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1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奥普拉·温弗瑞传>正文回目录
第1节:世界与奥普拉
作者: [美]海伦·S·加森
第一章世界与奥普拉
"奥普拉"这个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谈到她时似乎并不需要说出她的姓氏。与其他同样以名字就能认出的明星,比如麦当娜和阿利一样,她走到哪里,大家都能马上认出她。由于大家对奥普拉十分熟悉,我们假设读者已经看过她每天主持的电视节目、她的电影、她推荐的书籍或主办的杂志《O》,哪怕是偶尔看过也罢。但即使什么也没看过,你也会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当新闻媒体曾一度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可能成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时,有人就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未来的奥普拉"。在1998年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一次"奥普拉式"(观众可向被访者直接提问的形式。--译者注)的会议上出师不利,未能说服俄亥俄州同意铲除萨达姆·侯赛因,这时《国家评论》便打趣说,如果奥普拉亲自游说,便一定能够成功。
即使是一些来自国外的报道,在提到"奥普拉"或"奥普拉·温弗瑞"时也不需要多做解释。《巴尔的摩太阳报》的一位记者从中国北京发回的报道,曾提到美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其中有物质影响,也有文化上的影响,比如北京的一些家庭主妇就在看连续剧《奥普拉》。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越南移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奥普拉》(《奥普拉·温弗瑞节目》的简称。--译者注)。类似的节目数不胜数,但全世界107个国家的观众都看过她主持的这个18年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节目。在国外,如南非,有数以万计的妇女都在观看这套每天播出的电视节目,其中大多都是白人,而这个国家的白人仅占其人口总数的8%。奥普拉的吸引力超越了种族界限。似乎世界大多数地方以及全美国都知道她,人们对她的熟悉程度也许比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当代政治人物、学者、艺术家或作曲家都要高。
在关于美国总统的获奖电视节目《白宫西翼》中,一位貌似总统办公厅的人带着嘲讽的语气说,总统不可能像在《奥普拉·温弗瑞节目》中接受采访一样,什么事情都要说真话。《白宫西翼》的制片人认为,观众会明白这种对表白式主持风格的影射的,而且也许还会嘲笑一番。持同样观点、曾对各类节目进行大肆批评的专栏作家,则在文章中使用了"奥普拉化"一词。在谈到《汽车旅馆电视》对美国公众的影响时,记者指出它极富吸引力,触动了观众"最根本的本能",并且称这个节目的实质就是"纯粹的奥普拉"。这个本质正是该节目的最大卖点。作家杰巴里·阿西姆在评论由女演员安妮·赫奇撰写的回忆录《我疯了》时,对赫奇所说"要学会爱自己"一语不屑一顾,称这种话在每天下午的《奥普拉》节目里都能找到,"会说这种话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根本没有什么新意可言。据说,政治人物也向自己的同僚提出建议,采用奥普拉的方法来说服人们支持各种观点。前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在竞选美国参议院议员时,一位记者曾称他的行为有些"奥普拉化"。
似乎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在不经意间看到或听到与奥普拉有关的东西,其中大多都是在利用奥普拉的名望进行夸大,我们从《纽约时代周刊》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在这本杂志中,有篇文章实际上是讲一个与超自然有关的访谈节目,该节目属于科幻范畴,除形式上有些与《奥普拉》相似外,与主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奥普拉》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她的名字居然出现在杂志目录对该文章的介绍中。奥普拉名字的赫然出现纯粹是个策划,但这是个成功的策划,因为它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与兴趣,暗示其中有奥普拉追随者所喜欢的精神食粮。在某期的《棕榈滩邮报》刊头,有两篇带图片的文章,醒目地提示读者注意本报娱乐时尚版,其中一幅照片就是奥普拉的,旁边还附了一段关于"纯粹的生活真理"的极富吸引力的话,以抓住读者对某一专栏的兴趣。是的,奥普拉对"纯粹的真理"是感兴趣,但文章对她一句也没提。如果奥普拉的照片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会不会根本就不去看这个专栏?很有可能。这又是一个策略,是在为富有启发性的书做宣传。一位宗教作家通过提及奥普拉及其他两位著名人物的名字而形成的这种联系,使读者觉得这本书可以"改变生活"。
