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5
Chapter_1
请记住本站网址:http://r.book118.com或http://www.book118.com
<唐朝那些事儿.大唐开国卷>
《》:第一部分 推荐语
推荐语
简洁生动的文字,神采飞扬的叙事笔法,以及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再现了中华第一帝国传奇而恢弘的大历史。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新历史作品。语言幽默,却毫无做作;场面宏大,而细节明晰。
——新历史作家江湖闲乐生
历史本身就像一篇交响乐曲,冬雪的音乐天分是让人称道的,同样,他讲的历史也很好听。
——新浪凭栏观史论坛版主大胡子二零
大唐王朝不但有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还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瑰丽与华贵,而冬雪的铿锵笔法,恰与大唐气质暗合。
——新历史作家黄如一
娓娓道来的叙述,慢慢地浸进历史,这份细腻带给了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唐朝,值得玩味。
——新历史作家高天流云
一曲霓裳羽衣,唱尽了大唐的华丽与高贵,千载之下,犹有遗响。冬雪写得很大气,有英气,有侠气,也有温柔气,同时,人性和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
——新历史作家姜狼豺尽
冬雪讲的历史不枯燥、不晦涩,而是一段段动人的传奇故事。
——新历史作家云海孤月
作者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跳动的音符,演绎着那精彩的盛唐故事,调侃中透射出智慧。
——天涯网友胡狼拜月
如果历史课本写成这样,我也不至于当年一上历史课就头疼了
——天涯网友小小眉朵儿
感谢楼主能用这种笔法讲述唐朝的历史,大家都能看懂。我非常喜欢你的这种表述风格。
——天涯网友GL5566
《》:第一部分 目录
引子/001
第一章韬光养晦/003
第二章勤王之征/011
第三章各不相让/023
第四章晋阳起兵/046
第五章进军长安/057
第六章拿下长安/073
第七章江都兵变/083
第八章称帝开唐/096
第九章平定秦凉/107
第十章东部烽烟/119
第十一章悲情英雄/128
第十二章西凉战事/143
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150
第十四章进击山西/163
第十五章鏖战洛阳/180
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198
第十七章野心的暴露/215
第十八章河北!河北!/222
第十九章二次围剿/234
第二十章东征江淮/246
第二十一章内斗/261
第二十二章玄武门之变/276
《》:第一部分 引子
引子
六岁那年,爸爸从小书摊上给我买了一套连环画版的《中国成语故事》。在书中我看到了拿着战刀、骑着战马的将军,也看到了彬彬有礼的读书人,也就是从这些书中,我逐渐知道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比如姜子牙、孙武、曹操、刘邦、朱元璋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读一些名人的传记如《诸葛亮传》《孔子传》《孟子传》等。读这些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除了有过人的天赋之外,还要靠自身的勤奋和努力。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去做,也许未必成功,但是只要努力了,就不后悔。
十八岁后,我开始读《史记》《三国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正规史书。当时我并没有古文基础,对于其中看不懂的内容,基本靠猜,实在看不懂就去网上搜索译文。那个时候我上学回来基本上都是晚上读至少两个小时的历史书。当我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感受到了乐趣。
外边灯红酒绿,而我却一个人静静地读史。有很多人问我,你不觉得枯燥吗?
