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

文档

1

已售 0
570.92KB

数据标识:D17208577966146427

发布时间:2024/07/1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代序
前言
在流亡中降生
姥爷龚镇洲
姥姥徐文
从横滨到广东
淮海路上的小姑娘
圣玛丽亚女中
未名?畔
亲历“一二?九”学生运动
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敢死队员
传播《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人
抉择
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
巧遇彭德怀
刘白羽忆龚澎
一段动人的故事(1)
一段动人的故事(2)
走进红岩村
曾家岩50号
周恩来初试龚澎
皖南事变前后(1)
皖南事变前后(2)
《新华日报》女记者甩尾巴
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1)
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2)
辅导周恩来学英文
生离死别(1)
生离死别(2)
黎明之外是青山
有缘千里来相会
纯阳洞的故事
化龙桥二重奏
断肠人找到心上人
第一个家第一个孩子
战斗在敌人心脏
重庆谈判前后
三个美国士兵要见毛泽东
陪同毛泽东会见美国友人
与社会各界的交往(1)
与社会各界的交往(2)
老记者重访团(1)
老记者重访团(2)
代序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三十多万字的具有传记写实性的回忆录。传主是新中国一代外交奇才夫妇乔冠华、龚澎。作者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乔松都。她费时几年,在青灯黄卷下翻阅了大量解密资料和相关著作,用心血拌着泪水写成的一部记录父母革命和家庭亲情的作品。
这部书是松都的处女作。作为一部写实性传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两个字:真实。松都是按此去写作的,因此这本书是具有史料价值的。如书中写到龚澎阿姨如何在毛主席、周总理指示下怎样几次负责接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诺的真实景象等,是第一次向外界详尽披露。作者以女儿家特有的精细、理性、绵密的笔触,以一种充满了只有血脉儿女才具有的真实感情和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思念,写出了父亲乔冠华和母亲龚澎这对老外交家,艰苦奋斗、忠实执行党和人民所赋予光荣重大任务的历史真实原貌。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他们夫妻二人并肩战斗,互为连理而比翼双飞。毛主席曾赞誉乔冠华与龚澎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真是恰如其分呢!
龚澎阿姨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外交工作中,以及对人生的态度上,往往是巾帼不让须眉。她是开国首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也是外交部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后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在文革的动乱年代,在疯狂的造反派面前,龚澎阿姨坚守原则、站稳立场,在各种压力面前,她表现出的大无畏和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给我们下一代人心中永远留下一个伟大革命母亲的形象!这些在作者笔下都有生动的描述。
我永远忘不了上世纪50年代初,儿时的我经常到乔家居住过的台基厂3号、无量大人胡同6号、报房胡同35号等乔宅做客,我亲眼看到乔伯和龚姨总是因为开国外事繁忙而匆匆钻进汽车去上班,但更多的还是目睹龚姨常常骑上一辆女式“凤头”自行车瞬间消失在风雨中的难忘景象。还有作者松都尚在襁褓中的1954年,她的哥哥宗淮和我同读小学时,他们的父母一身戎装,胸前佩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标,多次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停战后金日成元帅特发给他们军功章。
记得一个星期日上午,我到乔家为宗淮过10周岁生日,龚澎阿姨亲自“操办”,五六位小同学一人一块蛋糕,一杯汽水,一把糖果,真是“排排坐,吃果果”了。那时我们也不会唱什么英文生日歌,也没有烛光,只是在龚澎阿姨引导下“拍拍手,哈哈一笑”而已。我们每人还端起朝鲜人民军副总长赠送给乔伯伯和龚澎阿姨的苏式转盘冲锋枪,吃力地挎到脖子上,以“英雄”状而自娱,引得乔氏夫妇也大笑不止……
1963年我的父亲万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第一副市长)与乔伯伯一起跟随刘少奇主席去平壤访问,一路上,万、乔两人谈笑风生,我父亲教乔伯伯学会了打桥牌,这也是乔伯伯第一次“叫牌过招”呢。那是一次充满战友情、同志情的愉快出访,也是俩人唯一一次的共同出访。
弹指一挥间,这都是近半个世纪前的如烟往事了呀!
