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你别再骗人了

文档

1

已售 0
218.57KB

数据标识:D17208901459688424

发布时间:2024/07/14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 1 形形色色的谎言(1)
Chapter 1 形形色色的谎言(2)
Chapter 1 形形色色的谎言(3)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1)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2)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3)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4)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5)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6)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7)
Chapter 3 背离真相(1)
Chapter 3 背离真相(2)
Chapter 3 背离真相(3)
Chapter 3 背离真相(5)
Chapter 3 背离真相(6)
Chapter 1 形形色色的谎言(1)
我们不必学会说谎,说谎是天生的本能。
每个人每天每小时,
清醒时、沉睡时、做梦时、
高兴时或悲伤时,
无时无刻不在说谎;
即使能够三缄其口,
我们的双手、双脚、
双眼和举止仍禁不住显露出爱骗人的本色。
--马克·吐温
谎言和欺骗是种"语言障碍",这并非指不同语系或不同年龄层的人之间的隔阂,而是指言辞和内心所想不一,即口不对心。
我们一辈子都会被谎言和欺骗纠缠。大家一定曾听过这些话:我们的要求很重要、投诉将会被迅速处理、二手车能得到定期维修、退休金有安全的保障、"保妥适"(Botox,一种除皱特效药)能够完全消除"时间留下的痕迹"、我们手上的小包薯条其实是中包薯条、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在四十五分钟内就可以发射到这儿……以上全都是谎话。
本书要将上述种种最令人摸不透的"语言障碍"公布于众,扒下那些满嘴胡言的骗子的面具,煞煞他们的威风。
谎言五花八门,可分为各种颜色。黑色的谎言代表冷酷无情、贪婪无度,是毁灭性的,目的是为了骗光我们的钱、剥夺我们的权利甚至生命;白色的谎言(即善意的)则迥然不同,尽管不完全无害,但它的破坏性要相对小得多;还有黄色的谎言,是为了掩饰懦弱的心态而掰出来的。
此外,当我们大肆吹嘘时,便说了紫色的谎言。警察说的是蓝色的谎言。口口声声说要保护环境的政府官员说的是绿色的谎言。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大部分是灰色的,这里有个关于灰色谎言的例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常常去都柏林旅游,当时我虽是个收入不高的菜鸟记者,但薪水还足以应付自己所热爱的旅行。我喜欢都柏林的原因有二:健力士啤酒和一位我在阿姆斯特丹沿街卖艺时认识的爱尔兰护士。有一次,我们想开她的福斯古董金龟车去威克洛山脉。那辆老爷车的油门拉杆太破了,我们把一条绳子从引擎盖系到驾驶员的身上,巧妙地取代了油门拉杆。于是在险峻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死命狂拉这条绳子,好让老爷车能向前行驶。
我们面无表情地驱车前进,很快就遇到一排商店。"爱尔兰人咖啡店,爱尔兰海拔最高的咖啡店!""麦金堤酒吧,爱尔兰海拔最高的酒吧!"所有的招牌上都有此类充满自豪感的字眼。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但是当我们继续朝山顶前进时,其他店家的招牌陆续映入眼帘:"欧唐纳咖啡店,爱尔兰海拔最高的咖啡店!""欧沙纳西,爱尔兰海拔最高的酒吧!"我正努力地回想这些商店的名字--真的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下山的路上,我们下车去麦金堤酒吧买饮料,同时询问店家:欧沙纳西或盖瑞等酒吧建在山顶,海拔明显比麦金堤酒吧高了好几百英尺,麦金堤酒吧为何还声称自己是爱尔兰海拔最高的酒吧?他们认真地解释说,那招牌是专门为冲顶的游客设计的。厚脸皮的老板说道:"这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目前为止海拔最高的酒吧"。"
