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佛罗伦萨》 内容提要
《佛罗伦萨》 作者简介
《佛罗伦萨》 作品相关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
《佛罗伦萨》 第1部分(2)
《佛罗伦萨》 第1部分(3)
《佛罗伦萨》 第1部分(4)
《佛罗伦萨》 第1部分(5)
《佛罗伦萨》 第1部分(6)
《佛罗伦萨》 第1部分(7)
《佛罗伦萨》 第1部分(8)
《佛罗伦萨》 第1部分(9)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0)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1)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2)
《佛罗伦萨》 第2部分(1)
《佛罗伦萨》 第2部分(2)
《佛罗伦萨》 第2部分(3)
《佛罗伦萨》 第2部分(4)
《佛罗伦萨》 第2部分(5)
《佛罗伦萨》 第2部分(6)
《佛罗伦萨》 第2部分(7)
《佛罗伦萨》 第2部分(8)
《佛罗伦萨》 第2部分(9)
《佛罗伦萨》 参考资料(1)
《佛罗伦萨》 参考资料(2)
《佛罗伦萨》 参考资料(3)
《佛罗伦萨》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自杀者最钟爱的地方,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最钟情的一座城市……
佛罗伦萨始终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城市之一,是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精致之城”。它是艺术之都,是流亡者的天堂,是世界上自杀者钟爱的地方……
为什么佛罗伦萨吸引了如此众多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为什么男人女人一来到这里,就会不自觉地卷入艳遇?是什么令这个城市如此迷人,以至于如此众多的艺术家和作家选择这里?在时光里穿梭,探索这个城市或真实或虚幻的特质,一位长期居住在意大利的美国作家戴维·李维特,用生动、详实的笔触记录了他在“百合之都”的移民者生活,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美妙和魔力,勾勒出一个他心目中的佛罗伦萨:小巷,教堂,桥梁……
《佛罗伦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戴维·李维特(DavidLeavitt),美国作家,居住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并在佛罗里达大学任教。写过关于意大利的两本著作《意大利乐事》和《近海岸沼泽地里》,其他作品还有《马丁·鲍曼》、《确定的事情》以及《大理石被子》等。曾获“纽约公共图书馆文学名人”的称号,并享受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城市主题的写作。
《佛罗伦萨》 作品相关
作品相关
我要对佛罗伦萨英国协会图书馆的马克·罗伯兹在我从事研究与写作这本书期间给与的各种帮助表示感谢;并对下列人士表示感谢:这套精彩丛书的策划者莉斯·考尔德;布鲁姆伯利出版社的考林·迪克曼和爱德华·福克纳;怀利机构的金·阿乌、罗斯·盖特以及安德鲁·怀利;尤其要感谢埃德蒙·怀特,他给与的鼓励与支持对于我这些年来的重要意义超过了他的想象。
献辞
将这本书题献给马克·米切尔是最合适不过的,他是文章中“我们”的另一半。1993年,正是马克首次把我们俩带到了佛罗伦萨;他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以至于连续数周之后,我还对这个城市的地理情况没有任何概念,因为跟着他更容易了解这个城市。他把我带到美第奇·里卡尔第宫欣赏贝诺佐·戈佐利的壁画,带我去参观了福斯特居住过的房子。他介绍我认识了那个来自科林扎的喜欢穿巴洛克式礼拜法衣的前神学院学生,他还鼓动我尝试吃牛肚。后来,在我写作期间,他推荐我查阅了各种各样我顾及不到的书籍,并耐心地阅读我的稿子。他非凡的编辑能力使我受益匪浅。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我的这本小册子就没有机会问世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
