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百年回声
图书目录
一、我的追寻之旅
二、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1)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2)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1)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2)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第一次大生股东会
江北“小上海”
垄断: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1)
垄断: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2)
“儒者本分”:通海垦牧公司(1)
“儒者本分”:通海垦牧公司(2)
“父教育”和“母实业”(1)
“父教育”和“母实业”(2)
名副其实“张南通”
“南通模式”和王牌“千生”
黄金时代的消逝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1)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2)
“即此粗完一生事”(1)
“即此粗完一生事”(2)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宜昌大撤退(1)
宜昌大撤退(2)
药王庙创世纪
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
大制度和小细节(1)
大制度和小细节(2)
“公司魂”:民生精神(1)
“公司魂”:民生精神(2)
朝会和《新世界》(1)
朝会和《新世界》(2)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1)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2)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1)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2)
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读书和看戏
“我从来不想过官瘾”
“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这东西不男不女”(1)
“这东西不男不女”(2)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1)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2)
内容简介
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洪生、卢作孚。
他们的生平和中国实业紧密相连;他们的事业书写了中国商业历史;他们的精髓铸就中国商业的灵魂。他们是中国的商之大者。
傅国涌历时3年的追寻之旅,沿着企业家所生存过的路径,将一段追寻本土企业家传统的行程予以记录和思考。7个中国商业史上不能遗漏的重要商人,30万字的翔实史料,向读者揭示中国商人真正的根源。
本书以细致扎实的史料作为基础,以7个民国时期叱诧风云的中国商人为对象,讲述了这些近代实业家们的商业故事和人生历程。
张謇与其创办的大生集团、荣氏兄弟和申新集团、范旭东与“永久黄”团队、穆藕初与德大厂和厚生厂、刘洪生与其创办的企业、卢作孚与民生公司。不管这些实业家们所创办的事业存在与否,在当时,他们都是中国商人中的翘楚,在这些兴办各式工商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隐藏着中国商人的传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国人的景仰,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工商业的热忱、对商业道德的尊重、对为人处世的要求,都是中国企业家精神根源所在,是中国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
本书通过对无数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从历史细节中寻找得以流传的经验。傅国涌笔下的近代实业家群像,共同闪烁着个人和时代的光芒。他们往往都将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紧密联系,也曾怀抱满腔的“实业救国”梦想,他们的背后就是整个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历史。
百年回声
书评
文/杨东晓
蓝狮子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接连推出了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2007年1月10日,举行了《激荡三十年》上卷的新闻发布会,而于200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的《激荡三十年》下卷的新闻发布会,正巧是2008年1月10日。
这是一部整理、探讨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成败的力作,但是蓝狮子的目炬似乎更为辽远,在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时空里,中国最初的实业家们,实践着与这重新起步的三十年差别并不太大的光荣与梦想、挣扎与激荡。
于是,傅国涌开始讲述自一百年前开始、经历过最初五十年辉煌和凄惶的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的创业史。这正是中国现代企业史的发轫,通过傅国涌的考证和叙事,我们看到在一个跨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些先行者个个、天天都“在过年三十”。
事实上,这段荜路蓝缕、步履维艰的企业史早在三年前,吴晓波正在写作他的《激荡三十年》时,已经认为“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和精神沿革必须在一个更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审视”。于是,他找到正横亘中国东南西南,追溯整个近代中国实业家创业史的傅国涌。三年后的今天,一部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十来年间从萌芽到硕果、再一个十来年就迅速凋落,但始终生生不息此起彼伏的《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问世了。
