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1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菩萨戒优婆塞德明李炳南述
小引
经题
法会众证分第一
佛土依正分第二
宝树莲池分第三
天人供养分第四
禽树演法分第五
佛德无量分第六
往生发愿分第七
修持正行分第八
同赞劝信分第九
闻法信愿分第十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回向偈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小引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阎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众生。所有身心。刹那生灭。原本无常。众苦交煎。原本无乐。四大假合。原本无我。血肉脏腑。原本无净。众生不悟。妄希常乐我净。故起颠倒。然终不得。是以忧苦。惟有证得真如。于此四者。一时俱足。名曰净德。释迦世尊。悲悯众生。沉沦苦海。头出头没。不能出离。特现于世。亲作慈航。广说八万四千法门。教人起修求证。但须长久劫波。精苦功夫。断尽三惑。方证真如。可怜末法众生。根器浅劣。五浊恶世。欲尘牵缠。能行能断。几等麟角凤毛。不获普度。岂佛本家。故于八万四千法门以外。而又开此念佛往生一法。是说本经之因缘也。
◎此法之奇。不经祇劫。无须断惑。未证真如。便可取得常乐我净。众生往生。皆是莲花化身。寿命无量。毫无众苦。一生补处。广大方便。普应群机。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钝根如愚夫愚妇。均可证入九莲。利根如华严善财。端由圆成佛果。依法行之。万修万去。求解究竟。三藏难穷。故修他门。皆须信解行证。惟修此法。只重信愿行持。而本经文法。更为奇特。不谈玄妙。然无一处不含玄妙。深者见深得深。浅者见浅得浅。亦可谓三根普被之绝妙文章。惜乎减劫之时。众生福薄。或文字障重。或我慢贡高。胸横成见。未曾深求。辄对经文。妄生诽谤。遂使大好慈航。不肯乘渡。区区悲若辈惶惑。兼悲经道蹇遇。是述义蕴之动机也。
◎本经文简而显。义丰而微。简则事不支蔓。显则音易宣流。丰者万法全包。微者一痕不露。看岭看峰。固皆有得。屠门大嚼。总属空咽。亦犹橄榄檨果。不到回甘。未为知味也。丛林日诵。虽定常课。求诸法会经筵绝少开演。宁非迹似显彰。而实处隐晦耶。诚以经文体栽。有类叙事。弦外之音。未能遽会。致令浅尝之人。轻生议论。有谓契合钝根下机者。甚有谓是广告式者。以故通宗通教大家。视为语义平凡。不足讲论。偶有讲者。而哲学文学之侪。亦存无甚可听成见。噫。均过矣。述者早岁心理。亦具此等错误。后遇知识。指谓本经性相律密藏通别圆无不尽蕴。但须会于文字之外。从兹再读。始觉酪酥醍醐。乳中具备。惊叹立言微妙。宛如无缝天衣。昔贤天亲。初谤大乘。其后悔悟。欲自断舌。无著教以改赞大乘。便是补过。因之不揣谫陋。师其故智。实为自补前愆。兼为谤本经者。普作忏悔也。
◎本编所述。专为经文含蕴。偶举片羽。可想吉光。冀人咸知本经构造。表里精微。事理法轨。摄无不尽。从生尊重。藉坚信行。并非释经。亦非阐扬净土义理。盖古今注释之家。各有独到。而净土义理。贤、台、性、相、律、密各典。皆有详论。吾知有涯。未敢盲道。
◎初机修士。阅此义蕴。须与拙辑本经摘注。或他家详注合观。方解所云为何。此编乃经注之注。故必以解经正文为先。如法会众证分别序十六尊者行业。及禽鸟演法分三七道品等处。尤证不了经文。无从索解。
◎金刚经传由梁昭明太子析成三十二分。大为后世诟病。本经亦由前人析为十二分。但诵者多未依从。兹取对照经文。易于检查。更不妨作科判观。特采用之。实非有所主张。谨以十二分题目。标于文前。经文顶格恭录。义蕴低格附后。
◎本篇成于芦桥事变。三巴道中。流离之次。参考无书。不自藏拙。辄喜生事。其间纰缪。谅必繁多。尚祈海内 大善知识。不吝匡教。为幸。
述者谨识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经皆佛说。人咸知之。兹复冠是二字。不以赘乎。然诸经虽云佛说。只是总相。其中之言。实括数种。如启请语。质疑语。毁谤语。苦恼语。欢喜赞叹语。承受拥护语等。类多菩萨声缘。天龙八部。人鬼等众之所发。此则除经家例语外。从始澈终。全为佛语。味犹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矿提纯金。璞剖美玉。声出金口。句集真言。统体圣教。毫无夹杂。题曰佛说。标其异余经也。既如是矣。一句莫非圆音。一字亦属密藏。尝闻赞叹他经。曾曰持四句偈。胜施七宝。吾亦曰受持此经。乃至一句。功德广大。已逾恒沙。盖牟尼璎珞。散置地上。随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经正宗分。佛语开端者。亦标佛说。只是体例。岂若此经贯串一如耳。
