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

大家风范

文档

0.8

已售 0
523.85KB

数据标识:D17209649558028189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前言
引言
一、怎么阅读黄炎培
二、内史第和汉石经室
三、黄炎培的“手脑并用”
四、黄炎培的试验品
五、要“杀人”的黄炎培
六、不爱财、不做官的黄炎培
七、黄炎培与毛泽东
八、写诗的黄炎培
九、黄万里与三门峡
十、诗人黄万里
十一、悲怆的黄万里
十二、黄大能:我的父亲母亲
十三、黄大能:我的家教
十四、右派之家
十五、黄大能的水泥
十六、题外话
引言
一、谁是周建人?
二、周建人的为官
三、周建人的为学
四、周建人的为人
五、周氏三兄弟之兄弟
六、神秘的周氏三姐妹
七、透明的周蕖
八、顾明远和三好学生
九、鲁迅——审慎的距离
前言
我们在探寻家庭的力量。
《大家风范》是继《家风》、《帅府家风》之后,“家风”系列中的第三部。
书中记录的是6位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周建人、许德珩、周谷城、庄希泉、楚图南的家风、家事和奋斗故事。他们都是大家巨擘,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都曾领一时之风骚,都曾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追寻他们的生命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求学、求生、求变的一生,始终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休戚与共,丝丝紧扣。他们在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上呐喊、探索、拓展,最终汇聚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完成了自己的伟业。他们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奋力勇为、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为家乐成、为民进步、为国富强的作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早已成为一面旗帜,昭示着后人前行的方向。
时光荏苒,历史已经翻过了一页,但是他们的懿德良行、襟怀情操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弭,而是在他们各自的家庭和后人中延续着、传承着。子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此之谓也!这也正好验证着一个道理:家,对于中国人来讲,是生发、聚集情感的根,是传承和光大文明的树!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好的习惯。而一个有着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人,必将对社会有益,必将是一个成功者。
从这个角度上讲,家风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传承,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引言
题记: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首创者,是新中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国家领导人。
1899年时在松江府以第一名取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知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1902年,黄炎培应江南乡试中举;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先后创办和主持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浦东中学。辛亥革命后,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后任江苏省教育司长、省教育会副会长,上海申报馆旅行记者。1908年与童世亨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1917年赴美国考察,同年5月6日,联络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次年,创建中华职业学校。1921年被委任教育总长而不肯就职。1941年,与张澜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治同盟。1945年又与胡厥文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等职。著作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新大陆之教育》、《东南洋之新教育》、《中国商战失败史》(合作)、《中国教育史要》、《黄海环游记》、《断肠集》、《蜀道》、《抗战以来》、《延安归来》等。
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家乡故居建有纪念馆。
黄炎培家庭档案:
先夫人王纠思(1882-1940)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周浦镇人,少读私塾,17岁时和黄炎培缔结姻缘。婚后就读于上海城东女学,习师范、育蚕,课余哺育婴儿,料理家务。她共生育了六子六女,其中一子二女早殇。黄炎培说她“无脂粉习,见度大方”,去世后,黄炎培作长诗《天长七首》以示纪念。
长子:黄方刚(1899-1944)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主修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他是第一位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英文向世界推介的中国人。
二子:黄竞武(1903-1949)革命烈士,民盟会员。19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上海盐务稽核所会计、中央银行稽核。1949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其子黄孟复,现任全国工商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其女黄雅言,过继给弟弟黄大能抚养,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后在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工作。
