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一节
第二节(1)
第二节(2)
第三节
第四节(1)
第四节(2)
第五节(1)
第五节(2)
第五节(3)
第六节(1)
第六节(2)
第七节(1)
第七节(2)
第七节(3)
第八节(1)
第八节(2)
第八节(3)
第九节
第十节(1)
第十节(2)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1)
第十三节(2)
第十四节(1)
第十四节(2)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1)
第十六节(2)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一节
1999年5月1日 星期六
“上次,我穿着钉鞋在鹅卵石小路上走,结果摔倒了。”康拉德说。
乔琛想欢呼,可他知道,如果他对这编码信息做出任何反应的话,就会引起竞争对手的警惕,把无线电调到他们的波段。甚至更糟糕的是,一直在偷听的新闻记者就会意识到他们发现了一具尸体。他让无线电继续开着,想要得到一点暗示,好知道搜索救援组找到的是两名牺牲者中的哪一个,但是再没有只言片语传来,只有窸窸窣窣的声音表明有人在那头,只是不想再说话了。
无线电过了60秒还没有声音传来,乔琛严格遵守规定,马上把它关掉了。他多希望自己也被攀登队选中,那他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出去搜索那两具尸体了。必须得有人待在营地,还要操纵无线电,他很倒霉地留了下来。望着帐外纷飞的雪花,他出神地想象着山峰高处正在发生的一切。
■
康拉德·安加看着地上冻僵的尸体,经过雪浸日晒的皮肤像大理石一样苍白。尸体上的衣物,或者说衣服残留物,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出身牛津或剑桥教育的人会穿的衣服,简直就是流浪汉昔时的遮体物。一段粗麻绳一头系在死者的腰间,一头严重磨损,一定是下山时在哪里磨断了。死者的手臂伸过头顶,左腿压在右腿上,而右腿的胫骨和腓骨全都断了,右脚看上去就像与身体的其余部位分解开了。
救援组没有人说话,他们正努力地吸入稀薄的空气好填充自己的肺部。在27,000英尺的高处,讲话需要字斟句酌。最后,安加跪在雪地上,向大地母亲之神珠穆朗玛祷告。他一丝不苟地祷告着,毕竟,为了这一刻的到来,诸多的史学家、登山家、新闻记者以及单纯的爱好者们苦苦等待了75年之久。他摘下一只厚厚的羊绒手套,放在身旁的雪地上,倾身向前,伸出右手食指小心翼翼地将夹克衫的硬领推回原处,一举一动都缓慢而夸张。当安加查看绣在衬衣领内的姓名布条上整洁的红色字迹时,感觉自己的心脏怦怦乱跳。
“噢,天哪!”身后有个声音惊叫道,“不是欧文,是马洛里!”
安加没有答话,他还需要确定一条线索,那是他们穿越5,000英里才发现的一条资料。
他把没有戴手套的手缓缓伸入死者的夹克衫口袋,灵巧地解开马洛里妻子辛辛苦苦缝制的袋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布片,生怕这遗物毁在他的手里。如果能找到他要的东西,谜底终将解开。
一盒火柴、一把指甲剪、一把写秃了的铅笔、一条写在信封上的笔记,记录着他们最后一次攀登前还有多少氧气罐能正常供氧,一张嘉玛吉百货商场一副防风镜的账单、一块指针脱落的劳力士手表、一封马洛里妻子写于1924年4月14日的信,但安加要找的东西不在里面。
他抬起头来,看看小组其他成员,他们早就迫不及待了。安加深深吸了口气,缓缓地说了声:“没有露丝的照片。”不知谁欢呼了一声。
第二节(1)
1892年7月19日 星期二
圣比斯,坎布里亚郡
如果你问乔治,为什么要去那块礁石那里,他一定说不上来。为了走到那里,他必须得走进海水里,他甚至都不会游泳,但乔治对这一切似乎都毫不在意。
那天早上,海滩上只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六岁小男孩的举止。雷·马洛里牧师合上他的《泰晤士报》,放在脚边的沙滩上。他没有惊动旁边沙滩椅上的妻子,她正躺在那里闭目养神,享受斑驳的阳光,对大儿子面临的险境毫无察觉。他知道,如果安妮看到这一幕,将会惊恐万分。就像上次母亲联盟会上那样,这孩子爬上了乡村大厅的屋顶,把安妮吓得半死。
