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专家推荐与媒体聚焦
序言(1)
序言(2)
序言(3)
序言(4)
思维模式1(1)
思维模式1(2)
思维模式1(3)
思维模式1(4)
思维模式1(5)
思维模式1(6)
思维模式2(1)
思维模式2(2)
思维模式2(3)
思维模式2(4)
思维模式2(5)
思维模式3(1)
思维模式3(2)
思维模式3(3)
思维模式3(4)
思维模式3(5)
思维模式3(6)
思维模式3(7)
思维模式3(8)
思维模式3(9)
思维模式4(1)
思维模式4(2)
思维模式4(3)
思维模式4(4)
思维模式5(1)
思维模式5(2)
思维模式5(3)
内容简介
抽丝剥茧,预见未来——世界未来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特为渴望“洞烛机先”的读者,架构清晰的思维模式,帮助你赢得整个世界。
与其说世界是清晰、透明的,还不如说处于混沌、杂乱之中。我们更需要一种清醒的思维去辨清这个繁杂的世界。
如果我们的观念、思维偏离了世界未来趋势的走向,不论多么劳心劳力,一切努力都将事倍功半,毋庸说预测趋势了。
本书更多的是在激荡我们的思维,并帮助我们摆脱惯性的思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透这个世界的工具——它是在“授人以渔”。
在这个书中,响誉全球的未来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悉心整理,总结出11条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将这11条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判断、预测未来趋势。
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看透世界,还需要掌握看透这个世界的方法。
第一部分 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就像是天空中不变的星星一样,当我们思绪的小船畅游在信息海洋中时,它们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从而帮助我们沿着正确的航程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我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思维模式帮助我调整、纠正了自己的思维,为我打破思维的局限,并且帮助我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些思维模式,我就不可能得出《大趋势》以及《2000年大趋势》中的结论。我处理事务的方式、我处理信息与经验的方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本书中,我介绍了11种思维模式,每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益的某一种。如果需要对这些思维模式按照重要顺序排列的话,我个人会把“勇于追求,错又何妨”排在首位。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商业领域和个人生活,对于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你敢于大声发言或者勇于尝试,不管你的努力在当时看来有多么不切实际。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推动了《大趋势》和随后一系列图书的成功。总之,这是一种可以推进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模式。
排在第二位的是“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让人知道你在哪里”。这句话听起来显而易见,非常简单,但是本书后面的例子会证明,想要做到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生活中的所有领域,在商界、政界或者在领导阶层中,这一定见都会提醒人们不要太超前,以免自己的言行不被人们理解,从而失去效力。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定见都是互相融合、共同工作的,帮助我们通过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使我们不仅能够看到那顶帽子,还可以看到吞下大象的蟒蛇。你会发现,定见这一认知工具是可以改造你的生活和事业的。
第二部分 展望未来
我们都喜欢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弄清楚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经常会被人们提起。本书的第二部分就将给你一个答案。它将探讨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它们对我们的事业与生活的影响。
在一个文化水平不断降低,视觉交流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商业、贸易、制造业和服务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国家的形势与经济指标对你的事业和生活还那么重要吗?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之中的欧洲将会走向何方呢?中国,这个无处不在的争夺大家工作机会的国家,会成为吞噬我们的巨龙,还是会被我们驯服呢?媒体上宣传的“下一个大事件”会实现吗?
