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海城山村(1)
第2节:海城山村(2)
第3节:初入东北军
第4节:考取讲武堂(1)
第5节:考取讲武堂(2)
第6节:在张学良身边
第7节:热河抗战(1)
第8节:热河抗战(2)
第9节:热河抗战(3)
第10节:撤离长城防线
第11节:北平城防(1)
第12节:北平城防(2)
第13节:西安事变(1)
第14节:西安事变(2)
第15节:西安事变(3)
第16节:西安事变(4)
第17节:西安事变(5)
第18节:走向抗日救亡道路
第19节:保卫永定河(1)
第20节:保卫永定河(2)
第21节:激战梅花镇(1)
第22节:激战梅花镇(2)
第23节:激战梅花镇(3)
第24节:小樵改编(1)
第25节:小樵改编(2)
第26节:小樵改编(3)
第27节:回师北上(1)
第28节:回师北上(2)
第29节:打开高阳(1)
第30节:打开高阳(2)
第31节:路西整训(1)
第32节:路西整训(2)
第33节:路西整训(3)
第34节:收编杂色武装(1)
第35节:收编杂色武装(2)
第36节:收编杂色武装(3)
第37节:收编杂色武装(4)
第38节:破路和拆城(1)
第39节:破路和拆城(2)
第40节:破路和拆城(3)
第41节:成立冀中区党委
第42节:建立三纵队和冀中军区(1)
第43节:建立三纵队和冀中军区(2)
第44节:建立三纵队和冀中军区(3)
第45节:成立冀中行署
第46节:“黄金时代”(1)
第47节:“黄金时代”(2)
第48节:“黄金时代”(3)
第49节:“黄金时代”(4)
第50节:“黄金时代”(5)
第51节:开办抗战学院
第52节:知识分子的作用(1)
第53节:知识分子的作用(2)
第54节:反摩擦(1)
第55节:反摩擦(2)
第56节:反摩擦(3)
第57节:反摩擦(4)
第58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1)
第59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2)
第60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3)
第61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4)
第62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5)
第63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6)
第64节:贺龙和一二○师
第65节:破敌五次“围攻”(1)
第66节:破敌五次“围攻”(2)
第67节:破敌五次“围攻”(3)
第68节:白求恩来冀中(1)
第69节:白求恩来冀中(2)
第70节:白求恩来冀中(3)
第71节:白求恩来冀中(4)
第72节:再反摩擦
第73节:打狗运动
第74节:保护麦收和秋收
第75节:参加“百团大战”
第76节:反“蚕食”(1)
第77节:反“蚕食”(2)
第78节:桑园突围(1)
第79节:桑园突围(2)
第80节:“冀中一日”
第81节:回民支队与马母之死(1)
第82节:回民支队与马母之死(2)
第83节:回民支队与马母之死(3)
第84节:宗佐历险
第85节:地雷战和地道战(1)
第86节:地雷战和地道战(2)
第87节:三级武装配合作战(1)
第88节:三级武装配合作战(2)
第89节:革命的两面政策
第90节:分析和决策
第91节:与敌周旋(1)
第92节:与敌周旋(2)
第93节:与敌周旋(3)
第94节:与敌周旋(4)
第95节:与敌周旋(5)
第96节:与敌周旋(6)
第97节:遭遇(1)
第98节:遭遇(2)
第99节:遭遇(3)
第100节:宋庄战斗(1)
第101节:宋庄战斗(2)
第102节:掌史战斗(1)
第103节:掌史战斗(2)
第104节:向太行转移(1)
第105节:向太行转移(2)
第106节:回到晋察冀(1)
第107节:回到晋察冀(2)
第108节:回到晋察冀(3)
第109节:回到晋察冀(4)
第110节:回到晋察冀(5)
第111节:回到晋察冀(6)