佛罗伦萨一直是自杀者钟爱的地方。1993年夏天,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时,就有一位姑娘从佛罗伦萨大教堂旁的钟楼顶上跃身而下。当我们经过出事地点时,现场能看到的就剩下一只悬在脚手架上的网球鞋。当地报纸报道说,自杀的姑娘是一位外国游客。这种事情不足为奇。几个月前,我们认识的一个不太熟的熟人,一个事业和家庭都陷入低谷的演员,从洛杉矶飞到佛罗伦萨,住进包特·罗撒酒店后立刻服下了一整瓶抗抑郁症的药。不过他只是大病了一场,在圣玛利亚·诺瓦医院接受了几天治疗。随后他返回了加利福尼亚,继续潦倒地生活。据说《剧院》的作者,美国小说家约翰·霍恩·伯恩斯也曾于1953年在埃克赛尔索酒店的酒吧里酗酒致死。(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伯恩斯的仰慕者之一。海明威曾经对罗伯特·曼宁说起过伯恩斯:这个人写过一本好书,又写了一本关于预备学校的烂书,后来自杀了。)佛罗伦萨的旧式酒店房间可能是吸引自杀者的原因之一。那些房间里装饰着高高的天花板,上面有覆满灰尘的出气孔,而黄铜门铃上悬挂的房门钥匙厚重得能带着你坠入阿尔诺河河底。
我这么说有点夸张了——这个热爱华丽排场、喜欢赛艇的城市容易让人有点言过其实。我们认识一位佛罗伦萨的朋友,他毕业于神学校(不是佛罗伦萨的神学校,他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科林扎)。每年他都会穿着一套18世纪风格的织锦礼拜法衣。这身行头是从一个掌管着教堂密室钥匙的教堂风琴演奏手那里“借来”的。他穿着这身法衣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仿佛是一个宗教游行队伍的领队人一样,既表现出黎塞留大主教的庄严派头,又具有死神般的严酷。死亡在佛罗伦萨与其他地方相比,好像少了一些恐惧的成分,而多了一点魅力的色彩。这也许要归因于此地大量的苦行基督徒,归因于许多人身上保留的中世纪式的苦痛和赤裸着的伤痕。在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或者叫佛罗伦萨大教堂,人们更喜欢这样称呼它)新修复的炮塔上,瓦萨里①的天堂幻影之下即是一个挤满了饱经痛苦却不知悔改的灵魂的地狱。连环杀手案件,即“佛罗伦萨魔头”案件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位曾经在1968年至1985年期间谋杀了16个人的“魔头”受雇于撒旦团体。该团体的成员包括佛罗伦萨的一些权贵,还包括意大利中央情报局的政府官员。难怪电影里的杀人魔头汉尼拔·莱克特都要移居至此了。
许多作家在描写佛罗伦萨时都会提及它的这一怪异的病态特点,但他们的描述都比不过沃尔特·佩特②。佩特把15世纪佛罗伦萨人所具有的“迷恋死亡的特点”归因于“佛罗伦萨人认为这种行为代表着高贵和品位……佛罗伦萨人经常能够亲眼目睹发生在街头巷尾的以各种方式解脱生命的行为!”在最著名的以佛罗伦萨为故事背景的小说——E.M.福斯特③所著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其开头部分的设计也不是偶然的。谋杀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西尼奥列广场,现场目击者——英国人露西·霍尼彻奇吓得当场昏倒。露西刚刚从阿里纳里购得的照片染上了血迹。后来救过她的乔治·埃默森把那些照片扔到了阿尔诺河里。这个事件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且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因为一些特别的事情发生了,”乔治说,“我一定要清醒地面对它,但它并不确切地就是指一个男人死掉了这件事情。”
不,不确切。那么,这个“它”指的是什么?具体指什么?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面世几乎一百年之后,旅游者仍然纷至沓来寻求这个“它”:不仅有像玛丽·麦卡锡所谴责的“北方野蛮的游牧部落”,他们像被炸开了窝的白蚁一样,逃命般地乘着公共汽车来到了这里;还有像露西·霍尼彻奇一样冷静、谨慎、博学和真诚的游人,他们殷切地希望走进“真实的佛罗伦萨”,因此也来到这里,想揭开这个让人难以捉摸的面纱,探究到底是什么让游人找不到所谓的“真实”经历——如果说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概念不真实。这一类游人从来不光顾提供英文菜单的饭店,即使这样的饭店通常更好一些。他们决意绕开那些为游人设计的酒店,即使花费高,他们也喜欢待在那些环境迷人、提供一夜住宿和早餐的家庭客栈中。他们也不会随身携带供旅游者用的常用语手册。他们在佛罗伦萨寻找的东西正是佩特和年轻的福斯特想要从佛罗伦萨寻找的东西。就是说,他们想要找到这个城市总是享有如此声誉的答案——尽管事实上,太大的声誉会使得佛罗伦萨成为一个相反的形象。
