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1
解析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典籍 体味古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现实价值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来去匆匆。听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您会感到心里掠过一阵清风,也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今天心中的困惑呢。
主讲人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从今天开始,于丹教授就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殿堂。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敬请关注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的奥秘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够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纂起来的,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撰
【汉书·艺文志】
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这样流传下来的。那到后来呢,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个言论给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那些个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做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亘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之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
我们说《论语》它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于丹心语:孔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
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呢,说起整个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说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金光四射,然后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像《三五历纪》里面描述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它说:
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
神于天 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三五历纪】
它说“天地浑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待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在其中。这是不是天地开辟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是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孔夫子这个圣人,就像盘古一样。【于丹心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与地。】
所以这个故事接着讲,说后来天地海在走,说“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呢,“日长一丈”,他跟着天地一块儿长,所以长到最后的时候,“如此万八千岁”,又长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认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话,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强调一种激情、感性、神秘,这样的一些印象;而中国呢,是强调了一种庄严、理性和一种温柔敦厚之美,这就是孔夫子这个圣人的姿态。应该说孔夫子在后世流传的这个形象,有很多是学生们用自己的爱戴给他加上的东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传导出来的内心有一种饱和的力量,这就是后来孟夫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化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什么叫天人合一?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天地给我们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现在我们正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间、跟动物之间,你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有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的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所以孔夫子《论语》里面流露出来的更多的东西是颜色上非常和缓,教给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内心非常庄严,他的内心里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曾经他的学生子贡问老师:
子贡:老师,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那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
学生1:呀,这可是个大问题,快拿本来记。
学生2:我带了三个大厚本,一定能记得全。
孔子:只要三条就足矣。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这叫子贡问政。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大家一般想还不得洋洋万言啊,老师说得很简单:子曰: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篇】
说我告诉你就三条:第一叫国家机器,必须得有强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要有信仰。他说有三条就够了,挺简单吧?这学生矫情,说三条不行,说太多了,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条,这三样你说去什么?老师也不急,说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但还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二者何先?”这两条你再给我去一个,老师非常认真告诉他,曰:去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然后老师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其实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是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于丹心语: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前几天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评估二十一世纪我们各个国家生活好与不好已经不简简单单是过去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GDP。GDP(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国家增长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GNH,是什么呢?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看每一个老百姓他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他在这个社会中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他满意吗?而这个指数在中国很有意思。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国际的调查,当时显示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是不太高的,大概百分之六十四点多,到了1991年的时候,再参加调查,发现随着整个物质文明的提升,当时也是进行了很多改革,这个幸福指数提升了,到了73%左右;但是等到了1996年再参加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68%了,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盛的时候,我们现代人有可能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某甲:唉,这几天烦死了,老婆天天和我吵。
某乙:你们不是要搬迁了吗?马上要住新房了,高兴都来不及吵什么呀?
某甲:就是为了新房呗。我说买北边的房,上风上水空气好,她非要买南边的房,说房价便宜交通方便。
某乙:你们要是住在旧房子里,是不是就不吵了?
大家肯定会有同感。我们今天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可以选择这个,可以选择那个,所以大家困顿。其实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在相对,比如说不太满意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享受到今天的快乐吗?我们每一个人追问内心,我们会有一种安顿吗?这一点让我们回到《论语》,看一看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多么贫匮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但是孔夫子评价过他的一个学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他说:
贤者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篇】
这话什么意思呢?一箪食,就是家里粮食很少,不能是满仓满斗的,可能刚刚够煮饭,就那么一小笸箩;一瓢饮,一个水瓢里头够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这一切可能很多人说那我们没办法选择,生活就是这样。难的不是说他生活在这种境遇中捱过来,难的是他的生活态度,叫做:回也不改其乐。而别人怎么样呢?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在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孔子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就是在什么样的物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对我们来讲心里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里不平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心语: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所以在今天,恒心与定力对人来讲是什么呢,它是让我们在这么一个苍茫大千世界里面,能够做成一点点事情,最后心里的那么一个依据和底线。有些奇迹其实就在坚持中完成,有些奇迹永远不是那些最机灵和最聪明的人能做完的。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见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然后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的感召,说爬呀爬呀,呼朋唤友就开始爬了。爬着爬着被太阳晒得气喘吁吁,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嘛去呀?为什么要爬呀?这谁说的?真是的,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就有十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嘛呀。在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地往上爬,一点点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后来都不说话就看着它,终于看见它以缓慢的速度,最终自己到达了塔尖。等到它下来以后,大家都敬佩得不得了,就上去问它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为什么你自己上去了?然后大家恍然大悟。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它当时只看见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是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晃晃悠悠在那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现在家长都在说,希望孩子聪明。什么叫聪明呢?就是耳聪而目明,耳朵灵眼睛好。但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为什么会听信他人的鼓噪呢?为什么爬着爬着对自己怀疑了呢?是因为我们的心里头没有一个信念,没有认为说什么样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你会受到他人鼓噪。这对于儒家来讲是一个大忌。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传承下来,后来我们历史上出现很多这样的文人。大家知道到了东晋的时候,中国出现了田园诗派,出现了一个大诗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陶渊明。这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
