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vc

丰盈与永恒

文档

0.8

已售 0
395.72KB

数据标识:D17208557970948734

发布时间:2024/07/1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编辑推荐
作者简介
连载目录
前言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1)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2)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3)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4)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5)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6)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7)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8)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9)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10)
在乌菲齐博物馆的徘徊不去(1)
在乌菲齐博物馆的徘徊不去(2)
在乌菲齐博物馆的徘徊不去(3)
在乌菲齐博物馆的徘徊不去(4)
在乌菲齐博物馆的徘徊不去(5)
在乌菲齐博物馆的徘徊不去(6)
普拉多博物馆的岁月见证(1)
普拉多博物馆的岁月见证(2)
普拉多博物馆的岁月见证(3)
帕加玛博物馆里的叹息(1)
帕加玛博物馆里的叹息(2)
柏林绘画艺术馆的精品鉴赏(1)
柏林绘画艺术馆的精品鉴赏(2)
柏林绘画艺术馆的精品鉴赏(3)
游汉堡车站现代艺术馆(1)
游汉堡车站现代艺术馆(2)
游汉堡车站现代艺术馆(3)
皮耶•加纳达基金会博物馆的视觉盛宴(1)
皮耶•加纳达基金会博物馆的视觉盛宴(2)
皮耶•加纳达基金会博物馆的视觉盛宴(3)
皮耶•加纳达基金会博物馆的视觉盛宴(4)
皮耶•加纳达基金会博物馆的视觉盛宴(5)
品味奥林匹亚博物馆的宝藏(1)
品味奥林匹亚博物馆的宝藏(2)
品味奥林匹亚博物馆的宝藏(3)
编辑推荐
一部精妙绝伦的欧洲博物馆艺术圣经,一幅中国艺术家用心灵诠释的欧洲博物馆美学画卷,一本立体呈现欧洲文化、历史、艺术的通书。参观欧洲博物馆的游记25篇,文字八万左右,插图四百余幅,介绍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各国的博物馆艺术,让读者身临其境地经历一场艺术瑰宝和人类文明的灿烂之旅。
作者简介
周至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教育委员会委员。作品多次参加中外美术展览并获奖。版画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神奈川美术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等收藏,入选文化部主编《中国美术六十年》及《中国当代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出版教材、散文集、作品集三十余部,在现代设计基础教育方面有开创性研究。后定居瑞士,常年游历于欧洲各国,以读书、著书、谈书、藏书为乐。在欧洲这片艺术圣地上,用艺术家悠然的脚步丈量着,敏锐的眼睛观看着,专业的思维探究着,灵动的文字记录着,将欧洲艺术文化的细节与灵魂用视觉语言诠释给中国读者。
连载目录
前言巴黎的人有福了——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令人沉醉的美的朝觐——在乌菲齐博物馆的徘徊不去从西班牙的美术史穿过——普拉多博物馆的岁月见证帕加玛,我的震惊与崇敬——帕加玛博物馆里的叹息巡礼古典绘画——柏林绘画艺术馆的精品鉴赏苍凉的基弗与狂热的博伊于斯——游汉堡车站现代艺术馆在绘画的长廊里静思——皮耶•加纳达基金会博物馆的视觉盛宴神人同形的古希腊艺术——品味奥林匹亚博物馆的宝藏
前言
