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魏吖

和珅其人

文档

0.8

已售 0
466.83KB

数据标识:D17209465175331455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和珅其人》前言一
《和珅其人》目录
 满洲崛起与长白山麓满族大姓
 先祖噶哈察鸾与和珅的家庭出身
 在“康乾盛世”中度过的青少年时期
 咸安宫的官学生
 英廉的孙女婿
 仕“奇缘”
 邀恩取宠受青睐
 君主的嬖臣与佞臣
 连年升迁,飞黄腾达
 查审李侍尧
 攀高枝与皇室联姻
 奉使济南查办国泰、于易简
 敛财能手与守财奴
 不囿旧规 ,变更成法
 善于处理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的能手
 人称“二皇帝”
《和珅其人》前言一
“和珅”这个名字,近年来由于涉及他的影视、戏剧作品颇多,各种有关他的著述、讲座也层出不穷。因此,可以说他已经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炙手可热的人物;并成为了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谈论的话题之一。但是,在当今的舞台上、书籍中同一个“和珅”,其实却形象不同,评价有别,真可谓是“一人千面”,形形色色,“白脸”、“红脸”脸谱各异;而且对于他的一生,特别是他在清朝乾隆朝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二十多年中的所作所为,人们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聚讼纷纭,褒贬各异,莫衷一是;也就是说,对于他一生的“是非功过”的评价,尚需认真地探讨
和深入研究,并最后做出一个恰当、公允的评价。
本来有关历史的影视、戏剧(包括“戏说剧”与“正剧”)、小说,乃至不伦不类的所谓“历史读物”,本应该是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的框架下,在不违背历史理性与不违背社会常识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升华,尽而可以适当的虚构、夸张;成为凝聚着导演和作者无数心血和智慧,蕴涵着他们对历史的信息与独到的见解,进行加工和再创造的结晶。而不应该是随意理解,任意抄作,甚至刻意歪曲、篡改、捏造,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说到底大多数均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结果制造出了一批不负责任的歪曲事实,胡编滥造,东抄西拼,全无体例章法,胡打乱闹,以讹传讹,漏洞百出,招摇过市的伪劣、短命的“产品”。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决不是像《宰相刘罗锅》、《铁嘴铜牙纪晓岚》、《梦断紫禁城》、《和珅全传》、《和珅秘传》、《和珅成败论》……中所描绘的那样完全是一副权谋奸诈的形象;是个只知贪污腐败,龌龊、无能,令人作呕与讨厌的丑类。而历史上的和珅其人,不光是个“蠹国肥家,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大贪官;同时他“不但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而且他还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大能人。”(参见著名清史专家王锺翰先生为《和珅评传》所写的序言)这就是说,除了他具有“贪赃枉法,祸国殃民”一面外,他还是一位长相俊秀、精明强干、机敏聪慧、博学多才,爱好广泛,幽默诙谐,善于理财,长于内务,……并且还是一位不错的外交家和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能手,因此深得乾隆皇帝青睐、信赖、依靠,成为他“倚以为重”,须臾不能离开的左膀右臂。
话说回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在众多的文武百官中,“清官”、“勇将”确实是有,但那只是少数,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文官爱财,武官怕死”,那才是大多数。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和真实的写照。因此在那个时代,贪官比比皆是,多如牛毛。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数不胜数,特别是受到国君、皇帝青睐的政府大员们(当然也包括掌权的太监),更是如此。例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主父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嬖臣和士开,唐朝的崔湜、元载,五代十国时期的赵在礼,宋朝的王黼、朱勔、蔡京、秦桧,明朝的严嵩,刘瑾、魏忠贤,以至连万历年间的“改革家”张居正等人,最后或迟或早都走上了贪腐之路,无一例外的都成为了大贪官。