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蝶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

文档

0.8

已售 0
681.29KB

数据标识:D17208540674550353

发布时间:2024/07/13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内容简介
写在前面
中山装和列宁装
姑娘爱上工装裤和“布拉吉”
公共食堂和 “票证时代”
上海“曹杨新村”“排子房”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交通基本靠走
结婚容易,离婚困难
土地改革与“一化三改造”
全民炼钢和全民围剿麻雀
工资定级
“三年困难时期”
特需供应
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全民穿军装时代
从蕃瓜弄到“高干楼”
时代英模--焦裕禄、雷锋、草原英雄小姐妹
革命的生活色彩
“早请示,晚汇报”
学工,学农,学军
儿时游戏
生活记忆之70年代(1)
生活记忆之70年代(2)
筒子楼、地震棚、“石库门”(1)
筒子楼、地震棚、“石库门”(2)
皮尔•卡丹和可口可乐走进中国
样板戏和“中国电影新闻简报”(1)
样板戏和“中国电影新闻简报”(2)
小人书与手抄本
上海货和“老三件”(1)
上海货和“老三件”(2)
恢复高考:报名费5毛(1)
恢复高考:报名费5毛(2)
难忘的游戏:打水漂、滚铁环(1)
难忘的游戏:打水漂、滚铁环(2)
“幸子衫”、“光夫衫”、红裙子(1)
“幸子衫”、“光夫衫”、红裙子(2)
假领子和西服、军大衣(1)
假领子和西服、军大衣(2)
餐饮上的变革(1)
餐饮上的变革(2)
“拉风”的摩托与难坐到“小轿子”(1)
“拉风”的摩托与难坐到“小轿子”(2)
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1)
卡式录音机、迪斯科与卡拉OK(2)
邓丽君、崔健还有那《冬天里的一把火》(1)
邓丽君、崔健还有那《冬天里的一把火》(2)
80年的新鲜玩意蛤蟆镜、“大哥大”(1)
80年的新鲜玩意蛤蟆镜、“大哥大”(2)
抢购了100盒火柴(1)
抢购了100盒火柴(2)
结婚、生育与离婚(1)
结婚、生育与离婚(2)
结婚、生育与离婚(3)
“搞原子弹的”与“万元户”(1)
“搞原子弹的”与“万元户”(2)
“搞原子弹的”与“万元户”(3)
从停薪留职到“下海吧”(1)
从停薪留职到“下海吧”(2)
从停薪留职到“下海吧”(3)
内容简介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这本书正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
这是用图文展示共和国60年百姓生活变迁的史料性作品。书中从平常百姓的生活入手,再现共和国60年平常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和那永远抹不去的生活往事。书中内容涵盖了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服饰、饮食、娱乐、住宿、交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共和国60年生活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图资料。本书以小见大、从细节展现宏观,从生活方面的变化展示共和国60周年的辉煌成就。正如本书总顾问于光远先生题词所言:记录点滴生活,彰显社会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和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70年代、 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捷。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花、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回首60年这本书的内容值得体会。
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
《中国生活记忆》,着力于反映这样的点滴进步。在结构上,1949年共和国起始之年和2009年实行“计划单列”,将其中的时光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新千年依次展开。每个年代的开篇,都有一个概括性的年代特征和生活记忆关键词;每个年代的结束,都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语。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便捷。
书中选取的,都是那些能够触动人们记忆深处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和上海弄堂里的给水站,60年代的红宝书、弹弓、斗鸡,70年代的八个样板戏、小人书、36条腿和“三转一响”、爆米香、鸡毛换糖和喇叭裤,80年代的红裙子、假领子、迪斯科、邓丽君和“大哥大”,90年代的“一步裙”、踏脚裤、“菜篮子工程”、生猛海鲜、股票、超市和甲A联赛,新千年的“肚兜”、唐装、房奴、“人造美女”、超级女声和“动车组”……希望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点滴,能让经历者感叹,重新拾起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让后来者了解,生活原来是这样。
谨以此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
1949年:一张白纸 百废待兴
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81中国经济年鉴》上曾公布中国在1949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其中有:
1949年中国的总人口为541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平均寿命为35岁;
