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不同人的共同选择
何怀宏:书写自己的沉思录
目录
导言
个人伦理
精神信仰
此世的超越精神
马可•奥勒留生平年表
《沉思录》的流传与版本
自我由来
心灵最好的甘露
哲学与皇位都不能根除柔情
为友之道
温和地坚守正道、坚守中道
轻信是最可容忍的一种缺点
人性反省
专注于灵魂的沉思
幸福依己而不依人
因欲望犯罪更应受谴责
近神而居
拥有和把握现在
服从天意
及时思考最重大的问题
让神成为灵魂的保护者和统治者
无事不可对人言
人是至高之城的一个公民
诉诸思想的洞察力
最有智慧的人也难逃一死
退隐心灵
心灵的宁静之道
我们都是“世界公民”
冷静的现实感
一切记忆仍要归于忘川
人死后将会怎样
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减法
不要陷入自恋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词和英雄
理智的诚实
如礁石一般坚定地驯服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生死间只隔着一张薄纸
编辑推荐
1.《沉思录》是温总理平生读得最多的一本书。
2.何怀宏系《沉思录》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译者、北大资深哲学教授,是中国当下深入研究《沉思录》的“第一人”。
3. 《沉思录》成书年代久远,又是斯多亚哲学流派的代表作,普通读者要完全领会并不容易。学者何怀宏从20年研究、感悟出发,逐字逐句解读《沉思录》,文字言简意赅,必然成为读者深得《沉思录》三昧的不可二选的读物。
精彩看点
1.基于哲学、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交互体验与人文视角,何怀宏研读心得既提供了有关《沉思录》和马可•奥勒留的详尽注释与资料,又有对马可•奥勒留本人的思想评介、对流行版本的考证,还精准把握了其思考与智慧内核,堪称《沉思录》的百科全书。
2.本书是何怀宏作为译者和作者双重思考构成的沉思合奏,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哲学体验,既感性又现代,不失敬畏又不失自我。
3.当下流行的学者解读经典潮流,多流于对经典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阐释,使读者易沉浸于盲目接受与即时满足中。
相比之下,何怀宏研读笔记不属于这一范畴。作为真正的学者,何怀宏具备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其解读重在开启读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呼唤我们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呼唤我们珍惜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或许,这种解读经典的方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方式,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全新解读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由由两部分组成:《沉思录》译文+译者何怀宏研读笔记。译文即“总理天天读的书”的文字,其中何怀宏还做了部分修订,是当下《沉思录》译本的最新版本;研读笔记集何怀宏20年感悟、思考与心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国目前唯一一部深入解读《沉思录》的作品。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晚期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沉思录》是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著名学者、北大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著有《良心论》《世袭社会与其解体》《道德、上帝与人》《公平的正义》等;译有《道德箴言论》《沉思录》等。
不同人的共同选择
不同人的共同选择——读《沉思录》必备手册
阅读何怀宏老师的《何怀宏的品读》大体是愉悦的。捧书在手,顿感书卷气扑鼻,撇去腰封,是朴实无华却沉甸甸的封面。与大多数书不同,这本书居然没有“虚华”的序,这种学者的谦逊与低调令人敬服。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译文和读书笔记。晦涩的地方批上解释,就如小时候读唐诗,读完一遍唐诗,再看注释,回读唐诗的时候,才能领悟唐诗的精练和意蕴所在。
《沉思录》是古罗马哲学皇帝玛克斯•奥勒留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这些在鞍马劳顿中书写、对生命、对人生深刻感悟的文字,如同泉水,从灵魂深处汩汩流出,朴实却直抵人心。但同时,这本书也氤氲着忧郁和高贵气质,对几千年后异国的读者来说,是始终隔阂在时代和语言之外的,不免又让人望而却步。而《何怀宏的品读》则是一架沟通的桥梁,它在晦涩之处的巧妙注释和解读,如同润滑剂,让阅读顿时流畅通达,令人恍然大悟。作为“最火爆”的《沉思录》译者,作为研习西方哲学和《沉思录》20余年的北大学者,何怀宏老师是最有资格品读的。
《沉思录》每每让人陷入沉思,而何怀宏老师的批注更让人大彻大悟,读书过程中,我们会忽然就领悟到彼时自己也曾有过那样的心境。