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了“刑场上的红顶子”,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耻下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和珅从一个三等轻车都尉,一步步地爬上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即所谓“真宰相”),最后变成一个富可敌国的头号的大贪官,是不足为怪的。他平日表现出来的横、狠、贪、骄、诈、奢,爱财、爱色、爱虚荣……这一切都是贪官们的普遍现象、共同规律和人生轨迹,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总之,和珅可以说是一位生前死后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虽然嘉庆皇帝亲政后,以“二十大罪状”,认为他“十恶不赦”,罪该万死,立刻将其诛杀。但是,在他颁布的一系列上谕中,也不得不承认和珅“精明敏达,原有微劳足录,是以高宗纯皇帝(即乾隆皇帝——笔者注)加以厚恩。”而且,他在处死和珅不久的嘉庆四年二月初五日的上谕中还解释说:“朕速办和珅者,原为伊在内蒙蔽、掣肘,使军营不得成功也。”这也就是说,他之所以刚一亲政,就马上处理和珅,主要是因为和珅主持镇压“白莲教起义”不力;同时他还指出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和珅罪之大者,盖由其事权过重”、“弄权舞弊,僭妄多端”、“内外官员畏其声势,不敢违拗”。至于和珅其它“罪状”皆在其次。说实在的,嘉庆皇帝亲政如不立即诛除和珅,“杀一儆百”,那就会影响他独断朝纲与“肃清庶政,整饬官方”,重新恢复、树立皇帝尊严和威信。同时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乃父弘历的过错开脱,把一切功劳全留给乾隆皇帝;而把“诸务废弛”等一切罪过,全部推给和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和珅也是政权更替过程中的“牺牲品”。
此外,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等人,都认为和珅,“认识问题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并对和珅的“机智”和“尊严”以及“和蔼可亲”的态度,“不能不深表钦佩”。那么,历史上的和珅其人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本小册子的写作初衷,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下面笔者将一一道来。
《和珅其人》目录
第一章 家世源流
一满洲崛起与长白山麓满族大姓——钮祜禄氏
二先祖噶哈察鸾与和珅的家庭出身
三在“康乾盛世”中度过的青少年时期
第二章八旗子弟中的翘楚
一咸安宫的官学生
二英廉的孙女婿
三入仕“奇缘”
四邀恩取宠受青睐
第三章 青云直上
一君主的嬖臣与佞臣
二连年升迁,飞黄腾达
三审查李侍尧
四攀高枝与皇室联姻
五奉使济南查办国泰、于易简
六敛财能手与守财奴
七不囿旧规,变更成法
八善于处理民族事务与外交事务的能手
九人称“二皇帝”
第四章干预文化、教育事务
一受命主持多种典籍的编纂
二充任各种文化教育官员
三和珅与《红楼梦》的流传之谜
第五章拉帮结伙,找保护伞
一培植亲信,打击异己
二多行不义,必有反者
三拉大旗,找保护伞
第六章贪污受贿, 积累家财
一独揽大权于一身
二庞大贪污网的形成
三敛财有术,能捞就捞
四大兴土木,营建豪宅
五生活奢华,情趣广泛
第七章乾隆让位,退居太上
一乾隆帝内禅嘉庆帝登极
二挟太上皇以令皇帝
三皇帝也得让三分
第八章嘉庆帝亲政诛和珅
一太上皇突然病逝
二和珅被拘禁
三被赐自尽
四廿载枉劳神
第九章和珅家产知多少
一被夸大的家产
二和珅家产考实
三和珅家产何处去
四树倒猢狲
五和珅家的后人
后记
附录一和珅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满洲崛起与长白山麓满族大姓
满洲崛起于祖国东北地区,其统治民族满族,最早可以追溯自世代生息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人(其先人在先秦时期称“肃慎”,两汉三国时期称“挹娄”,两晋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鞊”,唐末五代开始称“女真”)。明朝时,女真人分为建州、野人、海西三大部。建州女真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北部至牡丹江、绥芬河一带,是三部中实力最强,受汉族文化影响最深,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明朝中叶,由于野人女真的不断侵扰,建州女真开始往南迁移,宣德年间,主要活动于图门江、鸭绿江流域,最后在明英宗统治时期,迁居到浑河、苏子河上游一带;并以“费阿拉”(亦称“费雅郎阿”,即所谓“旧老城”)与“赫图阿拉”地方(此二地均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为中心的地区定居下来。
