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德辉

勇气的力量

文档

0.9

已售 0
152.74KB

数据标识:D17209191045995494

发布时间:2024/07/14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前言
各自的独立程度越高,友情也就越牢固
即使向你敞开心扉,也请不要长驱直入
如何给对方看心中的牌
好好思量“可以交往到什么程度”
打出信仰牌的时机最难掌握
友情中需要坚守的原则
必须拥有告诫和决裂的勇气
不良朋友圈因何越来越大
对“恶”的熟视无睹同样是可耻的
大多数人的决定未必就是正确的
与真理为友,就能直言不讳
度过有勇气的人生
让勇气拓展你的人生轨迹
惧怕失败的人已经不是年轻人了
人们的评价,总是在事后
前言
世界上没有勇气的人太多了。学校教育远远没有达到及格的标准,它制造出了大量惧怕失败和挫折的人。
不要怕失败。挫折正是青春的勋章,我们在失败和挫折中会有所获得。只要意志深笃,人就能活得热血沸腾,那是如饥似渴地持续的挑战,志存高远,不断向高峰攀登的精神会使人成长。
不要怕死亡。要怕的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地荒废了一生。
不要每天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而要呵斥那举步不前的自己。
在“智”、“仁”、“勇”俱全之后,才有“德”的完成。
幸福的科学总裁大川隆法
2008年12月
各自的独立程度越高,友情也就越牢固
所谓友情,在和有一定程度自立精神的人交往时,才容易建立
友情和勇气的话题,并不局限于年轻人。
友情就该是亲密无间的,很多人都抱有这样的想法,而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亲密关系,并不是维系友情的法宝。相反,越是两个在精神上可以相互独立的人,他们的关系越能够行得久远。
开始一场友谊的最初,我们就应做好准备并自问:我的精神是否可以独立于对方存在?那种需要完全依附于对方才能生活,或是带有强烈利益纠葛的的关系,都是很容易破裂的。
过于亲密无间的友情,起初看上去好似十分甜蜜,而最后的结果却多是以吵闹和分离收场。
关系太多亲密,多数情况下,言谈举止就会很随便;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又会直言不讳地对着密友发泄一番;有的甚至和朋友财物不分。这种状况看起来温馨和谐,可也往往流于随便和不恭不敬,这样一旦有小的隔膜出现,友谊就很难长久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需要自己的空间,也需要获得别人的尊敬。一段关系的亲密与否,无法用外在的亲疏远近来衡量或者加固。有更多精神上的独立,友情才会有更多可品读的余地。那种即使脱离对方也能活得很好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长久而健全的友情。
即使向你敞开心扉,也请不要长驱直入
友情应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不急不躁地开始,然后渐入佳境
有一种人是这样的,只要你向他表现出一丁点儿的好意,说了一两句亲切的话语,也就是说你才稍稍向他打开了一点门缝,这种人就一下子突然闯进来,长驱直入,坐到里面的房间不走,想要与你亲密无间。
这样的举动通常会吓到对方,令将要打开的一扇门又突然关闭。
扮演这样角色的人,有时是别人,有时也会是我们自己。
这样心急气躁、大大咧咧的做法,很难与他人建立起长久的友情。因为,在只是经过短暂接触的情形下,你并不会很了解对方,而对方也并不很了解你。因相互的不了解而不断产生并升级的误解,会使得彼此都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从而陷入分离的悲剧。
友情,是在保持适当距离的前提下,经过日积月累的磨合而慢慢建立起来的,它应是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不急不躁地开始,然后渐入佳境。
否则,就只能是不断重复“突然亲密”又“忽然分离”的笑话,令自己和对方都受到伤害。
一见如故而遇知音,这是很多人理想中的情形,却并非常态。要使一段友情得以深厚,最稳固的做法是一点一滴地、花费时间来加深关系。
因此,在初与朋友相识时,我们完全可以扩大交友的范围,而又能控制好交往的深浅,若认为是不太想加深的关系,就不必勉强深入下去,而是继续保持浅层次的交往。这样,把握住了交往中距离的准则,无论何种层面的友情就都会相处得快乐而又长久。
如何给对方看心中的牌
该到出牌的时候了。这样的过程让人兴奋,却又充满着惶惑不安
循序渐进地交往了一段时间,双方的关系日渐加深。这样的时候我们都不自觉地想要试探一下: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究竟是怎样的呢?