“人是有差别的,甚至容易冲突的,但他们又是必定要生活在一起的。所以,爱智者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原则,又要学会与非爱智者打交道。爱比克泰德曾说到把他们看作孩子,不能和他们谈论哲学,但还是友善相处”。 ——“不能和他们谈论哲学,但还是友善相处。”开卷的一句话就解除了一直以来纠结于心中的愤懑和困惑。
“再有名,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你。”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参加同学聚会,在出租车上发现没带钱,遂和出租车司机聊天,问:你认识我吗?听过我的歌吗?”司机回答:我知道你,但我不喜欢听歌。一句话让歌手发愣。他突然意识到,名气并不代表自己有多了不起,也不意味着人人会喜欢你,甚至还有很多人不认识你。于是他让司机带他回家取钱,到聚会上立即交了二百份子钱。有时候,人千万不可因为那三分虚名而妄自菲薄,也不可嚣张跋扈。谁知道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呢?所以君子还是每日三省为好。
“人世间总是会有烦恼者,但你可以不做烦恼者。你可能无法解脱别人的烦恼,但你可以不让烦恼在自己心中产生。烦恼者在烦恼中照样离世,甚至因此更早离世,而你却可以在宁静中度过一生,为所当为。”这一段平淡无奇的话,让我怦然心动。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心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也因此错了了很多快乐和幸福。我们可以低声问一下自己:你有多少快乐?多久没有放声大笑了,多久没有安然入眠了,多久没有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儿了……
解读拜托了学术的艰涩,质朴平实,表达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切己感悟,如同闪光的贝壳,在书中俯拾皆是。作为真正的学者,何怀宏具备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他解读的重要性在于开启了读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呼唤我们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呼唤我们珍惜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或许,这种解读经典的方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方式,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全新解读方式。
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贯穿书中的内涵让读者肃然起敬。他的作品也许不是畅销作品,但却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周国平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人生哲学不同的是,何怀宏沿袭着朴素的文风。正如《沉思录》里拉斯蒂克斯教导奥勒留的那样:华丽的词藻和构思的精巧——这往往是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朴素不仅是一种为文,也是一种为人的最好底色。
何怀宏:书写自己的沉思录
书评
何怀宏:书写自己的沉思录
闫方博
1988年,34岁的何怀宏开始翻译古罗马哲人皇帝马可•奥勒留巨著《沉思录》。此前不久,他的祖母刚刚去世。“这一工作(翻译)渐渐抚平了我心中的悲伤”。此后,何怀宏版《沉思录》逐渐在全国流传开来,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成为温总理每天都读的书。
20年后,已经是北大哲学资深教授、著述等身的何怀宏写下了《何怀宏品读》一书。作为国内深入研究《沉思录》的第一人,他不仅重新修订《沉思录》译本,还在注释中将马可•奥勒留的生平、经历、思想来源等进行了清晰的说明。在对《沉思录》品读的部分,何怀宏将书中分散的语录式的片段进行了归纳,辅之以精妙的小标题,准确地把握和展示了马可•奥勒留的观点,比如“回到自身看待一切”、“人们是一种互为的存在”、“ 高贵而优雅的退场”等,从而将《沉思录》归结为一部涵盖社会伦理、个人伦理与精神信仰三个维度的“思考之书”。从知识角度看,这本品读不仅有《沉思录》全部译文,有何怀宏的丰富的注释,有对马可•奥勒留本人的思想评介,也有对流行版本的考证,可以说构成了“《沉思录》的百科全书”。
在何怀宏看来,《沉思录》是“灵魂的低语”,有使心灵安静的力量,而这种安静的根源就在于作者紧紧跟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现实经验而来。何怀宏对《沉思录》全书十二卷的详细品读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又一部包含何怀宏沉思的沉思录。作为写给自己的书,何怀宏没有将经典现代化和世俗化,而是在纯粹的哲思的范畴进行解读,没有历史宏大叙事,也没有拘泥于文献,而是在哲学、文学、历史的交互体验中进行,柏拉图、塞涅卡、吉本、《列子》、《瓦尔登湖》、陀思妥耶夫斯基、庄子、阿隆等,构成了丰富的人文视角。在品读中,常常闪现出比《沉思录》还要出彩的地方,诸如:“我们必须思得其时”、“哲学家不应以学识为谋食之具”、“ 哲学从自身启动,并达到自己的终点”、“清醒的一刻,就意味着回到自身来看待这一切”、“要走正确的路,而不是走人多的路”、“深入地理解也就能深入地谅解”等,无不是何怀宏自己的哲学体验,这样的写作并不止于求知,更在于开启读者对生活的独特经验。
