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丽

历史的千年之眼

文档

0.8

已售 0
451.13KB

数据标识:D17209343180460981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前言
1、瞽叟和象究竟要什么?
2、武丁的梦不是借口
3、庄周不是真的放达
4、子羽不是丑,而是勇猛
5、他们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6、都是说客惹得祸
7、苏代到底有多少功劳?
8、范增智不如儿女子
9、真假屯田
10、伏波将军不算烈士
11、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12、柳公权的诗外之“意”
13、没有皇后的严重后果
14、歇后郑五的韬光术
15、宋仁宗的不仁处
16、麦舟不过小事一桩
1、许由:何必受那份罪
2、大尾巴的麻烦
3、阳虎的如意算盘
4、秦与太监的恩恩怨怨
5、秦朝不是败在武力上
6、萧何建未央宫的深意
7、汉高祖尊母不尊父
8、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9、曹操为什么不改姓?
10、阿瞒的如意算盘
11、张良和孔明的学术差异
12、蜀比荆州重要多了
13、诸葛亮在隆中唱什么?
14、苻坚亡国不怪慕容垂
14、苻坚亡国不怪慕容垂
16、唐朝藩镇:乱自上作
17、狄仁杰不容易
18、楚王元佐:父债子还
19、女中田光
20、苏东坡学长生
前言
这本书的素材出自《千百年眼》,而后者又出自明代一个叫张燧的读书人。相比明代的其他史论家,张燧的名声并不是很大。不过,他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物。他家哥几个除了他,大家都去做生意赚钱,唯有他对买卖营生毫不理会,只喜欢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览。
为此,他还专门养了个伴读书童,经常跟着他,读到有意思的地方便让书童记下来。时间久了,材料越来越多,而他的眼光也越来越独到,往往有超越前人的观点。
《千百年眼》便是这么一部史论笔记。在书里,他以一副“火眼金睛”,纵横上下千年历史长廊,指摘史实、点评人物,发千年之隐情、谈人生之感悟,的确可说是开卷有益,有振聋发聩之效。
比如道家学派的开创者、《逍遥游》的作者庄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疏放通达的代表人物,但却被张燧看出了他的儿女情长处;而张燧更是以一个小小的例子,指出号称有宋一代最仁厚的皇帝宋仁宗也有不那么仁厚的地方;他指出被当成千古高士崇拜的许由,之所以不接受尧帝的禅让,是因为没什么好处;而苏东坡好道术学长生,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发泄官场失意的郁闷;他还发现阮籍这家伙不像大家认为的那么清高;而王羲之除了会写字,还有经纶世务的另一面;而晋文公牛就牛在能忍;晁错错就错在心急……等等。
可想而知,《千百年眼》问世之后,对一味读死书或者不读书的俗生腐儒们的冲击。当然,他的这些观点也足以引起饱学之士的共鸣。因此,《千百年眼》流传在文人士大夫之手,学术大家王夫之、阮元等人对之都非常欣赏。而正是因为他的观点够新颖,够大胆,因此,刚进入清朝,这本书便被列为禁书。不过有意思的是,康熙帝却把它放在床头,时时把玩,这正足以说明《千百年眼》的魅力。
《千百年眼》内容驳杂,天文地理人事政治经济学术无所不包,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未免有些驳杂;又作者对诸多史实一笔带过,直接展开议论;这都会给读者在阅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本书精选原书的近两百个条目,分辩疑、解惑、洞烛、争议、常识、论道、指点七章,论述史实,旁引侧注,发挥张燧本意,尽求通达明了,读后必有所感,有所得,有所行;一册在手,张燧的高见一览无遗,数千年往事也一览无遗矣。
1、瞽叟和象究竟要什么?
