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

文档

0.8

已售 0
1.49MB

数据标识:D17209884368883974

发布时间:2024/07/15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5
Chapter_6
Chapter_7
Chapter_8
Chapter_9
Chapter_1
如何修证佛法
--------------------------------------------------------------------------------
南怀瑾先生著
 总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讲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和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第二讲
伪经之辩
楞严经的密因
心与缘
七处征心
八还辨见
五十阴魔
色阴
 第三讲
走火入魔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
 第四讲
水老鹤
识阴
五阴及边际
妄想本空
四大解脱
佛说法华经
拈花微笑
 第五讲
法华和庄子的寓言
五千比丘离席
分段及变易生死
弹指八万四千劫
序品——东方现瑞
比喻品——火宅三车
信解品
药草喻品
化城喻品
 第六讲
法华与寒山
衣中宝
少欲及无欲
佛法与皇帝
永恒不变存在的真理
大医王
多宝如来和张商英
龙女成佛
 第七讲
十念法门
安般、止观、炼气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气与两腿
罗云念安般
 第八讲
修持证果
初禅到四禅
结使和大阿罗汉
念身与白骨观
念佛与净土宗
念法与学理实践
念僧念圣贤僧
念戒守戒
念施念舍
念天及天堂
 第九讲
孟子的浩然之气
见思惑和结使
愣严经中的十种仙
六欲天道
断欲及炼气调息
瑜伽及密宗的修法
第十讲
听息数息的问题
精气神乐明无念与三界
空假中三止三观
密宗及修气
修脉
生命和宇宙法则
 第十一讲
达摩的理入行入
二祖安心
四祖与各宗派
五祖的时代
六祖的时代
即心是佛的流弊
小释迦仰山
临济四料简
 第十二讲
参话头
观心法门
三际托空
再说临济四料简
永嘉说三身
禅与指月录
生死问题
沩仰的对答
夹山悟道
 第十三讲
思想念头的流动
三际托空与现在心
四料简与火候
军事艺术和禅
夹山度洛浦
宗镜录悟道十问
洛浦三关
说临济
说曹洞
 第十四讲
不二法门与自然外道
真空顽空
真有假有
一切唯心和身心
说洞山
易卦和五位君臣
三种渗漏
说曹山
如来禅与祖师禅
五代的人才
 第十五讲
如何去身见
鸟飞式
再说修气
睦州的草鞋
说云门
三平偈
法身两般病
陈尚书宴云门
 第十六讲
顾鉴咦
法眼宗
见桃花悟道
围起来打
四禅四大和三大劫
身心健康的修道
性相二宗
五遍行及五阴
意识和余力
 第十七讲
说圆悟勤
闻思修是什么
信之难
说定
昏沉定世间定
修定
修空与枯禅
修有与紧张
调整色身
 第十八讲
水火风三劫
三界天人
宇宙的灾难
人类自身的灾难
心法与色法
人体的三界
无住无著无愿
心体及其作用
心、意、识
变化气质
 第十九讲
第一障碍——身见
色身转变
不是绝对的时间
三灾与修持
四大种与色法
相续心
四禅八定和精气神
善人的凡夫禅
轻安、定、非定
 第二十讲
什么不是定境
专一作意
世间定及非世间定
有心地无心地
坐起和圆满
六位无心地
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
 第二十一讲
佛法在世间
禅宗直指——大事因缘
雪岩钦公案
高峰妙公案
修定的善巧
 第二十二讲
明心见性与三身
吕纯阳与黄龙南
重要的资粮
不能得定与出定
定境中的退位
现观与圣教量
 第二十三讲
幻相和眼通
四加行位
声闻乘的四加行
独觉乘的四加行
八万四千对治
习气次第断过
大般若大火炬
大乘的三有和涅槃
把握行蕴
 第二十四讲
往生兜率天
第一义
四正断
未生令不生的不善
菩萨道的加行
顿根菩萨
四十六种魔
六度菩萨行
四种魔境
 第二十五讲
李长者的合论
妄念和情
性与情
济颠和林酒仙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第二十六讲
困在感觉境界
变成习惯的思
再说行阴
心不相应行法
说识阴
融通妄想与颠倒妄想
心行五阴解说
打坐的前三秒
 第二十七讲
一知与色身
一知与思
修持的初步
作意、假观、所缘
假想产生的魔境
守着灵明清净
不守灵明清净

任脉的变化
 第二十八讲
只有行愿
三千善行,数千功德
打开心结
情的慈悲与智的慈悲
动摇心行
如何转变气质
四重恩三涂苦
检查再检查
行行重行行
 编者的话
(一)1978年的春季,本书作者南怀瑾教授,正在台北闭关,嗣因某种因缘,抽暇作系列讲座,共廿八次。
(二)这是南教授最重要著述之一,对实际学佛修证的步骤,有精辟的讲解及具体的指引,是绝对的过来人语。
(三)虽然作者曾表示,所讲的内容仅为要说的五分之一,但是读到本书,对于一个真心修学佛法,诚心求证的人,已是受益无穷了。
(四)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于修持路上的迷惑、歧路,以及不自觉的错误,都一一点破。
(五)读者也许会感觉,内容有偶尔重复之处,因系讲课方式,加重注意,故不加任何删编,以保持全貌,并尽量保持讲课时的口语化,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本书系禅定师听课笔记,再配合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法程师及谢锦烊居士校核经典,以及李淑君居士整阅全文,最后由刘雨虹居士总其成,并加标内容提要。在作者离台时期,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实得力于前述几位贡献心力,在此一并致谢。并请各方不吝指正。
(七)本书原名是“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因避免与其他经论混淆,改为较浅显的现在书名。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编辑室
 第一讲
 内容提要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和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诸位学佛、学禅、学打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盘盘腿,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两条腿练熟再说。现在继续刚才的话,谈到开讲这个课程的因缘。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象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象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众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象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众笑)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佛这一大藏教,是理也罢,是经验也罢,他只怀疑生死问题,生命的问题。他追求的是人生怎么样“了”。所以萧先生提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就是这次开讲的动机。
第二个动机是通知单上面讲的,几个外国回来的学生,朱文光、李文、陶蕾等,也提出这些问题要我讲。我说我有一个条件,中英文的记录同时出来,我就讲。不要像以前一样,每次讲了以后,纪录了以后,几年都没有交卷,最后跑得没影没踪了,这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是要感谢这里的住持,借给我们这个地方来讲课。
现在再回到刚才的重点上。我们知道,一般讲修证功夫,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拿来倒因为果,然后就变成佛学了。结果我是我,佛学是佛学,两个是对立的,对于修持一无用处。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修持的方法,与佛学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要走的,是准备学佛的路线,也就是这次开讲的因缘。
我们今天开讲,所要引用的经典
data icon
如何修证佛法
0.8
已售 0
1.49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