第112节:回到晋察冀(7)
第113节:铜墙铁壁(1)
第114节:铜墙铁壁(2)
第115节:铜墙铁壁(3)
第116节:铜墙铁壁(4)
第117节:铜墙铁壁(5)
第118节:铜墙铁壁(6)
第119节:铜墙铁壁(7)
第120节:铜墙铁壁(8)
第121节:调赴晋绥(1)
第122节:调赴晋绥(2)
第123节:调赴晋绥(3)
第124节:“把敌人挤出去”(1)
第125节:“把敌人挤出去”(2)
第126节:爆破运动(1)
第127节:爆破运动(2)
第128节:爆破运动(3)
第129节:爆破运动(4)
第130节:爆破运动(5)
第131节:爆破运动(6)
第132节:爆破运动(7)
第133节:爆破运动(8)
第134节:汾阳战斗(1)
第135节:汾阳战斗(2)
第136节:汾阳战?(3)
第137节:汾阳战斗(4)
第138节:汾阳战斗(5)
第139节:劳武结合(1)
第140节:劳武结合(2)
第141节:劳武结合(3)
第142节:劳武结合(4)
第143节:劳武结合(5)
第144节:军火自给(1)
第145节:军火自给(2)
第146节:大生产(1)
第147节:大生产(2)
第148节:大生产(3)
第149节:大生产(4)
第150节:联防作战(1)
第151节:联防作战(2)
第152节:联防作战(3)
第153节:陕北风光
第154节:窑洞生活(1)
第155节:窑洞生活(2)
第156节:参加“七大”
第157节:绥远前线(1)
第158节:绥远前线(2)
第159节:在沈阳
第160节:在西满(1)
第161节:在西满(2)
第162节:在西满(3)
第163节:在哈尔滨(1)
第164节:在哈尔滨(2)
第165节:在哈尔滨(3)
第166节:在哈尔滨(4)
第167节:在哈尔滨(5)
第168节:在哈尔滨(6)
第169节:在哈尔滨(7)
第170节:在哈尔滨(8)
第171节:抗美援朝(1)
第172节:抗美援朝(2)
第173节:铁路先行(1)
第174节:铁路先行(2)
第175节:铁路先行(3)
第176节:到现场去(1)
第177节:到现场去(2)
第178节:到现场去(3)
第179节:到现场去(4)
第180节:到现场去(5)
第181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
第182节:三十万人齐上阵(2)
第183节:三十万人齐上阵(3)
第184节:三十万人齐上阵(4)
第185节:三十万人齐上阵(5)
第186节:三十万人齐上阵(6)
第187节:三十万人齐上阵(7)
第188节:三十万人齐上阵(8)
第189节:三十万人齐上阵(9)
第190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0)
第191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1)
第192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2)
第193节:要修路先选线(1)
第194节:要修路先选线(2)
第195节:运输是生产力
第196节:后记
第1节:海城山村(1)
一九○五年一月(清光绪三十年冬),我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东亚霸权,重新瓜分朝鲜和中国东北。战争持续一年多时间,中国人民遭到空前浩劫。俄国战败,后经美国斡旋,日本和俄国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城签订和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口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日本,并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日俄战争,更加促使日本进一步发动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母亲生我的时候,为了免遭不测,把我藏到柴草垛里。日俄战争后,南满铁路归日本占有。在我的少年时代,目睹和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杀害。南满铁路就在山后村西经过,我们家的菜地紧挨着铁路。乡亲们到村西种地,经过铁路时常常挨日本人的打骂。