原文
虞氏自幕故有国,至瞽叟亦无违命,则粗能守其国者也。其欲杀舜,盖欲废嫡立幼;而象之欲杀其兄,亦欲夺嫡故尔。不然,岂以匹夫之微、爱憎之故,而遽杀人哉?然则舜固有国之嫡,而乃为耕稼陶渔之事何居?或者见逐于父母,故劳役之,或避世嫡不敢居,而自归于田渔耳。故杂书有谓:舜见器之苦恶而陶河滨,见时之贵籴而贩负夏。孔子曰:“耕渔陶贩,非舜事也,而往为之,以救败耳。”此说虽出杂书,实得圣人之意。瞽、象之欲杀舜,在初年之间;而尧之举舜,则在其克谐之后。《史记》反覆重出而莫之辩,固也。然孟子当时亦不辩万章之失,何也?盖孟子不在辩世俗讹传之迹,而在于发明圣人处变之心。则其事迹之前后有无,固不必拘拘也。
——《瞽、象杀禹之由》
这段话讨论的是舜的父母、兄弟千方百计想杀掉他的原因。
舜母亲早死,父亲瞽叟另娶,后母生下了同父异母弟弟象。象的出生给舜带来的是不断的灾难,父亲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弟弟身上,当然后母自然不会喜欢他,反而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随着象一天天长大,在母亲的教育和熏陶下,他也毫不念及兄长舜给他的好处,反而很是仇恨舜。于是,父亲、母亲和弟弟结成了“统一战线”,排斥甚至涉及陷害他。
不过从小练就的生存技能成了他的救命法宝,他很善于察言观色,觉察到父母兄弟要害他的时候,他就远远躲开,等到情势好转,他又回到家里。上孝敬父母,下友爱兄弟,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这样,在他艰苦的维持下,家里还是很和睦融洽的。
他的辛苦被大家看在眼里,他的孝心爱心也得到了人们的表扬,大家都认为他很有德行。据说,他在历山种地,当地的人都互相谦让;他在雷泽打鱼,雷泽附近的人便崇尚礼让;在河滨制作陶器,那儿的人便不再粗制滥造……他到哪儿,人们就跟到哪儿,往往一年就聚集成为村落,两年就是城镇,三年便成都市了。他的声名远播,甚至连尧帝都听说了。所以,当大臣们向尧帝推荐舜的时候,尧帝很满意,不过他认为还需要对舜进行一些必要的锻炼。
他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察他治理家庭的能力。舜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尧帝很高兴,便赐予舜很多布帛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派人替他管理。此时象眼红了,他跟父母又想害死舜。一次,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舜急中生智,用两只斗笠作翅膀,从房上一跃而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打井,舜在井下挖,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将舜活埋在井里。幸好舜有所警觉,他在井筒旁边另外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地面,又一次躲过陷害。
象以为舜死了,便大摇大摆地走进舜的家里,他打算霸占舜的妻子财产,把牛羊、仓库分给父母。看到桌子上放着舜平日娱情的琴,便坐下弹奏起来。舜从井里逃出,走回家,看到象正鼓琴,便跟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似地跟弟弟打了招呼。象大吃一惊,仓促间只得说,我正思念你呢。
发生了这些事情,舜依然一如既往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甚至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尧帝对他的表现愈发满意,让他参与政事,接待宾客,管理官员,舜都做得很好。最后,尧觉得舜的能力已经足够了,便让他摄行政事,直到二十多年后,临死前把帝位传给舜。
对于父母弟弟一直想杀舜的史实,一般都认为是象想霸占舜的妻子财产,而张燧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瞽叟、象杀舜主要是想让象获得瞽叟的财产继承权,因为舜是嫡长子而象不是,因此,按照当时的制度,象没有继承权。
张燧持这种看法的基础是舜一家的地位。舜乃有虞氏,属东夷的一支,虽然《史记》说舜是颛顼之后,可惜淹没民间,已经不存在政治经济实力。但张燧却认为有虞氏作为氏族一只,有自己的人民和土地,瞽叟作为首领,虽然能力不强,但还能够勉力维持。因此,舜和象变成了胄子,舜是嫡长子有继承权,而象则没有。因为瞽叟夫妇喜欢小儿子,因此他们便想除掉舜而让象继承他们的财产和地位。否则的话,如果瞽叟就是庶民一个,又穷又没有地位,怎么会单凭爱憎就起杀人的念头呢?
