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大智周恩来

文档

1

已售 0
834.63KB

数据标识:D17209655075405488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大智周恩来:序
一、家族背景对周恩来的影响(1)
一、家族背景对周恩来的影响(2)
二、周恩来与道家文化(1)
二、周恩来与道家文化(3)
二、周恩来与道家文化(4)
三、周恩来的精神遗产
“鸽性”与“鹰性”的完美统一
既为真君子,又为大丈夫
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
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良心安则人格立
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
攻恶毋太严,教善毋过高
实意做事,不尚高论
博学勤思,以才辅德
按东方人的习惯生活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自备炉锤,锻造人格
以忍求进,以屈求伸
兼听•虚怀•自我改造
了却生前事,超然返本真
务实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两个阵营,三种力量
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不要乱攀“母子关系”
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求同存异,淡化分歧
外交无小事
另起炉灶,灵活建交
战略上联合,战术上批评
就势将赫鲁晓夫一军
和第三世界一道前进
针锋相对要看全局
讽刺与挖苦决不是外交
美国要脱身,我们不让它脱身
退避三舍
设身处地,理解为先
利用尼克松,带动日本人
租借卫星地面站
硬于所当硬,让于所当让
占优先报价,处劣后摊牌
调整预案,打破僵局
利用矛盾,争取主动
以链条式让步求稳妥
让步的艺术
事实胜于雄辩
先治气,后治心
要互相承认,而不要互相敌视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计划不是法律,也不是废纸
综合平衡,全面安排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头脑冷静,考虑周全
任何时候都要用“两条腿走路”
不能把香港看成内地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合作
编辑推荐
大胸襟包容天下事,大智慧成就千秋业。
人生篇——既为真君子,又为大丈夫
外交篇——求同存异,灵活务实
谈判篇——利用矛盾,争取主动
政治篇——不计前嫌,不忘旧功
军事篇——集中指导,逐个击破
经济篇——综合平衡,全面安排
科学文化篇——一车两轮,相辅而行
宣传篇——适时、适度、适情的宣传策略
党建篇——协调矛盾,团结为上
统战篇——求同而不非异
地下工作篇——布闲棋冷子,应不时之需
内容简介
周恩来堪称20世纪中国历史舞台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能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且应付裕如。他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是君子,又是大丈夫。鸽的平和与鹰的机警、水的柔情与火的炽烈,这些极为不同的双重品质潜藏在他的体内。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周恩来一直处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位。才干、品德和灵活自如的政治智慧使他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在担任共和国总理的26年间,他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治国主张,其影响将会在中国长久地延续下去。
图书目录
序(胡长明)/001
人生篇
周恩来一生将中国传统儒士的温文尔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激越情怀集于一身,既是斗士,又是调和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既关注目标,又清醒实务。他待人接物的彬彬有礼和恰如其分的温和迷住了任何一个见他的人,但同时他又是尖锐严厉甚至是冷酷无情的。日本学者梨本佑平在所著《周恩来》中,认为“鹰和鸽的极为不同的双重性格潜伏在他的体内”。
“鸽性”与“鹰性”的完美统一/014
既为真君子,又为大丈夫/015
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017
无时无地而不有责任系诸身/020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021
良心安则人格立/023
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024
攻恶毋太严,教善毋过高/027
实意做事,不尚高论/030
博学勤思,以才辅德/031
按东方人的习惯生活/033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034
自备炉锤,锻造人格/036
以忍求进,以屈求伸/037
兼听•虚怀•自我改造/039
了却生前事,超然返本真/040
外交篇
“求同存异”是周恩来从事外交工作的基本方法,它为和平共处开辟了现实的途径。“求同”就是寻找与外交对象的共同点;“存异”就是撇开分歧,把不同的保留,不发展争论。由“求同存异”派生出来的办法还有求同立异、存异待同等等。
务实的外交/04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046
两个阵营,三种力量/050
民间先行,以民促官/052
不要乱攀“母子关系”/055
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05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058
求同存异,淡化分歧/059
外交无小事/062
另起炉灶,灵活建交/064
战略上联合,战术上批评/065
就势将赫鲁晓夫一军/068
和第三世界一道前进/070
针锋相对要看全局/072
讽刺与挖苦决不是外交/074
美国要脱身,我们不让它脱身/076
退避三舍/078
设身处地,理解为先/080
利用尼克松,带动日本人/081
租借卫星地面站/084
谈判篇
