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秦陵“56.25平方公里”揭秘
秦始皇生前并没有预修陵墓
从建筑学角度剖析秦陵地宫
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只是臆断
秦始皇死后葬于河北的理由
俑坑里有没有“军事方阵”?
俑坑里根本就没有“战车”
俑坑之车竟然出不了函谷关
难道秦王朝没有骑兵部队?
秦俑歪髻与楚苗先民习俗
秦俑服色的启示
俑坑中都是过时的劣等兵器
秦代铁制兵器已成为主流
铜制兵器已退出历史舞台
“吕不韦戈”是后人遗留的
俑坑大量兵器被人为劫走
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武器对比
谁是劫走俑坑兵器的人
“吕不韦戈”的真相大白了
两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
秦宣太后如何退出政坛
秦宣太后下达陶俑制作令
俑坑具有楚俗的铁证
后记:一个跨世纪的考古奇案
秦陵“56.25平方公里”揭秘
在1981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的《秦始皇陵考古有新发现》这一重要消息中说:“考古工作者的普查和钻探结果表明,陵园及其从葬区的范围比较大,东西南北各15里(7.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里(56.25平方公里)。”在有关“三百丈”的纷争中,我们对“钻探测量”的功能,已经有所认识,这一次又看到用洛阳铲去进行钻探,从而准确地查明了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园辖区,不免又让人顿生疑窦。难道单靠着这样一把极普通的铲子,就能将地下每一件文物的年代、属主,一律都判定为秦始皇,而绝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
如果,这一次的“普查和钻探”,不再重蹈当年的覆辙而具有真正科学价值的话,那么对于秦俑的“定性”,仍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人们依据真实的材料,将有关“56.25平方公里”整个来龙去脉都彻底弄清之后,就能够发现“56.25平方公里”另外的一种土地的真正用途。原来这个“56.25平方公里”面积的决定,只与控制当前的各项工程建设用地规划、国土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只是一块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防止乱占滥用土地为特点的控制区用地,而与秦始皇陵当年的建设布局和陵园的实际占地范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工程上的任何关系。
为什么通过“普查和钻探”就能准确地划出一块土地,认定它就是当年秦始皇陵的陵区辖地,既不多一分、又不少一分,刚好是“56.25平方公里”,这在任何考古发掘报告及学术论文之中,是没有人出来论证过的。唯一能够让人知晓的是,他们在这个范围内,总共打了70多万个钻孔,如果把钻过的土体连接起来,据说能够环绕地球两圈,面对着这天文数字的“钻探”总长度,人们也只好认账了:这还能有错,还是相信他们吧!然而,这个数字是不真实的:2007年11月24日,岳南先生发表文章说,秦俑馆程学华先生亲口告诉他,那里只打过10万个钻孔。
到底钻过多少孔,本来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怎么连一个技术性的统计工作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错。钻孔数量悬殊之大,说明了实际工作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暴露出“56.25平方公里”陵区论证的虚弱性。秦陵考古队的一个对外正式发布的材料中说道:“过去几十年中,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在近60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区钻了70多万个孔,由于没有科学的定性范围,结果收效甚微。”他们认为,要继续采用这种办法,至少再需要200年的时间。可见,当初那种根据“70万个钻孔”就认定“56.25平方公里”陵区的说法,纯粹是一个梦幻般的“构想”而已。
这种状况延续了8年之后,在袁仲一先生撰写的《秦始皇陵考古纪要》一文中,“56.25平方公里”陵区又以新的面目与公众见面了。文章说:“秦始皇陵地面上有两重围墙,已为考古资料证实,似乎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定论。但自中山王陵的铜版兆域图出土后,对始皇陵有几道墙垣,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兆域图上刻着内外两重回字形的墙垣,文字注明为‘内宫垣’、‘中宫垣’。以此推之必然还有‘外宫垣’。那么始皇陵是否也会有个范围更大的外城垣呢?有的同志认为还应该有个外城垣。”该文的注说,有一位叫聂新民的先生,在和袁先生谈话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他认为在秦始皇陵园外围,还应该有一道外城垣,秦兵马俑坑的东边千余米处,有个双阙的夯土台基,可能是外垣的东门。
袁先生接着说:“目前的考古资料,还没有发现外垣的夯土围墙,所谓双阙夯土台基,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但这个问题的确是很值得探讨的。……假若以始皇陵封土顶点为基准,向东西、南北四方各延长3750米,南到骊山,北到新丰塬,东到鱼池水,西到赵背户村西边的古河道。山、原、河形成一个长、宽各为7.5公里的自然屏障。这个自然屏障有可能是始皇陵的外围边界。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予以验证。关于秦始皇陵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如果秦始皇陵外城夯土围墙外,确实还有自然屏障的话,那么这种说法,完全是可以成立的。”