我的回答是:不枯燥。
因为历史本身很精彩,现在发生的,曾经发生过,并且终将继续发生下去。而你却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静观其中的兴亡交替,我觉得这比去唱卡拉OK要带劲。
在读史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困惑,例如同一件事,为什么这本书和那本书说的不一样呢?为什么两本书对人物的评价不一样呢?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历史书也是人写的,是人就会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受他生活时代的局限。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其实是第二历史,真正的第一历史谁也没法去还原了,所以要想知道历史本来是怎么回事,只有通过现有史料的记载,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真相。
这是个艰苦的过程,读史读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不仅仅是爱好了,它已经变成了责任,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好了,说说这本书吧。为什么写唐朝?因为喜欢唐朝。为什么喜欢唐朝?因为喜欢唐朝的音乐。
上学那会儿老师讲唐代音乐史,然后现场让我们听录音。听了唐朝的音乐后,你会真有梦回唐朝的感觉,很大气。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认真地、系统地全面了解唐代的历史,并想用自己的笔法将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写下来。为此我阅读了《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唐会要》《唐律疏议》《全唐文》《唐大诏令集》《太平御览》《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等史料,以及近现代诸多探讨唐代历史的著作和文章。
我和当年明月一样不喜欢那类故作艰深的文章,所以接下来我要写的这些内容,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希望大家鼓励我将它写完。既然已经开写,就要坚持下去,我相信自己有这个毅力。
我们先来看看唐朝的基本状况。
唐朝集团概况:
集团名称:大唐帝国(唐朝、唐代);
集团性质:国家;
创始人:李渊(唐高祖);
法人代表:李氏皇帝(共二十一位,其中包括武则天);
固定资产:很多很多;
经营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教育等;
经营起止时间:公元618年—907年。
看完“唐朝集团”的资料,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出现“庞大”、“复杂”这两个词。没错,人们过日子有欢乐、有痛苦,唐朝那段日子也不例外。不过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事情要一点一点地说。唐朝的一切一切我们还要从它的创始人李渊说起。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1)
第一章韬光养晦
七岁的唐国公
李渊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吃喝不愁。
李渊是很幸运的。因为他做了皇帝,而且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最高级别的事业有成者。成功了,光辉灿烂!但成功的道路却是曲折的。而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更是充满艰难险阻,因为那是刀光剑影的血拼!
公元566年,长安唐国公府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暤男闹沼诜帕讼吕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2)
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
这个事件对李渊的触动很大,以前他只是在书里看到那君臣之间、朝堂之上一幕幕的阴谋诡计和残忍杀戳,但是这一切在今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更令李渊困惑的是,这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一边是他的姨夫,一边是他的表姐和外甥。
“这是为什么?不是曾经很多人对我说过家庭要和睦吗?可是现在……”李渊就怀着这样的一种矛盾心理,告别了少年时代。
初入仕途
人生能否成功,起点很重要。李渊的起点并不低。
隋朝刚刚建立,少年李渊凭着姨夫隋文帝杨坚的关系,当上了“千牛备身”(皇帝的亲身护卫),这个职位虽然并不高,但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可以想象那是相当的威风,可以充分发扬“狐假虎威”的精神,随时风光一把。
但是,我们的李渊同学头脑是十分清楚的,对于他来讲,现在还只是个“官场实习生”,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利用“千牛备身”这个职位,向诸位“官场”老前辈们学习。
李渊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次当他立于朝堂之下时,他都会仔细认真地听君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尤其是那些谋臣们所献的计策,更是令他拓宽了眼界。
不可否认,李渊有很深的文化基础,但是理论还是要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用。坦白地讲,年轻的李渊在这一方面还显得很稚嫩,让李渊深切地理解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在一次朝堂议政时,长孙晟向隋文帝献上的一条锦囊妙计。
长孙晟,史书记载他“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经典案例:大破突厥。
长孙晟向隋文帝献计的时候,正是突厥准备大举进犯隋朝的时候。针对突厥人的进犯,隋文帝犯难了,因为有的人忽悠派兵讨伐,而有的人忽悠议和,并且两派争执不休。每到这个时候,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头疼,因为皇帝明白,无论是开战还是议和,这些朝堂公卿们都只是“嘴把式”。
唯有长孙晟既不忽悠立即派兵讨伐,也不忽悠立即议和,他主张利用突厥内部几位可汗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使突厥内部互相残杀,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兴兵讨伐,一举攻克突厥。
隋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这是解决突厥问题最好的方法。
站在朝堂之下的李渊听得也入了神,因为他知道长孙晟的计策就是鬼谷子所讲的“解仇斗郄”,以前他只是在书中看到过它的解释,而长孙晟很巧妙地将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长孙晟啊,你太有才了!”李渊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3)
从此之后,李渊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书中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由于李渊工作积极,利用书本上所学来的计谋“吧唧”隋文帝,所以没过多久,他就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这一次,他得到的是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的官职,这对于年轻的李渊来说,简直是少年得志。实践证明,“吧唧”领导是很重要的。
由于李渊在谯州颇有政绩,不久他又被调任陇(今陕西陇县)歧(陕西凤翔)刺史。
当地人民在李渊的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出现了“人多殷富”的景象,李渊也因此官运亨通,过上了舒服的高级公务员生活。
我终于成功了!
