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精彩看点
内容介绍
名家评论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3)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4)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5)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6)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7)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8)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9)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0)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1)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2)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3)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4)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5)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6)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7)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8)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9)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0)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1)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2)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3)
引言(1)
引言(2)
引言(3)
失丧与母语(1)
失丧与母语(2)
失丧与母语(3)
失丧与母语(4)
失丧与母语(5)
失丧与母语(6)
失丧与母语(7)
失丧与母语(8)
失丧与母语(9)
失丧与母语(10)
失丧与母语(11)
失丧与母语(12)
失丧与母语(13)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2)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3)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4)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5)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6)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7)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8)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9)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0)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1)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2)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3)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4)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5)
荒野歌声(1)
荒野歌声(2)
荒野歌声(3)
荒野歌声(4)
荒野歌声(5)
荒野歌声(6)
荒野歌声(7)
荒野歌声(8)
荒野歌声(9)
荒野歌声(10)
荒野歌声(11)
荒野歌声(12)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2)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3)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4)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5)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6)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7)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8)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9)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0)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1)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2)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3)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4)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保罗?策兰是饮誉世界诗坛的奇迹:生于罗马尼亚,逗留奥地利,逃离奥斯维辛,隐居巴黎,寻找耶路撒冷,自沉塞纳河……
以敌人的语言写作,强力篡改德意志语言的生态密码,呈现犹太人的精神流亡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二战后影响最大的德语诗人。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血统家庭。
1942年,父母相继惨死在纳粹集中营,策兰在朋友的掩护下幸免于难。
1948年,策兰定居巴黎,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德语诗坛,使德国诗歌发出最有力和最有革新精神的呼声。他的诗集主要有《骨灰瓮里倒出来的沙》、《罂粟与回忆》、《语言的栅栏》、《呼吸的转折》、《光的力量》等。
1960年获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1970年4月,投塞纳河自溺身亡。
精彩看点
精彩看点
二战后德语诗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
本书荣获:
·美国书评家协会提名奖
·被英国《泰晤士报》及美国《费城询问者报》评选为最佳图书
