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5
Chapter_6
Chapter_7
Chapter_8
Chapter_9
Chapter_10
Chapter_11
Chapter_12
Chapter_13
Chapter_14
Chapter_15
Chapter_16
Chapter_17
Chapter_18
Chapter_1
圣经故事1
编写者的话
《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圣经》对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很有限。
《圣经》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欧美语言中“圣经”一词源于希腊文“bibia”
,意为一组书卷,为复数词。大约到公元13世纪,“圣经”一词在拉丁文中逐渐衍变为今天这样的单数形式。
总的说来,《圣经》包括三大部分:《旧约》、《新约》和《次经》;有时候,《次经》算在《旧约》之中,称为《旧约·次经》。不过,对不同宗教来说,《圣经》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犹太教只奉《旧约》为正典;新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天主教和东正教除了把《旧约》、《新约》各卷收入《圣经》之外,还收入了“第二正典书卷”
,即《次经》。
《旧约》和《新约》的“约”
字源于希腊文diathete,拉丁文译为testamentum,意为盟约。
基督教认为,上帝通过摩西所传的“律法”是上帝与其选民以色列人定下的第一盟
-- 20
2圣经故事
约(“旧约”)。
但因后来以色列人犯罪,上帝乃结束旧约,差遣他的儿子(圣子)基督道成肉身降世,施行救赎,另立“新约”。
《旧约》亦称“希伯来圣经”
,因为除个别段落外,大都用希伯来文写成,共有24卷,分为三大部类:史书类、诗歌类和先知书类。基督教把《撒母耳记》、《列王记》和《历代志》分别分为上、下两卷;把《十二小先知书》分为12卷,共39卷。
(见表1)
表1《旧约》各卷次序和类型
史书类(17卷)诗歌类(5卷)先知书(17卷)
创世记约伯记摩以赛亚书出埃及记诗篇西耶利米书利未记箴言五耶利米哀歌民数记传道书经以西结书申命记雅歌但以理书约书亚记何西阿书士师记约珥书路得记阿摩司书撒母耳记上俄巴底亚书撒母耳记下约拿书列王纪上弥迦书列王纪下那鸿书历代志上哈巴谷书历代志下西番雅书以斯拉记哈该书尼希米记撒迦利亚书以斯帖记玛拉基书
-- 21
圣经故事3
《新约》是圣经中成书较晚的书卷。原文用希腊文写成,体裁格式不一,共27卷。各卷陆续成书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下半叶。全书可分为传记类、史书类、使徒书类和先知书类四种类型。
(见表2)
表2《新约》各卷次序和类型
传记类(4卷)史书类(1)使徒书类(21)先知书类(1)
马太福音四使徒行传罗马人书启示录马可福音福哥林多前书路加福音音哥林多后书约翰福音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
-- 22
4圣经故事
《新约》作为基督教特有的正式经典,同《旧约》(包括《次经》)一起构成基督教的全部经典,成为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根本依据。
圣经是怎样传到中国来的?