不容置疑,在中国百年难遇的改革开放的盛世之下,多少人向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明媚春天终于到来了。出书写传蔚然成风,但也难免鱼目混珠。许多关于乔外长的回忆录和传记纷纷问世,也刮起了一阵“乔老爷”的热潮。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在记述乔外长叱咤中国外交风云的纷繁文字中,关注和记录与他生活长达28年的夫人,也是一代杰出外交家龚澎的文章就颇为单薄了。有幸的是她的女儿乔松都做了生动和较为全面的补充,尽管还不够丰厚,但读者总可以“一叶知秋”了。我想通过这本书,读者不仅看到了乔冠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认识了他身边这位经过长期革命战火考验的忠实伴侣,集美丽、智慧、勇气为一身的部长助理龚澎。
在文革的浩劫中,同样受到高压和冲击的龚澎阿姨,身心受到严重损害而英年早逝。难怪周恩来总理在龚澎重病期间,十分悲痛地命令医护人员大力抢救,并亲自到病房探望她。还有少为人知的龚澎的姐姐(作者的大姨)龚普生也是外交界的一位前辈,她的夫君章汉夫伯伯则是建国初期时的外交部副部长,他们都是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见证人啊!这位开国的副外长在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而去世。龚澎的父亲—松都的姥爷龚镇洲也是一位德高望重、追随孙中山、被周总理尊称为“有德有年,功在民国”的革命先驱式人物。
当然,大家都比较熟悉松都的胞兄乔宗淮,亦是一位在外交战线埋头辛勤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副部级外交官。
作者松都是学医的,从小受到学校和乔氏夫妇良好的教育。她见了我们这些大哥哥总是默默无语地点一下头,微微一笑,就忙着做功课和弹钢琴去了。如今她带着历史责任,更多地是对双亲的日夜思念,在亦乐亦悲中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松都出书写双亲,可喜可贺。有幸给愚兄机会写些心?话,借此机会为两位我所熟悉的革命前辈奉上点滴回忆拾遗,甚感荣幸。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
2007年岁末写于京都苹花书屋
前言
秋高气爽,天色湛蓝的10月10日,这一天是我的母亲龚澎的诞辰日。
傍晚,我一个人不知不觉走到了北京东城区一条普通的街巷—报房胡同,低墙矮树小路,灰楼老宅旧物,一切如故。1957年至1973年间,我们一家就住在胡同里的一座宿舍大院中,这是爸妈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我们一家四口最后的家。院子里三十几家大使级干部是我们的老邻居。
一走进这条胡同,我的心就无法平静下来,那是充满阳光和激情的日子,30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思念齐涌心头,往事历历在目,爸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浮现在眼前。
那是妈妈—
优雅的身姿,浓密的头发,两颗钻石般的眸子闪动着智慧和真诚,眉宇之间有一种比美更豁达的气质。
妈妈的身旁是一个高高的身影,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秀郎镜,开朗的神情,洒脱的笑容,他和妈妈长得有几分相似,这是我的爸爸乔冠华。
1971年他在联合国的那张“乔的大笑”的新闻照片,成为中国人民重返国际舞台的象征,而他大笑背后的动人故事却鲜为人知。
爸爸妈妈是一对“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的恩爱夫妻,也是我和哥哥的好父亲、好母亲,他们携手并肩相濡以沫走过了30年的风雨春秋。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亲自点将,妈妈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爸爸任部长助理,他们双双驰骋在新中国的外交战线上。每当世界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院子里总有几盏彻夜不眠的灯,人们经常透过书房的窗帘,看到爸妈和同事们忙碌的身影……
时光飞转,当年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已是明日黄花。沧海桑田,遥望双亲,往事如梦。只有老屋前那棵丁香树,虽然早已过了开花的盛年,却依旧在根茎上生出苍绿的枝叶,车库旁繁茂的紫藤萝散发着幽香,我站在寂静的老院子里,恍如昨日。
爸妈留下的许多动人故事已在时光隧道中流逝,然而青史留痕,在共和国诞生与成长的画卷中,仍然可以清晰地发现爸妈的身影,找到他们耕耘的足迹。当年周恩来为外交部女同志树起的那面旗帜至今仍在许多老同志的心中飘扬。
在夜色中,我遥望着无际的星空,看!那两颗闪烁的星星就是爸和妈!他们在遥远的天国正关切地注视着我。爸爸妈妈,你们看见了吗?我又回咱们家了。我一直在寻找你们,我又来到咱们的老屋前,等着你们下班回来。
什么时候我们全家可以重新团聚?什么时候我可以像天下所有的女儿一样,可以在除夕之夜守候在自己年迈的老父老母身旁?现在,我的身边又多了我的儿子——您们的外孙。我希望他能够了解他的姥姥、姥爷这一代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人海茫茫,天地两相隔。
爸和妈,你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我有很多话,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
我想一个人静静地倚在你们身边,轻轻地为你们朗读我为你们写的书,悄悄地倾听从遥远的天国传来的回音……
我听见了!那叮咚的泉水声是妈妈亲切的回答!