·入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举办的第27届詹姆斯鲁塞尔洛威尔年度奖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二战后最著名的诗人保罗•策兰的评传。讲述了策兰的生平,提供了其多件诗作的新译,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背景,探索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名家评论
名家评论
资料翔实、理解透彻、令人欣羡……分析明智、陈述直截了当……约翰·费尔斯坦纳的观察与对诗文的圆熟翻译……为希望理解这位诗人的读者提供了巨大帮助
--《纽约时报书评》
费尔斯坦纳指导我们更仔细地关注我们这个时代极其严肃和极有价值的一位诗人。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副刊
由于这本书,策兰的风采重见天日,他的沉默化成言语。这不仅是一本倾心之作,也是一曲激情表演。
--《洛杉矶时报》
策兰的诗文用词节俭、如同谜面。这本姗姗来迟的研究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破解谜面所需的丰富的传记材料。
--《纽约客》
费尔斯坦纳行文清晰,透出博学、沉稳与智慧……他的翻译极注重策兰深奥内省的诗文里数不尽的细微玄妙之处。
--《伦敦时报》
费尔斯坦纳的这本书,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说都是无与伦比的。策兰是我们这个动荡时代最优秀和最感人的一位犹太诗人,对于有兴趣了解这位诗人的读者来说,这本传记实为必读之书。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作家] Elie Wiesel
人们对这本书的期待历时已久,而且不无道理。这是到目前为止进入策兰世界的最佳路径。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策兰的诗需要我们用一生来研读。它要求的是忠诚和耐性,是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的爱”。它要求我们不断回到策兰所特有的那种不可转译的词语的黑暗中,直到有一天它被照亮,或被我们更深刻地领悟。
--著名诗人 王家新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
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
--《保罗• 策兰传》代译序
李 斯
策兰作为诗人,在中国为人了解也有不少年头了,分别有钱春绮、王家新和张枣等人的译作,诗人北岛对策兰的某些评论也是相当精准和有见地的,比如他说,策兰的诗“越来越短,越来越破碎,越来越抽象。每个词孤立无援,往往只指向自身……对抒情性回声的压抑,对拆解词义的热衷,使他慢慢关上对话之门……也许是内心创伤所致,驱使他在语言之途走得更远,远到黑暗的中心,直到我们看不见他的身影。”①北岛在《收获》杂志上分 0 节连载的文章,虽然大部分取自斯坦福大学讲授英语及犹太研究课程的约翰• 费尔斯坦纳所著《保罗• 策兰评传》一书②,但他对于几位中译者译文的评价及对策兰某些诗的理解,还是能见出这位诗人对策兰诗歌的洞察力的。这种虽然基于有限资料但又透露出敏锐洞察力的评介,还见诸许多网友或其他诗歌爱好者的评论中。如福建网友Isaiah 说:“他用投入其中的方式,将‘死亡’与‘黑暗’重新带回人间,以期生活可以真正开始的可能。”③虽然在同一篇文章里,该文又说策兰
“用同样坚硬的沉郁痛楚,回应了阿多诺的呐喊”,因而与事实有很大出入(后文将说明阿多诺与策兰的关系),但对策兰以死亡与黑暗的形象“投入”的理解的确是相当有判断力的。另一位网友宋烈毅的评论切入策兰的语言风格:
言说那不可言说之物,必然导致对语言的逼迫。这种逼迫,表现为诗歌语言的一种加强的诗意,需要诗人进行克制而轻盈的把握。诗歌的语言一直就在H• 奥特所说的“日常语言的彼岸”,那是一种令人震惊的
“真实”。策兰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言说”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内省、沉郁、自我约束,但这也就有可能被人们误读为一种语言的苍白。④
“河边草”对策兰不同时期的诗歌特色做了相当精辟的分析,说他早期的诗
① 北岛:《策兰: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老船转引自《收获》2004 年第4 期,天涯诗会,http://cache.tianya. cn/pub/c/poem/1/126284.16.shtml.
② John Felstiner, Paul Celan: Poet, Survivor, Jew,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③ Isaiah:《风中的掘井者》,douban.co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08541/.
④ 宋烈毅:《秘密的容器--读策兰诗歌》,douban.co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2052/.
歌“句法和语法符合规范,承袭古希腊的诗韵……诗句大多由流畅的、音乐性强的长句构成……隐喻较为明晰,图像十分丰富,德国浪漫主义和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明显”①,这正是他以“死亡赋格”为最高成就的早期诗歌的特色。“回归水”在《以遗言的方式--保罗• 策兰的幸存》一文中揭示了许多人没有看出来的策兰对于“人类理性的莫大怀疑”和“上帝存在的深刻拷问”,策兰对理性与基督教(甚至犹太教)的双向否定,毕竟是其最后极其深刻的一个死因。“意志死死压着的尖锐的绝望与屈辱,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审视的一个宏大背景,他用词语搭建起一种向度,一种对语言的超越,成为了他态度的一部分,更多的则呈现为一种对于上帝的对抗。”②对策兰精神境地如此细致的观察与体谅,足见作者的诗性天赋。诗人王家新也是较早翻译策兰诗歌的中译者之一,虽然他译的策兰诗歌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许多是翻译策兰诗歌时无法避免的),但他对策兰的“言语”困境甚至“生”的困境的理解,的确是许多人都不及的。在《一种绝望背景下的希望》一文中③,他提及策兰后期极力“回避”并努力伸及言语内核的原因:“布莱希特式的社会讽喻诗歌往往过于简单、廉价,早期诗中惯用的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的辩证修辞也日益显得表面化和模式化……对于语言表达和公众趣味的不信任,使他倾向于成为一个‘哑巴’……”诗人成名的痛苦之一是被人“标签化”,而他又“他不想让个人成为历史的廉价的牺牲品……不希望以苦难的渲染来吸引人们的同情”,这就部分地解释了人们后来看到的策兰的诗为何是些“极度浓缩、不知所云的诗歌文本”并“伴随着来自社会甚至文学界的不理解和责难”,“在此意义上,策兰自始至终仍是一位顶着死亡和暴力写作的诗人。”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有多篇文章论及策兰诗歌艺术及主题,如《用优美的形式描述丑恶的事实--保尔• 策兰《死亡赋格》分析》④、《穿越死亡的恋情--保尔• 策兰情诗研究》⑤,还有众多文章论及策兰作品的犹太意识。诗人
① 河边草:“保尔• 策兰《死亡赋格分析》”,左后卫转贴于“左后卫书房”, http://sh.netsh.com/bbs/19820/myboard. html.
