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唐高宗的真相》 编辑推荐
《唐高宗的真相》 内容简介
《唐高宗的真相》 目录
万年宫事件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1)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2)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3)
免去柳奭中书令的职务
责问五品官
否决宰相提议(1)
否决宰相提议(2)
甥舅战役第一阶段:重点进攻
皇帝上门求情
武昭仪的母亲杨氏亲自出马
许敬宗出马
第二阶段:拉锯战
高宗切断朝廷与后宫的联系
长孙无忌反击,拒绝宸妃称号
第三阶段:高宗获得外援(1)
第三阶段:高宗获得外援(2)
第四阶段:全面战斗,裴行俭被贬(1)
第四阶段:全面战斗,裴行俭被贬(2)
第一场决战,皇帝没有进展
第二场决战,长孙阵营先胜后败(1)
第二场决战,长孙阵营先胜后败(2)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1)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2)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3)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4)
《唐高宗的真相》 编辑推荐
拨开千年迷雾,还原历史本真。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唐史专家讲述《唐高宗的真相》。
号称盛大的唐代国土,在谁的时代最为辽阔?唐太宗梦寐以求的封禅大典,在谁的时代首先成功举办?唐高宗李治。李治让贞观之治再上一个新台阶,给开元盛世打下更牢固的基础。然而,千年以来,人们只记得,他是英明圣主李世民的乖儿子,他是铁腕女皇武则天的弱丈夫。
其实——唐高宗李治外圆内方、胆大心细,敢想敢为。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作者在爬梳、甄别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大胆为唐高宗翻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唐高宗。
《唐高宗的真相》 内容简介
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然而,传世史书却多把他描绘成“软弱无能”的人。这是因为他培养的武则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由于后世史家要防范“女皇”的再现,他们宁愿弱智化唐高宗而牺牲历史的真实。
《唐高宗的真相》 目录
序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唐高宗
引子拨开迷雾,告诉你一个真高宗
第一讲殿下的早年生活
第二讲从殿下到陛下
第三讲舅舅当家
第四讲房遗爱谋反案
第五讲长孙的巅峰时刻
第六讲高宗突围
第七讲甥舅战役
第八讲高端决战
第九讲反对派的结局
第十讲悲剧渊源
第十一讲唐高宗的功臣们
第十二讲帝后一家
第十三讲高宗的太子们
第十四讲亲密战友
第十五讲升平皇帝
附录一公主之死
附录二唐高宗大事年记
附录三唐高宗世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万年宫事件
初出茅庐的皇帝李治,并没有享受到皇帝应有的待遇。皇帝的舅舅、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人的重重包围,让皇帝半点儿展不开手脚。在李治登极后的第三年,长孙无忌利用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的案件大开杀戒,硬是“审出”了震惊朝野的谋反案,皇帝的哥哥和叔叔也被诬陷进来。皇帝请求赦免他们的死罪,却被大臣们一句冷冰冰的“不可以”挡了回去。长孙无忌的志得意满和高宗李治的落寞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终于酿出了灾祸。一场甥舅之战,拉开了大幕。
皇帝向大臣夺权——唐高宗的强硬一面
一、万年宫事件
永徽五年(654)三月,唐高宗李治率领一班大臣前往万年宫,如同春游。其实是前往万年宫集体办公。万年宫,贞观的时候叫做九成宫,位于麟游县西天台山上。宫殿修在半山腰,规模很大,皇帝的后宫以及重要大臣,都能住在里面。
就是居住在万年宫的时候,唐高宗和武则天,忽然遭遇了一场巨大变故。
五月的一天夜里,山上下了大雨,结果引发山洪。大水冲击万年宫的北大门(也叫玄武门),宿卫的战士看见水势凶猛,四散逃命。这天夜里,值班将军是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眼看着士兵四散逃命、大水涌进宫内。那正是大家熟睡的时候,皇帝和武昭仪也在其中。守卫的军士不能进入大门之内,但是薛仁贵说,作为卫士不能怕死不救皇上啊。他没有别的办法通知皇上,只能登上大门,踏着大门的横木拼命呼叫。皇上被惊醒了,赶快跟武则天一起跑出宫殿,登上高处,大水已经淹进宫殿。