《佛罗伦萨》 第1部分(2)
对现代的游人来说,佛罗伦萨似乎有时候显得随意,有时候又显得庸俗,一些地方不受人欢迎,另一些地方又能挑逗起游人的兴趣。如果在温暖的春天早晨,漫步在西尼奥列广场,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具有艺术和历史意味的迪斯尼乐园,你能欣赏到乌菲齐美术馆蜿蜒的轮廓;而在这个迪斯尼乐园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复制品)扮演的正是米老鼠的角色。然而,当露西试图与小说家埃莉诺·拉维希一起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时,很可能除了表面的石头,你看不到别的什么了。这里的许多街道都非常窄,窄到当你开着一个普通大小的汽车穿过它们时,必须要小心翼翼,不得不因为担心碰着墙,战战兢兢得像一只受了惊吓的猫。这里的门都很大,大到不得不套着小些的、符合人体形的小门。甚至还有一些木门都被雕刻成了石头状。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开着的。一只拴着项圈的髯狗从门后面出来,它的主人伯爵夫人牵着它,手里摆弄着钥匙。在这一瞬间,你能够一睹门后院子里的风景。院子里有喷泉,你还能闻到柠檬树、木兰树、英国山茱萸和攀缘在古老的铁护栏上的紫藤的气味。这时门被重重地关上,只剩下你独自待在那里,眼前能看到麦卡锡所说的那些“浮雕装饰的外表”。
来佛罗伦萨的许多游人都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没人邀请他们参加他们隐约瞥见过的,或者曾经猜想过的聚会——这种排斥感并非来自佛罗伦萨当地人的“真正生活世界”,而是来自于那些从自己的祖国侨居至此的人所形成的专门圈子。因此伊格牧师为了诱惑露西·霍尼彻奇,就表示愿意介绍露西进入这样的侨民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从来不会依靠旅行指南四处行走,他们学会享受午饭之后的午休,他们还会开着车旅游,那些住膳宿公寓的游客对此绝对是闻所未闻。圈子里的人所参观的画廊是有影响的私人性质的,不对那些住膳宿公寓的游人开放,那些游人也从来没见过。”伊格牧师向露西吐露了心迹:“我们这些侨民有时候其实是很为你们这样的游人感到惋惜的——你们就像一个包裹,被一站接一站地,从威尼斯运到佛罗伦萨,再从佛罗伦萨运到罗马。你们如羊群一样聚集在提供膳宿的小旅馆和酒店里,完全依赖旅行指南,对指南之外的东西一无所知,只想着赶紧把这个景点看‘完’或者看‘过’,好去其他地方。”
本地的居民说话时都带着优越感,这里的居民也是如此。但是别忘了,他或者她对这里来说,也曾经只是一个游客;他或者她也有过第一次到佛罗伦萨的经历,也茫然过,不知所措过,也依赖过旅行指南——除非他或者她能像约翰·辛格·萨金特①、哈罗德·阿克顿②、南丁格尔一样,恰巧就出生于此地,他或者她最初的一个人的经历最后变成了他们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要误以为佛罗伦萨是一个乐意接纳外地人的城市,它以排斥的心态对新来者冷眼相待。仔细观察一下大教堂的正面,你会发现,右门右侧上的一个天使做出的是攻击性的姿势,它右臂弯曲,手攥成一个拳头,左手放在二头肌上,意思是说:帕尔玛!③
去往佛罗伦萨的路程也并不顺利。佛罗伦萨机场附近的风总是太大,以至于飞机经常要改道到比萨降落,乘客们再乘公共汽车去佛罗伦萨城。乘火车可以到达圣玛利亚·诺维拉火车站,下了火车的乘客顿时陷入混乱的人群中,人群中可见长期通勤票旅客、出租车司机、为旅馆拉生意的招揽员、导游、流浪汉、乞丐,还有拎着大小手提箱的茫然的游人。等候出租车的队伍一般都很长;如果步行到达市区,沿途要经过一个地下通道,两边是出售打折CD的商店,路上能看到一些抱着狗的吸毒者。
《佛罗伦萨》 第1部分(3)