不要着急,李渊,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在这期间,有一位相士叫史士良的给李渊看过相。对于算命这玩意儿,我是相当的不信,一般在马路边上看到算命的,我都会离得远远的,不过在古代,算命的人经常会登门拜访,主人出于对客人的尊敬,一般也就应酬了。史士良在看过李渊的相后,说出的话令李渊大吃一惊,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鄙吾言。这句话相信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明白,这就点名在说:李先生啊,你以后肯定会当皇帝。
这让李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受,既喜悦又恐惧。
喜悦自然不必解释,而恐惧是因为现在是隋朝的天下,竟有人说自己以后会当皇帝,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想到这里李渊倒吸了一口凉气,所以在送走史士良之后,李渊严厉地叮嘱家人,千万不能泄露此事,否则家法伺候。不过史士良的话,倒是给了李渊很大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李渊期盼着那一天尽快地到来。
想当皇帝,这个想法是有魄力的,行动起来是极度困难的,更有可能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所以,李渊你还要耐心地等待,并且要等待很久。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谋杀了隋文帝后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
李渊你准备好了吗?
恐怖的岁月即将来临了。
杨谅造反
杨广当了皇帝,踩着他父亲的尸体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年杨坚是诛杀北周皇室成员,篡夺帝位成功的。如今他的儿子杨广刺杀了他,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命乎?运乎?天道乎?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杨坚当了皇帝后“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我们的杨广先生当了皇帝后,却像“穷人乍富”一样,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造宫殿、巡幸江南……关于杨广先生的这些“光荣事迹”,我们在后边还会介绍,暂且不表。
杨广在仁寿四年(604)七月当上皇帝后,八月就有人起兵造反,这个人就是汉王杨谅。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4)
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子,当时的官职是并州(太原)总管(军区司令员)。他起兵造反是因为知道隋文帝病重的时候,杨广假传隋文帝的诏书,缢杀了故太子大哥杨勇,而自己手握重兵在外会更令杨广猜忌,这使得杨谅异常地惊恐,生怕重蹈大哥杨勇的覆辙,所以杨谅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攻之。
那就反他娘的!
不可否认,杨谅起兵造反的声势还是很大的,在听从部下的建议后,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县)出发,前往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省武安市)出发,前往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大将军刘建,从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出发,夺取燕赵地区(河北省);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今山西省代县);柱国裴文安和纥单贵、王聃等率军直指京师。一时间竟有十九个州响应。
如果按照这个声势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杨谅的造反真的能够成功,也许中国的历史会从此改写,但是我们杨谅先生的脑袋瓜子不知是让驴给踢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忽然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山西省永济县),并且大封官吏,按兵不动。
事实证明,杨谅的军事指挥水平确实是不一般的低。
这就给了隋炀帝喘息的机会,结果隋炀帝派大将杨素领兵前去镇压。杨素的军事指挥水平和杨谅比起来,那简直就是研究生PK小学生。经过杨素精心的“照料”,杨谅的结局可以想象,兵败被囚,惊恐而死。而杨谅在这场造反事件中唯一的“功绩”就是拉20多万户老百姓共同下水,其所部官民遭到隋炀帝杀害、流放者不计其数。
李渊的心思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费了这么多笔墨写杨谅造反,这和李渊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事实上李渊在杨谅造反声势浩大的时候,也曾经动过心思,是响应杨谅,还是效忠于隋炀帝?