这样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友情的确认阶段。
该到出牌的时候了。双方都想将友情更进一步,却又拿捏不准对方的想法,于是开始了试探和等待。
双方将自己的志趣、爱好、价值观等一张张“牌”出给对方看,互相确认对方拿的是什么牌。
“是否有一张大牌呢?”,心中暗自思忖。
这样的过程让人兴奋,却又充满着惶惑不安。出牌。并看到对方的牌。有时候会想:“呵,可别出大牌啊!”。
大牌就是最后的底牌。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有的人可以和他一起学习,但是未必可以与他一起追求真理;有的人可以和他一起追求真理,但是未必可以朝夕相处;有的人可以和他朝夕相处,却未必可以和他权衡轻重。
不断出牌的过程中,我们更加看清楚对方究竟是怎样的人。
清楚会让美丽加分,也会使人懊丧。
友情一点点加固,彼此都会拿出更大的牌来。需要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出到哪一张牌为止呢?是不是要拿出最后的王牌?”
有时候的一张王牌,意味着一段美丽友情的开始。有时候的一张王牌,则是一段关系或期待的落幕。
好好思量“可以交往到什么程度”
一开始就打出一张很大的牌,友情往往就难以建立了
我们应从出小牌开始,在逐步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得出更清晰的判断,然后再考虑如何打出或要不要打出下一张牌。
要彼此完全理解是很难的,若会发展为伤害彼此的关系,还不如保持距离;若是能深深理解的关系,就要好好考虑“可以交往到什么程度?”;若感到“不能再深交了”,就最好停在那个阶段,当然也有可能那之后因为某种契机而又发展为更深入的关系。
朋友有多种多样的,有心灵契合但学识有限的,也有博学多才但志趣不投的。一开始就打出一张很大的牌,无异于生硬地将绝大多数人都挡在了门外。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从长处用人,人人皆成功,从短处用人,人人皆失败。交友的学问正和儒家的用人之道不谋而合。慢慢地出牌,也是在给我们机会去交到各个层面的朋友,并能始终拿捏到一个较好的尺度。
回想我的年轻时代,比较容易和那些对宗教有所理解、或是爱读书而富有修养的人成为朋友。
而和其他朋友交往时,一旦我的话题涉及到信仰方面就很容易触礁,看法的巨大分歧使得再谈什么都味同嚼蜡。后来我就经常将话题控制在谈论人生和人生观的阶段,这样一来,我就又可以继续出牌了,这也就意味着,其中的某些关系还可能在未来出现转机。
感觉上与我谈得比较投机的人,多是比我年长十岁或十几岁的,因为我平时的所思所想,都是有关人生观的问题,所以和与我同年代的人往往难有共同语言,然而我并不感到沮丧,要知道,若是与同年代的人话不投机,那就可以试试看与年长的人聊聊。
打出信仰牌的时机最难掌握
如果不打出信仰牌,还可以有世俗意义上的交往
在所有的牌里,打出信仰牌的时机最难掌握。因为信仰包含的是心灵最深处的东西。打出信仰牌,也就意味着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很多时候,如果不打出信仰牌,大家还可以继续世俗意义上的交往,而一旦打出信仰牌却又话不投机,立刻就会感到两人之间仿佛突然出现了一堵无法穿越的厚玻璃墙,近在咫尺,却难以沟通。
假设一个有信仰的人,他在满怀期待地和自己喜欢的异性交谈时,却得知对方是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这样一来,即使曾经想过“这个人真不错,真想谈朋友结婚”,但价值观的根本不同,就暗示着这段关系在将来的发展会很艰难。
千年修得同船度,万年修得共枕眠。有缘成为父母兄弟或夫妇的人,彼此的关系有着天然的纽带,能够较容易地做到毫无隐瞒、无话不说。可是想要在朋友间培育出这样深厚的情谊,终其一生也不会有很多。
在打出信仰牌时,如果一定要简单的以“是”或“非”来判定能否交往,就很容易遭遇挫折,而这正是不善于与人交往的表现,两败俱伤的情形很容易因此出现。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重要的是要善于洞察双方的关系“可以发展到哪里?”,并一张一张地看人出牌而加深友情,这才是人际交往的上策。
