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魏

刀锋上的文明

文档

0.9

已售 0
1.99MB

数据标识:D17209141468106136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4
Chapter_5
Chapter_6
Chapter_7
Chapter_8
Chapter_9
Chapter_10
Chapter_11
Chapter_1
宋太祖赵匡胤化家为国的事迹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的狗腿子",有关此句俗谚的出处及传播时期,至今不是特别清楚.笔者估计是清末流行,何者,北京多油滑狡诈的官吏,天津多兴事搅水爱
白乎的码头青皮,保定多出太监及看家护院的武卫(也可能后来日军大据点曾多设在保定使然).京油子,卫嘴子,京津两地人士皆一笑释然,说保定人"狗腿子",当然
会在当地激起众愤.保定民间"保名"人士经过"勾沉",认为"狗腿子"乃"勾腿子"之误传,以讹传讹,把保定人武功盖世的"勾腿子"误传为"狗腿子",话虽有理,也是一
厢情愿.京油子、卫嘴子皆 是贬意词,怎能把一个有武功褒义的"勾腿子"与之并列.明眼人一看,自然一笑晒之.
其实,保定人大可不必因"狗腿子"一词气馁.现在的保定,辖区甚广,名胜古迹众多,满城汉墓、燕下都遗址、紫荆关、定窑遗址、涞源阁院寺、曲阳北岳庙、
古莲花池、清西陵、直隶总督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曹锟故居、冉庄地道战旧址,上至战国下迄抗战时期,均是名噪一声的地方.
至于说到人物,保定更是风云际会,人才辈出.特别是姓刘的,满城出(土)过大名鼎鼎的汉中山王刘胜,此君儿子就有一百多;涿县也是英雄发迹地,出过三国
英雄"刘皇叔"刘备.2005年春,笔者出游北京,正好闲暇,便借了一辆陆虎吉普,与友人兴高采列去涿洲探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地.到达之后,失望成气愤,完全是
人工假造的"古迹",大瓦房似的庙宇虽不失庄严,年头还不如我脚上的一双皮鞋久远.特别是据传张飞卖肉时使用的一口"古井",简直就是平地掏个土窟窿,只作骗
游客门票用.气闷之余,我开着车往城外赶路,忽然,前面一辆面包车一个急刹,笔者下意识狠踩刹车,仍旧"吻"在了小面包的屁股上一小点点.面包车车门呼啦大开,
一左一右下来两个人,右手边一人满脸胡碴,八尺身材,环眼怒睁,甭说,还真像猛张飞;左手边一人乃一浊黑胖子,肉耷腮,尿泡眼,乍看很厚道,说话时小眼缝里凶
光四射,虽然看不清眼白眼黑,却透露着无比的阴险……最终,小面包车诈去我们大陆虎1000大洋,施施然而去.与我同行的友人咬牙切齿:"妈拉巴子,这辆淘汰无牌
的破面包,本身也就值一千块!"强龙不压地头蛇,更何况在身在吉普上的我们本身也不是"强龙",只得花钱消灾,为小面包屁股的一块一园钱大小的痕印付出1000块
.
车开数里,忽然大悟,我说那个黑浊胖子那么面熟,那厮长相颇似赵匡胤!只是胖子当时穿了件对襟褂子,没有戴冠帽,穿得不是朝服.同行友人哂笑,说,赵匡胤
是开封人吧,北宋皇陵均在开封的巩义,连赵匡胤他爸赵弘殷的墓也在那里.为了打消我的疑虑,友人还加上一句:"我两个月前到洛阳出差,有人专门接我们去游览
过巩义宋陵,除了被金人俘掠的宋徽宗、宋钦宗,北宋七帝八陵,都在那里趴着."
我也笑,反辱相讥友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大掉书袋,开讲赵匡胤祖籍乃"涿郡人也",其人虽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籍贯却是涿郡,慎终最远,北宋有两座"祖
陵"一直在涿郡未迁.由于当时涿郡一带是北宋与辽国的主要战场,赵氏两个"先祖"又埋在平民的乱坟岗中,难以择认,故一直未有迁葬.此外,还有一说,认为宋太祖
先人墓应在跟保定更近的清苑,文天祥被俘后由元人押送大都(今北京),曾作诗,"我行保州塞,御河直其东.山川犹有灵,佳气何郁葱.瓣香欲往拜,惆怅临长空".