牧师迅速地扫了一眼另外三个孩子,他们正开心地在水边玩耍,对哥哥的处境漠不关心。阿维依和玛丽正快乐地捡着早潮推上岸边的贝壳,最小的儿子特拉福德专心致志地往小罐头桶里装沙子。马洛里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长子身上,那孩子还在义无反顾地朝着那块礁石走去。他还是不怎么担心,那孩子最后一定会意识到他不得不回头。海浪开始慢慢地淹没男孩的短裤,这时,父亲从椅子上站起身来。
现在,乔治几乎寸步难行了,就在这时,他够到了嶙峋的礁石,灵敏地从海水中翻身上去,然后在礁石间辗转跳跃,很快就到了岩顶。他在岩顶坐下来,出神地眺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尽管他的历史课成绩非常棒,但肯定没有人跟他说过克努特大帝①的故事。
海浪在岩石周围汹涌地咆哮着,漫不经心地拍打着岩石。父亲胆战心惊地看着那孩子,他耐心地等着儿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险境,然后回头求救,但那孩子没有。浪花第一次抚上孩子的脚趾时,马洛里牧师开始慢慢地向水边走去,走过小儿子身边时,他咕哝了一声“很好,我的儿子”,小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堆沙堡。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儿子,海浪轻轻地拍着孩子的脚踝,可孩子还是没有回头。马洛里牧师纵身跳入大海,开始向那块礁石游去。军式蛙泳的每一次纵身,都让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实际距离比他估计的要远得多。
他终于游到儿子跟前,从海中爬上岩石。他笨拙地攀上岩顶时,腿上划伤了好几处,一点儿都没有儿子之前所展示的利落。他走到儿子跟前,努力掩饰着自己气喘吁吁的窘迫和身体的极度不适。
就在这时,他听到妻子的尖叫,他回过头,看到安妮站在水边拼命地大叫:“乔治!乔治!”
“也许咱们该回去了,孩子,”牧师尽量用轻松的口气建议道,“咱们并不想让你妈妈担心,是不是?”
“再等一会会儿,爸爸。”乔治哀求道,他依然专注地注视着海面。但父亲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他小心地将儿子拽下岩石。
到达岸边的安全地带耗费了他们俩更长的时间,因为牧师将儿子抱在怀中,不得不仰泳返回,而且只能靠着两条腿往前游。乔治第一次意识到,返程比来时远得多。
乔治的父亲终于爬上海滩,他的母亲立刻冲到跟前,跪倒在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放声大哭,“谢天谢地!谢天谢地!”全然无暇顾及筋疲力尽的丈夫。乔治的两个妹妹站在海浪的几步之外,静静地啜泣着,最小的弟弟还在摆弄他的沙堡,这孩子还太小,对死亡没有任何概念。
终于,马洛里牧师坐了起来,看着自己的儿子,这时,那块礁石已经看不到了,但儿子还是出神地望着海面。他第一次承认,这孩子看上去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从不认为有什么危险。
2
医生、哲学家甚至连史学家们都认为,遗传对下一代的成败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如果哪位史学家去研究乔治·马洛里的父母,他将无从解释他们儿子身上罕见的天资禀赋和天生的漂亮仪表。
乔治的父母认为自己是中上阶层,完全不顾物质的匮乏让他们自命不凡的姿态难以为继。马洛里牧师在柴郡莫伯利教区的居民认为,这位牧师是位高教会派——固执守旧、思想狭隘;教民们还一致认为,他的妻子是个势利女人。至于乔治,他们断定,这孩子肯定是从某个远亲那里继承了卓越的天赋。他的父亲非常清楚,长子是个卓尔不群的孩子,为了让乔治到南部一所主流的私立小学格林古斯接受教育,他非常乐意做出必要的牺牲。
乔治经常听到父亲说:“如果以后特瑞福德也跟你一样,我们只好勒紧裤腰带。”他听了后去问母亲,英格兰有没有妹妹们可以上的私立小学。
“哎呀,没有,”她轻蔑地回答道,“那不是浪费钱嘛,再说了,那有什么用啊?”
“首先,这意味着阿维依和玛丽也可以享有跟我们一样的机会。”乔治说道。
母亲嘲笑道:“干嘛要让女孩子们受那种苦,学两个字母又不会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好丈夫。”
“那有可能,”乔治问,“丈夫选择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结婚,然后从中受益,是不是?”