后来李渊听到杨谅兵败的消息,暗自庆幸没有轻举妄动,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从杨谅造反的事件中,李渊忽然明白了一点———应该远离权力中心,避开隋炀帝的耳目。
没错,隋炀帝的猜忌心是非常重的,甚至有些变态。
不久,李渊就有了远离隋炀帝的机会。隋炀帝任命李渊担任楼烦(今山西静乐)太守(市长兼警备区司令),李渊欣然前往,他觉得像一只脱笼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地飞翔了,但是长安城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又使李渊时时处于紧张状态。
首先是杨素被逼死。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帮助杨广篡夺帝位。杨广表面上虽然敬重杨素,但心中却深深地猜忌他。大业二年(606)杨素病重,杨广虽然表面派名医、赐上等药给杨素治病,而暗中却唯恐杨素不死。杨素知道自己位高权重,受杨广的猜忌,所以不肯吃药,最后病重而死。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5)
第二是高颎被杀。
高颎是隋朝的老臣,竭尽忠诚,当朝二十余年,满朝文武,没有不佩服的。大业三年(607)杨广征调全国百姓近百万人修筑长城,高颎上书劝谏,受到杨广的斥责。高颎非常伤心,与礼部尚书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杨广,被奸臣告发。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宇文弼等人全部处死。
此外被杨广以各种理由免官的还有尚书左仆射苏威、内史令萧琮等人。
朝廷重臣一个个地倒下,使李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但他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将来成功,现在必须韬光养晦。
是不是有一天,杨广也会猜忌到我?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我该怎么办?
李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为了不受杨广的猜忌,李渊想出了一条韬光养晦的妙计———沉湎酒色。之所以选择“沉湎酒色”作为自己韬光养晦的策略,实在是迫不得已。因为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5
Chapter_1
请记住本站网址:http://r.book118.com或http://www.book118.com
<唐朝那些事儿.大唐开国卷>
《》:第一部分 推荐语
推荐语
简洁生动的文字,神采飞扬的叙事笔法,以及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再现了中华第一帝国传奇而恢弘的大历史。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新历史作品。语言幽默,却毫无做作;场面宏大,而细节明晰。
——新历史作家江湖闲乐生
历史本身就像一篇交响乐曲,冬雪的音乐天分是让人称道的,同样,他讲的历史也很好听。
——新浪凭栏观史论坛版主大胡子二零
大唐王朝不但有彪炳史册的文治武功,还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瑰丽与华贵,而冬雪的铿锵笔法,恰与大唐气质暗合。
——新历史作家黄如一
娓娓道来的叙述,慢慢地浸进历史,这份细腻带给了我们一个与众不同的唐朝,值得玩味。
——新历史作家高天流云
一曲霓裳羽衣,唱尽了大唐的华丽与高贵,千载之下,犹有遗响。冬雪写得很大气,有英气,有侠气,也有温柔气,同时,人性和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
——新历史作家姜狼豺尽
冬雪讲的历史不枯燥、不晦涩,而是一段段动人的传奇故事。
——新历史作家云海孤月
作者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跳动的音符,演绎着那精彩的盛唐故事,调侃中透射出智慧。
——天涯网友胡狼拜月
如果历史课本写成这样,我也不至于当年一上历史课就头疼了
——天涯网友小小眉朵儿
感谢楼主能用这种笔法讲述唐朝的历史,大家都能看懂。我非常喜欢你的这种表述风格。
——天涯网友GL5566
《》:第一部分 目录
引子/001
第一章韬光养晦/003
第二章勤王之征/011
第三章各不相让/023
第四章晋阳起兵/046
第五章进军长安/057
第六章拿下长安/073
第七章江都兵变/083
第八章称帝开唐/096
第九章平定秦凉/107
第十章东部烽烟/119
第十一章悲情英雄/128
第十二章西凉战事/143
第十三章刘文静案件/150
第十四章进击山西/163
第十五章鏖战洛阳/180
第十六章虎牢关之战/198
第十七章野心的暴露/215
第十八章河北!河北!/222
第十九章二次围剿/234
第二十章东征江淮/246
第二十一章内斗/261
第二十二章玄武门之变/276
《》:第一部分 引子
引子
六岁那年,爸爸从小书摊上给我买了一套连环画版的《中国成语故事》。在书中我看到了拿着战刀、骑着战马的将军,也看到了彬彬有礼的读书人,也就是从这些书中,我逐渐知道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人,比如姜子牙、孙武、曹操、刘邦、朱元璋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读一些名人的传记如《诸葛亮传》《孔子传》《孟子传》等。读这些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除了有过人的天赋之外,还要靠自身的勤奋和努力。无论做什么都要认真去做,也许未必成功,但是只要努力了,就不后悔。
十八岁后,我开始读《史记》《三国志》《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正规史书。当时我并没有古文基础,对于其中看不懂的内容,基本靠猜,实在看不懂就去网上搜索译文。那个时候我上学回来基本上都是晚上读至少两个小时的历史书。当我畅游在历史的长河中,我感受到了乐趣。
外边灯红酒绿,而我却一个人静静地读史。有很多人问我,你不觉得枯燥吗?
