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前言
歌唱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2)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敖包相会
我们的田野
我的祖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送别
婚誓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九九艳阳天
洪湖水浪打浪
蝴蝶泉边
娘子军连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打靶归来
马儿啊,你慢些走
学习雷锋好榜样
谁不说俺家乡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英雄赞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
红梅赞
翻身农奴把歌唱
长征组歌(1)
长征组歌(2)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北京颂歌
祝 酒 歌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我爱你,中国
乡恋
外婆的澎湖湾(1)
外婆的澎湖湾(2)
军港之夜
海军战士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万里长城永不倒
童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鼓浪屿之波
我的中国心
前言
歌是人类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人们在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了歌唱的需求,因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中国的《诗经》即是歌的总集,只可惜我们今天已不能将其唱出来了。中国是歌和诗的国度,历朝历代留下的歌数不胜数。这些歌中承载着先民的历史,记录着民间的生活。所以,有人说,歌是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有人说,歌曲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对老百姓是这样,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凄风苦雨,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满目疮痍。领土被割占,生灵被涂炭,外国的兵舰在中国的内河中横行,如入无人之境……一个民族没有了尊严,一个国家失去了主权,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感到悲愤?然而,中国人毕竟是有血性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勇敢地站立起来,“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要赢得民族独立,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为此,中国人民经过八年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久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荆棘中走来。一路风尘,一路坎坷。挫折铸造了坚毅,艰难练就了勇敢。面对强敌的觊觎,我们毫不退缩;面对贫穷的家底,我们奋力拼搏。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实现人民生活的富足,是从领导者到普通百姓的共同愿望。如今,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磨练,其中的艰辛与喜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六十年的历程可以用歌曲来记录。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代表性作品。共和国成立最初的三年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自豪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则唱出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志气和勇气。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平安定环境的到来,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田园般温馨的画卷,于是有了悦耳的《我们的田野》和《让我们荡起双桨》,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
从1957年到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的十年。超越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夙愿时时萦绕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脑海中,也化作亿万群众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这期间我们的确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正如《克拉玛依之歌》和《马儿啊,你慢些走》所展现的画卷。但是,这当中也出现了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留下了沉重的教训。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面对严重的经济和生活中的困难,人们通过歌唱英雄,赞美家乡,表现出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豪迈气概,于是有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批鼓舞人心的歌曲。这个时期,尽管在文化思想领域存在“左”的东西,但歌唱美好生活、歌唱爱情的歌曲并不少,像《婚誓》《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电影《刘三姐》《阿诗玛》的插曲等,真正成为共和国歌曲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持续了十年,这是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的一场灾难。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歌曲也打上了时代烙印。《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颂领袖的歌曲成为了歌坛的主角。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许多优秀歌曲被禁唱,词曲作家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一曲《祝酒歌》响彻大江南北,一扫压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人民群众终于可以舒展歌喉,歌唱久违的“春天”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极左思潮被摒弃,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用歌声来描绘新生活,有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好日子》;用歌声赞美祖国,有了《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用歌声展望新的时代,有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用歌声洗刷百年耻辱,有了《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等等。这一切都是对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的最好诠释。