友情中需要坚守的原则
良师益友,是人生中一股向上的力量
与愚人恶人为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来独往
在青春时代,比如懵懂的学生时代,“尊谁为师,与谁为友”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
在这个阶段,我们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愿望都十分强烈,可思想却又宛若天地之初,混黄一体,尚未有清晰的边界。面对横亘在面前的千万条岔路口,何去何从难以分辨。这时,我们亟需一个积极向上的力量来做指引,让人生走上更加光明的路途。
在26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反复告诫人们:
莫与愚人为友,莫与恶人为友。
与愚人恶人为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来独往。
要与比自己优秀者为友,要与走真理之路者为友。若不能交良友,不如像犀角那样独来独往。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中,常会出现“犀角”这个比喻。想象一下犀牛挺着一只角而独来独往的姿态,确有“孤高之人”的感觉。
宁可独来独往而不随便交友,这就告诉我们,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确是需要慎重选择的。因为,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乃至未来起决定性影响作用的,正是师和友。
沉沉夜色中,有了北斗星的指引,人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好的老师,正是我们人生路途中的北斗星,心中惶惑不明时,望一眼那明亮的星宿,立刻就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选择朋友也是如此,交了品性不良的朋友,就会很容易误入歧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际交往中,朋友和老师的影响力不可小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可以指出自己的缺点,诚实的朋友不会暗害自己,多闻的朋友可以使自己增长见识,这三种是谓益友;而心胸狭窄、缺乏主见、喜欢阿谀奉承的朋友则需近而远之。
必须拥有告诫和决裂的勇气
追寻真理、志同道合的同伴总会出现
目前,中学生在商店里偷窃的事儿比从前多了起来,他们多数不是一个人单干,而是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起行动。小组里有人偷东西、有人望风、有人接应,还有人假装买东西。比如说在便利店里吧,假如当时店里只有一个店员,几个中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去作案的话,很容易就能够得手。
这种拉帮结伙去偷窃的伙伴,就是恶友。
这样的朋友关系,发展到5人、6人、7人、8人那样一个团伙一起去偷东西时,你想不参与都不行。你说不去,他们就会说出“当心大伙儿都不搭理你”之类的话来做威胁,这样一来,你也就不得不参与进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和坏人交朋友,渐渐地自己也很可能会被带坏的原因。人有时候因为不能从坏朋友那里逃开,常常会出于同伙意识而参与做坏事。
这样的朋友圈是恶性的。如果真是朋友,就该有勇气告诫对方“这种事情做不得”。
如果由于你的劝阻,反倒引来对方的指责,那索性不做朋友也没有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一定要参与做坏事才能获得友谊,倒不如做一只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犀角。追寻真理、志同道合的同伴总会出现,你又何必在意此刻是否有朋友呢?
