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雨

动物精神

文档

1

已售 0
228.76KB

数据标识:D17209185749183802

发布时间:2024/07/14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人们一直在想什么?
动物精神
经济是如何真实运行的,动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
第二章 公平
第三章 腐败和欺诈
第四章 货币幻觉
第五章 故事
第六章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第七章 为什么中央银行家们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第八章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第九章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第十章 为什么为将来储蓄如此随意
第十一章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第十二章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
第十三章 为什么少数族裔存在特殊的贫困
第十四章 总结
人们一直在想什么?
要理解经济如何运行,懂得如何管理经济并促进经济繁荣,我们就必须关注人们的某些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能够真实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或者说人们的动物精神。如果我们不承认各起重大经济事件基本上都有人类心理方面的原因,就永无可能真正理解这些事件。
不幸的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和商业评论家似乎不谙此道,因而他们对经济事件的解释经常有很大的讹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个人的情感、感受和激情是不重要的,经济事件是由神秘的技术因素或反复无常的政府行为驱动的。实际上,正如我们在本书中所揭示的那样,这些事件的起因很普通,借助于我们的日常思维就能发现。本书的写作始于2003年春天,从那时起到现在的世界经济走势只能用动物精神来解释。世界经济好像过山车,先上升,而后在大约一年前,开始下降。但奇怪的是,与通常在游乐场坐过山车不同,直到经济开始下滑,乘客才发现他们经历了一段疯狂的旅程;而且,游乐场的管理者置若罔闻,并不听从限制过山车攀升高度的建议,也不提供安全设备以限制随后下降的速度或程度。
人们一直在想什么呢?为什么直到诸如银行倒闭、失业、抵押品止赎这类事情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才注意到呢?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有一个经济理论让公众、政府和大多数经济学家消除了疑虑。该理论说,我们是安全的,一切都好,不会有危险发生。但是,这个理论是有缺陷的,它抹杀了人的观念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也抹杀了动物精神的作用,甚至还抹杀了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坐在过山车上的事实。
人们一直在想什么?
古典经济学讲授的是自由市场的好处。不仅在美国、英国这样的资本主义桥头堡,而且在整个世界,甚至是在传统上左倾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这个信念都被认为是成立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本质上是完美的、稳定的,即便有政府干预,也只需要很少一点。与此相反,今天或未来发生大衰退的唯一风险就是来自政府的干预。
这种推理可追溯至亚当•斯密。经济本质上稳定的思想基础来自一个思想实验,它提出的问题是:完备的自由市场意味着什么?答案是:如果人们在这样的市场上理性地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就会用尽所有的互利机会,生产商品并进行交换。互利交易机会的穷尽就会导致充分就业,要求合理工资的工人(他所接受的工资低于他对生产的贡献)就会被雇用。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有这样的工人失业,就能达成互利的交易。雇主按该工人要求的工资雇用他,就能占有额外的产出,获得更多利润。当然,还是有某些工人会失业。但是,他们找不到工作,只是因为他们暂时还在找工作,或者因为他们坚持索要不合理的高工资,甚至超出了他们的产出贡献。这样的失业是自愿的。
在某种意义上,关于经济稳定性的这种理论是相当成功的。例如,它能够解释为什么大部分求职者在多数时间里——即使是在严重衰退时——都有工作。它可能无法解释为什么1933年大萧条顶峰时,美国有25%的劳动力没有工作,但它的确能够解释,为什么即使在那时,仍有75%的求职者有工作可做,他们正从事着亚当•斯密所预言的互利的生产和交易。
因此,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这一理论也应该得高分,至少按照我们曾在餐馆里偶尔听到的某位男生的标准而言。这位男生抱怨,尽管他的答案70%正确,但拼写测验的成绩也只得了C。而且,在200年来形势最糟糕的时候,该理论表现甚佳。在这些糟糕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比如现在,美国的失业率仍只有7%(尽管在上升),可以说,古典经济学的预言相当准确。
再来看看大萧条。很少有人会问为何在1933年就业率仍高达75%,相反,人们通常会问,为何25%的劳动力失业。依我们之见,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对充分就业的偏离。不能实现这样的充分就业,其原因必然是偏离了亚当•斯密的经典模型。
像大多数同行那样,我们的确相信,亚当•斯密关于为何有这么多人就业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我们也愿意相信,在某些约束条件下,亚当•斯密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优势也基本正确。但是,我们认为,他的理论不能描述经济体系中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多的波动,也不能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坐上过山车。而且,从亚当•斯密那里得出的经验之谈,即无政府或小政府,也是没有根据的。
动物精神
亚当•斯密的思想实验正确地考虑到人们理性地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人们当然是这样。但是,这一思想实验并未考虑到人们受非经济动机的支配,而且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非理性程度或者被误导的程度。概而言之,它忽略了动物精神。