佛罗伦萨酒店的住宿价格一般比较高,而且基本上都需要提前预订。如果哪位游客来这里之前没有预订住处,那么他势必会四处碰壁,甚至还会陷入困境。每家酒店——他们首先会对你竟然没有提前预订感到惊讶——都会推荐你去另一家试试看,最后这位游客不得不住进那些在车站里招揽生意的小旅馆或者膳宿公寓。这些旅馆在车站附近,而且好像总有空房间:房间潮湿却要价过高,而且往往是临街的。佛罗伦萨没有几家很好的餐馆,即使有几个不错的,它们还自己给自己设置不必要的障碍。Cibreo是佛罗伦萨最著名的餐馆之一。它分成两个营业区,一个是消费昂贵的餐厅,另一个是饮食铺。饮食铺的消费低廉,与餐厅里供应同样的食物,但价格只有餐厅的一半。但是,饮食铺的就餐环境很不好,椅子坐起来很不舒服,餐桌很小。在这里吃饭不仅要忍受身边陌生人的拥挤,你甚至能听到他们近在咫尺的喘气声,还得忍受烟雾缭绕。饮食铺里供应的食物具有——甚至可以说实际上就是——托斯卡纳式的特色。这里没有意大利面,第一道菜反而是豆汤,这让人想起生活在意大利其他地区的托斯卡纳人其实就是食豆子的人。第二道菜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叫“collodipollo”,就是带馅的鸡脖子。餐馆中间摆满了各种食品摊子,从中你也能找到夹着牛肚或者夹着“lampredotto”的三明治,意大利文“lampredotto”其实就是牛肚的意思,只不过是指牛的另一个胃。面包倒是新鲜的。意大利的烹调擅长用内脏做食物,从字面上理解也是如此。
我还是得继续说一说佛罗伦萨这个地方的种种不好,当然,在稍后的下文中,我将会介绍它种种的好。佛罗伦萨的天气时常很糟,原因是它地处盆地,北靠缪格罗,南临勤地山脉。夏天,这里的天气闷热,意大利语叫“afoso”。有几家电影院里装有空调,但是由于有钱的佛罗伦萨人此时都去维亚雷焦、沃斯莉亚和福特·戴·玛尔米度假了,影剧院也就暂停了营业。这里的冬天也好不到哪儿去,风太大,很容易让人患上一种不知名的奇怪的流感。但是几年来,佛罗伦萨因为其气候有益于健康,而被认为是病人疗养的好地方。结果就有很多肺结核病人移居至此疗养身体;但是其中也不乏因为适应不了八月份和一月份的恶劣天气而病情加重,甚至恶化致死的人。
查尔斯·肯尼思·斯科特·蒙克利夫就有着这样的遭遇,人们现在说起斯科特·蒙克利夫,大都只把他当做是普鲁斯特作品的翻译者,其实他还翻译过《罗兰之歌》和司汤达的作品。和许多20世纪早期移民至佛罗伦萨的人一样,斯科特·蒙克利夫在自己的祖国英国一直难以融入当地上流社会。他十八岁的时候发表过《晚祷与摩维之歌》——保罗·福赛尔评价这部作品时,认为它是“一部关于放荡少年的淫秽故事”——他的这部作品发表在《新原野》的纪念专刊里。《新原野》是斯科特·蒙克利夫在温彻斯特中学里主编的文学类杂志,他也因此被迫退学。后来在西线当步兵期间,他受了伤,从那以后他成了瘸子。在伦敦时,他加入了乌拉尼亚诗人社(因为喜欢男孩而聚在一起)的圈子,与威尔弗雷德·欧文①交往,同时他给克里斯托弗·米勒德做过一阵子情人,给罗伯特·罗斯当过秘书,第一个为奥斯卡·王尔德做书目编录的人也是他。
20世纪20年代,斯科特·蒙克利夫移居至佛罗伦萨。G.皮诺·奥廖利在《书商奇遇记》里这样描述斯科特·蒙克利夫:“我不能说他是一个可爱的人;相反,没有人比他更具攻击性了。他总是因为任何一个理由和他的所有朋友争吵。不过这样的争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他又是一个离不开朋友的人;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特点,他才没有永远失去这些朋友。”
奥廖利认为斯科特·蒙克利夫的坏脾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脚伤引起的——斯科特·蒙克利夫并没有因为脚伤而放弃散步甚至徒步旅行。奥廖利回忆说:“我们有时候在维亚雷焦的松树林子里散步,这时候我就有机会见识到他的工作方式了。”
他左手拿着正在翻译的法语书,读几行后就停下来跟我说话。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靠在一颗松树上,把他刚才读过的翻译成英语。他如此继续下去,阅读,跟我交谈,再接着翻译。当我告诉他我已经看过了普鲁斯特,并且很不喜欢其中的人物斯万和无聊的艾伯丁时,他表现得非常生气。
《佛罗伦萨》 第1部分(4)
斯科特·蒙克利夫后来按照移居到佛罗伦萨的英国人的传统,皈依了天主教;他皈依天主教的热情让奥廖利感到不可思议。据奥廖利回忆,一次在比萨的大教堂,他不愿意陪同斯科特·蒙克利夫与众多的基督徒待在寒风里,于是他对斯科特·蒙克利夫说,“我可不想害上肺炎”,就离开了。奥廖利回忆道:“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意跟我说话了。后来有一次在佛罗伦萨遇见他,他一开口就骂我是异教徒,说我以后会下地狱。”
奥廖利对斯科特·蒙克利夫这句咒语的反驳可以看出许多意大利天主教徒所具有的“以牙还牙”的态度:
一个翻译了犹太人写的关于罪恶之地和蛾摩拉城的书的家伙才应该下地狱,而如果他不为自己的行为忏悔的话,他将来会下地狱的。至于我,我才不可能去那里,因为我们一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自从天主教存在之时起,我们就一直是天主教徒。还因为我的家族中涌现出许多虔诚的牧师,更不用说我爸爸的舅爷是奥廖利大主教了。至于你所说的诅咒别人下地狱的话,还是等时机成熟时,等到你们家也出现了一个大主教时,再夸下海口,说让谁谁下地狱吧。
