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序一
序二
目录(1)
目录(2)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最该记忆
人物名片
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
一身泥土味从晋返京借衣服接待伊朗王后
不懂波斯语的周总理指出了我的翻译错误
在阿联酋破外交纪录递交国书等了五小时
温和而简朴的霍梅尼(1)
温和而简朴的霍梅尼(2)
目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1)
目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2)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1)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2)
人物名片
蔬菜供应极度短缺中国馆员自当“菜农”
劳尔大赞中国黄瓜华裔将军遭到“批评”
“徐贻聪黄瓜”传遍古巴欣然接受“黄瓜”证书(1)
“徐贻聪黄瓜”传遍古巴欣然接受“黄瓜”证书(2)
首次会见彻夜长谈菲德尔畅谈井冈山
卡斯特罗熟悉中国革命史询问渡江战役让我卡壳
第一次宴请属“蹭饭”卡斯特罗爱喝桂花陈
没有结局的烹饪大赛“老卡”亲率最牛裁判团
人物名片
爆竹米粽,还剑湖畔过春节
五个人一起和越南姑娘“约会”
亲历越战,在战争中接受考验
早餐失误,遭李富春副总理严厉批评
第一次见到胡志明主席
胡志明称周恩来是兄弟
胡志明的“高脚屋”
外交队伍是文装的解放军
序一
我们十多位离退休的大使,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到电台去向听众讲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这些年来,我们很多的大使和外交官离退休以后,有些发表和出版了很多的回忆录,有些参加了单位和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问题研讨会的讨论,有些到各地学校和单位去讲国际形势和工作经验,也有些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发表了很多的时评文章,等等。这些老同志发挥余热的愿望和努力,对很多读者、观众和听众增进国际知识,了解对外工作,并且发扬爱国主义,提倡民族精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广播电台又给我们的大使和外交官们出了一个好主意,讲在国外的故事,让他们又有了新的题目为更多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服务。
我们离退休的大使和外交官们,曾长期在国外工作和生活过,到过世界的天涯海角。他们阅历过国际上的风云变化,惊涛骇浪,人事更迭,社会变动;结识过首脑国王,名人专家,到平民百姓;经历过国际和两国的重大事件,国际和地区的重要会议;也访问过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都城要邑,到游览胜地。他们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难忘的经历,也都有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无疑,由他们作为当事者,回忆亲历的往事,讲一讲他们所做、所见、所闻、所感的故事,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我相信,这对广大的读者、观众、听众在听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提高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促进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十分有益的,因而是会受到广泛欢迎的。我们离退休大使和外交官们义不容辞,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外交部前副部长、外交笔会会长、前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
2009年12月3日
序二
最初商量本书的名字,曾有人开玩笑地建议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大使,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结果当然是七嘴八舌之后作罢。其实仔细想想,这句话也有几分确切。这些大使把他们一生中最青春激昂的岁月献给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留在了千万里外的异国他乡。如今到了退休年龄,祖国妈妈招呼他们回家了,他们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好好休息一下。然而,无论是听北京交通广播的《行走天下》,还是读这本书里的每篇文章,您了解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可以感受到来自这些白发老人的依旧热情的心。
新中国成立60年,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引人注目的外交事件层出不穷。相对于共和国60年的外交历史,这本书或许不够完整,但绝对真实。它通过外交官们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国际社会中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个个精彩的人物。