工农业总产值为466亿元;国民收入为35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40.5亿元;原煤为0.32亿吨;发电量为43亿度;原油为12万吨;钢为15.8万吨;布为18.9亿米;糖为20万吨;粮食为11320万吨;棉花为44.5万吨;油料为256.4万吨;水产品为45万吨;
1949年的工业产品中:缝纫机2000台,收音机4000台,自行车14000辆。
可以轻易得出年人均数据,从中不难了解1949年中国社会的落后状况和贫困程度:
1949年,中国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6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钢只有0.29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再算细一些,就会得出:
生活在1949年的中国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0.572公斤粮食;0.013公斤(13克)油料;0.017公斤(17克)肉;0.0023公斤(2.3克)水产品。
1949年,全国各地旱、冻、虫、风、雹、水灾相继发生,尤以水灾最为严重,被淹耕地约1亿亩,灾民约4000万人。
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十分贫穷落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就是当时新中国的真实写照。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在这一张白纸上,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经济,重建家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画。
中山装和列宁装
中国生活记忆之50年代
50年代,百废待兴。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朴素简单如当时一首民谣所说:“四个兜的中山装,小米高粱吃得香,几户人家一个庄,走亲访友靠步量。”
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虽然他们曾经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虽然他们曾经误以为粮食亩产几十万斤,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无可厚非。
直到现在还有人怀念:50年代,多单纯啊!
50年代生活关键词:列宁装,布拉吉,粮票,公共食堂,广播体操,打麻雀,土地改革,公私合营,全民炼钢。
中山装和列宁装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衣服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
50年代以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渐渐地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几十年。男人开始以中山装为主装,不再穿长袍马褂子;女人穿的是对襟袄,不再“裹足不前”。特别是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
初期的中山装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正统,缺乏创新。
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象征。
后来,受革命的感召和对共产党干部的崇敬,中山装引起一些青年学生的追捧,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
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到:一进堂屋亮堂堂,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穿的“列宁装”。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服装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
“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它的式样为西装开领,双排扣、斜纹布的上衣,有单衣也有棉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腰中束一根布带,各有三粒纽扣。
开始“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在中国却演变出女装,并成为与中山装齐名的革命“时装”。穿上“列宁装”这种公认的“苏式”衣服,显得既形式新颖又思想进步,“列宁装”一时成为政府机关女干部的典型服式,因此也被称为“干部服”。
“列宁装”或多或少带有装饰性元素--双排纽扣和大翻领,腰带的作用有助于女性身体线条的凸显。
这款服装后来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朴素干练、英姿飒爽。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君、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都曾是“列宁装”的模特,劳模的示范,带动了时代的风尚潮流。
美中不足的是,当时“列宁装”可供挑选的颜色并不多,清一色的蓝、灰、黑,彰显艰苦朴素的时代风气。
上海著名配音演员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回忆难忘的“列宁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那时我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实足年龄尚不满24岁。看着满街红旗,听着那令人振奋的腰鼓声,我是多么羡慕那些剪着短发、戴着蓝布帽、穿着蓝布列宁装的女干部啊!我渴望自己也能那样地穿着,渴望着走到社会上去,渴望着工作。
