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蝶

大国经济之路

文档

1

已售 0
535.54KB

数据标识:D17209637655646508

发布时间:2024/07/14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自序(1)
自序(2)
自序(3)
自序(4)
经济增长数据存在的问题
1998/1999年GDP数据争议
2004年经济普查调整后,争辩升温
官方数据的支持者
经济指标的局限性
当前经济实际状况
谨慎看待各类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
渣打中国工业活动指数
对储蓄的理解
谁在储蓄?
为何储蓄?(1)
为何储蓄?(2)
如何降低储蓄率?应该降低储蓄率吗?
财政状况是否健康?
财政刺激计划:宏观
财政刺激计划:微观
城市投资公司的运作模式
投资项目资本金从哪来?
银行为何愿意放贷?
不良贷款风险会有多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II的形成
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中国和中东地区确为美国提供大量融资
中国和中东地区并不决定美元短期利率
美国的金融体系
亚洲经济失衡的原因部分在于无可厚非的经济政策
未来:布雷顿森林体系II正在变形
中国在G20峰会上的目标
新一轮全球经济刺激计划?
创建新的国际金融架构——达成框架性协议
变革IMF
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不会那么快
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自序(1)
凭什么要买这个只在中国待了六年,说中文还得使劲拐着舌头,给如今名声不咋地的外资银行干活的老外写的关于中国经济的书?对于中国经济他能知道多少?这种家伙我们见得多了!或许当你拿起此书随意翻阅的时候,脑中会闪过这些问号——在这篇序言中,我希望我能够让你相信,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中国经济的成就为世人瞩目,而我们这些研究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却有着令人吃惊的坏名声。我们中的很多人没有预测到2008年美国会发生金融危机,并会波及中国,也没有预测到中国经济能于2009年迅速反弹。应该担心的时候我们太乐观——应该信任北京有能力重启引擎的的时候我们又太悲观。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因大肆鼓吹1990年代的国企私有化而猛遭板砖,很多情况下被斥为不过为大面积失业和管理层窃取国有资产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堂而已。经济学家经常被质疑沽名钓誉,不顾百姓死活,我们中还有一部分更被认为是商业、是付给我们薪水的企业的代言人。
或许你认为最无一用是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的外国经济学家就更没用啦。一个外国人,怎能真正懂得如此宏大繁复如中国的经济体,这里的语言话里弦外总是那么高深难懂,市场经济混杂着文化和政治的味道,那么特别,那么“中国”。如果这些经济学家的时间都是在高级写字楼和华丽的酒店度过,他怎么能够了解蒸笼般的车间,市井路旁,乡野村陌正在发生什么?门儿都没有。所以,真的不需要再来一个洋经济学家指手画脚,告诉我们人民币如何如何,该向外国开放市场啦,本周中国经济云里雾里啦云云。这种经济学家多如牛毛,你会说,特别是外国经济学家,有点泛滥!