这次大水突如其来,后来知道,卫士和附近居民竟然淹死了三千多人。因为薛仁贵的及时呼叫,唐高宗和武则天躲过一次劫难。高宗感谢薛仁贵,对薛仁贵说:多亏了你,让我免为沦溺,现在我知道确有忠臣啊。唐高宗专门赏给薛仁贵一匹御马。二十八年以后,唐高宗还念念不忘九成宫的大水,亲口对薛仁贵说:当年万年宫遭水,没有你的话我已经变成鱼了。
这是我们知道的高宗皇帝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生命威胁。半夜逃命,狼狈不堪。天亮以后发现死了那么多人,心情惨淡可想而知。那么,这次事件究竟让皇帝有什么心得?产生哪些感想?他是不是会联想到生命无常?会不会想到自己处境的种种问题?我们无从知道。但是,通常情况下,这种大难不死的经历,往往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九成宫大水让唐高宗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另外一种生命现象同样引起唐高宗的兴趣。唐高宗的武昭仪再次怀上龙种。三月来九成宫的时候,唐高宗就发布了一条命令,对武德时期的十三位功臣追加荣誉称号,其中就有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寻+蒦)。怀念建国时期的功臣,在任何时候都是名正言顺的,所以即使有人看出来什么,也不好出面阻挡。而后来的历史记录都认为,十三功臣之中,其他十二人都是沾了武士(寻+蒦)的光,虽然文告书中并没有把武士(寻+蒦)列为首位。
面对大水,一方面是高宗和武则天的生命面临威胁,另一方面皇帝心爱的女人又有身孕。唐高宗应该想到自身的状况:有名无实的皇帝,没有权力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这个状态不需要改变吗?高宗自己不需要奋斗吗?
在介绍唐高宗的奋起之前,我们需要交代武则天与唐高宗关系的进展情况。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1)
二、武则天及后宫斗争
武昭仪即武则天,大家对她的事情虽然多有了解,我们这里还是要有所介绍。唐高宗当太子的时候,跟武则天发生了感情,当时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这个感情是不伦的,但却是真挚而牢固的。
唐太宗逝世以后,按照一般的规定,作为先帝众多嫔妃之一的武则天到感业寺出家为尼。这些出家的嫔妃,都是没有儿子的,如果有儿子就可以随从儿子生活。武则天年轻,但没有为唐太宗生下子女,所以只有随众多的嫔妃进入寺院。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前景一望可知,有生之年必将伴随晨钟暮鼓,孤灯读经了。
然而,武则天的命运因为与高宗的感情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大约是永徽元年(650),唐太宗去世周年的时候,唐高宗到感业寺上香,于是,跟武则天相遇。这可真是历史时刻,两人的深厚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两地相思,充分发酵。《唐会要》卷三的记载是:“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有泪无声谓之泣。武则天的默默流泪,一定打动了唐高宗,于是皇帝也顾不得九五之尊,跟着潸然泪下。这个场面,看来有别人在场,感人肺腑。关于武则天出家的感业寺,历史有记载,但很模糊,没有谁知道感业寺的具体方位。最近有学者怀疑,感业寺本身就是子虚乌有,那是根据另一个寺院“德业寺”编造的。
于是,王皇后决定充分利用两人的关系。王皇后当时的问题是在与萧淑妃的争风吃醋中,居于下风。萧淑妃是唐初名臣萧的族孙女,而萧家是南朝萧齐的后裔,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血统高贵。她跟唐高宗感情很好,已经为高宗生了一儿两女。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在讲究家族出身的时代,这可是天大的资本。当时中国有几大姓为天下所宠信,这就是清河与博陵的崔氏、范阳的卢氏、赵郡与陇西的李氏、荥阳的郑氏和太原王氏。以上姓氏别处也不少,但是只有以上地区的这些姓氏才地位崇高。王皇后不仅出身于地位崇高的士族,她的家族也与李唐皇室早有因缘。王皇后爷爷的兄弟就娶了同安长公主,而正是这位长公主出面向唐太宗介绍,才成就了这门婚事。王皇后在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嫁给了她,成为晋王妃。李治成了皇帝,她便晋升为皇后。但是,没有资料详细记载,唐高宗为什么不喜欢王皇后。《旧唐书》的《王皇后传》说王皇后“有美色”,《新唐书》的《王皇后传》说她“婉淑”,两者相加,正是贤惠美丽。有这么多重要优点高宗还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性格与高宗不合。反正,高宗更喜欢萧淑妃,而王皇后虽然身为皇后,但却没有机会为高宗生得儿女。
