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魏

你好!我是你的心理师

文档

0.8

已售 0
266.04KB

数据标识:D17208905059583349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1.朋友的朋友是朋友(1)
1.朋友的朋友是朋友(2)
1.朋友的朋友是朋友(3):人际六度空间理论
2.化敌为友的内功心法(1)
2.化敌为友的内功心法(2)
2.化敌为友的内功心法(3):需要层次理论
3.与众不同的红头发男人(1)
1.一见钟情知多少?(1)
1.一见钟情知多少?(2)
快速约会研究
2.BF不只是男朋友(1)
2.BF不只是男朋友(2)
爱情阶段理论
3.爱情,惊心动魄中来
吊桥实验
4.神秘的爱情方程式(1)
4.神秘的爱情方程式(2)
爱情三角形理论(1)
爱情三角形理论(2)
5.一只蜘蛛的轮回之爱(1)
5.一只蜘蛛的轮回之爱(2)
回归心理效应
6.黄鼠狼的朱丽叶式爱情(1)
6.黄鼠狼的朱丽叶式爱情(2)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7.痴情的甲烷,变心的氖(1)
7.痴情的甲烷,变心的氖(2)
多配偶倾向
8.恒河猴和软布妈妈
恒河猴实验
9.乱码中的爱情密语(1)
9.乱码中的爱情密语(2)
9.乱码中的爱情密语(3)
刺猬效应
1.朋友的朋友是朋友(1)
你觉得一位德国烤肉店的老板和他最喜欢但并不相识的好莱坞著名影星马龙·白兰度建立起联系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们一个住在德国的海港城市法兰克福,另一个则住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几年前,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这项挑战,帮助这个烤肉店的老板在他的私交里,寻找能够与马龙·白兰度交往的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两个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只经过几个人的帮助,就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这个烤肉店老板的一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上结拜的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正是这部片子的主演。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这个交友法则不仅小市民们推崇,连美国总统也是靠着这个法则来积累人脉的。
小布什就是一个深知这个法则重要性的人,他从很早的时候就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个法则来拓展人际关系了。
1965年,当小布什在耶鲁大学开始他的新学期时,他进入了达文波特学院。小布什注意到达文波特楼的不远处便是DKE联谊会,那是一个常有大人物出现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施展他的政治理想的地方。但要想进入DKE 联谊会,首先要做的就是申请加入达文波特学院的学生会,这样才可以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在DKE联谊会上崭露头角。
1.朋友的朋友是朋友(2)
一天晚上,达文波特学院召开了一次选拔新人参加学生会的会议。早有此愿望的小布什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当小布什来到召开会议的教室时,发现已经有50多个新生和老生在那里坐着了。
会议开始了,学生会中的一个负责人在对学生会做了简单的介绍后,叫起了一位新生:“约翰逊,请你看看这屋里的人,你能叫出几个人的名字来?”那个叫做约翰逊的同学站起来,环视了一周,费力地说出了三四个人的名字,然后坐下了。
在问了两个同样只能叫出几个同学名字的新生后,那个负责人向小布什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小布什不慌不忙地站起来,一口气叫出了教室中全部的54个人的名字,这令包括几位学生会负责人在内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布什在入学的最短时间内记住同学的名字,而且他经常会在球场、走廊、教室甚至浴室等一切可能的场所与更多的人结识。他的主动和诚恳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小布什几乎对所有的学校组织和社会活动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生会和社团组织里的锻炼,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即便是在竞选总统时,去电视台做演播的空闲时间,他也会到后台转转,与摄影师等工作人员开开玩笑,还经常在摄像机镜头前扮鬼脸、讲笑话。他用这种方式与普通人和社会精英人士都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为他竞选总统积累了重要的人脉资源。
据统计,在他2001年1月当选美国第43任总统的选票中,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他在耶鲁和哈佛的校友以及他们的朋友系所带来的。有人曾笑称,如果你能叫得出大学校园里三分之一人的名字,那你也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
1.朋友的朋友是朋友(3):人际六度空间理论
在数学研究领域有这样一个“六度空间理论”: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1 188 137 600 000。这个庞大的数字是整个地球人口的若干倍。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所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用连锁信件实验,证明了在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着同样的规律。
某日,居住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160个人收到了一套连锁信件,这封陌生人的来信寄自于大学教授米尔格·兰姆。信封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米尔格兰姆在信中提到,希望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也依照同样的办法把信转发出去。
你觉得这些信件最终能寄到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手中吗?
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有的嘲笑米尔格·兰姆:“你干脆让他们寄给总统先生好了!”。一段时间的质疑和嘲讽过后,似乎没有人再记得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故事。然而几个月后,大部分信件在经过五六个人的转发后,都寄到了这个股票经纪人的手中。