明朝政府对“女真三部”的统治,主要是采取“使其各自雄长,不相归一”的“分而治之”政策,常常是打一部,拉一部,在他们之间制造各种矛盾,再加上实行防、抚、剿三管齐下的手法,使其各部相互牵制,不相统一。因此,一直到明朝后期,中央政府对女真各部还实行着有效的统治。后来明政府看到建州女真逐渐强大起来,便将其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
后金创始人努尔哈赤就出身于建州左卫的头领(“都指挥使”)之家,姓爱新觉罗。据说他的先祖布库里雍顺是仙女佛库仑在长白山天池沐浴后,吃了放在她衣服上的灵鹊衔来的(红)果子所生。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而已,不必认真。但是,他的六世祖猛哥铁木耳(亦称孟特穆)却确实做过建州左卫的都指挥使;其曾祖父福满柱(亦称福满)与其祖父觉昌安(亦称叫场)也都做过建州左卫的都指挥使;他的父亲塔克世(亦称塔失、他失)后来继任该职。努尔哈赤10岁时,其生母去世;因受不了继母虐待,19岁时与其父分家另过。此后,他曾带着当地的土特产到抚顺城与汉族商人进行贸易,也曾在明将李成梁部下当差;从而使他深刻了解了汉族文化、习俗(如,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影响很深),并初步掌握了明朝在辽东的实际情况。万历十年(1582年),李成梁在帮助建州卫苏克素护部图伦城主尼堪外兰攻打建州右卫酋长阿台时,误杀了觉昌安和塔克世。事后明政府虽然任命努尔哈赤承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都督佥事,并加封龙虎将军头衔,同时还赐他30余封敕书和30匹马,以表歉意。但这一切始终也未能平息努尔哈赤心中的怒火;误杀一事成了他日后反明的口实。当年五月,努尔哈赤以其父留下的13副盔甲起兵,以为父、祖报仇为名,率众讨伐尼堪外兰,并从此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经过20余年的征战,最后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创立了“八旗制度”[这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原来女真人进行狩猎、生产和军事行动时,每10人为一基本单位,名为“牛录”(满语,汉译为“箭”),其头目称“额真”(汉译为“主”),即所谓汉译“佐领”。实力壮大后,改为每300人为一“牛录”,5个“牛录”为一“甲喇”(满语,亦称“札兰”,汉译“世”、“代”、“辈”等意),总共1500人,其头目为“甲喇额真”,汉译为“参领”。5个甲喇为一“固山”(满语,汉译为“旗”),共7500人,其头目为“固山额真”(即旗主),汉译为“都统” ],随即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建立了后金国,公开与明朝分庭抗礼。
钮祜禄氏是满洲八旗氏族中的大姓和望族。它是一个既古老,又人口较多的姓氏;其地域也分布较广。清代的许多名人与文臣武将都姓此姓,甚至连皇后、皇妃亦有不少人出自此姓。例如,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的生母,额亦都的后裔)、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与恭顺皇贵妃、道光帝的孝穆成皇后和孝全成皇后(咸丰帝的生母),以及咸丰帝的原皇后孝贞显皇后等。由于钮祜禄氏分布地区不同,因此在《御制八旗氏族通谱》中又往往分为××地方钮祜禄氏。和珅一家属于英额地方钮祜禄氏。英额系指辽宁省东部的“英崿(额)峪”地方。此地盛产一种名叫“英崿秋”的野生小果子,酸甜可口,非常好吃,在清朝是一种进贡品。“英额峪”地方,现在叫“英额门”,是今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个乡镇。此地有一条小河名“英额河”,从这里流向西南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界,最后注入浑河。当时此地是一个小小的军事、交通要地,设有“柳条边门”(即明朝所修“柳条边墙”的“边门”即“英额门”)。此地离后金国的都城“费阿拉”与“赫图阿拉”不远,地位比较重要。
“英额地方钮祜禄氏”,原来都生活在长白山地区,后来也是跟随建州女真部迁移至此的。例如,清朝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就“世居长白山”,后来他祖父阿陵阿跟随建洲左卫一起,“移居英额峪”。 额亦都一家是满族的巨室大户,颇具赀财,殷实富裕,一直雄居乡里,远近知名。阿陵阿在部族中很有声望,被人们称为“拜颜?(满语,亦称“巴延”、“巴颜”,意为“富翁”)。额亦都尚在童年时候,父母就被仇家所杀;他本人因躲藏在邻村友人家中,才得以幸免。当时他怀着对亲人的无比思念与对仇人的刻骨仇恨,发誓一定要报此深仇大恨。于是当他刚刚13岁时,就只身找到仇人家里,“手刃其仇”。然后为了避难便投奔到嘉木湖寨长、姑父木通阿家,依靠姑母、姑父生活。万历八年(1580年),他在姑父家与努尔哈赤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彼此结成生死之交。从此他一直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成为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是当时著名的勇将,为后金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和珅虽非额亦都的直系,但他们同属同一个地方的同一姓氏,推测他们之间应该多少会有血缘关系。
