瑞泉、里子老生鲍吉祥、老旦李多奎、二旦小桂花等。
孟小冬演的戏目有《四郎探母》、《失空斩》、《捉放曹》、《奇冤报》、《击鼓骂曹》、《珠帘寨》、《御碑亭》、《盗宗卷》、《黄金台》、《武家坡》等。天津法租界有个西权仙电影院,后来改名新新戏院,在二十六号路(绿牌电车道)。除了经常演国片和西片电影以外,偶尔也短期演戏。有一次约孟小冬、郝寿臣合作三天,一天孟、郝合作全部《捉放曹》,“公堂”起,“宿店”止。一天孟、郝合作《失空斩》。一天大轴孟小冬《奇冤报》,压轴郝寿臣《荆轲传》。那时郝寿臣已成气候,竞排新戏了,而肯把《荆轲传》在压轴唱,就具见孟的声势地位了。 孟小冬和尚小云的《四郎探母》,也是那时候义务戏的热门戏码。在北平小型义演里是大轴戏。有一次天津有某项义演,特请他们二位到春和大戏院演出《探母》,颇为轰动。换言之,在拜余以前,孟小冬在老生界的地位,已然驾乎马连良、谭富英以上了,而杨宝森还在给人跨刀呢!
敬悼孟小冬前辈(3)
三、拜余以后
孟小冬打算拜余叔岩为师,可以说蓄志已久,也曾多次托人说项。无奈余叔岩这个人,因为剧艺得来不易,不肯轻易传人;同时个性孤介保守,连男徒弟都不肯收,更不论女弟子啦。虽然曾给杨宝忠、陈少霖说过戏,但只是指点,没有师生名份。到民国二十七年,李桂春(小达子)携子李少春北上,托出窦公颖、张璧、桂月汀这些人来关说,余叔岩总算点头,可以开山门了,就在十月十九日,收李少春为徒。孟小冬哪能再放过这个好机会,好在她与窦公颖等也是熟人,就托他们再为关说,余叔岩也不便再拒,隔了一天,在十月二十一日,也收孟小冬为徒啦。三天之内,收了两位名伶为徒,余叔岩也自得意;同时,对这两位门徒的资质与剧艺基础也很欣赏,就循循善诱,把掏心窝子的玩艺儿都拿出来了。余的教戏,是因材施教的。你如果领悟力强、肯用功,他会毫不保留地倾囊以授,而且极为认真。你没学到他认为满意的程度,经他“验收”许可以后,是不能拿出来公诸于世、上台演唱的。因为李少春有武生功底,余就教他《战太平》、《定军山》、《洗浮山》这种戏;孟小冬没有武功根底,长于唱做,就教她《洪羊洞》、《搜孤救孤》这种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四个字,实在是一位好老师。可惜,李少春因为家累太重,客观环境关系,中途辍学,此处不赘。唯有孟小冬能配合余叔岩的教戏条件,所以才尽得真传。
余叔岩给人说戏,并不是每天有上课时间、有功课表可循的。要他有时间,情绪好,兴致高,在深宵半夜,大烟抽足了以后,才加以指点。同时,他所教的,你没完全学会以后,他是不继续往下教的。所以跟他学戏的人,一定要有长长的功夫、耐耐的性儿,以铁杵磨针的心情,才能学得到玩艺儿的。
敬悼孟小冬前辈(4)
孟小冬一来私淑余叔岩多年,过去从陈秀华、孙老元那里,已经学到相当基础,又加天资聪颖,一点就透。二来她生活简单,只一个人,薄有私蓄,不愁生活,不需要靠唱戏吃饭,可以慢慢学,不急着唱。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她渴望拜余多年,一旦实现,自然全心全力,全副精神都放在学戏上。而正在与梅仳离以后,精神上别无其他寄托与纷扰,自然可以天天待在余家来学戏了。她在余家,除了学戏以外,在余叔岩夫妇面前,承欢膝下,有如侍奉双亲;与两位师妹(余叔岩有两个女儿)处得情同骨肉。她又通晓世故,练达人情,对老妈、下人、门房都时有赏赐,所以孟“大小姐”(那时候一般内外行对她的官称儿是“大小姐”)在余家的人缘极好,自然因势利便,尽得薪传了。除了《洪羊洞》和《搜孤救孤》以外,余叔岩对《失空斩》、《捉放曹》、《奇冤报》、《击鼓骂曹》这些过去她常唱的戏,也都给她加以修正,益臻完善了。
经余叔岩亲授的《洪羊洞》和《搜孤救孤》,孟小冬在北平各演了两次。《洪羊洞》首次公演是星期日白天,第二次是晚场;《搜孤救孤》都是晚场,地点都在西长安街新新戏院。《洪羊洞》除孟自饰杨延昭以外,裘盛戎饰孟良,李春恒饰焦赞,慈瑞泉饰程宣,鲍吉祥饰杨令公魂子,札金奎饰八贤王,张蝶芬饰柴郡主,徐霖甫饰佘太君,两次配角都一样。《搜孤救孤》除孟自饰程婴外,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鲍吉祥饰公孙杵臼。第二次唱是合作戏,屠岸贾换了金少山,其余配角仍旧。