王皇后对于自己的后位还是很看重的,她在努力斗争,争取赢来高宗的欢心。在她与萧淑妃一对一的斗争不成功的背景下,得知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于是希望借助武则天离间皇帝跟萧淑妃的感情。她利用自己管理后宫的权力,把武则天接进宫来,让她秘密地蓄起头发。大约同时,也对武则天进行了忠诚训练和教育。对于武则天而言,出家为尼是朝廷的规定,她自己即使不愿意也是无力抗拒的,而现在命运出现了转机,她必须抓住不放。王皇后虽然比武则天还小几岁,但是人家毕竟是皇后,决定着武则天的命运,武则天不管内心如何思想,行为上必须百分之百符合皇后的要求。当王皇后对武则天的一切都满意以后,正式向唐高宗推荐武则天,唐高宗愉快地接纳了武则天,也应该对皇后的开明大方表示了好感。
应该说,王皇后的用间政策成功了一半。武则天成功地离间了萧淑妃与皇帝的关系,从此以后武则天跟唐高宗如胶似漆,亲密无间,萧淑妃果然被冷落在一旁,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和洋洋得意。王皇后这个时候一定得意非常,暗暗夸奖自己聪明能干,手腕高明。但是,王皇后的理想不是仅仅离间,她要完整地夺回属于自己的皇帝。按照她的设计,武则天完成离间任务以后就应该自动离开,把空出的位置留给自己。但是,她越观察越发现,她最后的愿望没有希望达成,因为武则天没有这个意思,她似乎要永久地占有皇帝。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2)
我们今天无法了解,当初王皇后给武则天到底交代了什么任务,武则天是否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或者是中途背叛。就像我们看到的间谍影片那样,能干的间谍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了真相,于是自己背叛了原来的组织,成为组织追杀的对象。王皇后现在决定对武则天展开斗争,并且与萧淑妃建立了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携手打击武昭仪。但是,高宗挚爱武则天,王皇后和萧淑妃联合起来也不能取胜。《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记载:“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她们的斗争方式似乎很单一,就是找机会说武则天的坏话,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在皇后和武昭仪之间,皇帝更加倾向于武则天。这里,感情因素显然是主要的。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看来是王皇后没有想到的。那么她最初的战略设计,在这个时候也显露出缺陷。她与唐高宗的问题,此前与萧淑妃的竞争,后来与武则天的竞争,其实质都是感情竞争。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重要的条件其实是唐高宗。但是,她的战略既考虑了唐高宗的感情,利用武则天就是看中了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感情;同时又忽略了唐高宗的感情,他既然喜欢武则天,又怎么会舍弃武则天回头来找王皇后呢?难道这个世界上只有萧淑妃和你王皇后两个女人不成?与此同时,她更没有考虑武则天的感情。是不是王皇后认为武则天各方面的条件加起来是不利的,武则天没有长久的竞争能力呢?完全有可能。这说明,结婚多年的王皇后对于感情问题还相当无知,她一定更相信,门当户对这些外在条件才是感情的基础。所以在她看来,萧淑妃有南朝皇家背景,有萧瑀这样的爷爷,在竞争中击败自己是有必然性的;而武则天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父亲虽然是唐朝开国功臣,但是已经去世很多年,武则天本人既当过太宗皇帝的才人,自身也年纪偏大,总之不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她说不定还认为,武则天这样的人,在内宫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不该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不可能不对皇后大人礼让三分。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3)
王皇后在感情竞争方面,想的大约都是非感情的因素,所以当她发现武则天跟皇帝彻底好上了的时候,肯定是恼羞成怒的。自己的感情问题靠别人去解决,这是王皇后的根本问题所在,有人说她利用武则天是引狼入室,其实关键是她的方针政策的南辕北辙。这是王皇后自己犯的错误,不能怨武则天背信弃义。过去,在这件事情上,人们似乎习惯指责武则天,其实就道德而言,王皇后的行为也不高尚。其一,她当然知道武则天的背景,知道武则天与高宗的结合有悖伦常,但是她为自己的利益还是利用了武则天。第二,武则天与高宗的感情也是感情,企图用别人的感情为自己的感情服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利用甚至玩弄别人的感情在道德上也无立足之处。当然,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感情问题,不完全是道德问题。道德有是非,感情是无是非的。
