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坛-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全集)

文档

1

已售 0
1.45MB

数据标识:D17209582508088623

发布时间:2024/07/14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5
Chapter_6
Chapter_7
Chapter_8
Chapter_1
目 录
第一部 实话孔子 1夫子何人
第一部 实话孔子 2学而优则仕
第一部 实话孔子 3君子固穷
第一部 实话孔子 4头号教书匠
第一部 实话孔子 5谁是好学生
第一部 实话孔子 6伤心事与玩笑话
第二部 儒墨之争 1儒与侠
第二部 儒墨之争 2孔子的药方
第二部 儒墨之争 3墨子的药方
第二部 儒墨之争 4两位侠士
第二部 儒墨之争 5三大分歧
第二部 儒墨之争 6儒墨再评价
第三部 儒道之争 1隐士哲学家
第三部 儒道之争 2从杨朱到老庄
第三部 儒道之争 3无为之谜
第三部 儒道之争 4道之谜
第三部 儒道之争 5老庄之别
第三部 儒道之争 6儒道再评价
第四部 儒法之争 1血染的思想
第四部 儒法之争 2谋士的哲学
第四部 儒法之争 3“横行霸道”
第四部 儒法之争 4“两面三刀
第四部 儒法之争 5人性是个问题
第四部 儒法之争 6儒法是非
第五部 前因后果 1事出有因
第五部 前因后果 2以人为本
第五部 前因后果 3新文化与新制度
第五部 前因后果 4命运呼叫转移
第五部 前因后果 5士人的崛起
第五部 前因后果 6魅力所在
第六部 继往开来 1灰色的船票
第六部 继往开来 2墨子与杨朱
第六部 继往开来 3老子与庄子
第六部 继往开来 4再说法家
第六部 继往开来 5爱的呼唤
第六部 继往开来 6正义与自强
第一部实话孔子
1夫子何人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曾经的辉煌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那么多宝贵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诸子争鸣岂能淡忘?但该说些什么又从哪说起呢?也许先要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人就是孔子。
孔子什么人?中国人十有八九会说是“圣人”。孔圣人谁不知道?孟子说得更明确,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这话什么意思?鲁迅说除了译为“摩登圣人”没别的法子《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照我看也可叫“文化超男”。“摩登圣人”也好“文化超男”也好都不是孟子原意。原意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孟子说圣人有四种。伯夷“圣之清者”,“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圣之任者”,“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圣之和者”,“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圣之时者”,“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孟子说,孔夫子的处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什么意思?就是该离开就离开走得快快的;该呆着就呆着呆得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决不贪图名利;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制宜所以是“圣之时者”。孟子这话可讨论。孔子的选择恐怕没那么自如,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这点读完本章就会明白。同样圣人这个头衔孔子也十有八九不会认同。孔子自己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只不过去世后管不着了由着别人说。但如果知道孟子称他“圣之时者”则多半会怀疑是不是讽刺。孔子不是圣人是什么人?他老人家自己的说法是普通人。《论语》一书中孔子两次说到“吾犹人也”,一次在《述而》一次在《颜渊》。就是说我和别人差不多。或说我也是个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那孔子是普通人吗?是,至少原本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公元前551年生,公元前479年卒,活了73或74岁(算法不同)。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追根溯源还是商汤的后代。后来孔氏家道中落又受到权贵威胁便迁到鲁国,是移民。孔子本人则生于鲁国长于鲁国。就是说他祖籍是宋,国籍是鲁。宋为商之后,鲁为周之后。孔子身上有两种文化的交融。移民到鲁国的孔家已失去了在宋国时的风光。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核)只当过“县级干部”(邑宰)且在孔子三岁那年就去世了。所以孔子童年很苦;一生也不顺。不过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成全了孔子,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即便是圣人也是苦出来逼出来的。这样说有证据吗?有。据《论语·子罕》,有个高官(太宰)曾惊异孔子的学问去问他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夫子圣者与),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何其多能也)?学生马上回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的这个学生就是子贡。子贡姓端沐名赐,子贡是他的字。端沐也有写成“端木”的;子贡也有写成“子赣”的。这些写法都对,不算硬伤。子贡是卫国人,公元前520年生,比孔子小31岁。此人的特点是头脑灵光能说会道。无论办外交还是做生意都得心应手。他和颜回、子路一样是孔子最重要的学生。子贡在《论语》中出现28次,仅次于子路的42次排第二(并列第三的是颜回和子夏,21次)。