自从孟小冬露了这两出戏以后,因为剧艺精湛,声誉日隆,大家目为余叔岩重现,这是她演戏史上最高峰时代。
后来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杜月笙先生六十大寿时候,孟小冬应邀演了两场《搜孤救孤》,配角仍用裘盛戎、魏莲芳原人,而公孙杵臼由上海名票赵培鑫串演,当时不止轰动上海滩,并且成为全国性的菊坛大事。现在台湾各广播电台,全有这份录音带,这几天恐怕要大播特播了。而这次的演出《搜孤救孤》,也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敬悼孟小冬前辈(5)
四、在台生活
民国三十八年(1949),杜月笙先生
Content
侯 序
王 序
邱 序
敬悼孟小冬前辈(1)
敬悼孟小冬前辈(2)
敬悼孟小冬前辈(3)
敬悼孟小冬前辈(4)
敬悼孟小冬前辈(5)
敬悼孟小冬前辈(6)
敬悼孟小冬前辈(7)
敬悼孟小冬前辈(8)
敬悼孟小冬前辈(9)
敬悼孟小冬前辈(10)
孟小冬丧仪哀荣(1)
孟小冬丧仪哀荣(2)
孟小冬丧仪哀荣(3)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1)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2)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3)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4)
孟小冬剧艺管窥(1)
孟小冬剧艺管窥(2)
孟小冬剧艺管窥(3)
孟小冬剧艺管窥(4)
孟小冬剧艺管窥(5)
孟小冬剧艺管窥(6)
孟小冬剧艺管窥(7)
孟小冬剧艺管窥(8)
侯 序
侯榕生
二十余年前,中国广播公司有个很受听众欢迎的节目“猜谜晚会”。事隔多年,我们寄居美国的老中们,当然是老一辈的老中,常常引用“四个灯,答对啦”这句话。该节目主持人,即是丁秉鐩先生。不但此也,丁先生也主持大型平剧清唱晚会,是当时广播界的红人儿。
丁秉鐩先生,在我们小地方北平住过不少年,卒业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也在天津住过多年,在他生前大著《北平、天津及其他》有很详细的说明。
那时,我们不但听到广播中丁先生的高亮声音,在平剧演出的场地,准可以看到他的本人:高大、健壮,笑口常开,一口的京片子。那时,大鹏剧团演出多在空军介寿堂,其他剧团演出多在国光戏院——即国军文艺中心——在前五排的左方,是剧评家的专席,群贤毕集,其中有两位高身量的北平人,一位是包缉庭先生,另一位即是丁秉鐩先生。包先生是北平科班富连成专家,丁先生则涉猎广泛,多着重平剧成名演员的描写、介绍、轶事,对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所搜罗的资料也非常翔实。对于名伶演出的记载,可追溯到民国三年,其中有系统的文章,如:杨小楼、金少山,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君秋四小名旦,黄桂秋、徐碧云、程玉菁、李香匀四大霉旦,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李万春与李少春郎舅之争,等等,以燕京散人为笔名的大作,散见于国内杂志报章,以及香港《大成》杂志,描写生动,人物活跃欲出,极具可读性。美国寒舍猫庐珍藏丁秉鐩先生的《北平、天津及其他》、《孟小冬与言高谭马》两著作,乃舍亲陈衡力公使所馈赠,丁陈二位原系北平燕京大学同学,也是戏迷同好,赠之不久,即闻丁先生以心脏病逝世,再不久,陈衡力先生亦去世,算来应是年前往事了。而《国剧名伶轶事》一书,迄无觅处。