Content
Chapter_1
Chapter_2
Chapter_3
Chapter_1
解析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的文献典籍 体味古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现实价值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该如何解读《论语》呢?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从七个方面,为观众朋友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来去匆匆。听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您会感到心里掠过一阵清风,也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经预见到了我们今天心中的困惑呢。
主讲人简介: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如今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现代人来说,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所包含的思想,是否还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从今天开始,于丹教授就带领我们一起走进《论语》的殿堂。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
其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但是我们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吗?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敬请关注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之【天地人之道】
大家别以为说孔夫子的《论语》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我们觉得它是高深的,它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这里面有多少的奥秘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够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说白了,我认为《论语》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过去,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能够相关于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其实《论语》很简单,两千五百年以前,《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纂起来的,后来就成了《论语》。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上有这么一段界定:
《论语》者
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
门人相与辑而论撰
【汉书·艺文志】
就是弟子们在提问,他回答的时候,“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大家有问有答,有来有往,就是这种提问和回答之间只言片语这样流传下来的。那到后来呢,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大家把这些个言论给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所以今天看到的《论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在《论语》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论语》都是很简短、很简短的那些个言辞。
学生:老师,您再多说几句行不行?您总是那么三言两语的,我们怎么做课堂笔记呀?
孔子: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想说。
学生:老师,您要是什么都不说,我们记什么呀?
那么他老师怎么回答他呢?“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实这就是一种教育,他老师跟他说,你看苍天在上,亘古已然,它说话吗?它不说话不是春夏秋冬,四季照样风调雨顺吗?大地上不是万物生长吗?你去看天说话。所以其实《论语》的态度是什么呢?就是以一种朴素的、温暖的,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去影响他的弟子。大家都之道孔夫子这一生,号称弟子三千,其中成就七十二贤人。这些人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他们是把那种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但是不依赖那些连篇累牍、宏观的那种大的言论。
我们说《论语》它终极的传递,是传递了一种态度。其实在《论语》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他教育学生的时候,讲世间道理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声色俱厉,他一定是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这种口气。其实这样一个态度,不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哲学观。为什么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的意义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是那些最有行动能力的,有人格魅力的,这样一些人。【于丹心语:孔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
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呢,说起整个天地开辟造世的故事,我们可以想一想,最早的时候,说中国最早的创世纪,怎么来的呢?是由盘古开天辟地。但是这个开辟不像西方神话讲的那种突变,比如说拿一把大斧子,啪,劈开,金光四射,然后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天地万物,这不是中国人的叙事情感,中国人习惯的叙事,像《三五历纪》里面描述那样,是一个从容和缓而值得憧憬的漫长的过程,它说:
天地浑沌如鸡子
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
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
神于天 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三五历纪】
它说“天地浑沌如鸡子”,很大在那里安安静静,“盘古生其中”,一共待了多久呢?“万八千岁”,天地开辟,一万八千年过去了,天地开了,但是它不是一个固体,啪裂开,而是两股气分开了,“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阳气上升变成了我们蔚蓝的天空,浊气下降变成了我们脚下的土地,盘古在其中。这是不是天地开辟就完了呢?其实这种成长刚刚开始,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所以叫做“一日九变”,每天都在微妙的变化着,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这种变化最终达到了一个境界,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一个好的人格应该是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天空,让你可以有飞翔的翅膀,不妥协于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但另一方面,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要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那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如果是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那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其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就是我们的天和地。孔夫子这个圣人,就像盘古一样。【于丹心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与地。】
所以这个故事接着讲,说后来天地海在走,说“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呢,“日长一丈”,他跟着天地一块儿长,所以长到最后的时候,“如此万八千岁”,又长了一万八千年,最后是“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认为叫天地人是三才,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大家也熟悉西方神话,你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强调一种激情、感性、神秘,这样的一些印象;而中国呢,是强调了一种庄严、理性和一种温柔敦厚之美,这就是孔夫子这个圣人的姿态。应该说孔夫子在后世流传的这个形象,有很多是学生们用自己的爱戴给他加上的东西,但是更多的是他传导出来的内心有一种饱和的力量,这就是后来孟夫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化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什么叫天人合一?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了天地给我们的力量,就是一个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现在我们正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它一定有你跟生物之间、跟动物之间,你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有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的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所以孔夫子《论语》里面流露出来的更多的东西是颜色上非常和缓,教给你日常的道理,但是他内心非常庄严,他的内心里面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曾经他的学生子贡问老师:
子贡:老师,我们跟您学了这么多,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当大官。那您说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呢?