法会众证分第一
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大众俱。
经家谓此段曰发起序。其意谓依于因缘。引起发端。他经多有启请说法之人。此经深微难晓。故无人启请。只记来会参加若干听众而已。然亦应当著眼。内中究为何等根器。以及何界众生。可以想像此会之郑重广大。非复寻常。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连之神通。摩诃迦叶为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钵之人。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均具辩才无碍。离婆多之禅定功深。阿难陀之博闻强记。摩诃劫宾那之才艺。放牛难陀之聪明。文殊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弥勒为当来下生之佛陀。乾陀诃提常精进之勇猛精进。此皆系德慧双尊。各有特长之大阿罗汉等觉菩萨。俱来与会。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愚昧善忘。亦预其间。同获利益。是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妙用。已于无字句处隐然揭示矣。今人偶秉小慧。或具薄技。辄便起慢。轻视净宗。自问果比舍利弗诸阿罗汉。及文殊诸大菩萨如何。不识字者。又或自命大卑。不敢承当。究尚不至如周利槃陀伽之善忘。凡此皆是病态。自应圭臬诸尊。借作良药。再或身有障碍。不妨学罗侯罗之潜积密行。已得道通。尤须戒宾头卢颇罗堕之未能养晦。至憍梵波提之牛司。薄拘罗之长寿。当凛果报凿然不虚。鉴阿冕楼驮为法忘身。遂得天眼。且勿偶生小障。遽退初心。戒迦留陀夷怖妇堕胎。尚须顾念世法。检点行径。此次与会圣贤。其数甚多。特提出以上诸尊者。固为表扬净土法门之大。亦以纠正众生种种邪见。故示楷范。俾自得师。此外诸天大众。万类不齐。闻法以后。各能欢喜信受。其中虽有利根。而钝根亦何能少。吾辈纵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闻佛法。若还迟疑。不但辜负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
净土法门。义理深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众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启请开演。世尊慈悯众生。不能出要。乃以彻底悲心。不问自说。既肯自说。必求契机之人。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说之。而舍利弗并无一语问答。似初闻之际。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从是西方。
空际苍茫。地体圆转。不分上下。安有东西。必曰西方。宁非执著。盖众生之成为凡夫者。只因迷于二执。惑于假相。以故头出头没。不能出离。果能照破假相。断除二执。则入圣域矣。一切经典。垂训后人。大体亦无不以遣相破执为归。此经何独不然。惟其开端一语。说有西方。指教学人。心存执著。尝为谈空者流。轻加讪笑。岂知此正其善巧处。实以凡夫妄念。沸腾起灭。犹如瀑流打毬。刹那不止。兹先指趋西方。是将乱心收拢起来。安住一处。乃诱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缘其余。散乱归一。是有所定。执著何害。夫乱心是病。佛法是药。说有说空。贵在机理双契。事本圆融。并无定式。若一味执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现在说法。
学者尝曰。生当无佛之世。又曰。去佛遥远。似不胜其悲慨。此实未之深思。阿弥陀佛。不属过去。不属将来。正是现在住世之佛。经不云乎。今现在说法。考华严及万佛名两经。皆曰。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一夜。世尊说此经时。距今虽云将近三千年代之久。若于极乐世界时间相对照。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辈念佛之人。时时涵在现世佛陀之光明藏中。而又叹曰。生当无佛之世。宁非衣藏宝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讨。逢人叫穷乎。今既知矣。而又徘徊歧路。舍现世之佛不速皈依。更于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此机错过。真成大错矣。