现今,各地为了支持本地经济,获取门票收入,大打名人争夺战,最有名的当属诸葛亮"躬耕"地的襄阳、南阳,其次为争西施故里的萧山、诸暨,还有山东几个县为争
"孙武出生地"也闹得沸沸扬扬.不过,宋太祖赵匡胤的老家是涿州是清苑却不重要,二地均属保定市,两个小地方"有话好好说",大可择其一地弄成一处人工景观,雕
几个石人马,通廊环绕,表一表开三百年大宋基业的赵匡胤,肯定能挣不少银子,也会慢慢消融"保定狗腿子"的不雅之名.
——赵匡胤的青年时代
观《宋史》太祖本纪,其高祖赵?I直至其祖父赵敬等人,自唐代起都是县令、刺史等类文官,直到其父赵弘殷,才在后周年间因军功得获"敬左骁骑卫上将军"的
军号.五代乱世,赵弘殷因受当时的大军阀"赵王"王?F指派,率五百铁骑驰援后唐庄宗,扬名立万,为庄宗所爱,荣升为禁卫军军官.此后,五代数姓更迭,赵弘殷依恃
有马有枪,不仅没有在改朝 换代的过程中被"清洗",官还越做越大.后周显德年间,赵弘殷已"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分典禁兵,一时荣之".老赵
盛年之际暴病而死,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荣衔.可以揣见,赵弘殷以上数世祖曾为县市级文官的历史也是编排而出.五代乱世纷纭,英雄切莫问出处,只要力气
大脑子活能上马抡刀使大枪,封王封侯倒是件容易的事情.赵弘殷长年生长军中,不仅自己一刀一枪博得功名,带携儿子辈也在"革命大熔炉"健康成长,成为块好钢.
最最关键的是,赵匡胤、赵匡义(光义)兄弟自少至长在禁军中长大,叔叔大爷兄弟辈的军中同袍情谊,成为日后"陈桥兵变"中最得力的人员基础.
赵匡胤乃赵弘殷第二子,生于洛阳夹马营,其母杜氏.不必细说,真龙诞生,自然是"赤光绕室,异香经久不散",就连娃娃新生儿黄疸,也被史家绘声绘色描述为"
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搁现在,如此严重的黄疸,得让父母添愁不少.赵匡胤得了天下,老妈一倒咕昔日情景,才知道儿子是"金龙"转世投胎.青少年时代,赵匡胤还有
两件事让时人称异:一是曾身骑一匹顽劣烈马,鞍勒不施,疾驰于城上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赵匡胤)首必碎",不料小伙子拍拍身上土,一跃而起,毫毛无伤
;二是与战友在房子里赌钱,有两只鸟在外面啼鸣,赵匡胤想吃烤雀,出门捉鸟,刚刚出门,房子忽然倒塌?D?D两件"传奇",细分析也是稀松平常:骑马头碰门楣,可能
是武将头盔上的铁尖拌挡,让赵匡胤跌落于地,否则,其人再神,也抵不过物理定律;人刚出屋墙就塌,也属小概率事件,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几次.无论如何,
人要成了名,啥事都可以凭空附会,何况是开三百多年宗国基业的君王.
赵匡胤青年时代,英雄逢时,正赶上五代最后一位英明帝君周世宗,有幸跟从这位"伟大领袖"东征西杀,得显威名.其成名一战,当属周世宗登基后御驾亲征北汉
刘崇的巴公原之役.当时,北汉军人数占优,后周军中又有右翼战阵的军将逃跑、投降,万分危急时刻,当时的赵匡胤虽只是禁卫军中级将官,表现十足英勇,向同伴
大呼:"主危如此,吾辈怎能不誓死以战!"并与当时禁卫军统将张永德各率两千兵马,奋勇破敌.关键之时,周世宗柴荣临危不惧,手下又有赵匡胤、张永德这样的军
将,最终大败北汉军,使得一旁观战的北汉"盟军"契丹军见景夺气,也逃遁而去,后周军队终于取得此次战役的全胜.战后,周世宗立封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领严
州刺史".而后,赵匡胤又从周世宗征讨南唐,平扬州,下寿春,得泗州,都有他"厚道"的大脸闪现,威震江南.周世宗北征,赵匡胤也是一马当先,"及莫州,先至瓦桥关,
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一平关南之地.