我的回答是:不枯燥。
因为历史本身很精彩,现在发生的,曾经发生过,并且终将继续发生下去。而你却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静观其中的兴亡交替,我觉得这比去唱卡拉OK要带劲。
在读史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困惑,例如同一件事,为什么这本书和那本书说的不一样呢?为什么两本书对人物的评价不一样呢?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历史书也是人写的,是人就会有局限性,也就是说受他生活时代的局限。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记载,其实是第二历史,真正的第一历史谁也没法去还原了,所以要想知道历史本来是怎么回事,只有通过现有史料的记载,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真相。
这是个艰苦的过程,读史读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不仅仅是爱好了,它已经变成了责任,一种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好了,说说这本书吧。为什么写唐朝?因为喜欢唐朝。为什么喜欢唐朝?因为喜欢唐朝的音乐。
上学那会儿老师讲唐代音乐史,然后现场让我们听录音。听了唐朝的音乐后,你会真有梦回唐朝的感觉,很大气。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始认真地、系统地全面了解唐代的历史,并想用自己的笔法将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写下来。为此我阅读了《旧唐书》《新唐书》《册府元龟》《唐会要》《唐律疏议》《全唐文》《唐大诏令集》《太平御览》《大唐创业起居注》《贞观政要》等史料,以及近现代诸多探讨唐代历史的著作和文章。
我和当年明月一样不喜欢那类故作艰深的文章,所以接下来我要写的这些内容,相信大多数人都能看懂。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历史,希望大家鼓励我将它写完。既然已经开写,就要坚持下去,我相信自己有这个毅力。
我们先来看看唐朝的基本状况。
唐朝集团概况:
集团名称:大唐帝国(唐朝、唐代);
集团性质:国家;
创始人:李渊(唐高祖);
法人代表:李氏皇帝(共二十一位,其中包括武则天);
固定资产:很多很多;
经营范围: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教育等;
经营起止时间:公元618年—907年。
看完“唐朝集团”的资料,相信很多人脑海里会出现“庞大”、“复杂”这两个词。没错,人们过日子有欢乐、有痛苦,唐朝那段日子也不例外。不过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事情要一点一点地说。唐朝的一切一切我们还要从它的创始人李渊说起。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1)
第一章韬光养晦
七岁的唐国公
李渊是幸运的。因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吃喝不愁。
李渊是很幸运的。因为他做了皇帝,而且是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最高级别的事业有成者。成功了,光辉灿烂!但成功的道路却是曲折的。而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更是充满艰难险阻,因为那是刀光剑影的血拼!