对于已经建立的友情,如果朋友做了错事,要有能清楚地说出“你错了”的勇气,你必须该说就说。不然,他们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并因此而毁了前程。
不良朋友圈因何越来越大
品性不良的人,身边常会有很多缺乏勇气的朋友簇拥
现在,一对一的单打独斗很少发生,经常可以看到的都是一个头目带领一伙人去欺负一个人。这正是不良朋友圈的缩影。
一伙人欺负一个人,这真是一种卑劣的做法。
人多的那一方,看起来气势汹汹,然而多数都是外强中干。他们中有不少人本不想欺负人,但又因为害怕得罪头目而不得不一起做坏事。
只要跟随头目,就能得到保护,为惧怕受排挤而加入小集体。这正是缺乏勇气的表现。
遭受集体欺辱的通常是与众不同或同集体不协调的弱者,如转校生、身体有缺陷的学生,或公司里的新人等。
这样的一伙人,只要见到有些看不顺眼的对象,就群起而攻之,他们通过进行这种好像仪式一般的欺负行动来增强同伙意识。就如同“一起行窃就成了同伙”,这些人之间萌生出一种类似于犯罪组织的伙伴意识,欺负人就成为他们在一起时的主要活动。一起作恶的次数越多,他们之间的归属意识也就越强。
这样下去,那些曾经是受欺负对象的孩子,慢慢也会被这样的团体吸收进去,转而变成欺负人的人,去欺负新的对象。
于是,想加入恶势力团体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想在这样一个“恶”的保护伞下,不惜通过伤害别人以求得自保。恶性势力因此得到更快的繁殖,从起初的一个人,两个人,五个人、十个人……。
这就是“大家一起干就不怕”的心理。这真是一个悲哀的情形。
对“恶”的熟视无睹同样是可耻的
任何一点精神上的退却都将可能使你成为“恶”的奴仆
造成恶性现象扩大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老师的敢怒不敢言。
老师即是现实意义中的审判者。
试想,如果一个教室里有十几、二十多个人都参与了欺负人的行动,那么就很难确认究竟是谁干的。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如果犯人只有一个,老师也容易进行批评教育,但如果是一群人欺负一个人的话,老师就要为保卫一个人而去惩罚这十几、二十多个人,这令老师也感到十分棘手。
通常的情况是,老师即使掌握了欺负人的事实,也常常故意熟视无睹。因为这时欺负人的团体已经成为班级的主流,批评他们很容易引发班级崩溃,以至于所有的学生都不听自己的了。因为不愿站到一个恶的群体的对立面去,所以老师也敢怒不敢言,放任这种恶性现象日益扩大。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集体无意识。而面对这样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老师的沉默无异于给做恶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对“恶”的熟视无睹本身也是一种恶,因为害怕自己遭到反对,而对“恶”做出妥协,这种行为应遭到我们的鄙弃。
一旦你开始从事一件事情时,你就不妨对自己说:“在这件事情上,我或者表现出勇气,或者只能陷于懦弱。我没有任何退路。”
是的,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一旦你选择了沉默,你就与恶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此时,任何一点精神上的退却都将可能使你成为“恶”的奴仆。
大多数人的决定未必就是正确的
大多数人的决定未必就是正确的,懦弱者常常更愿意用屈辱换回安宁。
恶的势力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愈演愈烈,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日本有句古语,叫做“以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
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后面还跟着说了另外一句话:“和而不同”。意思是,少数人不是必须要服从多数人,一个人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不应以放弃自己的原则为代价,如此才是真正和谐的共生关系。
而在日本,这后一句几乎被完全的忽略了。
传统日本文化有着强烈的村落社会意识,那就是“大家都得一样,以团队精神行事就是正确的,标新立异就是错误的”。个人利益应尽可能地服从于集团利益,否则就会被视为另类而遭到排挤甚至制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农业人口,人们有着强烈的村里村外的意识,和对邻村人的歧视意识,这样的情况甚至延续至今。
日本人会说,闯红灯大家一起过,那样就不害怕了,但法国人则可能说,脚是自己的,判断是要自己去做的。
另一方面,战后民主主义的投票选举原理,即少数服从多数的做法是一个不小的诱因,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内心的从众心理。人们在这种情绪的蛊惑下,极易失去正确的判断,或者干脆变得麻木,人云亦云。
以前面所说的学校为例,孩子们认为班级大多数人所做的就是正确的,如果不参与就划不来。于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恶的势力越来越大的同时,就愈发被认为是正确的。
依我看来,以上两点就是滋生恶势力的土壤。
集体的决定或犯罪令集体外的人感受了一种强烈的压力和不安,为摆脱陷入被孤立的境地,就只好违心地融入集体,并成为集体力量中的一员对集体外的人施压。
如此看来,人的内心哪怕隐藏有任何一点恐惧,都会使他受魔鬼的利用。懦弱者常常更愿意用屈辱换回安宁。
与真理为友,就能直言不讳
会很轻易地被卷入到大多数人的势力中去,是因为心中没有区分善恶的标准。
当自己的想法与集体中大多数人的想法相悖的时候,抗拒或是妥协,这取决于我们判定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是坚定地站在真理一边,还是更多的顾及自己的处境。
假若我们只是考虑,是否会因违背大多数人的决定而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那么,无论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勇气的力量
0.9
已售 0
152.7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