不仅报刊的娱乐版经常提及奥普拉及其活动,就连与国会和白宫有关的文章中也有涉及。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他签署的一份儿童保护法便被称为"奥普拉法案"。这个名称是名副其实的,因为这个法案的诞生是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实现的,其中包括奥普拉出资雇用律师,其目的则是为了保护儿童免于性侵害。
因为她名声大,为大众所喜爱,与美国富翁有关的新闻报道也经常提及她,并将她的事业与其他人相比。有文章说奥普拉善于理财,但她开玩笑说自己连账单都看不懂。当"化妆品皇后"玫琳凯·艾施于2001年11月离世时,《华盛顿邮报》的讣告指出,玫琳凯的重要贡献在于向女人们蜒比如奥普拉蜒提供了可以实现事业成功的方法。对于凯和后来的奥普拉来说,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团队协作。
一直以来,轻松的娱乐版文章与严肃的新闻报道中都能找到奥普拉的身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专栏作家1992年写了篇关于美国文化中的时尚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一个奥普拉上兰巴达舞蹈课的电视片段。这位多面明星的其他方面也成为"奥普拉现象"的一部分。看到这位超级明星所具有的镇定、庄重、自然而温和的优点,《纽约周刊》的一位专栏作家便将她称为"白天的共鸣皇后"。她这种同情心通常是以多种方式表达的。当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成为媒体最关注的事件时,奥普拉和其他名人便开始通过她的节目安抚受伤的心灵。她还在某一场合与美国遭遇袭击后频频露面的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共同出现在众人面前。在对不爱说话、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布什夫人的一周活动进行报道时,一位记者特别提到奥普拉·温弗瑞与布什夫人手挽手,共同哀悼在袭击中遇难的数千条生命。袭击事件之后的几周内,奥普拉四处活动,担负起安抚国民心灵的重任。
《MS》杂志曾反复提到奥普拉一位追随者对她的赞誉,称她是美国人的心理医生,"既容易接近,又非常诚实"。然而,并非所有文章都是吹捧之辞。各类报刊上的艺术与娱乐版文章曾模棱两可地称她为"奥普拉女皇"、"媒体女皇"、"女皇奥普拉",甚至"圣徒奥普拉"。批评家戴维·朱阿林克则称她为"通俗文化的沙皇女皇"。她经常变化的体重也是新闻的一大热点,尤其是街头小报。残酷对比和恶意诽谤连篇累牍,虽然娱乐界似乎是公平竞争,但他们对于奥普拉的一些评论却品位极为低下,比如将她的体型夸大,称她是"超重的黑人灰姑娘",或将她比做体形庞大的已故歌手索菲·塔克,或是身材高大、在《飘》中扮演斯佳丽小姐傻乎乎的女仆的电影明星哈蒂·麦克丹尼尔。
尼尔·加布勒1994年写了一本关于随笔专栏作家沃尔特·温切尔的书:《温切尔:随笔、权力与名人文化》。加里·威尔斯在对该书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70多年前,美国的"温切尔化"已经为我们今天的"奥普拉化"奠定了基础。达夫妮·默金在《纽约时报书评》上对艾丽斯·米勒关于精神健康的书《真理会让你自由》写了篇评论,其中讽刺性地称米勒是"弗洛伊德与奥普拉之间缺失的一环"。看到米勒著作的副标题《战胜情感中的盲目,找到真实的自己》,你就会明白默金为什么会将他与奥普拉联系在一起,因为默金所说的是从"医生的封闭诊所"转移到一个空间较大、"感觉舒适"的环境中。《奥普拉》节目播出的场所是否总是感觉舒适目前尚存争议,但肯定要比一个精神病诊所大得多,而且花费也要多得多。
与某些作家的评论相比,公众的赞誉多少有些夸张。另一方面,批评家的评估容易含糊不清,但专注于电视的专栏作家除外。除了少数几个例外,一般的文章基调都比较友好。然而,即使不友好或言不由衷,其言外之意也非常清楚,即奥普拉在美国及国际上的声誉使她成为一个人们需要注意的人物。就此而言,她是一个非常适合攻击的对象。
奥普拉的声誉之高,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能找到各种各样关于她的传记,但结果证明是错误的。虽然有一些传记,但这些并非"各种各样",仅有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出版的、适合成年人阅读的绝版书,还有一些非常短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这些书尽管写作风格各异,但主要还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记,另一类是"流水账"。有些书,尤其是那些"流水账"有一个问题,即缺少了某些日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没有日期会让人误以为是奥普拉现在的观点,但她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有时改变的频率还非常高。
