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丽

哈尔滨档案

文档

1

已售 0
741.23KB

数据标识:D17209481070819566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作者介绍
译者介绍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评论
目录
本书主要人物
楔子:好奇心(1)
楔子:好奇心(2)
里加的“宝藏”(1)
里加的“宝藏”(2)
里加的“宝藏”(3)
里加的“宝藏”(4)
里加的“宝藏”(5)
里加的“宝藏”(6)
里加的“宝藏”(7)
泪洒高尔基市(1)
泪洒高尔基市(2)
泪洒高尔基市(3)
泪洒高尔基市(4)
泪洒高尔基市(5)
泪洒高尔基市(6)
泪洒高尔基市(7)
泪洒高尔基市(8)
泪洒高尔基市(9)
满洲大草原(1)
满洲大草原(2)
满洲大草原(3)
满洲大草原(4)
满洲大草原(5)
满洲大草原(6)
骨肉离散(1)
骨肉离散(2)
骨肉离散(3)
骨肉离散(4)
骨肉离散(5)
骨肉离散(6)
骨肉离散(7)
骨肉离散(8)
骨肉离散(9)
骨肉离散(10)
骨肉离散(11)
骨肉离散(12)
10月的“黑渡鸦”(1)
10月的“黑渡鸦”(2)
10月的“黑渡鸦”(3)
10月的“黑渡鸦”(4)
10月的“黑渡鸦”(5)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1)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2)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3)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4)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5)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6)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7)
高尔基市的?本间谍(8)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9)
渡鸦去而复返(1)
渡鸦去而复返(2)
渡鸦去而复返(3)
渡鸦去而复返(4)
渡鸦去而复返(5)
渡鸦去而复返(6)
渡鸦去而复返(7)
作者介绍
玛拉•莫斯塔芬MaraMoustafine1954年出生于中国哈尔滨的一个融合了犹太、俄罗斯和鞑靼民族的家庭,1959年随家人移居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后,曾任外交官、情报分析员、记者及商业机构高级主管。
SecretsandSpies一书由澳大利亚兰登书屋2002年出版。
译者介绍
李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商务部培训中心教授。1946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英语系,1968年起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中短篇小说集《秋天的微笑》等,1979年起从事文学翻译,迄今为止已翻译出版澳大利亚、英美文学、文化、历史专著四十余部,其中长篇小说《浪子》获澳大利亚政府1996年首次在中国颁发的翻译奖,长篇纪实文学《纳瑞斯金公园最后的散步》获2000年亚太地区翻译银奖。
郇忠内蒙古大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美国波斯顿学院。与李尧合作翻译长篇小说《红线》,《心中的明天》等多部文学作品。
情报人员与间谍——哈尔滨档案(暂名)
内容简介
《情报人员与间谍——哈尔滨档案》“SecretsandSpies—TheHarbinFiles”是俄裔澳大利亚作家玛拉•莫斯特芬(MaraMoustafine)的处女作。玛拉•莫斯特芬1954年出生于中国的哈尔滨;1959年随同外祖父蒙特亚和外祖母吉塔以及父母亲一起移居到澳大利亚的悉尼。但孩提时期在哈尔滨那个俄国人社区里的生活却始终隐隐约约地印在她的脑海里,令她感到恋恋不舍。长大成人以后,有一天在外祖母的相册里发现了一张外祖母的妹妹玛亚•奥尼库尔的照片。奥尼库尔一家从中国回到苏联后,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受难。玛拉•莫斯特芬一方面对奥尼库尔加悲惨命运之谜感到好奇;另一方面出于她自己特殊的身份背景而感到,奥尼库尔一家在冲突发源地满洲和斯大林集权主义横行的苏联的经历,必定会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日、苏三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重大课题。因此,她决心揭开奥尼库尔一家悲惨命运的秘密,从1992年起,开始了漫漫的揭秘之旅。
