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推荐
编辑寄语
序言:中国式江湖的溢价模型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目录(4)
目录(5)
目录(6)
目录(7)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启示录(1)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启示录(2)
编外儿子(1)
编外儿子(2)
致命的晚餐(1)
致命的晚餐(2)
可以保护活人的死人
名人的炒作效应:吾以身为孟尝君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1)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2)
改造世界,从身边的人开始
象牙床和剑(1)
象牙床和剑(2)
土人和木人:揭露人生根本问题的“鬼故事”
看起来很像狗,叫起来很像鸡(1)
看起来很像狗,叫起来很像鸡(2)
“渺小丈夫”能杀人(1)
“渺小丈夫”能杀人(2)
长铗归来乎(1)
长铗归来乎(2)
狡兔三窟(1)
狡兔三窟(2)
狡兔三窟(3)
用生命的代价平反昭雪(1)
用生命的代价平反昭雪(2)
恐吓是最好的复仇
诸子争立,绝嗣无后(1)
诸子争立,绝嗣无后(2)
推荐
《史记》对于我们这些写历史的人来说,是一座丰碑也是一座不敢轻易触碰和解读的圣物。看完扶栏客的这本《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让我慢慢消除了这个奇怪的想法。这本书写的有理有据,以《史记》和《汉书》等史料为依据,全方位给读者展现了一批曾经在历史上多有建树的牛人。
——墨香满楼(《汉朝这些人》作者)
历史太浩大了,历史又太琐屑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沿着几千年的路发幽掘隐上溯回去,历史因为被人感悟,就有了沉思后的深意和美学。
——大鸟(邯郸市作协副主席)
历史流落多年,写史者司马迁才姗姗来迟。《史记》流落多年,读《史记》者扶栏客才姗姗来迟。
——谌旭彬(历史专栏作者、《新历史》杂志编辑)
作者用生花妙笔诠释了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隐约之间,那些牛人们已跃然纸上,娓娓道出悠远绵长却又触手可及的故事。
——一青(文史作者)
“通古今之变。”这是司马迁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历史就是现实。
——文韬(文史作者)
透过《史记》里的经典牛人,发现你我心中的自己。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不像令人仰视的英雄,倒更像我曾经崇拜过的老板,甚至还有我单位领导的影子。
——劲草十三郎(网友)
编辑寄语
关注那些被淡忘但不该被忽略的人们
教授、学者们研究《史记》更多地着眼于如雷贯耳的秦皇汉武,而扶栏客则更多地关注那些容易被人们淡忘的历史牛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人虽然名字耳熟能详,但是说起其人生传奇却知者寥寥,还有很多人连名字都很少被人提起,但是翻看历史才发现缺少了这些非著名牛人的历史如同撑场面的盛宴——虽然华丽壮观,但是普通读者没有消费的兴趣。比如之前出版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里的吴起,虽然后人都知道“孙吴在世”这个词,但是大多数读者除了杀妻求将之外很少了解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而对于千千万万在职场上拼搏的人来说,吴起的经历或许比秦始皇更具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做编辑有一个好处,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先睹为快。作为《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完整版的第一读者,我在一口气读完了扶栏客发来的电子版以后,非常希望和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一下自己读书的收获,也想以此为本书做一个简短的导读。
孟尝君:说起孟尝君,人们只知道他的三千食客和他手下的鸡鸣狗盗,所以人们习惯把出手大方、乐于给人管饭的人称为孟尝君。然而,当扶栏客带领我们走近这位史上最牛的老大,才发现孟尝君不是什么人有点钱就能学得像的。孟尝君的那套为人处事之道,完全可以用“绝学”二字来形容。在孟尝君波澜壮阔的一生当中,与当时两位最具野心和实力的霸主秦昭王和齐湣王纠缠不清,两位老板既想利用孟尝君,又想消灭掉这个江湖上的传奇。最后,孟尝君在历史上胜利了,因为在《史记》和《战国策》里留下的关于孟尝君的文字远远多于秦昭王和齐湣王,关于他的传说和典故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帝王。能在《史记》和《战国策》里占据如此分量的孟尝君不应该被忽略,然而,这个人物显然被大多数人淡忘了。