与此相反,凯恩斯试图解释对充分就业的偏离,他强调了动物精神。他强调动物精神在商人的算计中所起的基本作用。他写道:“我们用于估计一条铁路、一座铜矿、一家纺织厂、一项专利药品的商誉、一艘大西洋邮轮或一座伦敦市内建筑未来十年的收益的知识基础,没有多大意义,甚或毫无意义。”如果人们是那么的不确定,又该如何进行决策呢?这些决策“只能被视为是动物精神使然”。它们来自于人们“想要采取行为的冲动”,它们不像理性的经济理论所预测的那样,是“收益值乘以其概率的加权平均值”。
动物精神这一术语在古语和中世纪拉丁文中被写成spiritus animalis,其中animal一词的意思是“心灵的”或“有活力的”。它指的是一种基本的精神力量和生命力。 但是,在现代经济学中,动物精神具有略微不同的含义。它现在是一个经济学术语,用来指经济的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它还意味着我们和模糊性或不确定性之间的特有联系。有时候,我们被它麻痹,有时候它又赋予我们能量,使我们振作,克服恐惧感和优柔寡断。
正如家庭有时和谐、有时争吵,有时高兴、有时忧伤,有时成功、有时混乱一样,整个经济也是如此,时好时坏。社会组织会变,相互间的信任会变;同样,我们付诸努力、牺牲自我的意愿也绝非一成不变。
经济危机,例如当前的金融和房地产危机,主要是由不断变化的思维模式引起的,这种见解与标准的经济思想背道而驰。但是,当前的危机见证了思维变化所起的作用。事实上,危机正是由我们不断变化的信心、诱惑、嫉妒、怨恨、幻觉,特别是不断变化的关于经济本质的报道引起的。这些难以理解的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不会花钱买庄稼地里的房子,而有些人却愿意买这样的房子;为什么道琼斯指数攀高到14 000多点后,又在一年多后暴跌至大约7 500点;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在过去两年中上升25%,而且这种上升仍没有止步的迹象。这些难以理解的因素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全球最大的几家投资银行不是被救助就是遭遇倒闭的厄运,如贝尔斯登不得不接受美联储的紧急救助,其后不久雷曼兄弟则宣告破产;为什么很多银行缺乏资本金,为什么有些银行在接受紧急救助之后,仍摇摇欲坠,尚需再次救助。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经济是如何真实运行的,动物精神有什么作用
本书的第一篇将描述动物精神的五个不同方面,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经济决策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信心、公平、腐败和反社会行为、货币幻觉及故事。
我们的理论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反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放大了各种扰动。
 工资和价格的决定大体上取决于对公平问题的关注。
 我们承认腐败和反社会行为的倾向,以及它们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 货币幻觉是我们的第二大理论基石。公众搞不清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更弄不明白它们的影响。
 最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看法,是同我们自身的生活故事和他人的生活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故事汇集成国家和世界的故事,并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书第二篇将论述这五种动物精神如何影响经济决策,并说明它们在回答以下八大问题时,如何起着关键作用:
第一,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第二,为什么中央银行家们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第三,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第四,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第五,为什么为将来储蓄如此随意?
第六,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第七,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
第八,为什么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裔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
我们认为,如果运用动物精神理论,就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相应的,如果我们认为人们只是理性地遵从经济动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经济按照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运行,那么,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找不到答案。
这八大问题中的每一个都很重要。任何人只要对经济怀有天生的好奇心,就会关注这些问题。我们的动物精神理论为这些广泛的问题提供了合乎常理且令人满意的答案,与此同时也描述了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在回答这些问题,讲述经济如何真实运行的过程中,我们也做到了现有理论未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提出的理论全面而又合乎情理地解释了美国和世界经济如何陷入目前的衰退。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论能够使我们知道为了摆脱当前的危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第七章的附录给出了我们的分析和建议)。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
本书作者之一阿克洛夫想起几年前一次晚餐聊天时的情形。他曾在一场家族婚礼上碰到过一位来自挪威的隔得很远很远的远亲。据说,在房价暴涨期间,这位远亲花了100多万美元,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市买了一栋房子。对于纽约、东京、伦敦、旧金山、柏林甚至奥斯陆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大钱,但是,对于在挪威峡湾岸边人迹罕至且享有世界最北城市美誉的特隆赫姆市,这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且,那还不是一栋大房子。这件事并没有引起阿克洛夫的注意,只是把它视为斯堪的纳维亚房价高企的又一个表现。
我们确信,这个小故事值得认真思考,因为它可以让我们洞悉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特征——繁荣和衰退背后的思维模式,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信心和信用双重危机背后的思维模式。