1991年11月,孙嘉春在《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报告》中说道:“鼓风机厂北侧500米的一处土、砂、石构成的高丘,曾被一些研究者称作秦东门阙。但出土的瓦当的时代,还有待研究。”袁先生在其《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仍然坚持着一种实事求是的说法:“在陕西鼓风机厂附近,有两个南北对称的高土堆,有人认为可能是陵园的东阙门。由于未作详细勘探,此土台的性质尚难确断。”此书是2002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也就是直到这本书出版之前,所谓“秦陵东阙门遗址”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仍然是建立在“推测、假想”基础上的。
如果要将它变成一种现实,那么就要去做大量的工作才对。遗憾的是,就在袁仲一先生这?《纪要》发表不久,那个原本处于“待定”状态的“56.25平方公里”的说法,几乎在一夜之间完全变了质,变成了一个“铁定”的“56.25平方公里”秦始皇陵园占地的考古结论。在2006年2月28日《西安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报道:“袁仲一说,秦始皇陵的面积,目前所知是56.25平方公里,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张文立的《秦俑学》一书,也说“秦始皇陵园规模很大,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俑坑往东三四里,就是秦始皇陵的东门阙。”
其实,在2002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秦陵博物院项目建议书》中说得很清楚:“秦始皇陵重点文物保护区,面积2.26平方公里;一般文物保护区19.63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东起戏水河、西至临潼城区、南到骊山、北达新丰塬下,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由此可见,这一个建设控制地带,只是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是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在秦始皇陵的重点文物保护区和一般文物保护区之外,划出的一块辅助性质的用地,目的是控制各项非农业的工程建设,防止对秦始皇陵陵区整体环境的破坏。硬要将它曲解成当年秦始皇陵的建设过程中整个陵园的实际占地,那是完全没有一点根据可言的。
秦始皇生前并没有预修陵墓
几乎在秦俑考古队提出的与秦俑“定性”有关的所有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任何一点确凿可靠的论证依据,有的只是不断重复的“猜测和想象”,而所有的“猜测和想象”都出于一个共同的理念基础。在他们看来,为什么“秦俑坑是秦始皇陪葬坑”的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必进行任何的考古论证,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记载着“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司马迁说的这一番话,难道还会有大错吗?秦俑坑与秦始皇陵之间的距离,又是如此的接近,那秦俑坑的真正主人,除了秦始皇之外,还会是一个别的什么人?
1984年9月考古学家聂新民先生,在一篇题为《兵马俑坑属始皇——答中外游客》的文章中,就直截了当地说过:“如果说兵马俑坑不属于秦始皇陵的从葬工程,那么在秦陵内外城垣之间的这些从葬坑,也就不会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工程了。然而,从逻辑上讲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推倒‘骊山’,说这座高大的封土下面,根本就不是秦始皇的陵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谁有足够的证据和能力,证明秦始皇陵墓不在骊山,证明秦始皇生前没有预修过陵墓的话,那么秦陵内外城垣的从葬坑,就不是为秦始皇陵从葬的,而兵马俑坑也就不是为秦始皇陵而修建的从葬坑了。
司马迁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史记》说阿房宫是秦始皇临死前几年才建造的,而《汉书》说阿房宫,是由秦始皇的高祖父秦惠文王始建的。《太史公自序》说,《史记》130篇,52.65万字。《后汉书·杨终传》记载着,“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的《史记》,仅剩下10余万言,而如今的《史记》,却有55.56万字,由此可见,这近46万字,都是经过后人改写或者掺杂进去的。难怪马雍先生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年代和历史背景》一文中要说:“《史记》当中有的记载,错误百出,其材料来源多出伪造,可凭信者十无一二。”
秦始皇一即位就为自己修建陵墓的说法,完全是有违历史事实的。因为秦国的任何一位国君,生前都没有预修过寿陵,秦始皇登上“秦王”宝座后,首先要修建的是,自己父亲秦庄襄王的陵墓和尚未完工的祖父秦孝文王陵。另外,曾祖父秦昭王比祖父早死3天,秦昭王陵的工程也要由秦始皇来收尾。不久,祖母夏太后和华阳太后去世,接着自己生母也去世了,所有的这些亲人的丧事,难道不是秦始皇必须列为最紧迫的丧事来办吗?我们从“茅焦说太后故事”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个大孝子,任何“以孝为本”的人,哪有置先祖丧事不顾,去修造自己坟墓的?