平原君:扶栏客还原了平原君的真实面目,这位赵国权贵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他贪财好色、虚荣胆小、鼠目寸光。然而他容忍、培养和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思想的骨干人才,如赵奢、毛遂、李同、公孙龙,这就是平原君一生最伟大的成绩。从平原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板最可贵的品质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让别人做了什么。
信陵君:有情有义、谦虚随和、有勇有谋,是一个深受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派(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代的偶像)。然而他的一生始终得不到自己的老板、他的亲哥哥的信任。通过扶栏客的讲述,我们不仅发现了信陵君坎坷命运的必然性,因为“强人只能相信实力,不能相信良心”,更令人惊艳的是扶栏客发现了深藏于经典案例“窃符救赵”背后的那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人情价值链——人头不是金钱,不愿意交易可以退回去。这就是在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
春申君:史上玩命的人很多,不过像春申君这样,因为一次玩命就换来了一辈子荣华富贵的人不多。扶栏客说得好,“春申君黄歇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一定要能豁出去,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勤恳恳固然可贵,但是有一个普遍规律不容忽视,关键时刻的忘我和拼命才能使原本平庸的命运发生根本的改变。从零到一到二,一定需要勤勤恳恳的积累;从十到百到万,就需要关键时刻的忘我和拼命了。”
朱家、剧孟和郭解讲述的是汉朝初期江湖的演变,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就是郭解。
郭解:少年时代像一个“古惑仔”,杀人如麻、无恶不作,成年以后却突然变得谦恭有礼、以德抱怨。在郭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黑帮题材电影和文学作品里的经典剧本——一心想要退出江湖的老大最后却被身后的江湖玩死。扶栏客对中国传统社会中那隐于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江湖观察得入木三分,“这正是千百年来,郭解们令人畏惧的原因,触犯了王法可以逃走到江湖上,得罪了郭解无处可逃,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以外的世界不适合人类生存,而江湖就是郭解他们家的”。
文学作品里的杀手是孤独的,也是浪漫的。不过在司马迁的笔下,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杀手们却个性分明,令人过目难忘。
曹沫:身为一个将军,屡战屡败,最后却以一个戏剧性的行为,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了因为战败而失去的国土。扶栏客认为,“以勇力著称的曹沫在屡次军事失败以后,既没有企图通过加强军事理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军事指挥水平,也没有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智商,而是在一个恰当的场合、抓住了一次恰当的机会,以视死如归的决心果断出手,最终凭个人的力量改变了历史,赢得了一场通常需要千万人牺牲生命才有可能获得的胜利。”通过扶栏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遭遇挫折以后不一定非要否定自己,而只要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豫让:一个非常执着、非常专一的?业人士,他提出的“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可以用来解读职场中老板与员工关系的一种朴素理论。
聂政:《英雄本色》和无数渲染英雄气氛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原型。一个人、一把剑,闯入相府刺杀韩相,事后毁容自杀。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充满了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情调,然而扶栏客却并没有停留在暴力美学的层面,他从聂政与他的幕后老板严仲子以及严仲子与韩相侠累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三个好人被一个坏人害死的悲剧。
荆轲:中国古代杀手中最著名的一个。通过扶栏客的解读,我们才发现荆轲是一个最不像杀手的杀手,由于“不靠谱”的历史,一个好学上进的知识青年踏上刺杀秦王的不归路。扶栏客对荆轲的总结非常精辟,“人生不怕挫折,就怕错位”。
序言:中国式江湖的溢价模型