我对未来的展望并不是单纯的猜想,它们是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探讨的定见的指导下,基于对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看完本书之后,大家就能够明白我得出某个结论的原因,以及我并没有拘泥于细节而丧失全局观。我的展望会为你提供一个框架,你可以把它应用在自己所关心的领域之中,从而受益于未来。
作者简介
约翰·奈斯比特,未来学著作的销量已经超过1400万册。据《金融时报》证实,他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之后,约翰?奈斯比特先后进入犹他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此后曾供职于旧M与柯达公司。1963年他进军华盛顿,担任肯尼迪总统的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约翰?奈斯比特还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
编辑推荐
◆《世界是平的》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的世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我们的思维要跟上这个变化的世界。
◆《后美国世界》带给我们的思考是--
世界的地缘政治权力已处在剧烈变动之中,各大经济体应该如何应对变局、面向未来。
这两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智者的思考、看透世界的哲理。《世界大趋势》更多的是在激荡我们的思维,并帮助我们摆脱惯性的思维,它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透这个世界的工具--它是在“授人以渔”。
◆ 在这个书中,响誉全球的未来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悉心整理,总结出11条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将这11条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判断、预测未来趋势。
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看透世界,还需要掌握看透这个世界的方法。
专家推荐与媒体聚焦
专家推荐与媒体聚焦
◎ 历史是延续不断的长流,约翰奈斯比特归纳出来的这些原则有助于人们立足现在,掌握未来。
--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副行长
◎ 本书的理念不仅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潮流,更启发了新经济的管理理念:承传过去,连接未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道理。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受到“生存有道、发展无疆”之理的启迪。
-- 叶莺 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 奈斯比特的预测从不失误!即使我们认为难以预料的2025年,他依然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维模式。
--《金融时报》
◎ 奈斯比特的作品能够指引我们方向,让我们有勇气向前迈步。
--《华尔街日报》
序言(1)
蛇吞象
那是一个安静的冬日夜晚。我和小孙子伊莱一起坐在火炉旁,为他读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 ry)的经典著作《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故事的开头讲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被一本关于丛林的书所吸引,于是画了一幅画。对他来说,这幅画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一条吞下了大象的蟒蛇。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大人们都看不明白,他们都仅仅认为这只是一顶帽子而已!他不得不重新画了一幅,好让他们能够看明白。直到他遇到小王子,他才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眼光相同的人:只有小王子看出第一幅画就是一条吞下大象的蟒蛇。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比喻。
圣埃克苏佩里的这幅画形象地指出了人们的思维对于眼光的限制。一旦我们摆脱了固有思想的束缚,我们就可以看清楚眼前的事物了,比如说在上面的故事中就是吞下一头大象的蟒蛇。
导言
我是在美国犹他州的一个甜菜农场长大的。这个叫做格伦伍德(Glenwood)的摩门部落中大约有2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我家的亲戚。我们的村庄被犹他州的群山所包围,十分闭塞,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摩门教的教规所统治着。我们的命运也早就注定了--我的任务就是成为一名传教士。教会派我到哪里,我就要去那里待上两年时间,因为毕竟我们是无法拒绝上帝的召唤的。
我第一次对这种生活产生疑问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当时我的耳朵长期发炎,疼痛难忍,直到阿诺德叔叔来看望我,并且违反了一条摩门教教规,情况才有所好转:尽管摩门教严禁抽烟,但是阿诺德叔叔却是个烟民,他用烟熏我发炎的耳朵,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竟然取得了奇效。耳朵中的疼痛减轻了,我也不再老是想着耳朵的疼痛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三四个德高望重的叔叔经常用“按手”①的方法为我祈祷、治病,但是都没有阿诺德叔叔采取的办法疗效好。
于是我开始怀疑周围的世界,对于探索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个世界中还有多少事情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知道的呢?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好奇心就是探索的开始,我很快就确信自己非常渴望走出犹他州。在17岁的时候,一个机会展现在我面前。我加入了海军,他们的宣传语“周游世界”的意义实际上比他们所理解的还要深远。但是直到我开始读书的时候,一个新的世界才真正向我敞开了大门。在这个世界中,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序言(2)
自我离开犹他州开始,这个世界就像书本一样,一页页展开在我面前,每一页都有崭新的知识供我学习。