另外,王皇后其人,有天然的缺陷,简单地说就是太骄傲。《新唐书》卷七六《王皇后传》说:“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而母(魏国夫人)柳奭见内人尚宫无浮礼。故昭仪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由是后及妃所为必得,得辄以闻,然未有以中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也说:“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奭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王皇后在家世、出身、与皇室的关系以及年轻漂亮等等方面都拥有武则天比拟不了的优势条件,但是,为什么她就是竞争不过武则天呢?从他家人的习惯行为,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他们是一个傲慢的家族,在内宫之中,不礼待其他人,更不可能去讨好别人。而武则天既没有骄人的家族传统,也没有当朝的宰相舅舅。武则天的家世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父亲武士(寻+蒦)虽然早年参加了晋阳起兵,但如今已经去世多年,她的哥哥们也谈不上什么势力。武则天在深宫之中,没有任何依靠,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她除了依靠跟皇帝的感情,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只有用自己谦卑的姿态,笼络身边能够笼络的小人物。结果,她得到了众多人的信任和支持。武则天对于王皇后斗争的胜利,从一个方面来说,是平民战胜了贵族。
武则天在深宫之中独立奋斗,除了皇帝因为情感的关系能够对她施加一定的保护以外,武则天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奋斗。这场竞争对于武则天与对于王皇后等人而言竞争性质大有不同。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而言,即使皇帝不爱,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损失也仅仅是部分而已。但对于武则天而言,如果皇帝跟她没有了感情,她可能丧失一切。皇帝一旦不喜欢,武则天没有朝廷内部力量的支持,只能独自受罪。而后宫情感问题,毕竟也可以跟政治建立联系。王皇后不就是通过舅舅和长孙无忌的努力,把李忠过继给自己并立为太子,给自己加了一道安全索吗?类似的行为没有朝廷大臣的支持,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这场竞争是武则天的生死之战,却只是皇后和萧妃的争宠之战。性质不同,奋斗的程度就会不同。武则天全力以赴,争取所有的小人物,运用一切办法加深与高宗的感情,终于取得了胜利。比较起来,武则天是弱势的一方,这一点十分值得强调。后来武则天胜利了,她后来甚至很蛮横,但开始的时候,她的确是弱势的一方。
免去柳奭中书令的职务
三、强硬的唐高宗
就唐高宗而言,我们发现,万年宫事件之后,唐高宗忽然果敢起来。我们虽然不能确切知道,但是有理由怀疑,万年宫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唐高宗的生命觉悟。武则天这个时候已经被册封为昭仪,属于嫔妃中的一名合法成员,她与王皇后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武则天成为胜利者。两年前(永徽三年,652),武则天为高宗生下第一个儿子,取名李弘。此后,又诞下一女,不幸夭折。就我的观察而言,高宗对于王皇后的不满和对武则天的喜欢,是他长期积累的力量之一。与此同时,他对朝廷的不满也在与日俱增。但是,万年宫的水灾,确实是唐高宗个人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个性在这以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强硬起来。
有三件事情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证明。
1.免去柳奭中书令的职务。
永徽五年六月,就在山洪爆发的二个月,“中书令柳奭以王皇后宠衰,内不自安,请解政事;癸亥,罢为吏部尚书。”《资治通鉴》卷一九九的这个记录很简单,没有详细的过程说明。