秦始皇雄才大略,勤政有为,崇尚法治,是一位事业型的君主。《史记》称,在他当政期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泰山刻石》上也有“治道运行,诸产得宜,夙兴夜寐,建设长利”的刻辞,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工作狂”。章炳麟《秦政记》中也说:“秦始皇负扆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后宫之属,椒房之嬖,未有一人得自遂者。秦皇微点,独在起阿房,及以童男女三千人资徐福,其他无过。”其实,任何人只要不抱偏见,尤其是将他与历史上那么多昏君,去作一番比较的话,良莠也就显示出来了。
一生把全部身心放在国事上的秦始皇,即便有点邪念,也是千方百计派遣众人去寻找“不死之药”,以使自己能真正的“长生不老”。对他来说,远大的治国信念,让他根本无暇顾及“百年后事”,对朝廷大臣来说,既然主子的最大心愿是“长生”、是“找药”,有谁敢违背旨意,去扫“万岁爷”的大兴。人们说这话,是有充分依据的。因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的明确记载。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东巡途中在平原津病危之际,没人敢出来说半个“死”字,可见在他的生前,更不会有人敢给他去做半件“死事”的。
当时的宰相吕不韦,应该是几代秦王陵墓工程的主持者,然而吕不韦自始至终都是主张节丧、反对厚葬的。他在《吕氏春秋》这一部法典性的巨著中,提醒过当朝的所有人:“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是无不抇之墓也。是故大墓无不抇也,而世皆争为之,岂不悲哉。”什么叫“抇”呢?《荀子·尧问》说“深抇而得之甘泉”,“抇”就是被挖掘的意思。要让吕不韦违背自己的问政方略,去主持众多秦国君王高大奢华的陵墓,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何况他还是秦始皇一直言听计从的辅政“仲父”呢!
那么真实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的工程规模呢?从1962年第8期《考古》杂志上发表的陕西省文管会的《秦始皇陵调查简报》中,可以看到:除内外城的精确尺寸之外,在小面积范围内,发现有瓦、红烧土、灰烬遗迹,这是已经完工、并被烧毁的地面建筑;几个地点有地基、有砖瓦,但无红烧土、灰烬,这是未进行木结构建筑的工程;封土北侧有大面积夯土台基遗迹,但无砖瓦、红烧土、灰烬,说明这是陵上大型宫殿的位置,但只是完成夯土地基后,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地面的建筑施工,便被迫全面地停工了。加上那一个巨大封土堆,这就是可寻踪迹的全部了。
封土肯定不是生前夯筑的,地面上的一些零星的、“半拉子”的建筑,也不可能是生前就完成的。生前不进行最重要的陵寝建设,而去搞大量的“陪葬坑”,更是不合情理的事情。如果“秦始皇用37年预修的陵墓”确实存在的话,那么它们的真实工程量,全部都应该在地面以下的地宫之中。我们都知道,地宫土方开挖,只要投入足够人力就可以了;地宫“黄肠题凑”的墓室,用柏木做成墙体砌块,也很快就能完工;至于陪葬的珍宝随时可以运进。这一切都证明,秦始皇陵的这些工程量,没有一项确实是在生前完工的,可见秦始皇“预修陵墓”之说只是一种臆断。
从建筑学角度剖析秦陵地宫
秦始皇陵“地宫之谜”的文章,已经是“多如牛毛”了,可惜它们大多出自作家之手,而作家的材料依据,大多数又都是拼凑和虚构出来的。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位建筑学家出来对这个重要的问题,发表过任何一点意见。其实古代的陵墓建筑,无论是地面工程,还是地下工程,应该怎么布局、怎么设计、怎么施工,应该采用什么结构、什么材料等,都是由当时宫廷建筑的掌门人,来统一决策、统一安排、统一指挥、统一验收的。弄清古代地下遗址,那是建筑学、建筑史上的事情,离开了建筑学、建筑史,谁都不可能“考”出一个真正的“古代遗址”来。
