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V

图说中国节

文档

0.9

已售 0
337.38KB

数据标识:D17209549364257051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图说中国节》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节》 目录
《图说中国节》 立春日(1)
《图说中国节》 立春日(2)
《图说中国节》 春节
《图说中国节》 破五
《图说中国节》 人日
《图说中国节》 十不动
《图说中国节》 老鼠嫁女日
《图说中国节》 元宵节(1)
《图说中国节》 元宵节(2)
《图说中国节》 元宵节(3)
《图说中国节》 灯节(1)
《图说中国节》 灯节(2)
《图说中国节》 灯节(3)
《图说中国节》 冰灯节
《图说中国节》 燕九节
《图说中国节》 填仓节
《图说中国节》 天穿节
《图说中国节》 中和节
《图说中国节》 龙抬头日
《图说中国节》 社日
《图说中国节》 花朝节
《图说中国节》 挑菜节
《图说中国节》 寒食节
《图说中国节》 清明节(1)
《图说中国节》 清明节(2)
《图说中国节》 上巳节(1)
《图说中国节》 上巳节(2)
《图说中国节》 三月三
《图说中国节》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说明和介绍,是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的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图说中国节》 目录
一阳春歌娱欢
立春日
一幡胜迎春
二鞭春劝农
三咬春祈福
春节
一元旦绎释
二鸡日贴画鸡
三椒酒颂新
四拜年贺节
破五
一破五送穷
二祭神开业
人日
十不动
老鼠嫁女日
元宵节
一上元概说
二节俗原始
三食元宵
四闹元宵
五元宵俗信
灯节
一灯节由来
二花灯与灯市
三打灯谜
四旖旎元夕
冰灯节
燕九节
填仓节
天穿节
中和节
龙抬头日
社日
花朝节
一花朝与花神
二赏红、种花、扑蝶会
挑菜节
寒食节
清明节
一扫墓祭先
二插柳戴柳
三秋千风筝
上巳节
一上巳溯源
二临水祓禊
三曲水流觞
踏青节
三月三
二三夏劳作忙
立夏日
浴佛节
一佛祖诞辰
二浴佛行像
三结缘放生
竹醉日
浣花日
端午节
一端午名实
二端午由来
三百计避毒
四食粽寄情
龙舟节
一节俗缘起
二龙舟竞渡
三龙舟戏游
四射柳击毬
浴兰节
一兰汤沐浴
二呆药斗草
女儿节
夏至节
分龙节
雨节
半年节
六月六
一曝书晒衣
二洗象浴犬
天贶节
鲁班节
观莲节
三秋来佳禾登
立秋节
尝新节
七夕节
一七夕始原
二祭拜织女
三乞巧种种
中元节
盂兰盆节
地藏节
中秋节
一月节月圆
二拜月玩月
三月饼、兔儿爷
四中秋俗信
观潮节
一江畔观潮
二月下赏桂
天医节
孔子圣诞
重阳节
一重阳由来
二节俗概览
三重阳花糕
四持螯会
登高节
一登高原始
二登高会
三插茱萸
《图说中国节》 立春日(1)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个与传统年节最为接近的节气——不只在于时间接近,更在于去旧迎新意念的接近。由于我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农业国,且“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每当春天来临——立春的时候,礼俗活动就多了起来,节气之一的立春也就俨然成了一个节日。
立春日的节俗活动,概括起来主要有迎春、鞭春、咬春等,表现的主要是欢庆春天到来、劝励农耕、祈求一年丰稔的主题。
一 幡胜迎春
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因此在这个日子有迎春、庆春之举。
迎春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节俗活动,早在先秦就已经存在。《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这里的迎春是一种国家祀典,后来和鞭牛劝春结合在了一起,一直延续到晚近。
民间士庶的迎春,要简单却有趣得多。贴宜春帖、戴华胜、挂春幡,表达迎春庆春之意外,也在百花绽放之前就把春天装扮得烂漫多彩。
宜春帖也叫“春帖”、“宜春方字”。“宜春”,大意为春天是个很相宜的季节,是祝颂春天的语汇;宜春帖,就是写有这两个字的帖。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晋代已有贴宜春帖之俗,只是未说明贴在何处。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月令》,则明确指出是贴在门上:“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后来,这天所贴的帖子,不仅写“宜春”二字,也有“福”、“喜”等字。这种习俗现在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所写为“宜春”或“迎春接福”等字样。