此分尚有二点。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极乐。及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极乐者。享乐之极。而无丝毫违逆之谓。佛既仍须说法。使人修悟。方证补处。岂非尚不免苦。观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闭关、参禅。难行能行。难断能断。忍辱精进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纵后证得菩提。现在分明艰困。亦犹患有毒疮。治用刀圭。虽能来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说现下不苦也。果如是矣。乐何称之曰极。至全经除仅众鸟演三七道品一处外。余未见有弥陀一语。究说之法维何。皆成疑问。不知彼佛教化。大异寻常。与乐说法。原非二事。只去庄严六尘。任人追逐。即是说法。众生恣意享乐。即是修持。比到六尘享备。妙悟已成。纯乎出之自然。绝无半点勉强。非若此土修众。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类。定须发几次大惛也。名之曰极乐。自非虚赞矣。
宝树莲池分第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此二句为全经脉络。两大纲领。后文之无三恶道。寿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衬此世之苦。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及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十恶。皆正说此世之苦。花鸟园林。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鸣空。饮食沐浴。随意舒适。皆说极乐世间享受欲尘之乐。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会。飞行十方供佛。一生补处。皆说极乐出世速得速证之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纯苦者。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等者。有苦少乐多者。皆无一苦不有之理。惟钝根众生。何为苦乐。往往木然而不自觉。囿于俗见。甘堕苦渊。少聪明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来。无非强作达观。甚或玩世不恭。既无解脱之法。只有任运忍受而已。有人幸闻佛法。知苦所由。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著。所谓看得破。忍不过。真能毅然裂尘网而出者。百千人中难见一二。两土世尊。洞知众机各异。专用一帖阿伽陀药。普愈一切沈苛。方法善巧。事理周圆。看之反甚平常。此真堪称不可思议。细观本经两大纲领。妙用已觉无穷。既可唤醒钝根使知苦乐。发起欣厌之心。驱其向道。复能教聪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脱离。但办肯心。必能如愿。已经闻法难断尘缘之流。不使强断。却令舍小希大。便得转染成净。横超生死。古今大德咸云。横超生死。乃为特别法门。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试看全经。处处诱掖学人。种种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际。亦无不皆具特别义意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功德水。四边阶道。上有楼阁。微妙香洁。
此世界之地体。土块和合。杂以石沙。峻岭深壑。坎坷崎岖。居室则茅檐荆扉。竹篱泥堵。上者不过砖瓦木石。油漆雕绘。所谓珠阙瑶阶。亦无非形容贴金嵌玉之宫殿夸词。花木则低仅数寸。高不及寻。尚复凋落无常。枯萎时变。极乐地体。琉璃凝结。金幢撑持。阶铺四宝。栏围七珍。康庄平衡。犹如止水。所居则重楼复合。接地连空。众宝构成。珠网严饰。旛盖如云。璎珞似雨。亿万色光。映澈无际。树花亦七宝簇出。数千由旬。葱参成行。璀璨永茂。香色郁霭。光明交融。两地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粗色尘。换取极乐之妙色尘也。