这确实不是最致命的欺诈手段,也不算最高明的谎言;它只是堆积如山的谎言当中不起眼的一个罢了。
Chapter 1 形形色色的谎言(2)
堆积如山的说法或许不太恰当,因为成堆的谎言很容易被识破,用丛林来比喻会好些。我们生活在丛林中心,谎言就在藤蔓间摆荡;半真半假的瞎话就像毒蛇般埋伏在树丛里,一不小心我们就会遭到它的致命一击。
制造商、零售商和国营企业利用含糊语句和推托之辞来应付消费者的怨言;保险公司用难以理解的废话和合约上的附属细则否决我们的理赔申请;我们常因诱人但其实是误导的广告而购买商品;骗子向我们保证可以轻松赚大钱,诱惑我们步入陷阱;记者告诉我们猫王还活在世上;政客向我们保证不会"和来历不明的女人上床",还保证生活会更好、会帮我们减税。这堆话里往往没有半句真言。
不过我们自己同样在说谎,所以也没有权利指责他人。本书将让大家知道,我们所说的谎言其实跟听到的一样多。
我们对朋友、同事、丈夫和妻子撒谎;父母会对我们撒谎,我们也对儿女撒谎。我们对"诚实"几乎毫无敬意,它令人厌烦,对我们没有任何益处,因此我们宁愿相信老实会吃亏,最好能甩就甩。其实,说谎是天生的本能,根本用不着学。
说谎,常常是为了掩饰错误或夸大成就;谄媚、阿谀奉承;不让自己困窘;赢得争论、赢得认同;逃避应有的惩罚;骗女孩上床或隐瞒风流韵事;逃税、中饱私囊或免于牢狱之灾;表现自己的仁慈或使他人陷入痛苦之中。
我们说谎时通常不觉得愧疚,但被别人称为骗子时却很容易愤怒。
所以我们不应对二手车销售员、房地产经纪人、记者甚至政客的骗人伎俩太过惊讶,他们只不过是运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天性罢了。本书将为我们揭开一个不太讨喜的真相--大家都是骗子,只不过有些人技巧拙劣,有些人骗术高超罢了。而且事实并不像老式西部片中所演的那样,只有白人才会说谎。整个人类,不论肤色、社会等级或信仰,都吝于说实话,甚至到了抠门的程度。事实上,我们说谎太熟练了。
我们和猴子之间的差别并不只是身上有毛没毛;人类超大的脑容量、强大的自我意识、高超的说话能力,尤其是说谎的能力,都使我们有别于猴子之类的灵长类动物,更不必说其他生物。
当然,我们并非这个星球上唯一会说谎的生物,但却是最熟练的说谎者,而且说谎也最频繁。大家都没有浪费能够使用语言帮助自己说谎的大好良机,每个人都是爱说谎的猩猩。
人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独特的说谎才能。有些谎言使用得太频繁,甚至变得冠冕堂皇。
"我们的支票已经寄出了。"
"我明天就开始节食。"
"这带给我的伤害比带给你的还多。"
"您点的菜再过几分钟就可以上桌了。"
"我们无法处理您的投诉,因为我们的电脑已经断开网络了。"
"我们找个时间共进午餐吧!"
"你一点也没变!"
"我没有收到过这条信息。"
最后当然少不了:"我爱你!"
Chapter 1 形形色色的谎言(3)
实情可能令人不快,谎言则会带来虚假的快感,当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人生变幻无常,谎言却可以带我们进入温柔乡。不过,一些适时的谎言虽然能让我们免于难堪,但也常常给他人带来极大压力。
例如,你的办公电脑出了问题,负责维修的技术人员却束手无策,他会用专业术语来掩饰窘境:"朋友,你的USB接口网卡坏了,以前并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问题。我的主管下周会来帮你看一下。"
对方也可能找一个更好的借口,然后把你抛到九霄云外。几年前我在BBC无线电台工作时就遇到过这种事。当时正要截稿,就在我刚完成底稿、要把它打印出来时,电脑却无法储存数据了。我打电话到信息工程部求助。
"我们会尽快赶过来。"
"到底还要多久?"
"大约半个小时。"
"可以请你再快一点吗?我必须尽快让电脑恢复运作。"
"我们会尽快赶过来的。"
半个小时后,我没有看到半个技术人员,于是又打了通电话,很有礼貌地重申情势的急迫性。
"抱歉,我们待会儿就会去你那边,现在实在没空。"
"请尽快。"
又过了二十分钟,还是没见到技术人员,我再次拿起话筒:"看在老天爷的份上,维修人员何时会来?"