晚清状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开启了中国文人经营实业的先河。从文字记载中的大生码头的牌坊原来一面是“利用厚生”、一面是“大生码头”,到今天该码头仿品牌坊两面皆为“大生码头”,可以看出这一百年来经营观念正发生着如何“单薄”的变化。这种单薄也同样存在于企业家的心胸之中,甚至存在于书中同时代的企业家和他们相关的人、事中。
张謇还是企业办社会的开山之神,他的大斧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自身。历史就是这样容易重演,读史、读企业史,对人的启发不仅如是。
这些天天都在“过年三十”的第一代实业家们,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银行家以投机之眼光充实业之活动,临时之作用也,所以银行与实业不能得携手之利益。”这种扼颈之绝境是企业办社会的张謇的、也同样是衣食半天下之荣氏家族的,是制精盐、制酸碱大兴民族化工业的范旭东的、也是中国第一个宣扬科学管理的完人穆藕初的,是制造火柴并无所不能的全才刘鸿生的,它同样也是把船从长江支流一直驶入海洋之卢作孚的。
1920到1930年代,中国企业家遭遇了这一时期遍及全球的经济瘟疫,“花贵纱贱”成了全中国纺织业的通病,当地球正对面的美国已经送走瘟神之时,中国还在蒙受九一八之后的国难。这一时期企业周边各种危机四起,《成败有道》中有一个民国时期的财神、曾经的财长宋子文,几乎贯穿了该年代全书中各个章节。每当这代为办实业抽虚家底的人们向财政部长或他的银行求助时,宋唯一的“援助”就是,要求做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官商悍风可见一斑。
企业家们自身的成熟也在他们不断的检讨中表现出来,最初张謇获利全分、支付高额官利,而荣氏则悟出三年不提取红利、股利存在厂里生息,以扩大资本。
他们悟道的当然不只是生意经,民国这一代工商业家开始着眼办学,小学及至大学。他们的思想和得失很快地融入一些商科院校,一些宏观至《解决今日中国实业问题》、《关税自由权》、《论中国实业不振之原因及救济之方策》、《银行与实业之关系》、《我国货币制度亟须改革议》,微观到《旧式簿记与新式簿记之比较》、《广告论》、《推广商品销路之方法》、《无锡兴办商埠论》、《宜兴之陶业》等论文,所张显的不止是现代企业思考和管理的雏形。
民族工商业者与国际的交往并不顺遂,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尤其是与日本。然而,凡事都有不同凡响者,几近全才的刘鸿生就力主与日本保持经济交往,他的着眼点在于“现在世界的发展,已到达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要在国际上发生相互依赖的阶段。”
而他在事业以外,也给自己的13个儿女找到了不同的出路,他们留学于不同的国度、成为不同领域的专才,这样可以使家族在不断变换的大王旗中永立不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位海上闻人的想法,和一个土地主送两个儿子参加不同党派的想法有何不同呢?
刘氏一生的苦心在临终前变成一个微笑,1956年他的企业实现了公私合营,他不再会破产,他的儿女中也不可能出现败家子了。
公私合营以后的20多年里,中国不再有私营的实业家。只有厂长和书记,没有董事长和总经理。
在长达近半个多世纪的回避中遗忘,国人大多已不记得这些雾霭般消逝在记忆边缘的企业,它们的消逝与其说是时间的缘故不如承认是人为的因素。然而大凡向着现代社会开端过的事业,都不会是内陆河,它必须有个激情澎湃的出海口。一如美国航运巨头亨利•凯赛尔1944年在重庆航业协会演讲时所说:“世界上有史以来航业的发展,都是由海洋而江河,由下游而上游,唯独民生公司是由江河的支流发轫,由上游而下游,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自有其成因,中国人的这些卢作孚们不会坐视江河万古而无动于衷,因为大海就在能够感觉到的前方。
诚如这段历史不能成为佚事,一定会驶入史册。
作者联系方式:北京东交民巷28号红都商务会馆B座4层《新世纪周刊》
图书目录
前言
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一、我的追寻之旅
二、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第一章『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大生集团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第一次大生股东会
江北“小上海”
垄断: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
“儒者本分”:通海垦牧公司
“父教育”和“母实业”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从立宪到共和
“中国有力的实业家”
名副其实“张南通”
“一花一谢皆关心”
“伶工学社”:五线谱上的毛笔和钢笔
“南通模式”和王牌“千生”
黄金时代的消逝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
“即此粗完一生事”
第二章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兄弟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申新搁浅:荣氏企业大危机
实业部乘人之危:“可怜大王几被一班小鬼扛到麦田里去”
四台石磨起家:从面粉开始
“面粉大王”:“兵船”走向世界
“纺织大王”:“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
荣宗敬的四项原则
雪上加霜:申新七厂拍卖风波
落井下石:宋子文的如意算盘
“劳工自治区”和“大无锡”之梦
“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一生知己是梅花”
“雄才创业”和“老成持守”
“大迷”和“二迷”
“有力量要贡献社会”
“三足鼎立”
绑架事件:宁可牺牲个人保全事业
“我是事业家,不是资本家”
第三章书生之见VS发财之念——范旭东和『永久黄』团体
“兄弟相信事业的成败,十有八九在自己,不在别人。”
久大精盐公司
军阀绑票勒索
永利碱厂
纯碱价格战:MBA教材的经典案例
“永利是高明的灯塔”
“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
亚洲第一大厂
“新塘沽”
“谁人肯向死前休”
三条自我约束原则
社会的中流砥柱
“三位一体”中的“李老太爷”
“三位一体”中的“国宝”侯德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盛着塘沽沙的搪瓷杯
第四章一掷万金穆藕初
“人生在世,必须加惠于人,小则修桥铺路,施衣给药;大则富国利民,就一己之财力与地位而行之。盖钱财为善用之人而运用之,可以有利于人,地位之运用亦然。”