“行走天下: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这是北京交通广播《行走天下》节目的宗旨。以此为出发点,主持人牛力制作了许多广受好评的节目,并获得了2009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听大使讲故事”是《行走天下》节目宗旨的集中体现,牛力和他的嘉宾们为这个系列选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听众的热情欢迎,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现在,声音变成了文字,仔细读来,许多场景依然令人神往。
声音和文字,是两种不同质感的载体,用来说同一件事情,想象的底蕴就更丰厚。所以,即便已经听过了这个节目,这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仍然值得捧读、回味。
北京交通台台长李秀磊
目录(1)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最该记忆(前言)/1
我目睹的中东风云
华黎明(口述)P1-P13
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2 一身泥土味从晋返京借衣服接待伊朗王后/3 不懂波斯语的周总理指出了我的翻译错误/4 在阿联酋破外交纪录递交国书等了五小时/5 温和而简朴的霍梅尼/6 目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9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11
卡斯特罗兄弟的中国知己
徐贻聪(口述)
P14-P27
蔬菜供应极度短缺中国馆员自当“菜农”/15 劳尔大赞中国黄瓜华裔将军遭到“批评”/16 “徐贻聪黄瓜”传遍古巴欣然接受“黄瓜”证书/18 首次会见彻夜长谈菲德尔畅谈井冈山/21 卡斯特罗熟悉中国革命史询问渡江战役让我卡壳/23 第一次宴请属“蹭饭”卡斯特罗爱喝桂花陈/24 没有结局的烹饪大赛“老卡”亲率最牛裁判团/25
亲历越战的中国外交官
李家忠(口述)
P28-P39
爆竹米粽,还剑湖畔过春节/29 五个人一起和越南姑娘“约会”/30 亲历越战,在战争中接受考验/31 早餐失误,遭李富春副总理严厉批评/32 第一次见到胡志明主席/33 胡志明称周恩来是兄弟/34 胡志明的“高脚屋”/36 外交队伍是文装的解放军/38
斯里兰卡两代领导人的家族朋友
王嵎生(口述)
P40-P51
与斯里兰卡两代领导人的忘年之交/41 班达拉奈克家族的传奇故事/44 留在斯里兰卡的不了情/45 手无寸铁,面对12支冲锋枪/46 哥伦比亚的“红色通缉令”/48
我的阿拉伯往事
郑达庸(口述)
P52-P64
早期使馆开车要请“外援”/53 英国考官问我汽车是什么/54 乐于助人的阿拉伯人/57 做梦都没想到会当外交官/58 我的心脏不疼/59 残酷的海湾战争/61 真假萨达姆/62
一条“黑道”走到底
崔永乾(口述)
P65-P77
热气蒸腾的大陆/66 人人都会说“你好”/67 打摆子的“单打冠军”/69 做非洲贵宾的接待员/70 布基纳法索的枪炮声/71 殖民主义的后遗症经常发作/73 与小卡比拉的一对一接触/75
亚非八国的外交使者
安惠侯(口述)
P78-P89
“一周内不让递国书,我就离开不干了!”/79 递国书检阅三军仪仗队/80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要不要我当你的老师?”/81 阿拉法特拉着我的手走进会场/84 生活中的阿拉法特完全判若两人/85 中东政坛的“不死鸟”/86 “巴勒斯坦就是我的妻子”/87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故人泪满襟/88
我的南亚外交激情
程瑞声(口述)
P90-P102
外交官曾经是科技迷/91 毛主席说:“你长得像外国人”/92 周总理说:“瑞声,谢谢你”/93 当“金先生”遇到“玫瑰”/94 在印度当“新德里最大的地主”/96 纳拉亚南总统:我相交30年的“兄长”/97 纳拉亚南的中国情结/99
见证法兰西六位总统
蔡方柏(口述)
P103-P117
法语听写曾经得零分/104 为救学生当上了“侦察员”/106 十法郎的误会/108 亲历中法“外交核爆炸”/109 戴高乐的未竟梦想:到中国见见毛泽东/110 与“中国通”希拉克做朋友/113 法国总统在中国大使馆过春节/114 还有一个惊喜等着我/116
从翻译到联合国副秘书长
金永健(口述)
P118-P129
未虚度今生,双边和多边外交都干过/119 抵触英语,初出茅庐被外国记者取笑/120 纽约当官,掌舵联合国最大部门/122 东西差异,联合国办公室文化很“多元”/123 众口难调,联合国大会经常抓阄/124 秘书长难当,必须是“平衡木高手”/126 自己租房,差点住了安南的
目录(2)
房子/128
穷人家走出的发言人
金桂华(口述)
P130-P145
在家里“答记者问”/131 15岁就去抗美援朝/132 学英语是“斗争的需要”/134 见证中美“乒乓外交”/134 爆炸性新闻被扔进废纸篓里/137 因错过大新闻而得了阑尾炎的人/139 马哈蒂尔的铁汉柔情/140 “为什么不让东南亚国家搞”/142 “我们更害怕欧洲,而不是中国”/143 为中国打破“惯例”/144 总理府前迎国民/145
朝鲜半岛的半生缘
张庭延(口述)
P146-P158
从小在朝阳门外逮蛐蛐/147 在北大收获外语和爱情/148 毛主席考问我是哪里人/149 周总理让人想起来就温暖/150 金日成能讲地道东北话/152 1970年后,金日成每年都访华/154 调整与韩国的关系/155 1990年的亚运会外交/156 北南峰会前金日成逝世/157