② 回归水:《以遗言的方式--保罗• 策兰的幸存》,转引自“书写的共同体”, http://www.chineseren.org:8002/ viewthread.php?tid=109.
③ 王家新:《一种绝望背景下的希望》,原载《书城》2003 年第2 期,转引自“理想藏书”,http://www.lxbook.
org/zjzp/german/g_043.htm.
④ 吴建广:《用优美的形式描述丑恶的事实--保尔• 策兰死亡赋格> 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02 期。
⑤ 吴建广:《穿越死亡的恋情--保尔• 策兰情诗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06 期。
北岛和王家新还就策兰诗的翻译有过一番争执①,这些争执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两个人都错了,但对于读者来说,倒是增添了理解策兰诗歌的另一个维度,益多而害少。
然而,尽管策兰晚期诗歌抵抗翻译,也极力避免别人的误读,但是,诗歌之发表,毕竟不是诗人一己之事,一旦付诸纸面,从哪个角度来理解,毕竟已经不是诗人自己能够把持的了。诗要读,毕竟就少不了读者各自的理解。从策兰作为德语犹太作家和翻译家、诗人的精神构成、他流亡欧洲的身世和他对诗歌艺术本身的探索途径几方面看,虽然“是石头愿意开花的时候了”,但石头却没有开花,所以策兰必死。
1. 来自神与人两个向度的“石头的逼迫”
策兰的出生地,切尔诺维兹,几乎就是他作为一位德语犹太诗人的宿命象征。那是奥斯曼帝国东端布科维纳的历史名城,而这个西方人向来称为土耳其帝国的奥斯曼帝国,在从 299 年至公元 922 年长达6 个世纪的时期内一直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阿卡得人和腓尼基人在内的闪族就活动在这个语言混杂(曾流行于这个地区的意第绪语是中世纪日耳曼方言、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和各种斯拉夫语、古法语及古意大利语的综合)、融合了日耳曼和犹太及波希米亚多重文化的地区。像这个创造了以犹太教为象征的惊人的超验世界观、以卡巴拉奥秘为象征的智慧传统以及从古至今流浪于旷野的总体上不妨称为“被掳掠文明”的种族自身的命运一样,切尔诺维兹的归属在历史上也是数易其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作为“哈布斯堡王朝遗腹子”的策兰出生前不久,该地就随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而划归罗马尼亚, 940 年二战初期落入前苏联之手,立即又被德军占领,随即又在苏军占领后成为现今乌克兰的一部分。这样,策兰被视为罗马尼亚犹太人、奥地利诗人、乌克兰作家也就各有道理,正如他生长于斯、混杂多变的文化背景和父母双方给予他的矛盾教养:作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父亲要灌输希伯来传统,而母亲则要在儿子的意识里培植日耳曼贵族精神。从切尔诺维兹到布加勒斯特,从布勒斯特到维也纳,再到巴黎,到弗莱堡,到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最后返回巴黎,纵身跃入塞纳河,这一条悲剧性的人生之旅和颠簸的精神流亡线路图,无疑是集于他一身的众多犹太艺术家的悲惨结局的真实写照。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3)
① 王家新:《隐藏或保密了什么:对北岛的回答》,转引自“丑石诗歌网”--平行网刊总03 期2004 年第03 期,http://www.choushi.com/html/2004/10/20041010070830-1.htm.
流亡欧洲的犹太人,他们的悲惨命运在二战时期达到高峰,这个为世上众多民族所嫌弃、驱逐和追打的一群人,在集中营被裸身赶进毒气室的那一刻,在他们因窒息的痛苦而紧扣住天花板和门板的那一刻,毕竟会发出多少约伯一样的质疑与呼喊!策兰希望利用语言消解已经被剥光的生存意义,竟然必须要在河水里以死亡的形式来探索隐藏于沉沉黑暗中的“真实”,这又是多么让人心酸而又具讽刺意味的画面!
