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引言
第一章 少年时光(1)
第一章 少年时光(2)
第一章 少年时光(3)
第一章 少年时光(4)
第二章 南开骄子(1)
第二章 南开骄子(2)
第二章 南开骄子(3)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1)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2)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3)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4)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1)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2)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3)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4)
第五章 旅欧岁月(1)
第五章 旅欧岁月(2)
第五章 旅欧岁月(3)
第五章 旅欧岁月(4)
第五章 旅欧岁月(5)
第五章 旅欧岁月(6)
第五章 旅欧岁月(7)
第五章 旅欧岁月(8)
第五章 旅欧岁月(9)
引言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1)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2)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3)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4)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5)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6)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7)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8)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9)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10)
插图(1)
插图(2)
插图(3)
插图(4)
插图(5)
插图(6)
插图(7)
插图(8)
插图()
插图(10)
插图(11)
插图(12)
插图(13)
插图(14)
插图(15)
插图(16)
插图(17)
插图(18)
插图(19)
插图(20)
引言
周恩来,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学生界的主要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第一章 少年时光(1)
三母育大鸾 母亲是伟大的,伟人的母亲更是伟大的。作为世界伟人的周恩来,一生都怀念生他、养他的3位母亲。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历史悠久的古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县)。淮安,处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滔滔东流的淮河交汇处。在铁路兴建之前,淮安是南北交通水路的要津,也是苏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淮安府境内,曾诞生了许多著名的人物:西汉军事家韩信、西楚霸王项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地灵人杰,再加上经济、文化的发达,给降生于世的周恩来提供了独特的社会环境。江浙文化对祖辈、父辈的影响,延伸到周恩来的身上。 周恩来是祖父周殿魁的长孙,父亲周贻能的长子。长子、长孙出世,周家充满了喜气。在母亲心中,更是充满了慈爱。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万家排行十二,因此大家习惯称她为万十二姑。万十二姑的父亲万青选原籍江西南昌,与周恩来的祖辈一样,也是师爷出身,后来在淮安府的清河县(后为淮阴县)做了30年知县,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物。万十二姑美丽、善良,读过五六年家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的影响,十二姑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她也热心、乐意地尽力帮助别人摆脱困境。然而,到周恩来父亲这一辈,原本兴旺的周家已走向衰败,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长子、长孙的出世,多少给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 父亲与十二姑商量以后,给孩子取名为“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象征吉祥、幸福。无论有没有这种鸟,父母总是希望长子有出息,将来振兴周家。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就这么死去,不仅祖宗的祭坛上不能放他的牌位,而且遗留下来的寡妇也永远被家族内外的人看不起。这时一位信奉神明的亲戚给贻淦的妻子陈氏出“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就能冲喜消灾,贻淦的病也会好起来的,你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陈氏左思右想,觉得也只好如此。 过继之事与周恩来父母商量后,父亲起初很是为难。他需要长年在外面做事,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刚有这么个儿子,就要送给别人,的确舍不得。