奥廖利的机智
Content
《佛罗伦萨》 内容提要
《佛罗伦萨》 作者简介
《佛罗伦萨》 作品相关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
《佛罗伦萨》 第1部分(2)
《佛罗伦萨》 第1部分(3)
《佛罗伦萨》 第1部分(4)
《佛罗伦萨》 第1部分(5)
《佛罗伦萨》 第1部分(6)
《佛罗伦萨》 第1部分(7)
《佛罗伦萨》 第1部分(8)
《佛罗伦萨》 第1部分(9)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0)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1)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2)
《佛罗伦萨》 第2部分(1)
《佛罗伦萨》 第2部分(2)
《佛罗伦萨》 第2部分(3)
《佛罗伦萨》 第2部分(4)
《佛罗伦萨》 第2部分(5)
《佛罗伦萨》 第2部分(6)
《佛罗伦萨》 第2部分(7)
《佛罗伦萨》 第2部分(8)
《佛罗伦萨》 第2部分(9)
《佛罗伦萨》 参考资料(1)
《佛罗伦萨》 参考资料(2)
《佛罗伦萨》 参考资料(3)
《佛罗伦萨》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自杀者最钟爱的地方,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最钟情的一座城市……
佛罗伦萨始终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城市之一,是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精致之城”。它是艺术之都,是流亡者的天堂,是世界上自杀者钟爱的地方……
为什么佛罗伦萨吸引了如此众多的英国人和美国人?为什么男人女人一来到这里,就会不自觉地卷入艳遇?是什么令这个城市如此迷人,以至于如此众多的艺术家和作家选择这里?在时光里穿梭,探索这个城市或真实或虚幻的特质,一位长期居住在意大利的美国作家戴维·李维特,用生动、详实的笔触记录了他在“百合之都”的移民者生活,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美妙和魔力,勾勒出一个他心目中的佛罗伦萨:小巷,教堂,桥梁……
《佛罗伦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戴维·李维特(DavidLeavitt),美国作家,居住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并在佛罗里达大学任教。写过关于意大利的两本著作《意大利乐事》和《近海岸沼泽地里》,其他作品还有《马丁·鲍曼》、《确定的事情》以及《大理石被子》等。曾获“纽约公共图书馆文学名人”的称号,并享受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国家艺术捐赠基金会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城市主题的写作。
《佛罗伦萨》 作品相关
作品相关
我要对佛罗伦萨英国协会图书馆的马克·罗伯兹在我从事研究与写作这本书期间给与的各种帮助表示感谢;并对下列人士表示感谢:这套精彩丛书的策划者莉斯·考尔德;布鲁姆伯利出版社的考林·迪克曼和爱德华·福克纳;怀利机构的金·阿乌、罗斯·盖特以及安德鲁·怀利;尤其要感谢埃德蒙·怀特,他给与的鼓励与支持对于我这些年来的重要意义超过了他的想象。
献辞
将这本书题献给马克·米切尔是最合适不过的,他是文章中“我们”的另一半。1993年,正是马克首次把我们俩带到了佛罗伦萨;他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以至于连续数周之后,我还对这个城市的地理情况没有任何概念,因为跟着他更容易了解这个城市。他把我带到美第奇·里卡尔第宫欣赏贝诺佐·戈佐利的壁画,带我去参观了福斯特居住过的房子。他介绍我认识了那个来自科林扎的喜欢穿巴洛克式礼拜法衣的前神学院学生,他还鼓动我尝试吃牛肚。后来,在我写作期间,他推荐我查阅了各种各样我顾及不到的书籍,并耐心地阅读我的稿子。他非凡的编辑能力使我受益匪浅。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我的这本小册子就没有机会问世
《佛罗伦萨》 第1部分(1)