“古典江湖”这个名字其实我并不是很满意:一是这种说法很泛滥,现在连在大街上卖盗版光碟的都自称是在江湖上混的;二是江湖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名词,因此用江湖当标题似乎有些含糊。东方不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广义的江湖,人心就是江湖。你在办公室上班,在菜市场买菜,就是在江湖上行走;你给客户敬酒,陪客户打牌都要遵守江湖上的规矩。扶栏客对江湖的概念最早来自《水浒传》,那是狭义的江湖。武松在十字坡和张清、孙二娘夫妇结拜以后,喝酒吹牛的时候谈论的都是“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吓得两个押解武松的公差跪下磕头。可见狭义的江湖具有吓唬人的功能,世上变态到纯粹喜欢血腥的人毕竟有限,出来混的人之所以要争强斗狠,追求的就是观众看到鲜血以后的战栗。
当初《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写到一半的时候,读者们和出版社问我下一部写什么,扶栏客脑子里就出现了孟尝君的名字。后来思路逐渐清晰,第二部就要写战国四公子、游侠和刺客,至于为什么把这几类人物弄到一块,扶栏客一开始也没细想,就是觉得这些人身上好像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
现在“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系列”的第二本写完了,扶栏客终于可以梳理一下思绪。有很多东西在不同的年纪看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水浒传》,少年看,看的是快意恩仇;中年看,看的是如何做人;老年看,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说少不读《水浒》,大概就是指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偏激,其实大多数人到了老年仍然偏激,只不过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已经没有了偏激的资本,或者说老年的偏激缺少破坏性,可以忽略不计。再或者更人性一点地说,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已经没有了偏激的动机,快意恩仇只是在青春期荷尔蒙作用下的短暂情绪需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才是“替天行道”的经济基础。由于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那肉、那酒、那金银的吸引力,在老年人面前自然大打折扣,这才是少不读《水浒》的经济学原理。
扶栏客想,在任何时代混得好的人都要依靠某种溢价,比如有权力的人靠权力溢价,有技术的人靠技术溢价,有资历的人靠资历溢价,有名气的人靠名气溢价,有姿色的人靠姿色溢价。这种现象说简单一点也就是人要想活得幸福一点、从容一点,就不能一辈子仅仅依靠简单的劳动来讨生活,年轻的时候也许是必须的,但是老了以后就不能这样了。所以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彻底消灭论资排辈,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如果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看不到将来享受溢价的希望,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了长期发展的动力。
四大公子、三大游侠和五大刺客,一定是混得好的人,否则不可能被司马迁写进《史记》。扶栏客想,要说共性,这十二个人能青史留名都或多或少地依靠“暴力+暴利”的溢价模型。
这里说的暴力和暴利都是广义的,在这些牛人身上暴力并不仅指对于别人施加的暴力,也包括对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暴力或者暴力威胁。比如孟尝君,当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老爸就想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不仅顽强地来到了人世,而且顽强地获得了他老爸的重视,最终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孟尝君;还比如春申君,为了力挺太子熊完回国登上楚王的宝座,他独自留下来面对随时可以翻脸杀人的秦昭王,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把持国政、首领群臣的荣华富贵。聂政、荆轲虽然看似作为工具被人利用,在牺牲生命以后并没有得到什么暴利,不过他们背后的主谋严仲子和太子丹,却是因为想要获得超乎寻常的暴利,从而通过令人过目不忘的暴利强烈地刺激了聂政和荆轲,最终导演了暴力的悲剧。
这就是这本书里十二个人物的共性吧。“暴力+暴利”最终构成了中国式古典江湖的溢价模型。当然历史上牛人们的溢价模型并不仅限于此,后面扶栏客还会继续挖掘。
过去的一年有收获也有遗憾,有勤奋也有懒惰,转眼过去就是历史了。可见伟人说得对,历史是真的属于人民的,只要你有时间你就有历史,而时间则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资源。《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即将上市,扶栏客在深圳向世界各地、两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各位热心读者表示发自肺腑的感谢!没有你们在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中的不离不弃,就没有《兵家传奇》和《古典江湖》!