圣经透露出来的、从亚伯拉罕到所罗门的希伯来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被异族掳掠和自我放逐的历史,虽然其间英雄辈出,终究因为屡屡背叛上帝而不断遭到神的惩罚。正如司提反在《新约• 使徒行传》第7 章里对犹太人的指控:犹太人的祖先迫害并残杀上帝派来的先知,又杀害拿撒勒的耶稣因而再次背叛信仰。旧约的全部历史,亦可视为犹太人不断背离神,遭受神的惩罚,被交到敌族之手,又自我悔悟,重获神拯救的历史。神通过他亲自拣选的这个民族来磨炼以色列人的信仰,也通过这段人间的历史显现自身。这个特殊民族的诞生和成长,及其衰落、不幸以及现在还看不到尽头的旷日持久的磨难,却并没有阻断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在这样一个深重的信仰与历史背景之下,策兰展开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之旅与灵魂探险,生发出20 世纪文学史上一朵壮丽动人的奇葩。他对希伯来传统寄予灵魂的依靠,希望犹太人的神能继续关照这一精心拣选出来的民族,却又因为至少是他本人体验到的现世的疑惑--表现为犹太人的神(“谁也不是者”)时常的不在场--而不时爆发出惊人的渎神之语。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他与犹太裔欧洲学者、哲学家、希伯来神秘家等人的接触与交往中越发突出(也许只有奥斯普• 曼杰尔斯塔姆和奈莉• 萨克思是两个明显的例外),在与海德格尔这样一位倾其毕生精力研究生存之真髓的德国哲学家这里
Content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精彩看点
内容介绍
名家评论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3)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4)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5)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6)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7)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8)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9)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0)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1)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2)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3)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4)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5)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6)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7)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8)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9)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0)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1)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2)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3)
引言(1)
引言(2)
引言(3)
失丧与母语(1)
失丧与母语(2)
失丧与母语(3)
失丧与母语(4)
失丧与母语(5)
失丧与母语(6)
失丧与母语(7)
失丧与母语(8)
失丧与母语(9)
失丧与母语(10)
失丧与母语(11)
失丧与母语(12)
失丧与母语(13)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2)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3)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4)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5)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6)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7)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8)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9)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0)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1)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2)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3)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4)
奥斯维辛之后的赋格曲(15)
荒野歌声(1)
荒野歌声(2)
荒野歌声(3)
荒野歌声(4)
荒野歌声(5)
荒野歌声(6)
荒野歌声(7)
荒野歌声(8)
荒野歌声(9)
荒野歌声(10)
荒野歌声(11)