如果这正是你此刻的想法,我希望你能继续阅读后面的内容。我希望能够使你相信,经济学,以及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值得看第二眼;我希望能向你表明,有很多经济学家,真心实意想帮助别人。真正的经济学旨在增加每个人的财富,反对腐败,呼吁法治,关心所有这些与我们的社会中大多数无权无势的群体息息相关的事情。经济学不应该为权势者和富人摇旗呐喊锦上添花,它应该力求保护和促进每个人的福利,尤其是穷人的。或许你认为,这些事是一个银行经济学家最没有可能关心的。那么,希望你能给我机会,我将向你表明,这样的事正在发生。而且,我还希望能让你了解,有许多外国经济学家,他们中有的中文流利得我永远赶不上,倾其毕生之力研究中国经济。他们的见解,值得倾听。我希望你会诧异于他们眼中的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多么复杂奇妙的世界。中国是独特的,但她不见得非得神秘,即便是对我们大鼻子。
自序(2)
简单地说,我希望在本书中,借助世界范围顶尖的最新研究,结合我所观察到的实际情景,来探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些最紧迫的问题。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或许可以称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探讨的问题都是关于普通人的——关切孩子教育的母亲,急于保住饭碗养家糊口的男人,一心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经理,心忧百姓疾苦的清明官员。过去的五年半我生活在上海,我供职的机构渣打银行给予我很多很好的机会深入各地调研。由此,我见到了新疆的棉农,重庆的汽车制造商,沈阳的钢铁工人,宁夏的医保工作者,深圳的药企,大连的统计工作者,宁波的空调制造企业,温州的地下钱庄老板,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官员。本书是我所读到的关于中国的学术研究与我在中国的行走中看到听到的鲜活事实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这样一个重要时刻,我在这里。倍感荣幸。
我用英文写作了这本书,恐怕我的中文只够马马虎虎地说说(你所看到的流畅的中文是我们的译者的出色工作)。但我在写作的时候,心中只有一个中国读者。本书也不会出英文版。我写作的目的很简单,我想我处于一个很好的角度,能够将全世界关于中国经济的最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我在中国看到的实际结合在一起呈现给读者。不妨可将此书视为对当今世界顶尖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许多方面的观点的介绍,其中的国际经验带来的启示或许可以为今天我们面临的一些最大挑战寻找出路,同时我也会对这些建议的适用性加以现实的验证。
书的每一章谈论一个重要问题,大部分章节会介绍一到两位经济学家对这一领域进行的研究或相关研究。部分章节谈到了我们可以从经济学家的分析中吸收到怎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如何将这些经验运用于中国实践。另一些章节则着眼于经济学家对中国某些领域本身所作的细致研究,以及他们的发现对下一步政策走向的意义。还有个别章节则探讨当前的重大问题——人民币的国际化和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将涉及到我们这些银行经济学家的想法。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尽管同时我们也看到19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但总的来说,80、90年代需要的发展经济的政策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开放市场,扩大贸易和投资,鼓励私营企业和创新,建设法律体系。大的方向——市场经济——已然确立。
与过去相比,未来二十年中国需要对希望发展怎样的市场经济做出更多更艰难的选择。我们希望私人部门在制造业以外的经济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们该如何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我们该怎样面对贸易争端,如果对方国家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比中国小得多?在一党执政的语境下我们该如何完成以法治为基础的法律体系建设?所有这些问题涉及的经济学并不简单,而是十分复杂。细节存在于魔鬼中,而且具体的操作方式总会伴随着不同的声音。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找出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以不含偏见的、根植于实际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作出的答案。
自序(3)
我希望此书能够涵盖今天和未来几年中国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中的一部分。比如今天中国的增长速度有多快,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能有多快?过去十年农村人口生活水平获得了多大改善,下一步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如何改进投入资金的效率?未来十年何种全球化对中国而言是最好的?真正好的制度如何实现?有朝一日人民币能够与美元一道,甚至取代美元担当全球储备货币吗——如果这是一个长远目标,那短期内我们需要做什么?振兴刚刚遭受了数十年不遇的全球经济衰退冲击的经济的最佳策略是什么?中国老百姓真的拥有高额储蓄吗——释放消费的关键在哪里?
