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1)
第2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2)
第3节:前 言(1)
第4节:前 言(2)
第5节:天罡星(图)(1)
第6节:天罡星(图)(2)
第7节:天罡星(图)(3)
第8节:天罡星(图)(4)
第9节:天罡星(图)(5)
第10节:天罡星(图)(6)
第11节:天罡星(图)(7)
第12节:高俅发迹前后(图)
第13节:鲁提辖出家(图)
第14节:林冲风雪之夜上梁山(图)
第15节:生辰纲前后(图)
第16节:替天行道与忠君思想(图)
第17节:好汉之孝义(图)
第18节:好汉与酒(图)
第19节:诗词·歌谣(图)
第20节:作者之谜(图)
第21节:施耐庵与《水浒传》(图)
第22节:故事流传(图)
第1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1)
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
段启明
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清代的《红楼梦》,是公认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古代小说传统分类中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俗小说的代表作品。
“四大名著”本身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卓然特异的审美价值,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形成了“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四大名著”的文化现象。这套“四大名著”的“图说系列”,正是关于四大名著众多“阐释”中可喜的新收获。
此套“图说系列”的每一种,都是由“人物”、“故事”、“寓意”、“篇外”及“附录”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四大名著”作为文学作品,它的思想、意蕴、审美当然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阅读、谈论这些作品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要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其“寓意”有所把握。而时至今日对四大名著的纷纭众说,仁智之见,乃至种种奇谈怪论,也正在于此。我们应该感谢本书的编著者,他们在有关人物、故事及寓意的论述中,提出了很多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帮助读者正确解读名著的意蕴。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或如文本所写:仁明宽厚,信义著于四海;或如世俗所讥:伪善无能,专会邀买人心。而《图说三国演义·皇叔之梦》一节中,则避免了上述的偏颇,既肯定了刘备的“仁义之心”、“屡败屡战”、“苦心经营”、“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又指出在“忠义的信条”束缚下,他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又如《图说红楼梦·雾中神女》一节对秦可卿的评介,虽然根据脂评而略涉“天香楼”故事,但主要还是就通行文本中的描写,强调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美丽温柔、待人周到”的特点,以及为她大办丧事乃是“尽显当时贾府家运兴隆”的意义。至于宝玉梦中之事,可卿与太虚幻境之缘,“层层迷雾”,自当另论。“但在作者(指雪芹)心中,她只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薄命司里的一员”——这一观点则是极为明确的,决不会引出所谓废太子之女的怪论。
第2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2)
此系列名为“图说”,但其实并非简单地以插图来演绎故事情节。文字部分以对文本的解说、论析、介绍为主体,而书中100余幅精心绘制的插图,则形象地表现了解析的内容,图文相得益彰,增加了一目了然的直观性,让人阅读起来备感轻松又过目难忘。一页文字加一页图的形式所反映出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思路”,对读者绝对是有益的启发,读者可以循此去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不同时代的风貌、人生的追求、人性的善恶、世界的美与丑……此外,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图文辉映与条分缕析的梳理中不断呈现出来,又让人感到妙趣横生。
四大名著在海内外华人文化圈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与此同时,四大名著又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无数令人困惑的“疑点”,引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读者不断地探索,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如“红学”、“水浒学”等等。“图说系列”的编著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于是在四种“图说”中皆设有“篇外篇”一章,对四部名著各自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成书过程、版本演变以及相关的一系列“专业”问题都作了简明的介绍和辨析。这些问题中,有的也许是较为枯燥的,但要真正读懂原著,却又是无可回避的不可不知的“知识”。有的则又饶有兴趣,为读者所乐于探讨,例如《图说西游记·悟空“血缘”之谜》一节,就孙悟空形象的渊源,介绍了鲁迅、胡适、季羡林等前辈学者的不同见解,这无疑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并扩展为关于文化的继承与交流的思考。当然,“篇外篇”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既有已成定论、取得共识的部分,也有至今争论不休的部分,对此,“图说系列”则主要采取了客观介绍、诸说并存的办法,简明扼要地把争论部分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图说四大名著虽有一半篇幅是图画,但绝非仅仅是少儿读物。在我看来,这套图说四大名著,既有义理的分析、艺术的鉴赏,又有知识的传播、史料的汇集,既是名著导读之书,又是可供翻检的“工具书”,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图文相互诠释的形式体现出来,既简明直观又趣味盎然。因此,我相信,每一个善读“四大名著”的读者,也一定会喜爱这一套“图说四大名著”。