《圣经》最早的部分,根据古老的文字材料和传说记载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最晚的部分属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的作品;《圣经》各卷被圣化为经典的过程还要长,直到公元4世纪后期现存于《新约》的27卷才最后定型。基督教形成以后,突破了犹太教民族宗教的局限,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圣经》也随之传播四方。据明朝熹宗天启五年(1625)在西安西郊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贞观九年(635)大秦国(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主教阿罗本到达长安,唐太宗给予优厚的礼遇,请他翻译《圣经》,并在内室垂询问道。这是《圣经》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当时中国的少数教徒对《圣经》当有所了解,后来因基督教受到统治阶级的严重打击而渐趋灭绝,《圣经》的古老译本也未能传下来。
到13世纪元朝建立后,基督教在中国内地重新出现,天主教方济各会士孟特柯维诺来到北京,译出《新约》和《诗篇》。元朝统治中国几十年间,基督教徒最多时达到3万人之众,《圣经》片断的译文在文人教徒中当有传抄。元入明之后,基督教在中国趋于灭绝,《圣经》译文再次湮没。
16世纪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之后,基督教在中国才延续下来。各种关于《圣经》的著述陆续出版,如利玛窦的
-- 23
圣经故事5
《琦人十规》(1584)
、艾玛诺的《圣经直解》(1636)
、艾儒略的《天主降生言行记略》(1642)。其中《天主降生言行记略》是最早的一部“圣经故事”。全文翻译《圣经》始于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1823年他在另一位来华传教士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出版了《神天圣书》。不久,西方来华传教士不断增多,他们各有不同的国籍背景,对译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纷纷开展《圣经》的中文翻译工作,有若干译本问世。
这个时期,《圣经》不但有文言文译本,还有“浅文理”
(半文半白)的译本和白话译本问世,甚至出现了10数种地方方言译本。
《圣经》对中国的影响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基督教为起义的思想旗帜,其领袖著作和军政文告中大量引用《圣经》经文。
现在国内通用的《新旧约全书》是“五四”前夕翻译出版的“国语和合译本”
,这是被大多数人公认的《圣经》汉译工作的最高成就。
1890年,英美各地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决定集体翻译一部能为各派教会通用的汉文译本,并成立3个委员会,分别从事文理(文言文)
、浅文理和国语和合译本的翻译。
国语本译委会次年正式开始工作,1904年译出《新约》,1907年出版。
《旧约》于1919年问世。同年2月,国语和合译本《新旧约全书》出版发行,很快传遍南北各省,逐渐取代其他译本,成为中国教会唯一采用的圣经译本。这个版本的发行量现在已很难估计,仅1980年以来,中国基督教协会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影印出版的《新旧约全书》就达600万册以上。这说明,在中国读《圣经》的人数已达到空前的规模。
-- 24
6圣经故事
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也要读读《圣经》?
勿庸赘述,如果你是一个基督教徒,你需要听、读《圣经》,因为它是提供神学指导和宗教修持动力的源泉。
基督教一切教义的根据都取自《圣经》。
但是在我们这个绝大多数人口不是基督徒的国家里,人们阅读《圣经》的目的大多不在被圣灵感动。但对于这个“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一读《圣经》至少仍有三方面的意义:一、增加知识。基督教是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坚船利炮一起闯进中国大门的。
100多年来,中国老百姓对这个洋教总是有着一种矛盾情结:既迷信又抗拒。迷信它,是因为它来自于那些产生了牛顿力学、相对论的国度,因为它和“西方”这样的字眼相随,而“西方”这类字眼以往又几乎和“现代”
、“先进”这样的印象相等同;抗拒它是因为它与船坚炮利的夷人为伍,与贩鸦片的“鬼佬”接踵而来,而且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大异其趣。无论是迷信还是抗拒,都不适合于开放的、国际化的社会。
今天世界上,基督教塑造了数十亿以上的人民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我们要理解西方世界的历史、哲学、文学、语言、艺术,要跟西方人打交道,就要学习西方的语言,而对《圣经》没有基本的了解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从《圣经》里要寻求的知识,并不是科学知识,如果要增加科学知识,可以读的书有的是,何必求助于几千年前的古书?
《圣经》的知识价值是在精神道德方面,在文学方面,在哲学方面,在宗教方面,在语言、艺术方面。事实上,人人
-- 25
圣经故事7
都知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并不是科学读本,但“伊甸园”
等的传说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圣经》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西方古代文化的结晶,怀着不同目的的人打开《圣经》,都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恩格斯在《圣经》中发现了早期基督教的革命性;弗洛伊德从《圣经》中看到人类心灵成长史的投影;巴金从《圣经》中得到了文学创作的启发。
《圣经》在世界出版史上总处在畅销书的行列中,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二、启迪智慧。智慧是随经验增多而增长的。少数智慧是个人经历的结果,大多数的深刻智慧间接来自于前人世世代代的积累。近现代考古学家证实,《圣经》记载的希伯来人的历史,基本上是有原型的。一部《圣经》就是一部慎终追远的社会心灵史,自始至终记载着人类的成长、渴望、想象、忧思,字里行间对人世荣辱、社会兴衰有着独特的洞见。
三、提供参照。
世界上没有一杆秤能称出自身的重量,没有一把尺子能量出自身的长度。我们的民族文化是要在与其他文化体系的成果的比较中才能显出优劣高低来。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本源。研究一番,或许有助于我们消除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产生的误区。
本书对你了解《圣经》有哪些好处?