为了不落伍,扶栏客也赶时髦开了一个博客,大家如果有什么满意或者不满意、表杨或者批评、意见或者建议,都请告诉我,能改的我一定改,不能改的我也会正面答复。
扶栏客的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llmanfrank
再次感谢。
扶栏客
目录(1)
第一章孟尝君:纯粹的老大
编外儿子
中国古代的男人但凡有点理想,都想办法当官,否则就像没出息,即使你富甲一方,即使你学富五车,没有级别很难让人相信你成功。
致命的晚餐
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当老大就要学会对人进行投资,所以眼光和境界才是老大的核心价值。
孟尝君最讨厌怀疑自己的人,要吃随你,要死也随你,出来混都是自愿的,所以早晚都要还,只不过小心眼的人还得早一点。
可以保护活人的死人
提起求人办事,普通人脑海里一般出现的就是点头哈腰、磕头作揖。牛人求人办事就是要把自己的危险变成对方的危险,把自己的困难变成对方的困难,然后对方就会比自己更着急地去消除危险、解决困难。
名人的炒作效应:吾以身为孟尝君
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有不同的效果。给人管饭被人骂,被人骂了以后还和颜悦色,这种现象放在普通人身上叫窝囊,放在土财主身上叫冤枉,放在孟尝君身上就叫长者之风。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
孟尝君的反应根本不像是在评论自己的老婆红杏出墙,倒像是在评论邻居家的小孩偷摘了自己家果树上的果子,孩子们看见挂满枝头的诱人果实,难免会有摘下来啃一口的冲动。
改造世界,从身边的人开始
实际上很多老板更愿意用人的短处,而老板用人所短的理由通常也是如此的冠冕堂皇、耳熟能详:锻炼你、培养你、发展你的潜力。
象牙床和剑
不管是谁,如果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想起孟尝君就是孟尝君最大的幸福,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古典式老大的梦想。
一个人在平地上走路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爬楼梯,说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幸福降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
土人和木人:揭露人生根本问题的“鬼故事”
苏代的“鬼故事”虽然并不可怕,但是很深刻,这个“鬼故事”借用泥人和桃木人的简单对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
看起来很像狗,叫起来很像鸡
从鸡鸣狗盗的案例当中,可以总结出两个经验:一是身为老大绝不能对手下存有偏见,不能搞出身和职业歧视,即使这个人的举止行为很像条狗;二是学一门外语是很有用的,即使能跟鸡顺利沟通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特长。
“渺小丈夫”能杀人
迷迷糊糊的孟尝君突然发现县城的大街上挤满了人,人们看着孟尝君一行人指指点点,脸上露出了在动物园观赏珍禽异兽的表情。
长铗归来乎
寂寞的残阳,须发蓬张的男人,一群吃饱了以后吃惊的人们。此刻,一把青史留名的青铜长剑在歌唱,食客们听到的是冯欢对伙食的不满,而孟尝君却听到了一个男人的自命不凡。
狡兔三窟
自命不凡的人很多,孟尝君不在乎再多一个,事实上还有很多自命不凡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或者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忘记自己曾经的自命不凡。
用生命的代价平反昭雪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很大,齐湣王和贤人无论在权力、地位还是财富方面都存在天壤之别,不过人和人之间至少有一点是平等的,那就是无论贫贱富贵都只有一条生命。
恐吓是最好的复仇
即使混进了士大夫的队伍,大多数人也不过为了混一碗饭吃,谁也不能要求大多数人为了别人的公正而牺牲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否则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圣贤?