荒野歌声(12)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2)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3)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4)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5)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6)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7)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8)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9)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0)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1)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2)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3)
流亡中的“德语”作家(14)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保罗?策兰是饮誉世界诗坛的奇迹:生于罗马尼亚,逗留奥地利,逃离奥斯维辛,隐居巴黎,寻找耶路撒冷,自沉塞纳河……
以敌人的语言写作,强力篡改德意志语言的生态密码,呈现犹太人的精神流亡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二战后影响最大的德语诗人。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血统家庭。
1942年,父母相继惨死在纳粹集中营,策兰在朋友的掩护下幸免于难。
1948年,策兰定居巴黎,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德语诗坛,使德国诗歌发出最有力和最有革新精神的呼声。他的诗集主要有《骨灰瓮里倒出来的沙》、《罂粟与回忆》、《语言的栅栏》、《呼吸的转折》、《光的力量》等。
1960年获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1970年4月,投塞纳河自溺身亡。
精彩看点
精彩看点
二战后德语诗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
本书荣获:
·美国书评家协会提名奖
·被英国《泰晤士报》及美国《费城询问者报》评选为最佳图书
·入围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举办的第27届詹姆斯鲁塞尔洛威尔年度奖
内容介绍
内容介绍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二战后最著名的诗人保罗•策兰的评传。讲述了策兰的生平,提供了其多件诗作的新译,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背景,探索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名家评论
名家评论
资料翔实、理解透彻、令人欣羡……分析明智、陈述直截了当……约翰·费尔斯坦纳的观察与对诗文的圆熟翻译……为希望理解这位诗人的读者提供了巨大帮助
--《纽约时报书评》
费尔斯坦纳指导我们更仔细地关注我们这个时代极其严肃和极有价值的一位诗人。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副刊
由于这本书,策兰的风采重见天日,他的沉默化成言语。这不仅是一本倾心之作,也是一曲激情表演。
--《洛杉矶时报》
策兰的诗文用词节俭、如同谜面。这本姗姗来迟的研究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破解谜面所需的丰富的传记材料。
--《纽约客》
费尔斯坦纳行文清晰,透出博学、沉稳与智慧……他的翻译极注重策兰深奥内省的诗文里数不尽的细微玄妙之处。
--《伦敦时报》
费尔斯坦纳的这本书,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说都是无与伦比的。策兰是我们这个动荡时代最优秀和最感人的一位犹太诗人,对于有兴趣了解这位诗人的读者来说,这本传记实为必读之书。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作家] Elie Wiesel
人们对这本书的期待历时已久,而且不无道理。这是到目前为止进入策兰世界的最佳路径。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策兰的诗需要我们用一生来研读。它要求的是忠诚和耐性,是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的爱”。它要求我们不断回到策兰所特有的那种不可转译的词语的黑暗中,直到有一天它被照亮,或被我们更深刻地领悟。
--著名诗人 王家新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1)
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
--《保罗• 策兰传》代译序
李 斯
策兰作为诗人,在中国为人了解也有不少年头了,分别有钱春绮、王家新和张枣等人的译作,诗人北岛对策兰的某些评论也是相当精准和有见地的,比如他说,策兰的诗“越来越短,越来越破碎,越来越抽象。每个词孤立无援,往往只指向自身……对抒情性回声的压抑,对拆解词义的热衷,使他慢慢关上对话之门……也许是内心创伤所致,驱使他在语言之途走得更远,远到黑暗的中心,直到我们看不见他的身影。”①北岛在《收获》杂志上分 0 节连载的文章,虽然大部分取自斯坦福大学讲授英语及犹太研究课程的约翰• 费尔斯坦纳所著《保罗• 策兰评传》一书②,但他对于几位中译者译文的评价及对策兰某些诗的理解,还是能见出这位诗人对策兰诗歌的洞察力的。这种虽然基于有限资料但又透露出敏锐洞察力的评介,还见诸许多网友或其他诗歌爱好者的评论中。如福建网友Isaiah 说:“他用投入其中的方式,将‘死亡’与‘黑暗’重新带回人间,以期生活可以真正开始的可能。”③虽然在同一篇文章里,该文又说策兰
“用同样坚硬的沉郁痛楚,回应了阿多诺的呐喊”,因而与事实有很大出入(后文将说明阿多诺与策兰的关系),但对策兰以死亡与黑暗的形象“投入”的理解的确是相当有判断力的。另一位网友宋烈毅的评论切入策兰的语言风格:
言说那不可言说之物,必然导致对语言的逼迫。这种逼迫,表现为诗歌语言的一种加强的诗意,需要诗人进行克制而轻盈的把握。诗歌的语言一直就在H• 奥特所说的“日常语言的彼岸”,那是一种令人震惊的
“真实”。策兰的这种“别具一格的言说”使得他的诗歌语言内省、沉郁、自我约束,但这也就有可能被人们误读为一种语言的苍白。④
“河边草”对策兰不同时期的诗歌特色做了相当精辟的分析,说他早期的诗
① 北岛:《策兰:是石头要开花的时候了》,老船转引自《收获》2004 年第4 期,天涯诗会,http://cache.tianya. cn/pub/c/poem/1/126284.16.shtml.
② John Felstiner, Paul Celan: Poet, Survivor, Jew,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③ Isaiah:《风中的掘井者》,douban.co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08541/.
