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雅

大学中庸

文档

0.9

已售 0
144.5KB

数据标识:D17209640463515585

发布时间:2024/07/14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译序
第一节
第二节(1)
第二节(2)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八节
译序
由于语言文字习俗之演变,古代文字原为通俗者,在今日颇多不可解。以故,读古书者,尤以在具有数千年文化之我国中,往往苦其文义之难通。余为协助现代青年对古书之阅读,在距今四十余年前,曾为本馆创编学生国学丛书数十种,其凡例如下:
一、中学以上国文功课,重在课外阅读,自力攻求;教师则为之指导焉耳。惟重篇巨帙,释解纷繁,得失互见,将使学生披沙而得金,贯散以成统,殊非时力所许;是有需乎经过整理之书篇矣。本馆鉴此,遂有学生国学丛书之辑。
二、本丛书所收,均重要著作,略举大凡;经部如诗、礼、春秋;史部如史、汉、五代;子部如庄、孟、荀、韩,并皆列入;文辞则上溯汉、魏,下迄五代;诗歌则陶、谢、李、杜,均有单本;词则多采五代、两宋;曲则撷取元、明大家;传奇、小说,亦选其英。
三、诸书选辑各篇,以足以表现其书,其作家之思想精神、文学技术者为准;其无关宏旨者,概从删削。所选之篇类不省节,以免割裂之病。
四、诸书均为分段落,作句逗,以便省览。
五、诸书均有注释;古籍异释纷如,即采其较长者。
六、诸书较为罕见之字,均注音切,并附注音字母,以便讽诵。
七、诸书卷首,均有新序,述作者生平,本书概要。凡所以示学生研究门径者,不厌其详。
然而此一丛书,仅各选辑全书之若干片段,犹之尝其一脔,而未窥全豹。及一九六四年,余谢政后重主本馆,适国立编译馆有今注资治通鉴之编纂,甫出版三册,以经费及流通两方面,均有借助于出版家之必要。商之于余,以其系就全书详注,足以弥补余四十年前编纂学生国学丛书之阙,遂予接受;甫岁余,而全书十有五册,千余万言,已全部问世矣。
余又以今注资治通鉴,虽较学生国学丛书已进一步,然因若干古籍,文义晦涩,今注以外,能有今译,则相互为用,今注可明个别意义,今译更有助于通达大体,宁非更进一步欤?
本馆所任之古籍今注今译十有二种,经慎选专家定约从事,阅时最久者将及二年,较短者不下一年,则以属稿诸君,无不敬恭将事,求备求详;迄今只有《尚书》及《礼记》二种缴稿,所有注译字数,均超出原预算甚多,以礼记一书言,竟超过倍数以上。兹当第一种之尚书今注今译排印完成,问世有日,谨述缘起及经过如上。
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王云五
第一节
子程子①曰:“大学②,孔氏③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④、孟⑤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朱子编订大学一书,是依据程子所定的原本,所以朱子在本书的前面,先引述程子的一段话。朱子名熹,晚号晦翁,宋朝婺源(今安徽省婺源县)人。绍兴进士,历仕高、孝、光、宁四朝,累官宝文阁侍制。其治学大抵穷理以致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宋代理学至朱熹而集其大成。其讲学之所曰考亭,宗之者称考亭学派。又朱熹之父朱松尝读书于安徽省歙县之紫阳山,故熹居福建省祟安县仍榜其厅事曰紫阳书室。因此后人亦称熹为紫阳学派。世称朱子,又称朱文公。
[今注]
①程子名颐,字正叔,洛阳人,宋朝大儒,世称伊川先生。其学本于诚,主于穷理,从学者甚众。
②大学,本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宋以前并不单行,北宋仁宗天圣八年,以《大学》赐给进士王拱宸等,这或许就是《大学》单行的开始。后二程子有《大学》两定本,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把它和《中庸》从《礼记》中取出,与《论语》、《孟子》合而为四书,复为之厘定章句与集注。《大学》凡有三本:一为古本《大学》;其间节次稍有不相承者,盖古人文法疏简,辞或不属,而意实可通,要于立言之旨无害。二为石经《大学》;节次不及古本,且中间窜入颜渊问仁至非礼勿动句,疑好事者为之。三为程明道先生与其弟伊川先生《大学》两定本,节次均不同。今本章句,为伊川所序次;而汇为经一章,传十章,则为朱子所定。
③孔氏,即孔夫子。
④论,指《论语》一书。
⑤孟,指《孟子》一书。
[今译]
程子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为初学的人进修德行的门径。到现在还能看得出古人做学问的次序,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孟子》还在其次。求学问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去学,那就差不多不致有错了。”
第二节(1)
大学①之道,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知止⑤而后⑥有定⑦,定而后能静⑧,静而后能安⑨,安而后能虑⑩,虑而后能得{11}。物有本末{12},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13}者,先治其国{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5};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16};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7};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18};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19};致知在格物{20}。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21},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22}以至于庶人{23},一是{24}皆以修身为本。其本{25}乱而末{26}治者否矣;其所厚{27}者薄,而其所薄{28}者厚,未之有也。
[今注]