其实,我在广播剧团很受重用,工作得很快活,可心里总以自己不是国家干部为憾。觉得既不是国家干部就不能去穿那象征干部身份的列宁装。所以当我在报上又看到北京电影演员表演艺术研究所(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招生的时候,我就又去应考了。
“列宁装”穿在叶琳琅饰演的女特务王曼丽身上,更让人难忘。在一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反特片《铁道卫士》中,叶琳琅扮演的特务王曼丽是一个潜伏的女特务,“列宁装”,直发型,单布鞋,而并不是观众印象中女特务常有的花旗袍、烫发头和高跟鞋,难怪观众印象深刻。
多年后,步入老年的叶琳琅,在江南某农村拍摄《香魂女》的时候,被许多围观看拍戏的农民给认了出来,大家在指指点点地小声议论着她饰演的王曼丽,快人快语、为人豪爽、充满喜剧细胞的叶琳琅,于是来了个现场发挥,她不无幽默地拱手抱拳,连声说到:“是我,是我,刚从监狱里放出来。”一席话,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姑娘爱上工装裤和“布拉吉”
姑娘爱上工装裤和“布拉吉”
1949年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穿工装成为一种荣耀。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
工装裤为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和喜欢的鞋型。
一般新鞋上脚前,要先钉上掌,孩子的鞋往往前面还打一个皮包头,后跟也补块皮子。男孩子的鞋,大脚趾前面缝一小块“膏药”补丁,很常见。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绸缎面料,显得封建味道有些浓。所以,参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学生就摒弃了缎面,而采用具有农民文化特色的花布来做棉衣,以显示与工农的接近。
穿小棉袄时,为不失进步形象又防止弄脏棉衣(以免去频繁拆洗),一般外穿一件单层的罩衣。50年代,大部分女性用“列宁装”做罩衣。
1955年5月17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了署名“启新”的文章《支持姑娘们穿花衣服》,文章认为,现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美丽一些了,然而姑娘们的服装大都还是“清一色”,有的姑娘全身一色蓝。我们不但要把国家打扮得像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那样,也要把姑娘们打扮得像一朵鲜花、一颗宝石一样。文章最后呼吁:姑娘们,你们大胆地穿起花衣服来吧!
1956年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举办了花布、丝绸、织锦图案展览会,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其中有不少鲜艳丰富、健康而富有生命力的花布图案,如红枫小菊、小玫瑰等,深受人们喜爱。1月10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这次展览会,并再次提出:
姑娘们,别老是穿得灰溜溜的,穿得漂亮些,把自己打扮得和鲜花一样。
当电影《护士日记》中的女护士简素华哼唱着“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时,看过这部影片的中国男性,也为这位有点小资情调的美丽护士所倾倒。
1956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宽松的短袖、褶皱裙、简单的圆领、碎花、格子和条纹,腰际系一条布带。
“布拉吉”本是苏联女子的日常服装,50年代,在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多是苏联画报、期刊和电影,那里面人物的着装和专门开辟的时装专栏间接影响着中国大众,身穿“布拉吉”的援华女专家则成了大众直接模仿的对象。
当苏联女英雄卓娅穿着飘逸的“布拉吉”就义时,“布拉吉”成为一种革命和进步的象征,也因此成为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饰之一。
大街小巷、建设工地,上至知名女性,社会名流,下至基层女工,都曾穿过“布拉吉”,甚至幼儿园的小女孩也会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布拉吉”。“布拉吉”在女性之中几乎人手一件。一群年轻的女孩子,脸上写满笑容,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满怀着革命的激情,她们梳着油黑的大辫子或刘海齐眉的短发,穿着五颜六色的“布拉吉”,嘴里唱着流行的歌曲,上学、上班、开会、集会、游园,投身于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建设之中。
后来,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布拉吉”的名称不用了,但“连衣裙”即“布拉吉”的意译名一直沿用下来。
公共食堂和 “票证时代”
公共食堂和 “票证时代”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办好公共食堂》。社论提出了办好公共食堂的具体要求,比如食堂饭菜多样化,饭要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尽量免费供应酱油、醋、葱、蒜、辣椒等调味品。要注意改善伙食,应当争取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会餐。食堂要讲究卫生,要有自己的蔬菜基地,对年老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应在饮食上适当照顾,要利用旧有房屋改建饭厅或尽可能地新建简易饭厅等,可谓事无巨细,都作了详细的要求。
当时的民谣也热情地唱道:
人人进入新乐园,
吃喝穿用不要钱;
鸡鸭鱼肉味道鲜,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
0.8
已售 0
681.2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