书中谈及的学者中有的已获诺贝尔奖,有的有望在未来摘下这一桂冠。不过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十分专注于中国的某些领域,因此你可能并不熟悉他们的名字。不必担心——这样更好。这其中的问题在于,当今真正高水平的经济学家大都远离聚光灯,悉心做学问。你脱口即出的名字——或经常在电视报纸上出现的家伙(比如我)——通常不会成为真正的大家。我们这些银行经济学家做的研究工作十分简单。不妨将我们当作小学老师,而那些真正好的经济学家好似大学教授。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尊敬。稍后我们将探讨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当然也有中国人的杰作。
至于行文风格,我有两个目标。第一,我希望能以一种清楚的方式写作,让不懂经济的人也能看懂。当今很多经济学文章非常学术,非常专业,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人很难理解文章内容(我也经常很迷惑)。这本身不算什么问题。你不能指望一本讲火箭科技的书以艺术作品的口吻写就。有时候经济学就应该是高深复杂的。但在本书中,我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
但另一方面,在当今的中国我发现很多个人的观点化妆成了经济学论述,这些作者并未真正对现代经济学理论有过深入研究,没有图表,甚至经常没有一个数字。观点貌似强硬,但缺乏有力的证据。有时候猛一看夺人眼球,但观点背后似乎没有足够的实际分析作支撑。这为什么成了问题呢,因为科学首先建立在对证据的认真观察研究之上,然后才能形成某种假说,继而是对假说的验证。人人都能有的观点是廉价的。一流的经济学家总是努力做更有价值的是事情——他们提出了经得起考验的假说。这些观点难以被忽视或否认。因此,书中我将列出大量证据来支持我的论点。这些证据往往是以图表的形势存在。希望你不介意——但说实话,我觉得图表非常有用,有极强的说服力,不过编辑之前建议我要少用图表。在我的世界里,一张图表的价值抵得上千言。每一张图都能告诉你十分有说服力的故事,表达出某种“观点”。经济学不仅是分享有趣的观点——而是要验证假设,证明某些分析是错的,某些是对的,某些则难以验证。
确保我们在数据和其他证据的基础上作经济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另一个问题:政治化。我想在某些领域这一点不可避免——人民币问题显然是其中之一——本来很好的经济学蒙上了政治阴影,有时候是贫富之间的政治,有时候是国际政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相信政策选择是糟糕的,我就愿意提出批评,不管是针对美国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英国政府。如果我认为某项政策对弱势群体不公平,我也会大声说出来。我相信,这是经济学家好坏的试金石。无论何地,无论是谁制定政策,经济学家的工作不应该是为坏的政策欢呼造势。因此,当我对政府的某项政策提出质疑,请记住,我所批评的是某一政策,而不是“中国”。也请不要假定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出于外国人的经常性习惯。而且,我请求你,请不要只是出于“外国人不可能懂得中国”,或者“他给外资银行干活才这么说“这样的印象,就飞快地否定我的观点。这不是科学。不妨想想那些论据,琢摩琢摩那些观点,看看究竟哪儿出错了。
自序(4)
顺便介绍一下,鄙人于1972年生于伦敦郊区并在那儿长大。大学期间在英国剑桥大学度过,读的是英国文学(你看,成为经济学家并不一定要经过多么高深的训练)。大学毕业后,我曾有两年在非洲做志愿者,具体工作在乡村做发展援助,还曾当了孩子王。尽管我十分享受体验那里的语言和文化,但继续待下去却也过于危险(那里尽是大砍刀和地雷),于是我回到伦敦,继续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业。过去十一年来,我学习中文,在复旦等处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经济,并且,只要有可能,就深入到这个国家的角角落落,亲眼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经济增长数据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中国经济的研究者,我经常满世界飞来飞去见基金经理和企业人士。我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史蒂芬,你报告里那么多中国经济数据你信多少?”有时候,还是同样的问题,但提得更尖锐直接。我在中国有时也听到人们质疑官方数据似乎与实际有些出入。中国人管这叫数据“有水分”,就是里面掺了水的意思。比如说,2008年以前的通胀率真有那么低?怎么城里人觉得生活成本嗖嗖地涨?2007/2008年房价涨幅果真只有官方数据揭示得那么少?很多人的体会要深刻得多。最近五年城镇失业率果真不足5%?全球经济陷入几十年不遇的严重衰退,很多美国人和欧洲人十分疑惑在这种环境下,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怎么还能保持6%以上的同比增长率。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年初,我还经常被追问“中国经济真的在增长吗——还是已陷入衰退?” 一些批评者对经济数据的质量提出过激的批评。但是也有一些严肃的学者,他们通过严谨的分析,对一些数据的真伪提出了有依据的深刻思考。
