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雨

历社复习资料

文档

0.8

已售 0
266.02KB

数据标识:D17209348447521370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1
3、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标志着人类诞生
远古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有砍切器、砍砸器、刮削器等,这类石器十分粗糙。考古学家把打制粗糙的石器叫做“旧石器”(以区别磨制石器──“新石器”),把原始人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作为人类诞生的标志,人类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
4、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在中国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化石,他们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的足迹
1、北京人
(1)概况: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发现,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
(2)体制特征:保留着猿的特征,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双手灵巧,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下肢强壮,能奔跑。
(3)生产生活:
①以石器和木棒为生产工具
②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群居生活
③用天然火烧烤食物
(4)认识:北京人是早期人类,尤其是四肢骨演化已经接近现代人,但为什么脸部却还是像猿类?是什么造成这种进化的差异?因为劳动与活动首先直接“改造”的是“人”的四肢,所以使北京人的四肢进化得比较快,而脸部的活动相对要小得多,进化得就慢。这种四肢与脸部的进化的速度不一致,也恰恰反映了“劳动”在从猿到人演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演化速度的不一致,也证明了北京人是由猿类向人类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北京人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主要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原始群居的出现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号人的生活,只能是十几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天然火的使用给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用火取暖照明,抵御猛兽的侵袭,烧烤兽肉。熟食有利于北京人体质和智力的发展,使他们最终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与动物分离开。
2、山顶洞人
(1)概况:北京龙骨山的洞穴里发现,距今约三万年。
(2)生产生活:山顶洞人与现代人几乎相同,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和使用骨针。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所以,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山顶洞人生活集体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氏族是一个生活群体,一个氏族的成员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他们几十人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是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氏族与群居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血缘关系。北京人的社会组织松散,持续时间短,相互之间也没有血缘关系。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都有共同的祖先。氏族的出现与此时的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
(3)人工取火和利用天然火的区别
①方式:天然火是利用自然界的火种(如闪电、火山喷发、易燃物的摩擦等)产生的,保存火种困难。而人工取火方式很多,当时山顶洞人掌握的就是钻木取火、火石取火等多种方式。
②时间:人工取火不受时间限制,需要时可以随时得到,而天然火则不可以。
③空间:人工取火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只要把取火工具随身携带或就地取材即可。
3、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发现地点
距今时间
外貌特征
使用的工具
用火情况
生活群体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约70-20万年
面部保留某些猿类特征
打制石器
天然火
原始群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约3万年
外貌特征与现在人基本相似
打制石器、磨光和钻孔处理的小器物
人工取火
氏族
4、小结
本课是对现实社会追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历程演变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站起来的祖先”概述了由猿到猿人的历程。直立行走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北京人’的足迹”----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为例,描述了由猿人进化到人的最后历程。北京人能完全直立行走产,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学会使用火等。但是,北京人还兼有猿和人的两重性。山顶洞人是猿人向人类演变的最后阶段。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外型,尤其脸部和脑量等与现代人极为相似。山顶洞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2)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3)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三万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了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人工取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大约一万年以前,气候变得温暖湿润起来,环境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加,仅靠采集、狩猎难以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于是,在一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区,人们经过长期尝试摸索,栽培了某些野生植物、驯养捕捉到的一些野生动物,以补充食物。可见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最早种植的植物有小麦、粟、玉米、水稻、大麦等。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西亚是最早驯养了羊、种植小麦和大麦的地区;墨西哥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玉米;土耳其、希腊最早驯养出牛。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②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陶器);③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2、新石器时代
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新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把打制成形的石块放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磨制成所需的工具,这样制成的石器就是磨制石器。多数磨制石器还被磨出了锋利的刃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区别: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出现锋利的刃部,比较光滑。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当时出现了磨制石器工具有石镰、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用于收割庄稼、开垦耕地、加工谷物等。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区别:(旧)采集狩猎为生;(新)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而且出现了定居。
3、陶器
当时除了磨制石器工具,人们还发明了陶器。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陶器的发明。小麦、粟、玉米、水稻、大麦等农产品的加工和储存,都需要一定的工具。原始人在长期生产和用火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黏土加细砂和水以后,具有可塑性;晒干或烘干,能定型;加火烧制的陶土具有坚硬、耐火的特点。这样,他们便制作陶坯,烧制成储藏、汲水和饮食用具以及陶刀、陶轮等生产工具,给人类的定居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
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由于它的用途广泛,很快普及并成为人类长期使用的器皿。到河姆渡原始居民时已会在陶土中掺入碳化的茎叶从而烧制出光滑而不干裂的黑陶。到半坡居民时则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并能绘制上鱼、蛙、鹿、羊或人面等线条图案。
(二)古老的村落
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
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上图是古代两河流域村落的想象图,图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村落的构成概貌、房屋的样式、主要家具及生活用具、先民从事的生产活动、村落居民与外界的沟通等。图画与文字配合,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西亚村落的缩影。
从图中可以发现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有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同时还驯养了猪牛羊等家禽。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而周围厚厚的石墙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2、河姆渡人
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河姆渡氏族距今约 7000年,生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河姆渡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住干栏式建筑可以通风、防潮,还可以防御猛兽虫蛇的侵害。干栏式建筑对后世阁楼的楼房样式的出现有所启发,今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族的住房,仍保留干栏式建筑的遗风。
经科学测定,图稻谷遗存种植的时间在距今6900年至6700年之间,比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还要早数百年。稻米是今天全球食用最广的粮食品种之一,河姆渡遗址稻谷遗存的发现突出了我国古代农业在世界上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图黑陶钵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制作陶器的先进水平。在陶土中掺入炭,烧成的陶器会呈现出黑色。与半坡烧制的彩陶不同,河姆渡居民主要烧制黑陶。陶钵外壁上的猪纹,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这已证明,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
3、半坡人
半坡居民房屋示意图
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地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内的四、五十座房屋,密集地排列着,中间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陶器多为彩陶,花纹以动物形象居多。说明当时已经饲养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家禽。
 半坡遗址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它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生活区域
距今时间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形式
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制作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约7000年
气候湿润水网密布
干栏式木结构长屋
水稻