我看见了!苍翠的松柏在悠悠地晃动,那是爸爸在会意微笑地点头!
我感觉到了!那柔和的春风像是爸妈的大手抚摸我的头。
爸和妈,在你们身边,我心里很踏实很温暖,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愿我和你们在此书中重逢!
在流亡中降生
1914年10月10日,日本东京湾最大的港口城市横滨,在一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志士家里出生了一个健康的女婴。她天庭饱满,五官端正,一双明亮有神的眸子就像两颗晶莹的黑葡萄。按当地人的习惯,家里叫她“阿格”(日语:小女孩)。这个孩子就是我的母亲龚澎。
她排行老二,上面是比她大一岁的大姨龚普生。根据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说法,姥姥、姥爷先为大姨取名“普生”,又为母亲取名“慈生”(又名庆生);母亲在学生时代改用“维航”;参加革命后,因敬仰革命先烈彭湃而更名为“龚澎”。
1913年,灾难深重的中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袁世凯却窃取了革命成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行者探索着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我的姥爷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讨伐袁世凯的战役开始后,姥爷在芜湖、长江流域树旗响应,并率先发布《讨袁檄文》:“今数其大罪与天下共弃之。”“二次革命”失败后,姥爷派“湖鹏”号鱼雷艇送柏文蔚去南京,他受到袁世凯的明令通缉,1913年深秋,在上海革命党人的帮助下,姥爷、姥姥带着刚满月的大姨秘密藏进一条运煤船的底舱,小船驶到吴淞口后,一家人登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他们在日本横滨港安全靠岸,全家顺利脱险。
我没能见到姥爷,可从相片上看得出来,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长得很威武很神气。
姥爷龚镇洲
我的姥爷龚镇洲(原名龚镇鹏,1882—1942),是辛亥革命时期安徽著名的革命党人,安徽省合肥北乡古溏村人,祖上十四代高祖从江西迁入安徽。
北乡古溏村位于蚌埠、淮南、合肥三市之间,地处江淮交通要道,现今属合肥市长丰县。战国时有楚头吴尾之说,是南北文化交汇之处。长丰地势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期间,新四军独立团在淮西与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并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这片土地历来就是农民运动的策源地,素有“民风刚毅之乡”之称。
龚氏家族在合肥地区是一户大姓,姥爷自幼家境贫寒,家中只有茅屋三间,几亩赖以为生的薄田。太姥爷龚宗瑜平时一边在家中教私塾,一边种田务农。他为人正直,喜好书画,对史学颇有研究,国民党元老吴忠信当年曾是龚氏家塾的学生。
姥爷10岁就帮家里干许多农活儿,和兄长们一起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所幸的是由于有太姥爷执教私塾,农闲时可近水楼台,接受了“人之初”的基础教育。在家塾听课之余,他还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接受了许多新知识和新思想,特别是康梁的维新思想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开始向往着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关注着国家前途和命运。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姥爷结识了当地一批有志的青年,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共谋推翻满清政府之大计。为了掌握更多的军事知识,姥爷到江南将备学堂学习了一段时间。
1905年底,姥爷因在江南将备学堂被清政府指为“革命党人”而被捕,经同乡好友营救出狱后,由同盟会安徽分会主盟人吴谷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组织。不久,姥爷到安庆城外参加了李鸿章创建的新军。