"他现在正要离开办公室,刚刚出门。"
"多谢!多谢!多谢!"
又蹉跎了十五分钟的时光后,我抓起电话。
"他在哪里?"
"我们现在很忙。"
"这我知道,但十五分钟前你跟我说技术人员离开了办公室,正要赶过来。"
"没有,我只是说他刚离开办公室,并没有说他会去你那边。"
你可能认为这有点像灰色谎言,但对我来说,这是坏到骨子里的黑色谎言。
谎言也会带来危险。
玛蒂达爱撒谎,她经常大喊"失火了"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所以当真失火时,无论她喊了多少次,别人只回答:"小骗子!"
当她的阿姨回来时,玛蒂达和房子早就焚烧殆尽了。
玛蒂达和喊"狼来了"的小男孩一样,悲惨的命运早已注定。
幸好,在现实世界中,不论你喊几次"失火了",消防队都会赶去救援。英国的消防员每年得应付大约三万起恶意谎报的火警。这三万人都是爱撒谎的玛蒂达,我猜他们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撒谎。
据说日本人为了食物而撒谎。几个世纪以来,因为佛教禁止宰杀任何四足动物,鱼类成了这个国家最主要的食用肉类来源。不过到了1872年,日本人想出了一个狡诈的谎言来解决问题--他们将野猪重新命名为"山鲸"!时至今日,为了解除对日本捕鲸业发出的国际禁令,他们竟然将体型庞大且濒临绝种的蓝鲸称为"海洋中的蟑螂"!
当然,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不怀好意或自私自利的。谎言还可以自娱娱人或是充满善意。这种谎言可以让社会的运转更加顺畅,使人们免于彼此叫骂和对立。一个只能说真话的世界,不仅怪异,而且特别无趣。
从出生到死亡,谎言都与我们如影随形。它在人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比大多数人知道或愿意承认的要大得多;若能进一步了解自己所说的谎言,或更加留意所听到的谎言,我们必会有所收获。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1)
奥斯卡·王尔德相信,世界上的第一个骗子是"那个没有外出进行野蛮的狩猎,却在日落时分向四处为家的穴居原始人瞎掰,说他在一对一的格斗中撂倒猛犸象的人"。
我爱人赌咒说她浑身是忠实,
我相信她(虽然明知她在撒谎),
让她认为我是个无知的孩子,
不懂得世间种种骗人的勾当。
于是我就妄想她当我还年轻,
虽然明知我盛年已一去不复返;
她的油嘴滑舌我天真地信任:
这样,纯朴的真话双方都隐瞒。
但是为什么她不承认说假话?
为什么我又不承认我已经衰老?
爱的习惯是连信任也成欺诈,
老年谈恋爱最怕把年龄提到。
因此,我既欺骗她,她也欺骗我,
咱俩的爱情就在欺骗中作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38首(摘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梁宗岱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对我们而言,说谎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说真话反而比较困难。那些宣称从未说过谎的人都在自欺欺人;说谎几乎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早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这项技巧。
有些弥天大谎令人讨厌,但我们迟早也会遇上。
一份针对五千名妇女进行的调查发现,有46%的受调查者承认她们曾经假装达到性高潮。澳洲《百态人生》(That"s Life)杂志披露,她们这么做大多是为了"不破坏另一半的性致",或者"不想折损他的男性雄风"。不过她们还是在说谎。
我们都听说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不会说谎,但真的如此吗?并不是假装性高潮才算得上谎言,许多证据表明,世人经常彼此欺骗。
美国心理学家贝拉·迪波罗主持了一系列由学生和普通市民所参与的研究实验。若参与者日常的社交活动时间超过十分钟,就要把其间所有说谎的细节都记录下来。迪波罗由此发现人们平均每天会撒两次小谎;学生在报告中指出,他们往往会为了钱而屡次对母亲撒谎。一位学生谎称要支付打字机使用费,让父母甘愿掏出更多钞票给她;还有的学生则为了隐瞒抽烟喝酒的恶行而说谎。令人惊讶的是,参与者并未对说谎感到不安,他们都相信自己的谎言没什么大不了。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2)