旧历年前夕,由美返台,与老乳母共度春节。节后会友,遇大地出版社社长姚姊宜瑛,谈到丁秉鐩先生三著作,早已购下版权,拟再版问世,惜觅丁先生令爱丁琪女士不着,无人写序,事隔五年向拖在这里等尔。闻之,不顾浅陋,当场自告奋勇,说是我可以替他写点什么,这就是上述与丁先生有关的滴滴点点。
当年在戏院中前五排左方的剧评家们,多已物化,只小周郎、王元富二君为硕果仅存者,写剧评原为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名伶轶事来龙去脉的专题报导,舍丁君外并无来者。现在,剧评家凋谢了,连发表这类文章的地盘也难找到了,二十余年的人事变迁,令人感叹。而在这渐渐步上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居然有人要把丁秉鐩先生的遗著,重版问世,怎不令人拍案称快!
离台在际,拉杂写来,权当序言,不到之处,莫怪。
1989年2月25日永和旅次
王 序
王叔铭
谈国剧,绝不能忽略须生,因为由元朝杂剧开始,生角便与旦角构成剧中两大主要角色,而生角领袖群伦的局面,直到梅兰芳成名之后才告打破。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今天虽然仍旧看得到元明清时代的剧本,但在这三个朝代中主要演员的成就与贡献,却无从覆探了。 丁著《孟小冬与言高谭马》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因为他不仅把民初以来谭派传人在学习、揣摩、吸收、阐扬谭派须生的演唱艺术,叙述得巨细靡遗,而且就学者的家庭与职业背景,各个人的秉赋与际遇,对他们尔后成就与贡献所发生的影响,也分析得合情合理,不倚不偏。 孟、言、高、谭、马的戏,我都看过。孟女士来台定居后,更时相过从。所以丁著刊行前夕,请余作序,特为简介如上。
邱 序
邱言曦
我和作者年齿相若,生得不算太晚,都有机会接触国剧名伶在舞台上的实地表演;其声容并茂、各擅胜场之处,至今记忆犹新。但当时只居于欣赏者的地位,事后也不准备对他们的艺术作深一层的剖析;就如品尝旨酒,只知享受,并不想查问是哪一个年份,用哪一种特殊的方法酿造出来的。
作者听戏比我听得多,不但听,而且能够品评,穷究其艺术的源流脉络。这几篇叙说已故须生名伶的文章,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对每一位名伶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所搜罗的资料也非常翔实,例如某人在某年某月某日在哪一家戏院唱的是什么戏,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年(1914),都记载得很清楚,像这样有系统地介绍国剧艺人的文章是不多见的。
一艺之成,备历艰辛,且才禀、师承、磨练都要配合得好才行。国剧艺人培养的过程比其他方面的艺术,时间长而学习苦;自幼年的腰腿翻滚、吊嗓、学腔到演出时的做表开打,一点也马虎不得,这是对身心两方面的“密集”式的锻炼。我们欣赏某一位演员的身上“边 式”,却不知道他在练功时吃过多少苦头;说这个人的嗓子受听,却不知道他经过多少个寒冷的早晨,在城墙根“呐喊”。即使这样,也不一定成材,许多人沉沦在配角零碎这个阶层,一辈子没有抬过头。青年时代在舞台上有突出的表现,但由于继续钻研之不得其道,或个人生活的影响,中途颠踬的又不知凡几。
舞台是冷酷的,观众是无情的,今天你唱得好,舞台是乐园,观众是朋友;明天你唱得不好,舞台是苦海,观众是敌人。李盛藻坐科时很红,出科以后,越唱越怪,就没有人听了。徐碧云是梅兰芳的亲戚,初挑班时表演并不坏,后来抽上了大烟,又好渔色,至于嗓音沙哑,观众对他也都掉头不顾了。幼年听言菊朋,正是他的鼎盛时期,他唱《辕门斩子》,前面是梅兰芳的《穆柯寨》,和他配佘太君的是龚云甫,何其风光!到民国二十二、三年(1933、1934),他唱《定军山》、《击鼓骂曹》,只能上三成座,音量小得只有前几排听得见,这景况又何其冷寞!