“那可是男人最不喜欢的事了,”他的母亲答道,“你很快就会明白,大多数丈夫只要妻子为他们传宗接代、操持家庭。”
乔治不甘心,他决心等有机会再向父亲提出这个问题。
■
1896年的暑假,马洛里一家没有到圣比斯海滩游泳度假,而是去马尔文丘陵徒步旅行。大家很快就发现,没人能跟得上乔治,父亲至少还勇敢地尝试着跟他一起攀登更高的山坡,而其他人都心甘情愿地在山谷里漫步。
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落在他身后几码远的地方,乔治又提出让妹妹们接受教育的难题:“为什么女孩子不能跟男孩子享有同等的机会?”
“那不符合自然秩序,我的儿子。”父亲气喘吁吁地说。
“那是谁决定了自然秩序?”
“上帝,”马洛里牧师答道,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更安全的支撑点,“是上帝规定了男人应该为家人的一切衣食住行打拼,而他的配偶应该留在家里照料子女。”
“但他应该注意到了,女人常常比男人更睿智。他肯定知道阿维依比我和特瑞福德聪明得多。”
马洛里牧师被噎住了,他需要一点时间想想儿子的理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应该怎么反击。“男人天生就比女人强,”他想了半天说道,但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说服力,于是又磕磕绊绊加了一句:“我们不应该试图扰乱天性。”
“如果是这样,爸爸,那维多利亚女王又怎么能成功统治了六十多年?”
“纯粹是因为当时没有男继承人继承王位。”父亲答道,他觉得自己正陷入深浅莫测的未知水域。
“幸亏伊丽莎白女王继位时也没有男继承人,英格兰可真是幸运。”乔治说道,“也许男女平等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女孩也可以和男孩一样在世界上有所作为。”
“永远都不会!”父亲激动地说,“这样的做法会颠倒社会的自然秩序。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你妈上哪儿去找厨师或帮厨啊?”
“让男人去做不就行了。”乔治坦率地说。
“天哪!乔治,我觉得你快变成一个自由思想者了,你是不是听了萧伯纳那家伙的胡言乱语?”
第二节(2)
“没有,爸爸,不过我看了他的宣传册。”
父母觉得孩子可能比他们聪明是司空见惯的事。但马洛里牧师不愿意承认,刚过完十岁生日的小乔治就已经比他更有见地了。乔治正准备接着发难,却发现父亲落在身后越来越远。如果说到攀登,就连马洛里牧师也早就承认他跟儿子不可同日而语。
3
乔治被父母送去私立小学时没哭。不是他不想哭,而是车上另一个男孩穿着跟他一样的红色运动夹克和灰色短裤,正在拼了命地哇哇大哭。
盖伊·布洛克来自不同的世界。尽管他说不上来他父亲到底以什么为生,但不管是什么,肯定与乔治父亲大相径庭,“工业”这个字眼不断地从他嘴巴里冒出来——乔治觉得母亲对此肯定会不以为然。盖伊还告诉他,他们一家在比利牛斯山度假,那另一点也显而易见了:这孩子肯定从来没听过“我们只好勒紧裤腰带”这样的话。就算是这样,那天下午他们到达伊斯特本车站时,已经成了最好的朋友。
低年级的集体宿舍里,两个男孩睡在相邻的床铺上;教室里,他们坐在相邻的位子上;在格林古斯的最后一年,毫不为怪,他俩住同一个宿舍。尽管在他们所涉足的所有领域里,乔治都比盖伊强,但盖伊似乎从未心存嫉恨,不仅如此,他看上去对朋友的成功还深感自豪,甚至当乔治被认命为足球队长时,当乔治赢得温彻斯特公学的奖学金时,他都乐见其成,并为朋友深感骄傲。盖伊告诉父亲,如果不是跟乔治同一个宿舍,他就不会考上温彻斯特了,因为是乔治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盖伊查看学校公告板上张贴的期末考试成绩榜时,乔治却更关注底下的一条告示:化学老师迪肯先生邀请毕业生与他一起到苏格兰登山度假。盖伊对登山没什么兴趣,但是乔治在报名表写上自己的名字后,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下面。
可能因为化学学得不怎么样,乔治从来都不是迪肯先生喜欢的好学生,他对本生灯和石蕊试纸一点都不感冒,跟他的登山热情比起来,这些都太微不足道了。于是乔治只好决定勉强与迪肯先生相处。不管怎样,乔治对盖伊说,如果那个该死的人肯费心思组织年度登山度假,他也还算不错。