此世界之昼夜时序。全赖日月运行。故气候有严寒酷暑。骤雨暴风。烟瘴阴霾。燥湿疫疠。至于河海。皆挟泥沙。质则臭涩碱苦。有时洋流冲袭。每生剧冷剧热变化。砭肌刺肤。俱成不适。时劫则饥馑荒旱。刀兵水火。冻馁交加。流离劳顿。极乐气候。因无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莲花宝树珠网所发。故微风和畅。新爽清凉。水具八种功德。充满宝池。温凉浅深。随意应现。澄清光滑。舒体养根。既无劫数。永为和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营求。如愿以偿。无不百体轻安。心神怡悦。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苦触尘。换取极乐之乐触尘也。
此世界之香。虽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兰芷之草。不过几处山泽所生。几家亭园所植。扬芬不出畦町。随风仅闻数里。为量无多。转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莫非烟火。郇厨之馔。纯是腥躁。若果究其实际。园囿田圃。遍撒尿粪骨灰。城乡闾阎。弥漫马桶粪窖。直是无量污秽。满布大地。一团臭气。上熏诸天而已。极乐则七重宝树。间以无数栴檀。八德金池。满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种。不须灌浇。永劫繁荣。通国锦绣。况且饮食化成。人不便溺。曾无纤尘。安有浊气。本质清净。更加庄严。而池花行树。各吐异香。彼土如一颗明珠。众香似无边大海。将全土笼罩香中。犹一珠涵浸海内。无量众生。优游香海。呼吸沾濡。通体皆馥。沁脾爽神。畅襟悦意。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浊香尘。换取极乐之洁香尘也。问曰。栏楯、罗网、行树、珍宝。数必有七。亦有义乎。曰。表显西方为菩提道场。以三七道品。分七科故。表显国土清净。以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为七净华故。表显佛德庄严。以身具三二相、敷利一切众生、见及戒命俱正成就其身、智具四无碍、神通不可思议、断惑业苦三障、住大涅槃。为如来七种无上故。表显普摄群机。以人皆上善。则是七贤七圣同居斯土故。数必备七。犹之伊字三点。亦说法之义也。
天人供养分第四
常作天乐。
此世界之声音。类甚复杂。呵斥声、诟骂声、绮语声、斗争声、打杀声、决水放火声、山崩地裂声、枪声、炮声、哀鸣哭泣声、怨恨呻吟声。种种恶声。难以备举。虽有音乐。多不过百余种。亦是在万苦之中。求其一时之乐。尚须时缘允许。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弦歌。人人悦耳。极乐无有众苦。则娑婆之恶声。自然不有。而百千种乐。发自天空。不遣人奏。并无歇时。考大本略云。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乐。供养佛及菩萨。于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诸天。香花音乐。转相倍胜。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加以后文之鸟声树声。梵音呗韵。都成和雅音乐。遍空无尽。人人共闻。心旷神怡。皆大欢喜。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恶声尘。换取极乐之梵声尘也。
饭食。
此世界之滋味。无论其五味八珍。山海异品。总是秾血皮囊。肮脏筋肉。秽质毒液。混合难分。即稻粱菜蔬果蓏之类。亦不免虫污蝇玷。纵令刷洗炮制。终难去其原来不洁。况须经过采办、碾磨、刀砧、釜灶、盘碗。一切麻烦。须臾之餐。费尽无数之力。转下咽喉。渐变臭秽。饱后扪腹诩然自得者。岂知装藏一袋尿粪。静心思之。实堪大呕。极乐之味。大不同此。大本略云。银钵金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食毕化去。时至复现。既不烦劳。而又洁净。两土合观。当知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不净味尘。换取极乐之妙净味尘也。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生到极乐。便具神通。此举神足一端。可以推知其余。到此境界。乃真能恒沙佛土。任运而生。否则徒逞大言。自他两欺。无有是处。