米尔格·兰姆由此提出心理学中的“人际六度空间理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的间隔人数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认识一个陌生人,甚至是美国总统,最多也就需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建立和他的联系。
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联系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可能通过“六度空间”而建立起交际关系。“六度空间”表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看似微弱的关系的强大作用,这种微弱的人际纽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当你能秉着这种理念,运用一定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技巧,就算是想认识美国总统,也不是痴人说梦。
2.化敌为友的内功心法(1)
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经营过一家小型印刷厂。很有经济头脑的他首先设法使自己成为了费城州议会的文书办事员。这样一来,议会印文件的工作就全部交给他做了,他利用这个便利条件为自己的印刷厂赢得了很多利润。正当富兰克林窃喜时,麻烦出现了。
议会中那个最有钱最能干的议员非常不喜欢富兰克林,他不但在公开场合训斥他,而且一直想把富兰克林辞掉。富兰克林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心想个办法使对方接纳并喜欢自己。
富兰克林听说那个议员有一本非常稀有的藏书,一般人很不喜欢读,所以那个很喜欢这本书的议员一直难觅知音。
富兰克林便给那位议员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极欲一读为快,请求他把那本藏书借给自己几天,好让自己能够仔细阅读一遍。
看到终于有人懂得自己这本藏书的价值,那个议员马上叫人把书给富兰克林送来了。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了那位议员,并附上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真挚的谢意。
后来当他们在议会上再次相遇的时候,那位议员居然主动跟富兰克林打了招呼。自那以后,那位曾对富兰克林持有偏见的议员成为了富兰克林的一位挚友。
2.化敌为友的内功心法(2)
重视别人的爱好和心理需要,可以使人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进而对你敞开心扉。
在186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林肯当选为总统。随后,他任命参议员萨蒙·蔡斯为财政部长。对于这一任命,许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蔡斯虽然能干,但他作为林肯竞选总统的对手输给了林肯。蔡斯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能力比林肯强得多,对于林肯的当选,他非常不满意,他将会一如既往地追求总统的职位。
林肯的一位支持者劝说林肯不应该试图跟蔡斯做朋友,更不能把财政大权交给他,而应该消灭他。“当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时,”林肯十分温和地说,“难道不是在消灭我们的敌人吗?”
林肯的话得到了那位支持者的认同,林肯这种尊重对手的做法也赢得了对手的信任。后来,蔡斯作为一位出色的财政部长,成了林肯最得力的助手。
2.化敌为友的内功心法(3):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5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指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的需要,这类需要的级别最低,但却是所有需要中最重要和最有力量的。
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要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要。
安全的需要表现为人对自身安全、生活稳定、受到保护等的需要。人们希望得到一份稳定的职业或购买各种保险,这些都是由于他们对安全的强烈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人对友谊、爱情以及被团体接纳并在团体中处于某种地位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就会产生这种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变得有能力和富有创造性。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别人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也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如不能满足这类需要,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
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目标是实现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使之完善化。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每个人追求的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专心于学术研究,有的人立志于打拼商海,有的人致力于社会公益……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但不一定是较低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时,才出现较高层次的需要。比如,在物质富足、社会和谐的今天,团队中的个体对自尊的需要可能远远超过了其他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种渴望就是人对受到尊重的需要。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的许多潜能和情感便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给予别人充分的尊重是让敌人可以变为朋友的内功心法,是人在社会立足的江湖绝技。
3.与众不同的红头发男人(1)
谈到白宫的撰稿人,所有人眼前都会浮现出西装革履、刻板沉稳的标准形象。但是22岁的撰稿人布罗斯却是一个特例。刚进入白宫的时候,他便在同事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尽管他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而且毫无经验可言,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那一谈到白宫的撰稿人,所有人眼前都会浮现出西装革履、刻板沉稳的标准形象。但是22岁的撰稿人布罗斯却是一个特例。刚进入白宫的时候,他便在同事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尽管他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而且毫无经验可言,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那一头染成红色的头发,更是在素以保守沉稳闻名的白宫撰稿人中显得格外刺眼。
