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静

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

文档

0.8

已售 0
406.17KB

数据标识:D17209190655238086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勇士》:从少林寺走出来的中国特种兵教官
《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精彩选摘
引子
1 面试(1)
1 面试(2)
2 等待
3 临行(1)
3 临行(2)
4 优秀,是一种习惯
5 特种部队司令(1)
5 特种部队司令(2)
6 狼队(1)
6 狼队(2)
7下马威
8 摆平
9 最大的战斗力产生于班长阵亡之后(1)
9 最大的战斗力产生于班长阵亡之后(2)
10 P•T
11 暗斗
12稀松的洋徒弟
13 责任——荣誉——国家(1)
13 责任——荣誉——国家(2)
14 出招(1)
14 出招(2)
15 突然袭击(1)
15 突然袭击(2)
15 突然袭击(3)
16 迎外表演(1)
16 迎外表演(2)
16 迎外表演(3)
17 大比武(1)
17 大比武(2)
17 大比武(3)
18 神奇的功夫(1)
18 神奇的功夫(2)
18 神奇的功夫(3)
《勇士》:从少林寺走出来的中国特种兵教官
12月9日,由北京智工场文化策划出版的军事纪实图书《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在北京中奥马哥孛罗举行了隆重的新书首发式暨媒体见面会。该书作者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特种兵:出身少林俗家弟子、是我军第一个到欧洲执教的特种兵教官、马其顿历史上第一个被总参谋长亲自授予“最高荣誉勋章”、刘猛军事畅销书的人物原型等。在马期间,郭小俊以精湛的军事技能、过硬的作风纪律以及强烈的爱国意识,赢得了马其顿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高度赞扬。为此,我军驻马其顿武官潘志强两次为郭小俊报请一等功。
★第一个走在欧洲大街上的中国特种兵
一直以来,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有关特种兵的纪实报道除了军内报纸刊物和中央七台外,其他媒体历来都是点到即止。直到这本《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一书出版面市,才让媒体和军迷读者终于有机会深度了解特种部队的真实训练情况。
《勇士》一书采用图文纪录的方式,真实记录了我军特种兵连长郭小俊应马其顿国防部邀请,于2005年底赴马其顿特种部队进行为期半年的特种军事训练任务的传奇经历。当郭小俊踏上马其顿国土的那一瞬间,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创下了我军历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个被派往欧洲的军事专家;第一个到欧洲执教的特种兵教官;第一个进入欧洲的中国特种兵——郭小俊成为第一个走在欧洲大街上的中国特种兵。
★从少林寺走出来的中国特种兵教官
作者郭小俊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特种兵——他出身武术世家,少林俗家弟子,习武十年,身怀一身武艺,16岁时被招入某军特种A大队,为我军特种部队传授格斗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战友们称为“功夫之王”。在特种部队里,大强度的攀岩走壁、极限武装泅渡、高难度空中伞降以及多能射击等课目锻造了郭小俊一身超强的军事本领,他顺利提干并被部队保送到我军陆军学院学习深造,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特种兵军官。
★亲身教学,不负我军使命
《勇士》一书选取了两百多张实拍照片,对马军特种部队“狼队”的训练情况进行了精彩的图文介绍。马其顿共和国是东欧动荡后诞生的新兴国家,饱经战乱洗礼,特种兵的选拔标准和训练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相同,骨子里承袭了桀骜不驯的傲慢和强悍。
刚到马其顿特种部队时,面对身高172的中国师父,普遍身高达180米的巴尔干学员抢先下手来了个搏击挑战,郭小俊沉着应战,用“四两拨千斤”的中国功夫让他们心服口服,自此心甘情愿拜他为师,并尊称他为Master Guo。由于马军特种兵学员大多都是全国跆拳道冠军、国家搏击冠军、空手道冠军,甚至总统保镖,这给郭小俊即将展开的训练提出了严峻考验。在为期半年的执教生涯中,学员们始终无法接受中国功夫的理念和训练模式,郭小俊只好数次修改教学训练大纲,针对马军学员身体较僵硬、爆发力弱等特点,结合我军格斗训练的特点,从训练器材到日程安排,甚至每一个武术动作,他都身先士卒,亲自上阵,不断完善训练计划。