佛罗伦萨一直是自杀者钟爱的地方。1993年夏天,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时,就有一位姑娘从佛罗伦萨大教堂旁的钟楼顶上跃身而下。当我们经过出事地点时,现场能看到的就剩下一只悬在脚手架上的网球鞋。当地报纸报道说,自杀的姑娘是一位外国游客。这种事情不足为奇。几个月前,我们认识的一个不太熟的熟人,一个事业和家庭都陷入低谷的演员,从洛杉矶飞到佛罗伦萨,住进包特·罗撒酒店后立刻服下了一整瓶抗抑郁症的药。不过他只是大病了一场,在圣玛利亚·诺瓦医院接受了几天治疗。随后他返回了加利福尼亚,继续潦倒地生活。据说《剧院》的作者,美国小说家约翰·霍恩·伯恩斯也曾于1953年在埃克赛尔索酒店的酒吧里酗酒致死。(欧内斯特·海明威是伯恩斯的仰慕者之一。海明威曾经对罗伯特·曼宁说起过伯恩斯:这个人写过一本好书,又写了一本关于预备学校的烂书,后来自杀了。)佛罗伦萨的旧式酒店房间可能是吸引自杀者的原因之一。那些房间里装饰着高高的天花板,上面有覆满灰尘的出气孔,而黄铜门铃上悬挂的房门钥匙厚重得能带着你坠入阿尔诺河河底。
我这么说有点夸张了——这个热爱华丽排场、喜欢赛艇的城市容易让人有点言过其实。我们认识一位佛罗伦萨的朋友,他毕业于神学校(不是佛罗伦萨的神学校,他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科林扎)。每年他都会穿着一套18世纪风格的织锦礼拜法衣。这身行头是从一个掌管着教堂密室钥匙的教堂风琴演奏手那里“借来”的。他穿着这身法衣大摇大摆地走在街上,仿佛是一个宗教游行队伍的领队人一样,既表现出黎塞留大主教的庄严派头,又具有死神般的严酷。死亡在佛罗伦萨与其他地方相比,好像少了一些恐惧的成分,而多了一点魅力的色彩。这也许要归因于此地大量的苦行基督徒,归因于许多人身上保留的中世纪式的苦痛和赤裸着的伤痕。在圣玛利亚·德尔·弗洛雷大教堂(或者叫佛罗伦萨大教堂,人们更喜欢这样称呼它)新修复的炮塔上,瓦萨里①的天堂幻影之下即是一个挤满了饱经痛苦却不知悔改的灵魂的地狱。连环杀手案件,即“佛罗伦萨魔头”案件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位曾经在1968年至1985年期间谋杀了16个人的“魔头”受雇于撒旦团体。该团体的成员包括佛罗伦萨的一些权贵,还包括意大利中央情报局的政府官员。难怪电影里的杀人魔头汉尼拔·莱克特都要移居至此了。
许多作家在描写佛罗伦萨时都会提及它的这一怪异的病态特点,但他们的描述都比不过沃尔特·佩特②。佩特把15世纪佛罗伦萨人所具有的“迷恋死亡的特点”归因于“佛罗伦萨人认为这种行为代表着高贵和品位……佛罗伦萨人经常能够亲眼目睹发生在街头巷尾的以各种方式解脱生命的行为!”在最著名的以佛罗伦萨为故事背景的小说——E.M.福斯特③所著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其开头部分的设计也不是偶然的。谋杀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西尼奥列广场,现场目击者——英国人露西·霍尼彻奇吓得当场昏倒。露西刚刚从阿里纳里购得的照片染上了血迹。后来救过她的乔治·埃默森把那些照片扔到了阿尔诺河里。这个事件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且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因为一些特别的事情发生了,”乔治说,“我一定要清醒地面对它,但它并不确切地就是指一个男人死掉了这件事情。”
不,不确切。那么,这个“它”指的是什么?具体指什么?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面世几乎一百年之后,旅游者仍然纷至沓来寻求这个“它”:不仅有像玛丽·麦卡锡所谴责的“北方野蛮的游牧部落”,他们像被炸开了窝的白蚁一样,逃命般地乘着公共汽车来到了这里;还有像露西·霍尼彻奇一样冷静、谨慎、博学和真诚的游人,他们殷切地希望走进“真实的佛罗伦萨”,因此也来到这里,想揭开这个让人难以捉摸的面纱,探究到底是什么让游人找不到所谓的“真实”经历——如果说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个概念,那是因为这个概念不真实。这一类游人从来不光顾提供英文菜单的饭店,即使这样的饭店通常更好一些。他们决意绕开那些为游人设计的酒店,即使花费高,他们也喜欢待在那些环境迷人、提供一夜住宿和早餐的家庭客栈中。他们也不会随身携带供旅游者用的常用语手册。他们在佛罗伦萨寻找的东西正是佩特和年轻的福斯特想要从佛罗伦萨寻找的东西。就是说,他们想要找到这个城市总是享有如此声誉的答案——尽管事实上,太大的声誉会使得佛罗伦萨成为一个相反的形象。