别具魅力的外交乐章
杨成绪(口述)
P159-P172
妙翻德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160 不惑之年改行当外交官/161 电台“斗智会”尽显风采/164 “平民总统”基希施莱格的中国印象/166 克赖斯基:为二战后的奥地利立下汗马功劳/168 充满音乐的国度追求自尊的民族/169 告别音乐之乡记忆金色大厅的旋律/171
亲历中苏的破镜重圆
周晓沛(口述)
P173-P184
我蒙上了北大/174 马拉松边界谈判/175 谈判本身就有意义/177 谈判桌上的文斗/178 两国关系的重要拐点/179 只握手不拥抱/181 并非偶然的巧合/182
与19位日本首相打过交道
徐敦信(口述)
P185-P198
从财会改学日语占座儿占出“吴越同舟”/186 尼克松访华震惊日本“泥腿子”见证邦交正常化/189 见证中日缔约进程连夜给小平同志打电话/191 “三邦”体制盛行日本政治有特色/192 田中角荣“难能可贵”村山富市“杖莫如信”/194 争议人物中曾根“世代友好”不要变/196
父辈的父辈的承诺(后记)/199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最该记忆
起初,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要弄这样一本书。
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真信息假信息善意信息恶意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被消费者。一条信息会对你的心情造成影响,一条信息可能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有时候,还会改变你的世界观。
这一点也不夸张。信息饱和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你不知道信息的出处、真假,但它的力量足以大到控制你。表面看,供给充分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占据主动,实际上,信息的不对等一点也没改变。而且,在这样一个信息无所不至的时代里,仍然有一些地方被有意无意地遗忘。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感情有价值,我们经常会忘记;温暖有价值,我们经常会忘记。这种情形,也是缘自我们有太多的信息,要分神处理;有太多的前景,要分神憧憬。
为什么不偶尔停下来,回头看一眼呢?彼岸盛放的花,未必比我们脚边的清新。
最初讨论这本书的时候,缘于一种可能的感动。与信息相比,感动是一种稀缺品。我们的父辈们,他们因为经历太多苦难而从容,因为经历太多风雨而博大。他们有一些现在不大容易看得到的集体品质。
然而他们通常沉默。在过去60年中国外交第一线奋战的前辈们就更沉默。当代中国外交的拓展史,是充满艰辛也充满东方智慧的奋斗史。有许多像本书主人公一样的人,为了今天我们可以感知的骄傲,他们默默地做了大量工作。即使在今天,这些工作也不被人熟知。
因此,他们的每一次开口,每一次回忆,都弥足珍贵。他们提供给我们的,是最能历时间磨损、最有价值的那一类信息。即使由于外交工作的习惯和纪律,由于他们通常具有的自谦,表露得并不丰厚。
他们打开了时光隧道,邀请我们回到过去的风云年代。那些细小的外交故事和心路历程连缀起来的,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幅全景图 多数资深大使曾在亚非拉国家历练,折射出的是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架构,是亚非拉国家为中国开启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扇大门;几乎所有老大使的最初理想与外交并无关联,反映出的是新中国之前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大使们经历的文化和冷战冲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曾经多么山高路远万水千山。我们还可看到,那些中国人熟知的世界级领导人,与中国外交官们有着怎样深入的交往和牢固的友谊,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认识世界的深入。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有助于我们做一个真正的大国公民。
“世界是平的。”这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仅仅在30年前世界曾经如此凹凸不平。一道道经济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之墙,横亘于中国与世界之间。中国的大使群体,是最早一批的开山者。今天,由于金融危机而导演的世界,再次进入了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有了更强的实力、更多的资本、更多的自信和经验参与其中,但是,最早那批赤手空拳参与投身世界风云、为新中国争取话语权的外交官们,仍然有许多今天可资借鉴的经验、应该传承的传统。
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中国外交官的掌故集锦,它还通过一个个故事表明了我们的父辈,我们的上一代曾经拥有的品质,比如奉献。
而这一点,即使在一切可以定价的今天,也不该被忘记。
《行走天下》资深评论员徐立凡
2009年12月1日
人物名片