(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红学家。)
第3节:前 言(1)
前 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先人的智能,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标志。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化是当今世上唯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为了让今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活力,我们编写了图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编创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要旨,梳理原著庞杂的人物和情节。除了让读者一般地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熟悉原著的人物外,还对原著的背景、寓意、版本等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藉此扩大读者对原著的认识。
编创形式: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力求深入浅出,翻出新奇,从一个宽广的视野引导读者全方位了解原著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水浒传》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长篇侠义小说之祖。作者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林冲、武松、鲁智深等好汉打抱不平、聚义梁山的故事。
原著共计一百回,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七十一回,主要写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好汉落草、上梁山的故事;第二部分第七十二至第八十二回,交代梁山好汉受招安的经过;第三部分第八十三至第九十回,著述宋江军打败北方强国辽的故事;第四部分第九十一至第一百回,讲述宋江军剿灭南方草寇方腊集团以及梁山好汉阵亡、隐遁、受加封的故事。这四个部分组成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仗义行侠、替天行道的传奇故事。
《水浒传》以“宋江三十六人起事”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并融入大汉遗民的故国思旧情怀,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读物。小说中侠与盗的艺术形象,以人性中“好打抱不平”的个性和现实生活中“不得已而落草”的窘况为基础,加之以浪漫主义的构思,将好汉们的丰富个性写得酣畅淋漓。“佛爷”鲁智深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神人”武松景阳打虎、阳谷杀贼、孟州锄霸,杀人不眨眼的魔星李逵送银两与李鬼并劝他改恶从善、赡养亲娘的举动,郓哥帮助替兄报仇的武松搜集证据等故事,仔细读来,都动人心弦。
第4节:前 言(2)
本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原著的具体情节,分析原著中的天罡地煞及显宦平民,使读者对原著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多元。
“故事篇”:简单介绍原著中的故事线索,并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寓意篇”:从各个角度分析《水浒传》的寓意,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外篇”:介绍《水浒传》的成书历程、作者之谜、版本流传及《水浒传》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附录”:一百零八条好汉列传;主要官职、差役索引。
本书的编写力求内容丰富,给读者提供大量的实用信息,并配以精心设计的示意图和人物关系图解,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便可快速领略《水浒传》的文学魅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众多名家的著述论说,谨在此一并致谢!
编 者
2007年3月
第5节:天罡星(图)(1)
第6节:天罡星(图)(2)
第7节:天罡星(图)(3)
第8节:天罡星(图)(4)
第9节:天罡星(图)(5)
第10节:天罡星(图)(6)
第11节:天罡星(图)(7)
第12节:高俅发迹前后(图)
第13节:鲁提辖出家(图)
第14节:林冲风雪之夜上梁山(图)
第15节:生辰纲前后(图)
第16节:替天行道与忠君思想(图)
第叁章 寓意篇
一、替天行道与忠君思想
轰轰烈烈的英雄聚义,因宋江的个人原因成了“忠君思想”的最佳注脚。
梁山曾树起过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替天行道”这四个字中,有一个字值得研究:“天。”“天”既可指人格化的“天”,也可以指“天子”,即皇帝。因此,忠君思想成为《水浒传》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书中处处都有所表现。