前言娑婆极乐相距甚遥。但净功成就者。便是栖心极乐之人。在极乐者。能以少时。遍游十万亿土。是其化游。在娑婆者。刹那之间。可生极乐。是以神往。神与化则不受时间空间之限制。此处标出。特以反映前文。证明以此达彼。非难事也。尚有一说。无量法界。本皆妙明觉心。故古德云。众生心性本具尘刹。虽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此心。如帝网之一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但互具。亦乃互即。
禽树演法分第五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凡夫惟知饮食男女。上者百艺文章。再上则治国平天下。如是而已。殊不知饮食男女。假缘而有。时时迁流。终须失散。到头落得酸泪两行。苦肠寸断。不外秋风鬼哭胭脂井。春雨人耕翡翠楼。百艺文章。呕尽心血。争长较短。誉毁由人。纵能流传千古。直等黄金用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治国平天下。说来岂免攀龙附凤。攘利争名。便到伊周之业。亦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由于自己对于宇宙人生。无澈底认识。故亦不能永久出民水火。若问身后。无非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荒蒿共一邱。此皆世间有为之法。总属五欲六尘。依缘而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1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菩萨戒优婆塞德明李炳南述
小引
经题
法会众证分第一
佛土依正分第二
宝树莲池分第三
天人供养分第四
禽树演法分第五
佛德无量分第六
往生发愿分第七
修持正行分第八
同赞劝信分第九
闻法信愿分第十
互赞感发分第十一
流通普度分第十二
回向偈
阿弥陀经义蕴题偈
小引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阎浮提洲。其苦倍甚。一切众生。所有身心。刹那生灭。原本无常。众苦交煎。原本无乐。四大假合。原本无我。血肉脏腑。原本无净。众生不悟。妄希常乐我净。故起颠倒。然终不得。是以忧苦。惟有证得真如。于此四者。一时俱足。名曰净德。释迦世尊。悲悯众生。沉沦苦海。头出头没。不能出离。特现于世。亲作慈航。广说八万四千法门。教人起修求证。但须长久劫波。精苦功夫。断尽三惑。方证真如。可怜末法众生。根器浅劣。五浊恶世。欲尘牵缠。能行能断。几等麟角凤毛。不获普度。岂佛本家。故于八万四千法门以外。而又开此念佛往生一法。是说本经之因缘也。
◎此法之奇。不经祇劫。无须断惑。未证真如。便可取得常乐我净。众生往生。皆是莲花化身。寿命无量。毫无众苦。一生补处。广大方便。普应群机。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钝根如愚夫愚妇。均可证入九莲。利根如华严善财。端由圆成佛果。依法行之。万修万去。求解究竟。三藏难穷。故修他门。皆须信解行证。惟修此法。只重信愿行持。而本经文法。更为奇特。不谈玄妙。然无一处不含玄妙。深者见深得深。浅者见浅得浅。亦可谓三根普被之绝妙文章。惜乎减劫之时。众生福薄。或文字障重。或我慢贡高。胸横成见。未曾深求。辄对经文。妄生诽谤。遂使大好慈航。不肯乘渡。区区悲若辈惶惑。兼悲经道蹇遇。是述义蕴之动机也。
◎本经文简而显。义丰而微。简则事不支蔓。显则音易宣流。丰者万法全包。微者一痕不露。看岭看峰。固皆有得。屠门大嚼。总属空咽。亦犹橄榄檨果。不到回甘。未为知味也。丛林日诵。虽定常课。求诸法会经筵绝少开演。宁非迹似显彰。而实处隐晦耶。诚以经文体栽。有类叙事。弦外之音。未能遽会。致令浅尝之人。轻生议论。有谓契合钝根下机者。甚有谓是广告式者。以故通宗通教大家。视为语义平凡。不足讲论。偶有讲者。而哲学文学之侪。亦存无甚可听成见。噫。均过矣。述者早岁心理。亦具此等错误。后遇知识。指谓本经性相律密藏通别圆无不尽蕴。但须会于文字之外。从兹再读。始觉酪酥醍醐。乳中具备。惊叹立言微妙。宛如无缝天衣。昔贤天亲。初谤大乘。其后悔悟。欲自断舌。无著教以改赞大乘。便是补过。因之不揣谫陋。师其故智。实为自补前愆。兼为谤本经者。普作忏悔也。
◎本编所述。专为经文含蕴。偶举片羽。可想吉光。冀人咸知本经构造。表里精微。事理法轨。摄无不尽。从生尊重。藉坚信行。并非释经。亦非阐扬净土义理。盖古今注释之家。各有独到。而净土义理。贤、台、性、相、律、密各典。皆有详论。吾知有涯。未敢盲道。
◎初机修士。阅此义蕴。须与拙辑本经摘注。或他家详注合观。方解所云为何。此编乃经注之注。故必以解经正文为先。如法会众证分别序十六尊者行业。及禽鸟演法分三七道品等处。尤证不了经文。无从索解。