孔子的许多名言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对子贡说的;孔子学说的一些重要特征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也是子贡总结出来的。如果他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这话他就没资格说。子贡与孔子关系很亲密也很随便,随便到孔子常常会调侃他。据《论语·公冶长》,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先生看我这人怎样?孔子说,你是个东西,是个器皿(器也)。子贡又问:是什么器皿?孔子说,瑚琏呀!瑚琏是宗庙里的礼器与簠簋(腐鬼)同类,也有人说就是簠簋,总之是用来盛放米饭之类食品的,说白了就是饭桶。但用于宗庙又很高贵,是既贵重又华美。那孔子说子贡是瑚琏是什么意思?这就看怎么理解了。钱穆先生取其贵重华美,认为这是赞许子贡为“廊庙之材”(钱穆《论语新解》,下引均见该书不再注明)。李零先生认为是有分寸的肯定,因为“瑚琏是重器但不是最重要的器”(李零《丧家狗》,下引均见该书不再注明)。李泽厚先生认为是有褒有贬半开玩笑(《论语今读》,下引均见该书不再注明),我比较赞同最后一个解释。也认为孔子是半开玩笑。意思是:阿赐呀阿赐,你是一个“又贵重又华美的高级饭桶”。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敲打子贡。孔子带学生有个特点:因材施教。有的学生要鼓励有的学生要敲打。子贡就经常被敲打,因为子贡太聪明。一个人如果太聪明就容易自作聪明也容易耍小聪明。这很危险,当老师的不能不敲打敲打。比方说据《论语·宪问》,子贡喜欢“方人”。方有人说是“讥讽”也有人说是“比较”,其实一回事,就是子贡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比较的结果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便难免讥讽。这就是卖弄聪明了。于是孔子就说:阿赐呀你就那么优秀吗(赐也贤乎哉)?我就没那闲工夫(夫我则不暇)!的确,一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何必对别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不过敲打归敲打欣赏归欣赏,孔子是很喜欢子贡的。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世七天前子贡去看他。孔子说:阿赐呀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啊!又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谁能继承我呢?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孔子这话就有点托付后事的意思了。事实上子贡对孔子也是忠心耿耿情深谊长。孔子去世后学生们都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在墓前守了六年。后来又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极力维护孔子的“光辉形象”。当时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贬低否定孔子之风,而且都拿子贡来说事,说子贡比孔子优秀多了。子贡说,这是什么话!就像盖房子,我的院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当然一眼就看清楚了。我们老师却是深宅大院,你们只怕连门都摸不着,哪里知道他老人家的深浅?别人再优秀也只是丘陵而已;我们老师却是太阳和月亮,永远都不可超越《论语·子张》!实际上孔子去世后,尊奉孔子为圣人的“造圣运动”就是由子贡发起的。太宰问他孔夫子为什么多能,他说“天纵之将圣”并不奇怪。然而孔子听说后却不以为然。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这话不好懂。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个“多”是“多才多艺”的多还是“多能鄙事”的多?太宰问的显然是前者(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的回答却显然是后者(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多能鄙事”是不能算作“多才多艺”的。因此许多学者的解释是认为孔子并不欣赏这个“多”。如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就直接翻译为“君子需要这么多技术吗?不需要”。李泽厚先生的翻译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朱熹的注。朱熹认为孔子虽然承认自己“多能”却又特别说明那不过是一些下贱的技艺而已(所能者鄙事尔),不足为道,与圣不圣的也没关系(非以圣而无不通也)。据此孔子的话就可这么理解:我因为少年贫贱,多少能干些粗活。如果是真正的君子会有这么多技术吗?不会的。这当然也通。但这样一来孔子的话就不但答非所问(何其多能也),而且连多才多艺和自己是君子也都否定了。这好像有问题。因此我更赞成李零先生的解释:孔子认为“多能”这事与是不是圣人没关系,与出身好坏也没关系。恰恰相反,就他个人而言反倒正是少年时代的贫贱所造成。实际上同在《论语·子罕》就有孔子的一句话:“吾不试,故艺。”试就是举用、出仕、做官。因此孔子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不被国家任用,所以才艺特多。多艺既因“不试”,多能岂非因为“贫贱”?那“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又怎么解释?原来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意──“君之子”或“上等人”。这些人饭来开口衣来伸手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因此孔子的话就可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君之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的话如果能做这种解释,那我对他老人家真是要肃然起敬。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大学问家。