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德辉

历史上的李连英

文档

0.9

已售 0
270.82KB

数据标识:D17209335967513036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做个太监也不容易(代序)(1)
做个太监也不容易(代序)(2)
楔子 历史上的李连英
从慈禧赐“福”说开去
李连英的姓名问题
李家迁到了河间府(1)
李家迁到了河间府(2)
李连英所处的时代
日渐贫穷的家乡
李连英的父亲
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李连英上学
突如其来的灾难
釜底抽薪
李家迁居北京
“永德堂李皮作坊”
绰号“皮硝李”的由来
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1)
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2)
子虚乌有的家庭变故之谜
李连英当太监的原因
总管崔玉贵
崔玉贵的身份
崔玉贵的手艺
当太监?那可指望不上崔玉贵
犯难的李连英母子
沈兰玉为什么要帮助李连英?
垄断阉割业的“毕五”和“小刀刘”
李连英上了手术台
太监的另外两种产生方法
李连英进了郑亲王端华的府邸
郑亲王端华的历史
李连英的“前途”
李连英要学习的“功课”(1)
李连英要学习的“功课”(2)
做个太监也不容易(代序)(1)
我的这本《历史上的李连英》,与广大的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一)自己写序的由来
既然是自己辛辛苦苦研究的一点心得,印成了铅字,总得在这本书前面写点什么,作为序言之类。比如我的《历史上的和?》,就找了恭亲王奕?的后代爱新觉罗?恒钺先生作序;《历史上的刘墉》,就找了刘墉的后代刘士杰先生作序;而我的《说孝庄》、《说康熙》、《说雍正》三本书,就找了上海电视台的汪求实总编作序。
三个人,三种代表:
爱新觉罗?恒钺先生,文化界的名人――他本人是名人之后,他还是著名的编剧、画家、书法家等等。找他作序,是为了提高我的书的品味――我借人家的光的意思;
刘士杰先生,真正的名人之后,是我作品中主角的后代,我找他写序,还有让后代首肯我的作品的意思在内;
汪求实总编,我在上海电视台的节目就属于他管辖,在这点上,应该说,他是我的上级。
一般写序,都是找上述三类人物中的一个或几个。
可是,我的这本《历史上的李连英》,找谁作序呢?
我可犯了难了。
为什么会犯难呢?
您想啊,我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太监;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太监,还是当今中国社会公认的一个反派角色;比这更为重要的是,我写的这本书呢,还觉得人家这个太监活得也挺不容易的。
虽然我在这本书里,没有给李连英完全翻案的意思,可是一时半会儿的,谁能够轻易同意我的观点啊?
即使有些老先生能够同意我的观点――比如说毛佩琦老师吧,咱为自己写的书推销,还要拉上人家,多不合适啊。
我和毛佩琦老师,可以说是忘年交的好朋友了,可是,我的这本书,要找人家写序,就不合适了。
为什么说不合适呢?
您想啊,人家毛佩琦老师,多忙的一个人啊,咱们让人家写序,占用人家的时间不说,万一要是遇到挨骂的事呢,还要损害人家的名声,这多不合适啊,您说是不是?
所以,算了吧,还是自己给自己的书写序吧。
(二)“阉人”、“宦官”与“太监”
说到这里,我们就有两个词需要区分一下:“宦官”与“太监”。
通常,我们认为“宦官”就是“太监”,也有的人说,干这个工作的,在元朝以前叫做“宦官”,明清两朝及其以后就叫做“太监”。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太监是太监,太监可以是宦官,但是宦官不一定是太监。
如何区分“宦官”与“太监”呢?
这里,我们就要引入一个新的词汇――“阉人”,来暂且替代他们一下。
“阉人”作为中国古代皇位世袭制――“家天下”的产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很多人却对“阉人”、“宦官”与“太监”三者不能完全分清楚――甭说您分不清楚了,就连《辞源》也不见得能够解释得正确。
3《辞源》把“宦者”解释为太监、阉人,把“宦官”解释为宫内侍奉官,就完全属于曲解历史。
其实,阉人、宦官和太监虽说都是供内宫驱使、受阉割的男人,但三者之间还是有着严格区别的。
东汉之前(不含东汉)的“宦官”是专指供侍于内宫之人,其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根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东汉时,由于“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这时“阉人”才与“宦官”等同起来。
《辞源》中把“太监”解释为“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这一点是很正确的,但紧随其后又说“自此,太监遂成为宦官的专称”一句,这就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
我们要注意的是,“太监”一词最早出现在辽代,是辽代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设有太监。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都有太监。但有一点,却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元代的太监,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做个太监也不容易(代序)(2)
到了明代,“太监”和“宦官”有了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宦官”并不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和地位的高级“宦官”――换句话说,“太监”是“在宫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不是一般的“阉人”、“宦官”。