《圣经》是一部长达160多万字的巨著,它成书时间久远,它的背景和陈述对现代人来说,并不熟悉;通行的中译本虽为白话写成,但语言习惯与今天的普通话仍有一定差异。编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把您接近《圣经》的过程简短化、通俗
-- 26
8圣经故事
化、系统化。
简短化的工作去掉了普通读者不必详知的细节、不断反复的祷文、可读性不强的教义、教规阐述,把长篇巨著凝结成一本60万字左右的中篇著作。
我们相信,这会大大地节省您的时间和精力。
通俗化的工作在于对原文从趣味性和生动性等方面给以技术性的处理,同时在不改变大意的情况下变通语言习惯。
系统化的工作在于把原来分散的、支离破碎的材料按照时间和逻辑秩序加以贯穿和整理,对原文中跳跃较大而又十分重要的过程也据考古和其他研究成果加以补充。
本书以上几个方面的尝试是在无数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的,或许并不成功。但我们的初衷是为您更轻松、更迅速地了解《圣经》大意。如果本书能引起您进一步研读原文的兴趣,我们的努力也算没有白费。
-- 27
《旧约》中的故事
-- 28
01圣经故事
一、旧约时代背景表
时 间事迹或传说文化特征
无限的过去 上帝创造宇宙 各种地质时代;史前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万至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8000年或 上帝创造人类业;城市生活开始;原更早始艺术大约在公元前5000 原始洪荒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 挪亚子孙(闪、含和原始农业;石器-青5000雅弗)
发展成为民族铜时代开始;原始陶器时代开始;巴达利和亚拉提文化(埃及)
巴比伦出现最早的公元前 巴比伦塔;语言形巨大建筑;在提比加4800成瓦拉、尼尼微等地出现圆形帐篷哈拉弗文化(前4500年)
;俄贝德文公元前 巴比伦城市国家出化(前3000年)
出现4500—3000现;城市文明发展在吾珥附近的特尔·俄贝德;华卡文化(在前3600年的埃利希和
-- 29
圣经故事11
续表乌鲁克)
繁荣,出现最公元前 巴比伦城市国家早的文字、柱形印掌,4500—3000出;城市文明发展那塞文化(前3000年)
在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文献中保存了关于创世和洪荒的记载;下埃及和上埃及联盟(前2900年)
;埃挪亚子孙的文化艺及第一王朝、第二王公元前术发展成熟,但是堕朝(前2900—前3000—2200入多神教,对唯一真2700)
和旧王国(前神的信仰丧失(创2700—前2200)
;金11)字塔出现;苏美尔人的早期巴比伦王朝;撒耳根一世在巴比伦创立第一个闪米特王朝(前2360—前2180)
埃及的第一个“仲公元前2225 他拉出生裁时期”
(黑暗时期)
(前2200—前1989)
巴比伦谷甸统治(前2180—前2070)
;公元前2161 亚伯兰(亚伯拉罕)
出生亚伯兰的出生地兴起吾珥第三王朝(前2070—前1960)
-- 30
21圣经故事
续表吾珥·纳姆、敦吉、巴尔·辛、基米尔·辛和易比·辛统治吾珥;吾公元前2110 亚伯兰迁往哈兰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市,它与哈兰、大马色、埃及之间骑驴商队往来频繁巴勒斯坦中部高原公元前2086 亚伯兰迁入迦南脊地森林茂盛,人口稀少骑驴商队在吾珥和公元前2074 米所波大米诸王越过约旦河侵入迦南埃及之间贸易繁荣,途经迦南公元前2050 所多玛和蛾摩拉毁灭吾珥被以拦诸王和公元前1950 以撒时代下巴比伦及巴比伦其公元前1900 雅各时代他以拦人的城市国家所灭埃及强大的第十二王朝;亚米尼一世至公元前1871 以色列进入埃及;约瑟在埃及任丞宰四世、森沃斯里特一世至三世在位(前1989—前1776)
巴比伦第一王朝(前1850—前1550)
;公元前1780 以色列在埃及汗莫拉比(前1728—前1686)
在位;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强大城市
-- 31
圣经故事31
续表国家玛利国兴起;亚洲民族赫克索人侵入公元前1780 以色列在埃及并统治埃及(前1720—前1570)
;埃及第十五王朝至第十七王朝埃及第八王朝(前1570—前1310)
;加公元前1520 摩西出生摩斯王、图特摩斯一世和二世、哈赤卜苏特女王(前1570—前1490)
公元前1490 以色列人遭受奴役 图特摩斯三世(前1490—前1445)
亚门霍特普二世公元前1441 出埃及;以色列人(前1445—前1425)
;流亡沙漠图特摩斯四世(前1425—前1412)
亚门霍特普三世(前1412—前1375)
、公元前1401 耶利哥城陷落四世;亚玛纳文字时期;埃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减弱哈比鲁(希伯来?)