首先在称谓上,小说贬低梁山好汉,称他们为“妖魔”、“魔君”,而美化昏君宋徽宗。对宋徽宗,小说虽着墨不多,但他俨然是一位治国有方、惜民爱子的圣主。而梁山好汉所造之反,并不是针对他的,而是因佞臣当道、蒙蔽圣听之故。
“替天行道”可以解读为——替天子铲除贪官和奸佞之臣。也就是说,“替天行道”是效忠皇帝,维护大宋统治的。所有造反行为,“只反贪官,不反朝廷”。就创作意图来说,作者首先写高俅的发迹及耍弄奸谋邪略,其目的也是揭露奸臣的可憎和反贪官的必要性。
忠君思想不是宋江一人独有的,它还得到了许多如杨志这样的旧军官的大力支持。因而,当梁山好汉最终归服于天子脚下时,“替天行道”也顺理成章地换成了“顺天”和“护国”。
接受招安后,好汉成为受朝廷俸禄的官兵,朝廷如有外寇或内贼的威胁,如辽国进犯和方腊造反,宋江等就要顺应天子之意,不惜一切代价地铲除那些贼寇。
小说结尾,宋江知自己将死,为保“忠义”之名,还亲自下药毒死李逵。而李逵的反应呢?“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一场梁山好汉的聚义就此成了忠君思想的注脚。
(图3-1)
第17节:好汉之孝义(图)
二、好汉之孝义
孝义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水浒中人最为看重的一种性格。
● 孝
古云:“百善孝为先。”孝道一直是国人情感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份。《水浒传》中,重孝道的典范,当然是人称“孝义黑三郎”的宋公明。他多次以父亲不准落草为由,婉拒梁山的邀请。后迫不得已落草山寨,仍以老父安危为重,冒险回村接父亲和兄弟上梁山避祸。
李逵和公孙胜,一个是莽汉,一个是出家人,却也懂得“孝亲敬长,天经地义”的道理,分别辞别众好汉,回乡探母。
助人为孝,是梁山好汉对孝悌思想的高度发挥。如打虎英雄武松先帮助郓哥奉养父亲,然后又送郓哥本钱,使他可以做些小本生意来赡养父亲。又如鲁智深虽然是出家人,可一听说刘太公的女儿是要给父亲养老送终的,便逼着周通退了亲事,使刘太公能“老有所养”。
● 义
重义气是古人一个难以简单解释的情结,而江湖之人更甚。《水浒传》中的义气,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梁山好汉们对此向往之、力行之。如,武松为阳谷的知县卖命,为周全他、好酒好肉招待过他的孟州牢城营的管营公子施恩打抱不平。
二、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不仅梁山好汉乐于行侠仗义,连市井小民中也不乏好侠而重义者。比如,郓哥、何九叔帮武松了解兄长死因,帮他收集证据等。
三、真诚无邪、互助互信。如,三阮与晁盖素昧平生,却愿为其卖命。
(图3-2)
三、绰号与江湖地位
江湖好汉们大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梁山好汉虽然出身不一,但在江湖上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他们的绰号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江湖朋友送的,但不管是哪一种,绰号就是他们的招牌,象征他们在江湖上的地位,也显示了他们的威风。
一、借古将名显威风。《水浒传》中有不少好汉以古之名将的名字作绰号,既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崇敬,又彰显了自己的声威。如神射手花荣以“李广”自居,孙氏兄弟以“尉迟”作比,连方腊军中的神箭手庞万春也以绰号“小养由基”为荣。
二、借神鬼名壮胆气。梁山好汉中也有不少好汉以传说中的“凶神恶煞”作绰号,这种绰号可使人闻而生畏。如阮氏兄弟的绰号“太岁”、“二郎”、“阎罗”,鲍旭的绰号“丧门神”,孙二娘的绰号“母夜叉”等都是止小孩夜啼的名号。
三、借猛兽名逞豪气。还有一些梁山好汉以传说中的“珍禽异兽”作绰号。如林冲的“豹子头”、卢俊义的“玉麒麟”、朱贵的“旱地忽律”、解氏兄弟的“双尾蝎”、“两头蛇”等绰号都蕴涵着“生人勿近”之意,不怕别人不畏惧。
四、量身定做的绰号。有一些好汉的绰号极为贴切,如“智多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吴用的足智多谋;“神行太保”则对应了戴宗行路迅速的本领及吃素、烧符等神怪行为;还有“赤发鬼”、“青面兽”分别形容了刘唐、杨志丑陋狰狞的面部特征等。
五、莫名其妙的绰号。这类绰号令人费解。如燕青虽然为人磊落、行为正派,却负“浪子”之名,而扈三娘的“一丈青”、柴进的“小旋风”、宋清的“铁扇子”等绰号都不知所云。
(图3-3)
第18节:好汉与酒(图)
四、好汉与酒
“成瓮吃酒,大块吃肉”,这是好汉们向往的生活。
● 酒与本事
中国古代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才子、英雄的本事与酒成正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而水浒英雄武松则说:“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 大碗喝酒与宋清的职司
“成瓮吃酒,大块吃肉”是好汉们最向往的快活生活。阮氏三兄弟因此被吴用赚到劫持生辰纲的队伍中。而山上的寨主们在挽留好汉时,也多以酒为诱饵,如梁山王伦就曾以此挽留杨志。
身为绿林好汉,宁可断头流血也不可一日无酒。宋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弟弟宋清上山后,马上就迫不及待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排设筵宴”的职位。如此,既不会武功、又没有其他本事的“铁扇子”宋清就成了梁山好汉们奉承的对象。当然为了显示不偏私,宋江得先把“酒店运营高手”顾大嫂等人外派梁山四大酒店,同时再给元老朱贵的哥哥朱富一个“监造供应一切酒醋”的职位。
● 喝酒方式与英雄气概
酒最能体现英雄气概。有些好汉喝酒是一种豪气,如鲁达、李逵和武松等。鲁达的豪气以姿势取胜,他要将酒坛高高举起,仰天痛灌;武松的豪气讲究一碗又一碗地连灌,即使遇到景阳冈的“透瓶香”也要连喝十八碗才行;而李逵的豪气则是以量为尚,不耐小盅,只用大碗。有些好汉喝酒就很秀气,也很讲究,如宋江,要求酒器要好,酒后还要吃醒酒汤。
(图3-4)
第19节:诗词·歌谣(图)
五、诗词·歌谣