建筑,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工程实体,有它独特的发展、演变规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建筑。另一方面,它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渐进过程。简而言之,后代能够复制前代,前代不能超过后代。在2004年1月3日《深圳晚报》上的一篇题为《始皇陵地宫之谜》的文章中,介绍了袁仲一先生这样的观点:“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形式,不可能超越时代,而应当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这一观点无疑是与当时工程技术的特点相符的。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除了汉文帝“因山为陵”一类的凿石墓室之外,其他具有最高等级和规格的墓室,应该是汉武帝茂陵一类“黄肠题凑”的墓室了。按照袁仲一先生的说法,秦始皇陵的地宫部分,只能在“黄肠题凑”的技术条件下,去进行陵墓的施工建设。从史料上看,在《吴越春秋》中,就有“文石为椁,题凑为中”的记载;在《吕氏春秋》中,有“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的记载;在《汉书·霍光传》中,有“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一具”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土圹,可以比别人大,但“黄肠题凑”的墓室格局,却是不能超越的。
什么叫“黄肠题凑”的墓室?《汉书·霍光传注》说“以柏木黄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礼记·檀弓上》称:“题凑,其方盖一尺。”《疏》注,“椁材,皆从下累至上,始为题凑。凑,向也,言木之头相向而作四阿也。”由此可知:所谓“黄肠题凑”,就是一种以上等的柏木制成截面一尺见方的“砌块”,用它自下而上垒砌成墙体,墙体上再密集地放置棚木,形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墓室空间,棚木上铺以席垫,然后堆以木炭膏泥。“题凑之室”完成之后,再进行土方回填工作,有的还堆起高高的坟丘,这就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地宫结构。
建造这种“黄肠题凑”的地下墓室,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这类地宫,难道需要帝王生前来“预修”吗?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竖穴土方大开挖,“黄肠木、黄肠石”的砌筑,本身并不复杂,其他随葬器物,可以取自宫廷珍宝,只要解决建筑材料,不费多少时间,便能大工告成。《荀子·礼论》里有“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容事,事足以容成”的记载。从去世到入葬地宫,这7个月的待葬“殡期”,正是土方开挖、垒砌“黄肠题凑”、内部整修的工期。这一切都是“后事”的核心部分,根本就不需要生前进行“预修”。
帝王的灵柩,能够存放7个月的时间吗?《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冰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古代宫廷中,一直都有掌管储冰的官职,平时供王室夏日饮冰,遇上大丧,供冰以便冷藏尸体。又有人问:为什么竖穴土坑墓,不需事先进行“预修”呢?回答是:帝王“驾崩”时间很难准确预计,如果即位后立即“预修”地宫,一旦当政几十年,那么挖成的大坑,经过风雨侵袭,就可能变成一个水坑。等到要派上用场,临时将水抽干都非常困难,而找这么一块潮湿之地去建造阴宅,正是历代帝王们最为忌讳的事情。
上自陕西风翔秦景公大墓,下至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都采取竖穴土坑墓的方式,并且以“黄肠题凑”的结构建成地宫,它向人们显示出秦汉时期,可能具有的工程技术的等高线。只要生活在这个时段之内的任何人,包括秦始皇和汉高祖,他们的墓葬除了出自文人作品的“虚构”和“创作”之外,谁都不可能超越这一工程技术的特定界限,再搞出别的什么地宫结构来。“黄肠木”或者“黄肠石”,犹如现代的
Content
秦陵“56.25平方公里”揭秘
秦始皇生前并没有预修陵墓
从建筑学角度剖析秦陵地宫
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只是臆断
秦始皇死后葬于河北的理由
俑坑里有没有“军事方阵”?