公元566年,长安唐国公府里,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公李暤男闹沼诜帕讼吕矗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2)
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
这个事件对李渊的触动很大,以前他只是在书里看到那君臣之间、朝堂之上一幕幕的阴谋诡计和残忍杀戳,但是这一切在今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更令李渊困惑的是,这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事,一边是他的姨夫,一边是他的表姐和外甥。
“这是为什么?不是曾经很多人对我说过家庭要和睦吗?可是现在……”李渊就怀着这样的一种矛盾心理,告别了少年时代。
初入仕途
人生能否成功,起点很重要。李渊的起点并不低。
隋朝刚刚建立,少年李渊凭着姨夫隋文帝杨坚的关系,当上了“千牛备身”(皇帝的亲身护卫),这个职位虽然并不高,但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可以想象那是相当的威风,可以充分发扬“狐假虎威”的精神,随时风光一把。
但是,我们的李渊同学头脑是十分清楚的,对于他来讲,现在还只是个“官场实习生”,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利用“千牛备身”这个职位,向诸位“官场”老前辈们学习。
李渊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次当他立于朝堂之下时,他都会仔细认真地听君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尤其是那些谋臣们所献的计策,更是令他拓宽了眼界。
不可否认,李渊有很深的文化基础,但是理论还是要和实践相结合才有用。坦白地讲,年轻的李渊在这一方面还显得很稚嫩,让李渊深切地理解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是在一次朝堂议政时,长孙晟向隋文帝献上的一条锦囊妙计。
长孙晟,史书记载他“性通敏,略涉书记,善弹工射,矫捷过人”,隋朝著名军事将领,经典案例:大破突厥。
长孙晟向隋文帝献计的时候,正是突厥准备大举进犯隋朝的时候。针对突厥人的进犯,隋文帝犯难了,因为有的人忽悠派兵讨伐,而有的人忽悠议和,并且两派争执不休。每到这个时候,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头疼,因为皇帝明白,无论是开战还是议和,这些朝堂公卿们都只是“嘴把式”。
唯有长孙晟既不忽悠立即派兵讨伐,也不忽悠立即议和,他主张利用突厥内部几位可汗之间的矛盾,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使突厥内部互相残杀,待到时机成熟时,再兴兵讨伐,一举攻克突厥。
隋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他知道这是解决突厥问题最好的方法。
站在朝堂之下的李渊听得也入了神,因为他知道长孙晟的计策就是鬼谷子所讲的“解仇斗郄”,以前他只是在书中看到过它的解释,而长孙晟很巧妙地将它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长孙晟啊,你太有才了!”李渊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3)
从此之后,李渊有意识地将自己所学到的书中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由于李渊工作积极,利用书本上所学来的计谋“吧唧”隋文帝,所以没过多久,他就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这一次,他得到的是谯州(今安徽亳县)刺史的官职,这对于年轻的李渊来说,简直是少年得志。实践证明,“吧唧”领导是很重要的。
由于李渊在谯州颇有政绩,不久他又被调任陇(今陕西陇县)歧(陕西凤翔)刺史。
当地人民在李渊的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出现了“人多殷富”的景象,李渊也因此官运亨通,过上了舒服的高级公务员生活。
我终于成功了!
不要着急,李渊,这不过是刚刚开始。
在这期间,有一位相士叫史士良的给李渊看过相。对于算命这玩意儿,我是相当的不信,一般在马路边上看到算命的,我都会离得远远的,不过在古代,算命的人经常会登门拜访,主人出于对客人的尊敬,一般也就应酬了。史士良在看过李渊的相后,说出的话令李渊大吃一惊,他原话是这样说的: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鄙吾言。这句话相信不用我翻译,大家也能明白,这就点名在说:李先生啊,你以后肯定会当皇帝。
这让李渊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感受,既喜悦又恐惧。
喜悦自然不必解释,而恐惧是因为现在是隋朝的天下,竟有人说自己以后会当皇帝,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想到这里李渊倒吸了一口凉气,所以在送走史士良之后,李渊严厉地叮嘱家人,千万不能泄露此事,否则家法伺候。不过史士良的话,倒是给了李渊很大的自信。在内心深处,李渊期盼着那一天尽快地到来。
想当皇帝,这个想法是有魄力的,行动起来是极度困难的,更有可能是要招来杀身之祸的。所以,李渊你还要耐心地等待,并且要等待很久。
公元604年,太子杨广谋杀了隋文帝后当上了皇帝,是为隋炀帝。
李渊你准备好了吗?