一百零八条好汉虽文墨不佳,诗词歌谣却作得不少,且颇为工整,意味深长。
● 民生诗·艳词
白胜虽地位不高,但他吟唱的诗却脍炙人口。“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诗虽是打油诗,且不太工整,却道出了北宋末的社会实况。而燕青在师师家遇徽宗时以一首艳词打开招安的局面,则是对赵宋王朝的莫大讽刺。
● 渔歌·招安诗词
最早出现的招安诗是阮氏三雄伏击何涛时所唱的渔歌。如“酷吏贪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等句,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精神溢于言表。宋江也作过两首招安词,一
Content
第1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1)
第2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2)
第3节:前 言(1)
第4节:前 言(2)
第5节:天罡星(图)(1)
第6节:天罡星(图)(2)
第7节:天罡星(图)(3)
第8节:天罡星(图)(4)
第9节:天罡星(图)(5)
第10节:天罡星(图)(6)
第11节:天罡星(图)(7)
第12节:高俅发迹前后(图)
第13节:鲁提辖出家(图)
第14节:林冲风雪之夜上梁山(图)
第15节:生辰纲前后(图)
第16节:替天行道与忠君思想(图)
第17节:好汉之孝义(图)
第18节:好汉与酒(图)
第19节:诗词·歌谣(图)
第20节:作者之谜(图)
第21节:施耐庵与《水浒传》(图)
第22节:故事流传(图)
第1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1)
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
段启明
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清代的《红楼梦》,是公认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古代小说传统分类中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俗小说的代表作品。
“四大名著”本身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卓然特异的审美价值,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形成了“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四大名著”的文化现象。这套“四大名著”的“图说系列”,正是关于四大名著众多“阐释”中可喜的新收获。
此套“图说系列”的每一种,都是由“人物”、“故事”、“寓意”、“篇外”及“附录”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四大名著”作为文学作品,它的思想、意蕴、审美当然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阅读、谈论这些作品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要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其“寓意”有所把握。而时至今日对四大名著的纷纭众说,仁智之见,乃至种种奇谈怪论,也正在于此。我们应该感谢本书的编著者,他们在有关人物、故事及寓意的论述中,提出了很多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帮助读者正确解读名著的意蕴。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或如文本所写:仁明宽厚,信义著于四海;或如世俗所讥:伪善无能,专会邀买人心。而《图说三国演义·皇叔之梦》一节中,则避免了上述的偏颇,既肯定了刘备的“仁义之心”、“屡败屡战”、“苦心经营”、“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又指出在“忠义的信条”束缚下,他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又如《图说红楼梦·雾中神女》一节对秦可卿的评介,虽然根据脂评而略涉“天香楼”故事,但主要还是就通行文本中的描写,强调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美丽温柔、待人周到”的特点,以及为她大办丧事乃是“尽显当时贾府家运兴隆”的意义。至于宝玉梦中之事,可卿与太虚幻境之缘,“层层迷雾”,自当另论。“但在作者(指雪芹)心中,她只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薄命司里的一员”——这一观点则是极为明确的,决不会引出所谓废太子之女的怪论。
第2节: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2)
此系列名为“图说”,但其实并非简单地以插图来演绎故事情节。文字部分以对文本的解说、论析、介绍为主体,而书中100余幅精心绘制的插图,则形象地表现了解析的内容,图文相得益彰,增加了一目了然的直观性,让人阅读起来备感轻松又过目难忘。一页文字加一页图的形式所反映出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思路”,对读者绝对是有益的启发,读者可以循此去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不同时代的风貌、人生的追求、人性的善恶、世界的美与丑……此外,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图文辉映与条分缕析的梳理中不断呈现出来,又让人感到妙趣横生。