不幸的是,疏忽大意的错误也有,尽管不太大。一本百科全书错误地认为奥普拉早年与祖母而非外祖母住在一起;一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传记将她的出生日期写错了;另一本则声称,奥普拉的母亲与一个男人结了婚,并与之生活了很长时间,但事实上她从未结过婚;有人描述奥普拉"身材矮小",与事实完全相反,奥普拉的身高是5英尺6英寸。街头小报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因为这些信息的来源一般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朋友"。
甚至在翻开一些关于奥普拉的书之前,读者在所看到的某些标题中就能发现一定的广告词汇:"极为出色"、"不同寻常"、"爱情"和"真实"。这种预先设定人物形象的做法是对某些事实的夸大,但这些书并没有经过奥普拉的授权。至今为止,没有一本书经过她的授权。与大多数月刊不同,奥普拉自己主办的杂志《O》很少刊登"给编辑的信"这类挑错文章,这说明这些花费时间写信的读者对其中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批评意见。虽然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国人对她的喜爱和她在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地位,但用这种夸张的语言对其进行大肆吹捧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尽管那些批评之声现在已经越来越小了。
报刊上关于奥普拉的点滴文章比比皆是,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她节食、锻炼计划和她感兴趣的俱乐部或网站的书。相比而言,她主办的杂志《O》在美国以月刊、在国际上以半月刊形式出版是最近的事情。该杂志与她的电视节目一样部分属于她,并由她控制。与她接受媒体的很少的几次采访一样,我们能够看到或听到的关于奥普拉的其他信息都是奥普拉挑选出的事实,有的是她自己说的,有的则是授权别人说的。
奥普拉的公关人员曾发表过声明,称她计划将于几年后退休,不再主持电视节目。事实上她曾经发表过几次这样的声明,日期总在不断改变,而奥普拉的想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或者只有当她真正退休时,观众才会知道那是哪一天。而对于奥普拉来说,电视并不仅仅是每日节目的载体,她同时也是电视电影的演员与制片人。另外,好莱坞电影仍然对她感兴趣,但由于计划退休,她放弃了在这一领域发展的想法。而她的杂志《O》受欢迎程度的日益增加也会影响她未来的选择。不管她未来做出的决定是什么样,都会涉足娱乐界,也许是演员、也许是导演或制片,而奥普拉所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会允许她做出这些选择。至于她的个人生活,这些肯定会继续吸引小报作家和读者。对于这些小报来说,她几乎就是一个产业,如果她真的完全引退,那这些小报将会失去一笔非常有价值的财产。
第二章人生是段旅程
密西西比州历史上曾是美国最穷的州,与种族有关的政治新闻也比南方其他州多得多。该州尽管是20世纪民权运动的焦点,但在黑人与白人的融合方面却步伐缓慢,乏善可陈。在今天的密西西比州,人们对种族关系与法律上的变化仍然有一种抵触情绪。在迈入新世纪的第二年,当时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特伦特·洛特的一番话引发了一场政治大战。在一次演说中,洛特对南卡罗莱纳州已经退休的百岁资深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大加表扬,并对种族融合前,饭馆、卫生间及火车和汽车上座位实行种族隔离的行为表示出一种怀念之情。他的这番话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愤怒的骚动,但既是洛特的出生地、又是选举他为议员的密西西比州却没有什么动静。实际上,在参议院圣诞节休会期间,他作为一名英雄回到了家乡,受到了热烈欢迎,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幅报道。然而,当参议院最后发现他的这番话的确有些令人尴尬时,洛特便辞掉了多数党领袖职务。
密西西比州也是电视明星、世界著名黑人演员奥普拉·温弗瑞的出生地,她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因工作出色及在慈善事业、教育和社会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而赢得无数奖项的女人。密西西比州还是演艺界另外一位偶像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出生地,他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死后仍然是一个不朽的神话。