诸子争立,绝嗣无后
孟尝君机关算尽,到头来还只能继续在薛城养老,眼巴巴地看着新一代的风云人物崛起,而自己只能孤独地老去。
七国混战就是当时的天下,薛城内乱就是缩小了的战国,名利权势是永远的主题,一代又一代循环不止。
目录(2)
第二章平原君:翩翩浊世佳公子
歧视残疾人的代价
众怒难犯,这个原则在任何组织、任何时代都有效,这个
Content
推荐
编辑寄语
序言:中国式江湖的溢价模型
目录(1)
目录(2)
目录(3)
目录(4)
目录(5)
目录(6)
目录(7)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启示录(1)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启示录(2)
编外儿子(1)
编外儿子(2)
致命的晚餐(1)
致命的晚餐(2)
可以保护活人的死人
名人的炒作效应:吾以身为孟尝君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1)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2)
改造世界,从身边的人开始
象牙床和剑(1)
象牙床和剑(2)
土人和木人:揭露人生根本问题的“鬼故事”
看起来很像狗,叫起来很像鸡(1)
看起来很像狗,叫起来很像鸡(2)
“渺小丈夫”能杀人(1)
“渺小丈夫”能杀人(2)
长铗归来乎(1)
长铗归来乎(2)
狡兔三窟(1)
狡兔三窟(2)
狡兔三窟(3)
用生命的代价平反昭雪(1)
用生命的代价平反昭雪(2)
恐吓是最好的复仇
诸子争立,绝嗣无后(1)
诸子争立,绝嗣无后(2)
推荐
《史记》对于我们这些写历史的人来说,是一座丰碑也是一座不敢轻易触碰和解读的圣物。看完扶栏客的这本《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让我慢慢消除了这个奇怪的想法。这本书写的有理有据,以《史记》和《汉书》等史料为依据,全方位给读者展现了一批曾经在历史上多有建树的牛人。
——墨香满楼(《汉朝这些人》作者)
历史太浩大了,历史又太琐屑了。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出发,沿着几千年的路发幽掘隐上溯回去,历史因为被人感悟,就有了沉思后的深意和美学。
——大鸟(邯郸市作协副主席)
历史流落多年,写史者司马迁才姗姗来迟。《史记》流落多年,读《史记》者扶栏客才姗姗来迟。
——谌旭彬(历史专栏作者、《新历史》杂志编辑)
作者用生花妙笔诠释了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隐约之间,那些牛人们已跃然纸上,娓娓道出悠远绵长却又触手可及的故事。
——一青(文史作者)
“通古今之变。”这是司马迁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历史就是现实。
——文韬(文史作者)
透过《史记》里的经典牛人,发现你我心中的自己。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不像令人仰视的英雄,倒更像我曾经崇拜过的老板,甚至还有我单位领导的影子。
——劲草十三郎(网友)
编辑寄语
关注那些被淡忘但不该被忽略的人们
教授、学者们研究《史记》更多地着眼于如雷贯耳的秦皇汉武,而扶栏客则更多地关注那些容易被人们淡忘的历史牛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人虽然名字耳熟能详,但是说起其人生传奇却知者寥寥,还有很多人连名字都很少被人提起,但是翻看历史才发现缺少了这些非著名牛人的历史如同撑场面的盛宴——虽然华丽壮观,但是普通读者没有消费的兴趣。比如之前出版的《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里的吴起,虽然后人都知道“孙吴在世”这个词,但是大多数读者除了杀妻求将之外很少了解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而对于千千万万在职场上拼搏的人来说,吴起的经历或许比秦始皇更具有学习和参考的价值。
做编辑有一个好处,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以先睹为快。作为《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完整版的第一读者,我在一口气读完了扶栏客发来的电子版以后,非常希望和广大读者一起分享一下自己读书的收获,也想以此为本书做一个简短的导读。
孟尝君:说起孟尝君,人们只知道他的三千食客和他手下的鸡鸣狗盗,所以人们习惯把出手大方、乐于给人管饭的人称为孟尝君。然而,当扶栏客带领我们走近这位史上最牛的老大,才发现孟尝君不是什么人有点钱就能学得像的。孟尝君的那套为人处事之道,完全可以用“绝学”二字来形容。在孟尝君波澜壮阔的一生当中,与当时两位最具野心和实力的霸主秦昭王和齐湣王纠缠不清,两位老板既想利用孟尝君,又想消灭掉这个江湖上的传奇。最后,孟尝君在历史上胜利了,因为在《史记》和《战国策》里留下的关于孟尝君的文字远远多于秦昭王和齐湣王,关于他的传说和典故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帝王。能在《史记》和《战国策》里占据如此分量的孟尝君不应该被忽略,然而,这个人物显然被大多数人淡忘了。