除了在衣着上显得与众不同以外,布罗斯对自己的职业也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看法。要知道,白宫的撰稿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这些智囊们负责构思、策划、撰写、润色美国大部分的对外施政纲领和所有的演讲稿。鉴于此,白宫对撰稿人的选拔也就格外严格。同时,这些撰稿人内部也按照资历,有着严格的等级分别。但年轻的布罗斯似乎对这种严格的等级分别视若无物。刚进入白宫不久,他便根据自己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向上司陈述了一些自己的意见。然而现实毕竟不是童话,布罗斯独到的见解不仅没有得到上司的青睐,而且还招来了同事们的冷嘲热讽。一些好心的同事都在私下劝他收敛一下,免得吃亏。初出茅庐便栽了跟斗的布罗斯也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最初坚持的东西,仍然在苦苦地等待着新的机会。
机会终于降临了,2005年,鲍威尔辞去了美国国务卿一职,白宫内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一朝天子一朝臣,白宫的撰稿人都暗暗地为自己捏了一把冷汗,他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饭碗是否还能保住。
1.一见钟情知多少?(1)
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生对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妇女一见钟情的故事似乎比它的小说《金银岛》还要出名。
那是一个夏天,正在一家小酒店里喝酒的斯蒂文生,看到一辆四轮桥式马车停在了对面的商店门口。然后,他看到了一只女人的脚,那是一双小巧的玉足,隔着丝袜,紧紧地搭在细长的高跟凉鞋上,宛若一只漂亮的高脚杯。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女人的脚啊?斯蒂文生不禁将目光向上移,小腿、大腿、腰、后背。最后,这个妇女转过身朝小酒店这面望了一眼,挽着丈夫走进了那家商店。斯蒂文生端起酒杯,喝了一口酒,对自己说:“我要和她结婚。”
那时,已经三十岁的斯蒂文生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记者,而那个女人有一个非常富有的丈夫和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斯蒂文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这个女人,他对她展开了猛烈的爱情攻势,然而,正如人们所料的那样,这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后来,那个女人和她的丈夫一起去了美国,斯蒂文生不顾朋友们的劝阻,紧跟着他们跨过了大西洋。到美国后,水土不服的斯蒂文生大病一场,差点死掉。他被好心的房东送到了那个女人的家里,因为在美国,他认识的只有她。
这个好心的女人一直照顾他到康复,她的丈夫为此大闹一场,自己的老婆怎么可以服侍别的男人。这位妇女解释道我根本不爱他,只是出于一种善心。但最终那个女人的丈夫还是和她离婚了。
离婚后带着三个孩子的她与斯蒂文生结了婚,后来他们去了一个小岛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斯蒂文生去世后和这个女人一起合葬在这个让他产生许多创作灵感的小岛上,这段传奇爱情的产生仅仅源于从马车上伸出来的一只女人的脚。
1.一见钟情知多少?(2)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慕并不一定来自于对其美貌的垂涎,有时候,令人一见钟情的也许就是一个温暖的眼神。
1916年8月,还只是一个医科留学生的郭沫若到东京一家教会医院,给去世的友人料理后事,并取回寄存的X光片。当他匆匆穿过医院的走廊,遇见了一位年轻的女护士。这位女护士用日本女性惯有的礼节,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并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叫佐藤富子。
当郭沫若说明来意后,佐藤富子的眼里竟然闪出了同情的泪花,她主动提出等她找出X光片后,马上给郭沫若邮寄过去。她的这一举动,让郭沫若心动不已。
在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时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视。而这一天,在医院冰冷的走廊里,这位温婉的日本护士的行为,让原本孤独的郭沫若在感动的同时,也燃起了爱情的火花。
郭沫若在后来写给田汉的信中曾作过这样的描述:“我最初见了她的时候,我觉得她眉目之间,有种不可思议的洁光。”
一个星期之后,位于千里之外的郭沫若收到了佐藤富子如约寄来的X光片,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她用英文写成的亲笔长信。信中,她用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来安慰郭沫若。在反复看了这封令郭沫若兴奋不已的英文长信后,他立即提笔回信:我在医院里看见您的时候,就好像是看到了圣母玛利亚一样,您的脸洋溢着圣洁的光芒,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郭沫若在回信里大胆的爱情表白,让佐藤富子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几个月的书信来往后,这位名叫佐藤富子的日本女子成了郭沫若的第二任妻子,并改名为郭安娜。
快速约会研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在情人节之前最新的一期《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发布的一项有趣的研究报告称:3秒缔造一见钟情。
这项被称作“快速约会研究”的实验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教授库尔班等人设计的,他们从一家约会介绍公司获得了1万多名约会者的匿名资料,通过人为筛选将书面材料比较般配的人进行配对,这些配对要素包括个人信仰、收入、身高、肤色、种族、是否吸烟喝酒等资料及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的标准。每次为25对男女举办“快速约会”,每对人可以见面交谈3分钟,然后决定是否有兴趣继续交往。
在对这近200场“快速约会”进行研究后发现,书面资料非常“般配”的两个人,多数在见面几秒钟之后就决定不再交往。通过进一步调查,大多数约会者认为他们根本不需要3分钟那么长的时间来做决定,在初次见面的几秒钟里,大多数人就已经做出了是否和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一些人甚至只需要3秒钟。
那么,在这短短的几秒钟里,陌生
data icon
你好!我是你的心理师
0.8
已售 0
266.04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