现在,许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正是好奇心促成了我丰富多彩的经历。在海军的时候,在犹他大学作为学生会主席为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而斗争的“激进岁月”里,在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时候,作为《西方名著入门》(Great Books Foundation)的编辑在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和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的领导下工作的时候,以及在公司工作的3年时间里,只要我感觉自己的学习曲线不再上升,我都会选择离开。
25岁的时候我开始竞选国会议员,直到后来奋斗到华盛顿,肯尼迪总统任命我为教育部部长助理,这些政界经历使我学会了政治这门“可能性艺术”。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后,我继续留在华盛顿,担任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部长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助理,最终还曾进入白宫,为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负责过一些特别项目。
20世纪60年代可能是美国自内战以来最动荡的时期。人们放火焚烧建筑、旗帜,整个“美利坚公司”陷入了恐慌之中。参加民权和反战运动的数百万人涌上街头抗议示威,几百所大学也被学生们所占领。
1964年7月,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案”来“消除美国最后的不公平现象”,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随之诞生。1965年,约翰逊总统请我调查他的“伟大社会”立法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尽管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任务,但是我们似乎根本不可能理清当时的形势,更不要说预测这些立法对于美国将来的影响了。而且,我再也不能忍受约翰逊总统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越南战争的狂热思想(他曾经说过“我决不会是第一个卷起尾巴逃跑的美国总统”)。于是我离开了白宫,接受IBM的邀请,成为主席汤姆·沃森(Tom Watson)的助理。
1967年4月,底特律爆发了种族骚乱。那年夏天,黑人权利的倡导者们开始宣扬武装革命,骚乱席卷了整个美国。约翰逊总统还命令4 700名伞兵空降在因为骚乱而近乎瘫痪的底特律市。当时的底特律市长卡瓦诺形容说:“这里就像是1945年的柏林一样。”总统还下令国民卫队下属的所有部门都要进行反暴乱的训练。第二年,马丁·路德·金和博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被暗杀的事件更加加剧了骚乱。大约就是从那时开始,人们不再使用“黑鬼”这个词语,转而使用“黑人”。美国的所有城市都是一片狼藉,企业界也都茫然不知所措。国家的动荡促使我极力想寻求一种可以监测国家转型的方法,但是我怎样才能真正看到美国的未来呢?
序言(3)
有一天,我在芝加哥郊外的一个报亭买了一份《西雅图时报》。报纸上的大标题讲的是当地的学校董事会已经投票通过了一系列新的改革计划。我接着浏览了一下这个报亭出售的全美各地的报纸上关于当地新闻的大标题。突然,我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够阅读这些地方报纸,那么我就可能会发现国家的一些新趋势,就能够了解美国现在的形势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真是谢天谢地。
我的冒险精神又一次跳了出来,于是我离开了IBM和汤姆·沃森,离开了那个令许多同事艳羡的职位。我用离职的薪水开了自己的公司:城市研究公司(Urban Research Corporation)。
不久,越来越多的员工和我一起开始对160种地方日报进行分类、分析。我们的理念认为,各个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总和就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思维方式对众多事件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我们把所发现的情况总结起来,作为周刊发行,周刊的名称为《城市危机监测》(Urban Crisis Monitor)。很快,许多公司开始订阅这本期刊,我也开始就自己对美国形势和趋势的理解四处演讲。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我一直和许多大公司合作,并且通过我们的内容分析方法了解这个社会。通过高度地方化的数据库,我目睹着一个新型社会的大体轮廓在慢慢形成,也对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些看法。
尽管对我来说,许多趋势都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很多人在当时都没有认同我的预言。而且,我还冒着得罪专家们的风险,他们很可能会认为仅仅从变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世界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做法。但是当时我就认为这种风险是值得的。我感觉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用冷冰冰的方法来分析周围事件与思想、信息量如此庞大以至于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的世界中,我们是急需组织结构的。有了简单的框架,我们才能开始了解这个世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随时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正。正是这些思想促成了《大趋势》(Megatrends)这本书的出版。
《大趋势》一书的销量大概为900万册。随后我又出版了《改造企业》(Reinventing The Corporation)和其他几本书,其中就包括《2000年大趋势》(Megatrends 2000)。我的讲座和演讲遍布七大洲,不管走到哪里,记者、政治家和企业界都会问:“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呢?”我的听众们都想知道到2010年,或者2030年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而且他们还会不依不饶地提出下面的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是如何进行你的工作的呢?”