何怀宏对《沉思录》的品读不失敬畏,又不失自我。这种作者与译者的双重思考构成的沉思合奏,是否能被人接受?诚然,对于经典,我们从来不缺乏解读。我们不断地解读”四书五经”,不断地重现历史风云,沉浸于仿佛重新掌握了一切真理的满足。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习惯了对经典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阐释,习惯了现场感带来的容易的满足。我们在聆听于丹的同时是自认为掌握了古老经典的意蕴,还是要亲自去读读《庄子》和《论语》?为什么一本比《论语》还厚的《论语心得》在今天比《论语》还受欢迎,为什么孔子的大脑没有于丹的大脑受欢迎?在热热闹闹的讲述和聆听中,我们依旧在呼唤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当具备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而不是演说家,如果是,也一定是呼唤我们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呼唤我们珍惜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
5•12大地震后,人们开始反思自然与人类关系,反省自我与他人。一时间,心灵重建、心理干预等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让人们从苦难与伤痛中暂时抽离出来,在阅读中抚慰心灵的《沉思录》遂又登上各大图书城榜首。而何怀宏的思考显然更深,他写道:撰写这本书的日子里,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在那些动荡不安的时刻,《沉思录》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我还看到,中国或已走近一个转折点,即在她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之后,突然强烈地感到了国际社会与自然界异己和挑战的一面。她不得不抖擞精神,最大限度凝聚自身意志和情感的力量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而一个磨炼新的民族精神的时期或将就此来临。
真正的思考者不是简单地对经典思想进行翻译和重复,不因自己掌握了知识话语权而剥夺他人的话语,亦非将一家之言当作真理大肆推销。真正的思考者尊重着作为独立存在的每一个人所经验的生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用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语言打动我们,从而让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话语、走自己的直路。
退回自身,这就是尊重,这就是真正的关怀。伟大的思考者当如尼采所留给世人的:做你自己,忘记我;真正的思考者当记住鲁迅的遗言:“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而平凡的我们,当记住马可•奥勒留,记住何怀宏,但亦要忘记他们。忘记不是背叛,而是克服惰性乃至奴性,做我们自己,做我们自己的沉思,书写我们自己的沉思录。
目录
卷一 自我由来
心灵最好的甘露/哲学与皇位都不能根除柔情/为友之道/温和地坚守正道、坚守中道/轻信是最可容忍的一种缺点
卷二 人性反省
专注于灵魂的沉思/幸福依己而不依人/因欲望犯罪更应受谴责/近神而居/拥有和把握现在
卷三 服从天意
及时思考最重大的问题/让神成为灵魂的保护者和统治者/无事不可对人言/人是至高之城的一个公民/诉诸思想的洞察力/最有智慧的人也难逃一死
卷四 退隐心灵
心灵的宁静之道/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冷静的现实感/向死而生/一切记忆仍要归于忘川/人死后将会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减法/不要陷入自恋/个时代都有流行词和英雄/理智的诚实/如礁石一般坚定地驯服它周围海浪的狂暴/生死间只隔着一张薄纸
……
卷五 克尽职责
卷六 认识本性
卷七 忍受诸恶
卷八 内在堡垒
卷九 理解存在
卷十 凝思生命
卷十一 与人为善
卷十二优雅退场
导言
导言
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
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沉思录》卷4-50
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在位的近二十年间(公元161~180年),国家不断遭遇到台风、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帝国的边境也不安宁,发生了一些部落的侵袭或反抗,而内部也有总督叛乱。所以,马可•奥勒留执政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待在罗马,而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对于这些灾难,奥勒留表现出一种斯多亚派哲学家的冷静和镇定精神,就像上文所引,他以静制动、坚如磐石,克服了种种磨难,使他统治的岁月依然被英国著名罗马史家吉本称为“人类过着最为幸福繁荣的生活”的时期,自己也位列“古罗马五贤王”的最后一位。
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在有这般功业的作者那里还具有一种比这功业更深沉的精神,以及这精神又被赋予文字的载体并幸运地流传下来,大概也还是不会有多少人记得这位近两千年前的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录》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位真正的哲学家皇帝。那么,《沉思录》大致是怎样一本书呢?