《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贴宜春帖,是和“剪彩为燕以戴之”联系的。这里的彩燕,与人胜、华胜同类,是一种燕子形的妇女装饰品。所以用燕形,大概是与燕回春到的候鸟习性有关。当然也有不用燕形而用别的形状的,如蝶形、钱形。又因为是在立春日簪戴,所以也叫“春胜”。
还有一种剪成旗幡形状的立春装饰品,叫春幡。它有戴在头上的,也有挂在树上的。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有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在唐代,这些用品不仅流行于士大夫家,宫廷还以此赏赐宫娥、臣下。孙思邈《千金月令》就说:“唐制,立春赐三宫彩胜,各有差。”宋代一仍其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说:“立春日,自郎官、御史、寺监、长贰以上皆赐春幡胜,以罗为之;宰执、亲王、近臣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当然,春胜、春幡更多地还是存在于民间,而且不仅自己簪戴,还可以送人。《熙朝乐事》说:“立春之仪……民间妇女各以春幡春胜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属,缀之钗头。”而且不只妇女簪戴,男子也有戴的——苏轼立春日簪戴的幡胜多过了弟弟苏辙,侄儿们打趣他:“伯伯老人也簪那么些幡胜么?”
二 鞭春劝农
立春的另外一种节俗是鞭春,这种节俗虽然也源自上古的迎春庆春,但中古以后则更多指向祈祝丰收——向春神乞求,向土牛祷祝。
先秦时代的迎春,并未涉及什么春神、春牛,典籍里只提到迎春于东郊。到汉代,开始有土牛耕人、青帝句芒的记载。《后汉书•祭祀志》说:“立春之日,迎春人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礼仪志》也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令史皆服青帻、立春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仪俗中之所以“车骑服饰皆青”,是因为当时的观念中春属东方,东方为青色,春神之所以叫“青帝”,也正是这个原因。句芒神本为木神,因为树木盛于春天,他也被当成了春神;而在后来的鞭春牛之俗中,他又充当了那年执策(鞭)打牛的角色。
《图说中国节》 立春日(2)
汉代的立春节俗中虽然有“施土牛耕人”“以示兆民”催劝农耕,但还未提到鞭春。唐代以后,出现了“执杖鞭牛”之举,这也就是所谓鞭春、鞭春牛、打春牛。宋代及其后的鞭春之举由皇帝、官吏或句芒神进行,因其所在地及规模、时代而不一。此外,进春、馈赠小春牛、以春牛碎片馈赠或祝吉的习俗也已经形成、流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鞭春习俗说: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于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妆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国朝会要》和《皇朝岁时杂记》也说:
《国朝会要》:令立春前五日,都邑并造土牛耕夫犁具于大门外之东,是日黎明,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具彩杖,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
《皇朝岁时杂记》: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致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
关于土牛的形制及颜色等,宋代曾由官方颁布了一部《土牛经》,宋邱光庭《兼明书》以及近世《长沙县志》等都有详尽记载,并且鞭打部位还因立春日在年节前后而不同。《长沙县志》说:“岁前立春,芒神执策当牛肩,元旦后立春,当牛腹,上元后立春,当牛膝,示农事早晚。”《岁时广记》引《删定月令》也说:“若立春在十二月望前,策牛人近前,示农早也;月晦及正旦则中,示农平也;正月望则近后,示农晚民。”
不过,老百姓似乎不大注意什么部位,为了丰收,只管尽情地鞭打了去: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
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