平原君:扶栏客还原了平原君的真实面目,这位赵国权贵其实是一个很平庸的人,他贪财好色、虚荣胆小、鼠目寸光。然而他容忍、培养和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思想的骨干人才,如赵奢、毛遂、李同、公孙龙,这就是平原君一生最伟大的成绩。从平原君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老板最可贵的品质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让别人做了什么。
信陵君:有情有义、谦虚随和、有勇有谋,是一个深受青少年崇拜的偶像派(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代的偶像)。然而他的一生始终得不到自己的老板、他的亲哥哥的信任。通过扶栏客的讲述,我们不仅发现了信陵君坎坷命运的必然性,因为“强人只能相信实力,不能相信良心”,更令人惊艳的是扶栏客发现了深藏于经典案例“窃符救赵”背后的那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人情价值链——人头不是金钱,不愿意交易可以退回去。这就是在古代中国长期存在的“潜规则”和“血酬定律”。
春申君:史上玩命的人很多,不过像春申君这样,因为一次玩命就换来了一辈子荣华富贵的人不多。扶栏客说得好,“春申君黄歇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一定要能豁出去,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勤恳恳固然可贵,但是有一个普遍规律不容忽视,关键时刻的忘我和拼命才能使原本平庸的命运发生根本的改变。从零到一到二,一定需要勤勤恳恳的积累;从十到百到万,就需要关键时刻的忘我和拼命了。”
朱家、剧孟和郭解讲述的是汉朝初期江湖的演变,其中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就是郭解。
郭解:少年时代像一个“古惑仔”,杀人如麻、无恶不作,成年以后却突然变得谦恭有礼、以德抱怨。在郭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黑帮题材电影和文学作品里的经典剧本——一心想要退出江湖的老大最后却被身后的江湖玩死。扶栏客对中国传统社会中那隐于无形却无处不在的江湖观察得入木三分,“这正是千百年来,郭解们令人畏惧的原因,触犯了王法可以逃走到江湖上,得罪了郭解无处可逃,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以外的世界不适合人类生存,而江湖就是郭解他们家的”。
文学作品里的杀手是孤独的,也是浪漫的。不过在司马迁的笔下,那些两千多年前的杀手们却个性分明,令人过目难忘。
曹沫:身为一个将军,屡战屡败,最后却以一个戏剧性的行为,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了因为战败而失去的国土。扶栏客认为,“以勇力著称的曹沫在屡次军事失败以后,既没有企图通过加强军事理论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军事指挥水平,也没有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智商,而是在一个恰当的场合、抓住了一次恰当的机会,以视死如归的决心果断出手,最终凭个人的力量改变了历史,赢得了一场通常需要千万人牺牲生命才有可能获得的胜利。”通过扶栏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遭遇挫折以后不一定非要否定自己,而只要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豫让:一个非常执着、非常专一的?业人士,他提出的“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可以用来解读职场中老板与员工关系的一种朴素理论。
聂政:《英雄本色》和无数渲染英雄气氛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原型。一个人、一把剑,闯入相府刺杀韩相,事后毁容自杀。这样的人物和故事充满了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情调,然而扶栏客却并没有停留在暴力美学的层面,他从聂政与他的幕后老板严仲子以及严仲子与韩相侠累之间的关系,发现了三个好人被一个坏人害死的悲剧。
荆轲:中国古代杀手中最著名的一个。通过扶栏客的解读,我们才发现荆轲是一个最不像杀手的杀手,由于“不靠谱”的历史,一个好学上进的知识青年踏上刺杀秦王的不归路。扶栏客对荆轲的总结非常精辟,“人生不怕挫折,就怕错位”。
序言:中国式江湖的溢价模型