海城地处松辽平原东部边缘,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东有千山,西有浑河、太子河、辽河,东高西低,并由高向低形成山区、丘陵、平原、洼地的格局,自然条件很好,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南距营口三十公里,北距鞍山也是三十公里,离沈阳一百二十公里。古有“辽左重地”、“渤海奥区”之称,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今以“辽南粮仓”闻名。
山后村在海城南四公里的地方,唐王山北山脚下。唐王山是座小山,在南满铁路东侧,八里河南岸,东西长两公里,南北宽一公里,海拔一百三四十米。这里有很多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与薛仁贵在这山顶上下过棋。在我小的时候,听说山上还有棋子、棋盘、石锅和马蹄的印痕,几个石头棋子在棋盘上能滑动,就是取不下来。唐太宗脱下靴子抖落出来的土,形成了山顶上的这块平地,后人称为“脱靴顶”。后来,由于打石放炮,都给毁掉了。唐王山过去是一座荒秃的山,徒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却没给当地人民带来什么好处。现在,唐王山可成一座宝山了,整个山都是矽砂矿。矽砂是铸钢所需的一种优质造型砂,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利润高,海城及各乡镇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十几个矽砂矿。
据说我的祖辈是河北省清河县人,在明朝洪武年间,老哥俩靠卖豆腐维持生活。一天为支架倒塌的锅灶用了几块城墙上的砖,被官府得知,结果发配东北,就在海城唐王山后落了户。我的祖父是很贫苦的,给人家当长工。后来,靠修铁路挣了几个钱。晚年过继给叔叔,算是有了几亩薄田,成了自耕农。我的父亲吕名禹,兄弟四人,大排行老五。从年轻时就给人家赶大车,因为光靠种地难于维持生活。当车伙计,受雇于车主,冬闲时跑营口拉脚。后来赚了一点钱,就与同族兄弟合伙。入冬时买个大牲口,往返海城、营口拉货运客。开春种地的时候,就把骡马卖了,赚点脚钱,买个毛驴种庄稼。
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大姐比我大两岁,三个弟弟,两个妹妹。母亲家很穷,东山丁家沟人,为人精细善良,手很巧,吃苦耐劳,相貌俊秀,活到了九十多岁,人缘极好,很受乡里尊重。父亲搭伙计赶大车,好合伙喝几盅老酒,身材高大,不识字,性情豪迈粗鲁。母亲虽然也不识字,但思想开通,性格随和,解放后有时说笑话:“还是现在世道好,男女婚姻自主,要是在先也兴‘打八刀’(东北话离婚)的话,俺们全家都得离婚。”
我从小就好打抱不平,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就爱顶着来。三大娘为人老实厚道,就是因为连生几个女儿,遭奶奶嫌弃,让三大娘干粗活,养猪喂狗,母亲干细活,做针线。看三大娘在奶奶面前忍气吞声,我觉得不公平,常和奶奶顶嘴。奶奶偏心,重男轻女,时常偷着给我点好吃的,越是这样我越是顶撞她。她气急了打我,我就跑,边跑边喊:“你就是偏心眼……反正你追不上我!”有时我把老人家都气哭了,骂我:“不知好歹,没良心,我白疼你了!”我对奶奶一直有反感。
山后村当时有一百多户人家,大部分姓吕,有少数姓吴的。一条东西街,东街富,西街穷,我们家住在西街。孩子们打架,我是西街穷孩子的头。五六岁时就知道恨日本人,我们做游戏打仗,骑着秫秸当马,谁输了谁就装日本人。玩着玩着就真打起来了,有钱家的孩子欺负穷孩子,我就领着穷孩子和他们拼命打。
第2节:海城山村(2)
日本人不断加宽南满铁路路基,占地毁庄稼,受害人家敢怒不敢言。洼地长草,很茂盛,村里人放牧牲畜,被日本人碰上就毒打,有时把牲口打死,或是抢走。我的祖父、大伯过铁路时,都被日本人砍伤过。
