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雨

女人当国

文档

0.9

已售 0
525.19KB

数据标识:D17209854766954689

发布时间:2024/07/15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1.选秀改变命运,小女子走进深宫(1)
第2节:1.选秀改变命运,小女子走进深宫(2)
第3节:2.母以子贵是女人的至尊法宝
第4节:3.苦命天子,咸丰的日子也不好过(1)
第5节:3.苦命天子,咸丰的日子也不好过(2)
第6节:4.性格决定命运,懿贵妃崭露头角(1)
第7节:4.性格决定命运,懿贵妃崭露头角(2)
第8节:5。热河西狩,携妻带子大逃亡(1)
第9节:5。热河西狩,携妻带子大逃亡(2)
第10节:6.苦命天子终于走到了尽头(1)
第11节:6.苦命天子终于走到了尽头(2)
第12节:7.咸丰临终安排的大漏洞:权力平衡靠的是合作
第13节:8.肃顺也是个强人(1)
第14节:8.肃顺也是个强人(2)
第15节:9.名不正则言不顺,皇权是最大的本钱(1)
第16节:9.名不正则言不顺,皇权是最大的本钱(2)
第17节:10.小叔子出马,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家人(1)
第18节:10.小叔子出马,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家人(2)
第19节:11.叔嫂密会,惊雷形成于无声处
第20节:12.好女不跟男斗,两宫太后忍气吞声(1)
第21节:12.好女不跟男斗,两宫太后忍气吞声(2)
第22节:13.人缘不好,可是关系到杀头的大问题(1)
第23节:13.人缘不好,可是关系到杀头的大问题(2)
第24节:14.遗诏不是上方宝剑,教条主义害人害己
第25节:15.垂帘听政,总算是如愿以偿(1)
第26节:15.垂帘听政,总算是如愿以偿(2)
第27节:16.论功行赏,新班子得有新气象
第28节:17.杀猴儆鸡,要杀就杀一品大员(1)
第29节:17.杀猴儆鸡,要杀就杀一品大员(2)
第30节:18.重用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1)
第31节:18.重用汉人,识时务者为俊杰(2)
第32节:19.搞洋务,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1)
第33节:19.搞洋务,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2)
第34节:20.敲山震虎,慈禧大闹议政王(1)
第35节:20.敲山震虎,慈禧大闹议政王(2)
第36节:21.诛杀安德海,太后头上敢动土(1)
第37节:21.诛杀安德海,太后头上敢动土(2)
第38节:22.一个失败的母亲,一个不争气的皇上(1)
第39节:22.一个失败的母亲,一个不争气的皇上(2)
第40节:23.同治新婚亲政,为何郁闷无边
第1节:1.选秀改变命运,小女子走进深宫(1)
一、危机时刻,初握权柄
1.选秀改变命运,小女子走进深宫
1835年也就是道光十五年的十月初十,这一天正值深秋,虽秋高气爽且阳光高照,但已略带寒意。这一天,在京城一个普通旗人的家里,一个毫不起眼的女婴呱呱坠地。她的出生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但是在20多年后,她却引起了整个世界的关注——她便是后来的慈禧太后。
令人吃惊的是,这位日后统治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她的出生在历史文献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正式的记载,就连《清史稿》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记录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徵女”,除此之外,并无“红光遍地、异香满屋”之类例行的异兆加以奉承。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荒诞,这段不该有的空白,在给历史学家们添了许多麻烦的同时,也让文人骚客们有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对于慈禧入宫前的事迹,在正史付之阙如的时候,反倒是诸多的野史稗乘作了极为生动有趣的描述。
譬如《清光绪帝外传》中说,慈禧的父亲曾任湖南副将,死于任上,极为穷困。慈禧与妹妹扶柩归丧,船过清江浦的时候,正好另一位副将也去世了,丧舟正好停在慈禧的船边。清江县令吴棠派人给那位副将送丧礼300两,但差人却不慎将银子送到了慈禧的船上。差人复命的时候,吴棠发现弄错了,便让人去要回那300两银子。
这时,吴棠身边的一位幕僚说:“丧礼送出去了,再要回来恐怕不太好。何况,据说这船上的女子是前去京城参加选秀的满洲闺秀,万一她被皇上选中,以后大富大贵,说不定对大人今后的仕途会大有帮助。” 吴县令心想也是,这日后的机缘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犯不着为了300两银子惹下麻烦,于是便将此事放下。
慈禧和妹妹两人当时正穷困潦倒,无意之中得了300两银子,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后来这吴县令也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眷顾,由此飞黄腾达,最后做到督抚大员,自然不在话下。