俑坑里根本就没有“战车”
俑坑之车竟然出不了函谷关
难道秦王朝没有骑兵部队?
秦俑歪髻与楚苗先民习俗
秦俑服色的启示
俑坑中都是过时的劣等兵器
秦代铁制兵器已成为主流
铜制兵器已退出历史舞台
“吕不韦戈”是后人遗留的
俑坑大量兵器被人为劫走
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武器对比
谁是劫走俑坑兵器的人
“吕不韦戈”的真相大白了
两千多年前的“慈禧太后”
秦宣太后如何退出政坛
秦宣太后下达陶俑制作令
俑坑具有楚俗的铁证
后记:一个跨世纪的考古奇案
秦陵“56.25平方公里”揭秘
在1981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的《秦始皇陵考古有新发现》这一重要消息中说:“考古工作者的普查和钻探结果表明,陵园及其从葬区的范围比较大,东西南北各15里(7.5公里),总面积225平方里(56.25平方公里)。”在有关“三百丈”的纷争中,我们对“钻探测量”的功能,已经有所认识,这一次又看到用洛阳铲去进行钻探,从而准确地查明了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园辖区,不免又让人顿生疑窦。难道单靠着这样一把极普通的铲子,就能将地下每一件文物的年代、属主,一律都判定为秦始皇,而绝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人?
如果,这一次的“普查和钻探”,不再重蹈当年的覆辙而具有真正科学价值的话,那么对于秦俑的“定性”,仍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可是在人们依据真实的材料,将有关“56.25平方公里”整个来龙去脉都彻底弄清之后,就能够发现“56.25平方公里”另外的一种土地的真正用途。原来这个“56.25平方公里”面积的决定,只与控制当前的各项工程建设用地规划、国土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关,只是一块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防止乱占滥用土地为特点的控制区用地,而与秦始皇陵当年的建设布局和陵园的实际占地范围,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工程上的任何关系。
为什么通过“普查和钻探”就能准确地划出一块土地,认定它就是当年秦始皇陵的陵区辖地,既不多一分、又不少一分,刚好是“56.25平方公里”,这在任何考古发掘报告及学术论文之中,是没有人出来论证过的。唯一能够让人知晓的是,他们在这个范围内,总共打了70多万个钻孔,如果把钻过的土体连接起来,据说能够环绕地球两圈,面对着这天文数字的“钻探”总长度,人们也只好认账了:这还能有错,还是相信他们吧!然而,这个数字是不真实的:2007年11月24日,岳南先生发表文章说,秦俑馆程学华先生亲口告诉他,那里只打过10万个钻孔。
到底钻过多少孔,本来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怎么连一个技术性的统计工作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错。钻孔数量悬殊之大,说明了实际工作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暴露出“56.25平方公里”陵区论证的虚弱性。秦陵考古队的一个对外正式发布的材料中说道:“过去几十年中,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在近60平方公里的秦始皇陵区钻了70多万个孔,由于没有科学的定性范围,结果收效甚微。”他们认为,要继续采用这种办法,至少再需要200年的时间。可见,当初那种根据“70万个钻孔”就认定“56.25平方公里”陵区的说法,纯粹是一个梦幻般的“构想”而已。
这种状况延续了8年之后,在袁仲一先生撰写的《秦始皇陵考古纪要》一文中,“56.25平方公里”陵区又以新的面目与公众见面了。文章说:“秦始皇陵地面上有两重围墙,已为考古资料证实,似乎已经成了学术界的定论。但自中山王陵的铜版兆域图出土后,对始皇陵有几道墙垣,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兆域图上刻着内外两重回字形的墙垣,文字注明为‘内宫垣’、‘中宫垣’。以此推之必然还有‘外宫垣’。那么始皇陵是否也会有个范围更大的外城垣呢?有的同志认为还应该有个外城垣。”该文的注说,有一位叫聂新民的先生,在和袁先生谈话时,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他认为在秦始皇陵园外围,还应该有一道外城垣,秦兵马俑坑的东边千余米处,有个双阙的夯土台基,可能是外垣的东门。
袁先生接着说:“目前的考古资料,还没有发现外垣的夯土围墙,所谓双阙夯土台基,现在还不能完全肯定,但这个问题的确是很值得探讨的。……假若以始皇陵封土顶点为基准,向东西、南北四方各延长3750米,南到骊山,北到新丰塬,东到鱼池水,西到赵背户村西边的古河道。山、原、河形成一个长、宽各为7.5公里的自然屏障。这个自然屏障有可能是始皇陵的外围边界。当然,这仅是一种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予以验证。关于秦始皇陵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如果秦始皇陵外城夯土围墙外,确实还有自然屏障的话,那么这种说法,完全是可以成立的。”