《沉思录》其书:思考之书
一般认为,《沉思录》所表达的是一种斯多亚派哲学,奥勒留是斯多亚派哲学的最后一位主要代表。为方便起见,我们可将斯多亚派哲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公元前古希腊的理论体系构建时期,二是公元后古罗马的伦理思考与实践时期。斯多亚派哲学的创始人是芝诺(公元前336~公元前246),早期斯多亚派哲人就已经相当重视伦理学了,他们认为哲学分为三个部分:以动物为喻,则逻辑学是骨腱、自然哲学是肌肉,而伦理学是灵魂;以鸡蛋为喻,则逻辑学是蛋壳、自然哲学是蛋白,而伦理学是蛋黄;以田园为喻,则逻辑学是篱笆、自然哲学是土地,而伦理学是果实。
到斯多亚派哲学发展的晚期——罗马帝国的斯多亚派哲人这里,其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就更是围绕着伦理学展开了,甚至考虑的中心问题都是伦理学的问题,而且主要是自我的心灵如何安顿、个人的行为如何展开等问题。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还有不少篇幅考虑制度和政治问题,而后来帝国时期的重臣塞涅卡(公元前4~65)、被释奴隶爱比克泰德(55~135)就都是主要思考个人伦理学的问题了,尤其爱比克泰德对马可•奥勒留的影响最大。而且,他们都很重视言行合一,重视道德的自我实践与训练。
所以,《沉思录》也主要流露出一种伦理学,或者说道德哲学的思考。由于古代社会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精神信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乃至是以后者为主导的,所以,它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实践哲学和精神哲学。但《沉思录》并不是一种精心构制的哲学体系,甚至不是连贯的论著,而是一种始终联系于自己生命和道德实践的片段思考,所以,我下面尝试从社会伦理、个人伦理与精神信仰三个方面来思考一二。
社会伦理
奥勒留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思考可能是最少的,但却可能是最好的,或者说是一颗古典心灵中与现代社会最为契合的。所以,在这方面我尽量作一些引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
首先,奥勒留并不想在社会政治的层面普遍地实现自己的哲学理想,在他那里,实际上是政治的归政治、哲学的归哲学。尽管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奥勒留从未考虑过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权力来推行他的哲学,因为,他深深知道,精神的力量必须自我唤醒、自我培育和自我训练。而且,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甚至愿意达到的。
在心灵的深处,奥勒留永远为自己保留了哲学的亲密一角,而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深知自己必须承担起职责。他知道他握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权力,但同时又认为,就权利而言,自己又是一个公民团体中的普通一员,就像他的前任老安东尼皇帝一样,“他把自己视为与任何别的公民一样平等的公民”(卷1-16),告诫自己不要奢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不要去关心“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而是“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卷3-4)。
而且,奥勒留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同时也是一个世界公民。他说:“我的本性是理性的和社会的,就我是安东尼来说,我的城市与国家是罗马;但就我是
Content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不同人的共同选择
何怀宏:书写自己的沉思录
目录
导言
个人伦理
精神信仰
此世的超越精神
马可•奥勒留生平年表
《沉思录》的流传与版本
自我由来
心灵最好的甘露
哲学与皇位都不能根除柔情
为友之道
温和地坚守正道、坚守中道
轻信是最可容忍的一种缺点
人性反省
专注于灵魂的沉思
幸福依己而不依人
因欲望犯罪更应受谴责
近神而居
拥有和把握现在
服从天意
及时思考最重大的问题
让神成为灵魂的保护者和统治者
无事不可对人言
人是至高之城的一个公民
诉诸思想的洞察力
最有智慧的人也难逃一死
退隐心灵
心灵的宁静之道
我们都是“世界公民”
冷静的现实感
一切记忆仍要归于忘川
人死后将会怎样
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减法
不要陷入自恋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词和英雄
理智的诚实
如礁石一般坚定地驯服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生死间只隔着一张薄纸