但生母是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之人,她自从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贻淦被肺痨折磨的惨状,更理解弟媳陈氏的苦衷。为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为弟媳今后的生活着想,万十二姑忍痛把大鸾过继给了贻淦和陈氏。 然而,收继子的喜悦并未给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贻淦去世,周恩来由嗣母陈氏精心抚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还学过一点医学,稍通医术。在这样的家庭中,陈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幼喜好诗文书画,有较广博的学识和文学修养,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才女。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由于年轻守寡,她很少出门,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抚养和教育上。嗣母丧夫的悲痛心情得到了安慰,而周恩来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周恩来过继给陈氏之时,生母万十二姑又怀上了他的弟弟恩溥。周恩来改称生母为“干妈”。称养母陈氏为“娘”。为了哺育养子,陈氏又托人在当地农家为他找了一位乳母蒋江氏,3人一同生活。乳母同样慈爱、淳朴、宽厚,她在哺养周恩来之时,也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乳母也很有感情。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遭遇,周恩来与别人不同,有了3位不同意义上的母亲:生母、嗣母、乳母。 周恩来从4岁时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5岁时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读书。这时,周恩来正式取学名为恩来,字翔宇。这一名字,同样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厚望。之后,他先后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却是最早的熏陶。 从家塾回到家里,嗣母不仅进一步辅导他学习,而且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等。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射旧忆旧》一文,还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在与乳母蒋江氏的共同生活中,周恩来也听到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事情,如播种、插秧、收割、舂米等等。乳母带他到乡下家中去玩,他不仅结交了乳母的亲生儿子等穷苦朋友,而且亲身体会了农民耕耘的艰辛,从中他也理解了嗣母经常给他讲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真正含义。乳母虔信神明,还经常带周恩来去烧香拜佛,求东岳大帝保佑。虽然幼小的周恩来不理解乳母为什么要去拜佛,也不知道神明是什么,但是,乳母与人为善、慈爱宽容、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后来他对佛家慈悲为怀的教义也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善于与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和平相处。1963年10月20日,他在回答亚洲佛教界人士关于“总理对佛教有何看法”的提问时,还客观地说:“思想上的不同,可以保留,你不要认为共产党员就一点也不唯心了。不要说1个国家,就是1个家庭,也有各种不同信仰的人。如我的父母信佛,我是共产主义者,这方面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反对外国干涉、要求民族独立等方面则是一致的。”周恩来与他乳母在慈良、无私等方面,也是一致的。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镇(今江苏省淮阴市)外祖父家居住。早在周恩来出世不久,外祖父万青选就病逝了,但他却给万家留下了一大家子人和满书房的书。这些书,有诗词歌赋、通鉴野史,还有很多小说,正好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起先,生母和嗣母送他到万家的塾中继续读书,但他嫌教书先生讲得不过瘾,没有外祖父藏书里的东西精彩,便抽时间跑到书房里去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母和嗣母知道以后,只好针对他的情况,专门找了1个老师单独教他,并鼓励他读了大量的小说。他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淮阴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里面的神话故事,对他开阔思路,发挥想像力,有很大帮助。他从中也明白了为了探求真理不畏艰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等道理。再加上嗣母的讲解,他对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更感兴趣。直到40年后,周恩来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盛世危言》等等,也是他非常喜欢读的。
第一章 少年时光(2)