也许密西西比州在文化领域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之处,但却是美国三位伟大作家的出生地,他们是威廉·福克纳、尤多拉·韦尔蒂和理查德·赖特,其中福克纳与韦尔蒂在这里度过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只有赖特踏着无数黑人的足迹,去了北方--当初,这些黑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友好和好客的地方。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其他南方州,如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弗吉尼亚州,为作家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其中包括小说家兼随笔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杜鲁门·卡波特和沃克·珀西,诗人、文学批评家兼小说家阿伦·泰特,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和弗兰纳里·奥康纳,诗人兰斯顿·休斯,诗人、传记作家、也是奥普拉的好朋友玛雅·安杰洛、佐拉·尼尔·赫斯顿(奥普拉非常喜欢他的小说《他们的眼睛在看着上帝》)以及哈普·李(卡波特童年的朋友,他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也是奥普拉的最爱)。奥普拉经常谈起那些对她影响较大的书,其中许多都是南方著名作家、传统和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小说家、剧作家以及随笔作家的作品。
对这些作家进行文化研究时,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种族间以及每个种族团体间的文学分野。黑人作家向我们诉说白人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和压迫,给我们描绘家庭生活的悲惨与绝望。当然,南方白人作家也探讨黑人及其家庭的悲剧,探讨黑人个体的家庭关系不正常问题,但与这些白人作家不同的是,许多黑人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一条共同的、有时带有传记色彩的线索:私生子、遗弃、离弃、男女乱交和性虐待。长大后,奥普拉和她的一些朋友曾经谈到过这些问题,其中涉及到现已成为美国文学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书籍、诗歌与故事。
美国南方以诞生各类音乐而闻名,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当说起新奥尔良这座南方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城市时,人们就会想到众多的音乐家、钢琴演奏家、萨克斯演奏家、木萧演奏家以及创造爵士乐的鼓手,这些音乐家大多数都是黑人,并且在种族隔离时代都居住在南方,如今,他们的名字大多已经被历史尘封。然而据音乐学家称,黑人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奴隶时代,早在那时,一种独特的音乐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南方不仅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发源地,也是福音音乐的发源地。正是福音音乐为乡村音乐和爵士乐提供了早期发展的基础。为大多数美国人所熟悉的乡村民谣,显然就是来自于福音音乐。虽然整个南方都在演唱和演奏福音音乐和乡村音乐,但这些音乐形式往往都与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联系在一起,后来许多有追求的音乐家都被吸引到这座城市。在全世界,只要提起纳什维尔,人们就会联想起某些歌唱家的身影和一些独特的音乐、歌曲和乐器,这些都是乡村音乐和福音音乐的"后代",但并非纳什维尔惟一的"财产"。
福音音乐也许是南方镇上最常演唱的歌曲,但与之有关的著名人物寥寥无几,而爵士乐与乡村音乐作曲家、歌唱家却更为出名。然而,福音音乐与火腿、玉米片、饼干、肉汁、炸鸡和鲶鱼一样,都是南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圣经》地带(指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基督教基要派广泛流行的地区。--译者注)小镇长大的孩子们,似乎在每周的教学礼拜仪式上就学会了福音音乐。这种影响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甚至当他们离开这片地区以后也是如此;奥普拉与也是密西西比人的猫王一样,都是在这种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由于这种早期背景,她在离开这里多年以后仍然在音乐上有这种偏爱,而从这种偏爱可以看出,她将这种集宗教与音乐于一体的福音音乐视为可以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对于她来说,福音音乐与信仰、希望和创伤的愈合紧密相连。她告诉我们,当令人不快甚至恐怖的事情发生时,她便会求助于福音音乐。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发生后,这样的时刻就来临了。