编辑推荐
1.《沉思录》是温总理平生读得最多的一本书。
2.何怀宏系《沉思录》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译者、北大资深哲学教授,是中国当下深入研究《沉思录》的“第一人”。
3. 《沉思录》成书年代久远,又是斯多亚哲学流派的代表作,普通读者要完全领会并不容易。学者何怀宏从20年研究、感悟出发,逐字逐句解读《沉思录》,文字言简意赅,必然成为读者深得《沉思录》三昧的不可二选的读物。
精彩看点
1.基于哲学、文学、历史等多学科的交互体验与人文视角,何怀宏研读心得既提供了有关《沉思录》和马可•奥勒留的详尽注释与资料,又有对马可•奥勒留本人的思想评介、对流行版本的考证,还精准把握了其思考与智慧内核,堪称《沉思录》的百科全书。
2.本书是何怀宏作为译者和作者双重思考构成的沉思合奏,是原汁原味的自我哲学体验,既感性又现代,不失敬畏又不失自我。
3.当下流行的学者解读经典潮流,多流于对经典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阐释,使读者易沉浸于盲目接受与即时满足中。
相比之下,何怀宏研读笔记不属于这一范畴。作为真正的学者,何怀宏具备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其解读重在开启读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呼唤我们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呼唤我们珍惜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或许,这种解读经典的方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方式,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全新解读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由由两部分组成:《沉思录》译文+译者何怀宏研读笔记。译文即“总理天天读的书”的文字,其中何怀宏还做了部分修订,是当下《沉思录》译本的最新版本;研读笔记集何怀宏20年感悟、思考与心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中国目前唯一一部深入解读《沉思录》的作品。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著名的“帝王哲学家”,晚期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沉思录》是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著名学者、北大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著有《良心论》《世袭社会与其解体》《道德、上帝与人》《公平的正义》等;译有《道德箴言论》《沉思录》等。
不同人的共同选择
不同人的共同选择——读《沉思录》必备手册
阅读何怀宏老师的《何怀宏的品读》大体是愉悦的。捧书在手,顿感书卷气扑鼻,撇去腰封,是朴实无华却沉甸甸的封面。与大多数书不同,这本书居然没有“虚华”的序,这种学者的谦逊与低调令人敬服。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译文和读书笔记。晦涩的地方批上解释,就如小时候读唐诗,读完一遍唐诗,再看注释,回读唐诗的时候,才能领悟唐诗的精练和意蕴所在。
《沉思录》是古罗马哲学皇帝玛克斯•奥勒留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这些在鞍马劳顿中书写、对生命、对人生深刻感悟的文字,如同泉水,从灵魂深处汩汩流出,朴实却直抵人心。但同时,这本书也氤氲着忧郁和高贵气质,对几千年后异国的读者来说,是始终隔阂在时代和语言之外的,不免又让人望而却步。而《何怀宏的品读》则是一架沟通的桥梁,它在晦涩之处的巧妙注释和解读,如同润滑剂,让阅读顿时流畅通达,令人恍然大悟。作为“最火爆”的《沉思录》译者,作为研习西方哲学和《沉思录》20余年的北大学者,何怀宏老师是最有资格品读的。
《沉思录》每每让人陷入沉思,而何怀宏老师的批注更让人大彻大悟,读书过程中,我们会忽然就领悟到彼时自己也曾有过那样的心境。
“人是有差别的,甚至容易冲突的,但他们又是必定要生活在一起的。所以,爱智者既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原则,又要学会与非爱智者打交道。爱比克泰德曾说到把他们看作孩子,不能和他们谈论哲学,但还是友善相处”。 ——“不能和他们谈论哲学,但还是友善相处。”开卷的一句话就解除了一直以来纠结于心中的愤懑和困惑。
“再有名,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你。”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小有名气的歌手参加同学聚会,在出租车上发现没带钱,遂和出租车司机聊天,问:你认识我吗?听过我的歌吗?”司机回答:我知道你,但我不喜欢听歌。一句话让歌手发愣。他突然意识到,名气并不代表自己有多了不起,也不意味着人人会喜欢你,甚至还有很多人不认识你。于是他让司机带他回家取钱,到聚会上立即交了二百份子钱。有时候,人千万不可因为那三分虚名而妄自菲薄,也不可嚣张跋扈。谁知道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呢?所以君子还是每日三省为好。