共和国走过的六十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展现这六十年的不平凡历程。在这里,我们选取了87首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歌曲,通过叙述它们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和流传中的故事,来纪念共和国的六十华诞。用《难忘今宵》中的一句词来说就是,“共祝愿,祖国好”!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2008年8月8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一个稚嫩的童声在整个体育场的上空回荡,这个年仅九岁的小女孩,用她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更代表全中国人民,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歌唱祖国》,这首让人再熟悉不过的歌曲,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与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在奥运会开幕式的会场上唱响的《歌唱祖国》,再一次点燃了全世界华人心中的爱国之火。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9月,天津市音工团(天津歌舞剧院的前身)的团长王莘到北京出差,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忍不住下了车。王莘一直想写出一首赞美祖国的歌,这时的他望着五星红旗在蓝天下迎风飘扬,映衬着广场上的庄严神圣,一股创作的清泉在他的脑海中涌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四句歌词从脑中闪过,他一下子激动万分,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他随着前进的列车,又写出了“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整首歌的第一段歌词就这样诞生了。他一边写词,还一边手舞足蹈地打着拍子,王莘就是用这样的激情,写出了整首歌的曲谱。
回到家之后,王莘不顾旅途的疲惫,又和妻子讨论起下面的歌词,第二段要写新中国经历过的苦难,第三段要写党和毛主席。夫妻俩一夜未眠,终于把整首歌创作完成。之后,他找到音工团里演唱队的副队长王巍,说:“我写了一首歌,你们找几个人试唱一下,听听效果。”于是,这个当年只有十九岁的小伙子找来几位合唱队员分头抄好歌谱,王莘就指挥大家唱了起来。刚刚唱了一遍,大家就喊起来“太好了”。当时演唱队的队员们都是刚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亲身经历过贫穷、落后、战乱的旧中国,当他们唱到“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唱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时,个个激动万分,心潮澎湃。
1951年初秋,诗人艾青在北京时得到了《歌唱祖国》的歌词,读过之后十分激动。于是,他把这首歌发表在自己任副主编的《人民文学》上,并帮王莘修改了两处歌词。一是把原句“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改成了“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另一处则是把原句中“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成了“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通过这样的修改,使歌词从整体上看更加大气磅礴,铿锵有力。《歌唱祖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之后,艾青还特地打电话给王莘,表达了修改歌词的用心。
《歌唱祖国》的首场公演是在天津耀华中学礼堂,王巍领唱,王莘亲自上台指挥。在演唱的过程中,男高音王巍非常激动,当他唱到“谁敢侵犯我们就叫它灭亡”时,观众都被这种昂扬的曲调所感染,全场沸腾了。公演结束后,王莘又带着这首歌到了南开大学、天津纺织厂等地。很快,《歌唱祖国》在天津的学校、工厂里传开。1951年,北京工人合唱团把这首歌录了下来,并在北京电台播放。1951年年底,当时的中国唱片厂把中央乐团演唱的《歌唱祖国》录制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唱片。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要求除《国歌》外,全国人民要普遍学唱《歌唱祖国》与《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在国庆节时,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报纸用半版篇幅刊登了这两首歌曲,并有孙慎的简要说明。孙慎在短文中称赞《歌唱祖国》“曲调流畅、嘹亮,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中较好的一首。全曲展现着无限的骄傲和热情,歌唱我们美丽、伟大的祖国,勇敢勤劳的人民和幸福美好的新社会”。
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歌唱祖国》这首歌。1965年春天,周恩来在天津观看了由王莘谱曲的《王杰赞歌》之后,兴致勃勃地邀请王莘指挥剧组人员一起唱《歌唱祖国》,他一边拍手一边也高声地唱着,当有人在唱到“谁敢侵犯我们就叫它灭亡”这一句时,把“灭亡”唱成了”死亡”,周恩来当时就听出来了。过后他问王莘,“王莘同志,我记得你的原词是‘灭亡’,不是‘死亡’,现在有人唱成了‘死亡’,到底是改了不是?”王莘回答说:“没有改,还应唱原词‘灭亡’。”1968年,周恩来把王莘叫到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告诉王莘,在国庆前夕,他请三军合唱团的同志唱了三首歌:《国歌》《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现在就请王莘来听听,这三首歌唱得怎么样。周恩来说完,就坐在地毯上,和王莘一起听了起来。三军合唱团唱完之后,周恩来很高兴,他鼓掌说:“你们是音乐家,你们说唱得好,我听了也觉得很好,今年国庆期间,全国高唱这三支歌!”