音乐或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经常出现在邮票上。当把目光从他们身上移开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很难想起几个与南方有关系的演艺人员的名字。尽管有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歌唱家和舞蹈家出生在南方,但我们一般不把南方与演艺人员,而是与乡村音乐、蓝调和爵士乐演奏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从文化史上可以看出,这些人必须前往北部或西部才能获得一定的声誉,有时还会(但并不一定)获得财富。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演艺事业一般是与纽约、好莱坞或拉斯维加斯联系在一起,反正与密密西比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1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奥普拉·温弗瑞传>正文回目录
第1节:世界与奥普拉
作者: [美]海伦·S·加森
第一章世界与奥普拉
"奥普拉"这个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谈到她时似乎并不需要说出她的姓氏。与其他同样以名字就能认出的明星,比如麦当娜和阿利一样,她走到哪里,大家都能马上认出她。由于大家对奥普拉十分熟悉,我们假设读者已经看过她每天主持的电视节目、她的电影、她推荐的书籍或主办的杂志《O》,哪怕是偶尔看过也罢。但即使什么也没看过,你也会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当新闻媒体曾一度报道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可能成为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时,有人就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说他可能会成为"一个未来的奥普拉"。在1998年克林顿政府执政时期,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一次"奥普拉式"(观众可向被访者直接提问的形式。--译者注)的会议上出师不利,未能说服俄亥俄州同意铲除萨达姆·侯赛因,这时《国家评论》便打趣说,如果奥普拉亲自游说,便一定能够成功。
即使是一些来自国外的报道,在提到"奥普拉"或"奥普拉·温弗瑞"时也不需要多做解释。《巴尔的摩太阳报》的一位记者从中国北京发回的报道,曾提到美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其中有物质影响,也有文化上的影响,比如北京的一些家庭主妇就在看连续剧《奥普拉》。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越南移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奥普拉》(《奥普拉·温弗瑞节目》的简称。--译者注)。类似的节目数不胜数,但全世界107个国家的观众都看过她主持的这个18年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的节目。在国外,如南非,有数以万计的妇女都在观看这套每天播出的电视节目,其中大多都是白人,而这个国家的白人仅占其人口总数的8%。奥普拉的吸引力超越了种族界限。似乎世界大多数地方以及全美国都知道她,人们对她的熟悉程度也许比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当代政治人物、学者、艺术家或作曲家都要高。
在关于美国总统的获奖电视节目《白宫西翼》中,一位貌似总统办公厅的人带着嘲讽的语气说,总统不可能像在《奥普拉·温弗瑞节目》中接受采访一样,什么事情都要说真话。《白宫西翼》的制片人认为,观众会明白这种对表白式主持风格的影射的,而且也许还会嘲笑一番。持同样观点、曾对各类节目进行大肆批评的专栏作家,则在文章中使用了"奥普拉化"一词。在谈到《汽车旅馆电视》对美国公众的影响时,记者指出它极富吸引力,触动了观众"最根本的本能",并且称这个节目的实质就是"纯粹的奥普拉"。这个本质正是该节目的最大卖点。作家杰巴里·阿西姆在评论由女演员安妮·赫奇撰写的回忆录《我疯了》时,对赫奇所说"要学会爱自己"一语不屑一顾,称这种话在每天下午的《奥普拉》节目里都能找到,"会说这种话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根本没有什么新意可言。据说,政治人物也向自己的同僚提出建议,采用奥普拉的方法来说服人们支持各种观点。前纽约市市长鲁迪·朱利安尼在竞选美国参议院议员时,一位记者曾称他的行为有些"奥普拉化"。
似乎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在不经意间看到或听到与奥普拉有关的东西,其中大多都是在利用奥普拉的名望进行夸大,我们从《纽约时代周刊》的目录中就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例子。在这本杂志中,有篇文章实际上是讲一个与超自然有关的访谈节目,该节目属于科幻范畴,除形式上有些与《奥普拉》相似外,与主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奥普拉》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但她的名字居然出现在杂志目录对该文章的介绍中。奥普拉名字的赫然出现纯粹是个策划,但这是个成功的策划,因为它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与兴趣,暗示其中有奥普拉追随者所喜欢的精神食粮。在某期的《棕榈滩邮报》刊头,有两篇带图片的文章,醒目地提示读者注意本报娱乐时尚版,其中一幅照片就是奥普拉的,旁边还附了一段关于"纯粹的生活真理"的极富吸引力的话,以抓住读者对某一专栏的兴趣。是的,奥普拉对"纯粹的真理"是感兴趣,但文章对她一句也没提。如果奥普拉的照片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会不会根本就不去看这个专栏?很有可能。这又是一个策略,是在为富有启发性的书做宣传。一位宗教作家通过提及奥普拉及其他两位著名人物的名字而形成的这种联系,使读者觉得这本书可以"改变生活"。
