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国六十年

文档

1

已售 0
658.4KB

数据标识:D17209488869069130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开国六十年”系列宣传语
目录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1)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2)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3)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4)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5)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6)
由“尊隋”到“代隋”:建国策略的转变(1)
由“尊隋”到“代隋”:建国策略的转变(2)
由“尊隋”到“代隋”:建国策略的转变(3)
刘文静之死:忠臣的困惑(1)
刘文静之死:忠臣的困惑(2)
刘文静之死:忠臣的困惑(3)
刘文静之死:忠臣的困惑(4)
新朝廷:重建国家制度(1)
新朝廷:重建国家制度(2)
新朝廷:重建国家制度(3)
夺陇右、平武周:西北战事多(1)
夺陇右、平武周:西北战事多(2)
夺陇右、平武周:西北战事多(3)
夺陇右、平武周:西北战事多(4)
瓦岗悲歌:小民的追梦之旅(1)
瓦岗悲歌:小民的追梦之旅(2)
瓦岗悲歌:小民的追梦之旅(3)
瓦岗悲歌:小民的追梦之旅(4)
瓦岗悲歌:小民的追梦之旅(5)
瓦岗悲歌:小民的追梦之旅(6)
降世充、灭建德:一战定乾坤(1)
降世充、灭建德:一战定乾坤(2)
降世充、灭建德:一战定乾坤(3)
降世充、灭建德:一战定乾坤(4)
李建成:被刻意歪曲的开唐英才(1)
李建成:被刻意歪曲的开唐英才(2)
李建成:被刻意歪曲的开唐英才(3)
李建成:被刻意歪曲的开唐英才(4)
兄弟反目:攻守之间(1)
兄弟反目:攻守之间(2)
兄弟反目:攻守之间(3)
兄弟反目:攻守之间(4)
决战宫门:踏血而来的“圣君”(1)
决战宫门:踏血而来的“圣君”(2)
决战宫门:踏血而来的“圣君”(3)
决战宫门:踏血而来的“圣君”(4)
太上皇的悲剧:并不快乐的晚年(1)
太上皇的悲剧:并不快乐的晚年(2)
整顿宰相班子:巩固帝位的“换血术”(1)
整顿宰相班子:巩固帝位的“换血术”(2)
整顿宰相班子:巩固帝位的“换血术”(3)
改革政府机构:完善中央集权的新举措(1)
改革政府机构:完善中央集权的新举措(2)
改革政府机构:完善中央集权的新举措(3)
改革政府机构:完善中央集权的新举措(4)
完善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1)
完善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2)
完善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3)
完善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4)
定《唐律》:依法治国的努力(1)
定《唐律》:依法治国的努力(2)
定《唐律》:依法治国的努力(3)
破东突厥:雪耻之战(1)
破东突厥:雪耻之战(2)
破东突厥:雪耻之战(3)
破东突厥:雪耻之战(4)
平吐谷浑:解河西走廊之困(1)
平吐谷浑:解河西走廊之困(2)
平吐谷浑:解河西走廊之困(3)
挺进西域:畅通“丝绸之路”(1)
挺进西域:畅通“丝绸之路”(2)
挺进西域:畅通“丝绸之路”(3)
灭薛延陀:彻底安定北方边境(1)
灭薛延陀:彻底安定北方边境(2)
灭薛延陀:彻底安定北方边境(3)
德被四夷:淡化矛盾的新思路(1)
德被四夷:淡化矛盾的新思路(2)
德被四夷:淡化矛盾的新思路(3)
华夷一家:民族平等的先声(1)
华夷一家:民族平等的先声(2)
册封与和亲:“因俗而治”谋和平(1)
册封与和亲:“因俗而治”谋和平(2)
册封与和亲:“因俗而治”谋和平(3)
册封与和亲:“因俗而治”谋和平(4)
大都会:长安城里的异域客(1)
大都会:长安城里的异域客(2)
大都会:长安城里的异域客(3)
“开国六十年”系列宣传语
历朝开国六十年2009年,我们将迎来共和国开国六十年。六十年一甲子,天干地支的一次循环,天道昭昭,演绎在人间世,是诉说不尽的沧桑,是壮怀激烈的往事。回首历史,每一个政权在开国六十年,都是跌宕起伏,动人心魄的六十年。刀光剑影有之,励精图治有之,力挽狂澜有之,歌舞升平有之。尤其是中国历史上那些强盛的朝代,大都恰逢盛世又蕴藏许多危机和挑战。几千年来,阅古察今,审时度势,你会发现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煌煌如汉,巍巍如唐,风雅如宋,纵横如明,峥嵘如清。凡此五朝,照见千古,以史为镜,得见今时。掀开历史的帷幕,让我们一睹这些朝代开国六十年来的传奇往事。只读六十年,细读六十年,品读六十年,你会别有收获。仅此六十年,让我们把目光凝聚在这天道循环的时空,把心灵沐浴在这历史变迁的长河,把灵魂寄予在这苍茫浩远的天堂。品六十年,纵横古今,挥斥方遒,激扬文字。读六十年,煮酒论史,意气风发,酣畅淋漓。