可见,在东汉以前,“阉人”和“宦官”还不是一样的概念,东汉以后,两个概念合流。而“太监”本来应该是明朝时期宫内“阉人”和“宦官”的首领。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和皇族的“宦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故此,“宦官”与“太监”便混为一谈了。
到了民国以后,“宦官”也好,“太监”也罢,都通通成为了历史,我们才逐渐分不清楚什么是“宦官”,什么是“太监”了。
不过,话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下面一点:我在本书中讲到的李连英,那肯定既是“宦官”,也是“太监”,这,就行了。
(三)做个太监也不容易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该引入序言的正题了――做个太监也不容易。
我真觉得,做个太监也挺不容易的。
您想啊,做太监的第一个不容易就是容易被人看不起。
“六根不全”的太监们,一个个的走在大街之上,我们都会很容易地认出来――他们面不生明须,喉头无突,声音变细,说话女声女气,举止动作似女非男,典型的“中性人”,用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论家唐甄在《潜书》中的话说,“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
4听听,多么难听的话啊!
做太监的第二个不容易就是非常不容易成功。
您以为当了太监,就一定能够成功?就一定能够“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啦?笑话!哪里有那么容易的事啊?
当太监能够成功的――不管是正面的成功,如造纸术的改进者蔡伦和大航海家郑和,还是反面的成功,如魏忠贤,还是说不清楚成功与否的如唐玄宗手下的高力士等,都算在内,我们计算一下成功率,也就是万里选一吧。
您想啊,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当过宦官的人,我们要是用数字说的话,至少也应该有上千万吧?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能有上千个么?
别的朝代不说,单说这个清朝,比较容易能够被我们记住的也就是安得海、李连英和“小德张”等少得可怜的四五个人吧――这少得可怜的四五个人,还要拜我们现在众多的清宫影视剧所赐!
做太监的第三个不容易就是“断子绝孙”!
5做太监,先要“去势”。“去势”,也被称为“净身”――也就是割掉男人生殖器的意思。这“去势”,咱们还先把这手术中的受罪放在一边,这个手术之后,那可就真的“断子绝孙”啦――您想啊,谁家的父母,要是不到没有办法活下去的地步,会让自己的孩子走上这条“断子绝孙”的路啊?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做太监的,都是苦出身。
说了这么多的不容易,我们便知道,人家李连英能够混出来,能够在当时被尊重,在如今,还能够被广大的影视剧工作者屡屡地惦记着,那得多么的不容易吧!
您想想,这年头,谁都渴望成功。可成功,哪能那么容易做到啊?
话说回来了,我们正常人都不容易做到的事,人家一个太监,他愣是成功了!
真是怪了事了!
我们的问题在于,李连英,他是怎么走向成功的呢?
看了我的这本《历史上的李连英》,或许对您有点启发。
是为序。
纪连海
2008年2月11日
楔子 历史上的李连英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到的人物是一个太监――李连英。
李连英,什么人呢?说到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主要是侧重于东汉、唐、明三朝,而其他的朝代则好得多――尤其是大清王朝,解决得可以说是最好了。大清王朝基本上就从来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情况――当然,除了这个李连英之外。您想想,这样一个人物,是不是非常特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李连英几乎见证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事情。他经过的、见过的事情太多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连英不但比其他所有的大臣要多,甚至比皇帝、比慈禧太后――慈禧老佛爷还要多。正常人家的孩子,谁愿意当太监呢?而在大清王朝接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有成千上万个太监,都没有留下姓名,都没有成什么气候――好不容易有个安得海,还年纪轻轻的就死掉了,完全没有办法跟我们现在要讲的李连英相比。怎么单单这李连英就成了那么大的气候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研究、不值得我们思考吗?
从慈禧赐“福”说开去
说到李连英,第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姓名。别小看了,这还真的是一个问题。我们先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刊登在2007年1月10日的《北京日报》上面。
故事的开头是由于慈禧太后给著名的京剧武生杨小楼写的一个多了一点的错字――“福”字引起的。
京剧《阳平关》中的黄忠,赵云(谭鑫培、杨小楼饰)慈禧太后给著名的京剧武生杨小楼写字的故事,很多的朋友都是知道的。故事说的是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京剧,也就常赏赐那些唱念坐打俱佳的艺人一点东西。有一次,慈禧太后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些都赐给你,带回去吧!”
走南闯北、善于察言观色的杨小楼看到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不错,于是心里面想,早就听说太后老佛爷写的“福”字不错,何不趁机讨要一幅字呢?杨小楼心里面是这么想的,于是乎他一边叩头谢恩,一边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看来,今天慈禧太后老佛爷的心情还真是不错,居然没有发怒。