不仅报刊的娱乐版经常提及奥普拉及其活动,就连与国会和白宫有关的文章中也有涉及。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时期,他签署的一份儿童保护法便被称为"奥普拉法案"。这个名称是名副其实的,因为这个法案的诞生是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实现的,其中包括奥普拉出资雇用律师,其目的则是为了保护儿童免于性侵害。
因为她名声大,为大众所喜爱,与美国富翁有关的新闻报道也经常提及她,并将她的事业与其他人相比。有文章说奥普拉善于理财,但她开玩笑说自己连账单都看不懂。当"化妆品皇后"玫琳凯·艾施于2001年11月离世时,《华盛顿邮报》的讣告指出,玫琳凯的重要贡献在于向女人们蜒比如奥普拉蜒提供了可以实现事业成功的方法。对于凯和后来的奥普拉来说,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团队协作。
一直以来,轻松的娱乐版文章与严肃的新闻报道中都能找到奥普拉的身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位专栏作家1992年写了篇关于美国文化中的时尚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一个奥普拉上兰巴达舞蹈课的电视片段。这位多面明星的其他方面也成为"奥普拉现象"的一部分。看到这位超级明星所具有的镇定、庄重、自然而温和的优点,《纽约周刊》的一位专栏作家便将她称为"白天的共鸣皇后"。她这种同情心通常是以多种方式表达的。当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成为媒体最关注的事件时,奥普拉和其他名人便开始通过她的节目安抚受伤的心灵。她还在某一场合与美国遭遇袭击后频频露面的第一夫人劳拉·布什共同出现在众人面前。在对不爱说话、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布什夫人的一周活动进行报道时,一位记者特别提到奥普拉·温弗瑞与布什夫人手挽手,共同哀悼在袭击中遇难的数千条生命。袭击事件之后的几周内,奥普拉四处活动,担负起安抚国民心灵的重任。
《MS》杂志曾反复提到奥普拉一位追随者对她的赞誉,称她是美国人的心理医生,"既容易接近,又非常诚实"。然而,并非所有文章都是吹捧之辞。各类报刊上的艺术与娱乐版文章曾模棱两可地称她为"奥普拉女皇"、"媒体女皇"、"女皇奥普拉",甚至"圣徒奥普拉"。批评家戴维·朱阿林克则称她为"通俗文化的沙皇女皇"。她经常变化的体重也是新闻的一大热点,尤其是街头小报。残酷对比和恶意诽谤连篇累牍,虽然娱乐界似乎是公平竞争,但他们对于奥普拉的一些评论却品位极为低下,比如将她的体型夸大,称她是"超重的黑人灰姑娘",或将她比做体形庞大的已故歌手索菲·塔克,或是身材高大、在《飘》中扮演斯佳丽小姐傻乎乎的女仆的电影明星哈蒂·麦克丹尼尔。
尼尔·加布勒1994年写了一本关于随笔专栏作家沃尔特·温切尔的书:《温切尔:随笔、权力与名人文化》。加里·威尔斯在对该书的一篇评论文章中说,70多年前,美国的"温切尔化"已经为我们今天的"奥普拉化"奠定了基础。达夫妮·默金在《纽约时报书评》上对艾丽斯·米勒关于精神健康的书《真理会让你自由》写了篇评论,其中讽刺性地称米勒是"弗洛伊德与奥普拉之间缺失的一环"。看到米勒著作的副标题《战胜情感中的盲目,找到真实的自己》,你就会明白默金为什么会将他与奥普拉联系在一起,因为默金所说的是从"医生的封闭诊所"转移到一个空间较大、"感觉舒适"的环境中。《奥普拉》节目播出的场所是否总是感觉舒适目前尚存争议,但肯定要比一个精神病诊所大得多,而且花费也要多得多。
与某些作家的评论相比,公众的赞誉多少有些夸张。另一方面,批评家的评估容易含糊不清,但专注于电视的专栏作家除外。除了少数几个例外,一般的文章基调都比较友好。然而,即使不友好或言不由衷,其言外之意也非常清楚,即奥普拉在美国及国际上的声誉使她成为一个人们需要注意的人物。就此而言,她是一个非常适合攻击的对象。
奥普拉的声誉之高,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能找到各种各样关于她的传记,但结果证明是错误的。虽然有一些传记,但这些并非"各种各样",仅有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出版的、适合成年人阅读的绝版书,还有一些非常短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这些书尽管写作风格各异,但主要还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记,另一类是"流水账"。有些书,尤其是那些"流水账"有一个问题,即缺少了某些日期。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没有日期会让人误以为是奥普拉现在的观点,但她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有时改变的频率还非常高。