“古典江湖”这个名字其实我并不是很满意:一是这种说法很泛滥,现在连在大街上卖盗版光碟的都自称是在江湖上混的;二是江湖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的名词,因此用江湖当标题似乎有些含糊。东方不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广义的江湖,人心就是江湖。你在办公室上班,在菜市场买菜,就是在江湖上行走;你给客户敬酒,陪客户打牌都要遵守江湖上的规矩。扶栏客对江湖的概念最早来自《水浒传》,那是狭义的江湖。武松在十字坡和张清、孙二娘夫妇结拜以后,喝酒吹牛的时候谈论的都是“江湖上好汉的勾当,却是杀人放火的事”,吓得两个押解武松的公差跪下磕头。可见狭义的江湖具有吓唬人的功能,世上变态到纯粹喜欢血腥的人毕竟有限,出来混的人之所以要争强斗狠,追求的就是观众看到鲜血以后的战栗。
当初《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兵家传奇》写到一半的时候,读者们和出版社问我下一部写什么,扶栏客脑子里就出现了孟尝君的名字。后来思路逐渐清晰,第二部就要写战国四公子、游侠和刺客,至于为什么把这几类人物弄到一块,扶栏客一开始也没细想,就是觉得这些人身上好像存在某种共性的东西。
现在“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系列”的第二本写完了,扶栏客终于可以梳理一下思绪。有很多东西在不同的年纪看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水浒传》,少年看,看的是快意恩仇;中年看,看的是如何做人;老年看,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说少不读《水浒》,大概就是指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偏激,其实大多数人到了老年仍然偏激,只不过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已经没有了偏激的资本,或者说老年的偏激缺少破坏性,可以忽略不计。再或者更人性一点地说,大多数人到了老年已经没有了偏激的动机,快意恩仇只是在青春期荷尔蒙作用下的短暂情绪需要,“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才是“替天行道”的经济基础。由于众所周知的自然规律,那肉、那酒、那金银的吸引力,在老年人面前自然大打折扣,这才是少不读《水浒》的经济学原理。
扶栏客想,在任何时代混得好的人都要依靠某种溢价,比如有权力的人靠权力溢价,有技术的人靠技术溢价,有资历的人靠资历溢价,有名气的人靠名气溢价,有姿色的人靠姿色溢价。这种现象说简单一点也就是人要想活得幸福一点、从容一点,就不能一辈子仅仅依靠简单的劳动来讨生活,年轻的时候也许是必须的,但是老了以后就不能这样了。所以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彻底消灭论资排辈,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如果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看不到将来享受溢价的希望,这个社会也就没有了长期发展的动力。
四大公子、三大游侠和五大刺客,一定是混得好的人,否则不可能被司马迁写进《史记》。扶栏客想,要说共性,这十二个人能青史留名都或多或少地依靠“暴力+暴利”的溢价模型。
这里说的暴力和暴利都是广义的,在这些牛人身上暴力并不仅指对于别人施加的暴力,也包括对施加于自己身上的暴力或者暴力威胁。比如孟尝君,当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老爸就想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不仅顽强地来到了人世,而且顽强地获得了他老爸的重视,最终成为了天下闻名的孟尝君;还比如春申君,为了力挺太子熊完回国登上楚王的宝座,他独自留下来面对随时可以翻脸杀人的秦昭王,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把持国政、首领群臣的荣华富贵。聂政、荆轲虽然看似作为工具被人利用,在牺牲生命以后并没有得到什么暴利,不过他们背后的主谋严仲子和太子丹,却是因为想要获得超乎寻常的暴利,从而通过令人过目不忘的暴利强烈地刺激了聂政和荆轲,最终导演了暴力的悲剧。
这就是这本书里十二个人物的共性吧。“暴力+暴利”最终构成了中国式古典江湖的溢价模型。当然历史上牛人们的溢价模型并不仅限于此,后面扶栏客还会继续挖掘。
过去的一年有收获也有遗憾,有勤奋也有懒惰,转眼过去就是历史了。可见伟人说得对,历史是真的属于人民的,只要你有时间你就有历史,而时间则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资源。《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即将上市,扶栏客在深圳向世界各地、两岸三地、五湖四海的各位热心读者表示发自肺腑的感谢!没有你们在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中的不离不弃,就没有《兵家传奇》和《古典江湖》!