华黎明,193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1963年入外交部,先后在驻阿富汗和伊朗使馆、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工作,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1988年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
1991 2001年先后任中国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兼中国常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代表。1998年被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授予“一级独立勋章”。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华黎明大使的梦想是做一个音乐家,他说自己“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而正是这个“误会”让这位有着音乐天赋的才子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驻三个不同国家的特命全权大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荷兰王国。
在这些难忘的外交岁月里,他还与很多世界著名人物打过交道,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这位传奇人物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我们的很多事情是由组织决定的。我读中学是在上海,报考大学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被保送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学外语。当时在国内学军工是热点,全校被选去学军工的学生有一大批,而学外语和外交的只有三个人。我很纳闷为什么当时会选中我,现在我中学时的校长还健在,一直以来都很想问问他选我去学外语的原因,遗憾的是始终没跟他联系上。其实我是非常热爱音乐的,但那个时候,组织分配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大家都是如此。
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有许多语种专业,然而每个人学什么自己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在开学的前两天,由学校的领导宣布每个学生要学的专业。起初我被分配到英语系学习,后来到了1958年,周总理做了一个指示:要从英语院校选拔一批学生去学亚非语言。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有一天外交部的干部司来了一位领导,宣布组织分配我去学波斯语,我就从英语专业转到了波斯语专业,从此跟伊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青年时代到上大学,再一直到今天,我始终都对音
Content
序一
序二
目录(1)
目录(2)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最该记忆
人物名片
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
一身泥土味从晋返京借衣服接待伊朗王后
不懂波斯语的周总理指出了我的翻译错误
在阿联酋破外交纪录递交国书等了五小时
温和而简朴的霍梅尼(1)
温和而简朴的霍梅尼(2)
目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1)
目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2)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1)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2)
人物名片
蔬菜供应极度短缺中国馆员自当“菜农”
劳尔大赞中国黄瓜华裔将军遭到“批评”
“徐贻聪黄瓜”传遍古巴欣然接受“黄瓜”证书(1)
“徐贻聪黄瓜”传遍古巴欣然接受“黄瓜”证书(2)
首次会见彻夜长谈菲德尔畅谈井冈山
卡斯特罗熟悉中国革命史询问渡江战役让我卡壳
第一次宴请属“蹭饭”卡斯特罗爱喝桂花陈
没有结局的烹饪大赛“老卡”亲率最牛裁判团
人物名片
爆竹米粽,还剑湖畔过春节
五个人一起和越南姑娘“约会”
亲历越战,在战争中接受考验
早餐失误,遭李富春副总理严厉批评
第一次见到胡志明主席
胡志明称周恩来是兄弟
胡志明的“高脚屋”
外交队伍是文装的解放军
序一
我们十多位离退休的大使,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邀请,到电台去向听众讲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这些年来,我们很多的大使和外交官离退休以后,有些发表和出版了很多的回忆录,有些参加了单位和电视台举办的国际问题研讨会的讨论,有些到各地学校和单位去讲国际形势和工作经验,也有些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发表了很多的时评文章,等等。这些老同志发挥余热的愿望和努力,对很多读者、观众和听众增进国际知识,了解对外工作,并且发扬爱国主义,提倡民族精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广播电台又给我们的大使和外交官们出了一个好主意,讲在国外的故事,让他们又有了新的题目为更多的读者、观众和听众服务。