一九一三年,我八岁的时候开始读书,就在唐王山后本村上小学。村边有条人行横道不准中国人走,中国人必须绕很远到平交路走大车道。有一次,我看见老师过铁路人行横道,被日本人用战刀砍得头破血流。当时我都气哭了。还有一次,门前小河涨水,水深行人难以过往,又不许中国人过桥。有个乡亲从桥上走过,碰到日本人,一刺刀挑死就推到河里了。眼看着父老乡亲被日本人凌辱、屠杀,我恨透了日本人,总想长大了可以当兵打日本,报仇雪恨。
我上小学时,已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提倡剪发,县里派督学来查。当时同学们都不敢剪,我早就想剪,可是家里不答应。就此我在班上第一个站出来,把小辫剪掉了,回到家奶奶一看,就骂起来。我提着剪下来的辫子,得意地抖落着说:“剪下来有啥不好,上边长满了虱子!”我为了剪辫子,成心不梳不洗,让它生虱子。
山后村小学的华荫南老师,他偏向东街地富子弟,叫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当班长,时常欺负西街的穷孩子。我不服气,就和班长打起来了。找老师去评理,他偏袒地主子弟,拉过我去要打手板,我气急了,也不知从哪儿来那股劲儿,把板凳条掀下来一根,狠狠揍了老师一下子。我知道惹了祸,撒腿就跑,不敢回家,就躲到河边壕沟里猫了三天。村里人河里、井里找遍了,到处找不到,都很着急,怕发生意外。因为我路过家门口时见到母亲,曾告诉她我藏在哪里,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母亲不声不响地每天给我送点吃的。村里人找不到我,老师也着慌了,都说只要找回来,可不能再打再罚了。母亲随即送信给我,说老师再不打了。这样,我才回到了学校。老师说,不打了,可是要罚我背书,让我背三篇古文:韩愈两篇《祭十二郎文》和《祭鳄鱼文》,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要我温习一下,第二天背。当时我念了两遍后,自信地说:“我现在就背!”于是一口气一字不错地背了下来。华老师很惊奇,立即改变了对我的态度。爷爷和父亲都没念过书,所以对我念书很重视,每天下学后爷爷都要我背书,他不识字却严厉,我不敢糊弄他,只要一打“奔”儿,他就用烟袋锅子敲我的脑袋。我念书还没入门,怎么也背不好,常挨打。这次却非常流畅地背下来了。从此我在学习上一下就开了窍。以后华老师对我特别好,给我补课吃偏饭。
我在小学念了不到四年书,家里就供不起了。买一支铅笔要哭几次,才进城给买,有时靠大姐、母亲的体己钱买支铅笔。一九一六年冬我就辍学了。一九一七年初开学时,华老师认为我辍学可惜,他要我复课学习,由他为我补习国文、数学、英文等课,准备一年后,再由他送我免费入县立中学。我自己也想继续读书,即重新入学复课,农闲补课,农忙干活。复学的半年,家里买不起书,要是上中学更交不起饭费、书费,所以到下半年就又辍学了,在家干农活。
一九一八年春,我由华荫南老师介绍,到他家在海城北关开的裕德号缫丝(柞蚕)厂去学徒。学徒很苦,起早贪黑,干重活、杂活,时间长了,过于劳累得了肺病,吐过血。
在缫丝厂期间,有一次我在上工的路上,一进北关,有个卖吗啡、“白面”的日本浪人家的孩子,挡着路不让走,踢了我一脚。于是我揍了他一顿。这个孩子跑回去后,日本人就告起状来,告到缫丝厂,告到县政府。丝厂经理和县长都吓坏了,我站出来说:“是他先打的我,我的腿还被踢红了一块呢。”丝厂经理和县长听我说的在理,就向日本人解释说不怨我,这孩子干活挺老实,不惹急了他不会无故打人的。好说歹说,这件事总算过去了。
学徒时,我挤时间念书,抓着什么看什么,《千字文》、《百家姓》、《论语》、《诗经》、《古文观止》、《封神演义》、《东周列国》、《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书。还坚持练字、打算盘,文化有提高。在农村讲究“说书”,谁讲我都去听。
在缫丝厂学徒将近三年,到一九二○年冬缫丝厂倒闭,经理是华荫南老师的哥哥,他将我介绍到海城车站附近一家粮栈学徒。到一九二一年春,因粮栈生意不好,我被辞退回家,在家种地。