■
从踏上贫瘠的苏格兰高地那一刻起,乔治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白天,他在漫山遍野的欧洲蕨石南花丛中悠然散步,晚上,在帐篷里摇曳的烛光下畅读《化身博士》,然后依依不舍地进入梦乡。
每次迪肯先生向一座新的小山进发时,乔治都磨磨蹭蹭地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琢磨着老师挑选的路线。偶尔一两次,他也会快步走到前面,建议迪肯先生也许可以考虑一下其他路线。但迪肯先生对他的提议置若罔闻,还提醒乔治,过去18年来一直都是他带队到苏格兰登山,也许马洛里应该尊重一下经验的宝贵价值。乔治只能退回到队列中,继续跟着他的老师走上大家常走的小路。
每次晚饭时分,从乔治品尝第一口姜汁啤酒和三文鱼开始,迪肯先生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第二天的计划,今天也一样。
“明天,”他宣布,“我们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但是,经过苏格兰高地十多天的攀登训练,我相信你们已经为这次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十二张年轻的面孔充满期待地看着迪肯先生,等着他继续说下去,“我们将尝试攀登苏格兰最高峰。”
乔治说:“本尼维斯山,”他从未没见过这座山峰,但还是接着补充道,“4,409英尺。”
“马洛里说得没错。”迪肯先生恼怒地说,显然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插话甚是不满,“爬上山顶后——我们这些登山者称之为峰顶,或者峰巅——午饭时你们就可以欣赏到不列颠群岛最美的景色。我们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而下山通常是攀登中最艰难的部分,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在7点前报到吃早餐,我们8点准时出发。”
盖伊答应明天早上6点就叫醒乔治,因为他的朋友经常睡过头吃不到早餐。而迪肯先生决不会为此推迟他军事行动一样的计划。但是,乔治一想到要攀登苏格兰最的高峰就激动得睡不着了,所以第二天早上反而是他叫醒了盖伊。他是第一批跟迪肯先生去吃早餐的,早早吃完饭就迫不及待地在帐篷外等着部队出发。
迪肯先生看了看手表,8点差1分,他迈开轻松的步伐向山脚下出发了。“口哨训练!”大约走出一英里后,他喊了声口令。所有的孩子都拿出口哨使劲儿吹,这代表他们遇到了危险,需要帮助。但有一个孩子例外,当迪肯先生发现是哪一个没能执行他的口令后,简直无法掩饰唇边幸灾乐祸的笑意:“恕我冒昧地问一句,马洛里先生,你是不是把口哨落在后面了?”
“是的,老师。”乔治答道,他很沮丧让迪肯先生抓到机会占了上风。
“那你只好马上返回营地找回口哨,然后在我们开始攀登前跟上来。”
乔治没有浪费时间提出抗议?他朝相反的方向飞奔而去,一到营地,就手脚并用爬进帐篷,口哨就在睡袋上。他诅咒了一声,一把抓起口哨就往回跑,希望能在开始攀登前赶上他的朋友们。他跑到山脚下的时候,小登山队已经鱼贯而上、开始攀登了。盖伊·布洛克落在最后,扮演着断后英雄的角色。他不停地回头看,希望能看到他的朋友。一直到他远远看到乔治朝着他们跑来才松了口气,然后使劲朝乔治挥手,乔治也挥手回应。队列继续缓慢地往山上爬去。
乔治听到迪肯先生最后说了声“沿着路走”,他们就转过弯不见了。乔治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山峰,高耸入云的山峰沐浴在薄雾的阳光中,云雾缭绕,明亮耀眼的岩石和晦暗幽深的山谷之间看上去有成千上百条通往峰顶的路,迪肯先生和他忠实的部队亦步亦趋地沿着旅行指南推荐的小路徐徐缓行,对其他的路径统统视而不见。
乔治的目光落在山脉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上,那是一条干涸的小溪河床。一年中的九个月里,潺潺溪流都傍山而下,涓涓流淌,但现在水源已经枯竭。他走下那条小路,对指示牌和箭头的指向视而不见,径直朝着山底走去。他不假思索地跃上第一个山脊,身手像体操运动员的上杠动作一样稳健利落,接着,他开始敏捷地往上爬,从立足处到山棱再到突出的岩层,不曾有过丝毫踟蹰,也不曾往下看过一眼.他一口气爬上了1,000英尺,直到一块嶙峋的巨石前才停住脚步,然后花了几分钟时间研究了一下地形,重新确定了一下路线,就又出发了。他的脚偶尔会在别人踩踏过的凹处稍事休息,但大多时候,他都在搜寻处女之路。他一鼓作气爬到半山腰才又歇了一会儿,看看表:9点零7分,心下暗想,