◎金刚经传由梁昭明太子析成三十二分。大为后世诟病。本经亦由前人析为十二分。但诵者多未依从。兹取对照经文。易于检查。更不妨作科判观。特采用之。实非有所主张。谨以十二分题目。标于文前。经文顶格恭录。义蕴低格附后。
◎本篇成于芦桥事变。三巴道中。流离之次。参考无书。不自藏拙。辄喜生事。其间纰缪。谅必繁多。尚祈海内 大善知识。不吝匡教。为幸。
述者谨识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经皆佛说。人咸知之。兹复冠是二字。不以赘乎。然诸经虽云佛说。只是总相。其中之言。实括数种。如启请语。质疑语。毁谤语。苦恼语。欢喜赞叹语。承受拥护语等。类多菩萨声缘。天龙八部。人鬼等众之所发。此则除经家例语外。从始澈终。全为佛语。味犹水中乳素。酥中醍醐。精似矿提纯金。璞剖美玉。声出金口。句集真言。统体圣教。毫无夹杂。题曰佛说。标其异余经也。既如是矣。一句莫非圆音。一字亦属密藏。尝闻赞叹他经。曾曰持四句偈。胜施七宝。吾亦曰受持此经。乃至一句。功德广大。已逾恒沙。盖牟尼璎珞。散置地上。随意俯拾。皆是珠王也。他经正宗分。佛语开端者。亦标佛说。只是体例。岂若此经贯串一如耳。
法会众证分第一
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大众俱。
经家谓此段曰发起序。其意谓依于因缘。引起发端。他经多有启请说法之人。此经深微难晓。故无人启请。只记来会参加若干听众而已。然亦应当著眼。内中究为何等根器。以及何界众生。可以想像此会之郑重广大。非复寻常。如舍利弗之智慧。大目犍连之神通。摩诃迦叶为密得正法眼藏承佛衣钵之人。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均具辩才无碍。离婆多之禅定功深。阿难陀之博闻强记。摩诃劫宾那之才艺。放牛难陀之聪明。文殊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弥勒为当来下生之佛陀。乾陀诃提常精进之勇猛精进。此皆系德慧双尊。各有特长之大阿罗汉等觉菩萨。俱来与会。聆法受持。周利槃陀伽愚昧善忘。亦预其间。同获利益。是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妙用。已于无字句处隐然揭示矣。今人偶秉小慧。或具薄技。辄便起慢。轻视净宗。自问果比舍利弗诸阿罗汉。及文殊诸大菩萨如何。不识字者。又或自命大卑。不敢承当。究尚不至如周利槃陀伽之善忘。凡此皆是病态。自应圭臬诸尊。借作良药。再或身有障碍。不妨学罗侯罗之潜积密行。已得道通。尤须戒宾头卢颇罗堕之未能养晦。至憍梵波提之牛司。薄拘罗之长寿。当凛果报凿然不虚。鉴阿冕楼驮为法忘身。遂得天眼。且勿偶生小障。遽退初心。戒迦留陀夷怖妇堕胎。尚须顾念世法。检点行径。此次与会圣贤。其数甚多。特提出以上诸尊者。固为表扬净土法门之大。亦以纠正众生种种邪见。故示楷范。俾自得师。此外诸天大众。万类不齐。闻法以后。各能欢喜信受。其中虽有利根。而钝根亦何能少。吾辈纵非上智。似尚不到下愚。幸闻佛法。若还迟疑。不但辜负佛恩。相形之下。俯仰亦滋愧矣。
佛土依正分第二
佛告长老舍利弗。
净土法门。义理深微。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众人不解。遂不置信。心存不信。便不启请开演。世尊慈悯众生。不能出要。乃以彻底悲心。不问自说。既肯自说。必求契机之人。诸比丘中。惟舍利弗智慧第一。故直呼而说之。而舍利弗并无一语问答。似初闻之际。亦未能深信其事也。
从是西方。
空际苍茫。地体圆转。不分上下。安有东西。必曰西方。宁非执著。盖众生之成为凡夫者。只因迷于二执。惑于假相。以故头出头没。不能出离。果能照破假相。断除二执。则入圣域矣。一切经典。垂训后人。大体亦无不以遣相破执为归。此经何独不然。惟其开端一语。说有西方。指教学人。心存执著。尝为谈空者流。轻加讪笑。岂知此正其善巧处。实以凡夫妄念。沸腾起灭。犹如瀑流打毬。刹那不止。兹先指趋西方。是将乱心收拢起来。安住一处。乃诱掖入道密要。心果安住西方。不缘其余。散乱归一。是有所定。执著何害。夫乱心是病。佛法是药。说有说空。贵在机理双契。事本圆融。并无定式。若一味执空。殊不知亦是著相也。
今现在说法。
学者尝曰。生当无佛之世。又曰。去佛遥远。似不胜其悲慨。此实未之深思。阿弥陀佛。不属过去。不属将来。正是现在住世之佛。经不云乎。今现在说法。考华严及万佛名两经。皆曰。娑婆世界一劫。为极乐世界一昼一夜。世尊说此经时。距今虽云将近三千年代之久。若于极乐世界时间相对照。似尚不到彼土一分钟。又观无量寿佛经云。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辈念佛之人。时时涵在现世佛陀之光明藏中。而又叹曰。生当无佛之世。宁非衣藏宝珠。反不自知。尚沿街乞讨。逢人叫穷乎。今既知矣。而又徘徊歧路。舍现世之佛不速皈依。更于何世再逢佛耶。自是有家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此机错过。真成大错矣。