张燧还紧接着解释了舜做耕稼陶渔这些粗活的原因。他认为,舜既然不得父母的欢心,自然得不到嫡子应有的尊重,或者他本人也不敢自居嫡子,从而主动去做那些粗活。
有杂书里边记录了孔子的话,说这些本来不应该是舜做的事情,但他去做,主要是为了引导人民。从而看到谷物价格太贵,便亲自去负夏贩运;看到河滨做出来的陶器很粗糙,便亲自动手去做,最终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再敷衍了事。张燧很赞同这种看法,认为虽然不是出于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无法判定是不是孔子?人的看法,但却是符合孔子本意的。
他还批评了《史记》多处记载舜的事迹却没有辩白这一问题,而在《孟子》中,弟子万章问孟子,舜去耕田的时候时常哭泣,他是怨恨父母吗?孟子回答说,地位、财富、影响、美色等等都不能纾解人的忧虑,只有孝敬父母才可以。一般的人只有在小时候才懂得尊重父母,到大了就追求美色、财富、地位、官职,此时唯有真正的孝子才会继续尊重孝敬父母,到五十岁还这么做的人,我只见到舜一个而已。
这儿张燧解释道,孟子没有去校正万章的错误观念,原因在于他并不斤斤计较于这些记录上的细枝末节,而是重在阐发有德的圣人们在人生旅程中的心态变化,而至于有没有具体事迹,事迹时间的前后,那反倒是次要的了。
舜即位为帝,封弟弟在有庳,即今天的湖南道县北部,让他也成了诸侯。这也算是满足了瞽叟和象一直的心愿。
2、武丁的梦不是借口
原文
傅说事,世咸疑之,以为梦而得贤可也,或否焉,亦将立相之与?且天下之貌相似亦多矣,使外象而内否,亦将寄以盐梅舟楫之任与?审如是,则叔孙之梦竖牛,汉文之梦邓通,卒为身名之累,梦果可凭与?或者又云:武丁尝遁于荒野而后即位,彼在民间已知说之贤矣,一旦欲举而加之臣民之上,人未必帖然以听也,故征之于梦焉。且商俗信鬼,因民之所信而导之,是贤人所以成务之几也。此说辨矣而亦非。盖所云梦赉者,实帝感其恭默之诚而赉之也。其性情洽者其梦寐不乱,乃可以孔子梦周公同观。郑文梦鹿而得真鹿,心诚于得鹿者尚可以得,况诚于求贤而有不得者乎?
——《帝赉良弼》
武丁是商朝赫赫有名的君主之一。他的父亲小乙,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别出心裁,把年青的他派到民间体验人民疾苦。正是这一段经历使他对自己统治下的国家、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更深切地感受到贵族老爷们的腐化,因此,在他即位之后,他决心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打开新局面。当然,首当其冲的便是引进人才。
不过这条路并不容易。贵族占据权力,盘根错节,不是他说改就改的。商王武丁当时采用了一个办法——做梦。现在说起来很荒谬,听起来很滑稽,但在当时却非常有用。因为殷人尚鬼,他们举行各种仪式来与死去的祖先沟通,对其他神秘未知的东西始终敬畏有加。如果武丁直接告诉大臣们说我要找几个人来辅佐我的话,估计大臣们立刻就把自己的儿子、侄子、孙子写上来了,丝毫不给商王考虑的余地。于是,武丁就干脆省去了这一环节,直接对大臣们说,我梦到了上天赐给我一个贤才,让他辅佐我治理天下,我现在还记得他的样子,你们帮我找找。
大臣们面面相觑,但又不得不信,只得把儿子、侄子、孙子若干人的面相呈上去,不过都被否定了。既然朝中大臣、大臣们的亲属都不是,那么就只好派出人马四处寻找。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很容易了,决定权在武丁手里,这回他说谁就是谁。
就这么着,傅说被找出来了,这时他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做工,修理被夏天的洪水冲垮的堤坝。据说他就是在这里发明版筑之法的,不过因为身份低微,他空有满肚子才能,却无法施展。武丁年青的时候在民间混过,因此见过傅说,也知道他身怀绝技,觉得这家伙肯定能做自己的好帮手,早就就瞧在眼里了。
在大臣被派出京寻找之前,他私下找来大臣郑达,告诉他如此如此。于是,没过几天,郑达便带着傅说出现在朝堂上,武丁趁机大呼,就是他了,我梦到的就是他。既然是上天所授,贵族们除大吃一惊外毫无办法。当然,傅说也不含糊,武丁请教他治国平天下的办法,他应对如流,条条切中要害,道理极其深刻,武丁听后赞赏不已,便任命他为相。
不过,张燧并不认可这种说法。首先,他认为做梦这种事情虚无缥缈,不能够当真。梦里边的傅说贤能,现实中未必可用,因此,不能根据梦境就把立为相。其次,即便傅说是真正的贤才,真是上天派给商王的,那么仅仅根据武丁的记忆又怎么判断是不是梦里边的那个傅说呢?天底下同名甚至同样相貌的人太多了。张燧还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梦境的不可信。春秋时鲁国相叔孙梦见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救了他,问其名字,回答说叫竖牛。第二天他找来竖牛,把家政交给他。然而竖牛先进谗言害死了叔孙的两个儿子,又把生病的叔孙隔离起来,活活把他饿死,最后带着了他的财产逃到了齐国。汉文帝梦见一个美貌的少年帮助自己登天,醒来后便令人查访到了邓通,汉文帝一看正是梦中少年,便赏了他很多钱,让他做上大夫,还把他家乡附近的铜山都赏给他,允许他自己铸造钱币。这都是把梦境当真的例子,不过叔孙被竖牛害死,汉文帝的声名被邓通拖累,都是轻信梦境的恶果。
不过并没有就此否认梦境的存在,他还是相信武丁确有其梦的。不过这个梦表现出来的是武丁想得到贤才辅佐自己的诚心,跟孔子梦见周公是同样的道理,代表了一种渴望和理想。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武丁这么有诚意,那么肯定会得到贤才的。傅说正是这么出现的。
所以,张燧告诉我们:武丁梦贤,这不是借口,而是他的诚心。
3、庄周不是真的放达
原文
庄周妻亡,鼓盆而歌,世以为达。此殆不然。未能忘情,故歌以遣之耳;情若能忘,又何必歌?夏君宪曰:妇人好干家做功名,妇人之情也。庄周一生旷达,欲效曳尾之龟,必是被妻子逼拶不过,到此方得脱然,不觉手舞足蹈。《逍遥游》之作,或者其鼓盆之后乎?