④ 宋烈毅:《秘密的容器--读策兰诗歌》,douban.co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2052/.
歌“句法和语法符合规范,承袭古希腊的诗韵……诗句大多由流畅的、音乐性强的长句构成……隐喻较为明晰,图像十分丰富,德国浪漫主义和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明显”①,这正是他以“死亡赋格”为最高成就的早期诗歌的特色。“回归水”在《以遗言的方式--保罗• 策兰的幸存》一文中揭示了许多人没有看出来的策兰对于“人类理性的莫大怀疑”和“上帝存在的深刻拷问”,策兰对理性与基督教(甚至犹太教)的双向否定,毕竟是其最后极其深刻的一个死因。“意志死死压着的尖锐的绝望与屈辱,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审视的一个宏大背景,他用词语搭建起一种向度,一种对语言的超越,成为了他态度的一部分,更多的则呈现为一种对于上帝的对抗。”②对策兰精神境地如此细致的观察与体谅,足见作者的诗性天赋。诗人王家新也是较早翻译策兰诗歌的中译者之一,虽然他译的策兰诗歌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许多是翻译策兰诗歌时无法避免的),但他对策兰的“言语”困境甚至“生”的困境的理解,的确是许多人都不及的。在《一种绝望背景下的希望》一文中③,他提及策兰后期极力“回避”并努力伸及言语内核的原因:“布莱希特式的社会讽喻诗歌往往过于简单、廉价,早期诗中惯用的生与死、光明与黑暗的辩证修辞也日益显得表面化和模式化……对于语言表达和公众趣味的不信任,使他倾向于成为一个‘哑巴’……”诗人成名的痛苦之一是被人“标签化”,而他又“他不想让个人成为历史的廉价的牺牲品……不希望以苦难的渲染来吸引人们的同情”,这就部分地解释了人们后来看到的策兰的诗为何是些“极度浓缩、不知所云的诗歌文本”并“伴随着来自社会甚至文学界的不理解和责难”,“在此意义上,策兰自始至终仍是一位顶着死亡和暴力写作的诗人。”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也有多篇文章论及策兰诗歌艺术及主题,如《用优美的形式描述丑恶的事实--保尔• 策兰《死亡赋格》分析》④、《穿越死亡的恋情--保尔• 策兰情诗研究》⑤,还有众多文章论及策兰作品的犹太意识。诗人
① 河边草:“保尔• 策兰《死亡赋格分析》”,左后卫转贴于“左后卫书房”, http://sh.netsh.com/bbs/19820/myboard. html.
② 回归水:《以遗言的方式--保罗• 策兰的幸存》,转引自“书写的共同体”, http://www.chineseren.org:8002/ viewthread.php?tid=109.
③ 王家新:《一种绝望背景下的希望》,原载《书城》2003 年第2 期,转引自“理想藏书”,http://www.lxbook.
org/zjzp/german/g_043.htm.