序言(4)
一天下午,我的朋友托尼·奥夫纳(Toni Ofner)一直在追问我是如何进行自己的工作的。我回答说自己搜集了大量信息,阅读了许多报纸,还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思想与观念,所有这一切都帮助我明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那么,”他说,“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在的生活之中的,而且如果我仔细观察当今世界的形势,那么我就应该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但是事实上,我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我沉思了一会儿,事实上,我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思考了一会儿,我就明白了,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我们所了解到的事实有所不同,而是我们看待这些事实的方式。“我想,托尼,”我听到自己说,“那是因为我的思维模式。”我意识到,许多年来自己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原则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过滤周围的信息。我依靠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衡量所接收的信息,其他所有人也都是如此。“你所说的,”托尼回答说,“似乎就像是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壤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植物一样。”
他说的没错。的确,思维模式就像是雨(信息)所灌溉的土壤,土壤的不同会导致植物的不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则会促使人们得出不同的结论。心态就是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讨论继续着,我开始思考帮助或阻碍自己进步的最有力和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后来,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写一本关于思维模式以及它如何帮助我预测未来的书。
从国际大事到人际关系等几乎所有领域中进行的判断都是和心态有关的。比如,如果一个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个花花公子,那么她就会按照这种眼光来判断所接收到的信息。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她对于信息的理解方式以及她的反应。而如果一个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忠诚可靠,那么她在接收同样信息时就会有不同的方式及反应。当然,这仅仅是思维模式在微观层面上的反应。
Content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专家推荐与媒体聚焦
序言(1)
序言(2)
序言(3)
序言(4)
思维模式1(1)
思维模式1(2)
思维模式1(3)
思维模式1(4)
思维模式1(5)
思维模式1(6)
思维模式2(1)
思维模式2(2)
思维模式2(3)
思维模式2(4)
思维模式2(5)
思维模式3(1)
思维模式3(2)
思维模式3(3)
思维模式3(4)
思维模式3(5)
思维模式3(6)
思维模式3(7)
思维模式3(8)
思维模式3(9)
思维模式4(1)
思维模式4(2)
思维模式4(3)
思维模式4(4)
思维模式5(1)
思维模式5(2)
思维模式5(3)
内容简介
抽丝剥茧,预见未来——世界未来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特为渴望“洞烛机先”的读者,架构清晰的思维模式,帮助你赢得整个世界。
与其说世界是清晰、透明的,还不如说处于混沌、杂乱之中。我们更需要一种清醒的思维去辨清这个繁杂的世界。
如果我们的观念、思维偏离了世界未来趋势的走向,不论多么劳心劳力,一切努力都将事倍功半,毋庸说预测趋势了。
本书更多的是在激荡我们的思维,并帮助我们摆脱惯性的思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透这个世界的工具——它是在“授人以渔”。
在这个书中,响誉全球的未来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悉心整理,总结出11条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将这11条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判断、预测未来趋势。
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看透世界,还需要掌握看透这个世界的方法。
第一部分 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就像是天空中不变的星星一样,当我们思绪的小船畅游在信息海洋中时,它们可以指引我们的方向,从而帮助我们沿着正确的航程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我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描述的思维模式帮助我调整、纠正了自己的思维,为我打破思维的局限,并且帮助我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搜集到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些思维模式,我就不可能得出《大趋势》以及《2000年大趋势》中的结论。我处理事务的方式、我处理信息与经验的方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本书中,我介绍了11种思维模式,每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发现对自己有益的某一种。如果需要对这些思维模式按照重要顺序排列的话,我个人会把“勇于追求,错又何妨”排在首位。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商业领域和个人生活,对于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你敢于大声发言或者勇于尝试,不管你的努力在当时看来有多么不切实际。也正是这种思维模式推动了《大趋势》和随后一系列图书的成功。总之,这是一种可以推进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模式。
排在第二位的是“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让人知道你在哪里”。这句话听起来显而易见,非常简单,但是本书后面的例子会证明,想要做到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生活中的所有领域,在商界、政界或者在领导阶层中,这一定见都会提醒人们不要太超前,以免自己的言行不被人们理解,从而失去效力。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定见都是互相融合、共同工作的,帮助我们通过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使我们不仅能够看到那顶帽子,还可以看到吞下大象的蟒蛇。你会发现,定见这一认知工具是可以改造你的生活和事业的。
第二部分 展望未来
我们都喜欢展望未来,希望能够弄清楚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经常会被人们提起。本书的第二部分就将给你一个答案。它将探讨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它们对我们的事业与生活的影响。
在一个文化水平不断降低,视觉交流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商业、贸易、制造业和服务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国家的形势与经济指标对你的事业和生活还那么重要吗?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之中的欧洲将会走向何方呢?中国,这个无处不在的争夺大家工作机会的国家,会成为吞噬我们的巨龙,还是会被我们驯服呢?媒体上宣传的“下一个大事件”会实现吗?