四大名著在海内外华人文化圈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与此同时,四大名著又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无数令人困惑的“疑点”,引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读者不断地探索,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如“红学”、“水浒学”等等。“图说系列”的编著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于是在四种“图说”中皆设有“篇外篇”一章,对四部名著各自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成书过程、版本演变以及相关的一系列“专业”问题都作了简明的介绍和辨析。这些问题中,有的也许是较为枯燥的,但要真正读懂原著,却又是无可回避的不可不知的“知识”。有的则又饶有兴趣,为读者所乐于探讨,例如《图说西游记·悟空“血缘”之谜》一节,就孙悟空形象的渊源,介绍了鲁迅、胡适、季羡林等前辈学者的不同见解,这无疑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并扩展为关于文化的继承与交流的思考。当然,“篇外篇”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既有已成定论、取得共识的部分,也有至今争论不休的部分,对此,“图说系列”则主要采取了客观介绍、诸说并存的办法,简明扼要地把争论部分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图说四大名著虽有一半篇幅是图画,但绝非仅仅是少儿读物。在我看来,这套图说四大名著,既有义理的分析、艺术的鉴赏,又有知识的传播、史料的汇集,既是名著导读之书,又是可供翻检的“工具书”,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图文相互诠释的形式体现出来,既简明直观又趣味盎然。因此,我相信,每一个善读“四大名著”的读者,也一定会喜爱这一套“图说四大名著”。
(段启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红学家。)
第3节:前 言(1)
前 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先人的智能,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标志。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化是当今世上唯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为了让今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活力,我们编写了图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编创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要旨,梳理原著庞杂的人物和情节。除了让读者一般地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熟悉原著的人物外,还对原著的背景、寓意、版本等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藉此扩大读者对原著的认识。
编创形式: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力求深入浅出,翻出新奇,从一个宽广的视野引导读者全方位了解原著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水浒传》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长篇侠义小说之祖。作者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林冲、武松、鲁智深等好汉打抱不平、聚义梁山的故事。
原著共计一百回,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七十一回,主要写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好汉落草、上梁山的故事;第二部分第七十二至第八十二回,交代梁山好汉受招安的经过;第三部分第八十三至第九十回,著述宋江军打败北方强国辽的故事;第四部分第九十一至第一百回,讲述宋江军剿灭南方草寇方腊集团以及梁山好汉阵亡、隐遁、受加封的故事。这四个部分组成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仗义行侠、替天行道的传奇故事。
《水浒传》以“宋江三十六人起事”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并融入大汉遗民的故国思旧情怀,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读物。小说中侠与盗的艺术形象,以人性中“好打抱不平”的个性和现实生活中“不得已而落草”的窘况为基础,加之以浪漫主义的构思,将好汉们的丰富个性写得酣畅淋漓。“佛爷”鲁智深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神人”武松景阳打虎、阳谷杀贼、孟州锄霸,杀人不眨眼的魔星李逵送银两与李鬼并劝他改恶从善、赡养亲娘的举动,郓哥帮助替兄报仇的武松搜集证据等故事,仔细读来,都动人心弦。
第4节:前 言(2)
本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原著的具体情节,分析原著中的天罡地煞及显宦平民,使读者对原著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多元。
“故事篇”:简单介绍原著中的故事线索,并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寓意篇”:从各个角度分析《水浒传》的寓意,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外篇”:介绍《水浒传》的成书历程、作者之谜、版本流传及《水浒传》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附录”:一百零八条好汉列传;主要官职、差役索引。
本书的编写力求内容丰富,给读者提供大量的实用信息,并配以精心设计的示意图和人物关系图解,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便可快速领略《水浒传》的文学魅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了众多名家的著述论说,谨在此一并致谢!