目录
一、 开国建唐(一)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二)由“尊隋”到“代隋”:建国策略的转变(三)刘文静之死:忠臣的困惑(四)新朝廷:重建国家制度二、 天下归一(一)夺陇石、平武周:西北战事多(二)瓦岗悲歌:小民的追梦之旅(三)降世充、灭建德:一战定乾坤三、 骨肉相残(一)李建成:被刻意歪曲的开唐英才(二)兄弟反目:攻守之间(三)决战宫门:踏血而来的“圣君”(四)太上皇的悲剧:并不快乐的晚年四、 革故鼎新(一)整顿宰相班子:巩固帝位的“换血术”(二)改革政府机构:完善中央集权的新举措(三)完善科举制:“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四)定《唐律》:依法治国的努力五、 威加海内(一)破东突厥:雪耻之战(二)平吐谷浑:解河西走廊之围(三)挺进西域:畅通“丝绸之路”(四)灭薛延陀:彻底安定北方边境六、 怀柔远人(一)德被四夷:淡化矛盾的新思路(二)华夷一家:民族平等的先声(三)册封与和亲:“因俗而治”谋和平(四)大都会:长安城里的异域客七、 贞观之治(一)以民为本:从来民众不可欺(二)诤谏与纳谏:民主是个好东西(三)选贤任能:人才是根本(四)尚俭节流:奢靡乃国之大患八、 守成之君(一)幸运儿:飞来的太子之位(二)学做天子:李治的储君岁月(三)贞观遗风:发展仍在继续(四)大版图:“柔弱”君主的盖世武功九、 武后夺宫(一)新生活:武氏的两次入宫(二)正位中宫:李勣的推波之功(三)大清洗:元老旧臣的末日十、 二圣临朝(一)参政:走到台前的“后宫之主”(二)争锋:帝后斗法(三)封禅:华丽表象的背后(四)平衡:“二圣”格局谁做主唐朝开国六十年大事记参考文献后记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1)
一、开国建唐唐之取天下,迟回以起,若不足以争天下之先,而天时人事适与之应以底于成。高祖意念之深,诚不可及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唐高祖》(一)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行走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肯定会发现一条“潜规则”: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会被本朝史家赋予某种特殊的才能,头上的光环被无限制地放大,他光辉神武的形象容不得半点玷污与非议,只能被供奉在庙堂之上享受朝拜与香火,在一条“神化”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但唐朝似乎是个例外,开国之功一股脑地被堆砌在太宗李世民身上,而唐朝的第一代君主——高祖李渊则被后世史家描绘成一个沉湎酒色、无所作为、胆小怕事的平庸之人。为什么唐朝如此“另类”呢?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贬低、抹黑他们的开国之君呢?历史的真相如何?李渊是否真的就是如此不堪的一个人呢?任何著名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出现,都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素质以及登上历史舞台的方式又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所以,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也就各自表现出极偶然的特质。唐高祖李渊自然也不例外。李氏家族煊赫,李渊是典型的贵族子弟。尽管史籍中对其籍贯和家世的记载都不尽真实,但可以确信,自李渊的祖父辈开始,李氏家族就已跻身处于政治中心的军事贵族集团的核心地位。李渊的祖父李虎追随西魏时的军事霸主宇文泰开拓关内局面,立有大功,官至太尉,为统兵的六柱国之一。李虎初被封为赵郡公,后又改封为陇西公。北周建立后,李虎虽已亡故,但仍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官至北周安州(今湖北安陆)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爵。他为政清明,声誉很好。李昞的妻子是独孤信(西魏统兵六柱国之一)的第四个女儿,独孤信的长女是宇文泰之子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七个女儿则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李昞与周、隋两朝的皇帝都是连襟,因此,在周、隋之际,李氏家族都安享富贵,圣眷不衰。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2)