一个国剧演员成名难,要长保美誉更难。这本书所描叙的几位名伶都是在舞台上站定了几十年的,他们能成为须生中的巅峰人物,绝非幸致。(言虽在晚年落魄,但究竟也红了近二十年,而且能自成一派。)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名伶的敬业精神——孟的苦心问艺于余叔岩,以及高、马的立意创新,都值得后一辈的艺人(不仅是国剧)效法。
国剧中的“自然法”或不成文法,也就是行规,绝大多数都谨守不渝,也是国剧能够发皇鼎盛的原因之一。言菊朋嫌他的戏码排倒第三,决定辞班,但还是先把这出戏唱完才能向班主提出来;如果他临时“罢演”,就是破坏了行规,以后也没有别的班子肯 邀他。更没有听说哪一个大牌演员迟到误场的(可能金少山是例外)。他们并没有宣誓订演员公约,却人人都知道遵守这种规矩。小至一个家庭、一种行业,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要有某种自然形成的约束,否则,就会乱得不成章法了。
谭富英以他的家世、天赋、环境,应该有更好的成就。民国二十三年(1934)他初挑班时表演最好,以后愈来愈懒散。抗战胜利后,他到沈阳来唱,我听了几次,觉得很失望;每出戏,他只卖几句,其余的地方都是敷衍了事,我总奇怪他何以这样不肯努力。这次看了秉鐩兄的分析,才知道病根在受制于谭小培,生活上没有自由,唱得再好都不是为自己赚钱,才养成了虚应故事的坏习惯。
前一代名伶有值得后辈追迹的长处,也有不足为法的习气。谭、马、言都有不良嗜好。马由香港回大陆,也和他的嗜好有关。“文革”后,马无戏可唱,被迫执打扫清洁的粗事。言和马的辞世,虽相隔二十四年,但都可以说是潦倒以终。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它使你体味渊厚的戏剧艺术,也使你体味沧桑多变的人生。
敬悼孟小冬前辈(1)
今年,岁次丁巳的一九七七年,对国剧界来说,好像是流年不利。先是,梅派名票赵仲安先生去世了。对指导后学,谱唱腔、说身段方面,失却了一位导师。
继之,名鼓票陈孝毅先生去世了。不但国剧方面失去了一位司鼓健将;对昆曲彩排和越剧演出来说,更如去了三军司令,后继无人。
五月二日晚上,传来了俞大纲教授遽逝的噩耗。不止国剧界,话剧、舞蹈、音乐各界后进,和他的满门桃李,都失南针。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又惊悉有“冬皇”尊誉,余派传人的一代剧艺家孟令辉前辈仙逝了。因连串坏消息引起的恶劣心情,更震撼得到了极致。因此,谨以悲伤沉重的心情,草成此文。为了行文方便,只好先不恭地直呼其名了。 一、身世与学艺
孟小冬是梨园世家,到她已经三世。原籍山东,祖父孟七(艺名,本名不详)工武生、武净,因避乱到上海,就在当地落户了。孟七生子六人,孟小冬的父亲行四,名鸿群,工武老生兼武净。三伯鸿荣,工武生,武功坚实,有名于时,后来改名小孟七。六叔鸿茂,先工文武花脸,后改丑角,也驰誉沪上。过去大鹏已故丑角张国安,艺名小鸿茂,即其弟子。