学生1:呀,这可是个大问题,快拿本来记。
学生2:我带了三个大厚本,一定能记得全。
孔子:只要三条就足矣。第一强大的军队;第二足够的粮食;第三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这叫子贡问政。从政需要什么?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大家一般想还不得洋洋万言啊,老师说得很简单:子曰: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篇】
说我告诉你就三条:第一叫国家机器,必须得有强大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足够的粮食,丰衣足食;第三条就是老百姓要对国家要有信仰。他说有三条就够了,挺简单吧?这学生矫情,说三条不行,说太多了,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如果我非得去一条,这三样你说去什么?老师也不急,说去兵,那咱就不要兵力了,人总得吃饭,但还得有信仰;子贡还不干,非得要再问,说:“必不得已而去,与斯二者何先?”这两条你再给我去一个,老师非常认真告诉他,曰:去食,我们宁可不要粮食了。然后老师说了一句结论,叫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说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其实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一定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文明上的发达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是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于丹心语: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前几天我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个说法,说评估二十一世纪我们各个国家生活好与不好已经不简简单单是过去一个标准,大家都知道GDP。GDP(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国家增长一直都很快,年年都在提升。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GNH,是什么呢?就是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国民幸福指数。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的富强,不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看每一个老百姓他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他在这个社会中觉得安全吗?他快乐吗?他对他的生活真正有认同吗?他满意吗?而这个指数在中国很有意思。我们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参加过一次国际的调查,当时显示我们国家的幸福指数是不太高的,大概百分之六十四点多,到了1991年的时候,再参加调查,发现随着整个物质文明的提升,当时也是进行了很多改革,这个幸福指数提升了,到了73%左右;但是等到了1996年再参加调查的时候,发现这个指数下跌到68%了,这是一个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盛的时候,我们现代人有可能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灵困惑。
某甲:唉,这几天烦死了,老婆天天和我吵。
某乙:你们不是要搬迁了吗?马上要住新房了,高兴都来不及吵什么呀?
某甲:就是为了新房呗。我说买北边的房,上风上水空气好,她非要买南边的房,说房价便宜交通方便。
某乙:你们要是住在旧房子里,是不是就不吵了?
大家肯定会有同感。我们今天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我们可以选择这个,可以选择那个,所以大家困顿。其实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在相对,比如说不太满意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享受到今天的快乐吗?我们每一个人追问内心,我们会有一种安顿吗?这一点让我们回到《论语》,看一看两千五百多年以前,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多么贫匮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但是孔夫子评价过他的一个学生,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大家都知道,他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他说:
贤者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篇】
这话什么意思呢?一箪食,就是家里粮食很少,不能是满仓满斗的,可能刚刚够煮饭,就那么一小笸箩;一瓢饮,一个水瓢里头够喝的水就完了;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陋巷,非常破烂的小地方;这一切可能很多人说那我们没办法选择,生活就是这样。难的不是说他生活在这种境遇中捱过来,难的是他的生活态度,叫做:回也不改其乐。而别人怎么样呢?孔夫子说,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在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孔子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就是在什么样的物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其实我们想一想,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对我们来讲心里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你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你感到心里不平衡,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于丹心语: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外是向内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所以在今天,恒心与定力对人来讲是什么呢,它是让我们在这么一个苍茫大千世界里面,能够做成一点点事情,最后心里的那么一个依据和底线。有些奇迹其实就在坚持中完成,有些奇迹永远不是那些最机灵和最聪明的人能做完的。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见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然后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的感召,说爬呀爬呀,呼朋唤友就开始爬了。爬着爬着被太阳晒得气喘吁吁,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嘛去呀?为什么要爬呀?这谁说的?真是的,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就有十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嘛呀。在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地往上爬,一点点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后来都不说话就看着它,终于看见它以缓慢的速度,最终自己到达了塔尖。等到它下来以后,大家都敬佩得不得了,就上去问它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为什么你自己上去了?然后大家恍然大悟。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它当时只看见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是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晃晃悠悠在那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
现在家长都在说,希望孩子聪明。什么叫聪明呢?就是耳聪而目明,耳朵灵眼睛好。但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为什么会听信他人的鼓噪呢?为什么爬着爬着对自己怀疑了呢?是因为我们的心里头没有一个信念,没有认为说什么样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你会受到他人鼓噪。这对于儒家来讲是一个大忌。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以他天地人合一的宽广胸怀,告诉他的学生们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而孔子的这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么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传承下来,后来我们历史上出现很多这样的文人。大家知道到了东晋的时候,中国出现了田园诗派,出现了一个大诗人,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陶渊明。这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构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于丹论语心得------更多顶级价值资料免费领取请关注薇信公众号:罗老板投资笔记
417.06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