兄弟姐妹长大起来,父亲对儿女的婚事当交易,做人情,在外面拉脚合伙喝酒时,说近乎了就给儿女订亲。他说一不二,母亲根本说不上话。我的几个姐妹长得都很俊气、灵巧,却都很不幸。大姐很能干,待我极好,她羡慕男孩子,对我说还是你们在外边好,走南闯北,女的活一辈子死时落块棺材板。二妹既漂亮
Content
第1节:海城山村(1)
第2节:海城山村(2)
第3节:初入东北军
第4节:考取讲武堂(1)
第5节:考取讲武堂(2)
第6节:在张学良身边
第7节:热河抗战(1)
第8节:热河抗战(2)
第9节:热河抗战(3)
第10节:撤离长城防线
第11节:北平城防(1)
第12节:北平城防(2)
第13节:西安事变(1)
第14节:西安事变(2)
第15节:西安事变(3)
第16节:西安事变(4)
第17节:西安事变(5)
第18节:走向抗日救亡道路
第19节:保卫永定河(1)
第20节:保卫永定河(2)
第21节:激战梅花镇(1)
第22节:激战梅花镇(2)
第23节:激战梅花镇(3)
第24节:小樵改编(1)
第25节:小樵改编(2)
第26节:小樵改编(3)
第27节:回师北上(1)
第28节:回师北上(2)
第29节:打开高阳(1)
第30节:打开高阳(2)
第31节:路西整训(1)
第32节:路西整训(2)
第33节:路西整训(3)
第34节:收编杂色武装(1)
第35节:收编杂色武装(2)
第36节:收编杂色武装(3)
第37节:收编杂色武装(4)
第38节:破路和拆城(1)
第39节:破路和拆城(2)
第40节:破路和拆城(3)
第41节:成立冀中区党委
第42节:建立三纵队和冀中军区(1)
第43节:建立三纵队和冀中军区(2)
第44节:建立三纵队和冀中军区(3)
第45节:成立冀中行署
第46节:“黄金时代”(1)
第47节:“黄金时代”(2)
第48节:“黄金时代”(3)
第49节:“黄金时代”(4)
第50节:“黄金时代”(5)
第51节:开办抗战学院
第52节:知识分子的作用(1)
第53节:知识分子的作用(2)
第54节:反摩擦(1)
第55节:反摩擦(2)
第56节:反摩擦(3)
第57节:反摩擦(4)
第58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1)
第59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2)
第60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3)
第61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4)
第62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5)
第63节:冀中部队的正规化(6)
第64节:贺龙和一二○师
第65节:破敌五次“围攻”(1)
第66节:破敌五次“围攻”(2)
第67节:破敌五次“围攻”(3)
第68节:白求恩来冀中(1)
第69节:白求恩来冀中(2)
第70节:白求恩来冀中(3)
第71节:白求恩来冀中(4)
第72节:再反摩擦
第73节:打狗运动
第74节:保护麦收和秋收
第75节:参加“百团大战”
第76节:反“蚕食”(1)
第77节:反“蚕食”(2)
第78节:桑园突围(1)
第79节:桑园突围(2)
第80节:“冀中一日”
第81节:回民支队与马母之死(1)
第82节:回民支队与马母之死(2)
第83节:回民支队与马母之死(3)
第84节:宗佐历险
第85节:地雷战和地道战(1)
第86节:地雷战和地道战(2)
第87节:三级武装配合作战(1)
第88节:三级武装配合作战(2)
第89节:革命的两面政策
第90节:分析和决策
第91节:与敌周旋(1)
第92节:与敌周旋(2)
第93节:与敌周旋(3)
第94节:与敌周旋(4)
第95节:与敌周旋(5)
第96节:与敌周旋(6)
第97节:遭遇(1)
第98节:遭遇(2)
第99节:遭遇(3)
第100节:宋庄战斗(1)
第101节:宋庄战斗(2)
第102节:掌史战斗(1)
第103节:掌史战斗(2)
第104节:向太行转移(1)
第105节:向太行转移(2)
第106节:回到晋察冀(1)
第107节:回到晋察冀(2)
第108节:回到晋察冀(3)
第109节:回到晋察冀(4)
第110节:回到晋察冀(5)
第111节:回到晋察冀(6)