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还是在万年宫。当时长孙无忌、李、褚遂良、柳奭等主要大臣都在万年宫,没有见到左仆射于志宁的记载,他可能留在京师。柳奭当时是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他因为皇帝正在疏远皇后,作为皇后的舅舅开始不自安,于是主动请求解除政事,即中书令的职务。这里的记载,说的一定是真正的原因,而柳奭在具体上表中,一定不会这么说,如果他这么说,确实太不好理解:皇帝陛下,我是皇后的舅舅,你现在跟皇后关系
Content
《唐高宗的真相》 编辑推荐
《唐高宗的真相》 内容简介
《唐高宗的真相》 目录
万年宫事件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1)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2)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3)
免去柳奭中书令的职务
责问五品官
否决宰相提议(1)
否决宰相提议(2)
甥舅战役第一阶段:重点进攻
皇帝上门求情
武昭仪的母亲杨氏亲自出马
许敬宗出马
第二阶段:拉锯战
高宗切断朝廷与后宫的联系
长孙无忌反击,拒绝宸妃称号
第三阶段:高宗获得外援(1)
第三阶段:高宗获得外援(2)
第四阶段:全面战斗,裴行俭被贬(1)
第四阶段:全面战斗,裴行俭被贬(2)
第一场决战,皇帝没有进展
第二场决战,长孙阵营先胜后败(1)
第二场决战,长孙阵营先胜后败(2)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1)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2)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3)
全面决战,皇帝大胜(4)
《唐高宗的真相》 编辑推荐
拨开千年迷雾,还原历史本真。
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唐史专家讲述《唐高宗的真相》。
号称盛大的唐代国土,在谁的时代最为辽阔?唐太宗梦寐以求的封禅大典,在谁的时代首先成功举办?唐高宗李治。李治让贞观之治再上一个新台阶,给开元盛世打下更牢固的基础。然而,千年以来,人们只记得,他是英明圣主李世民的乖儿子,他是铁腕女皇武则天的弱丈夫。
其实——唐高宗李治外圆内方、胆大心细,敢想敢为。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作者在爬梳、甄别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大胆为唐高宗翻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唐高宗。
《唐高宗的真相》 内容简介
唐高宗外圆内方、胆大心细,凡他要做的事情,无不达成。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铺垫,贞观之治就只是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用“君主无为”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事功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然而,传世史书却多把他描绘成“软弱无能”的人。这是因为他培养的武则天用“武周”取代了“李唐”。由于后世史家要防范“女皇”的再现,他们宁愿弱智化唐高宗而牺牲历史的真实。
《唐高宗的真相》 目录
序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唐高宗
引子拨开迷雾,告诉你一个真高宗
第一讲殿下的早年生活
第二讲从殿下到陛下
第三讲舅舅当家
第四讲房遗爱谋反案
第五讲长孙的巅峰时刻
第六讲高宗突围
第七讲甥舅战役
第八讲高端决战
第九讲反对派的结局
第十讲悲剧渊源
第十一讲唐高宗的功臣们
第十二讲帝后一家
第十三讲高宗的太子们
第十四讲亲密战友
第十五讲升平皇帝
附录一公主之死
附录二唐高宗大事年记
附录三唐高宗世系表
参考文献
后记
万年宫事件
初出茅庐的皇帝李治,并没有享受到皇帝应有的待遇。皇帝的舅舅、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人的重重包围,让皇帝半点儿展不开手脚。在李治登极后的第三年,长孙无忌利用高阳公主诬告房遗爱的案件大开杀戒,硬是“审出”了震惊朝野的谋反案,皇帝的哥哥和叔叔也被诬陷进来。皇帝请求赦免他们的死罪,却被大臣们一句冷冰冰的“不可以”挡了回去。长孙无忌的志得意满和高宗李治的落寞无奈形成鲜明对比,终于酿出了灾祸。一场甥舅之战,拉开了大幕。
皇帝向大臣夺权——唐高宗的强硬一面
一、万年宫事件
永徽五年(654)三月,唐高宗李治率领一班大臣前往万年宫,如同春游。其实是前往万年宫集体办公。万年宫,贞观的时候叫做九成宫,位于麟游县西天台山上。宫殿修在半山腰,规模很大,皇帝的后宫以及重要大臣,都能住在里面。
就是居住在万年宫的时候,唐高宗和武则天,忽然遭遇了一场巨大变故。