1991年11月,孙嘉春在《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报告》中说道:“鼓风机厂北侧500米的一处土、砂、石构成的高丘,曾被一些研究者称作秦东门阙。但出土的瓦当的时代,还有待研究。”袁先生在其《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仍然坚持着一种实事求是的说法:“在陕西鼓风机厂附近,有两个南北对称的高土堆,有人认为可能是陵园的东阙门。由于未作详细勘探,此土台的性质尚难确断。”此书是2002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也就是直到这本书出版之前,所谓“秦陵东阙门遗址”这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仍然是建立在“推测、假想”基础上的。
如果要将它变成一种现实,那么就要去做大量的工作才对。遗憾的是,就在袁仲一先生这?《纪要》发表不久,那个原本处于“待定”状态的“56.25平方公里”的说法,几乎在一夜之间完全变了质,变成了一个“铁定”的“56.25平方公里”秦始皇陵园占地的考古结论。在2006年2月28日《西安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报道:“袁仲一说,秦始皇陵的面积,目前所知是56.25平方公里,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张文立的《秦俑学》一书,也说“秦始皇陵园规模很大,陵园占地56.25平方公里,俑坑往东三四里,就是秦始皇陵的东门阙。”
其实,在2002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秦陵博物院项目建议书》中说得很清楚:“秦始皇陵重点文物保护区,面积2.26平方公里;一般文物保护区19.63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东起戏水河、西至临潼城区、南到骊山、北达新丰塬下,总面积56.25平方公里。”由此可见,这一个建设控制地带,只是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是由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国土部门,在秦始皇陵的重点文物保护区和一般文物保护区之外,划出的一块辅助性质的用地,目的是控制各项非农业的工程建设,防止对秦始皇陵陵区整体环境的破坏。硬要将它曲解成当年秦始皇陵的建设过程中整个陵园的实际占地,那是完全没有一点根据可言的。
秦始皇生前并没有预修陵墓
几乎在秦俑考古队提出的与秦俑“定性”有关的所有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任何一点确凿可靠的论证依据,有的只是不断重复的“猜测和想象”,而所有的“猜测和想象”都出于一个共同的理念基础。在他们看来,为什么“秦俑坑是秦始皇陪葬坑”的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必进行任何的考古论证,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地记载着“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司马迁说的这一番话,难道还会有大错吗?秦俑坑与秦始皇陵之间的距离,又是如此的接近,那秦俑坑的真正主人,除了秦始皇之外,还会是一个别的什么人?
1984年9月考古学家聂新民先生,在一篇题为《兵马俑坑属始皇——答中外游客》的文章中,就直截了当地说过:“如果说兵马俑坑不属于秦始皇陵的从葬工程,那么在秦陵内外城垣之间的这些从葬坑,也就不会是秦始皇陵的从葬工程了。然而,从逻辑上讲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推倒‘骊山’,说这座高大的封土下面,根本就不是秦始皇的陵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谁有足够的证据和能力,证明秦始皇陵墓不在骊山,证明秦始皇生前没有预修过陵墓的话,那么秦陵内外城垣的从葬坑,就不是为秦始皇陵从葬的,而兵马俑坑也就不是为秦始皇陵而修建的从葬坑了。
司马迁说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史记》说阿房宫是秦始皇临死前几年才建造的,而《汉书》说阿房宫,是由秦始皇的高祖父秦惠文王始建的。《太史公自序》说,《史记》130篇,52.65万字。《后汉书·杨终传》记载着,“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的《史记》,仅剩下10余万言,而如今的《史记》,却有55.56万字,由此可见,这近46万字,都是经过后人改写或者掺杂进去的。难怪马雍先生在《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各篇年代和历史背景》一文中要说:“《史记》当中有的记载,错误百出,其材料来源多出伪造,可凭信者十无一二。”
秦始皇一即位就为自己修建陵墓的说法,完全是有违历史事实的。因为秦国的任何一位国君,生前都没有预修过寿陵,秦始皇登上“秦王”宝座后,首先要修建的是,自己父亲秦庄襄王的陵墓和尚未完工的祖父秦孝文王陵。另外,曾祖父秦昭王比祖父早死3天,秦昭王陵的工程也要由秦始皇来收尾。不久,祖母夏太后和华阳太后去世,接着自己生母也去世了,所有的这些亲人的丧事,难道不是秦始皇必须列为最紧迫的丧事来办吗?我们从“茅焦说太后故事”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个大孝子,任何“以孝为本”的人,哪有置先祖丧事不顾,去修造自己坟墓的?