这一时期,嗣母一方面继续教周恩来背诵唐诗宋词以及历代名家诗句,另一方面,开始教他吟诗作对。嗣母把自己做的一些诗拿给周恩来参考,对他加强诗词方面的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很爱嗣母的诗,以至后来到东北、到天津、东渡日本,都随身带着这些诗稿。善于与人相处,爱交朋友的周恩来,在清江浦的外祖父家与同辈的孩子们也相处得很好,经常在一起玩耍。在这里,他的童年是比较快乐的。 但是,家境越来越破落。周恩来的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较差,在清江浦只谋得1个薪水很低的小差事。家里经常只能靠借债度日。外祖父家的一大家子人,也经常发生纠纷。由于万十二姑贤慧、善良、办事公道,也很有办事能力,因此常常担当调解纠纷的角色。生母总是带着周恩来同去排难解纷。周恩来边看边听,很欣赏母亲先耐心听取各方情况再发表意见的办法,更叹服母亲经过耐心做工作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本事。周恩来从生母那里学到了许多办事的方法,对日后他的办事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过度劳累,生母积劳成疾,再加上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1907年春天,周恩来的生母万十二姑离他而去。后来周恩来回忆道:“母亲在35岁时即患肺疾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生母去世,给他打击很大,生活的一根顶梁柱倒了。这时父亲经人介绍,到湖北去谋事了。好在还有嗣母陈氏。嗣母对周恩来更加关心爱护。但她极少出门,性格好静,因此身体也渐渐消弱。1907年夏天,周恩来陪伴嗣母到她的家乡江苏省宝应县治病,住在堂舅家里。但嗣母病体仍未起色,两个月后,她又带着周恩来回到了清江浦镇。 在清江浦镇,嗣母经常给周恩来讲淮阴侯韩信的故事: “韩信勇敢胆大,他从不吹牛。他说话总是心平气和,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一次,有个屠夫带着一帮恶棍要羞辱韩信,令他从其胯下爬过去。韩信明白,若不从命,就会遭杀身之祸。于是他真的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在场的人笑话韩信怯懦,但韩信心中明白,他要成就大事业,必须忍辱负重。后来,他果真为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将军。当他再遇到那位屠夫时,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还奖励了他,谢谢他给了自己一次很好的教训……” 周恩来听得入迷,记住了韩信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的精神。 不幸的是,一年以后的1908年夏天,嗣母也被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痨夺去了生命。嗣母的去世,给周恩来的打击最大。他对嗣母感情最深,直到嗣母去世前,他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她。周恩来在极度悲痛之中,给嗣母办完了丧事,并带着两个弟弟,护送嗣母的灵柩回淮安老家,与叔父合葬。为纪念自己最亲爱的嗣母,周恩来写了一篇《念娘文》,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内心对母亲的感情。 接连失去两位母亲,周恩来艰难地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老家居住。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小叔父早逝,三叔父贻奎又是个身体偏瘫的残疾人。在周家同辈人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周恩来了,因此他又担当起主持家政,维护这个濒于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重任。这个家已是债台高筑,周恩来不得不强装笑脸继续去典当借债度日。这一时期,是他最困苦的少年时期。但是母亲以往的言传身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当家的生活,给了他许多锻炼。几十年后他曾回忆说:“封建家庭素来好面子,摆空场面,宁可债台高筑,不肯丢掉面子。因此,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六十年代,在苏联逼我国还债时,周恩来号召人们艰苦奋斗,还讲过自己从小的经历:“我常说,我这个人这一点经验最深刻。我小的时候,是1个破产的封建家庭子弟,只有十一二岁,母亲死了,父亲在外谋事。我就是靠天天借债过日子,最不好受了,借了债还得给人家去磕头,拜圣人,跟大观园的生活差不多,最没有意思。” 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乳母蒋江氏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帮他照看两个弟弟,替他解决一些生活难题。 对周恩来的不幸,远在奉天(今辽宁省)谋事的伯父周贻赓早有耳闻,也经常有书信往来。1910年春天,伯父托回乡探亲的堂伯父周贻谦,把周恩来带出了淮安,到东北去生活、求学。他后来回忆道:“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离开淮安之前,乳母给他添置了新衣,为他准备临行的衣物,叮嘱他路上要小心,照顾好自己。他走前还到母亲墓前去拜祭,为母亲扫墓。走时,他随身带上了嗣母留下的诗文。乳母含着泪对他说:“现在你真的要到天上去飞翔了。” 这一走,他一步一回头。没想到,此后一生中他再也没回淮安。他始终把对三位母亲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在东北读书时,乳母曾托人捎信给他。他到南开学校读书时,乳母还亲自到天津看望过他。对生母和嗣母,他的怀念更深。每年母亲的祭日,他都要独自1个含泪焚香静坐,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周恩来的一生,从性格、学识、修养到为人处事等等方面,都受到他母亲的影响。三位母亲的教育和启蒙,为他日后所走的道路及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欧时期,他写的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的信中说:自己一来“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又极盛”。这两大性格都与三位母亲的早年熏陶有关。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记者说过:“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第一章 少年时光(3)