①大学,《礼记》篇名。《礼·大学》疏引郑目录云:“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先从诚意为始。”朱子注:“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按大学,我国相沿为大人之学,取其有别于幼学及小学。为讲究立身治世基本学问的一本书,其中包括自修身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大道理。
②明“明德”:上一个“明”字是动词,下一个“明”字是形容词。朱子注:“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这里朱子所言天赋灵明的德行,即王阳明所谓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蒋介石对此的阐释是:“天地父母生了我们下来,就有一种天赋灵明的德行,这就是‘明德’。但是它有时不免为气质所拘,为物欲所蔽,渐渐失其灵明以至于泯灭,而一切骄奢淫逸失德败行的生活和恶习,乃从之而生。大学之道,第一就是要修明‘明德’,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亦可以说是要存天性而除物欲,要使此‘明德’——‘天性’保持其本体之纯洁灵明,不为气质所移,不为物欲所蔽,不为利害所诱,日益发扬光大,充实完善,此即谓之明其明德。”
③亲民:程子曰:“亲,当作新。”朱子阐发其意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王阳明则释亲民之意为亲近民众。
蒋介石说:“所谓‘在亲民’,‘亲’这一个字,有两种解释,程子释‘亲者,新也’,故朱子在《大学章句》中,以‘在亲民’作‘在新民’解,所谓‘新民’者,即是使民众能日新又新,进步不已的意思。而王阳明则照大学古本‘在亲民’的‘亲’字的原文意义,释‘亲民’为亲近民众,乃本其一体之仁心,以感化民众、革新国家与社会的意思。我们晓得:大学所讲人生最大任务,莫过于治国平天下。我们明明德修身之后,便要推而广之,将一般民众一切腐旧的不良的不适于时代环境的思想、风习、生活,都能铲除,使其造成一种新的思想、风习、生活,俾能与时代要求相适应,以确保其生存与发展,这就是古人所谓‘化民成俗’,亦即近来我们所推行的新生活运动之真正意义。必须如此,然后治平之功才有基础,因此朱子释‘亲’为‘新’并没有什么错误。同时大家要晓得:王阳明是一个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与军事家,他依照《大学》古本原文的‘亲民’释为亲近民众,亦有其深远的意义,且有其古本原文充分的根据。因为新民必自亲民开始,如果不亲近民众,深入民众中间,我们自己虽有好的主义、思想、道德、言行、生活,亦无从传授他们,感化他们,所以他不肯更改古本原义,仍要作为亲民的解释,也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正因新民非亲民不可,而亲民则为新民应有的前提,所以我们讲新民便包括了亲民;而单讲亲近,还不能包括革新的意思;因之我在此还是依照程、朱的解释易于了解。”以上论述讲大学之道,是兼采朱王两家之说的,这一段话,即是融会两家之说以阐明“亲民”之意义,使其相得益彰。
④止于至善:朱子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王阳明则谓善就是良知,止于至善即是止于良知。蒋介石说:“这一句话,我以为在现在来讲,应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精益求精’、‘以求至乎其极’的意思;一种是‘择善固执’、‘止其所止’的意思。这样解释更容易了解,我们一个人明德(修己)新民(治人),皆应当向理想的至善之境,不断进取;必求达到至善至美之境,而毫无欠缺的地步,亦就是要做到于理已无所不穷,于事已无所不尽,万物皆能各得其所,千古而不易其道,到这时候方得为止。……我们为人、处世、做事、立业,ǹ能把握住此至善之道而固执不变,坚守不移,就不会驰骋妄想,见异思迁了。”
⑤知止:止,名词。谓所当止之境,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就是知道止于至善所在之处。
第二节(2)
⑥后:后与後同。後同此。
⑦定:谓志有定向。
⑧静:谓心不妄动。
⑨安:谓所处而安。
⑩虑:谓处事精详。
{11}得:谓得其所止。
{12}物有本末四句:此处四句,承上启下。一方面结束上文三纲领之说:“本”指“明明德”,“末”指“新民”。“始”指“知止”,“终”指“能得”。另一方面则系引申下文八条目之义:“本”、“始”指“格物致知”,“末”、“终”指“平天下”。“本”、“始”是“所先”,“末”、“终”是“所后”。谓能明了事物的本末终始,知所先后,则循序而行,自能渐进至善之境,也就是近于大学之道了。
{13}明明德于天下:意思是使天下人都能彰明其灵明的德行。
{14}治国:治,平声,动词,理之也。治国,就是治理国家。
{15}齐家:谓整治其家。
{16}修身:谓修明德行而达于实践也。
{17}正心:朱子注:“心者,身之所主也。”正心,谓端正一身所主的心。
{18}诚意:朱子注:“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谓心之所发一本于诚而无自欺也。
{19}致知:朱子注:“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王阳明则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意谓吾心本有良知,不假外求。
{20}格物:朱子注:“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王阳明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有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蒋介石对此则综合朱王两家之说作精辟的阐明,他说:“所谓致知在格物的‘格’字有两种解释,据朱子解释:‘格者,至也。’要对于客观事物能随时随地体察明白,就是要彻底认识其事物真理至于极处的意思,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科学精神。但据阳明新的解释:‘格者,正也。’就是对于一切客观事物皆要本内心之良知所知者,而判断其好恶善恶,而决定其是非以正之。所谓致知云者,即致吾心之良知,而非充广其知识之谓也。这朱子与阳明两种说法,在外表观之,似是内心外物,亦即唯心唯物之分,其实都不外乎穷理尽性的功夫,没有什么重大差异。但后者(阳明)所说的含义,更易了解,除对其客观事物穷其所以然之‘理’与‘性’的功夫以外,还有其主观的(良知)选择判断而得到最正确的认识的意思。因为他对于事事物物穷极其真理之所在,正义之所归,以内心之良知而充实其功夫,以增进其真理的知识,而不是只从外表的物质所得的意识,算作其真知真理的知识,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功夫所在。”