在“文革”期间,文化领域一片混乱,王莘的《歌唱祖国》也未能幸免,江青批评这首歌没有赞美“文革”,没有赞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于是,《歌唱祖国》中“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被篡改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破四旧,斗批改……”,整个三段辅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江青下令中央乐团合唱队演唱、交响乐队伴奏,并灌制成唱片,在广播电台播放。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1977年国庆前,《歌唱祖国》才改回原来的歌词,还其真正的歌曲原貌。
从《歌唱祖国》诞生之日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六十个春秋。如今,这首歌已成为中国重大国务活动、外事活动以及各种会议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贺敬之在这首歌发表五十五周年时,曾在致王莘的贺词中说道:《歌唱祖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代强音,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不朽之歌”,“今后必定还会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 继续唱响在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爱国同胞的口中和心中”。
(王秋艳)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
1950年10月,当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刚刚迎来一周年生日的时候,邻邦朝鲜发生的战争已然有扩大之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着干涉朝鲜战争的旗帜,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扑来。美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期支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个时候派兵奔向中朝边界,很难想象它下一步会干什么,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危险。此时此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在抗美援朝岁月中诞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战歌》,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响彻朝鲜战场和祖国大地,拨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鼓舞着中华儿女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英勇厮杀,浴血奋战。
说起这首歌的词曲创作,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支预备炮兵部队,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入朝参战前夕,连营层层召开誓师大会。作为连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很快拟好了全连的出征誓词,可又总感到意犹未尽。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新生的共和国,部队用汗水浇灌的大片豆田,鸭绿江对岸翻滚的战火,战士们激昂的求战情绪,时刻萦绕于他的脑海。麻扶摇想,现在集结在鸭绿江畔的志愿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长期经历内忧外患逐渐培育起来的浩然正气,在新中国人民身上的升华和历史延续吗?于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的词句,便跃然纸上。接着,他的思绪向志愿军战士们的思想深层延伸。部队进入临战准备以来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爱国主义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为了表现指战员把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融为一体的博大胸怀,同时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又写下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麻扶摇越写心情越激动,思路也更加豁然。第二个句子落笔后,他便集中于对战争前途的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交战,肯定会付出巨大的牺牲。但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全国人民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一定能够粉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打败美国侵略者。于是,他写下了第三句话:“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是在号召,也是在呐喊,既是对指战员的神圣使命感的写照,也是自我感情的抒发,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魂的热情歌颂。这样,这首后来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就以诗的形式产生了。但当时麻扶摇并未意识到在创作什么,只是感到烈火在胸中燃烧,不吐不快。写完这首诗后,他感到心情舒畅,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第二天,麻扶摇把这首诗作为出征誓词的导言,写在黑板上,并向全连同志作了宣讲,大家一致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全连指战员的共同心声。在全团动员誓师大会上,团首长宣读了师党委的战斗动员令后,各连纷纷上台表决心,麻扶摇也代表五连登台宣读了出征誓词。大会之后,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政治部办的《骨干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当时,连队一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它谱了曲,并在全连教唱。当1950年10月23日炮一师入朝时,麻扶摇所在的连队就是唱着这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2)
后来,麻扶摇惊奇地发现,一支支后续入朝的部队都唱着一首曲调乐观、雄壮而坚定有力的歌曲,歌词与他写的这首诗基本相同。麻扶摇感到万分激动,连队干部战士也都惊喜地问他原因,可是当时由于战斗频繁,消息阻塞,麻扶摇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直到1953年,麻扶摇才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最后形成的来龙去脉。