1946年9月,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又一次深情地回忆母亲:“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3个小孩——我和两个弟弟……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还向来京开会的淮安县委负责人询问乳母一家的情况,并请有关方面帮助查问一下乳母家里还有无后人在世。 3位母亲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周恩来身上;而周恩来日后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 “感谢你们东北的大风、黄土、高粱米” 周恩来12岁的时候,他的大伯父周贻赓在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已升任科员,生活稍有安定。于是,大伯父托在东北做事的周恩来的三堂伯周贻谦借回乡探家的机会,将周恩来带到东北,跟随自己生活。同时,还写了一封信叫周贻谦转交周恩来。 周恩来对大伯父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父亲兄弟4人中,大伯父颇有才学,见多识广,对人很热心。周恩来平时常同他通信,家里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总是写信同伯父商量,周贻赓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自己侄儿的才学,也很同情他的处境。周恩来在看过大伯父的信后,便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去东北的决定。 周恩来处理了一下家事,又去祭扫了母亲的坟墓,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小伙伴,跟着三堂伯离开了家乡。经过长途旅行,1910年春天他到达了东北奉天。 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帝国主义列强恣意蹂躏中国的土地,瓜分中国的版图。东北是当时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在华势力范围,在东北进行了一年半之久的日俄战争,使数十万无辜的中国人惨遭战争劫难。1910年,也就是周恩来来到东北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吞并了与东北仅一水之隔的朝鲜。朝鲜人民遭受的惨祸,更使东北人民感到惊心动魄,寝食难安。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正在为拯救中国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恩来开始了他在辽东的求学生涯。 从江淮平原的故乡,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这是周恩来生活重要的转折点。正如他后来说过的:“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
Content
引言
第一章 少年时光(1)
第一章 少年时光(2)
第一章 少年时光(3)
第一章 少年时光(4)
第二章 南开骄子(1)
第二章 南开骄子(2)
第二章 南开骄子(3)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1)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2)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3)
第三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4)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1)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2)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3)
第四章 “觉悟“的先声(4)
第五章 旅欧岁月(1)
第五章 旅欧岁月(2)
第五章 旅欧岁月(3)
第五章 旅欧岁月(4)
第五章 旅欧岁月(5)
第五章 旅欧岁月(6)
第五章 旅欧岁月(7)
第五章 旅欧岁月(8)
第五章 旅欧岁月(9)
引言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1)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2)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3)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4)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5)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6)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7)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8)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9)
第一章 殚精竭虑护精华(10)
插图(1)
插图(2)
插图(3)
插图(4)
插图(5)
插图(6)
插图(7)
插图(8)
插图()
插图(10)
插图(11)
插图(12)
插图(13)
插图(14)
插图(15)
插图(16)
插图(17)
插图(18)
插图(19)
插图(20)
引言
周恩来,字翔宇。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学生界的主要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后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第一章 少年时光(1)