第112节:回到晋察冀(7)
第113节:铜墙铁壁(1)
第114节:铜墙铁壁(2)
第115节:铜墙铁壁(3)
第116节:铜墙铁壁(4)
第117节:铜墙铁壁(5)
第118节:铜墙铁壁(6)
第119节:铜墙铁壁(7)
第120节:铜墙铁壁(8)
第121节:调赴晋绥(1)
第122节:调赴晋绥(2)
第123节:调赴晋绥(3)
第124节:“把敌人挤出去”(1)
第125节:“把敌人挤出去”(2)
第126节:爆破运动(1)
第127节:爆破运动(2)
第128节:爆破运动(3)
第129节:爆破运动(4)
第130节:爆破运动(5)
第131节:爆破运动(6)
第132节:爆破运动(7)
第133节:爆破运动(8)
第134节:汾阳战斗(1)
第135节:汾阳战斗(2)
第136节:汾阳战?(3)
第137节:汾阳战斗(4)
第138节:汾阳战斗(5)
第139节:劳武结合(1)
第140节:劳武结合(2)
第141节:劳武结合(3)
第142节:劳武结合(4)
第143节:劳武结合(5)
第144节:军火自给(1)
第145节:军火自给(2)
第146节:大生产(1)
第147节:大生产(2)
第148节:大生产(3)
第149节:大生产(4)
第150节:联防作战(1)
第151节:联防作战(2)
第152节:联防作战(3)
第153节:陕北风光
第154节:窑洞生活(1)
第155节:窑洞生活(2)
第156节:参加“七大”
第157节:绥远前线(1)
第158节:绥远前线(2)
第159节:在沈阳
第160节:在西满(1)
第161节:在西满(2)
第162节:在西满(3)
第163节:在哈尔滨(1)
第164节:在哈尔滨(2)
第165节:在哈尔滨(3)
第166节:在哈尔滨(4)
第167节:在哈尔滨(5)
第168节:在哈尔滨(6)
第169节:在哈尔滨(7)
第170节:在哈尔滨(8)
第171节:抗美援朝(1)
第172节:抗美援朝(2)
第173节:铁路先行(1)
第174节:铁路先行(2)
第175节:铁路先行(3)
第176节:到现场去(1)
第177节:到现场去(2)
第178节:到现场去(3)
第179节:到现场去(4)
第180节:到现场去(5)
第181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
第182节:三十万人齐上阵(2)
第183节:三十万人齐上阵(3)
第184节:三十万人齐上阵(4)
第185节:三十万人齐上阵(5)
第186节:三十万人齐上阵(6)
第187节:三十万人齐上阵(7)
第188节:三十万人齐上阵(8)
第189节:三十万人齐上阵(9)
第190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0)
第191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1)
第192节:三十万人齐上阵(12)
第193节:要修路先选线(1)
第194节:要修路先选线(2)
第195节:运输是生产力
第196节:后记
第1节:海城山村(1)
一九○五年一月(清光绪三十年冬),我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东亚霸权,重新瓜分朝鲜和中国东北。战争持续一年多时间,中国人民遭到空前浩劫。俄国战败,后经美国斡旋,日本和俄国在美国的朴茨茅斯城签订和约,俄国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口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日本,并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日俄战争,更加促使日本进一步发动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母亲生我的时候,为了免遭不测,把我藏到柴草垛里。日俄战争后,南满铁路归日本占有。在我的少年时代,目睹和经历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与杀害。南满铁路就在山后村西经过,我们家的菜地紧挨着铁路。乡亲们到村西种地,经过铁路时常常挨日本人的打骂。