因此,本章中我们将谈论统计数据——希望我能够站在一个公正无倚的立场。本章的第一部分将分析最重要的经济数据GDP。简单地说,GDP是某一经济体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总值。面对中国GDP数据的质量,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多快?部分学者认为某些时候的GDP数据是“有水分”的, 尤其是经济增长缓慢的时候,比如现在。持此观点者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托马斯·罗斯基(Thomas Rawski),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另一位有影响的学者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穆嘉(Carsten Holz),他对中国经济数据研究投入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超出你的想象。
当经济学家怀疑官方数据可能含有“水分”时,他们的通常做法是找出尽可能多的经济增长率的“代理”指标。包括国内货运量,用电量,这些指标能够代表整体经济活动状况。但是,正如我曾解释过的,由于这些指标自身往往存在问题或倾向性,对待这些指标也要十分谨慎。但我仍然认为,有理由相信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不会超过6%。
经济增长数据存在的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显著意义,很多人迫切想了解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如果他们认为数据统计有误,或者更糟,是人造的,那就会有问题。不但中国的形象可能受损,也会干扰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决策层需要作出为经济降温还是加油的重要决策,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数字,否则会给我们所有人带来麻烦。
一个人人知晓的事实是,地方政府层面有时出于某些动机和考虑,可能高报或低报数据。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往往看他们吸引了多少投资(尤其是外资),实现了多少税收,最重要的是看上报了怎样的经济增长数据。因此不难理解,在这些激励因素的驱动之下,地方官员一般会上报好看一点的数据。但这还不是数据出现问题的唯一原因,还有其他一些普遍存在的客观原因,需要得到足够的认识:
1.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伴随这一事实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仍然缺乏发达国家通常具备的成熟的数据报告体系。事实上,中国在拓宽数据涵盖范围方面远好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些发展中国家甚至还不能做到及时核算GDP。比如说,我在中东的同事几年来一直在没有官方通胀数据的情况下做研究,他往往要等到一年过去了大半年之后,才能看到上一年的GDP,更有甚者,两个政府部门发布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年度GDP,他简直要晕菜!
2.同时,谁都知道中国是一个飞速变化的经济体。昨天向你提供数据的企业今天可能就消失了。昨天接受你调研的农民工,明天可能不知又去哪了。发布数据的部门不断改进统计方式——当然这是好事,你可以得到更好的数据;同时也有不好的方面,因为你没法拿新数据与旧数据比较,也就得不出一个清晰的趋势。在一个经济增长稳定、没有处于结构性变化中的成熟经济体做数据统计相对简单,在类似中国这样的经济体做统计可不容易。
3.中国的统计体系还不得不面对其他的历史遗留问题。事实上,1968~1972 年间,政府统计部门被关闭,特别遗憾的是这期间数据收集也中断了。更可惜的是,大量统计人才连同他们的统计知识一起被扫地出门。当统计机关重新恢复的时候,很难找到合格的统计专业人才。重新培养统计经验和统计人才花费了很长时间。
4.另一个问题也与历史遗留因素有关——当前的统计体系在掌握企业生产,尤其是国有企业生产数据方面非常有优势,但在服务业统计方面较差。服务业是以小规模的私人企业为主构成的,比如餐饮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服务业统计薄弱的原因是,在毛泽东时代,工业生产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服务业则无足轻重。统计的基本核算原则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MPS),从未真正进行服务业核算。20世纪80年代,核算原则转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这一原则对服务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但是,历史遗留问题仍以多种方式存在。例如,仍然没有对服务业活动的每月估算数据,零售额数据仅体现部分消费者的行为——其中包含大量的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公款购买因而不能称其为可信赖的私人消费指标。
5.而且,中国地域辽阔,因而也非常多元,这种多元化的简单平均(很多官方数据通常是这样处理的)往往会掩盖掉很多内容。生活在上海或北京的高楼大厦意味着你所面对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大国经济之路
1
已售 0
535.5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