五月的一天夜里,山上下了大雨,结果引发山洪。大水冲击万年宫的北大门(也叫玄武门),宿卫的战士看见水势凶猛,四散逃命。这天夜里,值班将军是右领军郎将薛仁贵,眼看着士兵四散逃命、大水涌进宫内。那正是大家熟睡的时候,皇帝和武昭仪也在其中。守卫的军士不能进入大门之内,但是薛仁贵说,作为卫士不能怕死不救皇上啊。他没有别的办法通知皇上,只能登上大门,踏着大门的横木拼命呼叫。皇上被惊醒了,赶快跟武则天一起跑出宫殿,登上高处,大水已经淹进宫殿。
这次大水突如其来,后来知道,卫士和附近居民竟然淹死了三千多人。因为薛仁贵的及时呼叫,唐高宗和武则天躲过一次劫难。高宗感谢薛仁贵,对薛仁贵说:多亏了你,让我免为沦溺,现在我知道确有忠臣啊。唐高宗专门赏给薛仁贵一匹御马。二十八年以后,唐高宗还念念不忘九成宫的大水,亲口对薛仁贵说:当年万年宫遭水,没有你的话我已经变成鱼了。
这是我们知道的高宗皇帝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生命威胁。半夜逃命,狼狈不堪。天亮以后发现死了那么多人,心情惨淡可想而知。那么,这次事件究竟让皇帝有什么心得?产生哪些感想?他是不是会联想到生命无常?会不会想到自己处境的种种问题?我们无从知道。但是,通常情况下,这种大难不死的经历,往往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九成宫大水让唐高宗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另外一种生命现象同样引起唐高宗的兴趣。唐高宗的武昭仪再次怀上龙种。三月来九成宫的时候,唐高宗就发布了一条命令,对武德时期的十三位功臣追加荣誉称号,其中就有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寻+蒦)。怀念建国时期的功臣,在任何时候都是名正言顺的,所以即使有人看出来什么,也不好出面阻挡。而后来的历史记录都认为,十三功臣之中,其他十二人都是沾了武士(寻+蒦)的光,虽然文告书中并没有把武士(寻+蒦)列为首位。
面对大水,一方面是高宗和武则天的生命面临威胁,另一方面皇帝心爱的女人又有身孕。唐高宗应该想到自身的状况:有名无实的皇帝,没有权力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这个状态不需要改变吗?高宗自己不需要奋斗吗?
在介绍唐高宗的奋起之前,我们需要交代武则天与唐高宗关系的进展情况。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1)
二、武则天及后宫斗争
武昭仪即武则天,大家对她的事情虽然多有了解,我们这里还是要有所介绍。唐高宗当太子的时候,跟武则天发生了感情,当时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这个感情是不伦的,但却是真挚而牢固的。
唐太宗逝世以后,按照一般的规定,作为先帝众多嫔妃之一的武则天到感业寺出家为尼。这些出家的嫔妃,都是没有儿子的,如果有儿子就可以随从儿子生活。武则天年轻,但没有为唐太宗生下子女,所以只有随众多的嫔妃进入寺院。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前景一望可知,有生之年必将伴随晨钟暮鼓,孤灯读经了。
然而,武则天的命运因为与高宗的感情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大约是永徽元年(650),唐太宗去世周年的时候,唐高宗到感业寺上香,于是,跟武则天相遇。这可真是历史时刻,两人的深厚感情经过一段时间的两地相思,充分发酵。《唐会要》卷三的记载是:“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有泪无声谓之泣。武则天的默默流泪,一定打动了唐高宗,于是皇帝也顾不得九五之尊,跟着潸然泪下。这个场面,看来有别人在场,感人肺腑。关于武则天出家的感业寺,历史有记载,但很模糊,没有谁知道感业寺的具体方位。最近有学者怀疑,感业寺本身就是子虚乌有,那是根据另一个寺院“德业寺”编造的。
于是,王皇后决定充分利用两人的关系。王皇后当时的问题是在与萧淑妃的争风吃醋中,居于下风。萧淑妃是唐初名臣萧的族孙女,而萧家是南朝萧齐的后裔,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血统高贵。她跟唐高宗感情很好,已经为高宗生了一儿两女。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在讲究家族出身的时代,这可是天大的资本。当时中国有几大姓为天下所宠信,这就是清河与博陵的崔氏、范阳的卢氏、赵郡与陇西的李氏、荥阳的郑氏和太原王氏。以上姓氏别处也不少,但是只有以上地区的这些姓氏才地位崇高。王皇后不仅出身于地位崇高的士族,她的家族也与李唐皇室早有因缘。王皇后爷爷的兄弟就娶了同安长公主,而正是这位长公主出面向唐太宗介绍,才成就了这门婚事。王皇后在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嫁给了她,成为晋王妃。李治成了皇帝,她便晋升为皇后。但是,没有资料详细记载,唐高宗为什么不喜欢王皇后。《旧唐书》的《王皇后传》说王皇后“有美色”,《新唐书》的《王皇后传》说她“婉淑”,两者相加,正是贤惠美丽。有这么多重要优点高宗还不喜欢,可能是因为性格与高宗不合。反正,高宗更喜欢萧淑妃,而王皇后虽然身为皇后,但却没有机会为高宗生得儿女。