“中国第一人物”
从德大、厚生到豫丰:“佩六国相印”
纱布交易所:没有股份的理事长
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手散黄金培国士”
毕生最得意之教育事业:中华职业学校和位育?学
情系昆曲
倡斗黄头鸟
从政非志趣所在
“新兴商人派”代表
延安统战对象
苏州城外“穆家坟”
第五章『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刘鸿生和他的企业集团
“我并没有把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筐子里,那就是说,所有我的资产都是分开投资的……”
“O.S.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
“想利用口袋中的现钞做点事”
“火柴大王”
“象”、“马”、“龙”之争
“煤业大王”
“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筐子里”
“企业大王”
六个保镖和七只生鸡蛋
点金石:经营之道与用人之道
“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才能”
“在上海我是大老板,到重庆变成小伙计了”
日落西山
“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
第六章谁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天下事业之成,必有一批人披肝沥胆、推心置腹,以相纠其短、相携于义,此种精神亦正待吾辈倡之。”
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宜昌大撤退
药王庙创世纪
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
大制度和小细节
“公司魂”:民生精神
朝会和《新世界》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
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读书和看戏
“我从来不想过官瘾”
“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这东西不男不女”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一、我的追寻之旅
前言
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商居末位,直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老封闭的大陆才开始长出近代工商业的嫩芽,而真正深刻的变化还要等到十九世纪末震动整个天朝大国的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容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任意设厂,给当时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巨大的刺激,清政府也从那时开始允许民间办厂。“实业救国”、“兵战不如商战”,就是那个时代走在前面的中国人发出的沉痛呼声。
在读史过程中,我渐渐感到,以往我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的情怀和追求以及他们在历史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萌生出一个念头——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我试图找回中国企业家真正的根,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企业史已接近150年,就是从1895年算起,也有110多年了。中国企业家的根到底在哪里?
据说,“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是现在办企业的人中很流行的一句话。胡雪岩为什么如此走红?因为他在经营中有这样几个特征,“利用官府资源的能力、和社会各层面斡旋的能力、资本运营的能力。在当今的中国,如何迅速聚集财富,从体制内寻求创业资源尤显关键。”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的回答一语破的。他在探访了杭州胡雪岩故居和胡庆余堂之后,对胡氏120年前提出的“戒欺”、“客户第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等经营理念,对其信用和商德都表示肯定和佩服,并认为胡氏最后虽败犹荣。但王石同时清楚地指出,胡氏毕竟没有投资新式企业,也没有在改良工艺、提高品质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所以算不上是一个企业家,只是一个流通领域的商人。
我的追寻结果是,这个根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简单地说,他们不过是旧式商人。这个根也不在于“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声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
从张謇到卢作孚已经是两代人,从1895年到1952年,横跨近60年的时光,前后几代企业家筚路蓝缕、大刀阔斧、殚精竭虑、立志求新,他们到底留下了哪些值得珍视的传统?积累了哪些不能忽略的经验?即便是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为今天的人提供很好的参照。还有他们个人和企业命运的变迁轨迹,他们的“实业救国”抱负和时代的关系,我试图找到这些答案。
我的追寻之旅始于2005年春天,当时,我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即将完稿,我把目光转移到了包括“实业救国”群体在内的历史人物身上,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引起我的强烈关注。当时,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一片模糊,他们身上几乎都打上了形形色色的阶级烙印、政治标记,几十年来,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国人对他们始终产生不出足够的敬意,相反,有的只是鄙视和忽视。从那个春天起,我把时间、精力乃至生命埋进了原本不熟悉、不够关注的史料之中。读了将近两年的史料,我眼前的近代企业家群像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许多人的面容在我心中活了过来,他们的形象和我少年时代被动建立的图谱大相径庭。