我们离退休的大使和外交官们,曾长期在国外工作和生活过,到过世界的天涯海角。他们阅历过国际上的风云变化,惊涛骇浪,人事更迭,社会变动;结识过首脑国王,名人专家,到平民百姓;经历过国际和两国的重大事件,国际和地区的重要会议;也访问过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都城要邑,到游览胜地。他们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难忘的经历,也都有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无疑,由他们作为当事者,回忆亲历的往事,讲一讲他们所做、所见、所闻、所感的故事,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我相信,这对广大的读者、观众、听众在听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提高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的认识,促进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十分有益的,因而是会受到广泛欢迎的。我们离退休大使和外交官们义不容辞,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外交部前副部长、外交笔会会长、前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
2009年12月3日
序二
最初商量本书的名字,曾有人开玩笑地建议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大使,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结果当然是七嘴八舌之后作罢。其实仔细想想,这句话也有几分确切。这些大使把他们一生中最青春激昂的岁月献给了新中国的外交事业、留在了千万里外的异国他乡。如今到了退休年龄,祖国妈妈招呼他们回家了,他们也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好好休息一下。然而,无论是听北京交通广播的《行走天下》,还是读这本书里的每篇文章,您了解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可以感受到来自这些白发老人的依旧热情的心。
新中国成立60年,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引人注目的外交事件层出不穷。相对于共和国60年的外交历史,这本书或许不够完整,但绝对真实。它通过外交官们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国际社会中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一个个精彩的人物。
“行走天下:一个通往世界的窗口”,这是北京交通广播《行走天下》节目的宗旨。以此为出发点,主持人牛力制作了许多广受好评的节目,并获得了2009年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听大使讲故事”是《行走天下》节目宗旨的集中体现,牛力和他的嘉宾们为这个系列选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听众的热情欢迎,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现在,声音变成了文字,仔细读来,许多场景依然令人神往。
声音和文字,是两种不同质感的载体,用来说同一件事情,想象的底蕴就更丰厚。所以,即便已经听过了这个节目,这些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仍然值得捧读、回味。
北京交通台台长李秀磊
目录(1)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最该记忆(前言)/1
我目睹的中东风云
华黎明(口述)P1-P13
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2 一身泥土味从晋返京借衣服接待伊朗王后/3 不懂波斯语的周总理指出了我的翻译错误/4 在阿联酋破外交纪录递交国书等了五小时/5 温和而简朴的霍梅尼/6 目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9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11
卡斯特罗兄弟的中国知己
徐贻聪(口述)
P14-P27
蔬菜供应极度短缺中国馆员自当“菜农”/15 劳尔大赞中国黄瓜华裔将军遭到“批评”/16 “徐贻聪黄瓜”传遍古巴欣然接受“黄瓜”证书/18 首次会见彻夜长谈菲德尔畅谈井冈山/21 卡斯特罗熟悉中国革命史询问渡江战役让我卡壳/23 第一次宴请属“蹭饭”卡斯特罗爱喝桂花陈/24 没有结局的烹饪大赛“老卡”亲率最牛裁判团/25
亲历越战的中国外交官
李家忠(口述)
P28-P39
爆竹米粽,还剑湖畔过春节/29 五个人一起和越南姑娘“约会”/30 亲历越战,在战争中接受考验/31 早餐失误,遭李富春副总理严厉批评/32 第一次见到胡志明主席/33 胡志明称周恩来是兄弟/34 胡志明的“高脚屋”/36 外交队伍是文装的解放军/38
斯里兰卡两代领导人的家族朋友
王嵎生(口述)
P40-P51
与斯里兰卡两代领导人的忘年之交/41 班达拉奈克家族的传奇故事/44 留在斯里兰卡的不了情/45 手无寸铁,面对12支冲锋枪/46 哥伦比亚的“红色通缉令”/48
我的阿拉伯往事
郑达庸(口述)
P52-P64