三子:黄鄱阳(早逝)。
长女:黄路(1907-2001)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在中华医学会工作。
四子:黄万里:(1911-2001)我国著名水利学家。1933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4年赴美,相继获得康乃尔大学硕士、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博士,是第一个获得美国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37年春学成归国。先后在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四川水利局任职,1947年任甘肃水利局长。解放后,曾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唐山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二女:黄辽(早逝)。
三女:黄小同(1913-1996)燕京大学肄业,曾在首都图书馆工作,后在北京80中学担任英语教师。
五子:黄大能,1916出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193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系。1943年至1946年赴英国留学,进修水泥工艺。建国后,历任大连大学工学院副教授,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武汉工业大学、上海建材学院教授,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副总工程师,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等。1946年10月加入民盟,1950年5月加入民建,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1月后,先后当选为民建第四至六届中央副主席。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名誉副理事长。
六子:黄必信(1925-1966)1949年参加革命,曾任大连工学院讲师、普通电工教研室主任。文革期间含冤去世。
四女:黄小素(早逝)。
五女:黄学潮,1920年出生,金陵女子大学肄业,中国致公党党员,曾任空军蓝天幼儿园副园长、致公党北京市委妇委会主任。
六女:黄素回,1923年出生,在内蒙古医学院工作。
夫人:姚维钧(1908-1966)上海浦东人,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文革开始后不久便被迫害致死。
女儿:黄当时,现任国务院参事。
女儿:黄丁年,原科学院信息所高工。
儿子:黄方毅,1946年出生于重庆,美国杜克大学硕士,长年供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经济研究,并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儿子:黄钢,在《教?与职业》杂志社工作。
一、怎么阅读黄炎培
黄炎培,字任之(1878~1965)
黄炎培是本大书,已经被人读了许久,滋味各异。
黄炎培是上海“土著”,却生得圆面大脸,口方鼻正,身材壮硕,典型的南人北相。
生活中的黄炎培也的确是兼具南北之长,有上海人之精细,有北方人之豪迈。智圆而行方,思密而胆炽。因而,他交际广泛,朋友遍天下。他和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人过往甚密,也与袁世凯、蒋介石、孙科、张群、杜月笙等枭雄周旋裕如;他和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冯玉祥是朋友,又同张謇、康有为、蔡元培、陶行知私交甚笃。
这种合纵连横、长袖善舞的为人之道,鲜有比肩者。
黄炎培一生兴学办校,桃李满天下,遍及敌我两派、各种学科阵营。赫赫如:张闻天、徐特立、钱昌照、华罗庚、罗尔纲、范文澜、王淦昌、胡也频、殷夫,谢晋、秦怡、卞之琳、夏坚白、董纯才等,连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也是旗下门生。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以学生之身,在台下听过黄炎培的演讲;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曾受教于黄,见面执师生之礼。
耕耘天下,桃李报之,这样的杏林园丁,几人可当?
黄炎培才智卓越,敢为人先。他是清代的举人,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北洋政府时期的教育专家,抗日战争时的义士,国民党政府的参政员,争取民主独立的斗士,在中国现有的8个民主党派中,他是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这两个党派的创始人。解放后,他一任副总理,三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四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这般领时代之风骚,居民族之先列,与时俱进,拔萃人间,德高而望重者,问天下几许?
黄炎培手善持笔,口吐华章,长诗词、好文章、工书法,为文铺陈论事、傲岸不群;为诗思力沉厚,随心所欲;为书磅礴大气,气脉酣畅。他以举人之才,博人之智,通人之学,行走于骚人墨客之间,点化山水,俯仰人世,这等心手并用,天人合一的功夫,能为者不多也!
今日上海浦东,大厦栉比,万象更新,而当年开发浦东的第一人就是黄炎培。他靠发行股票、社会集资主持修建了上海浦东第一条铁路,他创建的浦东中学则是当时与南开中学齐名的名校。上海滩波诡云谲,风云际会,如此事事争先,屹立上海滩几十年而不倒,谁与争锋?
黄炎培束身健为,律己严格,不愿敛财,不肯做官,他长期把一副自撰对联挂在家中:毋忘孤苦出身,看诸儿绕膝相依,已较我少年有福;切莫奢华过甚,听到处向隅而泣,试问你独乐何心。他从40岁开始吃素,直到去世,一以持之。他从年轻时代开始记日记,也是一以持之,刚刚出版的《黄炎培日记》,浩浩700万字,令人惊叹。他经年办学,还是一以持之,中华职业学校至今不倒,一晃已是90年了。子女们说:他勤奋得不得了。
黄炎培治家有方,教子有术。黄门子女众多,几乎个个才俊。学工学艺,自立为人,都有一技在身,没有一人经商贩卖,也没有一人游戏社会。他要求孩子们在上中学时必须学好三门课程:国文、外文和数学。为了不使孩子沾染上吸烟喝酒的不良习惯,家里待客时,不得侑烟侑觞。他自己记日记,也让孩子从小记日记。他送给孩子们的座右铭:“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个“方圆论”,如今被世人奉为教子宝典,人生圭臬。