《佛罗伦萨》 第1部分(2)
对现代的游人来说,佛罗伦萨似乎有时候显得随意,有时候又显得庸俗,一些地方不受人欢迎,另一些地方又能挑逗起游人的兴趣。如果在温暖的春天早晨,漫步在西尼奥列广场,就仿佛置身于一个具有艺术和历史意味的迪斯尼乐园,你能欣赏到乌菲齐美术馆蜿蜒的轮廓;而在这个迪斯尼乐园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复制品)扮演的正是米老鼠的角色。然而,当露西试图与小说家埃莉诺·拉维希一起去“人迹罕至的地方”时,很可能除了表面的石头,你看不到别的什么了。这里的许多街道都非常窄,窄到当你开着一个普通大小的汽车穿过它们时,必须要小心翼翼,不得不因为担心碰着墙,战战兢兢得像一只受了惊吓的猫。这里的门都很大,大到不得不套着小些的、符合人体形的小门。甚至还有一些木门都被雕刻成了石头状。所有的门都是锁着的——不过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开着的。一只拴着项圈的髯狗从门后面出来,它的主人伯爵夫人牵着它,手里摆弄着钥匙。在这一瞬间,你能够一睹门后院子里的风景。院子里有喷泉,你还能闻到柠檬树、木兰树、英国山茱萸和攀缘在古老的铁护栏上的紫藤的气味。这时门被重重地关上,只剩下你独自待在那里,眼前能看到麦卡锡所说的那些“浮雕装饰的外表”。
来佛罗伦萨的许多游人都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没人邀请他们参加他们隐约瞥见过的,或者曾经猜想过的聚会——这种排斥感并非来自佛罗伦萨当地人的“真正生活世界”,而是来自于那些从自己的祖国侨居至此的人所形成的专门圈子。因此伊格牧师为了诱惑露西·霍尼彻奇,就表示愿意介绍露西进入这样的侨民圈子:“这个圈子里的人从来不会依靠旅行指南四处行走,他们学会享受午饭之后的午休,他们还会开着车旅游,那些住膳宿公寓的游客对此绝对是闻所未闻。圈子里的人所参观的画廊是有影响的私人性质的,不对那些住膳宿公寓的游人开放,那些游人也从来没见过。”伊格牧师向露西吐露了心迹:“我们这些侨民有时候其实是很为你们这样的游人感到惋惜的——你们就像一个包裹,被一站接一站地,从威尼斯运到佛罗伦萨,再从佛罗伦萨运到罗马。你们如羊群一样聚集在提供膳宿的小旅馆和酒店里,完全依赖旅行指南,对指南之外的东西一无所知,只想着赶紧把这个景点看‘完’或者看‘过’,好去其他地方。”
本地的居民说话时都带着优越感,这里的居民也是如此。但是别忘了,他或者她对这里来说,也曾经只是一个游客;他或者她也有过第一次到佛罗伦萨的经历,也茫然过,不知所措过,也依赖过旅行指南——除非他或者她能像约翰·辛格·萨金特①、哈罗德·阿克顿②、南丁格尔一样,恰巧就出生于此地,他或者她最初的一个人的经历最后变成了他们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要误以为佛罗伦萨是一个乐意接纳外地人的城市,它以排斥的心态对新来者冷眼相待。仔细观察一下大教堂的正面,你会发现,右门右侧上的一个天使做出的是攻击性的姿势,它右臂弯曲,手攥成一个拳头,左手放在二头肌上,意思是说:帕尔玛!③
去往佛罗伦萨的路程也并不顺利。佛罗伦萨机场附近的风总是太大,以至于飞机经常要改道到比萨降落,乘客们再乘公共汽车去佛罗伦萨城。乘火车可以到达圣玛利亚·诺维拉火车站,下了火车的乘客顿时陷入混乱的人群中,人群中可见长期通勤票旅客、出租车司机、为旅馆拉生意的招揽员、导游、流浪汉、乞丐,还有拎着大小手提箱的茫然的游人。等候出租车的队伍一般都很长;如果步行到达市区,沿途要经过一个地下通道,两边是出售打折CD的商店,路上能看到一些抱着狗的吸毒者。
《佛罗伦萨》 第1部分(3)
佛罗伦萨酒店的住宿价格一般比较高,而且基本上都需要提前预订。如果哪位游客来这里之前没有预订住处,那么他势必会四处碰壁,甚至还会陷入困境。每家酒店——他们首先会对你竟然没有提前预订感到惊讶——都会推荐你去另一家试试看,最后这位游客不得不住进那些在车站里招揽生意的小旅馆或者膳宿公寓。这些旅馆在车站附近,而且好像总有空房间:房间潮湿却要价过高,而且往往是临街的。佛罗伦萨没有几家很好的餐馆,即使有几个不错的,它们还自己给自己设置不必要的障碍。Cibreo是佛罗伦萨最著名的餐馆之一。它分成两个营业区,一个是消费昂贵的餐厅,另一个是饮食铺。饮食铺的消费低廉,与餐厅里供应同样的食物,但价格只有餐厅的一半。但是,饮食铺的就餐环境很不好,椅子坐起来很不舒服,餐桌很小。在这里吃饭不仅要忍受身边陌生人的拥挤,你甚至能听到他们近在咫尺的喘气声,还得忍受烟雾缭绕。饮食铺里供应的食物具有——甚至可以说实际上就是——托斯卡纳式的特色。这里没有意大利面,第一道菜反而是豆汤,这让人想起生活在意大利其他地区的托斯卡纳人其实就是食豆子的人。第二道菜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叫“collodipollo”,就是带馅的鸡脖子。餐馆中间摆满了各种食品摊子,从中你也能找到夹着牛肚或者夹着“lampredotto”的三明治,意大利文“lampredotto”其实就是牛肚的意思,只不过是指牛的另一个胃。面包倒是新鲜的。意大利的烹调擅长用内脏做食物,从字面上理解也是如此。