秦始皇雄才大略,勤政有为,崇尚法治,是一位事业型的君主。《史记》称,在他当政期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泰山刻石》上也有“治道运行,诸产得宜,夙兴夜寐,建设长利”的刻辞,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一个“工作狂”。章炳麟《秦政记》中也说:“秦始皇负扆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后宫之属,椒房之嬖,未有一人得自遂者。秦皇微点,独在起阿房,及以童男女三千人资徐福,其他无过。”其实,任何人只要不抱偏见,尤其是将他与历史上那么多昏君,去作一番比较的话,良莠也就显示出来了。
一生把全部身心放在国事上的秦始皇,即便有点邪念,也是千方百计派遣众人去寻找“不死之药”,以使自己能真正的“长生不老”。对他来说,远大的治国信念,让他根本无暇顾及“百年后事”,对朝廷大臣来说,既然主子的最大心愿是“长生”、是“找药”,有谁敢违背旨意,去扫“万岁爷”的大兴。人们说这话,是有充分依据的。因为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的明确记载。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东巡途中在平原津病危之际,没人敢出来说半个“死”字,可见在他的生前,更不会有人敢给他去做半件“死事”的。
当时的宰相吕不韦,应该是几代秦王陵墓工程的主持者,然而吕不韦自始至终都是主张节丧、反对厚葬的。他在《吕氏春秋》这一部法典性的巨著中,提醒过当朝的所有人:“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是无不抇之墓也。是故大墓无不抇也,而世皆争为之,岂不悲哉。”什么叫“抇”呢?《荀子·尧问》说“深抇而得之甘泉”,“抇”就是被挖掘的意思。要让吕不韦违背自己的问政方略,去主持众多秦国君王高大奢华的陵墓,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何况他还是秦始皇一直言听计从的辅政“仲父”呢!
那么真实的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的工程规模呢?从1962年第8期《考古》杂志上发表的陕西省文管会的《秦始皇陵调查简报》中,可以看到:除内外城的精确尺寸之外,在小面积范围内,发现有瓦、红烧土、灰烬遗迹,这是已经完工、并被烧毁的地面建筑;几个地点有地基、有砖瓦,但无红烧土、灰烬,这是未进行木结构建筑的工程;封土北侧有大面积夯土台基遗迹,但无砖瓦、红烧土、灰烬,说明这是陵上大型宫殿的位置,但只是完成夯土地基后,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地面的建筑施工,便被迫全面地停工了。加上那一个巨大封土堆,这就是可寻踪迹的全部了。
封土肯定不是生前夯筑的,地面上的一些零星的、“半拉子”的建筑,也不可能是生前就完成的。生前不进行最重要的陵寝建设,而去搞大量的“陪葬坑”,更是不合情理的事情。如果“秦始皇用37年预修的陵墓”确实存在的话,那么它们的真实工程量,全部都应该在地面以下的地宫之中。我们都知道,地宫土方开挖,只要投入足够人力就可以了;地宫“黄肠题凑”的墓室,用柏木做成墙体砌块,也很快就能完工;至于陪葬的珍宝随时可以运进。这一切都证明,秦始皇陵的这些工程量,没有一项确实是在生前完工的,可见秦始皇“预修陵墓”之说只是一种臆断。
从建筑学角度剖析秦陵地宫
秦始皇陵“地宫之谜”的文章,已经是“多如牛毛”了,可惜它们大多出自作家之手,而作家的材料依据,大多数又都是拼凑和虚构出来的。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位建筑学家出来对这个重要的问题,发表过任何一点意见。其实古代的陵墓建筑,无论是地面工程,还是地下工程,应该怎么布局、怎么设计、怎么施工,应该采用什么结构、什么材料等,都是由当时宫廷建筑的掌门人,来统一决策、统一安排、统一指挥、统一验收的。弄清古代地下遗址,那是建筑学、建筑史上的事情,离开了建筑学、建筑史,谁都不可能“考”出一个真正的“古代遗址”来。