他们其实低估了骗人所带来的影响,也不愿承认撒点小谎只是为了掩饰与实情不符的偏差行为。美国盖洛普(Gallup)民调提出一个数字:人们每天说谎的平均次数多达二十次,不过这项调查结果没多少科学依据。英国则有研究断定人们平均每天说六次谎--这听起来比较贴近事实。
《百态人生》杂志在2004年的调查中,推断有96%的英国妇女会习惯性地说谎。五千名受访妇女中,有半数承认平时会说点白色的谎言,高达八成的妇女坦承偶尔还会说些"足以改变生活的大谎言";当婴儿的生父另有其人时,半数的妇女会对另一半隐瞒事实;有四成的妇女会为自己的避孕行为编造谎言。
该杂志编辑如此解释:"现代女性根本没办法不说谎,她们这么做无非是为了避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很明显,她们是为了在生活中操纵男人。
男人在说谎方面的表现极为出色,他们尤其擅长遮掩外遇。
尽管在真相曝光后,偷腥者的谎言可能会导致夫妻离异,但没有谎言的庇护,也很少有婚姻关系可以长久维持。坦白有时候是件残酷的事,且像说谎一样令人难以原谅。
知名女性作家潘妮·文森兹对说谎给予正面评价。她在1977年的作品《完美的骗子》中,对那些被逮到外遇却沉默不言的人提出忠告。文森兹说自己不是想为外遇的行为辩护或开脱,而只是想让人知道,慎重选择应对的谎言,能够降低对配偶的伤害程度。文森兹认为,如果某个人对配偶说"我想跟你说,我和弗瑞德/桃乐丝上床了,那感觉真是痛快之极",那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假如是被当场逮到,她建议大家对配偶说:
这真的是第一次;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对方答应会给你升职、低息抵押贷款或免费的驾驶培训课程;对方是一名性治疗师,你是在寻求改善性爱技巧的方法(进而挽救婚姻);你不想这么做,可是无法阻止事情发生;你根本不记得事情是怎么发生的……随你怎么瞎掰,只要是谎言就行。
文森兹还建议有外遇的人应编造更周密的谎言,以免被识破。但我一直认为,谎言应该要尽量简单,这样才不易戳穿也容易记住。不过无论采用哪一种谎言,都要记得十九世纪著名英国诗人华特·史考特公爵的告诫:"噢,我们所结的网纠缠得多么混乱;我们第一次说谎是在什么时候?"谎言一旦脱口而出,就要编造更多新的谎言来圆谎,并且引发更多新奇怪诞的事情。
让谎言更有效
不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家里,拐弯抹角的借口都很常见;如果上班迟到,我们通常会找这样的理由:打了一整晚的牌,所以睡过头;交通堵塞、小孩生病了或者是狗狗把闹钟吞了下去。有些骗子想象力丰富,会编一些故事让上司听得如痴如醉,比如救了一个心脏病患者、从排水沟里救出溺水的小孩--假如你全身湿淋淋地走进办公室,这个理由便很有力度。假如我们想去看棒球赛或参加比赛,那么我们的祖母大概得(再)出殡一次,或是我们得感染流行性感冒,或是脚趾甲突然长进肉里痛得你死去活来。
顺带一提,一项针对上班族所做的调查中,所有欧洲国家中英国人说谎最多;11%的英国人承认为了给未回复电子邮件的事找借口,会否认自己曾经收到过邮件。相比之下,西班牙的上班族只有4%属于这一类,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只有3%,而德国人只有1%。
Chapter 2 撒谎的历史(3)
我们都知道坚持说实话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想让自己有超常的表现,都不想遭受责难、不愿承认自己不可靠、不想承认错误也不想说抱歉,因此我们会自然地扯谎,以免让自己被蠢话或令人难堪的实话所伤害。
尽管有时我们并不想说谎,但谎言却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尤其当内心深处的禁区被触及时更是如此。
有些人担心自己拙劣的谎言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便扭曲事实来圆谎,这么做只会导致闹剧般的结果。
2005年8月,有一对住在柴郡的夫妻为了逃避两张六十英镑的开车超速罚单而步上非法之途。布隆利夫妇在
data icon
你别再骗人了
1
已售 0
218.5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