海城地处松辽平原东部边缘,辽河下游左岸,辽东半岛北端。东有千山,西有浑河、太子河、辽河,东高西低,并由高向低形成山区、丘陵、平原、洼地的格局,自然条件很好,物产丰富,交通方便。南距营口三十公里,北距鞍山也是三十公里,离沈阳一百二十公里。古有“辽左重地”、“渤海奥区”之称,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今以“辽南粮仓”闻名。
山后村在海城南四公里的地方,唐王山北山脚下。唐王山是座小山,在南满铁路东侧,八里河南岸,东西长两公里,南北宽一公里,海拔一百三四十米。这里有很多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与薛仁贵在这山顶上下过棋。在我小的时候,听说山上还有棋子、棋盘、石锅和马蹄的印痕,几个石头棋子在棋盘上能滑动,就是取不下来。唐太宗脱下靴子抖落出来的土,形成了山顶上的这块平地,后人称为“脱靴顶”。后来,由于打石放炮,都给毁掉了。唐王山过去是一座荒秃的山,徒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却没给当地人民带来什么好处。现在,唐王山可成一座宝山了,整个山都是矽砂矿。矽砂是铸钢所需的一种优质造型砂,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利润高,海城及各乡镇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十几个矽砂矿。
据说我的祖辈是河北省清河县人,在明朝洪武年间,老哥俩靠卖豆腐维持生活。一天为支架倒塌的锅灶用了几块城墙上的砖,被官府得知,结果发配东北,就在海城唐王山后落了户。我的祖父是很贫苦的,给人家当长工。后来,靠修铁路挣了几个钱。晚年过继给叔叔,算是有了几亩薄田,成了自耕农。我的父亲吕名禹,兄弟四人,大排行老五。从年轻时就给人家赶大车,因为光靠种地难于维持生活。当车伙计,受雇于车主,冬闲时跑营口拉脚。后来赚了一点钱,就与同族兄弟合伙。入冬时买个大牲口,往返海城、营口拉货运客。开春种地的时候,就把骡马卖了,赚点脚钱,买个毛驴种庄稼。
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大姐比我大两岁,三个弟弟,两个妹妹。母亲家很穷,东山丁家沟人,为人精细善良,手很巧,吃苦耐劳,相貌俊秀,活到了九十多岁,人缘极好,很受乡里尊重。父亲搭伙计赶大车,好合伙喝几盅老酒,身材高大,不识字,性情豪迈粗鲁。母亲虽然也不识字,但思想开通,性格随和,解放后有时说笑话:“还是现在世道好,男女婚姻自主,要是在先也兴‘打八刀’(东北话离婚)的话,俺们全家都得离婚。”
我从小就好打抱不平,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就爱顶着来。三大娘为人老实厚道,就是因为连生几个女儿,遭奶奶嫌弃,让三大娘干粗活,养猪喂狗,母亲干细活,做针线。看三大娘在奶奶面前忍气吞声,我觉得不公平,常和奶奶顶嘴。奶奶偏心,重男轻女,时常偷着给我点好吃的,越是这样我越是顶撞她。她气急了打我,我就跑,边跑边喊:“你就是偏心眼……反正你追不上我!”有时我把老人家都气哭了,骂我:“不知好歹,没良心,我白疼你了!”我对奶奶一直有反感。
山后村当时有一百多户人家,大部分姓吕,有少数姓吴的。一条东西街,东街富,西街穷,我们家住在西街。孩子们打架,我是西街穷孩子的头。五六岁时就知道恨日本人,我们做游戏打仗,骑着秫秸当马,谁输了谁就装日本人。玩着玩着就真打起来了,有钱家的孩子欺负穷孩子,我就领着穷孩子和他们拼命打。
第2节:海城山村(2)
日本人不断加宽南满铁路路基,占地毁庄稼,受害人家敢怒不敢言。洼地长草,很茂盛,村里人放牧牲畜,被日本人碰上就毒打,有时把牲口打死,或是抢走。我的祖父、大伯过铁路时,都被日本人砍伤过。
一九一三年,我八岁的时候开始读书,就在唐王山后本村上小学。村边有条人行横道不准中国人走,中国人必须绕很远到平交路走大车道。有一次,我看见老师过铁路人行横道,被日本人用战刀砍得头破血流。当时我都气哭了。还有一次,门前小河涨水,水深行人难以过往,又不许中国人过桥。有个乡亲从桥上走过,碰到日本人,一刺刀挑死就推到河里了。眼看着父老乡亲被日本人凌辱、屠杀,我恨透了日本人,总想长大了可以当兵打日本,报仇雪恨。