{21}国治:治,去声,形容词。国治,谓国家经治理已臻完善之境。
{22}天子:古称统治天下之君曰天子。奉天承命之意。此君主时代之特称也。
{23}庶人:谓普通的人民,无爵秩者。又众也。
{24}一是:一切的意思。
{25}本:此处系指修身而言。
{26}末:此处系指治国、平天下而言。
{27}所厚:指身家而言。
{28}所薄:指国家天下而言。
[今译]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明自身所本有的灵明德行,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而且要做到极完善的地步而坚持不变。
能够知道当止的至善之境,然后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做到了,然后才能所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得到当止的至善之境。
凡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结和开始,能够明白这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切合大学的道理了。
古人要想彰明自身的灵明的德行,使天下人都跟他一样自新,必定先治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好自己的国家,必先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必先修好自己的身;要想修好自己的身,必先端正自己的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必先诚实自心所发的意念;要想诚实自心所发的意念,必先推极自己的知识;而推极自己的知识,就在于研析穷究一切事物的真理了。
一切事物的真理研析穷究明白以后,知识就无所不极尽了;知识推极到无所不尽的地步以后,自心所发的意念就自然真诚不妄了;自心所发的意念到了真诚无妄的程度以后,主宰一身的心自然就端正了;心端正?以后,身也就修好了;身修好了以后,家也就可以整治好了;家整治好了以后,国也就可以治好了;国治好了以后,天下也就可以太平了。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要以修身为根本。如果不先修身而致乱了根本,要想其他的事如治国、平天下还能弄好的话,那是绝不可能的;把切近自己的身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啊。
第三节
右经一章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②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③,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今注]
①经一章:依《博物志》:“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由于经文浑奥,则传以明之。《大学》一篇在《小戴礼记》中,本来不分章节。上面这一段,朱子以为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故曰“经”。以后十段朱子以为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故曰“传”。即是将《大学》一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按此经一章是一篇的总论,先述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次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以下再于传十章中分别阐说。
②曾子:春秋时鲁国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中之大贤。事亲至孝,作《曾子》十八篇。
③错简:古时无纸,文字多写在竹简上,书籍则依竹简次第编列,用丝或皮革穿联起来,日久断损,竹简的次序乱了,称做“错简”。
[今译]
(朱子说)右边这一章经文,乃是孔子所说的话,由曾子传述出来的。后面的传文十章,则是曾子讲述《大学》的意思,由他的弟子记录下来的。旧的本子竹简次序很有些错乱,现在依程子所订定的本子,再参考经文本子,另编传文的次序如左。
第四节
康诰①曰:“克②明③德。”大甲④曰:“顾⑤■⑥天之明命⑦。”帝典⑧曰:“克明峻⑨德。”皆自明⑩也。
[今注]
①康诰:《书经·周书》篇名。
②克:能也。
③明:彰明。
④大甲:《书经·商书》篇名。大,读作泰。
⑤顾:视也。朱注:“常目在之也。”
⑥■:古是字,朱注:“■,犹此也,或曰审也。”
⑦天之明命:朱注:“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
⑧帝典:即《尧典》,《书经·虞书》篇名。
⑨峻:大也。
⑩自明:自身彰明本有德行之意。
[今译]
《书经·康诰》篇上说:“要能彰明本有的灵明的德行。”《书经·大甲》篇上说:“要常看着上天给我的光明使命。”《书经·尧典》篇上说:“要能修明崇高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由自己来修明本有的德行。
第五节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今译]
(朱子说)右边传文第一章,是阐释“明明德”的义理的。
汤①之盘铭②曰:“苟③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④。”诗⑤曰:“周虽旧邦⑥,其命维新⑦。”是故君子⑧无所不用其极⑨。
[今注]
①汤:即成汤,商朝开国之主,契之后;子姓,名履,一曰天乙。初居亳,为夏方伯,专征伐。夏桀无道,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大学中庸
0.9
已售 0
144.5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