——《庄周未能忘情》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南华真人”。
庄子从当时诸国争霸,战乱频频,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出发,认为人生在世上本来就是痛苦的旅程,人受到各种各样的羁绊而不能追求真正的自由,这也是造成人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因此,他主张要“齐物”,与世界万物保持统一与和谐,随之变化,以寻求自我空间的最大,已达到精神的极大解放,逍遥畅游于人世间。
但这不过是他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毕竟很难实现。他曾经做过一个很著名的梦——庄周梦蝶。梦里他变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彩蝶,醒来之后觉得梦中的一切如水中月雾中花朦朦胧胧难以追想,因此发出了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蝶还是彩蝶做梦化庄周的感慨。
正因为这样,当妻子死的时候,他丝毫不伤心,反而边敲打着盆子边唱歌,非常高兴。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悲伤反而这么高兴?他回答说,妻子终于脱离这个让人烦恼的世界,获得了安息,他怎么不为她感到高兴呢?
庄子平时就表现得非常放达,所以当时的人也不为他的这种行为和思想感到怪异,反而称赞他能够放下感情,是真正的达人。但张燧却不这么看,他认为庄子并不是真正的能够忘情,反而是他情到深处,才真心地为妻子的死感到高兴,也才会拍桌子砸板凳地那么大动静来表达他的高兴。要是真正放开了所有情感,那么该跟庙里的和尚一样,要不对妻子的死不闻不问,要不略睹遗容、随便念诵几句了事。
不过有意思的是,夏君宪提出另一种看法。他认为庄子这么高兴是妻子死了,他终于可以清清静静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了。他的意见是庄子淡泊名利,不以功名富贵为务,但他的妻子却不这么看。对于妇人而言,丈夫不富不贵是她们的耻辱,同时也是物质精神上的缺失,所以不管有意无意,她们总喜欢催促或者逼迫丈夫去求取富贵功名。庄子肯定是受够了这些闲言碎语,于是妻子一死,这个世界也终于安静了,庄子还有什么理由不欢欣鼓舞呢?
由此,夏君宪推测,说不定《庄子》中最洒脱也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的《逍遥游》正是在这欢欣鼓舞之后才写出来的呢?
4、子羽不是丑,而是勇猛
原文
夫子云:"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谓其貌寝也。及观李龙眠所画七十二弟子像,其猛毅比季路更甚,则所谓"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室"及夫子所谓"失之子羽"者.正以其貌武而行儒耳。《博物志》、《水经注》俱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河伯欲之,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左操璧,右操剑,击蛟皆死,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竟弃璧而去。然则子羽之勇,诚不减季路矣。
——《子羽貌武》
在《史记》里,司马迁记载了孔夫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里边他提到两个弟子:宰予和子羽。宰予能说会道,开始给孔子的印象很好,不过后来孔子发现他懒惰不求上进,大白天还在屋子里睡觉。孔子气极了,骂他朽木不可雕也。而子羽刚开始从师的时候,孔子认为他长得过于丑陋,资质不好,成不了大器。但在门下学习几年之后,德行学问日进,成为孔子的
data icon
历史的千年之眼
0.8
已售 0
451.13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