公元前1400 以色列人征服迦人侵入巴勒斯坦;赫—前1361南;约书亚和长老统梯人发展;希腊世界治以色列兴起;克利特王被颠覆(前1400)
-- 32
41圣经故事
续表埃及的图坦克汗统公元前1360 古珊利撒田侵入迦南治时期(前1359—前1350)
俄陀聂解放以色公元前1354列;随后四十年的太 汉姆哈布时期(前平时光1350—前1319)
埃及第十九王朝;塞公元前1314摩押人伊矶伦压迫部分以色列支派梯一世(前1319—前1299)
拉姆西斯二世(前1299—前1232)
;埃公元前1296 以笏解放以色列;及与赫梯人在加底斯公元前1295八十年的太平时光的战争以议和结束;梅尼布塔石柱提到巴勒斯坦的以色列
公元前1215 夏琐的耶宾横行以色列 埃及法老统治衰落
公元前1200 底波拉作士师 拉姆西斯三世对抗非利士公元前1195—前1155 四十年的太平时光
-- 33
圣经故事51
续表公元前1155米甸人入侵迦南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5
Chapter_6
Chapter_7
Chapter_8
Chapter_9
Chapter_10
Chapter_11
Chapter_12
Chapter_13
Chapter_14
Chapter_15
Chapter_16
Chapter_17
Chapter_18
Chapter_1
圣经故事1
编写者的话
《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圣经》对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很有限。
《圣经》是生活在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的古代希伯来民族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共同的正式经典。欧美语言中“圣经”一词源于希腊文“bibia”
,意为一组书卷,为复数词。大约到公元13世纪,“圣经”一词在拉丁文中逐渐衍变为今天这样的单数形式。
总的说来,《圣经》包括三大部分:《旧约》、《新约》和《次经》;有时候,《次经》算在《旧约》之中,称为《旧约·次经》。不过,对不同宗教来说,《圣经》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犹太教只奉《旧约》为正典;新教的《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天主教和东正教除了把《旧约》、《新约》各卷收入《圣经》之外,还收入了“第二正典书卷”
,即《次经》。
《旧约》和《新约》的“约”
字源于希腊文diathete,拉丁文译为testamentum,意为盟约。
基督教认为,上帝通过摩西所传的“律法”是上帝与其选民以色列人定下的第一盟
-- 20
2圣经故事
约(“旧约”)。
但因后来以色列人犯罪,上帝乃结束旧约,差遣他的儿子(圣子)基督道成肉身降世,施行救赎,另立“新约”。
《旧约》亦称“希伯来圣经”
,因为除个别段落外,大都用希伯来文写成,共有24卷,分为三大部类:史书类、诗歌类和先知书类。基督教把《撒母耳记》、《列王记》和《历代志》分别分为上、下两卷;把《十二小先知书》分为12卷,共39卷。
(见表1)
表1《旧约》各卷次序和类型
史书类(17卷)诗歌类(5卷)先知书(17卷)
创世记约伯记摩以赛亚书出埃及记诗篇西耶利米书利未记箴言五耶利米哀歌民数记传道书经以西结书申命记雅歌但以理书约书亚记何西阿书士师记约珥书路得记阿摩司书撒母耳记上俄巴底亚书撒母耳记下约拿书列王纪上弥迦书列王纪下那鸿书历代志上哈巴谷书历代志下西番雅书以斯拉记哈该书尼希米记撒迦利亚书以斯帖记玛拉基书
-- 21
圣经故事3
《新约》是圣经中成书较晚的书卷。原文用希腊文写成,体裁格式不一,共27卷。各卷陆续成书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下半叶。全书可分为传记类、史书类、使徒书类和先知书类四种类型。
(见表2)
表2《新约》各卷次序和类型
传记类(4卷)史书类(1)使徒书类(21)先知书类(1)
马太福音四使徒行传罗马人书启示录马可福音福哥林多前书路加福音音哥林多后书约翰福音书加拉太书以弗所书腓立比书歌罗西书帖撒罗尼迦前书帖撒罗尼迦后书提摩太前书提摩太后书提多书腓利门书希伯来书雅各书彼得前书彼得后书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犹大书
-- 22
4圣经故事
《新约》作为基督教特有的正式经典,同《旧约》(包括《次经》)一起构成基督教的全部经典,成为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根本依据。
圣经是怎样传到中国来的?