编 者
2007年3月
第5节:天罡星(图)(1)
第6节:天罡星(图)(2)
第7节:天罡星(图)(3)
第8节:天罡星(图)(4)
第9节:天罡星(图)(5)
第10节:天罡星(图)(6)
第11节:天罡星(图)(7)
第12节:高俅发迹前后(图)
第13节:鲁提辖出家(图)
第14节:林冲风雪之夜上梁山(图)
第15节:生辰纲前后(图)
第16节:替天行道与忠君思想(图)
第叁章 寓意篇
一、替天行道与忠君思想
轰轰烈烈的英雄聚义,因宋江的个人原因成了“忠君思想”的最佳注脚。
梁山曾树起过一面“替天行道”的大旗。“替天行道”这四个字中,有一个字值得研究:“天。”“天”既可指人格化的“天”,也可以指“天子”,即皇帝。因此,忠君思想成为《水浒传》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书中处处都有所表现。
首先在称谓上,小说贬低梁山好汉,称他们为“妖魔”、“魔君”,而美化昏君宋徽宗。对宋徽宗,小说虽着墨不多,但他俨然是一位治国有方、惜民爱子的圣主。而梁山好汉所造之反,并不是针对他的,而是因佞臣当道、蒙蔽圣听之故。
“替天行道”可以解读为——替天子铲除贪官和奸佞之臣。也就是说,“替天行道”是效忠皇帝,维护大宋统治的。所有造反行为,“只反贪官,不反朝廷”。就创作意图来说,作者首先写高俅的发迹及耍弄奸谋邪略,其目的也是揭露奸臣的可憎和反贪官的必要性。
忠君思想不是宋江一人独有的,它还得到了许多如杨志这样的旧军官的大力支持。因而,当梁山好汉最终归服于天子脚下时,“替天行道”也顺理成章地换成了“顺天”和“护国”。
接受招安后,好汉成为受朝廷俸禄的官兵,朝廷如有外寇或内贼的威胁,如辽国进犯和方腊造反,宋江等就要顺应天子之意,不惜一切代价地铲除那些贼寇。
小说结尾,宋江知自己将死,为保“忠义”之名,还亲自下药毒死李逵。而李逵的反应呢?“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一场梁山好汉的聚义就此成了忠君思想的注脚。
(图3-1)
第17节:好汉之孝义(图)
二、好汉之孝义
孝义是《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水浒中人最为看重的一种性格。
● 孝
古云:“百善孝为先。”孝道一直是国人情感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份。《水浒传》中,重孝道的典范,当然是人称“孝义黑三郎”的宋公明。他多次以父亲不准落草为由,婉拒梁山的邀请。后迫不得已落草山寨,仍以老父安危为重,冒险回村接父亲和兄弟上梁山避祸。
李逵和公孙胜,一个是莽汉,一个是出家人,却也懂得“孝亲敬长,天经地义”的道理,分别辞别众好汉,回乡探母。
助人为孝,是梁山好汉对孝悌思想的高度发挥。如打虎英雄武松先帮助郓哥奉养父亲,然后又送郓哥本钱,使他可以做些小本生意来赡养父亲。又如鲁智深虽然是出家人,可一听说刘太公的女儿是要给父亲养老送终的,便逼着周通退了亲事,使刘太公能“老有所养”。
● 义
重义气是古人一个难以简单解释的情结,而江湖之人更甚。《水浒传》中的义气,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梁山好汉们对此向往之、力行之。如,武松为阳谷的知县卖命,为周全他、好酒好肉招待过他的孟州牢城营的管营公子施恩打抱不平。
二、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不仅梁山好汉乐于行侠仗义,连市井小民中也不乏好侠而重义者。比如,郓哥、何九叔帮武松了解兄长死因,帮他收集证据等。
三、真诚无邪、互助互信。如,三阮与晁盖素昧平生,却愿为其卖命。
(图3-2)
三、绰号与江湖地位
江湖好汉们大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梁山好汉虽然出身不一,但在江湖上都有一个响亮的绰号。他们的绰号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江湖朋友送的,但不管是哪一种,绰号就是他们的招牌,象征他们在江湖上的地位,也显示了他们的威风。