这段记载,固然生动且引用率很高,但并非是历史事实。事实上,慈禧的父亲惠徵乃满洲镶蓝旗人,他并没有去湖南做过官,说他死在湖南任上显系杜撰。惠徵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监生出身,他在吏部做了十几年的笔帖式(相当于秘书的工作),是个默默无闻的一般公务员。直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已经45岁的惠徵在当年的京察中被列为一等、军机处记名,这才获得了道府的任职资格并于当年外放山西归绥道。咸丰二年(1852年),惠徵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但太平军在次年三月打到了安徽境内,惠徵因携带饷银和印信逃避战乱而被朝廷开除公职,在羞愤之下,当年便病死于镇江。
从惠徵的履历表来看,慈禧出生的时候,其父惠徵正在京城任职,因此慈禧出生在京城应该没有疑问。最近倒是有人称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说她是汉人之女,后来被潞安府知府买为丫头,并由此被收养为养女并参加选秀进入皇宫。持此说的人还举出慈禧喜欢吃长治县的黄小米、萝卜菜,爱唱山西民歌,甚至慈禧给的书信残片、王氏家谱上的记载、慈禧生母墓等做佐证,这显然是胡乱攀亲的无稽之谈。
最能证明慈禧出生地的,是慈禧的妹妹在咸丰五年(1855年)参加选秀的记录。这份档案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宫中杂件》第一二四七包中,其中有一份用大红纸写成的“排单”(当时选秀女的名单),当时慈禧妹妹是这样记载的:“镶蓝旗满洲,恩祥佐领下,原任道员惠徵之女,年十五岁,辛丑七月二十八日戌时生,纳(那)拉氏;原任员外郎吉郎阿之曾孙女,闲散景瑞之孙女;原任副都统惠显之外孙女;住西四牌楼劈柴胡同。”
由于清朝京师八旗都居住在皇城,劈柴胡同和当时镶蓝旗满洲都统衙门的所在地阜城门内嘉寺胡同相距不远,而慈禧一家正属于镶蓝旗,住在这一带当无疑问。如此看来,上述档案文件所记录的“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便应该是慈禧的出生地,而慈禧其实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丫头。
第2节:1.选秀改变命运,小女子走进深宫(2)
按清代规定,后宫女子都要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八旗(含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选秀女,通常是隔3年进行一次;另一种是从内务府三旗(清朝起家时由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也称“上三旗”)中的普通旗人家挑选秀女,每年进行一次。内务府三旗的选秀主要是为宫中挑选宫女,如按当时规定,皇太后配有宫女12名,皇后10名,皇贵妃和贵妃可配8名,妃和嫔6名,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有2名。这些在宫中服役的宫女,除了个别被皇帝看中而升为妃嫔的外,其他大都服役到25岁后放出宫外,自行婚嫁。
八旗的选秀则要严格得多,因为它主要是为皇帝、皇子、皇孙、亲王和郡王物色婚姻的对象,并非是所有旗人家庭的女子均可参加。按嘉庆年后的规定,参选的家庭分为在京和外任官员及文武职的区别,具体情况如下:在京为官的文职须七品以上、武职须六品以上;外任官员文职须五品以上、武职须三品以上。也就是说,当时的能参选的均为有相当品级的官员家庭女子,而且必须在13岁到17岁之间,且身无残疾、未曾裹足,方可备选。清廷之所以对选秀作出如此严格的规定,一来是为了保证满洲贵族血统的纯正与高贵,二来也是因为清宫中嫔妃(包括宫女)较前朝大大减少,“三千佳丽”的现象在清朝已不复见。
据记载,在应选之日,参加选秀的秀女们由神武门进至顺贞门外等候,然后由太监按名册顺序引入,通常是五人一排进行初选,初选中的随后还要再度进行复选。那些在复选中被选中的秀女,优秀的留在皇宫成为后妃的候选人,而其余的便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
由此看来,慈禧和妹妹都曾在选秀中通过复选,不过慈禧更胜一筹,在咸丰元年(1851年)的选秀中,17岁的慈禧脱颖而出,得以留在皇宫并被封为兰贵人;慈禧的妹妹则在下一次选秀中未能选入皇宫,而是在后来成为了咸丰的七弟奕譞(后来的醇亲王)的福晋,她生下一个儿子名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这是后话,先按下不提。
说起慈禧的第一个封号“兰贵人”,很多小说笔记误以为“兰儿”是她的乳名,实则不然。据慈禧家的后人称,慈禧的乳名实际上叫“杏儿姑”,“姑”是满人对未成年女子的通常称呼,而“杏儿”的名字则是因为当时家中庭院种有几棵白杏树,由此,慈禧的爷爷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取义“忠贞”之意。至于咸丰皇帝初封杏贞姑娘为兰贵人,大概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是慈禧改变命运甚至是主导晚清历史的第一步。由此,17岁的杏贞姑娘便搬进了皇宫,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兰贵人。皇宫一入深似海,这位从小就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官宦小姐,又该如何开始她的新生活呢?