Content
第一节
第二节(1)
第二节(2)
第三节
第四节(1)
第四节(2)
第五节(1)
第五节(2)
第五节(3)
第六节(1)
第六节(2)
第七节(1)
第七节(2)
第七节(3)
第八节(1)
第八节(2)
第八节(3)
第九节
第十节(1)
第十节(2)
第十一节
第十二节
第十三节(1)
第十三节(2)
第十四节(1)
第十四节(2)
第十五节
第十六节(1)
第十六节(2)
第十七节
第十八节
第十九节
第二十节
第一节
1999年5月1日 星期六
“上次,我穿着钉鞋在鹅卵石小路上走,结果摔倒了。”康拉德说。
乔琛想欢呼,可他知道,如果他对这编码信息做出任何反应的话,就会引起竞争对手的警惕,把无线电调到他们的波段。甚至更糟糕的是,一直在偷听的新闻记者就会意识到他们发现了一具尸体。他让无线电继续开着,想要得到一点暗示,好知道搜索救援组找到的是两名牺牲者中的哪一个,但是再没有只言片语传来,只有窸窸窣窣的声音表明有人在那头,只是不想再说话了。
无线电过了60秒还没有声音传来,乔琛严格遵守规定,马上把它关掉了。他多希望自己也被攀登队选中,那他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出去搜索那两具尸体了。必须得有人待在营地,还要操纵无线电,他很倒霉地留了下来。望着帐外纷飞的雪花,他出神地想象着山峰高处正在发生的一切。
■
康拉德·安加看着地上冻僵的尸体,经过雪浸日晒的皮肤像大理石一样苍白。尸体上的衣物,或者说衣服残留物,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出身牛津或剑桥教育的人会穿的衣服,简直就是流浪汉昔时的遮体物。一段粗麻绳一头系在死者的腰间,一头严重磨损,一定是下山时在哪里磨断了。死者的手臂伸过头顶,左腿压在右腿上,而右腿的胫骨和腓骨全都断了,右脚看上去就像与身体的其余部位分解开了。
救援组没有人说话,他们正努力地吸入稀薄的空气好填充自己的肺部。在27,000英尺的高处,讲话需要字斟句酌。最后,安加跪在雪地上,向大地母亲之神珠穆朗玛祷告。他一丝不苟地祷告着,毕竟,为了这一刻的到来,诸多的史学家、登山家、新闻记者以及单纯的爱好者们苦苦等待了75年之久。他摘下一只厚厚的羊绒手套,放在身旁的雪地上,倾身向前,伸出右手食指小心翼翼地将夹克衫的硬领推回原处,一举一动都缓慢而夸张。当安加查看绣在衬衣领内的姓名布条上整洁的红色字迹时,感觉自己的心脏怦怦乱跳。
“噢,天哪!”身后有个声音惊叫道,“不是欧文,是马洛里!”
安加没有答话,他还需要确定一条线索,那是他们穿越5,000英里才发现的一条资料。
他把没有戴手套的手缓缓伸入死者的夹克衫口袋,灵巧地解开马洛里妻子辛辛苦苦缝制的袋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布片,生怕这遗物毁在他的手里。如果能找到他要的东西,谜底终将解开。
一盒火柴、一把指甲剪、一把写秃了的铅笔、一条写在信封上的笔记,记录着他们最后一次攀登前还有多少氧气罐能正常供氧,一张嘉玛吉百货商场一副防风镜的账单、一块指针脱落的劳力士手表、一封马洛里妻子写于1924年4月14日的信,但安加要找的东西不在里面。
他抬起头来,看看小组其他成员,他们早就迫不及待了。安加深深吸了口气,缓缓地说了声:“没有露丝的照片。”不知谁欢呼了一声。
第二节(1)
1892年7月19日 星期二
圣比斯,坎布里亚郡
如果你问乔治,为什么要去那块礁石那里,他一定说不上来。为了走到那里,他必须得走进海水里,他甚至都不会游泳,但乔治对这一切似乎都毫不在意。
那天早上,海滩上只有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六岁小男孩的举止。雷·马洛里牧师合上他的《泰晤士报》,放在脚边的沙滩上。他没有惊动旁边沙滩椅上的妻子,她正躺在那里闭目养神,享受斑驳的阳光,对大儿子面临的险境毫无察觉。他知道,如果安妮看到这一幕,将会惊恐万分。就像上次母亲联盟会上那样,这孩子爬上了乡村大厅的屋顶,把安妮吓得半死。