我对未来的展望并不是单纯的猜想,它们是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探讨的定见的指导下,基于对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看完本书之后,大家就能够明白我得出某个结论的原因,以及我并没有拘泥于细节而丧失全局观。我的展望会为你提供一个框架,你可以把它应用在自己所关心的领域之中,从而受益于未来。
作者简介
约翰·奈斯比特,未来学著作的销量已经超过1400万册。据《金融时报》证实,他最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之后,约翰?奈斯比特先后进入犹他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此后曾供职于旧M与柯达公司。1963年他进军华盛顿,担任肯尼迪总统的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约翰?奈斯比特还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
编辑推荐
◆《世界是平的》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我们的世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我们的思维要跟上这个变化的世界。
◆《后美国世界》带给我们的思考是--
世界的地缘政治权力已处在剧烈变动之中,各大经济体应该如何应对变局、面向未来。
这两本书带给我们的是智者的思考、看透世界的哲理。《世界大趋势》更多的是在激荡我们的思维,并帮助我们摆脱惯性的思维,它我们提供了一个看透这个世界的工具--它是在“授人以渔”。
◆ 在这个书中,响誉全球的未来趋势大师约翰·奈斯比特将自己多年的趋势观察经验悉心整理,总结出11条思维模式,并告诉人们如何将这11条思维模式用于分析判断、预测未来趋势。
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看透世界,还需要掌握看透这个世界的方法。
专家推荐与媒体聚焦
专家推荐与媒体聚焦
◎ 历史是延续不断的长流,约翰奈斯比特归纳出来的这些原则有助于人们立足现在,掌握未来。
-- 林毅夫 世界银行副行长
◎ 本书的理念不仅与时俱进,跟随时代潮流,更启发了新经济的管理理念:承传过去,连接未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道理。愿所有的读者都能受到“生存有道、发展无疆”之理的启迪。
-- 叶莺 纳尔科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 ◎ 奈斯比特的预测从不失误!即使我们认为难以预料的2025年,他依然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维模式。
--《金融时报》
◎ 奈斯比特的作品能够指引我们方向,让我们有勇气向前迈步。
--《华尔街日报》
序言(1)
蛇吞象
那是一个安静的冬日夜晚。我和小孙子伊莱一起坐在火炉旁,为他读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 de Saint-Exup ry)的经典著作《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
故事的开头讲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被一本关于丛林的书所吸引,于是画了一幅画。对他来说,这幅画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一条吞下了大象的蟒蛇。但是令他惊讶的是,大人们都看不明白,他们都仅仅认为这只是一顶帽子而已!他不得不重新画了一幅,好让他们能够看明白。直到他遇到小王子,他才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眼光相同的人:只有小王子看出第一幅画就是一条吞下大象的蟒蛇。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比喻。
圣埃克苏佩里的这幅画形象地指出了人们的思维对于眼光的限制。一旦我们摆脱了固有思想的束缚,我们就可以看清楚眼前的事物了,比如说在上面的故事中就是吞下一头大象的蟒蛇。
导言
我是在美国犹他州的一个甜菜农场长大的。这个叫做格伦伍德(Glenwood)的摩门部落中大约有200多人,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我家的亲戚。我们的村庄被犹他州的群山所包围,十分闭塞,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摩门教的教规所统治着。我们的命运也早就注定了--我的任务就是成为一名传教士。教会派我到哪里,我就要去那里待上两年时间,因为毕竟我们是无法拒绝上帝的召唤的。