“人世间总是会有烦恼者,但你可以不做烦恼者。你可能无法解脱别人的烦恼,但你可以不让烦恼在自己心中产生。烦恼者在烦恼中照样离世,甚至因此更早离世,而你却可以在宁静中度过一生,为所当为。”这一段平淡无奇的话,让我怦然心动。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常心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也因此错了了很多快乐和幸福。我们可以低声问一下自己:你有多少快乐?多久没有放声大笑了,多久没有安然入眠了,多久没有情不自禁地哼起歌儿了……
解读拜托了学术的艰涩,质朴平实,表达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切己感悟,如同闪光的贝壳,在书中俯拾皆是。作为真正的学者,何怀宏具备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他解读的重要性在于开启了读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呼唤我们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呼唤我们珍惜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或许,这种解读经典的方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方式,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全新解读方式。
他的作品拥有许多热心的读者,贯穿书中的内涵让读者肃然起敬。他的作品也许不是畅销作品,但却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周国平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人生哲学不同的是,何怀宏沿袭着朴素的文风。正如《沉思录》里拉斯蒂克斯教导奥勒留的那样:华丽的词藻和构思的精巧——这往往是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朴素不仅是一种为文,也是一种为人的最好底色。
何怀宏:书写自己的沉思录
书评
何怀宏:书写自己的沉思录
闫方博
1988年,34岁的何怀宏开始翻译古罗马哲人皇帝马可•奥勒留巨著《沉思录》。此前不久,他的祖母刚刚去世。“这一工作(翻译)渐渐抚平了我心中的悲伤”。此后,何怀宏版《沉思录》逐渐在全国流传开来,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成为温总理每天都读的书。
20年后,已经是北大哲学资深教授、著述等身的何怀宏写下了《何怀宏品读》一书。作为国内深入研究《沉思录》的第一人,他不仅重新修订《沉思录》译本,还在注释中将马可•奥勒留的生平、经历、思想来源等进行了清晰的说明。在对《沉思录》品读的部分,何怀宏将书中分散的语录式的片段进行了归纳,辅之以精妙的小标题,准确地把握和展示了马可•奥勒留的观点,比如“回到自身看待一切”、“人们是一种互为的存在”、“ 高贵而优雅的退场”等,从而将《沉思录》归结为一部涵盖社会伦理、个人伦理与精神信仰三个维度的“思考之书”。从知识角度看,这本品读不仅有《沉思录》全部译文,有何怀宏的丰富的注释,有对马可•奥勒留本人的思想评介,也有对流行版本的考证,可以说构成了“《沉思录》的百科全书”。
在何怀宏看来,《沉思录》是“灵魂的低语”,有使心灵安静的力量,而这种安静的根源就在于作者紧紧跟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现实经验而来。何怀宏对《沉思录》全书十二卷的详细品读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这又一部包含何怀宏沉思的沉思录。作为写给自己的书,何怀宏没有将经典现代化和世俗化,而是在纯粹的哲思的范畴进行解读,没有历史宏大叙事,也没有拘泥于文献,而是在哲学、文学、历史的交互体验中进行,柏拉图、塞涅卡、吉本、《列子》、《瓦尔登湖》、陀思妥耶夫斯基、庄子、阿隆等,构成了丰富的人文视角。在品读中,常常闪现出比《沉思录》还要出彩的地方,诸如:“我们必须思得其时”、“哲学家不应以学识为谋食之具”、“ 哲学从自身启动,并达到自己的终点”、“清醒的一刻,就意味着回到自身来看待这一切”、“要走正确的路,而不是走人多的路”、“深入地理解也就能深入地谅解”等,无不是何怀宏自己的哲学体验,这样的写作并不止于求知,更在于开启读者对生活的独特经验。