《圣经》最早的部分,根据古老的文字材料和传说记载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最晚的部分属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初的作品;《圣经》各卷被圣化为经典的过程还要长,直到公元4世纪后期现存于《新约》的27卷才最后定型。基督教形成以后,突破了犹太教民族宗教的局限,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圣经》也随之传播四方。据明朝熹宗天启五年(1625)在西安西郊发现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唐贞观九年(635)大秦国(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称呼)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主教阿罗本到达长安,唐太宗给予优厚的礼遇,请他翻译《圣经》,并在内室垂询问道。这是《圣经》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当时中国的少数教徒对《圣经》当有所了解,后来因基督教受到统治阶级的严重打击而渐趋灭绝,《圣经》的古老译本也未能传下来。
到13世纪元朝建立后,基督教在中国内地重新出现,天主教方济各会士孟特柯维诺来到北京,译出《新约》和《诗篇》。元朝统治中国几十年间,基督教徒最多时达到3万人之众,《圣经》片断的译文在文人教徒中当有传抄。元入明之后,基督教在中国趋于灭绝,《圣经》译文再次湮没。
16世纪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之后,基督教在中国才延续下来。各种关于《圣经》的著述陆续出版,如利玛窦的
-- 23
圣经故事5
《琦人十规》(1584)
、艾玛诺的《圣经直解》(1636)
、艾儒略的《天主降生言行记略》(1642)。其中《天主降生言行记略》是最早的一部“圣经故事”。全文翻译《圣经》始于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1823年他在另一位来华传教士的协助下,在马六甲出版了《神天圣书》。不久,西方来华传教士不断增多,他们各有不同的国籍背景,对译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纷纷开展《圣经》的中文翻译工作,有若干译本问世。
这个时期,《圣经》不但有文言文译本,还有“浅文理”
(半文半白)的译本和白话译本问世,甚至出现了10数种地方方言译本。
《圣经》对中国的影响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基督教为起义的思想旗帜,其领袖著作和军政文告中大量引用《圣经》经文。
现在国内通用的《新旧约全书》是“五四”前夕翻译出版的“国语和合译本”
,这是被大多数人公认的《圣经》汉译工作的最高成就。
1890年,英美各地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决定集体翻译一部能为各派教会通用的汉文译本,并成立3个委员会,分别从事文理(文言文)
、浅文理和国语和合译本的翻译。
国语本译委会次年正式开始工作,1904年译出《新约》,1907年出版。
《旧约》于1919年问世。同年2月,国语和合译本《新旧约全书》出版发行,很快传遍南北各省,逐渐取代其他译本,成为中国教会唯一采用的圣经译本。这个版本的发行量现在已很难估计,仅1980年以来,中国基督教协会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影印出版的《新旧约全书》就达600万册以上。这说明,在中国读《圣经》的人数已达到空前的规模。
-- 24
6圣经故事
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也要读读《圣经》?