 先祖噶哈察鸾与和珅的家庭出身
根据《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记载,和珅的直系先祖叫噶哈察鸾,其旗籍属于满洲“正红旗”。他在后金国建立初期,就归顺了努尔哈赤,成为了八旗军的一员战将。他是赖卢浑都督的亲伯父。他的四世孙倭琛在清军入关时,曾以“前锋”的身份从征山西,攻打蒲城(今永济县)时,首先登上城楼,攻克该城后,因军功被赐予“巴图鲁”(满语,即“勇士”、“英雄”之意)称号,授骑都尉官职。后来,由于他在攻打浙江舟山时又立下战功,而加一等云骑尉,官至杭州副都统。噶哈察鸾的另外三个四世孙,一个叫阿尔吉禅官至郎中,兼佐领;另两个分别叫雅尔吉与达珠瑚都曾任护军校的官职。五世孙锡礼浑也曾任护军校,纳鼐曾任山西布政使,常绶曾任给事中,图尔泰与爱唐阿二人都曾担任过御史,兼佐领。拉汉泰曾任郎中。察哈达曾任笔帖式。郎深泰曾任佐领。尼雅哈纳,由闲散兵丁随清军入关经北京,征伐山东,由于梯攻河间府时,首先登上城墙,于是清军很快攻下该城,因战功赐“巴图鲁”称号,并被授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正三品,每年的俸禄大约为禄米80石,奉银160两)。死后其子鄂锡礼袭职,遇恩诏加二等轻车都尉。死后由其弟蒙鄂绰袭职。他死后由其子武勒袭职,死后由其亲叔之子(即堂弟)长生袭职。长生死后由其子阿哈硕色袭职,并兼任佐领;同时由于他在从征新疆准噶尔的战争中,在一个叫和通呼尔哈脑尔地方,“击贼身亡”而受到嘉奖。其叔父伊兰泰袭职时,削去了恩诏所加之职,仍曾袭三等轻车都尉,历任护军统领,兼佐领。死后由尼雅哈纳的四世孙常保袭职;后因追叙阿哈硕色战功,赠一等云骑尉。他死后由其长子善宝(即和珅)承袭其职。下面简单地把和珅家系列表如下:
和珅家系简表
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和珅家族世代行伍,并获有战功;特别是其高祖(即五世祖)尼雅哈纳凭借战功,为其后代挣下了一个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可以“世袭往替”。和珅的父亲常保袭职后,还曾担任过福建副都统的官职;此时,皇上还因追叙他兄弟阿哈硕色的军功,又特别赐予了他家一个一等云骑尉的官职。
“和珅”是其“满语”名字的音译,如果译成汉文应该是“三纲之纲”的意思。他的乳名叫“善宝”,字致斋,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八旗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他们一家在顺治元年(1644年),与其它八旗军民一起从龙入关进入京师(今北京)后,便按着当时的规制:汉人全部迁出内城,其房屋由八旗军民居住;又按“旗分制”规定八旗军民严格按照旗分不同划分住处。特别是在清朝前期,京师的内城设有按满洲、蒙古、汉军等旗籍划分的24都统衙门,各旗分别有自己的驻防领地和固定教场、学校等设施。至于各旗人员的家居住处,也是按旗分不同,分别住在不同的区域。一般说来,这一规定从清初至清末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当时的具体规定如下:
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清皇族属于此旗);
正黄旗居德胜门内;
正白旗居东直门内;
(以上三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
镶白旗居朝阳门内;
正红旗居西直门内;
镶红旗居阜成门内;
正蓝旗居崇文门内;
镶蓝旗居宣武门内;
(以上五旗为“下五旗”。)
据清史档案与和珅的《嘉乐堂诗集》的“诗注”记载,他家隶属于满洲正红旗二甲喇,其原来的宅第坐落在西直门内驴肉胡同(民国后改为“礼路胡同”,即今“西四头条”)的东头;坐落在著名古刹“广济寺”(今中国佛教协会驻地)后面,离该寺不到一箭射程的地方。和珅与其弟和琳都出生在这里;一直共同居住到他家的旗籍被抬入正黄旗,和珅家才迁至到正黄旗领地德胜门内什刹海畔的大宅第,即今北京西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然而,关于和珅的出身,以往人们总认为他出身“低微”、“贫贱”;甚至有人说他家出身“包衣”(满语,汉译为:家里供使用的“奴仆”、“用人”等)。这种观点也影响到了一些外国人。例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来华的英国特使
data icon
和珅其人
0.8
已售 0
466.8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