此分尚有二点。不容疏忽。即有世界名曰极乐。及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也。极乐者。享乐之极。而无丝毫违逆之谓。佛既仍须说法。使人修悟。方证补处。岂非尚不免苦。观此土修士。持戒、求法、闭关、参禅。难行能行。难断能断。忍辱精进等行。何一而不是苦。纵后证得菩提。现在分明艰困。亦犹患有毒疮。治用刀圭。虽能来日病愈。先受刀圭之痛。不能不说现下不苦也。果如是矣。乐何称之曰极。至全经除仅众鸟演三七道品一处外。余未见有弥陀一语。究说之法维何。皆成疑问。不知彼佛教化。大异寻常。与乐说法。原非二事。只去庄严六尘。任人追逐。即是说法。众生恣意享乐。即是修持。比到六尘享备。妙悟已成。纯乎出之自然。绝无半点勉强。非若此土修众。必大死一番。或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类。定须发几次大惛也。名之曰极乐。自非虚赞矣。
宝树莲池分第三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此二句为全经脉络。两大纲领。后文之无三恶道。寿命阿僧祇劫等。皆反衬此世之苦。劫、见、烦恼、众生、命等五浊。及杀、盗、淫、妄语、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等十恶。皆正说此世之苦。花鸟园林。七宝池阁。黄金为地。天乐鸣空。饮食沐浴。随意舒适。皆说极乐世间享受欲尘之乐。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上善俱会。飞行十方供佛。一生补处。皆说极乐出世速得速证之乐。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纯苦者。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等者。有苦少乐多者。皆无一苦不有之理。惟钝根众生。何为苦乐。往往木然而不自觉。囿于俗见。甘堕苦渊。少聪明者。或悟受皆是苦。尚昧苦之由来。无非强作达观。甚或玩世不恭。既无解脱之法。只有任运忍受而已。有人幸闻佛法。知苦所由。欲寻真源。超登彼岸。每以多劫习气。时起现行。触境生心。仍复染著。所谓看得破。忍不过。真能毅然裂尘网而出者。百千人中难见一二。两土世尊。洞知众机各异。专用一帖阿伽陀药。普愈一切沈苛。方法善巧。事理周圆。看之反甚平常。此真堪称不可思议。细观本经两大纲领。妙用已觉无穷。既可唤醒钝根使知苦乐。发起欣厌之心。驱其向道。复能教聪明人知其所苦。有法脱离。但办肯心。必能如愿。已经闻法难断尘缘之流。不使强断。却令舍小希大。便得转染成净。横超生死。古今大德咸云。横超生死。乃为特别法门。此尚是指果地一端而言。试看全经。处处诱掖学人。种种方便。即在因地入手之际。亦无不皆具特别义意也。
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八功德水。四边阶道。上有楼阁。微妙香洁。
此世界之地体。土块和合。杂以石沙。峻岭深壑。坎坷崎岖。居室则茅檐荆扉。竹篱泥堵。上者不过砖瓦木石。油漆雕绘。所谓珠阙瑶阶。亦无非形容贴金嵌玉之宫殿夸词。花木则低仅数寸。高不及寻。尚复凋落无常。枯萎时变。极乐地体。琉璃凝结。金幢撑持。阶铺四宝。栏围七珍。康庄平衡。犹如止水。所居则重楼复合。接地连空。众宝构成。珠网严饰。旛盖如云。璎珞似雨。亿万色光。映澈无际。树花亦七宝簇出。数千由旬。葱参成行。璀璨永茂。香色郁霭。光明交融。两地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粗色尘。换取极乐之妙色尘也。
此世界之昼夜时序。全赖日月运行。故气候有严寒酷暑。骤雨暴风。烟瘴阴霾。燥湿疫疠。至于河海。皆挟泥沙。质则臭涩碱苦。有时洋流冲袭。每生剧冷剧热变化。砭肌刺肤。俱成不适。时劫则饥馑荒旱。刀兵水火。冻馁交加。流离劳顿。极乐气候。因无日月星曜。其光全由佛身莲花宝树珠网所发。故微风和畅。新爽清凉。水具八种功德。充满宝池。温凉浅深。随意应现。澄清光滑。舒体养根。既无劫数。永为和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必营求。如愿以偿。无不百体轻安。心神怡悦。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苦触尘。换取极乐之乐触尘也。