一、借古将名显威风。《水浒传》中有不少好汉以古之名将的名字作绰号,既表达了对古代名将的崇敬,又彰显了自己的声威。如神射手花荣以“李广”自居,孙氏兄弟以“尉迟”作比,连方腊军中的神箭手庞万春也以绰号“小养由基”为荣。
二、借神鬼名壮胆气。梁山好汉中也有不少好汉以传说中的“凶神恶煞”作绰号,这种绰号可使人闻而生畏。如阮氏兄弟的绰号“太岁”、“二郎”、“阎罗”,鲍旭的绰号“丧门神”,孙二娘的绰号“母夜叉”等都是止小孩夜啼的名号。
三、借猛兽名逞豪气。还有一些梁山好汉以传说中的“珍禽异兽”作绰号。如林冲的“豹子头”、卢俊义的“玉麒麟”、朱贵的“旱地忽律”、解氏兄弟的“双尾蝎”、“两头蛇”等绰号都蕴涵着“生人勿近”之意,不怕别人不畏惧。
四、量身定做的绰号。有一些好汉的绰号极为贴切,如“智多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吴用的足智多谋;“神行太保”则对应了戴宗行路迅速的本领及吃素、烧符等神怪行为;还有“赤发鬼”、“青面兽”分别形容了刘唐、杨志丑陋狰狞的面部特征等。
五、莫名其妙的绰号。这类绰号令人费解。如燕青虽然为人磊落、行为正派,却负“浪子”之名,而扈三娘的“一丈青”、柴进的“小旋风”、宋清的“铁扇子”等绰号都不知所云。
(图3-3)
第18节:好汉与酒(图)
四、好汉与酒
“成瓮吃酒,大块吃肉”,这是好汉们向往的生活。
● 酒与本事
中国古代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才子、英雄的本事与酒成正比。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而水浒英雄武松则说:“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 大碗喝酒与宋清的职司
“成瓮吃酒,大块吃肉”是好汉们最向往的快活生活。阮氏三兄弟因此被吴用赚到劫持生辰纲的队伍中。而山上的寨主们在挽留好汉时,也多以酒为诱饵,如梁山王伦就曾以此挽留杨志。
身为绿林好汉,宁可断头流血也不可一日无酒。宋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弟弟宋清上山后,马上就迫不及待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排设筵宴”的职位。如此,既不会武功、又没有其他本事的“铁扇子”宋清就成了梁山好汉们奉承的对象。当然为了显示不偏私,宋江得先把“酒店运营高手”顾大嫂等人外派梁山四大酒店,同时再给元老朱贵的哥哥朱富一个“监造供应一切酒醋”的职位。
● 喝酒方式与英雄气概
酒最能体现英雄气概。有些好汉喝酒是一种豪气,如鲁达、李逵和武松等。鲁达的豪气以姿势取胜,他要将酒坛高高举起,仰天痛灌;武松的豪气讲究一碗又一碗地连灌,即使遇到景阳冈的“透瓶香”也要连喝十八碗才行;而李逵的豪气则是以量为尚,不耐小盅,只用大碗。有些好汉喝酒就很秀气,也很讲究,如宋江,要求酒器要好,酒后还要吃醒酒汤。
(图3-4)
第19节:诗词·歌谣(图)
五、诗词·歌谣
一百零八条好汉虽文墨不佳,诗词歌谣却作得不少,且颇为工整,意味深长。
● 民生诗·艳词
白胜虽地位不高,但他吟唱的诗却脍炙人口。“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诗虽是打油诗,且不太工整,却道出了北宋末的社会实况。而燕青在师师家遇徽宗时以一首艳词打开招安的局面,则是对赵宋王朝的莫大讽刺。
● 渔歌·招安诗词
最早出现的招安诗是阮氏三雄伏击何涛时所唱的渔歌。如“酷吏贪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等句,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精神溢于言表。宋江也作过两首招安词,一

图说水浒传
180.0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