李渊生于长安,幼年丧父,七岁袭唐国公爵。生于勋贵之家对李渊后来从事政治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首先,周、隋时代的显贵使得李渊可以毫不费力地踏上仕途,为其后来起兵建唐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其次,李渊家族“尚武”,他的祖父李虎正是因武功超群、参与佐周代魏而飞黄腾达,到了李渊这一代,这个传统不仅没有丢弃,还得到发扬。李渊就以神勇著称,他武艺高强,尤其善射,史书中记载的两件事足以为证:其一,李渊向窦氏家族求亲时,就是因射中画在门屏上的孔雀眼才成功当选为乘龙快婿;其二,李渊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在镇压龙门母端儿起义时,就曾连发七十余箭,箭箭中的,例无虚发。超人的武功,为李渊日后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加之李渊步入仕途后,历任武职,常年的戎马生涯,使他逐渐目光如炬,不但看清“隋历将尽”,而且为建唐铸就了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除了豪门背景赋予的巨大优势之外,李渊自身还有不少他人不具备的素质。一是人际关系好,朋友多。《旧唐书•高祖本纪》载李渊“倜傥豁达,任性直率,宽仁容众”,凡他接触的人“无贵贱咸得其欢心”。这样,有识之士接踵而来,天长日久,羽翼自丰。二是处事谨慎,深谙世道。长期的宦海沉浮,特别是隋炀帝滥施淫威、失道寡助的现实教训,使李渊变得十分谨慎老练,韬光养晦,能把自己的心思深深隐藏起来,连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儿女也难以觉察。三是李渊不但能“弯弓射大雕”,而且兼通文史,博学多才,既有武将的胆略气魄,又有文士的足智多谋。客观环境造成的有利条件和李渊自身所具备的素质,表明他可以担负起领导灭隋建唐、改换朝代的历史重任。李渊心存叛隋起兵的念头已非一日,只是在正式起兵之前的几年里,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大业七年(611),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拉开之后,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崩离析。目睹天下动荡的局面,李渊也产生了“代隋”的念头。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载,李渊与宇文士及“往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所谈的“时事”,即起兵反隋之事。这可由武德二年(619)宇文士及归降唐朝时,李渊笑谓裴寂的话中得到证明:“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既是武德二年之前六七年的事,当然就是太原起兵前四五年的事。裴寂劝李渊起兵在大业十三年(617),自然“皆在其后”了。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3)
大业十一年(615)四月,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抚慰使,奉命镇压此地的反隋活动。李渊的副将夏侯端见反隋义军渐成燎原之势,就劝说他:“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即李浑,隋朝大臣。隋炀帝疑其有谋反之心,诛杀其全家三十二口)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旧唐书•夏侯端传》)这番话无疑是对当时形势和李渊处境的精辟分析。对夏侯端的见解,李渊完全赞同。由此可见,李渊起兵反隋的念头,随着形势的发展也在滋生膨胀,只不过需要等待时机的成熟罢了。两年后,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这一看似平常的任命却成为推动历史转折的契机。隋朝末年,起义军遍地开花,在黄河下游、江淮之间几乎全被起义军控制的时候,隋朝在北方控制的最重要据点除了西安、洛阳之外,就数太原了。控制了太原,无疑就等于在隋的心脏地带建立了稳定的根据地。因此,李渊把这次任命看成是天赐良机,把太原看做是自己的“福地”,私下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这年四月,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副留守高君雅率军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协力拒战,但出师不利,被突厥打败。愤怒的隋炀帝要惩治李渊和王仁恭。