牧师迅速地扫了一眼另外三个孩子,他们正开心地在水边玩耍,对哥哥的处境漠不关心。阿维依和玛丽正快乐地捡着早潮推上岸边的贝壳,最小的儿子特拉福德专心致志地往小罐头桶里装沙子。马洛里的注意力又重新回到长子身上,那孩子还在义无反顾地朝着那块礁石走去。他还是不怎么担心,那孩子最后一定会意识到他不得不回头。海浪开始慢慢地淹没男孩的短裤,这时,父亲从椅子上站起身来。
现在,乔治几乎寸步难行了,就在这时,他够到了嶙峋的礁石,灵敏地从海水中翻身上去,然后在礁石间辗转跳跃,很快就到了岩顶。他在岩顶坐下来,出神地眺望着远方的地平线。尽管他的历史课成绩非常棒,但肯定没有人跟他说过克努特大帝①的故事。
海浪在岩石周围汹涌地咆哮着,漫不经心地拍打着岩石。父亲胆战心惊地看着那孩子,他耐心地等着儿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险境,然后回头求救,但那孩子没有。浪花第一次抚上孩子的脚趾时,马洛里牧师开始慢慢地向水边走去,走过小儿子身边时,他咕哝了一声“很好,我的儿子”,小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堆沙堡。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儿子,海浪轻轻地拍着孩子的脚踝,可孩子还是没有回头。马洛里牧师纵身跳入大海,开始向那块礁石游去。军式蛙泳的每一次纵身,都让他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实际距离比他估计的要远得多。
他终于游到儿子跟前,从海中爬上岩石。他笨拙地攀上岩顶时,腿上划伤了好几处,一点儿都没有儿子之前所展示的利落。他走到儿子跟前,努力掩饰着自己气喘吁吁的窘迫和身体的极度不适。
就在这时,他听到妻子的尖叫,他回过头,看到安妮站在水边拼命地大叫:“乔治!乔治!”
“也许咱们该回去了,孩子,”牧师尽量用轻松的口气建议道,“咱们并不想让你妈妈担心,是不是?”
“再等一会会儿,爸爸。”乔治哀求道,他依然专注地注视着海面。但父亲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他小心地将儿子拽下岩石。
到达岸边的安全地带耗费了他们俩更长的时间,因为牧师将儿子抱在怀中,不得不仰泳返回,而且只能靠着两条腿往前游。乔治第一次意识到,返程比来时远得多。
乔治的父亲终于爬上海滩,他的母亲立刻冲到跟前,跪倒在地,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放声大哭,“谢天谢地!谢天谢地!”全然无暇顾及筋疲力尽的丈夫。乔治的两个妹妹站在海浪的几步之外,静静地啜泣着,最小的弟弟还在摆弄他的沙堡,这孩子还太小,对死亡没有任何概念。
终于,马洛里牧师坐了起来,看着自己的儿子,这时,那块礁石已经看不到了,但儿子还是出神地望着海面。他第一次承认,这孩子看上去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从不认为有什么危险。
2
医生、哲学家甚至连史学家们都认为,遗传对下一代的成败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如果哪位史学家去研究乔治·马洛里的父母,他将无从解释他们儿子身上罕见的天资禀赋和天生的漂亮仪表。
乔治的父母认为自己是中上阶层,完全不顾物质的匮乏让他们自命不凡的姿态难以为继。马洛里牧师在柴郡莫伯利教区的居民认为,这位牧师是位高教会派——固执守旧、思想狭隘;教民们还一致认为,他的妻子是个势利女人。至于乔治,他们断定,这孩子肯定是从某个远亲那里继承了卓越的天赋。他的父亲非常清楚,长子是个卓尔不群的孩子,为了让乔治到南部一所主流的私立小学格林古斯接受教育,他非常乐意做出必要的牺牲。
乔治经常听到父亲说:“如果以后特瑞福德也跟你一样,我们只好勒紧裤腰带。”他听了后去问母亲,英格兰有没有妹妹们可以上的私立小学。
“哎呀,没有,”她轻蔑地回答道,“那不是浪费钱嘛,再说了,那有什么用啊?”
“首先,这意味着阿维依和玛丽也可以享有跟我们一样的机会。”乔治说道。
母亲嘲笑道:“干嘛要让女孩子们受那种苦,学两个字母又不会让她们更容易找到好丈夫。”
“那有可能,”乔治问,“丈夫选择与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结婚,然后从中受益,是不是?”