不幸的是,疏忽大意的错误也有,尽管不太大。一本百科全书错误地认为奥普拉早年与祖母而非外祖母住在一起;一本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传记将她的出生日期写错了;另一本则声称,奥普拉的母亲与一个男人结了婚,并与之生活了很长时间,但事实上她从未结过婚;有人描述奥普拉"身材矮小",与事实完全相反,奥普拉的身高是5英尺6英寸。街头小报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因为这些信息的来源一般都是一些不知名的"朋友"。
甚至在翻开一些关于奥普拉的书之前,读者在所看到的某些标题中就能发现一定的广告词汇:"极为出色"、"不同寻常"、"爱情"和"真实"。这种预先设定人物形象的做法是对某些事实的夸大,但这些书并没有经过奥普拉的授权。至今为止,没有一本书经过她的授权。与大多数月刊不同,奥普拉自己主办的杂志《O》很少刊登"给编辑的信"这类挑错文章,这说明这些花费时间写信的读者对其中的文章并没有什么批评意见。虽然几乎没有人怀疑美国人对她的喜爱和她在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地位,但用这种夸张的语言对其进行大肆吹捧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尽管那些批评之声现在已经越来越小了。
报刊上关于奥普拉的点滴文章比比皆是,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她节食、锻炼计划和她感兴趣的俱乐部或网站的书。相比而言,她主办的杂志《O》在美国以月刊、在国际上以半月刊形式出版是最近的事情。该杂志与她的电视节目一样部分属于她,并由她控制。与她接受媒体的很少的几次采访一样,我们能够看到或听到的关于奥普拉的其他信息都是奥普拉挑选出的事实,有的是她自己说的,有的则是授权别人说的。
奥普拉的公关人员曾发表过声明,称她计划将于几年后退休,不再主持电视节目。事实上她曾经发表过几次这样的声明,日期总在不断改变,而奥普拉的想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或者只有当她真正退休时,观众才会知道那是哪一天。而对于奥普拉来说,电视并不仅仅是每日节目的载体,她同时也是电视电影的演员与制片人。另外,好莱坞电影仍然对她感兴趣,但由于计划退休,她放弃了在这一领域发展的想法。而她的杂志《O》受欢迎程度的日益增加也会影响她未来的选择。不管她未来做出的决定是什么样,都会涉足娱乐界,也许是演员、也许是导演或制片,而奥普拉所拥有的巨大财富也会允许她做出这些选择。至于她的个人生活,这些肯定会继续吸引小报作家和读者。对于这些小报来说,她几乎就是一个产业,如果她真的完全引退,那这些小报将会失去一笔非常有价值的财产。
第二章人生是段旅程
密西西比州历史上曾是美国最穷的州,与种族有关的政治新闻也比南方其他州多得多。该州尽管是20世纪民权运动的焦点,但在黑人与白人的融合方面却步伐缓慢,乏善可陈。在今天的密西西比州,人们对种族关系与法律上的变化仍然有一种抵触情绪。在迈入新世纪的第二年,当时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特伦特·洛特的一番话引发了一场政治大战。在一次演说中,洛特对南卡罗莱纳州已经退休的百岁资深参议员斯特罗姆·瑟蒙德大加表扬,并对种族融合前,饭馆、卫生间及火车和汽车上座位实行种族隔离的行为表示出一种怀念之情。他的这番话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愤怒的骚动,但既是洛特的出生地、又是选举他为议员的密西西比州却没有什么动静。实际上,在参议院圣诞节休会期间,他作为一名英雄回到了家乡,受到了热烈欢迎,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幅报道。然而,当参议院最后发现他的这番话的确有些令人尴尬时,洛特便辞掉了多数党领袖职务。
密西西比州也是电视明星、世界著名黑人演员奥普拉·温弗瑞的出生地,她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因工作出色及在慈善事业、教育和社会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而赢得无数奖项的女人。密西西比州还是演艺界另外一位偶像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出生地,他创造了音乐史上的奇迹,死后仍然是一个不朽的神话。