三母育大鸾 母亲是伟大的,伟人的母亲更是伟大的。作为世界伟人的周恩来,一生都怀念生他、养他的3位母亲。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诞生在历史悠久的古城——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县)。淮安,处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和滔滔东流的淮河交汇处。在铁路兴建之前,淮安是南北交通水路的要津,也是苏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淮安府境内,曾诞生了许多著名的人物:西汉军事家韩信、西楚霸王项羽、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地灵人杰,再加上经济、文化的发达,给降生于世的周恩来提供了独特的社会环境。江浙文化对祖辈、父辈的影响,延伸到周恩来的身上。 周恩来是祖父周殿魁的长孙,父亲周贻能的长子。长子、长孙出世,周家充满了喜气。在母亲心中,更是充满了慈爱。周恩来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在万家排行十二,因此大家习惯称她为万十二姑。万十二姑的父亲万青选原籍江西南昌,与周恩来的祖辈一样,也是师爷出身,后来在淮安府的清河县(后为淮阴县)做了30年知县,在当地也算得上是有名望的人物。万十二姑美丽、善良,读过五六年家塾,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家庭的影响,十二姑性格开朗、精明果断、乐于助人,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她也热心、乐意地尽力帮助别人摆脱困境。然而,到周恩来父亲这一辈,原本兴旺的周家已走向衰败,生活一天不如一天。长子、长孙的出世,多少给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 父亲与十二姑商量以后,给孩子取名为“大鸾”。“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象征吉祥、幸福。无论有没有这种鸟,父母总是希望长子有出息,将来振兴周家。 周恩来不满一岁时,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按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就这么死去,不仅祖宗的祭坛上不能放他的牌位,而且遗留下来的寡妇也永远被家族内外的人看不起。这时一位信奉神明的亲戚给贻淦的妻子陈氏出“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就能冲喜消灾,贻淦的病也会好起来的,你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陈氏左思右想,觉得也只好如此。 过继之事与周恩来父母商量后,父亲起初很是为难。他需要长年在外面做事,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刚有这么个儿子,就要送给别人,的确舍不得。但生母是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之人,她自从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贻淦被肺痨折磨的惨状,更理解弟媳陈氏的苦衷。为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为弟媳今后的生活着想,万十二姑忍痛把大鸾过继给了贻淦和陈氏。 然而,收继子的喜悦并未给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贻淦去世,周恩来由嗣母陈氏精心抚养。陈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还学过一点医学,稍通医术。在这样的家庭中,陈氏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幼喜好诗文书画,有较广博的学识和文学修养,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才女。她性格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仁慈礼让。由于年轻守寡,她很少出门,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抚养和教育上。嗣母丧夫的悲痛心情得到了安慰,而周恩来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周恩来过继给陈氏之时,生母万十二姑又怀上了他的弟弟恩溥。周恩来改称生母为“干妈”。称养母陈氏为“娘”。为了哺育养子,陈氏又托人在当地农家为他找了一位乳母蒋江氏,3人一同生活。乳母同样慈爱、淳朴、宽厚,她在哺养周恩来之时,也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周恩来。周恩来对乳母也很有感情。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遭遇,周恩来与别人不同,有了3位不同意义上的母亲:生母、嗣母、乳母。 周恩来从4岁时起,便在嗣母的教育下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5岁时候,嗣母又把他送到家塾里去读书。这时,周恩来正式取学名为恩来,字翔宇。这一名字,同样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和厚望。之后,他先后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却是最早的熏陶。 从家塾回到家里,嗣母不仅进一步辅导他学习,而且经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等。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写了《射旧忆旧》一文,还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在与乳母蒋江氏的共同生活中,周恩来也听到了许多劳动人民的事情,如播种、插秧、收割、舂米等等。