眼开后周军很快要收复燕云之地,天不佑人,周世宗柴荣忽得暴疾,不得不拥众汴京.英雄大业,半途而废.回军途中,周世宗支撑病躯阅示文件,忽然发现一个韦
编袋子,里面有一块三尺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个字.古人迷信,周世宗认为这是"天示",马上想到自己的姐夫?D?D时任禁军统师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立
马下诏免去张姐夫的点检一职,转委平时看上去老实厚道又曾立战功的赵匡胤为殿前禁军统师.周世宗猜疑自己姐夫张永德军内外党羽众多,可能在自己死后危及
儿子的帝位.赵匡胤寒人军校出身,应该没有为人拥戴纂位的资格.周世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忘记了五代数位皇帝皆是军头出身,其父(姑父)郭威也是因军士
拥戴而移后汉国祚."点检做天子"的木牌,百分百是赵匡胤等人制作,不过,他们当时的初衷可能只是想"陷害"张永德,免得周世宗死后他因手中有禁兵而于宫中坐
大,至于后来"赵点检"终作天子,倒是"弄拙成巧"的稀罕事.
周世宗帝死后,其第四子梁王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时年七岁.转年春天,周恭帝还未及改元,周世宗棺柩刚刚入土两个多月,真正尸骨未寒,本来要率兵北
征契丹的赵匡胤兄弟自导自演大戏,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赵"点检"果真做成了"天子".
史臣们好玩,编造得有模有样,在他们笔下,赵匡胤完全是帝位天上掉下来,事先毫不知情:
北汉结契丹入寇,命(赵匡胤)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
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赵光义)入白,太祖(赵匡胤)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赵匡胤)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
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太祖揽辔谓诸将曰:"我有号令,尔能从乎?"皆下马曰:"唯命."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
,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诸将皆载拜,肃队以入.副都指挥使韩通谋御之,王彦升遽杀通于其第.太祖进登明德门,令
甲士归营,乃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宰相范质等至,太祖见之,呜咽流涕曰:"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等未及对,列校罗彦环按剑厉声谓(范)质等曰:"我辈
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范)质等相顾,计无从出,乃降阶列拜.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禅位制书于袖中,宣徽使引太祖(赵匡胤)就庭,北
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迁恭帝(周世宗的七岁儿子柴宗训)及符(皇)后于西宫,易其(恭帝)帝号曰郑王,而尊符(皇)后为周太后.
仔细推敲陈桥兵变,其实很好破解其中秘密:其一,出京大军忽然,赵匡胤好哥们、时任殿前指挥使的石守信大开城门,众人顺利入城.如果真是没有预谋的"事
起苍猝",不会有哪个将军这么大胆不顾九族性命开城纳"叛军";其二,后周朝中大臣范质等人被挟迫拜见"新天子",赵匡胤还指天划地表示自己"冤大头",周世宗
昔日的得力文臣陶谷却能即时从袖中拿出早就写好的"禅位诏",语意清晰,文采斑??,没有军头们事先许诺给美官做,陶学士不会这么从容不迫.当然,毕竟后来两宋
帝君待人不薄,后世才没怎么拿此事 铺陈作文章.其实,老赵这一阴险毒招,比当年曹孟德要黑得多.
由于赵匡胤在后周曾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因而定国号为"宋".
后周恭帝便被宋朝改封为"郑王".十三年后,柴宗训二十岁出头,即"发病"而死,估计是被宋室暗害,赵匡胤又演一出,"闻之震恸",谥曰"恭皇帝",把小伙葬在其
父陵侧.周世宗有七个儿子,除老大、老二、老三被后汉隐帝杀掉,老六柴熙谨已在宋初不明不白死掉,老五柴熙晦、老七柴熙让皆"不知其所终",估计也都被赵宋
派人弄死.直到宋仁宗嘉?v四年,才下诏有司取阅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奉(后)周祀."所以,一般人皆为《水浒传》或其他民间演义所误,以为
柴进是后周皇帝的嫡系子孙,还一直获封"一字并肩王"什么的,完全是小说演义误导人,柴荣并无直系后代得活世上.当初,为了防止唐末以及五代诸朝藩镇推翻皇
帝的"悲剧"重演,周世宗想方设法削弱藩镇的兵力,重金招募强兵猛将入京城守卫帝室.结果,柴世宗死后,帝位未失于强藩,却被禁卫军头子捡走,天算人算,防不胜
防.可悲!可叹!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D?D如此离奇的帝王之路,一般人总以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独家大戏.为此,清初大诗人查慎行(字悔余,号初白,1650-1727)有诗道曰:"