当李渊将被押往江都问罪之时,他无限懊恼地对李世民说:“太原乃是王者龙兴之地,我正是因为此而被怀疑,并招来杀身之祸。没有及时举兵,我真是后悔啊!”由上可见,李渊到太原之后,反隋的心志更加坚决,把太原变成了反隋的大本营。他命长子李建成密切联络河东(今山西永济)各军事割据势力;命次子李世民在晋阳(今山西太原)招兵买马,积蓄力量;他自己也广泛搜罗人才,逃避征辽诏令的隋朝官员、犯法逃亡的有罪之人全部委以重任,为反隋大业进行着积极的组织准备。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以“伐辽”为借口,指使刘文静伪造了一份隋炀帝的诏书,扬言征集太原、西河、雁门、马邑等地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全部当兵,决定在岁末集中于涿郡(今北京西南),再次东征高丽。听到这个消息,百姓人心惶惶。如此一来,李渊不仅为自己起兵反隋制造了条件,同时还可以乘机在人心混乱的情况下,广结贤士,扩充实力,壮大队伍,真可谓一箭双雕。二月,李渊又借口刘武周谋反,以“讨刘”为名,下令李世民与刘文静等广泛征兵,并日夜加紧训练,为起事做准备。五月,李渊设计剪除了隋朝派来的亲信王威、高君雅二人,纯洁了队伍,扫清了障碍。处决王、高二人,表明李渊已公开与隋朝决裂,吹响了起兵反隋的号角,拉开了创建大唐的序幕。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4)
李渊既然已经决定起兵,他就必须要正视与突厥——这股北方强盛势力的关系,因为,此时突厥的强大和攻击力是任何政治势力都不能漠视的。隋朝末年,突厥走上快速的发展道路,实力大增的突厥对在中原地区活动的政治力量任意捭阖,肆意插手地区事务。在突厥的强大压力下,隋末北方的割据者如陇西薛举、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马邑刘武周、朔方梁师都、河西李轨、北平高开道等都向突厥称臣,接受其可汗封号。显而易见,当时北方所有的割据者无一例外地要依靠突厥的扶持,没有谁可以不借助突厥的支持而称雄一方。李渊在太原起兵之初,与所有割据者的身份地位并无多少区别,但他并不甘心做一般的割据者。他是一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的目标是要进取关中,夺取全国政权。从战略全局来说,李渊在起兵前的顾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兵行已后,突厥南侵”,难以抵防;二是担心北方群雄联络突厥扰其背后,“引为边患”,妨碍自己全力进军关中。这两点是影响李渊能否在太原起兵以及起兵后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李渊经过反复权衡,认识到要消除隐患,必须效法北方其他割据者,向突厥“屈节连和”。因为他已清楚地看到,“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于是,在对当时形势做了全面的剖析和估计后,李渊制定了北连突厥的政策。在这种策略的推动下,李渊亲自写信给突厥可汗,在信中,李渊向突厥可汗提出三点要求:一、恢复隋文帝时的和亲政策;二、征伐中所得的“子女玉帛”全部归突厥;三、请突厥不要深入内地,坐享其成即可。在给突厥可汗的信封上,李渊坚持用“启”而不用“书”,以下对上的意思成功建构了与突厥的和平关系,免除了后顾之忧。突厥可汗接到信后,十分高兴,遣使通报李渊,表示愿意派兵协助攻取长安。大业十三年(617)六月,突厥使者运送千匹战马到太原交易,并许诺要派兵相助,派多少兵由李渊自定。为了防止刘武周勾结突厥进犯太原,李渊又派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突厥出兵,共取长安。临行前,李渊告诫刘文静说:“突厥骑兵进中原,这本是老百姓的大祸害。我之所以要他们前来,是担心刘武周勾结他们扰乱边疆,威胁后方。再说,突厥战马靠游牧,不费草料,稍微用来壮大声威就可以了。只要几百人即可,不要多了。”后来,突厥真的派兵五百、马匹两千来援,李渊得知后,很是兴奋,高兴地说:“这真是上天派来助我完成大业的力量啊!”在与突厥成功结盟并获得安定的后方之后,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七月命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亲自与李建成、李世民率军三万兵发长安,正式走上反隋的道路。
谁是首谋者:太原起兵的是是非非(5)
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不难看出,李渊是一个老成持重、胸怀大志、富于斗争策略的人。太原起兵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的。其实,从当时各阶层人士的众望所归和李氏父子自身的条件而论,李渊的确是起兵的首谋者。晋阳长姜谟察觉到李渊的动作,私下对自己
data icon
唐朝开国六十年
1
已售 0
658.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