“那可是男人最不喜欢的事了,”他的母亲答道,“你很快就会明白,大多数丈夫只要妻子为他们传宗接代、操持家庭。”
乔治不甘心,他决心等有机会再向父亲提出这个问题。
■
1896年的暑假,马洛里一家没有到圣比斯海滩游泳度假,而是去马尔文丘陵徒步旅行。大家很快就发现,没人能跟得上乔治,父亲至少还勇敢地尝试着跟他一起攀登更高的山坡,而其他人都心甘情愿地在山谷里漫步。
父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落在他身后几码远的地方,乔治又提出让妹妹们接受教育的难题:“为什么女孩子不能跟男孩子享有同等的机会?”
“那不符合自然秩序,我的儿子。”父亲气喘吁吁地说。
“那是谁决定了自然秩序?”
“上帝,”马洛里牧师答道,他觉得自己找到了更安全的支撑点,“是上帝规定了男人应该为家人的一切衣食住行打拼,而他的配偶应该留在家里照料子女。”
“但他应该注意到了,女人常常比男人更睿智。他肯定知道阿维依比我和特瑞福德聪明得多。”
马洛里牧师被噎住了,他需要一点时间想想儿子的理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应该怎么反击。“男人天生就比女人强,”他想了半天说道,但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说服力,于是又磕磕绊绊加了一句:“我们不应该试图扰乱天性。”
“如果是这样,爸爸,那维多利亚女王又怎么能成功统治了六十多年?”
“纯粹是因为当时没有男继承人继承王位。”父亲答道,他觉得自己正陷入深浅莫测的未知水域。
“幸亏伊丽莎白女王继位时也没有男继承人,英格兰可真是幸运。”乔治说道,“也许男女平等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女孩也可以和男孩一样在世界上有所作为。”
“永远都不会!”父亲激动地说,“这样的做法会颠倒社会的自然秩序。如果像你说的那样,那你妈上哪儿去找厨师或帮厨啊?”
“让男人去做不就行了。”乔治坦率地说。
“天哪!乔治,我觉得你快变成一个自由思想者了,你是不是听了萧伯纳那家伙的胡言乱语?”
第二节(2)
“没有,爸爸,不过我看了他的宣传册。”
父母觉得孩子可能比他们聪明是司空见惯的事。但马洛里牧师不愿意承认,刚过完十岁生日的小乔治就已经比他更有见地了。乔治正准备接着发难,却发现父亲落在身后越来越远。如果说到攀登,就连马洛里牧师也早就承认他跟儿子不可同日而语。
3
乔治被父母送去私立小学时没哭。不是他不想哭,而是车上另一个男孩穿着跟他一样的红色运动夹克和灰色短裤,正在拼了命地哇哇大哭。
盖伊·布洛克来自不同的世界。尽管他说不上来他父亲到底以什么为生,但不管是什么,肯定与乔治父亲大相径庭,“工业”这个字眼不断地从他嘴巴里冒出来——乔治觉得母亲对此肯定会不以为然。盖伊还告诉他,他们一家在比利牛斯山度假,那另一点也显而易见了:这孩子肯定从来没听过“我们只好勒紧裤腰带”这样的话。就算是这样,那天下午他们到达伊斯特本车站时,已经成了最好的朋友。
低年级的集体宿舍里,两个男孩睡在相邻的床铺上;教室里,他们坐在相邻的位子上;在格林古斯的最后一年,毫不为怪,他俩住同一个宿舍。尽管在他们所涉足的所有领域里,乔治都比盖伊强,但盖伊似乎从未心存嫉恨,不仅如此,他看上去对朋友的成功还深感自豪,甚至当乔治被认命为足球队长时,当乔治赢得温彻斯特公学的奖学金时,他都乐见其成,并为朋友深感骄傲。盖伊告诉父亲,如果不是跟乔治同一个宿舍,他就不会考上温彻斯特了,因为是乔治激励着他不断努力。
盖伊查看学校公告板上张贴的期末考试成绩榜时,乔治却更关注底下的一条告示:化学老师迪肯先生邀请毕业生与他一起到苏格兰登山度假。盖伊对登山没什么兴趣,但是乔治在报名表写上自己的名字后,他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下面。
可能因为化学学得不怎么样,乔治从来都不是迪肯先生喜欢的好学生,他对本生灯和石蕊试纸一点都不感冒,跟他的登山热情比起来,这些都太微不足道了。于是乔治只好决定勉强与迪肯先生相处。不管怎样,乔治对盖伊说,如果那个该死的人肯费心思组织年度登山度假,他也还算不错。
■
从踏上贫瘠的苏格兰高地那一刻起,乔治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白天,他在漫山遍野的欧洲蕨石南花丛中悠然散步,晚上,在帐篷里摇曳的烛光下畅读《化身博士》,然后依依不舍地进入梦乡。