而且我认为孔子做学问能融会贯通古为今用,很大程度上与他懂得民间疾苦,懂得世事艰难,曾经亲身实践有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一贯主张年轻人应吃些苦,甚至主张一个高中生考上大学后应保留学籍先去当一年兵或当一年农民。其实即便孔子的话不能这样理解也很难得。因为当时的他已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了。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他愿意把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就凭这点我们将永远敬重他老人家。孔子不拿自己当圣人我们也同意。至少得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过要说孔子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怕也不通。那他该是什么人?学人。孔子作为学人有三大特点:好学、博学、活学。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15岁就“志于学”《论语·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他还说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还在“忠信”之上。这两个字他只给过一个学生就是颜回。孔子曾两次对人说,颜回去世后就再没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论语·雍也》、《论语·先进》。好学,太重要了!孔子好学,学什么呢?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据《论语·子张》,有一个卫国人(叫公孙朝)曾问子贡,说“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来的?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等等。如果答不上来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所以正如李零先生所说,老师的老师是谁有时是大问题。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那子贡怎么回答呢?
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亦何常师之有)?好一个子贡,回答得真漂亮!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从哪来的,又管他的老师是谁。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我同意李零先生的观点“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何以谓之大?有容乃大。何以谓之师?可法曰师。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的。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师,他这个学人也不是专家型的。《论语·子罕》记载了一件事:有个村民(达巷党人)评论孔子,说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说后就对自己的学生说:那我做什么人?马车夫,还是射击手?还是做马车夫吧(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段话历来有两种解释。郑玄、朱熹他们的解释是,说达巷党人赞美孔子,说孔子这人太伟大了,六艺都通,没办法用一门学科来称他为专家。孔子自己谦虚,选择了地位最低的马车夫。我倒是更赞成杨伯峻、林语堂、李零等先生的解释。李零先生的解释见于何书前面说过了。杨伯峻先生和林语堂先生的解释则分别见于《论语译注》和《孔子的智慧》(以后引用这两位先生的观点,亦均见于以上两书也不再注明)。按这三位先生的解释,所谓“博学而无所成名”,或是叹息或是讥讽。叹息的意思是:孔子博学是博学,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杨伯峻的解释)。讥讽的意思则是:孔子博学是博学,可惜样样都通,件件稀松(林语堂的解释)。李零先生也认为是讥讽,但认为孔子的回答很巧妙。李零先生说,孔子是拿马车夫和射击手做比方。射击手是只盯着一个目标,马车夫是到处跑。孔子选择马车夫就是选择广博不选择精专,也不在乎能不能当“专家”。看来他老人家要是活在今天就不会说学中文的怎么可以讲历史。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亦何常师之有),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那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据《论语·公冶长》有一次孔子问子贡:阿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阿赐怎么敢比阿回?阿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闻一以知十),阿赐顶多才想到二(闻一以知二)。这里有个细节请大家注意,就是孔子说到颜回和子贡都是称名不称字(子贡名赐,颜回名回字子渊)。子贡回答孔子的话,说到自己说到颜回也都称名。这就是“礼”。依礼与长者、尊者说话,无论提到自己还是同辈都是只能称名。所以孔子的问话是“女(汝)与回也孰愈”;子贡的回答则是“赐也何敢望回”。于是孔子说,是比不上(弗如也)。他还说“吾与汝,弗如也!”这话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种解释是:我和你,都比不上。两种解释都通。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叫意、必、固、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一根筋认死理画地为牢还死不开窍。当然光有悟性还不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坛-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全集)
1
已售 0
1.45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