为了不落伍,扶栏客也赶时髦开了一个博客,大家如果有什么满意或者不满意、表杨或者批评、意见或者建议,都请告诉我,能改的我一定改,不能改的我也会正面答复。
扶栏客的官方博客:http://blogsina.com.cn/bullmanfrank
再次感谢。
扶栏客
目录(1)
第一章孟尝君:纯粹的老大
编外儿子
中国古代的男人但凡有点理想,都想办法当官,否则就像没出息,即使你富甲一方,即使你学富五车,没有级别很难让人相信你成功。
致命的晚餐
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当老大就要学会对人进行投资,所以眼光和境界才是老大的核心价值。
孟尝君最讨厌怀疑自己的人,要吃随你,要死也随你,出来混都是自愿的,所以早晚都要还,只不过小心眼的人还得早一点。
可以保护活人的死人
提起求人办事,普通人脑海里一般出现的就是点头哈腰、磕头作揖。牛人求人办事就是要把自己的危险变成对方的危险,把自己的困难变成对方的困难,然后对方就会比自己更着急地去消除危险、解决困难。
名人的炒作效应:吾以身为孟尝君
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有不同的效果。给人管饭被人骂,被人骂了以后还和颜悦色,这种现象放在普通人身上叫窝囊,放在土财主身上叫冤枉,放在孟尝君身上就叫长者之风。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
孟尝君的反应根本不像是在评论自己的老婆红杏出墙,倒像是在评论邻居家的小孩偷摘了自己家果树上的果子,孩子们看见挂满枝头的诱人果实,难免会有摘下来啃一口的冲动。
改造世界,从身边的人开始
实际上很多老板更愿意用人的短处,而老板用人所短的理由通常也是如此的冠冕堂皇、耳熟能详:锻炼你、培养你、发展你的潜力。
象牙床和剑
不管是谁,如果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想起孟尝君就是孟尝君最大的幸福,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古典式老大的梦想。
一个人在平地上走路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在爬楼梯,说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幸福降临到了这个人的身上。
土人和木人:揭露人生根本问题的“鬼故事”
苏代的“鬼故事”虽然并不可怕,但是很深刻,这个“鬼故事”借用泥人和桃木人的简单对话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什么?
看起来很像狗,叫起来很像鸡
从鸡鸣狗盗的案例当中,可以总结出两个经验:一是身为老大绝不能对手下存有偏见,不能搞出身和职业歧视,即使这个人的举止行为很像条狗;二是学一门外语是很有用的,即使能跟鸡顺利沟通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特长。
“渺小丈夫”能杀人
迷迷糊糊的孟尝君突然发现县城的大街上挤满了人,人们看着孟尝君一行人指指点点,脸上露出了在动物园观赏珍禽异兽的表情。
长铗归来乎
寂寞的残阳,须发蓬张的男人,一群吃饱了以后吃惊的人们。此刻,一把青史留名的青铜长剑在歌唱,食客们听到的是冯欢对伙食的不满,而孟尝君却听到了一个男人的自命不凡。
狡兔三窟
自命不凡的人很多,孟尝君不在乎再多一个,事实上还有很多自命不凡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或者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忘记自己曾经的自命不凡。
用生命的代价平反昭雪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很大,齐湣王和贤人无论在权力、地位还是财富方面都存在天壤之别,不过人和人之间至少有一点是平等的,那就是无论贫贱富贵都只有一条生命。
恐吓是最好的复仇
即使混进了士大夫的队伍,大多数人也不过为了混一碗饭吃,谁也不能要求大多数人为了别人的公正而牺牲自己的前途和生命,否则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圣贤?
诸子争立,绝嗣无后
孟尝君机关算尽,到头来还只能继续在薛城养老,眼巴巴地看着新一代的风云人物崛起,而自己只能孤独地老去。
七国混战就是当时的天下,薛城内乱就是缩小了的战国,名利权势是永远的主题,一代又一代循环不止。
目录(2)
第二章平原君:翩翩浊世佳公子
歧视残疾人的代价
众怒难犯,这个原则在任何组织、任何时代都有效,这个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司马迁笔下的牛人们·古典江湖
514.5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