黑陶
半坡遗址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气候干燥河流少
半地穴式圆形尖顶
小麦、粟

彩陶
(三)精神家园
1、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为旧石器时代后期代表作,被称为“壁上艺术”。色彩以红色和土黄色为主,大小与实际相同,反映了当时那里人们的狩猎生活。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
2、动物骨骼或者牙角制作的雕刻品:这些艺术品带有祈祷许愿的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山顶洞人的项链:中国的山顶洞人,在兽牙、海蚶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把它们串起来,做成别致的项链,体现了原始的审美意识萌芽。
4、在尸体上撒上红色粉末:象征生命,祈求新生,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灵魂观念。
5、宗教形式与宗教活动: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
6、科学知识的萌芽:小口尖底瓶是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当时人们的汲水用具。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瓶子刚入水时,瓶口朝下,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这说明了先民们积累了许多生产和生活经验,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本课选择了古代西亚、希腊和中国三个不同区域的典型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向文明时代过渡的传说故事,突出了先民的创造和文明成就。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诗;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古代皇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对于每个传说故事,教材都是先讲传说故事,然后再讲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这样既可顾及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又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突出了传说故事的一大特点,即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对了解上古历史起到了桥梁作用,保持了历史的连贯与丰富多彩。它和考古发掘都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传说时代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通过不同角度与层面,如政治与经济、生产与生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杰出人物与人民大众等,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史前社会向文字、国家出现的文明时代过渡的社会特点。
(一)英雄史迹
1、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的半神话半历史的“史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Sumerian)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吉尔伽美什》通过比较原始的但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同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斗争的某种情景,颂扬了为民建立功勋的思想和英雄行为,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认识意义,其中为民造福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作用。史诗的基调原为歌颂英雄,但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宗教祭司的窜改和加工,它在很大程度上却变成探索人生奥秘的宗教哲理诗了;而探索的结果又导致了命中天定、死生无常的消极悲观的结论,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歌颂英雄的主题。
史诗《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早期人类留下的文学珍宝。它塑造了一个具有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的英雄,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
2、古代希腊的木马计
《荷马史诗》是希腊最早的文学作品,像许多其他民族的情况一样,是一种民间的口头创作,由少数人加工编订而成,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因民间传说为盲诗人荷马所作,所以称为《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内容曲折离奇,语言瑰丽多彩,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伊里亚特》通过神话故事描绘了公元前12世纪末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战争的故事。
特洛伊是爱琴文明时期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一座古城,在今土耳其境内。一次,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到斯巴达做客,被斯巴达王后海伦的美貌所吸引,于是将她拐走。斯巴达王麦涅拉俄斯求助于自己的哥哥迈锡尼王阿加门农
data icon
历社复习资料
0.8
已售 0
266.0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