同时,我深刻地感到仅仅阅读史料还是不够的,我要走出去,到大江南北亲眼看一看这些企
Content
内容简介
百年回声
图书目录
一、我的追寻之旅
二、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1)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2)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1)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2)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第一次大生股东会
江北“小上海”
垄断: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1)
垄断: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2)
“儒者本分”:通海垦牧公司(1)
“儒者本分”:通海垦牧公司(2)
“父教育”和“母实业”(1)
“父教育”和“母实业”(2)
名副其实“张南通”
“南通模式”和王牌“千生”
黄金时代的消逝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1)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2)
“即此粗完一生事”(1)
“即此粗完一生事”(2)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宜昌大撤退(1)
宜昌大撤退(2)
药王庙创世纪
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
大制度和小细节(1)
大制度和小细节(2)
“公司魂”:民生精神(1)
“公司魂”:民生精神(2)
朝会和《新世界》(1)
朝会和《新世界》(2)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1)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2)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1)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2)
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读书和看戏
“我从来不想过官瘾”
“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这东西不男不女”(1)
“这东西不男不女”(2)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1)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2)
内容简介
张謇、荣氏兄弟、范旭东、穆藕初、刘洪生、卢作孚。
他们的生平和中国实业紧密相连;他们的事业书写了中国商业历史;他们的精髓铸就中国商业的灵魂。他们是中国的商之大者。
傅国涌历时3年的追寻之旅,沿着企业家所生存过的路径,将一段追寻本土企业家传统的行程予以记录和思考。7个中国商业史上不能遗漏的重要商人,30万字的翔实史料,向读者揭示中国商人真正的根源。
本书以细致扎实的史料作为基础,以7个民国时期叱诧风云的中国商人为对象,讲述了这些近代实业家们的商业故事和人生历程。
张謇与其创办的大生集团、荣氏兄弟和申新集团、范旭东与“永久黄”团队、穆藕初与德大厂和厚生厂、刘洪生与其创办的企业、卢作孚与民生公司。不管这些实业家们所创办的事业存在与否,在当时,他们都是中国商人中的翘楚,在这些兴办各式工商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隐藏着中国商人的传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获得了国人的景仰,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工商业的热忱、对商业道德的尊重、对为人处世的要求,都是中国企业家精神根源所在,是中国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
本书通过对无数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从历史细节中寻找得以流传的经验。傅国涌笔下的近代实业家群像,共同闪烁着个人和时代的光芒。他们往往都将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紧密联系,也曾怀抱满腔的“实业救国”梦想,他们的背后就是整个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历史。
百年回声
书评
文/杨东晓
蓝狮子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接连推出了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2007年1月10日,举行了《激荡三十年》上卷的新闻发布会,而于2008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的《激荡三十年》下卷的新闻发布会,正巧是2008年1月10日。
这是一部整理、探讨中国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成败的力作,但是蓝狮子的目炬似乎更为辽远,在另一个鲜为人知的时空里,中国最初的实业家们,实践着与这重新起步的三十年差别并不太大的光荣与梦想、挣扎与激荡。
于是,傅国涌开始讲述自一百年前开始、经历过最初五十年辉煌和凄惶的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的创业史。这正是中国现代企业史的发轫,通过傅国涌的考证和叙事,我们看到在一个跨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些先行者个个、天天都“在过年三十”。
事实上,这段荜路蓝缕、步履维艰的企业史早在三年前,吴晓波正在写作他的《激荡三十年》时,已经认为“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和精神沿革必须在一个更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审视”。于是,他找到正横亘中国东南西南,追溯整个近代中国实业家创业史的傅国涌。三年后的今天,一部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十来年间从萌芽到硕果、再一个十来年就迅速凋落,但始终生生不息此起彼伏的《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问世了。