孟小冬生于上海,以出生地为籍贯根据的话,算是上海人。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九岁时,从仇月祥学老生戏,十二岁就在无锡新世界登台了。十四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同台有老旦张少泉(李丽华之母)、武旦粉菊花等。
民国十四年(1925),孟小冬年十八岁,北上赴北平深造,拜陈秀华为师。当时北平梨园行有个不成文法:凡外来的伶人,不管原来坐过科、拜过师,一定要在北平再拜一次师,取得北平梨园公会的会籍,才能出台演戏。学老生的,大多拜陈秀华、鲍吉祥、张春彦,宗余的角儿,莫不如此。一般的老生,也要拜陈少五、札金奎。学旦的角儿呢,绝大多数拜王瑶卿;一般旦角,也要拜吴彩霞、诸如香、赵绮霞等。但是外来拜师的伶人,少数是真心学习,进一步的研究,除了拜师时的贽敬以外,要送月规,好时常去学戏。大多数呢,拜师只为“挂号”,好开始唱戏,只有师徒名义罢了。
孟小冬就是少数真心学戏的一位,她从那时候起,就矢志学习余(叔岩)派老生了。一方面遇见余叔岩演戏时,必前往看戏,细心观察身段、地方;一方面从陈秀华、孙佐臣(又称孙老元,曾一度给谭鑫培操琴)学习字眼、唱腔。对余派票友也常向人家请教。北平有位名票李适可(又名止庵),对余腔有相当研究,还灌过《沙桥饯别》的唱片,孟小冬也从他盘桓请教。总之,她那种多方学余、虚心求教的精神,和当初余叔岩的学谭精神,是毫无二致的。所以在“私淑”余叔岩的时期,就比一般学余的老生高出一筹了。到了拜余以后,更升堂入室,尽得精髓,成为余派嫡传第一人了。
敬悼孟小冬前辈(2)
二、演戏的阶段
从十二岁登台,迄十八岁到北平以前,孟小冬的戏路相当广泛。从民国十四年拜师陈秀华以后,就归工专演余派老生戏了。曾先后在北平前门外的三庆园、城南游艺园、新明大戏院等,各坤班演出,那时已经唱大轴头牌了。
民国十六年(1927)与梅兰芳结合,谢绝舞台数年。与梅仳离以后,吊嗓用功,二十一年(1932)起至二十七年(1938)拜余以前,常川在北平演唱,偶尔到天津、上海演出。不过在北平所谓常川,一年也不过唱个十场八场罢了(原因详后),不像别的班儿,一周演出两三次。她那时候演出的场地,大部分在东安市场吉祥园。班底阵容为:青衣李慧琴(卢太夫人李桂芬的弟妇、卢燕的舅母)、武生周瑞安、花脸李春恒、小生姜妙香、丑角慈瑞泉、里子老生鲍吉祥、老旦李多奎、二旦小桂花等。
孟小冬演的戏目有《四郎探母》、《失空斩》、《捉放曹》、《奇冤报》、《击鼓骂曹》、《珠帘寨》、《御碑亭》、《盗宗卷》、《黄金台》、《武家坡》等。天津法租界有个西权仙电影院,后来改名新新戏院,在二十六号路(绿牌电车道)。除了经常演国片和西片电影以外,偶尔也短期演戏。有一次约孟小冬、郝寿臣合作三天,一天孟、郝合作全部《捉放曹》,“公堂”起,“宿店”止。一天孟、郝合作《失空斩》。一天大轴孟小冬《奇冤报》,压轴郝寿臣《荆轲传》。那时郝寿臣已成气候,竞排新戏了,而肯把《荆轲传》在压轴唱,就具见孟的声势地位了。 孟小冬和尚小云的《四郎探母》,也是那时候义务戏的热门戏码。在北平小型义演里是大轴戏。有一次天津有某项义演,特请他们二位到春和大戏院演出《探母》,颇为轰动。换言之,在拜余以前,孟小冬在老生界的地位,已然驾乎马连良、谭富英以上了,而杨宝森还在给人跨刀呢!