由于马其顿深受战乱影响,在科索沃战争中投下的大量贫铀弹对马其顿造成了严重的辐射污染。郭小俊刚到一个月就患上严重的皮肤病,加上腰伤复发,在面对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郭小俊牢记自己肩负的任务和使命,以一个中国军人特有的坚韧和气节顺利完成了此次赴外教学训练任务。
★马军破例赶制荣誉勋章,总参谋长亲自签名授勋
半年来,郭小俊以精湛的军事技能、过硬的作风纪律以及强烈的爱国心,赢得了马其顿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高度赞扬。在结业典礼上,马其顿专门举行了“中国功夫教学成果大型汇报表演”,并打出了“传播中国功夫,弘扬中国文化”的大标语,马军队高级领导人及联合国工作人员现场观摩,新闻媒体直播实况,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郭小俊在马其顿军事学院居住过的房间作为军人内务样本被马其顿军队永远保留;他教授的武术技能已经成为马其顿军队新兵入伍后的必修课。为了表彰这位中国军人对马其顿军队做出的巨大贡献,建国至今还没有勋章制度的马其顿国防部专门破例为他赶制了马其顿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批正式勋章,郭小俊也成为马其顿历史上第一个被总参谋长斯托扬诺夫斯基将军授予亲笔签名的“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这一消息被国外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欧洲各国军方的强烈关注。一位联合国官员通过驻马武官宴请郭小俊,对他开出了丰厚的条件:“郭师父这么年轻竟有如此好功夫,如果您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您去联合国总部当保镖!”郭小俊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不屈气节,向对方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对不起,我的事业在中国!”国防部长听后也满怀敬佩地赞道:“中国特种兵是真正的军人,中国军队是真正的军队。”
回国前,马军总参谋长多次叮嘱潘武官回国后要给郭小俊请大功、请高功,我驻马武官潘志强亲笔撰写了为郭小俊请一等功的报告,并呈送到中国外事办公室。
★刘猛说:郭小俊是我的精神偶像,《狼牙》的原型就出自于他!
著名军事作家刘猛曾出版过多部军事畅销书,如《狼牙》、《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冰是睡着的水》等,其中《狼牙》一书中的特种兵“陈勇”一角出身少林俗家弟子,习武十年,16岁进入某军区特种部队A大队服役,担任班长,随后提干成为军官。拥有如此传奇经历的创作素材被刘猛塑造在了小说《狼牙》和《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中。近期,由刘猛担任导演及编剧的电视剧《狼牙》已进入最后的筹拍阶段,应广大军迷读者及“陈勇”粉丝的强烈建议,刘猛也向剧组和制片方提议,为表现小说人物特有的军人气质和少林功夫的表演,由郭小俊亲身上阵,饰演“陈勇”一角。
《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精彩选摘
作者的话:
我是一名中国特种兵上尉,一年多的等待和即将踏上的陌生国土,都在不断地促使我思考这个问题。从我熟悉的特种部队,到遥远的欧洲山地作战学校,再到南美热带雨林,还有我即将踏上的巴尔干半岛,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认识我和我的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
我可能永远不能公开描述特种部队的细节,但从一个混沌的少年走到今天,我很清楚我为什么来到这里。
——因为我是一名普通的特种战士。
献给——永不能遗忘的A大队
和曾经生死共存的同袍们
和拥有世界最高荣誉的中国陆军特种部队!
引子
这架波音客机缓缓地爬升,将巴尔干半岛抛在脚下,掠过希腊领土,来到了美丽的爱琴海上空。此时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从机窗向下看去,一座座岛屿在蔚蓝色的海面上,像是一块平整的蓝布上被画家信手撒下的色块一般。
窗外的景色优美,而我却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一切。
脑袋晕晕乎乎,半个小时前,我是怎么进的机舱,怎么坐下的,完全不知道。
脸上的泪水还没有干,手里的一包纸巾早已用完。心中离愁依然,想忍住眼泪,却怎么也办不到。身边的张宇想劝我,可一开口,他自己的眼圈也红了。
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机场降落后,给武官打去电话。在电话里,他告诉我:“你走了以后,这帮小子号啕大哭。这种场面,只有在国内送老兵、送战友的时候能看见。这样的场面,我在国外当外交官几十年,从没看到过——这是第一次!”