晚清状元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开启了中国文人经营实业的先河。从文字记载中的大生码头的牌坊原来一面是“利用厚生”、一面是“大生码头”,到今天该码头仿品牌坊两面皆为“大生码头”,可以看出这一百年来经营观念正发生着如何“单薄”的变化。这种单薄也同样存在于企业家的心胸之中,甚至存在于书中同时代的企业家和他们相关的人、事中。
张謇还是企业办社会的开山之神,他的大斧造福社会的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自身。历史就是这样容易重演,读史、读企业史,对人的启发不仅如是。
这些天天都在“过年三十”的第一代实业家们,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银行家以投机之眼光充实业之活动,临时之作用也,所以银行与实业不能得携手之利益。”这种扼颈之绝境是企业办社会的张謇的、也同样是衣食半天下之荣氏家族的,是制精盐、制酸碱大兴民族化工业的范旭东的、也是中国第一个宣扬科学管理的完人穆藕初的,是制造火柴并无所不能的全才刘鸿生的,它同样也是把船从长江支流一直驶入海洋之卢作孚的。
1920到1930年代,中国企业家遭遇了这一时期遍及全球的经济瘟疫,“花贵纱贱”成了全中国纺织业的通病,当地球正对面的美国已经送走瘟神之时,中国还在蒙受九一八之后的国难。这一时期企业周边各种危机四起,《成败有道》中有一个民国时期的财神、曾经的财长宋子文,几乎贯穿了该年代全书中各个章节。每当这代为办实业抽虚家底的人们向财政部长或他的银行求助时,宋唯一的“援助”就是,要求做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官商悍风可见一斑。
企业家们自身的成熟也在他们不断的检讨中表现出来,最初张謇获利全分、支付高额官利,而荣氏则悟出三年不提取红利、股利存在厂里生息,以扩大资本。
他们悟道的当然不只是生意经,民国这一代工商业家开始着眼办学,小学及至大学。他们的思想和得失很快地融入一些商科院校,一些宏观至《解决今日中国实业问题》、《关税自由权》、《论中国实业不振之原因及救济之方策》、《银行与实业之关系》、《我国货币制度亟须改革议》,微观到《旧式簿记与新式簿记之比较》、《广告论》、《推广商品销路之方法》、《无锡兴办商埠论》、《宜兴之陶业》等论文,所张显的不止是现代企业思考和管理的雏形。
民族工商业者与国际的交往并不顺遂,尤其是在抗战期间、尤其是与日本。然而,凡事都有不同凡响者,几近全才的刘鸿生就力主与日本保持经济交往,他的着眼点在于“现在世界的发展,已到达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要在国际上发生相互依赖的阶段。”
而他在事业以外,也给自己的13个儿女找到了不同的出路,他们留学于不同的国度、成为不同领域的专才,这样可以使家族在不断变换的大王旗中永立不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位海上闻人的想法,和一个土地主送两个儿子参加不同党派的想法有何不同呢?
刘氏一生的苦心在临终前变成一个微笑,1956年他的企业实现了公私合营,他不再会破产,他的儿女中也不可能出现败家子了。
公私合营以后的20多年里,中国不再有私营的实业家。只有厂长和书记,没有董事长和总经理。
在长达近半个多世纪的回避中遗忘,国人大多已不记得这些雾霭般消逝在记忆边缘的企业,它们的消逝与其说是时间的缘故不如承认是人为的因素。然而大凡向着现代社会开端过的事业,都不会是内陆河,它必须有个激情澎湃的出海口。一如美国航运巨头亨利•凯赛尔1944年在重庆航业协会演讲时所说:“世界上有史以来航业的发展,都是由海洋而江河,由下游而上游,唯独民生公司是由江河的支流发轫,由上游而下游,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自有其成因,中国人的这些卢作孚们不会坐视江河万古而无动于衷,因为大海就在能够感觉到的前方。
诚如这段历史不能成为佚事,一定会驶入史册。
作者联系方式:北京东交民巷28号红都商务会馆B座4层《新世纪周刊》
图书目录
前言
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一、我的追寻之旅
二、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第一章『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大生集团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
“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第一次大生股东会
江北“小上海”
垄断:大生二厂、三厂和副厂
“儒者本分”:通海垦牧公司
“父教育”和“母实业”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从立宪到共和
“中国有力的实业家”
名副其实“张南通”
“一花一谢皆关心”
“伶工学社”:五线谱上的毛笔和钢笔
“南通模式”和王牌“千生”
黄金时代的消逝
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
“即此粗完一生事”
第二章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兄弟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申新搁浅:荣氏企业大危机
实业部乘人之危:“可怜大王几被一班小鬼扛到麦田里去”
四台石磨起家:从面粉开始
“面粉大王”:“兵船”走向世界
“纺织大王”:“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
荣宗敬的四项原则
雪上加霜:申新七厂拍卖风波
落井下石:宋子文的如意算盘
“劳工自治区”和“大无锡”之梦
“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一生知己是梅花”
“雄才创业”和“老成持守”
“大迷”和“二迷”
“有力量要贡献社会”
“三足鼎立”
绑架事件:宁可牺牲个人保全事业
“我是事业家,不是资本家”
第三章书生之见VS发财之念——范旭东和『永久黄』团体
“兄弟相信事业的成败,十有八九在自己,不在别人。”
久大精盐公司
军阀绑票勒索
永利碱厂
纯碱价格战:MBA教材的经典案例
“永利是高明的灯塔”
“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
亚洲第一大厂
“新塘沽”
“谁人肯向死前休”
三条自我约束原则
社会的中流砥柱
“三位一体”中的“李老太爷”
“三位一体”中的“国宝”侯德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
盛着塘沽沙的搪瓷杯
第四章一掷万金穆藕初
“人生在世,必须加惠于人,小则修桥铺路,施衣给药;大则富国利民,就一己之财力与地位而行之。盖钱财为善用之人而运用之,可以有利于人,地位之运用亦然。”
“中国第一人物”
从德大、厚生到豫丰:“佩六国相印”
纱布交易所:没有股份的理事长
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手散黄金培国士”