我上小学时,已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提倡剪发,县里派督学来查。当时同学们都不敢剪,我早就想剪,可是家里不答应。就此我在班上第一个站出来,把小辫剪掉了,回到家奶奶一看,就骂起来。我提着剪下来的辫子,得意地抖落着说:“剪下来有啥不好,上边长满了虱子!”我为了剪辫子,成心不梳不洗,让它生虱子。
山后村小学的华荫南老师,他偏向东街地富子弟,叫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当班长,时常欺负西街的穷孩子。我不服气,就和班长打起来了。找老师去评理,他偏袒地主子弟,拉过我去要打手板,我气急了,也不知从哪儿来那股劲儿,把板凳条掀下来一根,狠狠揍了老师一下子。我知道惹了祸,撒腿就跑,不敢回家,就躲到河边壕沟里猫了三天。村里人河里、井里找遍了,到处找不到,都很着急,怕发生意外。因为我路过家门口时见到母亲,曾告诉她我藏在哪里,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母亲不声不响地每天给我送点吃的。村里人找不到我,老师也着慌了,都说只要找回来,可不能再打再罚了。母亲随即送信给我,说老师再不打了。这样,我才回到了学校。老师说,不打了,可是要罚我背书,让我背三篇古文:韩愈两篇《祭十二郎文》和《祭鳄鱼文》,欧阳修一篇《醉翁亭记》。要我温习一下,第二天背。当时我念了两遍后,自信地说:“我现在就背!”于是一口气一字不错地背了下来。华老师很惊奇,立即改变了对我的态度。爷爷和父亲都没念过书,所以对我念书很重视,每天下学后爷爷都要我背书,他不识字却严厉,我不敢糊弄他,只要一打“奔”儿,他就用烟袋锅子敲我的脑袋。我念书还没入门,怎么也背不好,常挨打。这次却非常流畅地背下来了。从此我在学习上一下就开了窍。以后华老师对我特别好,给我补课吃偏饭。
我在小学念了不到四年书,家里就供不起了。买一支铅笔要哭几次,才进城给买,有时靠大姐、母亲的体己钱买支铅笔。一九一六年冬我就辍学了。一九一七年初开学时,华老师认为我辍学可惜,他要我复课学习,由他为我补习国文、数学、英文等课,准备一年后,再由他送我免费入县立中学。我自己也想继续读书,即重新入学复课,农闲补课,农忙干活。复学的半年,家里买不起书,要是上中学更交不起饭费、书费,所以到下半年就又辍学了,在家干农活。
一九一八年春,我由华荫南老师介绍,到他家在海城北关开的裕德号缫丝(柞蚕)厂去学徒。学徒很苦,起早贪黑,干重活、杂活,时间长了,过于劳累得了肺病,吐过血。
在缫丝厂期间,有一次我在上工的路上,一进北关,有个卖吗啡、“白面”的日本浪人家的孩子,挡着路不让走,踢了我一脚。于是我揍了他一顿。这个孩子跑回去后,日本人就告起状来,告到缫丝厂,告到县政府。丝厂经理和县长都吓坏了,我站出来说:“是他先打的我,我的腿还被踢红了一块呢。”丝厂经理和县长听我说的在理,就向日本人解释说不怨我,这孩子干活挺老实,不惹急了他不会无故打人的。好说歹说,这件事总算过去了。
学徒时,我挤时间念书,抓着什么看什么,《千字文》、《百家姓》、《论语》、《诗经》、《古文观止》、《封神演义》、《东周列国》、《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如饥似渴地读了不少书。还坚持练字、打算盘,文化有提高。在农村讲究“说书”,谁讲我都去听。
在缫丝厂学徒将近三年,到一九二○年冬缫丝厂倒闭,经理是华荫南老师的哥哥,他将我介绍到海城车站附近一家粮栈学徒。到一九二一年春,因粮栈生意不好,我被辞退回家,在家种地。
兄弟姐妹长大起来,父亲对儿女的婚事当交易,做人情,在外面拉脚合伙喝酒时,说近乎了就给儿女订亲。他说一不二,母亲根本说不上话。我的几个姐妹长得都很俊气、灵巧,却都很不幸。大姐很能干,待我极好,她羡慕男孩子,对我说还是你们在外边好,走南闯北,女的活一辈子死时落块棺材板。二妹既漂亮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吕正操回忆录
2.2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