原来,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炮一师进行采访时发现了这首诗,认为其主题思想明确,战斗性强,很适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于是,就把这首诗放在第一次战役之后他写的一篇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的开头部分,并作了个别修改,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增强了读音的脆度。当时陈伯坚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只好说“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篇通讯,并把这首诗排在标题下面,以突出的位置介绍给读者。这样,这首诗就从朝鲜前线传回国内。当日日夜夜注视着朝鲜战局,情系志愿军的祖国人民读到这首诗时,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天,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著名音乐家周巍峙从《人民日报》上看到这首诗后,被深深感动了,并产生了创作欲望,他仅用半小时就谱出了曲。他还接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并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为题,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交给了《人民日报》文艺版主编,诗人袁水拍。11月30日《人民日报》和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先后发表了这首歌。歌曲发表后,周巍峙总觉得歌名不够理想。恰在这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旅大市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题,在12月1日出版的第117期上以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周巍峙发现后很高兴,认为“战歌”一词用得好,与词的主题思想和曲的旋律都很贴切,于是就将这首歌曲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
Content
前言
歌唱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2)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敖包相会
我们的田野
我的祖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送别
婚誓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九九艳阳天
洪湖水浪打浪
蝴蝶泉边
娘子军连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打靶归来
马儿啊,你慢些走
学习雷锋好榜样
谁不说俺家乡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英雄赞歌
唱支山歌给党听
红梅赞
翻身农奴把歌唱
长征组歌(1)
长征组歌(2)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北京颂歌
祝 酒 歌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我爱你,中国
乡恋
外婆的澎湖湾(1)
外婆的澎湖湾(2)
军港之夜
海军战士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万里长城永不倒
童年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鼓浪屿之波
我的中国心
前言
歌是人类历史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原始社会,人们在狩猎、祭祀、婚恋、放牧等活动中萌生了歌唱的需求,因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中国的《诗经》即是歌的总集,只可惜我们今天已不能将其唱出来了。中国是歌和诗的国度,历朝历代留下的歌数不胜数。这些歌中承载着先民的历史,记录着民间的生活。所以,有人说,歌是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有人说,歌曲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对老百姓是这样,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凄风苦雨,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满目疮痍。领土被割占,生灵被涂炭,外国的兵舰在中国的内河中横行,如入无人之境……一个民族没有了尊严,一个国家失去了主权,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感到悲愤?然而,中国人毕竟是有血性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勇敢地站立起来,“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要赢得民族独立,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为此,中国人民经过八年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久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从荆棘中走来。一路风尘,一路坎坷。挫折铸造了坚毅,艰难练就了勇敢。面对强敌的觊觎,我们毫不退缩;面对贫穷的家底,我们奋力拼搏。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实现人民生活的富足,是从领导者到普通百姓的共同愿望。如今,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磨练,其中的艰辛与喜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六十年的历程可以用歌曲来记录。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的代表性作品。共和国成立最初的三年是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歌唱祖国》的雄壮乐曲表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自豪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则唱出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志气和勇气。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平安定环境的到来,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田园般温馨的画卷,于是有了悦耳的《我们的田野》和《让我们荡起双桨》,从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盼。