乳母带他到乡下家中去玩,他不仅结交了乳母的亲生儿子等穷苦朋友,而且亲身体会了农民耕耘的艰辛,从中他也理解了嗣母经常给他讲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的真正含义。乳母虔信神明,还经常带周恩来去烧香拜佛,求东岳大帝保佑。虽然幼小的周恩来不理解乳母为什么要去拜佛,也不知道神明是什么,但是,乳母与人为善、慈爱宽容、大公无私的品格,在周恩来心中留下了重要的痕迹。后来他对佛家慈悲为怀的教义也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善于与不同思想信仰的人和平相处。1963年10月20日,他在回答亚洲佛教界人士关于“总理对佛教有何看法”的提问时,还客观地说:“思想上的不同,可以保留,你不要认为共产党员就一点也不唯心了。不要说1个国家,就是1个家庭,也有各种不同信仰的人。如我的父母信佛,我是共产主义者,这方面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反对外国干涉、要求民族独立等方面则是一致的。”周恩来与他乳母在慈良、无私等方面,也是一致的。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镇(今江苏省淮阴市)外祖父家居住。早在周恩来出世不久,外祖父万青选就病逝了,但他却给万家留下了一大家子人和满书房的书。这些书,有诗词歌赋、通鉴野史,还有很多小说,正好满足了周恩来的求知欲。起先,生母和嗣母送他到万家的塾中继续读书,但他嫌教书先生讲得不过瘾,没有外祖父藏书里的东西精彩,便抽时间跑到书房里去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母和嗣母知道以后,只好针对他的情况,专门找了1个老师单独教他,并鼓励他读了大量的小说。他读的第一部小说,是淮阴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这里面的神话故事,对他开阔思路,发挥想像力,有很大帮助。他从中也明白了为了探求真理不畏艰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等道理。再加上嗣母的讲解,他对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古典小说,更感兴趣。直到40年后,周恩来还清楚地记得:“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盛世危言》等等,也是他非常喜欢读的。
第一章 少年时光(2)
这一时期,嗣母一方面继续教周恩来背诵唐诗宋词以及历代名家诗句,另一方面,开始教他吟诗作对。嗣母把自己做的一些诗拿给周恩来参考,对他加强诗词方面的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很爱嗣母的诗,以至后来到东北、到天津、东渡日本,都随身带着这些诗稿。善于与人相处,爱交朋友的周恩来,在清江浦的外祖父家与同辈的孩子们也相处得很好,经常在一起玩耍。在这里,他的童年是比较快乐的。 但是,家境越来越破落。周恩来的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较差,在清江浦只谋得1个薪水很低的小差事。家里经常只能靠借债度日。外祖父家的一大家子人,也经常发生纠纷。由于万十二姑贤慧、善良、办事公道,也很有办事能力,因此常常担当调解纠纷的角色。生母总是带着周恩来同去排难解纷。周恩来边看边听,很欣赏母亲先耐心听取各方情况再发表意见的办法,更叹服母亲经过耐心做工作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的本事。周恩来从生母那里学到了许多办事的方法,对日后他的办事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过度劳累,生母积劳成疾,再加上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1907年春天,周恩来的生母万十二姑离他而去。后来周恩来回忆道:“母亲在35岁时即患肺疾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生母去世,给他打击很大,生活的一根顶梁柱倒了。这时父亲经人介绍,到湖北去谋事了。好在还有嗣母陈氏。嗣母对周恩来更加关心爱护。但她极少出门,性格好静,因此身体也渐渐消弱。1907年夏天,周恩来陪伴嗣母到她的家乡江苏省宝应县治病,住在堂舅家里。但嗣母病体仍未起色,两个月后,她又带着周恩来回到了清江浦镇。 在清江浦镇,嗣母经常给周恩来讲淮阴侯韩信的故事: “韩信勇敢胆大,他从不吹牛。他说话总是心平气和,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一次,有个屠夫带着一帮恶棍要羞辱韩信,令他从其胯下爬过去。韩信明白,若不从命,就会遭杀身之祸。于是他真的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在场的人笑话韩信怯懦,但韩信心中明白,他要成就大事业,必须忍辱负重。后来,他果真为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将军。当他再遇到那位屠夫时,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还奖励了他,谢谢他给了自己一次很好的教训……” 周恩来听得入迷,记住了韩信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的精神。 不幸的是,一年以后的1908年夏天,嗣母也被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痨夺去了生命。嗣母的去世,给周恩来的打击最大。他对嗣母感情最深,直到嗣母去世前,他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她。周恩来在极度悲痛之中,给嗣母办完了丧事,并带着两个弟弟,护送嗣母的灵柩回淮安老家,与叔父合葬。为纪念自己最亲爱的嗣母,周恩来写了一篇《念娘文》,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内心对母亲的感情。 接连失去两位母亲,周恩来艰难地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老家居住。父亲和伯父在外地谋生,小叔父早逝,三叔父贻奎又是个身体偏瘫的残疾人。在周家同辈人中,年龄最大的当属周恩来了,因此他又担当起主持家政,维护这个濒于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重任。这个家已是债台高筑,周恩来不得不强装笑脸继续去典当借债度日。