1907年7月6日,姥爷龚镇洲和薛哲、倪映典等新军将士参与了安徽省警务督办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武装起义,安庆起义失败,清军立即开始大规模搜捕革命党成员,为防不测,姥爷决定离开安徽。他身上揣着仅有的一元钱,手拿一把雨伞,背着包裹,从安徽出发,翻山越岭直奔保定府,徒步近一个月的路程,终于来到位于直隶省境内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新成立的军校不收学费,却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背景,恰逢本族一位堂兄报名后改变了主意,没有去考场,姥爷便冒名顶替参加了入学考试,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后更名“保定军官学校”),成为这里的第一期学生,主修炮兵,与蒋介石同期同班。姥爷也从此改名为龚镇洲。翌年,蒋介石被军校保送去日本留学,姥爷则到安庆讲武堂任教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迅速传向各地,担任讲武堂教官的姥爷正在准备响应之时,得知当地清政府驻军将奉命开往南京镇压可能发生的起义,姥爷迅速集合数十名士官生,趁黑夜潜入城内,待城外驻军刚刚开跋,便与清江城内守军激战起来,无奈寡不敌众,弹尽无援,姥爷跳入水中突围时不幸被捕入狱。在即将被处以极刑之际,几个属下士官冒死把姥爷从狱中带伤劫出,秘密潜往安庆。这次由龚镇洲领导发动的清江起义打响了苏皖一带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而姥爷的挚友吴谷却惨遭清政府杀害,在其慷慨就义时留下一首绝命诗:“来来去去本无因,只觉区区不忍心;拼着头颅酬死友,敢将多难累生灵。”
1911年11月25日晨,孙中山先生从法国马赛港乘船经新加坡、香港抵达上海十六铺金利源码头,正在上海养伤的姥爷和同盟会党、政、军各界人士齐聚码头迎接。后来孙先生专门召见了他,黄兴还把自己夫人徐宗汉的堂妹徐文介绍给姥爷,那就是我的姥姥,不久后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以“不取奉薪,唯以北伐”为宗旨,在皖北成立了范鸿先领导的5000壮士组成的铁血军,姥爷担任陆军部第35旅旅长,掌理军务,他作战英勇果敢,被赞誉为“铁血大将军”。
姥爷出身农家,一生淡泊名利,不善权谋,不好张扬,后来曾在陈炯明麾下掌兵,因不习官场的勾心斗角及军阀作风,故退出军界,寓居上海。尽管如此,姥爷的意志并不消沉,生活也不潦倒。在历史的几个大转折时期,他都能追求进步,从不趋炎附势向权贵低头。
1941年春,姥爷从桂林专程来重庆看望他的女儿们,周恩来得知这个消息后,当即与邓颖超、董必武、叶剑英等人在红岩村设宴招待他。
周恩来详细地谈了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姥爷甚感欣慰,他感慨地说:“我的女儿在你们这里不为个人谋私利而是为公工作,她找到了寻求真理的道路,我是很赞成的。我已告诉她,不管遇到多大挫折和困难,不要后退,要坚持到底。龚澎在你们身边工作,我可以放心啦!”
周恩来曾经在某次会见外宾时向毛泽东介绍了母亲的家世,毛主席听后对母亲说,你的家庭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姥姥徐文
我的姥姥徐文,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她生长在一个开放民主、文化氛围浓郁的大家庭。
香山是位于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半岛,这里距广州和香港都很近,一百多年前就是一个开放的口岸。岛的西南岸是澳门,许多华侨当年就是从这里飘洋过海到日本和欧美的。当地人以讲广州话为主。
明清以来,这里涌现了一批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就在这里。当年在上海成功经商的有不少广东香山人,他们吃苦耐劳,精明能干,富于创业精神,曾给予上海政界经济界显著的影响。洋务运动先辈徐润(号雨之,别号愚斋)是姥姥的伯父,他14岁跟随父母从老家香山经澳门来到上海做学徒,逐步升为副买办。此后创办了招商局轮船公司,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还在香山创办了一所西学,并且积极推动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工作。
1872年前后,徐润协助容闳向海外输送了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小留学生,生源大多来自广东。那个时代人们的观念还很保守,一般人家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万里之外的异邦去。为了完成这30个名额,他们只有动员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去充数,其中有一位就是徐润的弟弟—我后来的太姥爷。他们一行人在容闳的带领下远渡重洋,在美国康涅狄克州等地就学。七八年之后又回到了祖国。这批小留学生中最出名的就是中国铁路建设之父—詹天佑。
而我的太姥爷在当时的招商局任职。除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之外,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是接受了西方的民主和文明,不为子女包办婚姻,女孩子一样上学堂。一位富家女嫁给了他,她认为受过西方教育的人
data icon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
1
已售 0
570.9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