也许密西西比州在文化领域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之处,但却是美国三位伟大作家的出生地,他们是威廉·福克纳、尤多拉·韦尔蒂和理查德·赖特,其中福克纳与韦尔蒂在这里度过了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只有赖特踏着无数黑人的足迹,去了北方--当初,这些黑人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友好和好客的地方。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其他南方州,如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亚拉巴马州、弗吉尼亚州,为作家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其中包括小说家兼随笔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杜鲁门·卡波特和沃克·珀西,诗人、文学批评家兼小说家阿伦·泰特,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安·波特和弗兰纳里·奥康纳,诗人兰斯顿·休斯,诗人、传记作家、也是奥普拉的好朋友玛雅·安杰洛、佐拉·尼尔·赫斯顿(奥普拉非常喜欢他的小说《他们的眼睛在看着上帝》)以及哈普·李(卡波特童年的朋友,他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也是奥普拉的最爱)。奥普拉经常谈起那些对她影响较大的书,其中许多都是南方著名作家、传统和当代诗人、文学批评家、小说家、剧作家以及随笔作家的作品。
对这些作家进行文化研究时,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种族间以及每个种族团体间的文学分野。黑人作家向我们诉说白人给他们造成的痛苦和压迫,给我们描绘家庭生活的悲惨与绝望。当然,南方白人作家也探讨黑人及其家庭的悲剧,探讨黑人个体的家庭关系不正常问题,但与这些白人作家不同的是,许多黑人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一条共同的、有时带有传记色彩的线索:私生子、遗弃、离弃、男女乱交和性虐待。长大后,奥普拉和她的一些朋友曾经谈到过这些问题,其中涉及到现已成为美国文学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的书籍、诗歌与故事。
美国南方以诞生各类音乐而闻名,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当说起新奥尔良这座南方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城市时,人们就会想到众多的音乐家、钢琴演奏家、萨克斯演奏家、木萧演奏家以及创造爵士乐的鼓手,这些音乐家大多数都是黑人,并且在种族隔离时代都居住在南方,如今,他们的名字大多已经被历史尘封。然而据音乐学家称,黑人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奴隶时代,早在那时,一种独特的音乐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南方不仅是爵士乐和乡村音乐发源地,也是福音音乐的发源地。正是福音音乐为乡村音乐和爵士乐提供了早期发展的基础。为大多数美国人所熟悉的乡村民谣,显然就是来自于福音音乐。虽然整个南方都在演唱和演奏福音音乐和乡村音乐,但这些音乐形式往往都与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联系在一起,后来许多有追求的音乐家都被吸引到这座城市。在全世界,只要提起纳什维尔,人们就会联想起某些歌唱家的身影和一些独特的音乐、歌曲和乐器,这些都是乡村音乐和福音音乐的"后代",但并非纳什维尔惟一的"财产"。
福音音乐也许是南方镇上最常演唱的歌曲,但与之有关的著名人物寥寥无几,而爵士乐与乡村音乐作曲家、歌唱家却更为出名。然而,福音音乐与火腿、玉米片、饼干、肉汁、炸鸡和鲶鱼一样,都是南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圣经》地带(指美国南部和中西部基督教基要派广泛流行的地区。--译者注)小镇长大的孩子们,似乎在每周的教学礼拜仪式上就学会了福音音乐。这种影响渗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甚至当他们离开这片地区以后也是如此;奥普拉与也是密西西比人的猫王一样,都是在这种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由于这种早期背景,她在离开这里多年以后仍然在音乐上有这种偏爱,而从这种偏爱可以看出,她将这种集宗教与音乐于一体的福音音乐视为可以治愈心灵创伤的良药。对于她来说,福音音乐与信仰、希望和创伤的愈合紧密相连。她告诉我们,当令人不快甚至恐怖的事情发生时,她便会求助于福音音乐。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发生后,这样的时刻就来临了。
音乐或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经常出现在邮票上。当把目光从他们身上移开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很难想起几个与南方有关系的演艺人员的名字。尽管有许多作曲家、音乐家、歌唱家和舞蹈家出生在南方,但我们一般不把南方与演艺人员,而是与乡村音乐、蓝调和爵士乐演奏家联系在一起。然而,从文化史上可以看出,这些人必须前往北部或西部才能获得一定的声誉,有时还会(但并不一定)获得财富。
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演艺事业一般是与纽约、好莱坞或拉斯维加斯联系在一起,反正与密密西比

奥普拉温弗瑞传
698.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