根据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具体情况确定谈判技巧,是周恩来谈判艺术的重要体现。当己方处于优势时,他会毫不犹豫地首先报价,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利用对方的弱点迫使其就范;而当处于劣势时,他则严守谈判“腹稿”,把精力集中在试探对方的真实意图,通过讨价还价和据理力争,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利益。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亮出己方的底牌。
硬于所当硬,让于所当让/088
占优先报价,处劣后摊牌/090
调整预案,打破僵局/093
利用矛盾,争取主动/095
以链条式让步求稳妥,以一次性让步显真诚/098
让步的艺术/100
事实胜于雄辩/104
先治气,后治心/106
要互相承认,而不要互相敌视/108
政治篇(上)
周恩来精通政治斗争中“曲”与“直”的辩证法,在他看来,为着实现党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方针,策略和方法具有极大的可变性、灵活性和丰富性,要有时直进,有时迂回;有时集中,有时分散;有时取攻势,有时取守势。还要讲求公开活动和秘密活动相互结合,合法手段与非法手段兼相利用。
离开军事政治便是空谈/112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113
“左”倾并不比右倾好/115
以反面手段达到正面目的/116
错误要逢人就讲/118
抗日是前轮,?主是后轮/119
不做“无兵司令”,不做“空军司令”/122
没有四张王牌决不冒险赌博/124
有时直进,有时迂回/125
以多种策略对付蒋介石/127
不计前嫌,不忘旧功/130
爱才惜才,用人不疑/131
政治篇(下)
周恩来吸取苏联的教训,在1956年提出了他著名的政治公式:“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并强调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中共获取执政地位后,权力“相当集中相当大”,这种体制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存在权力进一步集中和官僚主义化的可能性,弄得不好就会忽视民主,脱离群众,而这是非常危险的。
筹组政府,智请黄炎培/134
阶级消灭,个人愉快/135
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136
国家管理力量的源泉是人民/138
确保中庸是十分必要的/140
用系统论思维处理问题/142
事物的20%决定另外的80%/145
做旁观人不行,做对立的把你冲垮/147
千方百计保护干部/150
力促邓小平复出/152
军事篇
周恩来很懂得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从而把策反视为从事军事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安插内线、思想感化、第三者传话等多种途径以求达到里应外合、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在他看来,中国雇佣式军队的特点在于军官起很大的作用,所以那种“要兵不要官”的兵运策略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分兵游击,集中指导/158
退中求进,迂回取胜/159
声东击西,留头斩尾/161
瓮中捉鳖,鳖会咬手/162
抓住“生命线”不放松/163
围点打援,各个击破/165
钳制正面,主攻侧翼/167
出没无常,变化无穷/168
向东示形,向西突围/170
难得者时,易失者机/172
不战而屈人之兵/174
我们要搞尖端国防/175
经济篇
周恩来经济思想贯穿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他认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因此既反对把重点与一般对立起来,只强调抓重点而舍弃一般,也反对没有重点的平均用力,“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突出重点,照顾一般,主次结合,协调发展。
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180
计划不是法律,也不是废纸/181
综合平衡,全面安排/18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84
头脑冷静,考虑周全/185
任何时候都要用“两条腿走路”/188
不能把香港看成内地,政策是不一样的/190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192
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194
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5
经济发展需要国际合作/198
科学文化篇
重视科技必然重视知识分子。周恩来认为知识分子是建设中一支伟大的力量,知识分子的学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他在1963年初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支不小的技术力量和一批科学研究机构,这是国家的宝贝。”这些论断在当时不愧是有胆有识之见。
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宝贝”/202
不要给知识分子“上大课”/204
要提倡地道的中国东西/206
标语口号不是文艺/207
建设时期应“以学术为主”/210
主观主义的小框子是错误的/212
只要人民喜欢,就有价值/214
一车两轮,相辅而行/216
宣传篇
周恩来说过:“策略是根据形势的变动而变动的,但策略又是为着实现基本方针的。”搞垮蒋介石就是中共的基本方针,为了实现这个基本方针,宣传策略依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和条件可以灵活变通,坚持适时、适度、适情的原则,要防止过与不及两种偏向。
宣传与军事并举/220
借谈判进行宣传/226
借谈判进行宣传/222
宣传口号要迎合中间派/224
大处着眼,抓住本质/225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227
投石问路,恰到好处/228
一字不改,照样发表/229
象征、暗示与轰动效应/230
公开宣传与秘密传播/231
对外宣传要对症下药/233
党建篇