恐怖的岁月即将来临了。
杨谅造反
杨广当了皇帝,踩着他父亲的尸体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年杨坚是诛杀北周皇室成员,篡夺帝位成功的。如今他的儿子杨广刺杀了他,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命乎?运乎?天道乎?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杨坚当了皇帝后“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为广大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而我们的杨广先生当了皇帝后,却像“穷人乍富”一样,大兴土木、开凿运河、营造宫殿、巡幸江南……关于杨广先生的这些“光荣事迹”,我们在后边还会介绍,暂且不表。
杨广在仁寿四年(604)七月当上皇帝后,八月就有人起兵造反,这个人就是汉王杨谅。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4)
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子,当时的官职是并州(太原)总管(军区司令员)。他起兵造反是因为知道隋文帝病重的时候,杨广假传隋文帝的诏书,缢杀了故太子大哥杨勇,而自己手握重兵在外会更令杨广猜忌,这使得杨谅异常地惊恐,生怕重蹈大哥杨勇的覆辙,所以杨谅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攻之。
那就反他娘的!
不可否认,杨谅起兵造反的声势还是很大的,在听从部下的建议后,派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省太谷县)出发,前往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省武安市)出发,前往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大将军刘建,从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出发,夺取燕赵地区(河北省);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今山西省代县);柱国裴文安和纥单贵、王聃等率军直指京师。一时间竟有十九个州响应。
如果按照这个声势继续发展下去,说不定杨谅的造反真的能够成功,也许中国的历史会从此改写,但是我们杨谅先生的脑袋瓜子不知是让驴给踢了,还是因为别的原因,到了距蒲津关一百多里处,杨谅忽然改变主意,命纥单贵破坏黄河大桥,坚守蒲州(山西省永济县),并且大封官吏,按兵不动。
事实证明,杨谅的军事指挥水平确实是不一般的低。
这就给了隋炀帝喘息的机会,结果隋炀帝派大将杨素领兵前去镇压。杨素的军事指挥水平和杨谅比起来,那简直就是研究生PK小学生。经过杨素精心的“照料”,杨谅的结局可以想象,兵败被囚,惊恐而死。而杨谅在这场造反事件中唯一的“功绩”就是拉20多万户老百姓共同下水,其所部官民遭到隋炀帝杀害、流放者不计其数。
李渊的心思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你费了这么多笔墨写杨谅造反,这和李渊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事实上李渊在杨谅造反声势浩大的时候,也曾经动过心思,是响应杨谅,还是效忠于隋炀帝?
后来李渊听到杨谅兵败的消息,暗自庆幸没有轻举妄动,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从杨谅造反的事件中,李渊忽然明白了一点———应该远离权力中心,避开隋炀帝的耳目。
没错,隋炀帝的猜忌心是非常重的,甚至有些变态。
不久,李渊就有了远离隋炀帝的机会。隋炀帝任命李渊担任楼烦(今山西静乐)太守(市长兼警备区司令),李渊欣然前往,他觉得像一只脱笼的小鸟,终于可以自由地飞翔了,但是长安城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又使李渊时时处于紧张状态。
首先是杨素被逼死。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帮助杨广篡夺帝位。杨广表面上虽然敬重杨素,但心中却深深地猜忌他。大业二年(606)杨素病重,杨广虽然表面派名医、赐上等药给杨素治病,而暗中却唯恐杨素不死。杨素知道自己位高权重,受杨广的猜忌,所以不肯吃药,最后病重而死。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韬光养晦(5)
第二是高颎被杀。
高颎是隋朝的老臣,竭尽忠诚,当朝二十余年,满朝文武,没有不佩服的。大业三年(607)杨广征调全国百姓近百万人修筑长城,高颎上书劝谏,受到杨广的斥责。高颎非常伤心,与礼部尚书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杨广,被奸臣告发。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宇文弼等人全部处死。
此外被杨广以各种理由免官的还有尚书左仆射苏威、内史令萧琮等人。
朝廷重臣一个个地倒下,使李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但他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将来成功,现在必须韬光养晦。
是不是有一天,杨广也会猜忌到我?我也会像他们一样?我该怎么办?
李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为了不受杨广的猜忌,李渊想出了一条韬光养晦的妙计———沉湎酒色。之所以选择“沉湎酒色”作为自己韬光养晦的策略,实在是迫不得已。因为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唐朝那些事开国卷
917.9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