从1957年到196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的十年。超越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夙愿时时萦绕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脑海中,也化作亿万群众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这期间我们的确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正如《克拉玛依之歌》和《马儿啊,你慢些走》所展现的画卷。但是,这当中也出现了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失误,留下了沉重的教训。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面对严重的经济和生活中的困难,人们通过歌唱英雄,赞美家乡,表现出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豪迈气概,于是有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一批鼓舞人心的歌曲。这个时期,尽管在文化思想领域存在“左”的东西,但歌唱美好生活、歌唱爱情的歌曲并不少,像《婚誓》《九九艳阳天》《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电影《刘三姐》《阿诗玛》的插曲等,真正成为共和国歌曲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持续了十年,这是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的一场灾难。在这个特殊的年代,歌曲也打上了时代烙印。《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歌颂领袖的歌曲成为了歌坛的主角。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许多优秀歌曲被禁唱,词曲作家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一曲《祝酒歌》响彻大江南北,一扫压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人民群众终于可以舒展歌喉,歌唱久违的“春天”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极左思潮被摒弃,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吹遍中华大地。用歌声来描绘新生活,有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好日子》;用歌声赞美祖国,有了《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用歌声展望新的时代,有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用歌声洗刷百年耻辱,有了《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等等。这一切都是对改革开放这个伟大时代的最好诠释。
共和国走过的六十年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我们希望通过歌声展现这六十年的不平凡历程。在这里,我们选取了87首共和国成立后创作的歌曲,通过叙述它们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和流传中的故事,来纪念共和国的六十华诞。用《难忘今宵》中的一句词来说就是,“共祝愿,祖国好”!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2008年8月8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一个稚嫩的童声在整个体育场的上空回荡,这个年仅九岁的小女孩,用她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更代表全中国人民,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歌唱祖国》,这首让人再熟悉不过的歌曲,伴随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与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年的光辉历史。在奥运会开幕式的会场上唱响的《歌唱祖国》,再一次点燃了全世界华人心中的爱国之火。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9月,天津市音工团(天津歌舞剧院的前身)的团长王莘到北京出差,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忍不住下了车。王莘一直想写出一首赞美祖国的歌,这时的他望着五星红旗在蓝天下迎风飘扬,映衬着广场上的庄严神圣,一股创作的清泉在他的脑海中涌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四句歌词从脑中闪过,他一下子激动万分,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他随着前进的列车,又写出了“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整首歌的第一段歌词就这样诞生了。他一边写词,还一边手舞足蹈地打着拍子,王莘就是用这样的激情,写出了整首歌的曲谱。
回到家之后,王莘不顾旅途的疲惫,又和妻子讨论起下面的歌词,第二段要写新中国经历过的苦难,第三段要写党和毛主席。夫妻俩一夜未眠,终于把整首歌创作完成。之后,他找到音工团里演唱队的副队长王巍,说:“我写了一首歌,你们找几个人试唱一下,听听效果。”于是,这个当年只有十九岁的小伙子找来几位合唱队员分头抄好歌谱,王莘就指挥大家唱了起来。刚刚唱了一遍,大家就喊起来“太好了”。当时演唱队的队员们都是刚参加革命的热血青年,亲身经历过贫穷、落后、战乱的旧中国,当他们唱到“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唱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时,个个激动万分,心潮澎湃。
1951年初秋,诗人艾青在北京时得到了《歌唱祖国》的歌词,读过之后十分激动。于是,他把这首歌发表在自己任副主编的《人民文学》上,并帮王莘修改了两处歌词。一是把原句“五千年文化辉煌灿烂”改成了“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另一处则是把原句中“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我们把敌人赶出边疆”改成了“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通过这样的修改,使歌词从整体上看更加大气磅礴,铿锵有力。《歌唱祖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之后,艾青还特地打电话给王莘,表达了修改歌词的用心。
《歌唱祖国》的首场公演是在天津耀华中学礼堂,王巍领唱,王莘亲自上台指挥。在演唱的过程中,男高音王巍非常激动,当他唱到“谁敢侵犯我们就叫它灭亡”时,观众都被这种昂扬的曲调所感染,全场沸腾了。公演结束后,王莘又带着这首歌到了南开大学、天津纺织厂等地。很快,《歌唱祖国》在天津的学校、工厂里传开。1951年,北京工人合唱团把这首歌录了下来,并在北京电台播放。1951年年底,当时的中国唱片厂把中央乐团演唱的《歌唱祖国》录制成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唱片。1951年9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文化部“关于国庆节唱歌的通知”,要求除《国歌》外,全国人民要普遍学唱《歌唱祖国》与《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在国庆节时,整齐地热烈地唱出来”。报纸用半版篇幅刊登了这两首歌曲,并有孙慎的简要说明。孙慎在短文中称赞《歌唱祖国》“曲调流畅、嘹亮,是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中较好的一首。全曲展现着无限的骄傲和热情,歌唱我们美丽、伟大的祖国,勇敢勤劳的人民和幸福美好的新社会”。
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歌唱祖国》这首歌。1965年春天,周恩来在天津观看了由王莘谱曲的《王杰赞歌》之后,兴致勃勃地邀请王莘指挥剧组人员一起唱《歌唱祖国》,他一边拍手一边也高声地唱着,当有人在唱到“谁敢侵犯我们就叫它灭亡”这一句时,把“灭亡”唱成了”死亡”,周恩来当时就听出来了。过后他问王莘,“王莘同志,我记得你的原词是‘灭亡’,不是‘死亡’,现在有人唱成了‘死亡’,到底是改了不是?”王莘回答说:“没有改,还应唱原词‘灭亡’。”1968年,周恩来把王莘叫到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告诉王莘,在国庆前夕,他请三军合唱团的同志唱了三首歌:《国歌》《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现在就请王莘来听听,这三首歌唱得怎么样。周恩来说完,就坐在地毯上,和王莘一起听了起来。三军合唱团唱完之后,周恩来很高兴,他鼓掌说:“你们是音乐家,你们说唱得好,我听了也觉得很好,今年国庆期间,全国高唱这三支歌!”