周恩来认为,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和党内事务的主人,服从纪律和顾全大局是必要的,但是自觉行使自己的权力,敢于发表意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很重要,对一切问题只知道请示和服从,是党内生活的“奴隶主义”,看领导的眼色说话,是旧社会的官场习气。
党指挥枪/238
党的机关社会化、职业化/240
思想统一是最根本的统一/242
党员不能蠢如鹿豕,只知服从/244
协调矛盾,团结为上/246
统战篇
周恩来曾说,统战和外交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广交朋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周恩来那样,在不属于自己的党派和阵营中拥有那么多的朋友,这点连毛泽东都钦佩有加,认为周恩来无论在党内党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周恩来之所以朋友遍天下,依笔者之愚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充分发扬了中国传统的“三达德”——智、仁、勇。
领导权要用力量来争/250
“大无外”与“小无内”/251
统战的最佳途径:求同/253
求同而不非异/254
争取几个代表人物,影响后边一批/256
统战三字诀:智、仁、勇/258
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260
全面认识中间派/262
以说服为主,以斗争为辅/263
变间接同盟军为直接同盟军/265
归国万事足,无累一身轻/267
地下工作篇
地下工作者由其所处特殊环境所决定,他们既要立场坚定,内心向党,又要老练沉稳,巧于周旋,给自己披上保护色,以便长期潜伏。周恩来作为中共地下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常常告诫地下工作者要外圆而内方,同流不合污,不暴露身份,不打草惊蛇。要从长期存在打算,求得稳步的发展。
乔装打扮,瞒天过海/272
布闲棋冷子,应不时之需/275
乘其不备,出其不意/279
外圆而内方,同流不合污/281
单线联络,分散领导/284
勤业、勤学、勤交友/287
因势利导,纵深发展/289
韬光养晦,等待时机/291
跋/295
主要参考文献/299
大智周恩来:序
序(胡长明)
“珠玉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我已想不起来了,但认为将其用在周恩来身上,则再贴切不过。在我眼中,周恩来是一位既富于深厚教养和学养,又有着广泛令德和善行的政治家。哲人已逝,岁月的烟尘非但没有淹没其巨大的身影,反倒让人对之怀想万端。在周恩来110周年诞辰之际,我愿将多年来研究他的一些心得,用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权当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一、家族背景对周恩来的影响(1)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在血统上与鲁迅先生为本家。其所属宝佑桥周氏(又称“老八房”)尊周庆为始祖。周庆为周氏迁绍始祖周茂之曾孙,字德芳,赠文林郎,曾任明朝山西道监察御史。殁后与妻合葬绍兴破塘殷家坞山麓。从周庆到周恩来共历18代。
1939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托,周恩来以国民党军政部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借考察民情、宣传抗日的名义赴皖南视察新四军,顺便去了一次家乡绍兴。他在瞻仰祖屋时,亲笔在《老八房祭簿》上续写谱系,凡14条,共248字,有关他本人的一条如下:“恩来,字翔宇,五十房,樵水公曾孙,云门公长孙,懋臣长子,出继簪臣公为子,生于光绪戊戌年二月十三日卯时,妻邓颖超。”其中的“五十房”便属于绍兴宝佑桥周氏的一个支房。
在历史上,绍兴乃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周恩来所属的宝佑桥周氏,仅在清代就出过两位进士、五位举人。在五位举人中,有四位是周恩来的堂伯父或堂叔父,即周和鼐、周嵩尧、周嘉琛和周嘉英。周氏家族的突出特点是有外出当师爷的传统,推崇一种“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精神,幕僚文化十分发达。元明以降,全国师爷大多出自绍兴,故有所谓“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师爷虽然不算官,只是幕僚,却在中国行政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科举出身的官员,上到六部显秩,下到知府县令,多数人仅通晓诗书礼乐等一般知识,所以一旦接触实际政治,特别是碰到刑名、钱谷等专业知识便显得力不从心。这就为掌握专门知识的师爷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绍兴师爷子承父业,家学源远流长,世家子弟写公文信函简练得体,言谈举止不温不火,律令法规、成例前案烂熟于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更兼熟悉政坛掌故、民间习俗,所以最能应付场面,为主官排扰解难。师爷还是联系官与吏的纽带,许多事情吏可瞒官,但不可瞒师爷,因而师爷又要善于做合事佬,随时注意疏通关节,由此可见师爷在古代行政中的作用。明代理学家陈几亭作文送他的朋友去绍兴当知县,文中说到,天下治乱在六部,而六部师爷全出自绍兴,师爷的父兄教化好了,他们就可以教化好师爷,从而做到天下大治。清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很受朝廷赏识,河南官场中人人都说他依赖一位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以致雍正帝在批复田文镜的奏折时也随便问邬先生好,对邬师爷揣摩上意的功夫表示赞赏。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在清咸丰年间跟随二哥周昂骏北上淮安,随馆学幕,并在此定居下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家庭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到了祖代,两家都搬到江苏淮阴、淮安当县官,因此结了姻亲。”淮安周家的绍兴气氛是很浓的,所以周恩来总是强调自己“原籍绍兴”。对师爷的思维方式、工作特点、生活习俗等,周恩来非常熟悉。1964年,他在一次家庭会议上说:“我们没有土地,为什么说是封建家庭呢?过去绍兴人靠什么为生?一靠土地,
data icon
大智周恩来
1
已售 0
834.6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