勿庸赘述,如果你是一个基督教徒,你需要听、读《圣经》,因为它是提供神学指导和宗教修持动力的源泉。
基督教一切教义的根据都取自《圣经》。
但是在我们这个绝大多数人口不是基督徒的国家里,人们阅读《圣经》的目的大多不在被圣灵感动。但对于这个“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一读《圣经》至少仍有三方面的意义:一、增加知识。基督教是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和坚船利炮一起闯进中国大门的。
100多年来,中国老百姓对这个洋教总是有着一种矛盾情结:既迷信又抗拒。迷信它,是因为它来自于那些产生了牛顿力学、相对论的国度,因为它和“西方”这样的字眼相随,而“西方”这类字眼以往又几乎和“现代”
、“先进”这样的印象相等同;抗拒它是因为它与船坚炮利的夷人为伍,与贩鸦片的“鬼佬”接踵而来,而且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大异其趣。无论是迷信还是抗拒,都不适合于开放的、国际化的社会。
今天世界上,基督教塑造了数十亿以上的人民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我们要理解西方世界的历史、哲学、文学、语言、艺术,要跟西方人打交道,就要学习西方的语言,而对《圣经》没有基本的了解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从《圣经》里要寻求的知识,并不是科学知识,如果要增加科学知识,可以读的书有的是,何必求助于几千年前的古书?
《圣经》的知识价值是在精神道德方面,在文学方面,在哲学方面,在宗教方面,在语言、艺术方面。事实上,人人
-- 25
圣经故事7
都知道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并不是科学读本,但“伊甸园”
等的传说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圣经》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西方古代文化的结晶,怀着不同目的的人打开《圣经》,都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恩格斯在《圣经》中发现了早期基督教的革命性;弗洛伊德从《圣经》中看到人类心灵成长史的投影;巴金从《圣经》中得到了文学创作的启发。
《圣经》在世界出版史上总处在畅销书的行列中,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二、启迪智慧。智慧是随经验增多而增长的。少数智慧是个人经历的结果,大多数的深刻智慧间接来自于前人世世代代的积累。近现代考古学家证实,《圣经》记载的希伯来人的历史,基本上是有原型的。一部《圣经》就是一部慎终追远的社会心灵史,自始至终记载着人类的成长、渴望、想象、忧思,字里行间对人世荣辱、社会兴衰有着独特的洞见。
三、提供参照。
世界上没有一杆秤能称出自身的重量,没有一把尺子能量出自身的长度。我们的民族文化是要在与其他文化体系的成果的比较中才能显出优劣高低来。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本源。研究一番,或许有助于我们消除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中产生的误区。
本书对你了解《圣经》有哪些好处?
《圣经》是一部长达160多万字的巨著,它成书时间久远,它的背景和陈述对现代人来说,并不熟悉;通行的中译本虽为白话写成,但语言习惯与今天的普通话仍有一定差异。编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把您接近《圣经》的过程简短化、通俗
-- 26
8圣经故事
化、系统化。
简短化的工作去掉了普通读者不必详知的细节、不断反复的祷文、可读性不强的教义、教规阐述,把长篇巨著凝结成一本60万字左右的中篇著作。
我们相信,这会大大地节省您的时间和精力。
通俗化的工作在于对原文从趣味性和生动性等方面给以技术性的处理,同时在不改变大意的情况下变通语言习惯。
系统化的工作在于把原来分散的、支离破碎的材料按照时间和逻辑秩序加以贯穿和整理,对原文中跳跃较大而又十分重要的过程也据考古和其他研究成果加以补充。
本书以上几个方面的尝试是在无数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出的,或许并不成功。但我们的初衷是为您更轻松、更迅速地了解《圣经》大意。如果本书能引起您进一步研读原文的兴趣,我们的努力也算没有白费。
-- 27
《旧约》中的故事
-- 28
01圣经故事
一、旧约时代背景表