从悉尼到以色列、纽约,从上海、哈尔滨到莫斯科、高尔基城和弗拉迪沃斯托克,玛拉•莫斯特芬的足迹踏遍了她的亲戚生活过的地方以及知情人所在的地方。她在亲戚家里收集照片、信件和谈话录音资料;在哈尔滨、上海、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等地的档案管里查阅有关在中国的犹太人的资料;在高尔基城、弗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克格勃的档案馆里查阅对犯人的审讯记录,在莫斯科克格勃总部探秘苏联秘密警察总部的命令、文件等;她还到奥尼库尔家住过的公寓怀念,到埋葬他们的墓地凭吊。十年磨一剑,玛拉•莫斯特芬终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翔实的资料,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奥尼库尔一家悲惨命运的谜团。
30年代,在日本占领东北后的动荡局势中,3万多个持有苏联护照的俄国人家庭离开满洲,怀着激动和期待,返回他们向往的“祖国”苏联。1937年6月,以国防部副部长图洽科夫斯基元帅为首的八名高级将领因为阴谋与德国人勾结而被捕,消息宣布后,次日即被枪决。对帮助德国人和日本人从事经济破坏和叛国活动的犯罪分子的新一轮大清洗很快从上层领导波及到全国。于是,所有的“哈尔滨人”都成了逮捕的对象。不仅如此,被捕的对象很快就扩大到从满洲甚至从中国返回苏联的人。2002年的统计表明,在那次大清洗中,包括奥尼库尔一家人在内的“哈尔滨人”,被捕的有48133人。被处决的有30992人。全苏联的死难者有几百万人之多。直到50年代中期,奥尼库尔一家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
《情报人员与间谍——哈尔滨档案》是一部用档案材料、照片、书信文件和回忆记录等材料勾勒出来的家族史。真实、感人、催人泪下。但它不是一部描写家族成员悲欢离合的普通的家族历史,而是20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移民在冲突发源地满洲的政治、战争漩涡中苦苦挣扎,以及在斯大林主义恐怖的漩涡中被吞没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它是发自内心地对集权政治的控诉,是对和平、人权的呼唤。
此书获得4个奖项:
2004年澳大利亚国家传记文学奖
2003年新南威尔士州文学奖
2004年环太平洋地区图书奖提名
2004年塔斯马尼亚太平洋历史图书奖
图书目录
中文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里加的“珍藏品”
第二章高尔基(地名)的眼泪
第三章满洲大草原
第四章离别来临
第五章从满洲国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第六章十月的黑渡鸦
第七章高尔基的“日本奸细”
第八章渡鸦去而复返
第九章所有来自哈尔滨的人都是逮捕的对象
第十章幸存者
第十一章哈巴罗夫斯克的亲人
第十二章远东的奸细
第十三章补偿
第十四章重返哈尔滨
第十五章去开垦处女地还是去悉尼
第十六章延续
后记
评论
这是个非同寻常的旅行故事。其中,生存的挣扎与怀疑的压力令人窒息而又引人入胜。
——ThomasKeneally,《辛德勒名单》的作者
该书既是一本回忆录,也是一个侦探故事和一本依据历史调查的著作。作者在1959年随父母从哈尔滨的俄国人社区移居澳大利亚,但是她的很多亲戚却返回了苏联。穿越时空的对亲属的模糊记忆使Mara开始了对克格勃档案的漫长而艰辛的搜索。得益于作者的坚韧毅力和一次又一次的好运,越来越多的材料被发现,亲属们在斯大林时期的悲惨遭遇越来越清晰。读者将与作者一同进行这次探寻之旅。这是一个饱含激情而引人入胜的移民故事。作者在其中苦苦寻找着塑造她自己和她家庭的所有力量——无论这种力量来自我们当地,还是世界其他地方。
——2003年新南威尔士州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评语
本书是发自内心的哭泣。每一页都带着我更深入地倾听黑暗年代最耸人听闻的悲惨故事。Mara以非同寻常的描述能力刻画了她从未谋面的一家人的生活。她将集权主义受害者变成我们可以触摸,可以交流的生动的人物——她对他们生活的描写是如此细腻传神,她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愤怒是如此深沉刻骨。这本书是对上世纪最不人道的事件的抗议和愤慨。我衷心地祝贺Mara和被她以传神之笔化为现在的过去。
——MonicaAttard,ABC记者
我们能不能不在真实与历史面前转过脸去?