第3节:2.母以子贵是女人的至尊法宝
2.母以子贵是女人的至尊法宝
按照清朝的后妃制度,后宫的位号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通常是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妃四人、嫔六人,这五个级别是主位,而嫔以下的贵人、常在和答应都不是主位且不设人数限制,地位也远不如有正式封号的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这三个等级的庶妃不但没有专门的奉内管领,甚至连抚养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
慈禧入宫后所封的“兰贵人”,当时只位于第六等,显然是后宫中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客观地说,慈禧没有高贵的血统,她不过来自下五旗的镶蓝旗;她也没有显赫的家境,她的父亲不过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官员,并不为人所知。或许,慈禧的“贵人”身份正好符合了她的出身,但这也意味着进宫后的慈禧必须要接受现实,要想登上皇后的宝座基本就是希望渺茫。
当时与慈禧一起进宫的,还有其他嫔妃如贞嫔、云嫔和丽贵人等。贞嫔和云嫔都是咸丰在藩时(尚未登基前)的侍妾,两人可谓是占尽先机。特别是贞嫔钮钴禄氏(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咸丰帝登基后便立刻由贞嫔晋封为贵妃,连升两级;不久,钮钴禄氏更是直接被立为皇后(前皇后已死),成为中宫之首。
相比而言,慈禧则要逊色很多,她花了两年时间才由贵人晋升为懿嫔,可见初入宫的慈禧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以慈禧好强争胜的天性,她对此当然不会满意。不过,慈禧还有机会,因为当时的妃子们(特别是皇后),都未曾为咸丰生得子嗣,这对于爱新觉罗皇族乃至整个清廷来说可是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谁要是在这个问题上获得先手,那将在未来的后宫竞争中占尽优势。
在雍正朝之后,清朝皇帝选定皇位继承人虽然不限于嫡长子,但嫡子(皇后所生)和长子(年纪最大的儿子)终究能够占据地位和年龄的优势,也能得到皇帝更多的关注。慈禧知道自己在短期内无法超越皇后钮钴禄氏,所以她希望能够抢在皇后和所有的妃子前头为咸丰生下子嗣,这样就能迅速提升她的地位了。
但生育皇子这事,光着急是没有用的。咸丰20岁即位,当了四五年皇帝仍旧没有子女,这在清朝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为这个事情,咸丰自己也很是烦恼,总以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好在咸丰五年(1855年)的时候,他最宠爱的丽贵人怀孕生产,但让他很不高兴的是,丽贵人生下的却是个女儿(大公主),于是咸丰本来答应的赏赐物品全部减半发给。
咸丰很着急,但慈禧比他更急,因为慈禧当时的身体也不太好,特别是在妇科方面。据记载,年轻时的慈禧每遇经期,似乎都有月经不调、痛经等毛病,往往导致“腰腹胀痛,胸满呃逆”的症状。在入宫两年后,这个病症似乎没有得到完全的好转。好在慈禧后来升为懿嫔,地位得到提高,各方面的待遇也有所改善。在太医的帮助下,慈禧得到了精心的调理,身体这才完全转好。
或许是天意,或者是自己的努力,慈禧终于获得了这份幸运。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慈禧怀孕。由于咸丰的子嗣不旺,慈禧的受孕很快受到了整个后宫乃至咸丰的极大重视,当时御医随叫随到,接生嬷嬷也早早备齐,甚至连埋新生儿胎衣的喜坑都早早刨好。在慈禧怀孕8个月后,咸丰特意令慈禧的生母进宫住宿,以便照顾自己女儿的第一次生产。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新生儿清脆的哭声打破了皇宫昔日的宁静,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慈禧终于生下咸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皇子载淳。咸丰得知消息后,在兴奋之余,饱蘸浓墨,亲笔写下“庶慰在天六年望,更钦率土万斯人”两句话,以表明他登基6年方得一子的激动之情。一般来说,清朝的皇帝大都在20岁前便有子嗣,咸丰当时的压力是很大的。在载淳出生后,26岁的咸丰总算是松了口气:不管这孩子今后如何,这大清的江山总算是香火可续,好歹有继承人了!