每次迪肯先生向一座新的小山进发时,乔治都磨磨蹭蹭地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琢磨着老师挑选的路线。偶尔一两次,他也会快步走到前面,建议迪肯先生也许可以考虑一下其他路线。但迪肯先生对他的提议置若罔闻,还提醒乔治,过去18年来一直都是他带队到苏格兰登山,也许马洛里应该尊重一下经验的宝贵价值。乔治只能退回到队列中,继续跟着他的老师走上大家常走的小路。
每次晚饭时分,从乔治品尝第一口姜汁啤酒和三文鱼开始,迪肯先生就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第二天的计划,今天也一样。
“明天,”他宣布,“我们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但是,经过苏格兰高地十多天的攀登训练,我相信你们已经为这次挑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十二张年轻的面孔充满期待地看着迪肯先生,等着他继续说下去,“我们将尝试攀登苏格兰最高峰。”
乔治说:“本尼维斯山,”他从未没见过这座山峰,但还是接着补充道,“4,409英尺。”
“马洛里说得没错。”迪肯先生恼怒地说,显然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插话甚是不满,“爬上山顶后——我们这些登山者称之为峰顶,或者峰巅——午饭时你们就可以欣赏到不列颠群岛最美的景色。我们必须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而下山通常是攀登中最艰难的部分,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在7点前报到吃早餐,我们8点准时出发。”
盖伊答应明天早上6点就叫醒乔治,因为他的朋友经常睡过头吃不到早餐。而迪肯先生决不会为此推迟他军事行动一样的计划。但是,乔治一想到要攀登苏格兰最的高峰就激动得睡不着了,所以第二天早上反而是他叫醒了盖伊。他是第一批跟迪肯先生去吃早餐的,早早吃完饭就迫不及待地在帐篷外等着部队出发。
迪肯先生看了看手表,8点差1分,他迈开轻松的步伐向山脚下出发了。“口哨训练!”大约走出一英里后,他喊了声口令。所有的孩子都拿出口哨使劲儿吹,这代表他们遇到了危险,需要帮助。但有一个孩子例外,当迪肯先生发现是哪一个没能执行他的口令后,简直无法掩饰唇边幸灾乐祸的笑意:“恕我冒昧地问一句,马洛里先生,你是不是把口哨落在后面了?”
“是的,老师。”乔治答道,他很沮丧让迪肯先生抓到机会占了上风。
“那你只好马上返回营地找回口哨,然后在我们开始攀登前跟上来。”
乔治没有浪费时间提出抗议?他朝相反的方向飞奔而去,一到营地,就手脚并用爬进帐篷,口哨就在睡袋上。他诅咒了一声,一把抓起口哨就往回跑,希望能在开始攀登前赶上他的朋友们。他跑到山脚下的时候,小登山队已经鱼贯而上、开始攀登了。盖伊·布洛克落在最后,扮演着断后英雄的角色。他不停地回头看,希望能看到他的朋友。一直到他远远看到乔治朝着他们跑来才松了口气,然后使劲朝乔治挥手,乔治也挥手回应。队列继续缓慢地往山上爬去。
乔治听到迪肯先生最后说了声“沿着路走”,他们就转过弯不见了。乔治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山峰,高耸入云的山峰沐浴在薄雾的阳光中,云雾缭绕,明亮耀眼的岩石和晦暗幽深的山谷之间看上去有成千上百条通往峰顶的路,迪肯先生和他忠实的部队亦步亦趋地沿着旅行指南推荐的小路徐徐缓行,对其他的路径统统视而不见。
乔治的目光落在山脉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上,那是一条干涸的小溪河床。一年中的九个月里,潺潺溪流都傍山而下,涓涓流淌,但现在水源已经枯竭。他走下那条小路,对指示牌和箭头的指向视而不见,径直朝着山底走去。他不假思索地跃上第一个山脊,身手像体操运动员的上杠动作一样稳健利落,接着,他开始敏捷地往上爬,从立足处到山棱再到突出的岩层,不曾有过丝毫踟蹰,也不曾往下看过一眼.他一口气爬上了1,000英尺,直到一块嶙峋的巨石前才停住脚步,然后花了几分钟时间研究了一下地形,重新确定了一下路线,就又出发了。他的脚偶尔会在别人踩踏过的凹处稍事休息,但大多时候,他都在搜寻处女之路。他一鼓作气爬到半山腰才又歇了一会儿,看看表:9点零7分,心下暗想,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光荣道路
548.1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