何怀宏对《沉思录》的品读不失敬畏,又不失自我。这种作者与译者的双重思考构成的沉思合奏,是否能被人接受?诚然,对于经典,我们从来不缺乏解读。我们不断地解读”四书五经”,不断地重现历史风云,沉浸于仿佛重新掌握了一切真理的满足。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习惯了对经典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阐释,习惯了现场感带来的容易的满足。我们在聆听于丹的同时是自认为掌握了古老经典的意蕴,还是要亲自去读读《庄子》和《论语》?为什么一本比《论语》还厚的《论语心得》在今天比《论语》还受欢迎,为什么孔子的大脑没有于丹的大脑受欢迎?在热热闹闹的讲述和聆听中,我们依旧在呼唤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当具备对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而不是演说家,如果是,也一定是呼唤我们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呼唤我们珍惜内在世界的独特性以及自我经验的真实性。
5•12大地震后,人们开始反思自然与人类关系,反省自我与他人。一时间,心灵重建、心理干预等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让人们从苦难与伤痛中暂时抽离出来,在阅读中抚慰心灵的《沉思录》遂又登上各大图书城榜首。而何怀宏的思考显然更深,他写道:撰写这本书的日子里,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在那些动荡不安的时刻,《沉思录》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我还看到,中国或已走近一个转折点,即在她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之后,突然强烈地感到了国际社会与自然界异己和挑战的一面。她不得不抖擞精神,最大限度凝聚自身意志和情感的力量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而一个磨炼新的民族精神的时期或将就此来临。
真正的思考者不是简单地对经典思想进行翻译和重复,不因自己掌握了知识话语权而剥夺他人的话语,亦非将一家之言当作真理大肆推销。真正的思考者尊重着作为独立存在的每一个人所经验的生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用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语言打动我们,从而让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话语、走自己的直路。
退回自身,这就是尊重,这就是真正的关怀。伟大的思考者当如尼采所留给世人的:做你自己,忘记我;真正的思考者当记住鲁迅的遗言:“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而平凡的我们,当记住马可•奥勒留,记住何怀宏,但亦要忘记他们。忘记不是背叛,而是克服惰性乃至奴性,做我们自己,做我们自己的沉思,书写我们自己的沉思录。
目录
卷一 自我由来
心灵最好的甘露/哲学与皇位都不能根除柔情/为友之道/温和地坚守正道、坚守中道/轻信是最可容忍的一种缺点
卷二 人性反省
专注于灵魂的沉思/幸福依己而不依人/因欲望犯罪更应受谴责/近神而居/拥有和把握现在
卷三 服从天意
及时思考最重大的问题/让神成为灵魂的保护者和统治者/无事不可对人言/人是至高之城的一个公民/诉诸思想的洞察力/最有智慧的人也难逃一死
卷四 退隐心灵
心灵的宁静之道/我们都是“世界公民”/冷静的现实感/向死而生/一切记忆仍要归于忘川/人死后将会怎样/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减法/不要陷入自恋/个时代都有流行词和英雄/理智的诚实/如礁石一般坚定地驯服它周围海浪的狂暴/生死间只隔着一张薄纸
……
卷五 克尽职责
卷六 认识本性
卷七 忍受诸恶
卷八 内在堡垒
卷九 理解存在
卷十 凝思生命
卷十一 与人为善
卷十二优雅退场
导言
导言
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
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沉思录》卷4-50
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在位的近二十年间(公元161~180年),国家不断遭遇到台风、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帝国的边境也不安宁,发生了一些部落的侵袭或反抗,而内部也有总督叛乱。所以,马可•奥勒留执政的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待在罗马,而是在戎马倥偬中度过。对于这些灾难,奥勒留表现出一种斯多亚派哲学家的冷静和镇定精神,就像上文所引,他以静制动、坚如磐石,克服了种种磨难,使他统治的岁月依然被英国著名罗马史家吉本称为“人类过着最为幸福繁荣的生活”的时期,自己也位列“古罗马五贤王”的最后一位。
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在有这般功业的作者那里还具有一种比这功业更深沉的精神,以及这精神又被赋予文字的载体并幸运地流传下来,大概也还是不会有多少人记得这位近两千年前的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录》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位真正的哲学家皇帝。那么,《沉思录》大致是怎样一本书呢?