——王蒙
目录
中文版前言
楔子 好奇心
里加的“宝藏”
泪洒高尔基市
满洲大草原
骨肉离散
从伪满洲国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10月的“黑渡鸦”
高尔基市的日本间谍
渡鸦去而复返
“哈尔滨命令”
幸存者
哈巴罗夫斯克的亲人
远东的奸细
平反昭雪
重返哈尔滨
去赫鲁晓夫的“处女地”还是去悉尼?
亲人的足迹
中文版后记
致谢
译后记
谨以此书
献给数十年来以勇气跨越几大洲的我的家族
本书主要人物
基尔什•莫尔杜鲍维奇•奥尼库尔:我的曾外祖父。1937年10月7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8年1月14日被内务部枪决。1956年10月22日获得平反。
切斯娜•阿勃拉莫芙娜•奥尼库尔:我的曾外祖母。1938年6月14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8年10月20日被内务部判处流放哈萨克斯坦5年。1956年4月28日获得平反。
阿勃拉姆•格里高利耶维奇•奥尼库尔:我的大舅姥爷。曾任职于苏联内务部。1937年10月17日,大清洗中在哈巴罗夫斯克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9年10月4日被内务部军事法庭判处10年徒刑。1941年2月11日,因冻饿死于北极圈附近的劳改营,时年33岁。1957年2月获得平反。
玛亚(玛丽亚•格里高利耶芙娜•奥尼库尔):我的姨姥姥。1937年10月2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8年1月14日被内务部枪决,时年26岁。1956年10月22日,获得平反。
亚沙(雅可夫•格里高利耶维奇•奥尼库尔):我的舅姥爷。1937年10月2日,大清洗中在高尔基市因日本间谍罪被捕;1937年12月24日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1941年8月,被提前释放。1956年4月28日获得平反。
加里娅:我的舅姥姥,亚沙的妻子。先仍居住在里加。
基塔:我的外祖母。1999年病逝于澳大利亚。
莫佳•扎列茨基:我的外祖父。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著名的俄裔牲畜商人。
伊娜:我的母亲。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居澳大利亚。
阿莱克•穆斯塔芬:我的父亲。鞑靼-俄罗斯混血儿,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居澳大利亚。
中文版前言
李尧发来的邮件“主题”一栏赫然写“关于你的《哈尔滨档案》的翻译。”我看了大吃一惊。这封邮件于2007年6月到达。那时候,我正在墨尔本,搞一个关于“人种学”的课题。对于我,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而不得不苦干两个星期。那天,我还看了一部让人心酸的俄罗斯电影,颇有点身心俱疲的感觉。晚上回到住处,什么也不想做,只想马上躺下睡觉。可我还是先打开电脑,看看有没有和明天的工作有关的邮件。我迅速浏览着,目光被这封署名李尧,显然来自中国的邮件所吸引。我立刻打开。
礼节性的问候过后,“现在我正在翻译你的《哈尔滨档案》”这句话映入我的眼帘。
此话怎讲?他在翻译我的书?谁允许他翻译了?我立刻睡意全无。他甚至说,打算年底翻译完此书,争取在中国早日出版。这个人是谁呀?他怎么敢在我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擅自做主,“翻译出版”我的著作!几年前我在哈尔滨参加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并且在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那以后,我收到过好几封邮件,都表示想“迅速”翻译我的著作。我对这种事情很警惕。我认为,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外一种语言,翻得不好,还不如不翻。
不过,这封邮件不同。这个神秘的李尧,不但信写得礼貌而且十分流畅,还提到他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尼古拉斯•周思的朋友和译者。我认识周思,前不久我们还见过面。信的最后,李尧说希望在澳大利亚见到我,讨论一下翻译、出版这本书的具体细节,包括版权。我意识到,他已经考虑并且充分尊重了我的“知识产权”。但是,什么时候能和他见面还不得而知。