王皇后对于自己的后位还是很看重的,她在努力斗争,争取赢来高宗的欢心。在她与萧淑妃一对一的斗争不成功的背景下,得知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于是希望借助武则天离间皇帝跟萧淑妃的感情。她利用自己管理后宫的权力,把武则天接进宫来,让她秘密地蓄起头发。大约同时,也对武则天进行了忠诚训练和教育。对于武则天而言,出家为尼是朝廷的规定,她自己即使不愿意也是无力抗拒的,而现在命运出现了转机,她必须抓住不放。王皇后虽然比武则天还小几岁,但是人家毕竟是皇后,决定着武则天的命运,武则天不管内心如何思想,行为上必须百分之百符合皇后的要求。当王皇后对武则天的一切都满意以后,正式向唐高宗推荐武则天,唐高宗愉快地接纳了武则天,也应该对皇后的开明大方表示了好感。
应该说,王皇后的用间政策成功了一半。武则天成功地离间了萧淑妃与皇帝的关系,从此以后武则天跟唐高宗如胶似漆,亲密无间,萧淑妃果然被冷落在一旁,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和洋洋得意。王皇后这个时候一定得意非常,暗暗夸奖自己聪明能干,手腕高明。但是,王皇后的理想不是仅仅离间,她要完整地夺回属于自己的皇帝。按照她的设计,武则天完成离间任务以后就应该自动离开,把空出的位置留给自己。但是,她越观察越发现,她最后的愿望没有希望达成,因为武则天没有这个意思,她似乎要永久地占有皇帝。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2)
我们今天无法了解,当初王皇后给武则天到底交代了什么任务,武则天是否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或者是中途背叛。就像我们看到的间谍影片那样,能干的间谍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了真相,于是自己背叛了原来的组织,成为组织追杀的对象。王皇后现在决定对武则天展开斗争,并且与萧淑妃建立了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携手打击武昭仪。但是,高宗挚爱武则天,王皇后和萧淑妃联合起来也不能取胜。《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记载:“后及淑妃宠皆衰,更相与共谮之,上皆不纳。”她们的斗争方式似乎很单一,就是找机会说武则天的坏话,但是没有什么效果。在皇后和武昭仪之间,皇帝更加倾向于武则天。这里,感情因素显然是主要的。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看来是王皇后没有想到的。那么她最初的战略设计,在这个时候也显露出缺陷。她与唐高宗的问题,此前与萧淑妃的竞争,后来与武则天的竞争,其实质都是感情竞争。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重要的条件其实是唐高宗。但是,她的战略既考虑了唐高宗的感情,利用武则天就是看中了武则天与唐高宗的感情;同时又忽略了唐高宗的感情,他既然喜欢武则天,又怎么会舍弃武则天回头来找王皇后呢?难道这个世界上只有萧淑妃和你王皇后两个女人不成?与此同时,她更没有考虑武则天的感情。是不是王皇后认为武则天各方面的条件加起来是不利的,武则天没有长久的竞争能力呢?完全有可能。这说明,结婚多年的王皇后对于感情问题还相当无知,她一定更相信,门当户对这些外在条件才是感情的基础。所以在她看来,萧淑妃有南朝皇家背景,有萧瑀这样的爷爷,在竞争中击败自己是有必然性的;而武则天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父亲虽然是唐朝开国功臣,但是已经去世很多年,武则天本人既当过太宗皇帝的才人,自身也年纪偏大,总之不该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她说不定还认为,武则天这样的人,在内宫找到一个安身之所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不该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不可能不对皇后大人礼让三分。
武则天及后宫斗争(3)
王皇后在感情竞争方面,想的大约都是非感情的因素,所以当她发现武则天跟皇帝彻底好上了的时候,肯定是恼羞成怒的。自己的感情问题靠别人去解决,这是王皇后的根本问题所在,有人说她利用武则天是引狼入室,其实关键是她的方针政策的南辕北辙。这是王皇后自己犯的错误,不能怨武则天背信弃义。过去,在这件事情上,人们似乎习惯指责武则天,其实就道德而言,王皇后的行为也不高尚。其一,她当然知道武则天的背景,知道武则天与高宗的结合有悖伦常,但是她为自己的利益还是利用了武则天。第二,武则天与高宗的感情也是感情,企图用别人的感情为自己的感情服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利用甚至玩弄别人的感情在道德上也无立足之处。当然,本质上说,这是一个感情问题,不完全是道德问题。道德有是非,感情是无是非的。