梁宋遗墟指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也知光义难为帝,不及朱三尚有兄.将师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遂罢兵."这位金庸大师的数世
祖与金大师一样,名重一时,但对于史学均是半瓶子醋,明显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家学渊源",可窥一斑.何者,查慎行对五代只是皮毛之知,最后两句的疑?q
更是凸显老查的浅薄:似乎赵匡胤黄袍加身之事人世间只此一件,陈桥一事竟让老查大跌眼镜(甭说,清朝前后已有眼镜从西洋传入).其实,在那"王政不纲、权反
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的五代,由军士鼓噪、拥主帅为帝的事情,成功的就已经有四件之多: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最后一个才
是宋太祖赵匡胤.至于未成功的"拥帝"事件,也有好几件.其一,石敬瑭当河东节度使时,一次出猎,军中忽然有人大叫"万岁",把当时正"韬光养晦"的石敬瑭吓得够
呛,忙下令斩杀为首的兵士三十多人;后晋大将杨光远率军至滑州,又有军士称要拥杨光远为帝,老杨还挺明白,表示:"天子岂汝等贩卖之物",呵之而止;其三,大
将符彦饶在瓦桥关守戌,有裨将带兵士欲"拥立"老符.符将军佯允,约定转天在府街大会将士,"遂伏甲尽杀之"?D?D可见,大乱季世的五代,承袭唐朝中晚期河朔诸藩
镇的跋扈之风.每有节度使死去,唐帝即派中使到军中"观察"军情,因军士请授与他们自己推举的人为新节度使."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往往害一
师,立一师,有同儿戏."也是一报还一报,"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胁制主师."军人们之所以爱搞拥人为帝的把戏,不外乎是出于这样的事实:"将校皆得超迁,军士
又得赏赐剽掠."如同大公司下面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小头目也称总经理,自然其余数人可立马被升为副总经理、总监等等,瓜分资财便当,名声又好听.最可笑的
当属后唐大将赵在礼.当时,军士皇甫晖暗知军士思归欲为乱,就劫拥军将杨仁??为师,杨将军不从,被杀;接着,皇甫晖又推一个人缘好的小校为师,不从,又被杀;
于是,皇甫晖率一大帮军士直趋赵在礼处,把两颗血淋淋人头往老赵面前一扔,大叫:"不从者视此!"老赵不得已,"遂为其师".此情此景,与唐朝的泾原乱兵劫朱??、
辛亥革命时兵士劫黎元洪一样,都是兵士爱玩的一幕戏.事成,大家升官发财;事败,有冤大头一人全家扛祸.
富贵险中求,赵匡胤一念成福,造就两宋三百余年基业,确实个人奋斗史上一个大大的"佳话".推论"翊戴"之功,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张光翰、
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细究这些"功臣"的原职,皆是殿前都指挥使、骑军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这样的京城禁军大小头目,所有这一切,均明白无误地透露着一
个消息:陈桥兵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不折不扣的政变!建隆二年,赵匡胤罢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一职,以免"点检做天子"的谶言重演.历史上的"大事",往往前
一出是"正剧",后一出摹仿的是"喜剧",偏偏"黄袍加身"此等大戏,郭威和赵匡胤,两出都是"正剧",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D宋太祖"一手硬、一手软"的对内统治方针
帝位没坐热乎,赵匡胤两次"亲征",干掉和他叫板的两个人:镇守泽潞的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驻地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本来先送李筠和李重进一人一顶"中书令"(名誉人大委员长)的 高帽子,就怕他们两个首先捣乱.封官的使臣一到潞州(今山西长治),
李筠根本不见,马上要起兵.李筠左右切谏,这些人倒不是害怕主公"造反",五代时"皇帝"走马灯一样,一家换予另一家并不稀奇,参谋们的本意是让他缓缓神再观察
一下,不要轻举妄动.李筠之子李守节泣谏父亲不要给"大宋"添乱,新君即位,最恨的就是首先出头的前朝"忠臣".起先,李筠听劝,置酒张乐,大摆宴席,请宋朝使臣
相见.双方刚刚落座,李筠忽然命人于壁上高悬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亲于像前下拜,悲不自胜,泪下如雨.如此,李筠左右谋士一时皆惶恐不安,忙向赵匡胤的来使解
释,"李令公饮酒过多,表现失常,请勿怪罪."宋使也不好说什么,本来太监就胆小,特别是出使到"敌营"的太监,直怕自己大脑袋被割,自然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赵匡胤听得使臣回来一五一十的禀报,仍不想直接兴兵,亲自写诏"慰抚",并召李筠之子李守节为皇城使(寄禄官,类似内务部管事的虚衔,以示对李氏父子的"
无猜").李筠得诏,即遣其子李守节入朝,本意
data icon
刀锋上的文明
0.9
已售 0
1.99M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