平静下来之后,我又从头到尾认真看了一遍邮件,注意到刚才忽略了的一句话:“这本书是澳大利亚驻华大使夫人两年前推荐给我的。可是我的工作非常忙,一直拖到现在才着手翻译。”
我渐渐想起这段往事。整整两年前,我到北京看望艾伦•托玛斯大使。他是我原来做外交官时的同事。大使夫人萨利•波斯维克对《哈尔滨档案》的出版表示祝贺之后,再三说,中国读者可能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她还告诉我,有个中国教授专门翻译澳大利亚作家的作品,已经翻译出版了十几位澳大利亚著名作家的文学、文化、历史专著。她提到好多作家的名字,不过我只记得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辛德勒名单》的作者托玛斯•肯尼里,还有尼古拉斯•周思。萨利•波斯维克说,过几天大使和她将在大使官邸宴请托玛斯•肯尼里,李尧教授也应邀出席,问我愿不愿意把《哈尔滨档案》转交给他?我立刻抓住这个机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哈尔滨档案》就是我的在哈尔滨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家族的故事。
离开北京之前,我给萨利•波斯维克留下一本《哈尔滨档案》,我甚至在扉页上写下送给这位教授的字样?可是回到悉尼之后,一直忙于工作,就把这件事情忘到脑后。
我在这天早些时候收到的一封邮件里得到了李尧何时来访的答案。信正是他提到的尼古拉斯•周思写来的。尼克是作家、大学教授,上世纪80年代末在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任文化参赞,现在也仍然为推动两国的文化交流努力工作。李尧给他发邮件,问他认不认识我,有没有我的联系方式,因为他正在翻译我的书,更因为,他将在七、八月间访问澳大利亚的4座城市、6所大学,他想在悉尼访问期间见我一面。
我真的激动了!立刻给李尧回信,告诉他,来信收到,知道他在翻译我的书非常高兴。随后的两个月里,李尧鼓励我再补写一章,把《哈尔滨档案》英文版出版后发生的,我一直想告诉读者的事情写出来。他还建议我在中文版里再增加一些上世纪30年代俄罗斯犹太人在哈尔滨生活的照片。他说中国读者一定很感兴趣。
离李尧访问澳大利亚的时间越来越近。我发邮件邀请他见面后到我家吃饭,告诉他,我的父母都能说流利的中文。李尧接受了我的邀请,还说要给我父亲带一瓶东北烈酒。因为他知道我的父亲来自寒冷的中国东北,一定深深地怀念那个遥远的地方。
和李尧的见面令人难忘。他刚过60,目睹了半个世纪间中国的风云变幻,是一位真正的国际型文化人。我们的谈话天马行空,从翻译的艰难到出版的快乐,从风景秀丽的澳大利亚到我们共同的根——中国。我的丈夫安德鲁的父母都是波兰犹太人,他们由于获得日本外交官杉原颁发的签证才辗转来到中国上海,逃过法西斯大屠杀。和他们同时逃到上海,幸免遇难的波兰犹太人还有1200名。安德鲁在网上制作了一个节目《芳白路的七分枝圣烛台》,讲述的就是犹太人在上海的这段历史。李尧对这个节目极感兴趣。
我的父母到来之后,谈话变成中文。他们给李尧讲了许多当年在中国生活的故事。没有什么比看到我的父母说中文更让人高兴的事情了。他们是上世纪40年代末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东方研究系读书时学的中文。每逢看到他们说中文,我就特别后悔,自己在有条件学习中文的时候,没有学习。我的父母和李尧有许多共同点。他们3个人都以语言为工具。我的父母是中文和俄文翻译,尤以理工科见长;李尧把英、美文学和澳大利亚文学翻译成中文。他也出生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我的许多亲戚曾经在内蒙古海拉尔生活)。他们都喜欢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追忆往事的快乐在我们喜欢去的中餐馆继续着。我们一起吃北京烤鸭、饺子和别的可口的菜肴。吃甜食的时候,李尧和我的父母都想起他们喜欢的中国革命歌曲,不由得轻声哼唱起来。谈起著名的歌剧《白毛女》,他们都情不自禁放开喉咙唱了起来。接下去,我们还合唱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流行的苏联歌曲,包括《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李尧用中文,我和我的父母用俄文。
在李尧离开澳大利亚之前,我有幸又见到他几次。一次是他在西悉尼大学做题为《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学术报告,另一次是在墨尔本。那天晚
data icon
哈尔滨档案
1
已售 0
741.2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