④ 吴建广:《用优美的形式描述丑恶的事实--保尔• 策兰死亡赋格> 分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02 期。
⑤ 吴建广:《穿越死亡的恋情--保尔• 策兰情诗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06 期。
北岛和王家新还就策兰诗的翻译有过一番争执①,这些争执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两个人都错了,但对于读者来说,倒是增添了理解策兰诗歌的另一个维度,益多而害少。
然而,尽管策兰晚期诗歌抵抗翻译,也极力避免别人的误读,但是,诗歌之发表,毕竟不是诗人一己之事,一旦付诸纸面,从哪个角度来理解,毕竟已经不是诗人自己能够把持的了。诗要读,毕竟就少不了读者各自的理解。从策兰作为德语犹太作家和翻译家、诗人的精神构成、他流亡欧洲的身世和他对诗歌艺术本身的探索途径几方面看,虽然“是石头愿意开花的时候了”,但石头却没有开花,所以策兰必死。
1. 来自神与人两个向度的“石头的逼迫”
策兰的出生地,切尔诺维兹,几乎就是他作为一位德语犹太诗人的宿命象征。那是奥斯曼帝国东端布科维纳的历史名城,而这个西方人向来称为土耳其帝国的奥斯曼帝国,在从 299 年至公元 922 年长达6 个世纪的时期内一直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阿卡得人和腓尼基人在内的闪族就活动在这个语言混杂(曾流行于这个地区的意第绪语是中世纪日耳曼方言、希伯来语、阿拉姆语和各种斯拉夫语、古法语及古意大利语的综合)、融合了日耳曼和犹太及波希米亚多重文化的地区。像这个创造了以犹太教为象征的惊人的超验世界观、以卡巴拉奥秘为象征的智慧传统以及从古至今流浪于旷野的总体上不妨称为“被掳掠文明”的种族自身的命运一样,切尔诺维兹的归属在历史上也是数易其手,尤其是20 世纪以来。作为“哈布斯堡王朝遗腹子”的策兰出生前不久,该地就随哈布斯堡王朝的覆灭而划归罗马尼亚, 940 年二战初期落入前苏联之手,立即又被德军占领,随即又在苏军占领后成为现今乌克兰的一部分。这样,策兰被视为罗马尼亚犹太人、奥地利诗人、乌克兰作家也就各有道理,正如他生长于斯、混杂多变的文化背景和父母双方给予他的矛盾教养:作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父亲要灌输希伯来传统,而母亲则要在儿子的意识里培植日耳曼贵族精神。从切尔诺维兹到布加勒斯特,从布勒斯特到维也纳,再到巴黎,到弗莱堡,到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最后返回巴黎,纵身跃入塞纳河,这一条悲剧性的人生之旅和颠簸的精神流亡线路图,无疑是集于他一身的众多犹太艺术家的悲惨结局的真实写照。
代译序:石头开花与策兰之死(3)
① 王家新:《隐藏或保密了什么:对北岛的回答》,转引自“丑石诗歌网”--平行网刊总03 期2004 年第03 期,http://www.choushi.com/html/2004/10/20041010070830-1.htm.
流亡欧洲的犹太人,他们的悲惨命运在二战时期达到高峰,这个为世上众多民族所嫌弃、驱逐和追打的一群人,在集中营被裸身赶进毒气室的那一刻,在他们因窒息的痛苦而紧扣住天花板和门板的那一刻,毕竟会发出多少约伯一样的质疑与呼喊!策兰希望利用语言消解已经被剥光的生存意义,竟然必须要在河水里以死亡的形式来探索隐藏于沉沉黑暗中的“真实”,这又是多么让人心酸而又具讽刺意味的画面!
圣经透露出来的、从亚伯拉罕到所罗门的希伯来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被异族掳掠和自我放逐的历史,虽然其间英雄辈出,终究因为屡屡背叛上帝而不断遭到神的惩罚。正如司提反在《新约• 使徒行传》第7 章里对犹太人的指控:犹太人的祖先迫害并残杀上帝派来的先知,又杀害拿撒勒的耶稣因而再次背叛信仰。旧约的全部历史,亦可视为犹太人不断背离神,遭受神的惩罚,被交到敌族之手,又自我悔悟,重获神拯救的历史。神通过他亲自拣选的这个民族来磨炼以色列人的信仰,也通过这段人间的历史显现自身。这个特殊民族的诞生和成长,及其衰落、不幸以及现在还看不到尽头的旷日持久的磨难,却并没有阻断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在这样一个深重的信仰与历史背景之下,策兰展开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精神之旅与灵魂探险,生发出20 世纪文学史上一朵壮丽动人的奇葩。他对希伯来传统寄予灵魂的依靠,希望犹太人的神能继续关照这一精心拣选出来的民族,却又因为至少是他本人体验到的现世的疑惑--表现为犹太人的神(“谁也不是者”)时常的不在场--而不时爆发出惊人的渎神之语。这种矛盾的心态,在他与犹太裔欧洲学者、哲学家、希伯来神秘家等人的接触与交往中越发突出(也许只有奥斯普• 曼杰尔斯塔姆和奈莉• 萨克思是两个明显的例外),在与海德格尔这样一位倾其毕生精力研究生存之真髓的德国哲学家这里

保罗•策兰传
817.9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