早期使馆开车要请“外援”/53 英国考官问我汽车是什么/54 乐于助人的阿拉伯人/57 做梦都没想到会当外交官/58 我的心脏不疼/59 残酷的海湾战争/61 真假萨达姆/62
一条“黑道”走到底
崔永乾(口述)
P65-P77
热气蒸腾的大陆/66 人人都会说“你好”/67 打摆子的“单打冠军”/69 做非洲贵宾的接待员/70 布基纳法索的枪炮声/71 殖民主义的后遗症经常发作/73 与小卡比拉的一对一接触/75
亚非八国的外交使者
安惠侯(口述)
P78-P89
“一周内不让递国书,我就离开不干了!”/79 递国书检阅三军仪仗队/80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要不要我当你的老师?”/81 阿拉法特拉着我的手走进会场/84 生活中的阿拉法特完全判若两人/85 中东政坛的“不死鸟”/86 “巴勒斯坦就是我的妻子”/87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故人泪满襟/88
我的南亚外交激情
程瑞声(口述)
P90-P102
外交官曾经是科技迷/91 毛主席说:“你长得像外国人”/92 周总理说:“瑞声,谢谢你”/93 当“金先生”遇到“玫瑰”/94 在印度当“新德里最大的地主”/96 纳拉亚南总统:我相交30年的“兄长”/97 纳拉亚南的中国情结/99
见证法兰西六位总统
蔡方柏(口述)
P103-P117
法语听写曾经得零分/104 为救学生当上了“侦察员”/106 十法郎的误会/108 亲历中法“外交核爆炸”/109 戴高乐的未竟梦想:到中国见见毛泽东/110 与“中国通”希拉克做朋友/113 法国总统在中国大使馆过春节/114 还有一个惊喜等着我/116
从翻译到联合国副秘书长
金永健(口述)
P118-P129
未虚度今生,双边和多边外交都干过/119 抵触英语,初出茅庐被外国记者取笑/120 纽约当官,掌舵联合国最大部门/122 东西差异,联合国办公室文化很“多元”/123 众口难调,联合国大会经常抓阄/124 秘书长难当,必须是“平衡木高手”/126 自己租房,差点住了安南的
目录(2)
房子/128
穷人家走出的发言人
金桂华(口述)
P130-P145
在家里“答记者问”/131 15岁就去抗美援朝/132 学英语是“斗争的需要”/134 见证中美“乒乓外交”/134 爆炸性新闻被扔进废纸篓里/137 因错过大新闻而得了阑尾炎的人/139 马哈蒂尔的铁汉柔情/140 “为什么不让东南亚国家搞”/142 “我们更害怕欧洲,而不是中国”/143 为中国打破“惯例”/144 总理府前迎国民/145
朝鲜半岛的半生缘
张庭延(口述)
P146-P158
从小在朝阳门外逮蛐蛐/147 在北大收获外语和爱情/148 毛主席考问我是哪里人/149 周总理让人想起来就温暖/150 金日成能讲地道东北话/152 1970年后,金日成每年都访华/154 调整与韩国的关系/155 1990年的亚运会外交/156 北南峰会前金日成逝世/157
别具魅力的外交乐章
杨成绪(口述)
P159-P172
妙翻德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160 不惑之年改行当外交官/161 电台“斗智会”尽显风采/164 “平民总统”基希施莱格的中国印象/166 克赖斯基:为二战后的奥地利立下汗马功劳/168 充满音乐的国度追求自尊的民族/169 告别音乐之乡记忆金色大厅的旋律/171
亲历中苏的破镜重圆
周晓沛(口述)
P173-P184
我蒙上了北大/174 马拉松边界谈判/175 谈判本身就有意义/177 谈判桌上的文斗/178 两国关系的重要拐点/179 只握手不拥抱/181 并非偶然的巧合/182
与19位日本首相打过交道
徐敦信(口述)
P185-P198
从财会改学日语占座儿占出“吴越同舟”/186 尼克松访华震惊日本“泥腿子”见证邦交正常化/189 见证中日缔约进程连夜给小平同志打电话/191 “三邦”体制盛行日本政治有特色/192 田中角荣“难能可贵”村山富市“杖莫如信”/194 争议人物中曾根“世代友好”不要变/196
父辈的父辈的承诺(后记)/199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最该记忆
起初,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要弄这样一本书。
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真信息假信息善意信息恶意信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被消费者。一条信息会对你的心情造成影响,一条信息可能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有时候,还会改变你的世界观。
这一点也不夸张。信息饱和时代的显著特点是,你不知道信息的出处、真假,但它的力量足以大到控制你。表面看,供给充分的信息可以让我们占据主动,实际上,信息的不对等一点也没改变。而且,在这样一个信息无所不至的时代里,仍然有一些地方被有意无意地遗忘。
最容易忘记的往往是最有价值的。感情有价值,我们经常会忘记;温暖有价值,我们经常会忘记。这种情形,也是缘自我们有太多的信息,要分神处理;有太多的前景,要分神憧憬。
为什么不偶尔停下来,回头看一眼呢?彼岸盛放的花,未必比我们脚边的清新。
最初讨论这本书的时候,缘于一种可能的感动。与信息相比,感动是一种稀缺品。我们的父辈们,他们因为经历太多苦难而从容,因为经历太多风雨而博大。他们有一些现在不大容易看得到的集体品质。
然而他们通常沉默。在过去60年中国外交第一线奋战的前辈们就更沉默。当代中国外交的拓展史,是充满艰辛也充满东方智慧的奋斗史。有许多像本书主人公一样的人,为了今天我们可以感知的骄傲,他们默默地做了大量工作。即使在今天,这些工作也不被人熟知。
因此,他们的每一次开口,每一次回忆,都弥足珍贵。他们提供给我们的,是最能历时间磨损、最有价值的那一类信息。即使由于外交工作的习惯和纪律,由于他们通常具有的自谦,表露得并不丰厚。