张宇看我神志恍惚,非常难受,劝我,忘了吧,开心点,振作点。我也只能勉强地点点头。为了尽快地从这种情绪中摆脱出来,我们两人又故意说马其顿的坏,历数刚去时遭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
等待转机的7个小时,几乎就是在这样的发呆和“忆苦”中度过的。看着眼前的伊斯坦布尔机场,哪里还能想得起六个月前在这里吃的一顿十美金的汉堡包和差点被禁止登机的遭遇?
也不知是和土耳其有缘,还是命运存心提醒我不要忘了历史。晚些时候,我背着迷彩双肩背包登机,在安检处再次被拦了下来。
我的行李一放上检查口,伴随着刺耳的蜂鸣声,安检仪器的红灯就亮了。
大概是经常误报的缘故,机场的安检人员也没在意,又重新过了一次。
结果还响。
一连响了三次。
安检人员终于警惕起来了——我和张宇所持的是公务护照,机场方面也很谨慎,不想因为误报而随便检查我们的行李——但是连响三次可说不过去了。
安检人员把我的行李拿到了一边,一个穿着黑色特警作战服的保安也过来了。过来之后他并不上前,这时,我注意到他一个非常“战术”的动作——右手已经放在了腰间的手枪套上。然后示意我们打开箱子接受检查。
我蹲下身,把箱子打开。
行李倒了一地。
箱子一开就露出了一顶大檐帽和一件挂着上尉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7式陆军夏常服。看到八一帽徽,那个保安脸上露出了惊诧的表情,可能是他第一次看到解放军的标志吧。
然后是一个黑色的盒子。
保安拿到我的面前示意我打开,我顺从地照办。这个盒子里面装的是我的相关证件和勋章。看着这些玩意儿,凑上前来的保安警惕的眼神也开始变得温和,甚至有些崇敬起来。
这时,一个警长也过来了,看着我的散在地上的军装和军帽,又看了看我:“Army?”(陆军)
“Yeah!”(是)我疲惫地点点头,还没有从刚才离别的悲伤中缓过劲儿来,冲着这警长努力地挤出一丝笑意。
警长点点头,弯下腰替我把衣服放在了箱子里,又一个个地拾起了我的证章,边看边回头看我,似乎想从我脸上得到印证。
检查行李的时候,身边已经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这趟航班是飞往北京的,我不断地听到周围的人群中有人说着中文替我们这两个“解放军”求情。
我有些感动,只好不停地冲着人群里热心的同胞们点头致谢。
这时候,警长的检查也进入了尾声。
他和张宇协力帮我把包装好,站起身和我握手:“我也曾经是一名Special Force(特种部队),我相信你是一个好人!”