慈禧生子有功,由此她的地位提升也像火箭的速度一样:就在生下载淳的当天,咸丰便下诏封慈禧为懿妃,当年十二月举行册封礼;过了一年后,慈禧由懿妃再次晋封为懿贵妃。由于皇后下面并无皇贵妃,因此慈禧便成为后宫中仅次于皇后的第二人。看来,在等级森严的皇宫之中,“母以子贵”可不是一句空口白话。
慈禧或许没有想到的是,载淳这个小娃娃的降生,竟然给她的命运带来了如此巨大的转折。就在生下载淳的第九个月,咸丰特旨准许慈禧回家省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慈禧的家人又惊又喜;在慈禧回家的当天,就连整个胡同的人都倾巢而出,一睹当时的盛况。
这天早上,慈禧乘坐着华丽的轿子,在宫女和太监的搀扶下,回到了阔别好几年的家中。由于慈禧已经贵为皇妃并生下龙子,当时除了慈禧的母亲和年长的亲戚外,家中的所有人都向慈禧下跪请安。随后,慈禧的家中大开宴席,慈禧也在席间和家人、亲戚交谈,尚没有什么皇妃的架子。家宴进行得热热闹闹的,一直到傍晚时分,在太监的催促之下,慈禧才带着一行人依依不舍地返回皇宫。这一次省亲,也是慈禧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从此后,她再也没有回过娘家,不过她的母亲还可以经常去皇宫中看望她。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慈禧所生下的这个皇子,最后竟然成为皇位唯一的继承人,这使得咸丰没有任何的选择余地,也使得雍正朝后设立的秘密建储失去了实施的意义。由此,慈禧即使当不上皇后,她最少也可以当上皇太后。正因为这个非同寻常的机缘,慈禧才得以跻身最高权力的争夺之中,成为近半个世纪的大清女皇。这一切,在“名分天注定”的专制社会里,看似偶然,却都在必然之中。
第4节:3.苦命天子,咸丰的日子也不好过(1)
3.苦命天子,咸丰的日子也不好过
咸丰本是道光帝的第四子,他承继皇位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一帆风顺。
道光帝本来有九男十女,但很不幸的是,前面三子都在他之前先后去世。特别是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24岁的长子奕纬去世,这对道光帝的打击尤为重大。对于奕纬的突然死亡,官方只是简单地记载说皇子奕纬于“道光十一年辛卯四月十二日未刻亡”,却未作详细说明。由此,民间多有传言,说是因为奕纬对老师出言不逊,道光帝得知后,在盛怒之下一脚踹去,不意正中奕纬下身,结果导致奕纬不治而亡。
奕纬死的那年,道光帝已经年近50。老年丧子,加上次子和三子都早已夭折,此时的道光帝虽贵为至尊,却在这个节骨眼上膝下无子。也许老天爷看在道光帝一生节俭的分上,就在他绝望之时,皇四子奕詝(咸丰)和皇五子奕誴却在奕纬死后的一年中相继降生;两年之后,皇六子奕?也出世了,随后又有三个更小的皇子诞生(皇七子奕譞等)。
和康熙一样,晚年的道光帝为挑选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很是犯愁。在他的6个儿子中,后面的3个年龄太小,当时可以不用考虑;而和咸丰同年出生的皇五子奕誴生性耿直,举止粗鲁,不拘礼节,一向不为道光所喜欢,后来道光干脆将他过继给已去世8年且无后的三弟惇恪亲王绵恺,由此奕誴也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的范围之外。
据说,皇五子奕誴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他非但没有帝王之相,就连亲王的样子都没有。当时人传闻说,奕誴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混迹于街头巷尾,掺杂于市民之中,放浪形骸,甚至在盛夏之日手持大蒲扇,敞怀踞坐在什刹海边纳凉。相传这位爷的酒量极大,又好恶作剧。有一次请人来家吃饭,却不许人家夹菜吃,只准饮酒
data icon
女人当国
0.9
已售 0
525.1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