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报纸和专家告诉我们,需要“恢复信心”。这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1902年股票市场崩溃之后的建议,当时他正和一帮银行家投资股票市场。1907年,他又重复了这句话1,试图恢复信心。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分析大萧条时也使用了类似的词语。他在1933年首次当选总统的演讲中说:“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他随后在同一演讲中补充道:“我们并未遭受蝗灾。”自有美利坚合众国以来,经济衰退就一直被认为是缺乏信心的结果。
信心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来涵盖的行为,它在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们有信心时,他们就会买进;当缺乏信心时,他们就会退缩,就会卖出。经济史中充斥着信心爆棚和信心消退的故事。谁在远足的时候没碰到过一长段废弃的铁道,它代表着过去某人的发财致富梦;谁没有听说过17世纪荷兰发生的郁金香大泡沫,值得一提的是,家道殷实的荷兰人素有思想保守的名声,以致被揶揄为世界上最谨慎的人;又有谁不知道,即便是艾萨克•牛顿这位现代物理学和微积分学之父,也在18世纪的南海泡沫中损失了一大笔?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最基本元素就是乘数概念。几十年来,数百万在校大学生学习了凯恩斯乘数,该乘数是这样起作用的。任何初始的政府刺激,例如增加政府支出的某个项目,让人们手中赚到钱,然后再由他们花出去。初始的政府刺激是“第一轮”。政府所花的每一美元最终都会变成某些人的收入,有收入在手,他们就会将此收入再花出一部分。这个比例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因此,支出的初始增加会带来第二轮支出,这轮支出是由人们而不是由政府花费的。这些支出又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其数额为MPC美元,这些人再次花费收入的一部分,即相当于MPC平方的美元,这就是第三轮。不过,这个过程不会终止。随后是一轮接一轮的支出,因此,政府最初支出1美元的效果是(1+MPC+MPC2+MPC3+MPC4…)美元,所有这些数值的总和并不是无穷大,它实际上等于1/(1-MPC),此数值被称为凯恩斯乘数。但是,这个总和可能要远大于第一轮的政府刺激。若MPC为05,凯恩斯乘数就是2;若MPC为08,凯恩斯乘数就是5。
我们通常认为,乘数只与那些易于进行度量的变量有关。但是,乘数概念也同样适用于特殊变量,或者不那么容易度量的变量。因此,不仅有消费乘数、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它们分别代表当消费、投资或政府支出发生1美元变动时,收入会发生怎样的变动),信心乘数也同样存在。信心乘数表示由于信心的1个单位变动(这种变化总有办法感知或度量)而导致的收入变动。
像消费乘数那样,我们也可以认为信心乘数是若干轮支出的结果。与上文列举的各轮消费支出中的反馈机制相比,信心乘数中的反馈机制要有意思得多。信心的变化导致收入的变化和下一轮的信心变化,而每一轮变化都会进一步影响未来各轮的收入和信心。
信心的存在会对乘数产生更深层的影响,其他乘数也高度依赖于信心水平。当前的经济(截至2008年11月)状况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信心低落导致信贷市场冻结,贷款人不相信能收回贷款。在这种情形下,那些想花钱的人发现,他们难以得到所需的信用;那些提供商品的人发现,他们难以获得所需的流动资金。其结果是,通常的财政乘数,无论是来自政府支出的增加还是减税,都会较小,而且有可能更小。
第二章 公平
阿尔伯特•李斯是一位有见识的聪明人,事业有成。他生于1921年,大学就读于欧柏林(Oberlin)学院,后来又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后由于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他在学校里逐级提升,从助教、副教授到正教授,最后做到系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劳动经济学,尤其是工会问题,并写作出版了一部力作《工会经济学》。11996年,他离开芝加哥去了普林斯顿大学,不久之后就开始担任高级行政职务。福特总统任命他为工资与价格稳定委员会主席。其后,他重返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教务长,最后出任阿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主席。
在去世之前,李斯为一场研讨会(此前三年,李斯也被邀请参加一场类似的研讨会)撰写了一篇纪念老朋友雅各布•明塞尔(芝加哥学派另一位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的文章。他利用这个机会回顾了他作为经济学家的一生,他坦率地承认:在他后半生主要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中,他发现,自己早年进行的分析研究里存在致命的疏漏。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必须不断地决定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的;而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这一概念在他的分析中消失了踪影。
在许许多多的经济决策中,对公平的考虑是一个主要动机,它同我们对信心的感觉有关,同我们有效地开展协作的能力有关。当前的经济学对公平的看法语焉不详。尽管有大量文献讨论什么是公平的、什么是不公平,但是,在解释经济事件时,公平因素在传统上通常只是第二位的。
然而我们坚持认为,如果这样的动机在经济争论中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就有必要对此加以纠正。我们认为,对于非自愿失业、通货膨胀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这类基本的经济现象,如果把公平因素考虑在内,就可以容易地给出解释。反之,如果不考虑公平,那么这些现象仍将是不解之谜。我们将在本书第二篇(第八章和第九章)阐述这一具体问题。
第三章 腐败和欺诈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经济中的动物精神,还必须了解经济的阴暗面,即反社会行为的倾向,以及时不时发生或者难以被发现的崩溃和失败,这些崩溃和失败会使经济动荡不安。经济波动部分归因于公然腐败的显著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尤为重要的是,欺诈(即技术上合法但心术不正的经济行为)的普遍程度也随时间而变化。
美国最近三次经济衰退分别是19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动物精神
1
已售 0
228.76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