此世界之香。虽有檀樟之木。桂梅之林。荷菊之花。兰芷之草。不过几处山泽所生。几家亭园所植。扬芬不出畦町。随风仅闻数里。为量无多。转眼成幻。他如荀令之衣。莫非烟火。郇厨之馔。纯是腥躁。若果究其实际。园囿田圃。遍撒尿粪骨灰。城乡闾阎。弥漫马桶粪窖。直是无量污秽。满布大地。一团臭气。上熏诸天而已。极乐则七重宝树。间以无数栴檀。八德金池。满矗四色函萏。原非栽种。不须灌浇。永劫繁荣。通国锦绣。况且饮食化成。人不便溺。曾无纤尘。安有浊气。本质清净。更加庄严。而池花行树。各吐异香。彼土如一颗明珠。众香似无边大海。将全土笼罩香中。犹一珠涵浸海内。无量众生。优游香海。呼吸沾濡。通体皆馥。沁脾爽神。畅襟悦意。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浊香尘。换取极乐之洁香尘也。问曰。栏楯、罗网、行树、珍宝。数必有七。亦有义乎。曰。表显西方为菩提道场。以三七道品。分七科故。表显国土清净。以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分别道净、行断知见净、涅槃净等。为七净华故。表显佛德庄严。以身具三二相、敷利一切众生、见及戒命俱正成就其身、智具四无碍、神通不可思议、断惑业苦三障、住大涅槃。为如来七种无上故。表显普摄群机。以人皆上善。则是七贤七圣同居斯土故。数必备七。犹之伊字三点。亦说法之义也。
天人供养分第四
常作天乐。
此世界之声音。类甚复杂。呵斥声、诟骂声、绮语声、斗争声、打杀声、决水放火声、山崩地裂声、枪声、炮声、哀鸣哭泣声、怨恨呻吟声。种种恶声。难以备举。虽有音乐。多不过百余种。亦是在万苦之中。求其一时之乐。尚须时缘允许。遣人而奏。更不能家家弦歌。人人悦耳。极乐无有众苦。则娑婆之恶声。自然不有。而百千种乐。发自天空。不遣人奏。并无歇时。考大本略云。四天王天。百千香花音乐。供养佛及菩萨。于是忉利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诸天。香花音乐。转相倍胜。观经云。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加以后文之鸟声树声。梵音呗韵。都成和雅音乐。遍空无尽。人人共闻。心旷神怡。皆大欢喜。两土合观。当生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恶声尘。换取极乐之梵声尘也。
饭食。
此世界之滋味。无论其五味八珍。山海异品。总是秾血皮囊。肮脏筋肉。秽质毒液。混合难分。即稻粱菜蔬果蓏之类。亦不免虫污蝇玷。纵令刷洗炮制。终难去其原来不洁。况须经过采办、碾磨、刀砧、釜灶、盘碗。一切麻烦。须臾之餐。费尽无数之力。转下咽喉。渐变臭秽。饱后扪腹诩然自得者。岂知装藏一袋尿粪。静心思之。实堪大呕。极乐之味。大不同此。大本略云。银钵金钵。随意现前。百味饮食。充满其中。食已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适。食毕化去。时至复现。既不烦劳。而又洁净。两土合观。当知欣厌。是教众生舍秽土之不净味尘。换取极乐之妙净味尘也。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生到极乐。便具神通。此举神足一端。可以推知其余。到此境界。乃真能恒沙佛土。任运而生。否则徒逞大言。自他两欺。无有是处。
前言娑婆极乐相距甚遥。但净功成就者。便是栖心极乐之人。在极乐者。能以少时。遍游十万亿土。是其化游。在娑婆者。刹那之间。可生极乐。是以神往。神与化则不受时间空间之限制。此处标出。特以反映前文。证明以此达彼。非难事也。尚有一说。无量法界。本皆妙明觉心。故古德云。众生心性本具尘刹。虽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此心。如帝网之一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但互具。亦乃互即。
禽树演法分第五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凡夫惟知饮食男女。上者百艺文章。再上则治国平天下。如是而已。殊不知饮食男女。假缘而有。时时迁流。终须失散。到头落得酸泪两行。苦肠寸断。不外秋风鬼哭胭脂井。春雨人耕翡翠楼。百艺文章。呕尽心血。争长较短。誉毁由人。纵能流传千古。直等黄金用尽教歌舞。留与他人乐少年。治国平天下。说来岂免攀龙附凤。攘利争名。便到伊周之业。亦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由于自己对于宇宙人生。无澈底认识。故亦不能永久出民水火。若问身后。无非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荒蒿共一邱。此皆世间有为之法。总属五欲六尘。依缘而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佛说阿弥陀经义蕴
186.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