建筑,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工程实体,有它独特的发展、演变规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建筑。另一方面,它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渐进过程。简而言之,后代能够复制前代,前代不能超过后代。在2004年1月3日《深圳晚报》上的一篇题为《始皇陵地宫之谜》的文章中,介绍了袁仲一先生这样的观点:“秦始皇陵地宫的结构形式,不可能超越时代,而应当和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大型墓室结构近似,即多层台阶或近似方形的土圹。”这一观点无疑是与当时工程技术的特点相符的。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除了汉文帝“因山为陵”一类的凿石墓室之外,其他具有最高等级和规格的墓室,应该是汉武帝茂陵一类“黄肠题凑”的墓室了。按照袁仲一先生的说法,秦始皇陵的地宫部分,只能在“黄肠题凑”的技术条件下,去进行陵墓的施工建设。从史料上看,在《吴越春秋》中,就有“文石为椁,题凑为中”的记载;在《吕氏春秋》中,有“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的记载;在《汉书·霍光传》中,有“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黄肠题凑一具”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土圹,可以比别人大,但“黄肠题凑”的墓室格局,却是不能超越的。
什么叫“黄肠题凑”的墓室?《汉书·霍光传注》说“以柏木黄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礼记·檀弓上》称:“题凑,其方盖一尺。”《疏》注,“椁材,皆从下累至上,始为题凑。凑,向也,言木之头相向而作四阿也。”由此可知:所谓“黄肠题凑”,就是一种以上等的柏木制成截面一尺见方的“砌块”,用它自下而上垒砌成墙体,墙体上再密集地放置棚木,形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墓室空间,棚木上铺以席垫,然后堆以木炭膏泥。“题凑之室”完成之后,再进行土方回填工作,有的还堆起高高的坟丘,这就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地宫结构。
建造这种“黄肠题凑”的地下墓室,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这类地宫,难道需要帝王生前来“预修”吗?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竖穴土方大开挖,“黄肠木、黄肠石”的砌筑,本身并不复杂,其他随葬器物,可以取自宫廷珍宝,只要解决建筑材料,不费多少时间,便能大工告成。《荀子·礼论》里有“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容事,事足以容成”的记载。从去世到入葬地宫,这7个月的待葬“殡期”,正是土方开挖、垒砌“黄肠题凑”、内部整修的工期。这一切都是“后事”的核心部分,根本就不需要生前进行“预修”。
帝王的灵柩,能够存放7个月的时间吗?《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冰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古代宫廷中,一直都有掌管储冰的官职,平时供王室夏日饮冰,遇上大丧,供冰以便冷藏尸体。又有人问:为什么竖穴土坑墓,不需事先进行“预修”呢?回答是:帝王“驾崩”时间很难准确预计,如果即位后立即“预修”地宫,一旦当政几十年,那么挖成的大坑,经过风雨侵袭,就可能变成一个水坑。等到要派上用场,临时将水抽干都非常困难,而找这么一块潮湿之地去建造阴宅,正是历代帝王们最为忌讳的事情。
上自陕西风翔秦景公大墓,下至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都采取竖穴土坑墓的方式,并且以“黄肠题凑”的结构建成地宫,它向人们显示出秦汉时期,可能具有的工程技术的等高线。只要生活在这个时段之内的任何人,包括秦始皇和汉高祖,他们的墓葬除了出自文人作品的“虚构”和“创作”之外,谁都不可能超越这一工程技术的特定界限,再搞出别的什么地宫结构来。“黄肠木”或者“黄肠石”,犹如现代的

兵马俑真相: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
422.3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