1 面试(1)
2004年的2月,城郊的特种部队训练场惯如往常。
训练日复一日,艰巨而漫长。
不是我叙述重复,是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其中能影响到我们的,少之又少。
解放军的基层军官中,有很多人在学习时会留心一下报上的军事新闻,但任我怎么留心也不可能想到,就是在那几天,报纸上一篇马其顿国防部长访华的新闻会改变我此后三年的命运。直到今天,我还能在资料室里找到当时的那篇新闻报纸。纸页早就黄了,新闻里的寥寥数语也很难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
报纸上写的是,一个南欧国家的国防部长在看完中国军人的精彩表演之后,对中国的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报纸上没写的则是,这位国防部长与中方签立了一项协议,要求派遣一名解放军武术教官,去往他们国家训练他们的军队和他的士兵。
项目就这样在大多数人不知情的状况下缓慢地推进着。等我荣幸地开始参与其中,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
一直到了这年的秋天,我在部队突然接到一份通知,去国防部外事办开会——口头传达的通知表明,这是一个关于解放军选派武术教练组赴国外执教的会议,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这是一次选拔面试。
外人看军人,都是身穿军装,千人一面,可熟悉军队的人却往往能从外貌举止上把一个军人的具体职业和背景分析个八九不离十。
那天在外事办的一间会议厅里,挤了十好几号人,高矮胖瘦黑白各异,有的瘦弱白净,一眼能看出是翻译;有的孔武有力,不用说肯定是武术教官;当然也有我这样的,身形都不算出众,但却给长期的户外训练晒得黑里透亮,让人捉摸不透是个啥情况。
军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虽处和平环境下,但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却是从战争年代中就延续下来的。很多时候即使是到了领受命令,其中的前因后果也未必都知晓——到了该让你知晓时,自然会传达,否则的话也不能多问。
这十几位军人集中在会议室里,一是因为纪律,二也有点紧张,互相之间都没怎么说话,虽然没有人主持,场面却很安静。
现场只有一个声音,是主持面试传话的,隔一会儿出来叫一个人进去,一个接一个。面试完一个走一个,不允许重返会场,以免泄露面试细节。
眼看着会议室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开始还能安慰自己说越往后形势越有利,可等身边的人都走光了,就剩下我一个,这时想不紧张也难了。
最吓人的是,这时传话的人说,面试结束了!
我还没被叫进去“面”一下,“试”就结束了?!
一时间,哭的心都有了。
1 面试(2)
送我来的营长也不知道咋回事,但他毕竟是见过世面——刚从南美留学回来,也曾经几次来过外事办,在这里虽没有什么熟人但怎么也算脸熟,营长就顶着这层关系,很积极地去帮我打探情况。
这下就剩我一个人,忐忑不安,更加难熬。也不知等了多久,营长笑呵呵地回来了,远远地就给我说放心,放一百个心。这次的面试,只是对个人的背景状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而早在面试之前,外办就已经看过了你们每个人的履历。这回负责面试的领导里,一多半都去过我们部队,去部队的又都看过我们的表演,虽没怎么打过交道,但你却算得上是熟面孔了,知根知底,很是放心,面试这一关,干脆就给你小子免了。
这就是相声里说的“大喘气”,让人的情绪荡秋千。
我恶狠狠地想,难道这是面试中的Silent Treatment?(冷处理)测试我的心理素质是否稳定、有无耐心和控制尴尬局面的能力?要是这样,我的表现不知道能打多少分?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上考场的人,首先是要知道对方在考察你什么。
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捉摸出国执教这项任务所需的素质,然后一条条往自己身上套。这个任务的硬条件是业务素质,也难怪外办面试的领导知道我,每次他们来部队,都是我带头在方队前面表演,拳术、一招制敌、气功、特种射击、综合障碍……
除了这些硬条件,剩下的就是单独执行任务的心理素质,能否在陌生环境下打开局面?能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时时绷紧神经,不出一点差错?这些东西很难通过文字表格体现出来,如果要考,就可能在面试中安排一些“特殊情况”,制造紧张,Stress Interview(压力面试),让面试者在压力之下原形毕露。
第一次面试,就这样在我不停地揣测中结束了。
2 等待
“等待和隐蔽(Waitting and Hiding)”是一个狙击手最基本的训练,我曾经能一动不动地在山里趴上一天一夜,仅仅为了等待一个可能经过的目标;也常常在最炎热的时节,在烈日下对着纸靶打上整整一个下午;在密不透风的卡车上,我可以抱着枪,以一个固定的姿势一直坐下去,不问一句话,不说一句话,甚至不抽一根烟,连进食和饮水都被刻意地压缩、放缓,把人体能量的消耗调节到最低的一格,生命好像进入一个黏滞的时空,只留下一只眼睛,静静地等待——
等待着某一刻,车停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但是这次的“车”开得有点长。
从2004年的10月,我就正式登上了等待出国的“卡车”。
部队里的日常工作一日没有交接,就得一直进行下去。转眼间,半年过去了,业余时间里制作的采访笔记、训练纲要已经积累了上百万字,而出发的命令却远在云
data icon
勇士:我在欧洲特种部队当教官
0.8
已售 0
406.1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