敬悼孟小冬前辈(3)
三、拜余以后
孟小冬打算拜余叔岩为师,可以说蓄志已久,也曾多次托人说项。无奈余叔岩这个人,因为剧艺得来不易,不肯轻易传人;同时个性孤介保守,连男徒弟都不肯收,更不论女弟子啦。虽然曾给杨宝忠、陈少霖说过戏,但只是指点,没有师生名份。到民国二十七年,李桂春(小达子)携子李少春北上,托出窦公颖、张璧、桂月汀这些人来关说,余叔岩总算点头,可以开山门了,就在十月十九日,收李少春为徒。孟小冬哪能再放过这个好机会,好在她与窦公颖等也是熟人,就托他们再为关说,余叔岩也不便再拒,隔了一天,在十月二十一日,也收孟小冬为徒啦。三天之内,收了两位名伶为徒,余叔岩也自得意;同时,对这两位门徒的资质与剧艺基础也很欣赏,就循循善诱,把掏心窝子的玩艺儿都拿出来了。余的教戏,是因材施教的。你如果领悟力强、肯用功,他会毫不保留地倾囊以授,而且极为认真。你没学到他认为满意的程度,经他“验收”许可以后,是不能拿出来公诸于世、上台演唱的。因为李少春有武生功底,余就教他《战太平》、《定军山》、《洗浮山》这种戏;孟小冬没有武功根底,长于唱做,就教她《洪羊洞》、《搜孤救孤》这种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四个字,实在是一位好老师。可惜,李少春因为家累太重,客观环境关系,中途辍学,此处不赘。唯有孟小冬能配合余叔岩的教戏条件,所以才尽得真传。
余叔岩给人说戏,并不是每天有上课时间、有功课表可循的。要他有时间,情绪好,兴致高,在深宵半夜,大烟抽足了以后,才加以指点。同时,他所教的,你没完全学会以后,他是不继续往下教的。所以跟他学戏的人,一定要有长长的功夫、耐耐的性儿,以铁杵磨针的心情,才能学得到玩艺儿的。
敬悼孟小冬前辈(4)
孟小冬一来私淑余叔岩多年,过去从陈秀华、孙老元那里,已经学到相当基础,又加天资聪颖,一点就透。二来她生活简单,只一个人,薄有私蓄,不愁生活,不需要靠唱戏吃饭,可以慢慢学,不急着唱。三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她渴望拜余多年,一旦实现,自然全心全力,全副精神都放在学戏上。而正在与梅仳离以后,精神上别无其他寄托与纷扰,自然可以天天待在余家来学戏了。她在余家,除了学戏以外,在余叔岩夫妇面前,承欢膝下,有如侍奉双亲;与两位师妹(余叔岩有两个女儿)处得情同骨肉。她又通晓世故,练达人情,对老妈、下人、门房都时有赏赐,所以孟“大小姐”(那时候一般内外行对她的官称儿是“大小姐”)在余家的人缘极好,自然因势利便,尽得薪传了。除了《洪羊洞》和《搜孤救孤》以外,余叔岩对《失空斩》、《捉放曹》、《奇冤报》、《击鼓骂曹》这些过去她常唱的戏,也都给她加以修正,益臻完善了。
经余叔岩亲授的《洪羊洞》和《搜孤救孤》,孟小冬在北平各演了两次。《洪羊洞》首次公演是星期日白天,第二次是晚场;《搜孤救孤》都是晚场,地点都在西长安街新新戏院。《洪羊洞》除孟自饰杨延昭以外,裘盛戎饰孟良,李春恒饰焦赞,慈瑞泉饰程宣,鲍吉祥饰杨令公魂子,札金奎饰八贤王,张蝶芬饰柴郡主,徐霖甫饰佘太君,两次配角都一样。《搜孤救孤》除孟自饰程婴外,裘盛戎饰屠岸贾,魏莲芳饰程妻,鲍吉祥饰公孙杵臼。第二次唱是合作戏,屠岸贾换了金少山,其余配角仍旧。
自从孟小冬露了这两出戏以后,因为剧艺精湛,声誉日隆,大家目为余叔岩重现,这是她演戏史上最高峰时代。
后来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杜月笙先生六十大寿时候,孟小冬应邀演了两场《搜孤救孤》,配角仍用裘盛戎、魏莲芳原人,而公孙杵臼由上海名票赵培鑫串演,当时不止轰动上海滩,并且成为全国性的菊坛大事。现在台湾各广播电台,全有这份录音带,这几天恐怕要大播特播了。而这次的演出《搜孤救孤》,也是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
敬悼孟小冬前辈(5)
四、在台生活
民国三十八年(1949),杜月笙先生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246.8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