每每参观欧洲的艺术博物馆,大饱眼福的同时,总是会引发我内心的震惊,乃至目瞪口呆。人类辉煌的艺术结晶,足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通过这样的收藏陈放在大房子里,时时散发着一种沉郁的历史辉光。于是我不得不问自己:在艺术类的博物馆里,面对浩瀚如海洋的古代艺术,你会抱着怎样的一种态度?博物馆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给你什么样的审美?是佩服古代艺术家们的智慧?还是了解民族地方的文化?博物馆,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但是折中的公共机构,也是一个被控制的空间,而我们是被空间所控制的观众。有时,博物馆肩负着一种类似现代宗教仪式的作用,犹如教堂,让踏进去的人们心怀崇敬,也启发人们去思考超越性的问题。毕竟,宗教原不能承担所有的东西,在宗教渐渐衰落的同时,艺术就有一定的责任,承担起宗教般的育化作用。于是学习了解与被了解,用各种开放的胸怀去看这世界就变得重要起来,一个观者的生活也由此被加以改变。博物馆是根据选择、认可、增加经济价值的原则收藏作品,为作品提供了一个供奉殿堂,或者说是一个避难所。但是,总体上而言,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是隐藏的,中立的背景可能就是一堵白墙,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一样。博物馆也塑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格,积累了其文化底蕴,培养了国民的文化素养,激发着人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参观每一座博物馆,也是进一步了解一个坐落这座博物馆的城市。就总体而言,艺术博物馆肩负着保存、展示、交流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珍宝的使命。记得有一年,中国上海博物馆珍藏在日内瓦哈特博物馆展出,当我看到一位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带着一群小学生进来参观,欢快活泼的小学生们挑选着各自喜欢的展品打开纸板临摹,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就像许多神圣的场所一样,在博物馆里我会有朝圣的感觉,我会在每一件杰作前流连忘返,不知疲惫与饥饿。所有博物馆的参观都是令人难忘的,而最为美好的一次印象,是在一个冬天的雨晨去卢浮宫。从卢浮宫的地铁口上来,街面依然夜色深暗,行人稀少,没有声响,间或一辆车开过来,溅起一些水花,石块铺成的地面泛着路灯清凉的光芒。端庄稳重的卢浮宫沐浴着细雨,从希里留馆的拱道往里走,就看见门洞口一片晶光闪耀,走向前去,豁然开朗,广场上的三角形玻璃金字塔里面灯火辉煌,金属支撑结构处处反射着金辉,仿佛晶体的奇异折射。地面的水池、地面的积雨反映着依旧深蓝色的天空,映照着迷离的金字塔。玻璃金字塔与卢浮宫的轻盈与厚重、透明与实在、沉着与空灵,在造型、材料、审美上的种种矛盾性对比,让我感动到无语。我因此记住了这一个时刻,这一个时刻又永远与卢浮宫的艺术美好地联系起来……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1)
巴黎的人有福了——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卢浮宫博物MuséeduLouvre凌晨时分,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里灯光熠熠闪耀,雨中的金字塔宛若钻石般明亮,镶嵌在卢浮宫的怀抱里。天还是昏暗的,下着小雨,早早来到水晶金字塔入口,排在了队伍的前六位。细雨有些凄迷,冷风入骨,一家聚在一把雨伞下等待开门。队伍逐渐延长,快九点时已经是五、六十米了。终于等到了开门,人们乘电梯下去,在地下大厅分散开来,从各馆入口参观——这又是金字塔设计的有效功能,很快地分散了参观的人流。1-1卢浮宫整体建筑呈“U”形。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收藏各种艺术品,历经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丰富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卢浮宫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场所,由这幅描绘卢浮宫的绘画也可窥见一斑。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14~19世纪的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真是有太多的画了。沿着德侬馆高高的台阶上去,迎面是展翅飞翔的《萨摩塔斯的胜利女神之翼》,古希腊雕塑《胜利女神》1863年从萨摩塔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大约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高3.28米,据说是雕塑家为纪念希腊罗德岛的一场胜利海战而制作。女神站在船头形的石座上,微微前倾着身躯,张开双翼,披着薄薄的1-21-3《萨摩塔斯的胜利女神之翼》在德侬馆高高的台阶上,层层的阶梯好像翻腾的波浪,浪尖上的雕像好像展翅飞翔的海鸥。一步步走上去,心情也飞扬起来,仿佛闻得到海风的味道,咸腥而微凉。1-4至1-7达•芬奇《蒙娜丽莎》。不仅是脸上的微笑画得神秘,这女人的手,画得也饶是妩媚优雅。