他们打开了时光隧道,邀请我们回到过去的风云年代。那些细小的外交故事和心路历程连缀起来的,是新中国外交的一幅全景图 多数资深大使曾在亚非拉国家历练,折射出的是新中国早期的外交架构,是亚非拉国家为中国开启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扇大门;几乎所有老大使的最初理想与外交并无关联,反映出的是新中国之前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大使们经历的文化和冷战冲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曾经多么山高路远万水千山。我们还可看到,那些中国人熟知的世界级领导人,与中国外交官们有着怎样深入的交往和牢固的友谊,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是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认识世界的深入。每一个这样的故事,都有助于我们做一个真正的大国公民。
“世界是平的。”这是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仅仅在30年前世界曾经如此凹凸不平。一道道经济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之墙,横亘于中国与世界之间。中国的大使群体,是最早一批的开山者。今天,由于金融危机而导演的世界,再次进入了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有了更强的实力、更多的资本、更多的自信和经验参与其中,但是,最早那批赤手空拳参与投身世界风云、为新中国争取话语权的外交官们,仍然有许多今天可资借鉴的经验、应该传承的传统。
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中国外交官的掌故集锦,它还通过一个个故事表明了我们的父辈,我们的上一代曾经拥有的品质,比如奉献。
而这一点,即使在一切可以定价的今天,也不该被忘记。
《行走天下》资深评论员徐立凡
2009年12月1日
人物名片
华黎明,193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1963年入外交部,先后在驻阿富汗和伊朗使馆、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工作,曾担任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波斯语翻译。1988年任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副司长。
1991 2001年先后任中国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大使兼中国常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代表。1998年被阿联酋总统扎耶德授予“一级独立勋章”。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
华黎明大使的梦想是做一个音乐家,他说自己“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而正是这个“误会”让这位有着音乐天赋的才子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派驻三个不同国家的特命全权大使: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荷兰王国。
在这些难忘的外交岁月里,他还与很多世界著名人物打过交道,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就是其中的一位,那么这位传奇人物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当外交官完全是个历史的误会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国,我们的很多事情是由组织决定的。我读中学是在上海,报考大学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被保送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学外语。当时在国内学军工是热点,全校被选去学军工的学生有一大批,而学外语和外交的只有三个人。我很纳闷为什么当时会选中我,现在我中学时的校长还健在,一直以来都很想问问他选我去学外语的原因,遗憾的是始终没跟他联系上。其实我是非常热爱音乐的,但那个时候,组织分配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大家都是如此。
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有许多语种专业,然而每个人学什么自己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在开学的前两天,由学校的领导宣布每个学生要学的专业。起初我被分配到英语系学习,后来到了1958年,周总理做了一个指示:要从英语院校选拔一批学生去学亚非语言。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有一天外交部的干部司来了一位领导,宣布组织分配我去学波斯语,我就从英语专业转到了波斯语专业,从此跟伊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青年时代到上大学,再一直到今天,我始终都对音

听大使讲故事
292.1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