我还是得继续说一说佛罗伦萨这个地方的种种不好,当然,在稍后的下文中,我将会介绍它种种的好。佛罗伦萨的天气时常很糟,原因是它地处盆地,北靠缪格罗,南临勤地山脉。夏天,这里的天气闷热,意大利语叫“afoso”。有几家电影院里装有空调,但是由于有钱的佛罗伦萨人此时都去维亚雷焦、沃斯莉亚和福特·戴·玛尔米度假了,影剧院也就暂停了营业。这里的冬天也好不到哪儿去,风太大,很容易让人患上一种不知名的奇怪的流感。但是几年来,佛罗伦萨因为其气候有益于健康,而被认为是病人疗养的好地方。结果就有很多肺结核病人移居至此疗养身体;但是其中也不乏因为适应不了八月份和一月份的恶劣天气而病情加重,甚至恶化致死的人。
查尔斯·肯尼思·斯科特·蒙克利夫就有着这样的遭遇,人们现在说起斯科特·蒙克利夫,大都只把他当做是普鲁斯特作品的翻译者,其实他还翻译过《罗兰之歌》和司汤达的作品。和许多20世纪早期移民至佛罗伦萨的人一样,斯科特·蒙克利夫在自己的祖国英国一直难以融入当地上流社会。他十八岁的时候发表过《晚祷与摩维之歌》——保罗·福赛尔评价这部作品时,认为它是“一部关于放荡少年的淫秽故事”——他的这部作品发表在《新原野》的纪念专刊里。《新原野》是斯科特·蒙克利夫在温彻斯特中学里主编的文学类杂志,他也因此被迫退学。后来在西线当步兵期间,他受了伤,从那以后他成了瘸子。在伦敦时,他加入了乌拉尼亚诗人社(因为喜欢男孩而聚在一起)的圈子,与威尔弗雷德·欧文①交往,同时他给克里斯托弗·米勒德做过一阵子情人,给罗伯特·罗斯当过秘书,第一个为奥斯卡·王尔德做书目编录的人也是他。
20世纪20年代,斯科特·蒙克利夫移居至佛罗伦萨。G.皮诺·奥廖利在《书商奇遇记》里这样描述斯科特·蒙克利夫:“我不能说他是一个可爱的人;相反,没有人比他更具攻击性了。他总是因为任何一个理由和他的所有朋友争吵。不过这样的争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他又是一个离不开朋友的人;但是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特点,他才没有永远失去这些朋友。”
奥廖利认为斯科特·蒙克利夫的坏脾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的脚伤引起的——斯科特·蒙克利夫并没有因为脚伤而放弃散步甚至徒步旅行。奥廖利回忆说:“我们有时候在维亚雷焦的松树林子里散步,这时候我就有机会见识到他的工作方式了。”
他左手拿着正在翻译的法语书,读几行后就停下来跟我说话。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靠在一颗松树上,把他刚才读过的翻译成英语。他如此继续下去,阅读,跟我交谈,再接着翻译。当我告诉他我已经看过了普鲁斯特,并且很不喜欢其中的人物斯万和无聊的艾伯丁时,他表现得非常生气。
《佛罗伦萨》 第1部分(4)
斯科特·蒙克利夫后来按照移居到佛罗伦萨的英国人的传统,皈依了天主教;他皈依天主教的热情让奥廖利感到不可思议。据奥廖利回忆,一次在比萨的大教堂,他不愿意陪同斯科特·蒙克利夫与众多的基督徒待在寒风里,于是他对斯科特·蒙克利夫说,“我可不想害上肺炎”,就离开了。奥廖利回忆道:“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意跟我说话了。后来有一次在佛罗伦萨遇见他,他一开口就骂我是异教徒,说我以后会下地狱。”
奥廖利对斯科特·蒙克利夫这句咒语的反驳可以看出许多意大利天主教徒所具有的“以牙还牙”的态度:
一个翻译了犹太人写的关于罪恶之地和蛾摩拉城的书的家伙才应该下地狱,而如果他不为自己的行为忏悔的话,他将来会下地狱的。至于我,我才不可能去那里,因为我们一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自从天主教存在之时起,我们就一直是天主教徒。还因为我的家族中涌现出许多虔诚的牧师,更不用说我爸爸的舅爷是奥廖利大主教了。至于你所说的诅咒别人下地狱的话,还是等时机成熟时,等到你们家也出现了一个大主教时,再夸下海口,说让谁谁下地狱吧。
奥廖利的机智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佛罗伦萨:精致之城的往昔时光
337.97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