《沉思录》其书:思考之书
一般认为,《沉思录》所表达的是一种斯多亚派哲学,奥勒留是斯多亚派哲学的最后一位主要代表。为方便起见,我们可将斯多亚派哲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公元前古希腊的理论体系构建时期,二是公元后古罗马的伦理思考与实践时期。斯多亚派哲学的创始人是芝诺(公元前336~公元前246),早期斯多亚派哲人就已经相当重视伦理学了,他们认为哲学分为三个部分:以动物为喻,则逻辑学是骨腱、自然哲学是肌肉,而伦理学是灵魂;以鸡蛋为喻,则逻辑学是蛋壳、自然哲学是蛋白,而伦理学是蛋黄;以田园为喻,则逻辑学是篱笆、自然哲学是土地,而伦理学是果实。
到斯多亚派哲学发展的晚期——罗马帝国的斯多亚派哲人这里,其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就更是围绕着伦理学展开了,甚至考虑的中心问题都是伦理学的问题,而且主要是自我的心灵如何安顿、个人的行为如何展开等问题。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西塞罗(公元前106~公元前43)还有不少篇幅考虑制度和政治问题,而后来帝国时期的重臣塞涅卡(公元前4~65)、被释奴隶爱比克泰德(55~135)就都是主要思考个人伦理学的问题了,尤其爱比克泰德对马可•奥勒留的影响最大。而且,他们都很重视言行合一,重视道德的自我实践与训练。
所以,《沉思录》也主要流露出一种伦理学,或者说道德哲学的思考。由于古代社会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精神信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乃至是以后者为主导的,所以,它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实践哲学和精神哲学。但《沉思录》并不是一种精心构制的哲学体系,甚至不是连贯的论著,而是一种始终联系于自己生命和道德实践的片段思考,所以,我下面尝试从社会伦理、个人伦理与精神信仰三个方面来思考一二。
社会伦理
奥勒留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思考可能是最少的,但却可能是最好的,或者说是一颗古典心灵中与现代社会最为契合的。所以,在这方面我尽量作一些引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
首先,奥勒留并不想在社会政治的层面普遍地实现自己的哲学理想,在他那里,实际上是政治的归政治、哲学的归哲学。尽管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奥勒留从未考虑过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权力来推行他的哲学,因为,他深深知道,精神的力量必须自我唤醒、自我培育和自我训练。而且,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甚至愿意达到的。
在心灵的深处,奥勒留永远为自己保留了哲学的亲密一角,而作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深知自己必须承担起职责。他知道他握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权力,但同时又认为,就权利而言,自己又是一个公民团体中的普通一员,就像他的前任老安东尼皇帝一样,“他把自己视为与任何别的公民一样平等的公民”(卷1-16),告诫自己不要奢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不要去关心“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而是“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卷3-4)。
而且,奥勒留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同时也是一个世界公民。他说:“我的本性是理性的和社会的,就我是安东尼来说,我的城市与国家是罗马;但就我是

何怀宏品读《沉思录》
513.4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