达•芬奇其他绘画中人物的手姿,无出其右。1-5长袍,海风吹荡着,衣裾飞扬起来,仿佛闻得到海风的味道,咸腥而微凉。女神虽然没有头部和双臂,但是看得出昂首挺胸迎风展翅的妖娆,这残缺显示出一种完美,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把它陈列在台阶之上的高处,接受成千上万游客的瞻仰,怕也是煞费心机的吧。这热情奔放与飞扬动态完美结合,我把它看作是自由精神的物化,不由地对远古的希腊产生幻想与憧憬之情。《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画前已经聚集了众多观众,大家纷纷在画像前留影,难免会把周围的人摄入镜头。画像被厚厚的玻璃所遮掩,保护着这个无价的宝贝,玻璃罩周围射出的柔和的灯光,难以细细欣赏《蒙娜丽莎》的真容和细节。但是周围有达•芬奇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背景山水的表现类似于《蒙娜丽莎》,技法不差,也可细细地比较研究,一张完美作品的出现不是偶然,创作前后的绘画形成了一种“上下文”关系,当可看出艺术在视觉上自然的成熟。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几乎没有眉毛的眼睛,微微翘起的嘴角,被医学家都考证出无数内容,而《圣母、圣婴与圣安娜》,也有不应被忽略的精彩。保罗•维诺内兹宏大场面的《卡纳的婚礼》,与《蒙娜丽莎》同列一室,众多人物的巨幅绘画,抵不上一个蒙娜丽莎的微笑。众多的十三-十五-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绘画。总的感觉是绘画题材以宗教神话为内容,人物造型在中世纪都比较呆板,表情凝滞。十七世纪时造型的整体与局部都逐渐生动坚实起来。但只有少数画家在构图上、手法上较有新意,可惜未能一一记下名字。后来的绘画色彩与自然的空间处理能力更强,初期则接近壁画效果。乌切罗(UccelloPaolo,1-81-9乌切罗的《圣罗马诺之战》,是远近透视及形式分析的极好范例,造型坚实,也有可斟酌的细节。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2)
1397-1475)的《圣罗马诺之战》(相同题材的画有三幅,另两幅藏伦敦国家美术馆及佛罗伦萨的乌菲奇博物馆),是远近透视及形式分析的极好范例。文艺复兴自不必赘言。宗教题材绘画中的形象更加地人间化,描绘得更加细腻真实了。在法国大型绘画的陈列里,印象深刻的有古典主义的最后代表安格尔(Jean-AugusteDominiqueIngres,1780-1867)的画《土耳其浴场》如同肉虫般的众多裸女坐卧在充满异国情调的房间里,圆形的画面更增强了这种肉感,前景带头巾的背影裸女就显得十分突出。安格尔是路易•大卫的学生。大卫的《拿破仑加冕》场面宏大,叙事风格,在凡尔赛宫已有一幅,但是此类题材让我感到难以亲近,反而《荷拉斯三兄弟的盟誓》相比之下更有意思,主题取自罗马野史,荷拉斯三兄弟与附近城市的另三兄弟发生决战,起因于两个城邦之间的纷争,而荷拉斯三兄弟的胞妹一是敌方兄弟之一的未婚妻。仍然毅然投入战斗。男人们出征盟誓,妇女们悲伤哭泣。现在看,也许可以有更多的解读,看作是人性与所谓道义的冲突。更让我关注的是他的《马拉之死》——此画却藏在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博物馆。在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之前良久地站立。悲剧化的情节与雕塑般的造型形成的视觉张力,今天来看仍有强烈力量。想到是籍里柯二十七岁所作,真是哑口无言。这张基于真实事件的创作在沙龙引起巨大争议,受到了无情的攻击。却在英国展出时获得声誉。天才是短命的,籍里柯因坠马而死,结束了三十三岁的生命。曾与籍里柯同学的德拉克罗瓦同样才华横溢。受《梅杜萨之筏》启发,曾作《但丁与维其尔》,其后有《西奥岛的屠杀》作,再有《萨尔达纳波尔之死》,张张都是大作。极具浪漫品质的《自由领导着人民》画成,时年三十二岁,令人惊叹咋舌。据说卢浮宫收藏了德拉克洛瓦的六十多幅作品,饶是叹为观止。大画悬于高墙,唯退远方可见全貌。局部只好省略——一幅画前停留的时间的确有限。留心寻找我关注的画家,此前每每从书上所见的画面现在都呈现在眼前……主要在德侬馆二层浏览。看到了十七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普桑的《阿卡迪的牧羊人》,还有《基督治愈盲者》,还有《冬》。伟大、庄严、恬静、肃穆,这些神圣的字眼都会出现。普桑是诗人,也是哲学家……参观里希留馆的弗兰德尔绘画和荷兰绘画。凡•戴克(AnthonyVanDyck,1599-1641)的《英王查理一世肖像》,小时候在一本很薄的绘画图书的彩页上看到,那时的印刷水平很低,色彩走样,现在见到原作不免欢喜。杨•范•艾克的《奥顿的圣母》绝对是令人难忘的作品。这种重视个人外貌和心理的描写,强烈的空间结构,或许是弗拉芒绘画的特点吧,圣母依然是传统的类型,而大臣确实一个重要的个人,这种宗教绘画里的世俗性处理令人惊讶,描绘的严谨与深刻到有一种难以质疑的冷静。画中的圣子也呈现出一幅大人相。圣母背后端着金冠的蓝衣天使让现在的我看,则多少显得勉强。