我第一次对这种生活产生疑问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当时我的耳朵长期发炎,疼痛难忍,直到阿诺德叔叔来看望我,并且违反了一条摩门教教规,情况才有所好转:尽管摩门教严禁抽烟,但是阿诺德叔叔却是个烟民,他用烟熏我发炎的耳朵,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了一年多,竟然取得了奇效。耳朵中的疼痛减轻了,我也不再老是想着耳朵的疼痛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三四个德高望重的叔叔经常用“按手”①的方法为我祈祷、治病,但是都没有阿诺德叔叔采取的办法疗效好。
于是我开始怀疑周围的世界,对于探索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这个世界中还有多少事情是我幼小的心灵所不知道的呢?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好奇心就是探索的开始,我很快就确信自己非常渴望走出犹他州。在17岁的时候,一个机会展现在我面前。我加入了海军,他们的宣传语“周游世界”的意义实际上比他们所理解的还要深远。但是直到我开始读书的时候,一个新的世界才真正向我敞开了大门。在这个世界中,似乎一切皆有可能。
序言(2)
自我离开犹他州开始,这个世界就像书本一样,一页页展开在我面前,每一页都有崭新的知识供我学习。
现在,许多年过去了,回想起来,正是好奇心促成了我丰富多彩的经历。在海军的时候,在犹他大学作为学生会主席为言论自由和公民权利而斗争的“激进岁月”里,在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学习的时候,作为《西方名著入门》(Great Books Foundation)的编辑在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Hutchins)和莫蒂默·阿德勒(Mortimer Adler)的领导下工作的时候,以及在公司工作的3年时间里,只要我感觉自己的学习曲线不再上升,我都会选择离开。
25岁的时候我开始竞选国会议员,直到后来奋斗到华盛顿,肯尼迪总统任命我为教育部部长助理,这些政界经历使我学会了政治这门“可能性艺术”。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被刺杀后,我继续留在华盛顿,担任卫生、教育与福利部部长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助理,最终还曾进入白宫,为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总统负责过一些特别项目。
20世纪60年代可能是美国自内战以来最动荡的时期。人们放火焚烧建筑、旗帜,整个“美利坚公司”陷入了恐慌之中。参加民权和反战运动的数百万人涌上街头抗议示威,几百所大学也被学生们所占领。
1964年7月,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民权法案”来“消除美国最后的不公平现象”,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也随之诞生。1965年,约翰逊总统请我调查他的“伟大社会”立法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尽管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任务,但是我们似乎根本不可能理清当时的形势,更不要说预测这些立法对于美国将来的影响了。而且,我再也不能忍受约翰逊总统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越南战争的狂热思想(他曾经说过“我决不会是第一个卷起尾巴逃跑的美国总统”)。于是我离开了白宫,接受IBM的邀请,成为主席汤姆·沃森(Tom Watson)的助理。
1967年4月,底特律爆发了种族骚乱。那年夏天,黑人权利的倡导者们开始宣扬武装革命,骚乱席卷了整个美国。约翰逊总统还命令4 700名伞兵空降在因为骚乱而近乎瘫痪的底特律市。当时的底特律市长卡瓦诺形容说:“这里就像是1945年的柏林一样。”总统还下令国民卫队下属的所有部门都要进行反暴乱的训练。第二年,马丁·路德·金和博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被暗杀的事件更加加剧了骚乱。大约就是从那时开始,人们不再使用“黑鬼”这个词语,转而使用“黑人”。美国的所有城市都是一片狼藉,企业界也都茫然不知所措。国家的动荡促使我极力想寻求一种可以监测国家转型的方法,但是我怎样才能真正看到美国的未来呢?