黄炎培晚年曾申请加入共产党,但是被婉拒。因为他在党外,比在党内作用更大。黄炎培也不负所望,参政议政,多有远见和卓识。抗美援朝时,众人为出兵的名目而犯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黄炎培提出以“志愿军”命名,毛泽东欣然接受,于是,遂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名。1954年讨论“宪法”草案时,他提出国家元首仍称主席不称总统、以中央人民政府为最高执行机关、中央以下各级一律称人民政府的建议,这个建议再获通过。直到现在,“人民政府”的称呼早已深入人心。1959年,他在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不要变动的意见,成为共识。而最早提出要对江南文化水乡周庄予以保护的,还是黄炎培。想想几十年前,能提这样的意见,难能可贵。不然,今天的人们恐怕无缘目睹周庄那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他和毛泽东的关系也很有故事。1945年,他和毛泽东在延安见面,两人关于历史周期率有一段对话,即执政者怎么规避“兴勃亡忽”的规律,这段话流传甚广,有人称为“窑洞对”,借寓三国的“隆中对”。这个比方并不恰当,或者说被后人引申发挥了。其实,这只是一个国民政府的参议员和共产党领袖之间的寒暄之语,因为双方交谈的内容都是基本的社会常识和规律,并非国策,好比一人客气地问:一个人渴了咋办?一人答:喝水!
我个人觉得,黄炎培真正的政见和他对新社会的憧憬,是他?第一届全国政协大会上,代表“民建”作的书面发言。他说:“在东半个地球大陆上边,建造起一所新的大厦来。这座大厦已题名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座大厦有五个大门,每个门上两个大字,让我读起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
这“五门愿景”,可看作是黄氏毕生的理想,他也为之追求奋斗了一生,远胜所谓的“窑洞对”。
黄炎培一生纵横捭阖,身影和足迹掠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是个多面手,伟丈夫。尽管如此,我一直认为,居家生活的面貌,才是一个人真实的自我,其他可能只是某个侧面。如是,要读懂黄炎培,既要看社会的黄炎培,更要看家庭的黄炎培。
二、内史第和汉石经室
1878年10月1日,黄炎培出生在今上海市川沙镇的内史第。内史第是一座宅院,一幢三大进深二层楼的大院,主人是清朝内阁中书沈树镛,故称沈家大院。
1995年,黄大能(右三)在浦东川沙故居前与曾做过黄炎培秘书的尚丁同志(右二)合影。
这个大院在川沙声名赫赫,因为它居住过三户名人,一个是黄炎培。另一家是宋家,包括宋庆龄等宋氏三姐妹,宋子文、宋子良都是在这个宅子中出生的。另外一家是鼎鼎大名的胡适,他也在这个大院里生活过。
黄炎培的父亲黄叔才,是沈树镛的外甥,他是当地庠生,也就是秀才,早先在乡设塾授徒,后外出到广东总督吴大澄幕府当秘书,所挣薪水不多,加之长年在外,基本无法照顾家,这样只好让妻子儿女借住在舅舅家里。黄炎培的母亲是南汇地主孟荫余之女,名樾清,是一名典型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贤淑厚道。
沈家世代书香,家人个个博学,人皆可为师。不单如此,大院的主人沈树镛,不仅是高官,还是一位饱学之士和书画鉴赏与收藏名家。他收藏了大量的秘籍、书画、金石,尤以碑帖为最。其中有晋代王羲之的孤本碑帖,有孙承洋研山斋藏本《熹平石经》,所藏珍品,有“富甲东南”之誉。沈树镛对自己的收藏颇为自豪,他将“内史第”的书斋取名为“汉石经室”,供后世子女阅读研习。
黄炎培身处大院,对其中的“汉石经室”很是向往,只是年龄太小,家人不许他随便出入,这样,他便经常会好奇地偷偷跟在大人后面,进去浏览一番,一睹风光。
黄炎培6岁时,母亲就教他识字,并正式准许他进入“汉石经室”学习。8岁起,叔叔伯伯们开始引领他阅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临摹碑帖,习字作文。9岁时,他入外祖父孟荫余开办的“东野草堂”读书,接受传统的国学教育。黄炎培读书天赋很高,许多作品他都可以熟读成诵。像《史记》、《汉书》、《三国志》、《老子》、《墨子》等百家之作,都了然于胸。
黄炎培自得地出入于“汉石经室”,周旋于诸子百家之中。就是这段时间,黄炎培靠着聪慧和勤奋熟读了国学典籍,临摹了金石碑帖,为日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步黄炎培走得很扎实,很实惠。
1899年,21岁的黄炎培走出内史第和“汉石经室”,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要考试,凭着厚实的家学,他以松江府第一名的成绩,取中秀才。
3年后的1902年,黄炎培再应江南乡试,一举考中举人。这一年黄炎培24岁。中了举人,就表明他可以当官了。只是此时的满清政府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而且,黄炎培对入仕并不十分感冒,他只是想借此证实一下自己的水平和实力。中举之后,他转身还是搞他的职业教育去了。
25岁那年,黄炎培为了办职教,曾和邵力子、张志鹤为学生编译了7万字的《支那四千年开化史》,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首列历代大事年表,次地理、人种,再按各历史阶段分章叙述,简明扼要,便于省览。在编译过程中,黄炎培对各种史料典故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令众人大为折服。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他在“汉石经室”枯坐硬读打磨出来的。
三、黄炎培的“手脑并用”
黄炎培读书用功,勤思善用,但却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酸秀才,傻举人。这也和他的家庭以及他的成长过程有着密切的关联。
1891年,黄炎培母亲孟樾清病故,扔下他和两个年幼的妹妹。1894年,他的父亲黄叔才也撒手人寰。13岁失母,16岁丧父。一时间,黄炎培成了孤儿。《诗小雅》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去怙恃的黄炎培,开始体会人生的悲苦和艰辛,也萌发了一种责任。身为长子,他觉得自己应该对这个家庭有所作为。故而,他下定决心,不再躺在亲友的身上,靠他们资助养活,他准备弃学做工,自己挣钱养活两个妹妹。
他把想法向祖母表示了,但是祖母坚决不同意,老太太告
data icon
大家风范
0.8
已售 0
523.85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