背后三拱门外的风景有强烈的纵深辽阔感。十七世纪的荷兰风俗画,以市民生活的日常景象为主题,领域之广,成就之大,独特之处,非他国所能比拟。伦勃朗的画散布世界各大博物馆,卢浮宫已有大画收藏,但是《被屠宰的牛》令我难忘,常常因此想起后来的画家苏丁,也画鲜血淋淋的肉块。毋庸置疑,伦勃朗在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斯著名的《吉普赛女郎》卡拉瓦乔式的自由大胆的画风,被我认为是风俗肖像的典范,斜视画外的女郎富于个性的微笑早已深印在脑海中,观原作如见真人,还是深深地感动。哈尔斯长寿,活到了八十四岁,也许和他总是描绘乐观开朗的人物有关?维米尔《做花边的女工》,维米尔善画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却能小处见大,细腻抒情。对光线、色调、笔触都有精锐的敏感和完美的处理。总是阳光照进房间,温馨暖和的色调,主角身在其中,宛若在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中,画面有一种非常干净的朴素与坦然,让荷兰平民阶级的生活升华到一种近乎圣洁的境地。
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3)
在叙立馆参观。路易•勒南的《农民家庭》让我感动。乔治•德•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夫》展现了蜡烛在黑暗中光芒的美丽,这种美丽在我少年时就曾经因为偶然目睹了拉图尔的烛光画而埋藏在心里……英国绘画只有透纳的风景让我陶醉,自以为有意境、诗意与中国画暗通。西班牙绘画则有哥雅的《拉索拉娜侯爵夫人像》,显示高超的性格表现和写实技巧。哥雅伟大,我在韩国汉城曾参观哥雅腐蚀版画展内容之深刻。想象力之丰富,难以尽言,唯有叹息而已。而更早一些的西班牙巨匠格列柯的作品《十字架上的耶稣》则在德侬馆,展现了格列柯气质非凡独具一格的画风。看到了少量印象派画家作品。如莫奈、西斯莱、毕沙罗、雷诺阿、德加等,看来印象派的绘画主要要去奥塞博物馆参观了。雕像馆成立于1817年,共有展厅27个,展品1000多件,多为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部分为表现人体和动物的作品。匆匆看过雕塑。《米罗的维纳斯》在叙立馆。同样有许多人在围观,如同看《蒙娜丽莎》的情景。《米罗的维纳斯》雕像高2.02米,创作于公元2世纪。半裸着身躯,极为端庄、自然,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据说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她。消息传出,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泊在米洛港,舰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想买下,却没有现金。结果,“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下,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眼见宝物就要失去,法国人不甘心,立即驱舰前去阻拦。双方发生了混战,结果使珍品遭到损坏,雕像的双臂被打碎。双方争执不下,后由米洛地方当局出面解决,由法国人用钱买下雕像,贡献给法国国王。就这样,“维纳斯”被运到法国,在当时立即引起轰动。维纳斯优雅的姿态,流动的曲线与柔软的肌肤,打动着千百年来的观众,翻卷的衣折与光滑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左右臂都失掉了,齐端端的右臂仿佛是被截掉的,还留下了两个小小的孔眼。在德侬馆一层,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Bounaroti,1475-1564)的《垂死的奴隶》,和《被束缚的奴隶》令我驻步。佛罗伦萨学院博物馆藏有另外几尊奴隶雕像。《垂死的奴隶》看上去更加精致和完整,但是动作和表情优雅,让人难以联想到垂死的状态。这个雕像,我在上大学时做过素描写生的对象。十六——十九世纪意大利雕塑。安东尼欧•卡诺瓦的《普西莎及爱神》有生动的构图与造型,坚硬的石头化作了如此柔软细腻的人体,要就人叹服这巧夺天工的手段。还有未记住作者名作品名的一蒙面纱女神,出奇的好。据说卢浮宫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显然,用一天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仅仅几个小时参观,换来的是无限眩晕的感觉。因此,如果你要参观卢浮宫,得先制订一个计划,逐个参观六大展馆,可能最好用一个星期来看,或者每年来看一次。据说赛尚常常会画到一半,雇辆马车到卢浮宫去参观。赛尚有福了,在巴黎的画家有福了,在巴
data icon
丰盈与永恒
0.8
已售 0
395.7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