这一时期,是他最困苦的少年时期。但是母亲以往的言传身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当家的生活,给了他许多锻炼。几十年后他曾回忆说:“封建家庭素来好面子,摆空场面,宁可债台高筑,不肯丢掉面子。因此,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六十年代,在苏联逼我国还债时,周恩来号召人们艰苦奋斗,还讲过自己从小的经历:“我常说,我这个人这一点经验最深刻。我小的时候,是1个破产的封建家庭子弟,只有十一二岁,母亲死了,父亲在外谋事。我就是靠天天借债过日子,最不好受了,借了债还得给人家去磕头,拜圣人,跟大观园的生活差不多,最没有意思。” 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乳母蒋江氏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帮他照看两个弟弟,替他解决一些生活难题。 对周恩来的不幸,远在奉天(今辽宁省)谋事的伯父周贻赓早有耳闻,也经常有书信往来。1910年春天,伯父托回乡探亲的堂伯父周贻谦,把周恩来带出了淮安,到东北去生活、求学。他后来回忆道:“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离开淮安之前,乳母给他添置了新衣,为他准备临行的衣物,叮嘱他路上要小心,照顾好自己。他走前还到母亲墓前去拜祭,为母亲扫墓。走时,他随身带上了嗣母留下的诗文。乳母含着泪对他说:“现在你真的要到天上去飞翔了。” 这一走,他一步一回头。没想到,此后一生中他再也没回淮安。他始终把对三位母亲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里。在东北读书时,乳母曾托人捎信给他。他到南开学校读书时,乳母还亲自到天津看望过他。对生母和嗣母,他的怀念更深。每年母亲的祭日,他都要独自1个含泪焚香静坐,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周恩来的一生,从性格、学识、修养到为人处事等等方面,都受到他母亲的影响。三位母亲的教育和启蒙,为他日后所走的道路及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旅欧时期,他写的一封表明自己“当信共产主义原理”的信中说:自己一来“天性富于调和性”,二来“求真的心又极盛”。这两大性格都与三位母亲的早年熏陶有关。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对记者说过:“38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第一章 少年时光(3)
1946年9月,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又一次深情地回忆母亲:“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3个小孩——我和两个弟弟……我出生后,因叔父周贻淦已去世,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还向来京开会的淮安县委负责人询问乳母一家的情况,并请有关方面帮助查问一下乳母家里还有无后人在世。 3位母亲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周恩来身上;而周恩来日后又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人民。 “感谢你们东北的大风、黄土、高粱米” 周恩来12岁的时候,他的大伯父周贻赓在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已升任科员,生活稍有安定。于是,大伯父托在东北做事的周恩来的三堂伯周贻谦借回乡探家的机会,将周恩来带到东北,跟随自己生活。同时,还写了一封信叫周贻谦转交周恩来。 周恩来对大伯父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父亲兄弟4人中,大伯父颇有才学,见多识广,对人很热心。周恩来平时常同他通信,家里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总是写信同伯父商量,周贻赓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自己侄儿的才学,也很同情他的处境。周恩来在看过大伯父的信后,便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去东北的决定。 周恩来处理了一下家事,又去祭扫了母亲的坟墓,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和小伙伴,跟着三堂伯离开了家乡。经过长途旅行,1910年春天他到达了东北奉天。 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帝国主义列强恣意蹂躏中国的土地,瓜分中国的版图。东北是当时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是民族危机格外深重的地方。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沙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在华势力范围,在东北进行了一年半之久的日俄战争,使数十万无辜的中国人惨遭战争劫难。1910年,也就是周恩来来到东北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吞并了与东北仅一水之隔的朝鲜。朝鲜人民遭受的惨祸,更使东北人民感到惊心动魄,寝食难安。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正在为拯救中国进行着殊死的斗争。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恩来开始了他在辽东的求学生涯。 从江淮平原的故乡,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这是周恩来生活重要的转折点。正如他后来说过的:“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

周恩来生平全纪录(1898-1976)(上下卷)
3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