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
三咬春祈福
岁节活动多与饮食相关,立春也是如此,相关的饮食活动叫咬春。所谓咬春,就是吃某些生菜或春饼。这种习俗与贴宜春字一样,《荆楚岁时记》都曾予以记载,可见当时已有此俗。
咬春也叫“食春菜”,所食大多是生菜,诸如萝卜、青韭菜、芹菜等。盛这些生菜的盘子,也叫“春盘”或“五辛盘”,所以咬春之举也“荐春盘”、“献辛盘”。总的来说,春盘中的生菜,最初比较简单,愈到后来就愈丰富。比如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朝廷后苑制作的春盘,“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各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春菜最初是否整吃,不得而知,但后来却肯定是切成丝条食用了。杜甫《立春》诗中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句子,可见当时已经是切丝食用了。后来更有用面饼卷了菜丝食用的,叫春饼或春卷。在宋明时代,还有朝廷立春日赐百官春饼的。今天,春饼、春卷也还是人们的节令美食。
关于咬春的用意,有说是迎新的,如《齐人月令》说:“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有说是排解春困的,如《燕京岁时记》说:“立春日,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去春困。”也有说可以免除疥疾、预防病患的。
《图说中国节》 春节
春节
在我国历史上,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一直是叫“元旦”的。民国以来,我国实行公元纪年,元旦一词专用于公历新年,而传统的元旦则称春节。不过,两千多年的传统印痕毕竟难以遽然抹去,我们这里的叙述中,提到的更多是元旦;何况,在我国,还有一个与“春”之节令关系更为紧密的节日——立春。
一 元旦绎释
元旦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本来指太阳刚刚出来,这里可以解释为“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梁代萧子云诗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旦还称作“三元”,唐徐坚《初学记》引隋杜台卿《王烛宝典》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旦,……亦云三元”,三元的解释为“岁之元,时(季)之元,月之元”。当然,“三元”一语意义颇多,如岁时称谓中除指元旦外,还指正、七、十月十五上、中、下三元。
同样从年、季、月三个方面考虑,元旦还称为“三始”、“三朝”,《汉书•鲍宣传》:“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惧。”注释引用如淳的话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始,犹朝也。”
此外,元旦还有端日、岁朝、正日、正旦等别称。又有“新正”之称,既指元旦,如唐代僧皎然《送邬参之洪州觐兄弟》诗云:“外别经离乱,新正忆弟兄”;也指正月,白居易《喜入新年自咏诗》云:“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
从元旦的所有这些别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元旦的认识。
二鸡日贴画鸡
元旦的一些节俗是从除夕延续下来的,但更多的是有着独立寓意的新的习俗,诸如贴画鸡、饮椒酒、拜年等等。元旦也叫“鸡日”,这也可以说是古人对新正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古人以阴阳观念来解释事物,认为鸡是阳物,元旦也属阳,有着同样的属性。基于这样的认识,鸡也便在元旦的礼俗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用鸡辟邪,方法是杀鸡著门上或贴画鸡于门,《太平御览》引裴玄《新言》说:“正朝县官杀羊悬其头于门,又斫鸡以副之,俗说以厌厉。”《风俗通》也说:“以雄鸡着门上,以和阴阳。”宗懔《荆楚岁时记》还说:“贴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元旦用鸡辟邪,显然是源自鸡的特性,如《花镜》所言:“雄能角胜,目能辟邪。”