时 间事迹或传说文化特征
无限的过去 上帝创造宇宙 各种地质时代;史前石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万至 最初的农业和畜牧8000年或 上帝创造人类业;城市生活开始;原更早始艺术大约在公元前5000 原始洪荒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 挪亚子孙(闪、含和原始农业;石器-青5000雅弗)
发展成为民族铜时代开始;原始陶器时代开始;巴达利和亚拉提文化(埃及)
巴比伦出现最早的公元前 巴比伦塔;语言形巨大建筑;在提比加4800成瓦拉、尼尼微等地出现圆形帐篷哈拉弗文化(前4500年)
;俄贝德文公元前 巴比伦城市国家出化(前3000年)
出现4500—3000现;城市文明发展在吾珥附近的特尔·俄贝德;华卡文化(在前3600年的埃利希和
-- 29
圣经故事11
续表乌鲁克)
繁荣,出现最公元前 巴比伦城市国家早的文字、柱形印掌,4500—3000出;城市文明发展那塞文化(前3000年)
在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文献中保存了关于创世和洪荒的记载;下埃及和上埃及联盟(前2900年)
;埃挪亚子孙的文化艺及第一王朝、第二王公元前术发展成熟,但是堕朝(前2900—前3000—2200入多神教,对唯一真2700)
和旧王国(前神的信仰丧失(创2700—前2200)
;金11)字塔出现;苏美尔人的早期巴比伦王朝;撒耳根一世在巴比伦创立第一个闪米特王朝(前2360—前2180)
埃及的第一个“仲公元前2225 他拉出生裁时期”
(黑暗时期)
(前2200—前1989)
巴比伦谷甸统治(前2180—前2070)
;公元前2161 亚伯兰(亚伯拉罕)
出生亚伯兰的出生地兴起吾珥第三王朝(前2070—前1960)
-- 30
21圣经故事
续表吾珥·纳姆、敦吉、巴尔·辛、基米尔·辛和易比·辛统治吾珥;吾公元前2110 亚伯兰迁往哈兰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都市,它与哈兰、大马色、埃及之间骑驴商队往来频繁巴勒斯坦中部高原公元前2086 亚伯兰迁入迦南脊地森林茂盛,人口稀少骑驴商队在吾珥和公元前2074 米所波大米诸王越过约旦河侵入迦南埃及之间贸易繁荣,途经迦南公元前2050 所多玛和蛾摩拉毁灭吾珥被以拦诸王和公元前1950 以撒时代下巴比伦及巴比伦其公元前1900 雅各时代他以拦人的城市国家所灭埃及强大的第十二王朝;亚米尼一世至公元前1871 以色列进入埃及;约瑟在埃及任丞宰四世、森沃斯里特一世至三世在位(前1989—前1776)
巴比伦第一王朝(前1850—前1550)
;公元前1780 以色列在埃及汗莫拉比(前1728—前1686)
在位;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强大城市
-- 31
圣经故事31
续表国家玛利国兴起;亚洲民族赫克索人侵入公元前1780 以色列在埃及并统治埃及(前1720—前1570)
;埃及第十五王朝至第十七王朝埃及第八王朝(前1570—前1310)
;加公元前1520 摩西出生摩斯王、图特摩斯一世和二世、哈赤卜苏特女王(前1570—前1490)
公元前1490 以色列人遭受奴役 图特摩斯三世(前1490—前1445)
亚门霍特普二世公元前1441 出埃及;以色列人(前1445—前1425)
;流亡沙漠图特摩斯四世(前1425—前1412)
亚门霍特普三世(前1412—前1375)
、公元前1401 耶利哥城陷落四世;亚玛纳文字时期;埃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减弱哈比鲁(希伯来?)
公元前1400 以色列人征服迦人侵入巴勒斯坦;赫—前1361南;约书亚和长老统梯人发展;希腊世界治以色列兴起;克利特王被颠覆(前1400)
-- 32
41圣经故事
续表埃及的图坦克汗统公元前1360 古珊利撒田侵入迦南治时期(前1359—前1350)
俄陀聂解放以色公元前1354列;随后四十年的太 汉姆哈布时期(前平时光1350—前1319)
埃及第十九王朝;塞公元前1314摩押人伊矶伦压迫部分以色列支派梯一世(前1319—前1299)
拉姆西斯二世(前1299—前1232)
;埃公元前1296 以笏解放以色列;及与赫梯人在加底斯公元前1295八十年的太平时光的战争以议和结束;梅尼布塔石柱提到巴勒斯坦的以色列
公元前1215 夏琐的耶宾横行以色列 埃及法老统治衰落
公元前1200 底波拉作士师 拉姆西斯三世对抗非利士公元前1195—前1155 四十年的太平时光
-- 33
圣经故事51
续表公元前1155米甸人入侵迦南

圣经故事
2.92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