在“文革”期间,文化领域一片混乱,王莘的《歌唱祖国》也未能幸免,江青批评这首歌没有赞美“文革”,没有赞美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于是,《歌唱祖国》中“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被篡改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创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破四旧,斗批改……”,整个三段辅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江青下令中央乐团合唱队演唱、交响乐队伴奏,并灌制成唱片,在广播电台播放。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1977年国庆前,《歌唱祖国》才改回原来的歌词,还其真正的歌曲原貌。
从《歌唱祖国》诞生之日至今,已经过去了将近六十个春秋。如今,这首歌已成为中国重大国务活动、外事活动以及各种会议的礼仪曲、开场曲或结束曲。贺敬之在这首歌发表五十五周年时,曾在致王莘的贺词中说道:《歌唱祖国》“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时代强音,是中华民族振兴的不朽之歌”,“今后必定还会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 继续唱响在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爱国同胞的口中和心中”。
(王秋艳)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
1950年10月,当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刚刚迎来一周年生日的时候,邻邦朝鲜发生的战争已然有扩大之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着干涉朝鲜战争的旗帜,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扑来。美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长期支持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个时候派兵奔向中朝边界,很难想象它下一步会干什么,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危险。此时此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在抗美援朝岁月中诞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战歌》,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响彻朝鲜战场和祖国大地,拨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鼓舞着中华儿女同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英勇厮杀,浴血奋战。
说起这首歌的词曲创作,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支预备炮兵部队,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入朝参战前夕,连营层层召开誓师大会。作为连政治指导员的麻扶摇很快拟好了全连的出征誓词,可又总感到意犹未尽。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新生的共和国,部队用汗水浇灌的大片豆田,鸭绿江对岸翻滚的战火,战士们激昂的求战情绪,时刻萦绕于他的脑海。麻扶摇想,现在集结在鸭绿江畔的志愿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长期经历内忧外患逐渐培育起来的浩然正气,在新中国人民身上的升华和历史延续吗?于是,“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的词句,便跃然纸上。接着,他的思绪向志愿军战士们的思想深层延伸。部队进入临战准备以来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爱国主义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为了表现指战员把保家卫国和保卫世界和平融为一体的博大胸怀,同时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他又写下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麻扶摇越写心情越激动,思路也更加豁然。第二个句子落笔后,他便集中于对战争前途的思考。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交战,肯定会付出巨大的牺牲。但具有高度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全国人民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一定能够粉碎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打败美国侵略者。于是,他写下了第三句话:“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这是在号召,也是在呐喊,既是对指战员的神圣使命感的写照,也是自我感情的抒发,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魂的热情歌颂。这样,这首后来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就以诗的形式产生了。但当时麻扶摇并未意识到在创作什么,只是感到烈火在胸中燃烧,不吐不快。写完这首诗后,他感到心情舒畅,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
第二天,麻扶摇把这首诗作为出征誓词的导言,写在黑板上,并向全连同志作了宣讲,大家一致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全连指战员的共同心声。在全团动员誓师大会上,团首长宣读了师党委的战斗动员令后,各连纷纷上台表决心,麻扶摇也代表五连登台宣读了出征誓词。大会之后,团政治处编印的《群力报》和师政治部办的《骨干报》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当时,连队一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它谱了曲,并在全连教唱。当1950年10月23日炮一师入朝时,麻扶摇所在的连队就是唱着这首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2)
后来,麻扶摇惊奇地发现,一支支后续入朝的部队都唱着一首曲调乐观、雄壮而坚定有力的歌曲,歌词与他写的这首诗基本相同。麻扶摇感到万分激动,连队干部战士也都惊喜地问他原因,可是当时由于战斗频繁,消息阻塞,麻扶摇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直到1953年,麻扶摇才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最后形成的来龙去脉。
原来,志愿军入朝前夕,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到炮一师进行采访时发现了这首诗,认为其主题思想明确,战斗性强,很适合当时形势的需要。于是,就把这首诗放在第一次战役之后他写的一篇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的开头部分,并作了个别修改,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增强了读音的脆度。当时陈伯坚不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只好说“这是记者在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
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篇通讯,并把这首诗排在标题下面,以突出的位置介绍给读者。这样,这首诗就从朝鲜前线传回国内。当日日夜夜注视着朝鲜战局,情系志愿军的祖国人民读到这首诗时,立即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一天,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著名音乐家周巍峙从《人民日报》上看到这首诗后,被深深感动了,并产生了创作欲望,他仅用半小时就谱出了曲。他还接受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的建议,把“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并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国野心狼”为题,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交给了《人民日报》文艺版主编,诗人袁水拍。11月30日《人民日报》和12月初《时事手册》半月刊,先后发表了这首歌。歌曲发表后,周巍峙总觉得歌名不够理想。恰在这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旅大市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题,在12月1日出版的第117期上以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周巍峙发现后很高兴,认为“战歌”一词用得好,与词的主题思想和曲的旋律都很贴切,于是就将这首歌曲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

六十华诞的贺礼:共和国的歌声
559.5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