序言(3)
有一天,我在芝加哥郊外的一个报亭买了一份《西雅图时报》。报纸上的大标题讲的是当地的学校董事会已经投票通过了一系列新的改革计划。我接着浏览了一下这个报亭出售的全美各地的报纸上关于当地新闻的大标题。突然,我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能够阅读这些地方报纸,那么我就可能会发现国家的一些新趋势,就能够了解美国现在的形势了。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真是谢天谢地。
我的冒险精神又一次跳了出来,于是我离开了IBM和汤姆·沃森,离开了那个令许多同事艳羡的职位。我用离职的薪水开了自己的公司:城市研究公司(Urban Research Corporation)。
不久,越来越多的员工和我一起开始对160种地方日报进行分类、分析。我们的理念认为,各个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总和就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我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思维方式对众多事件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我们把所发现的情况总结起来,作为周刊发行,周刊的名称为《城市危机监测》(Urban Crisis Monitor)。很快,许多公司开始订阅这本期刊,我也开始就自己对美国形势和趋势的理解四处演讲。
在接下来的10年中,我一直和许多大公司合作,并且通过我们的内容分析方法了解这个社会。通过高度地方化的数据库,我目睹着一个新型社会的大体轮廓在慢慢形成,也对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些看法。
尽管对我来说,许多趋势都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很多人在当时都没有认同我的预言。而且,我还冒着得罪专家们的风险,他们很可能会认为仅仅从变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世界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做法。但是当时我就认为这种风险是值得的。我感觉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用冷冰冰的方法来分析周围事件与思想、信息量如此庞大以至于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的世界中,我们是急需组织结构的。有了简单的框架,我们才能开始了解这个世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可以随时对这个框架进行修正。正是这些思想促成了《大趋势》(Megatrends)这本书的出版。
《大趋势》一书的销量大概为900万册。随后我又出版了《改造企业》(Reinventing The Corporation)和其他几本书,其中就包括《2000年大趋势》(Megatrends 2000)。我的讲座和演讲遍布七大洲,不管走到哪里,记者、政治家和企业界都会问:“下一个大趋势是什么呢?”我的听众们都想知道到2010年,或者2030年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而且他们还会不依不饶地提出下面的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是如何进行你的工作的呢?”
序言(4)
一天下午,我的朋友托尼·奥夫纳(Toni Ofner)一直在追问我是如何进行自己的工作的。我回答说自己搜集了大量信息,阅读了许多报纸,还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思想与观念,所有这一切都帮助我明了世界发展的趋势。
“那么,”他说,“照你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是隐含于现在的生活之中的,而且如果我仔细观察当今世界的形势,那么我就应该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但是事实上,我并没有得出同你一样的结论。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我沉思了一会儿,事实上,我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思考了一会儿,我就明白了,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我们所了解到的事实有所不同,而是我们看待这些事实的方式。“我想,托尼,”我听到自己说,“那是因为我的思维模式。”我意识到,许多年来自己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原则来训练自己的思维、过滤周围的信息。我依靠自己的经验,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衡量所接收的信息,其他所有人也都是如此。“你所说的,”托尼回答说,“似乎就像是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壤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植物一样。”
他说的没错。的确,思维模式就像是雨(信息)所灌溉的土壤,土壤的不同会导致植物的不同,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则会促使人们得出不同的结论。心态就是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的讨论继续着,我开始思考帮助或阻碍自己进步的最有力和最重要的思维模式。后来,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写一本关于思维模式以及它如何帮助我预测未来的书。
从国际大事到人际关系等几乎所有领域中进行的判断都是和心态有关的。比如,如果一个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是个花花公子,那么她就会按照这种眼光来判断所接收到的信息。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她对于信息的理解方式以及她的反应。而如果一个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忠诚可靠,那么她在接收同样信息时就会有不同的方式及反应。当然,这仅仅是思维模式在微观层面上的反应。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大趋势: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
308.8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