毕生最得意之教育事业:中华职业学校和位育?学
情系昆曲
倡斗黄头鸟
从政非志趣所在
“新兴商人派”代表
延安统战对象
苏州城外“穆家坟”
第五章『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刘鸿生和他的企业集团
“我并没有把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筐子里,那就是说,所有我的资产都是分开投资的……”
“O.S.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
“想利用口袋中的现钞做点事”
“火柴大王”
“象”、“马”、“龙”之争
“煤业大王”
“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筐子里”
“企业大王”
六个保镖和七只生鸡蛋
点金石:经营之道与用人之道
“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才能”
“在上海我是大老板,到重庆变成小伙计了”
日落西山
“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
第六章谁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天下事业之成,必有一批人披肝沥胆、推心置腹,以相纠其短、相携于义,此种精神亦正待吾辈倡之。”
忠实地做事,诚恳地对人。
宜昌大撤退
药王庙创世纪
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
大制度和小细节
“公司魂”:民生精神
朝会和《新世界》
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
“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
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读书和看戏
“我从来不想过官瘾”
“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这东西不男不女”
“民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一、我的追寻之旅
前言
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商居末位,直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老封闭的大陆才开始长出近代工商业的嫩芽,而真正深刻的变化还要等到十九世纪末震动整个天朝大国的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容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任意设厂,给当时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巨大的刺激,清政府也从那时开始允许民间办厂。“实业救国”、“兵战不如商战”,就是那个时代走在前面的中国人发出的沉痛呼声。
在读史过程中,我渐渐感到,以往我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的情怀和追求以及他们在历史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萌生出一个念头——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我试图找回中国企业家真正的根,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企业史已接近150年,就是从1895年算起,也有110多年了。中国企业家的根到底在哪里?
据说,“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是现在办企业的人中很流行的一句话。胡雪岩为什么如此走红?因为他在经营中有这样几个特征,“利用官府资源的能力、和社会各层面斡旋的能力、资本运营的能力。在当今的中国,如何迅速聚集财富,从体制内寻求创业资源尤显关键。”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的回答一语破的。他在探访了杭州胡雪岩故居和胡庆余堂之后,对胡氏120年前提出的“戒欺”、“客户第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等经营理念,对其信用和商德都表示肯定和佩服,并认为胡氏最后虽败犹荣。但王石同时清楚地指出,胡氏毕竟没有投资新式企业,也没有在改良工艺、提高品质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所以算不上是一个企业家,只是一个流通领域的商人。
我的追寻结果是,这个根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简单地说,他们不过是旧式商人。这个根也不在于“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声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
从张謇到卢作孚已经是两代人,从1895年到1952年,横跨近60年的时光,前后几代企业家筚路蓝缕、大刀阔斧、殚精竭虑、立志求新,他们到底留下了哪些值得珍视的传统?积累了哪些不能忽略的经验?即便是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为今天的人提供很好的参照。还有他们个人和企业命运的变迁轨迹,他们的“实业救国”抱负和时代的关系,我试图找到这些答案。
我的追寻之旅始于2005年春天,当时,我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即将完稿,我把目光转移到了包括“实业救国”群体在内的历史人物身上,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引起我的强烈关注。当时,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一片模糊,他们身上几乎都打上了形形色色的阶级烙印、政治标记,几十年来,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国人对他们始终产生不出足够的敬意,相反,有的只是鄙视和忽视。从那个春天起,我把时间、精力乃至生命埋进了原本不熟悉、不够关注的史料之中。读了将近两年的史料,我眼前的近代企业家群像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许多人的面容在我心中活了过来,他们的形象和我少年时代被动建立的图谱大相径庭。
同时,我深刻地感到仅仅阅读史料还是不够的,我要走出去,到大江南北亲眼看一看这些企

大商人
717.96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