这个时候的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福’字给奴才。”慈禧太后老佛爷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看太后老佛爷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杨小楼一看,心想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走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连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上面这个故事本来的意思呢,是要夸奖李连英机灵、嘴巧,常常为慈禧太后打圆场,可也分析了李连英为什么会讨得慈禧太后老佛爷的欢心。
李连英的姓名问题
但是,问题就出现了,这个故事的作者,一位笔名叫做愕然的老先生,在2001年夏的一天,为了写这篇名为《慈禧赐“福”》的文章,遇到一个难题:清代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还是“李连英”?为一个草字头,他急忙翻查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缩印本《辞海》第1429页上的“李莲英”词条。
这个词条显示了下面内容:
李莲英(1848―1911年)清末宦官。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绰号皮硝李。初为私贩,被捕入狱。释后改业补鞋。咸丰时自阉入宫。性机警,善伺人意。以善梳新髻得慈禧太后宠信,由梳头房太监擢升总管太监。后又赐二品顶戴。在宫五十余年,怙势弄权,卖官鬻爵,广植私党,干预朝政,内自军机,外至督抚,多与之结纳……
于是乎,这位老先生,就轻易地相信了《辞海》,将“李连英”写作“李莲英”:
“太后书毕,正踌躇满志,站立一旁的阿哥小声说:‘福字不是衣旁呀!’太后闻言一看,果然多了一点。这时,李莲英表现出了独到的阿谀逢迎的功夫:‘老佛爷的福气,当然要比世人多一点嘛。’”
结果,他的文章在某刊发表了,“李莲英”三字赫然见诸文章中。随后,他又看了一些清宫影视剧,演职员表中也都是赫然书为“李莲英”。于是乎,他深信晚清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而非“李连英”。
几年后,这位老先生,又读了2006年12月《北京晚报》上的一篇文章《书到用时》,文章是《北京晚报》副刊主编霍达先生写的,文章说到了下面的一段话:
“再比如,写《补天裂》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晚清大内总管是‘李莲英’还是‘李连英’?为了一个草字头,又翻遍故纸堆,一直查到李连英的墓碑碑文,终于确信没有这个草字头。”
这位老先生,看到了这里,才感觉到,困惑了他数年的晚清大内总管“李连英”的名字问题才得以解开。
我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也是深受感动,我也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才知道“李连英”的“连”究竟怎么写。看来,霍达先生不但是《慈禧赐“福”》的作者的一字之师,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一字之师!每个人都应该有霍先生的治学精神!
有的朋友说了,那这个碑到底在哪里啊?这个呀?我们必须得等到最后一讲才能跟朋友们详细说明了――不是我卖关子呀,而是必须要等到后面再说。
不过,看了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缩印本《辞海》第1429页上的“李莲英”词条,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商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以后慢慢道来了。
好了,到现在,关于李连英的名字问题,我们似乎已经弄清楚了――实际上,离弄清楚还远着呢。现在,我们就该了解一下他的家庭了:好好的人家,为什么非得要让孩子走上这条道路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干了这行容易成功吗?
李家迁到了河间府(1)
清代末年,现在北京的郊区,京南一带的河北省地区,安徽省的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巢湖,还有山东省的乐陵,都是出太监的地方。太监都是穷苦人出身,被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进宫里,有条活路,将来也得些好处。
根据族谱记载,李家的祖籍是山东青州府齐河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大明永乐年间,青州大旱,李家逃荒到了直隶河间府(大部在今河北省沧州市境内,少部在今河北省廊坊市境内)。
说起这个直隶河间府啊,那历史可就悠久了。
这里,地势非常平坦,属于华北平原的腹地;这里,沃野千里,河流密布,道路宽广,是京畿通往东南地区的门户;这里,东临渤海,西依太行,南控齐鲁,北锁京津。
西汉的时候就在这里建立了河间国。公元前198年春,刘邦之子代王刘如意徙封赵王。此后一代又一代的赵王先后离奇般地死亡,使赵王这个名字成为了一个厄运的代名词。公元前178年,文帝除了封自己的同胞兄弟刘友的长子刘遂袭封赵王外,还从赵地辟出乐城(今献县)、弓高(今阜城)、侯井(今东光)、武隧(今武强)等四城为河间国,封刘友的少子刘辟疆为河间王。于是在当时的地图上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由于这里处于易水和黄河之间,因此这个国家就叫做河间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河间国出现了。
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时候的河间国仅仅是个小侯国,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个二级诸侯国。汉家同姓七大诸侯,也就是太子之外的刘邦的另外七个儿子,封齐、赵、代、梁、燕、淮阳、淮南,其余类似常山、清河、济川、山阳、河间等众多小国,均诸侯子弟,由天子加恩国邑,矮一级,因此一般地盘不大,三五座小城,够吃够喝得了。
然而,这个河
data icon
历史上的李连英
0.9
已售 0
270.8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