另外,王皇后其人,有天然的缺陷,简单地说就是太骄傲。《新唐书》卷七六《王皇后传》说:“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而母(魏国夫人)柳奭见内人尚宫无浮礼。故昭仪伺后所薄,必款结之,得赐予,尽以分遗。由是后及妃所为必得,得辄以闻,然未有以中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也说:“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魏国夫人柳奭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武昭仪伺后所不敬者,必倾心与相结,所得赏赐分与之。由是后及淑妃动静,昭仪必知之,皆以闻于上。”
王皇后在家世、出身、与皇室的关系以及年轻漂亮等等方面都拥有武则天比拟不了的优势条件,但是,为什么她就是竞争不过武则天呢?从他家人的习惯行为,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所在。他们是一个傲慢的家族,在内宫之中,不礼待其他人,更不可能去讨好别人。而武则天既没有骄人的家族传统,也没有当朝的宰相舅舅。武则天的家世没有什么可以依凭的,父亲武士(寻+蒦)虽然早年参加了晋阳起兵,但如今已经去世多年,她的哥哥们也谈不上什么势力。武则天在深宫之中,没有任何依靠,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她除了依靠跟皇帝的感情,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只有用自己谦卑的姿态,笼络身边能够笼络的小人物。结果,她得到了众多人的信任和支持。武则天对于王皇后斗争的胜利,从一个方面来说,是平民战胜了贵族。
武则天在深宫之中独立奋斗,除了皇帝因为情感的关系能够对她施加一定的保护以外,武则天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奋斗。这场竞争对于武则天与对于王皇后等人而言竞争性质大有不同。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而言,即使皇帝不爱,这么多年的经验证明损失也仅仅是部分而已。但对于武则天而言,如果皇帝跟她没有了感情,她可能丧失一切。皇帝一旦不喜欢,武则天没有朝廷内部力量的支持,只能独自受罪。而后宫情感问题,毕竟也可以跟政治建立联系。王皇后不就是通过舅舅和长孙无忌的努力,把李忠过继给自己并立为太子,给自己加了一道安全索吗?类似的行为没有朝廷大臣的支持,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这场竞争是武则天的生死之战,却只是皇后和萧妃的争宠之战。性质不同,奋斗的程度就会不同。武则天全力以赴,争取所有的小人物,运用一切办法加深与高宗的感情,终于取得了胜利。比较起来,武则天是弱势的一方,这一点十分值得强调。后来武则天胜利了,她后来甚至很蛮横,但开始的时候,她的确是弱势的一方。
免去柳奭中书令的职务
三、强硬的唐高宗
就唐高宗而言,我们发现,万年宫事件之后,唐高宗忽然果敢起来。我们虽然不能确切知道,但是有理由怀疑,万年宫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唐高宗的生命觉悟。武则天这个时候已经被册封为昭仪,属于嫔妃中的一名合法成员,她与王皇后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武则天成为胜利者。两年前(永徽三年,652),武则天为高宗生下第一个儿子,取名李弘。此后,又诞下一女,不幸夭折。就我的观察而言,高宗对于王皇后的不满和对武则天的喜欢,是他长期积累的力量之一。与此同时,他对朝廷的不满也在与日俱增。但是,万年宫的水灾,确实是唐高宗个人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的个性在这以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开始强硬起来。
有三件事情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证明。
1.免去柳奭中书令的职务。
永徽五年六月,就在山洪爆发的二个月,“中书令柳奭以王皇后宠衰,内不自安,请解政事;癸亥,罢为吏部尚书。”《资治通鉴》卷一九九的这个记录很简单,没有详细的过程说明。
这个事件发生的地点,还是在万年宫。当时长孙无忌、李、褚遂良、柳奭等主要大臣都在万年宫,没有见到左仆射于志宁的记载,他可能留在京师。柳奭当时是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他因为皇帝正在疏远皇后,作为皇后的舅舅开始不自安,于是主动请求解除政事,即中书令的职务。这里的记载,说的一定是真正的原因,而柳奭在具体上表中,一定不会这么说,如果他这么说,确实太不好理解:皇帝陛下,我是皇后的舅舅,你现在跟皇后关系

唐高宗的真相
291.6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