正像我国的许多信仰活动都经历了由消极禳解到积极祈祝的过程一样,元旦以鸡辟邪,后来也发展为以鸡祈福。清人周亮工《书影》说:“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州贵人尤好画大鸡于石,元旦张之。盖北地类呼吉为鸡,俗云室上大吉也。”这里所谈鸡的吉祥意义,是由于“鸡”和“吉”的谐音而来的。此外,这种吉祥意义的产生也还在于鸡的德行。古人认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花镜》将它具体化说:“五德:首顶冠,文也;足博距,武也;见敌能斗,勇也;遇食呼群,仁也;守夜有时,信也。”
三椒酒颂新
元旦别称鸡日以及贴画鸡之俗,都有民俗信仰为其基础,其他的节物和节俗也是如此。这里主要谈谈元旦的独特饮食。
元旦的独特饮食,主要是饮品,诸如桃汤、柏酒、屠苏、椒酒等。它们有的意在驱辟不吉,更多的则是祈春祝颂。
屠苏是古代诗人多曾吟咏过的一种元旦饮品。相传屠苏是村外草庵之名,有人曾住在其中,每到除夕就送村里人一种药剂,让人们把它装在布囊里,浸入井水中,元旦取井水放在酒樽里饮用,说是这样就不会得瘟疫(《岁华纪丽》注)。这种屠苏酒,也写作酴酥、屠酥。
桃汤。这是一种用桃煮的汤。原本是借桃驱鬼辟邪的功能煮汤挥洒的,《汉书•王莽传》说:“又感叹高庙神灵,遣虎贲武士高庙……桃汤赭鞭,鞭洒屋壁。”后来,用于挥洒的桃汤变成了饮料,在元旦时饮用,以辟邪祈福。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
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柏为长青之树,叶后凋而耐久,被古人取作长寿的象征;其中柏叶又可以服食,故有柏叶酒,其用意也是祝福长寿。《汉官仪》说:“正旦饮柏叶酒上寿”;《荆楚岁时记》也记载有这种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又指出辟邪的作用:“柏特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及多寿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饮,元旦日以浸酒避邪,皆取于此。”
椒酒。这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俗元旦日子孙向家长进椒酒,意在祝吉祈寿。唐人徐坚《初学记》引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说:“正月之朔,是谓正日……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椒是一种香草,汉代宫廷取其温、香、多子特点,和泥涂抹宫室,后来则用于祈春祝颂。据说晋代刘臻的妻子陈氏曾在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因而后世通称新年祝词为“椒花颂”。
此外,元旦还有献五辛盘之俗,这显然与立春的节俗联系起来了。
四拜年贺节
饮食之外,元旦的节物当然还有许多。就节俗活动而言,最主要的无疑是拜年贺节了。这项节俗从古至今盛行不衰,蔚为大观。其中有些尚有实际意义,有的则纯粹是礼节性的,徒具虚文。就历史的发展来看,大抵早期的拜年贺节实际一些,细民百姓的实际一些,官场里的拜贺多是虚文俗套,且越到晚近越是虚妄。
从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的宋代习俗看,那时拜年多还比较实在:“(正月)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而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的情形就不同了:
京师元旦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受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应门,则皆却而不纳,或有闭门不纳者。在京师仕者,有每旦朝退,即纳伴而往,至入更酣醉而还。三四日后,始暇拜父母。不知此何风俗,亦不知始自何年,闻顺天间尚无如此之滥也。
有清一代仍然是虚文浮风炽盛。《燕京杂记》说:
正月初旬,拜年者踵门,疾呼接帖,投一名刺,忽忽驰去,多不晤主人。司阍者记其姓名于外,多有不识者。倘无司阍者,客到嫌于启门,贴一纸囊于门外,外写“请留尊柬”四字,拜者投刺于中即去。浮文无当,一至于此。
诚如陆容所说,“士庶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旧时,百姓人家,小孩儿刚睁开夜,就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尊长拜年;无论大人小孩,在村街里相遇,老远就要高声道上一声:“过年好!”之后,是给住处较近的亲朋拜年;破五以后,则是出远门拜年。一个正月里,要拜的都要拜到,不能亲往,也要捎了话、带了礼去。
如今,无论亲朋还是同事,甚至是不相识的人,不出正月十
data icon
图说中国节
0.9
已售 0
337.3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