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V

中国式申奥:回顾中国申奥之旅

文档

1

已售 0
531.8KB

数据标识:D17208527553231952

发布时间:2024/07/13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珍藏那些辉煌数字(1)
第2节:珍藏那些辉煌数字(2)
第3节:三篇社论,两种心情(1)
第4节:三篇社论,两种心情(2)
第5节:三篇社论,两种心情(3)
第6节:奥运史上首次"申办城市评估"(1)
第7节:奥运史上首次"申办城市评估"(2)
第8节:改造北京饭店(1)
第9节:改造北京饭店(2)
第10节:改造北京饭店(3)
第11节:下水管道意外破裂和睡着的奥委会委员(1)
第12节:下水管道意外破裂和睡着的奥委会委员(2)
第13节:风雨雾雪:一点都不讲究的北京天气(1)
第14节:风雨雾雪:一点都不讲究的北京天气(2)
第15节:风雨雾雪:一点都不讲究的北京天气(3)
第16节:实地考察突袭战(1)
第17节:实地考察突袭战(2)
第18节:美丽的PPT和美丽的新闻发布会(1)
第19节:美丽的PPT和美丽的新闻发布会(2)
第20节:美丽的PPT和美丽的新闻发布会(3)
第21节:布鲁根团长对奥申委的评价(1)
第22节:布鲁根团长对奥申委的评价(2)
第23节:布鲁根团长对奥申委的评价(3)
第24节:一赴莫斯科(1)
第25节:一赴莫斯科(2)
第26节:一赴莫斯科(3)
第27节:第一份喜报(1)
第28节:第一份喜报(2)
第29节:第一份喜报(3)
第30节:闪亮登场(1)
第31节:闪亮登场(2)
第32节:中国速度
第33节:全景现场
第34节:北京排在第"4"出场(1)
第35节:北京排在第"4"出场(2)
第36节:看不到的"48秒动画"(1)
第37节:看不到的"48秒动画"(2)
第38节: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1)
第39节: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2)
第40节: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3)
第41节: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4)
第42节:让我们共享这份独特的遗产
第43节:精心设计的"奥运盲区"(1)
第44节:精心设计的"奥运盲区"(2)
第45节:美丽杨澜和美丽的火炬传递(1)
第46节:美丽杨澜和美丽的火炬传递(2)
第47节:感人至深的结束语(1)
第48节:感人至深的结束语(2)
第49节:让其他城市嫉妒的提问(1)
第50节:让其他城市嫉妒的提问(2)
第51节:让其他城市嫉妒的提问(3)
第52节:令人大跌眼镜的第一轮投票(1)
第53节:令人大跌眼镜的第一轮投票(2)
第54节:令人大跌眼镜的第一轮投票(3)
第55节:巅峰时刻:我的4456(1)
第56节:巅峰时刻:我的4456(2)
第57节:巅峰时刻:我的4456(3)
第58节:我的莫斯科不眠夜(1)
第59节:我的莫斯科不眠夜(2)
第1节:珍藏那些辉煌数字(1)
4.珍藏那些辉煌数字
2001年7月13日晚上22时08分,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北京时间7月13日22时11分,在陈述现场的新华社赴莫斯科记者向祖国发回急电:"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北京。"
奥运会最终还是选择了北京。在声嘶力竭地为北京呐喊之后,我通过电影屏幕,看到莫斯科世贸大厅的陈述现场一片混乱,所有的人都涌向奥委会的中国委员何振梁先生身边,向他表示祝贺。陈述大厅的现场立刻"兵荒马乱",有人不小心摔倒在地上、有椅子被撞坏撞翻在地、有摄影支架被踢翻、有许许多多嘈杂的叫喊和欢呼;与此同时,电影厅里也开始跟着混乱起来,其他几个代表团也涌向中国代表团周围向中国代表团表示祝贺。
瑞士奥委会主席沃·卡奇当即向北京奥申委表示祝贺:"现在应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了。"
作为竞争对手的加拿大体育部长丹尼斯·库珀面对记者的镜头说:"结果就是结果,今天北京很幸运。"
无数次,千千万万次,我重新回忆起那段记忆杂乱的时光,多会被那种爆发,那种极度的欢庆所感染。所有的人,所有别的国家的人,都不断地重复着:"china china……"在那种氛围中,我长久地被震撼着,被感动着。
等我回国后,通过媒体和报纸发现不仅是我被震撼着,感动着;我的同事被震撼着,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被感动着。回国后那一段时间,我几乎没有闲下来,所有的朋友蜂拥而至,向我询问申奥过程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同时,我开始把报纸上的一些数据剪裁下来,来见证我个人生命中的这段独特的历史和插曲。到后来,在北京召开了庆申奥成功的表彰大会,我是其中受表彰之一,我的心情再次被感染,翻开我的日记本,可以看到我清楚的记下了7月13日那天因为申奥成功而产生的那些辉煌而"恐怖"的数字:
3000万人次:7月13日当晚,新浪网访问量突破3000万人次。
100多万条祝贺信息:7月13日当晚,寻呼台发出祝贺短信100多万条。
100万人共狂欢:7月13日晚在北京参加庆祝的人群超过100万。
40万人在广场:7月13日晚十点刚过,天安门广场人数瞬间突破40万,达到广场最大饱和度。
20公里:长安街上东西两向庆祝的人群长达近20公里。
15万面旗帜:一个小时之内,15万余面带着申奥标志的旗子和国旗被庆祝人群抢购一空。
20多万张邮票:14日凌晨开始,14个邮局售出申奥纪念邮票20多万张。
72万听可乐:北京可口可乐公司连夜生产出72万听奥运金可乐。
66000个汉堡:为了庆祝北京申奥成功,麦当劳免费送出66000个汉堡。
第2节:珍藏那些辉煌数字(2)
在这些惊人的可堪"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数字背后是另外一组数据--陈述材料中的那些令所有奥组委委员放心的数字。我在负责多媒体总策划时,最注重的就是用数字表现中国,用数字来展示中国人对于奥运的决心:
在李岚清副总理的陈述中,列举了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相关数字;
在刘淇市长的陈述报告中,列举了"在4亿年轻人中传播奥林匹克理想"、"通过了一个12.2亿美元的预算"、"95%以上的人民支持申办奥运"、"60万志愿者随时准备投入奥运会"、"北京的财政收入增长超过20%"等具体数字;
中国奥委会体育主任楼大鹏在做关于奥运体育场馆建设的陈述时,基本上是用实际的数字来说明的。
以上这些数字在2001年那段紧张忙碌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被我用各种字体调整,直至它们尽善尽美地呈现在奥申委陈述人的陈述报告当中。当时如何处理这组沉甸甸的幻灯片结尾,是我和多媒体策划的同事们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凤头猪肚豹尾,前面开头很好,中间也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那作为"豹尾"的最后一张PPT(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在陈述过程中需要用微软的Popoint软件作辅助说明,我当时就是负责制作陈述用PPT的多媒体总策划)该怎么做呢?
有人提出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景画做结尾,有人提出用动漫手法来结尾,大家意见不太统一。商量来商量去,大家一致的意见还是用数字,毕竟在事事都较着劲的陈述现场,在全世界的目光面前,数字是最有力的武器,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这最后一张PPT图片就以中国最壮观的数字征服了那天国际奥委会的心。
第3节:三篇社论,两种心情(1)
5.三篇社论,两种心情
北京申奥成功之后,忙坏了莫斯科城里的一批人--随奥申委出征的中国记者。别人狂欢,别人呐喊,这些媒体的记者却需要投入到工作当中,急着在第一时间把"莫斯科消息"传给国内的媒体和国内人们。就在那天,新华社发自莫斯科的那篇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通稿却历经"坎坷"。
在申奥投票前,新华社准备了两份稿件:一份为成功之后的通稿;一份是申奥失利的通稿。按照规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通告的发布需要奥申委主席刘淇亲自签发。申奥成功之后,新华社的负责人拿着那封激动人心的通稿来到大使馆找刘淇主席签字,没想到,送稿子的过程却一波三折。
我在上文曾说过,当天庆祝现场人太多,于是采用了临时的身份证,所有进入大使馆的人都发配了一个中国结,而核心团队成员则发了一个带铁牌的中国结。后来,庆祝大会临时改到露天舞台后,只有被"挂牌"的人才能上台,其余的人则被负责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统一拦在外面。新华社的负责人拿着通稿来到台下,被工作人员拦在外面。当时,现场非常嘈杂,新华社负责人喊道,我是新华社的负责人,我要找刘淇主席签字。没有人听他说,现场太乱,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呐喊,所有人都在幸福地呐喊。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却无法和刘淇主席取得联系,急得在台下团团转。这时,该负责人恰好遇到了曲志东。曲志东知道他是来新华社通稿的,就赶紧带着他挤到台前,冲我喊:"老黄,老黄,赶紧过来。"
之后,我赶紧拿着那封通稿走到台后面就座的刘淇主席那里,对他说:"这是新华社的通稿,需要您签发。"刘淇主席接过那封通稿,刚要打开,岚清副总理,忽然把他拉走了:"刘淇,赶紧走,听说萨马兰奇来了。"刘淇主席把通稿赶紧又折起来,和岚清副总理一起往台后走。
我赶紧来到前面,对曲志东和新华社的负责人说,我交给刘淇主席了,你们也看见了,他没来得及看,就被岚清同志拉走了。那个负责人几乎要哭出来,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再晚就会被国内批评了。曲志东问他,一定需要刘淇主席签发吗?他说必须要刘淇主席签发,哪怕是口头签发。曲志东对我说,老黄,现在只有你被挂牌了,这事还得靠你才行。
我自知此事重大,赶紧往台后走去,在酒会现场,我找到刘淇主席,对他说,新华社还等着您签发通稿呢。他赶紧从口袋里拿出那封稿件,快速地浏览了一遍,然后说,好,发吧!
我赶紧拿出手机(当时,负责陈述的核心成员每人都配发了一个手机)拨通了曲志东的电话,对他说:刘淇主席看了稿件,说没问题了,发吧!
于是,那篇热情洋溢的通稿,立刻从莫斯科传回祖国,通过新华社,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说道跟北京申奥相关的社论,我还想讲一件事。在我的奥运日记里,贴着这样一则剪报,它面积不大,颜色泛黄,从它诞生那一刻到贴到我本子上,再到2007年底已经有十几年的漫长时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在2001年那段不眠的夜里,它上面的每一个字都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它所说的那些话刺激我好强的性格同时,也时刻告诫我,为了新一次的申奥,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尊重国际奥委会的选择,祝贺悉尼申办成功。同时对国际奥委会对中国申办工作的支持,一如既往充满感激之情,对全世界也一如既往充满友好之情。今后中国将更加敞开胸怀,欢迎四海宾客,广交五洲朋友,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开放的中国完全能够办好奥运。办奥运,不论是今天还是以后,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这是1993年9月23日摩纳哥申奥失利后,《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的社论中的部分文字。当时,整个中国对奥运的渴盼非常强烈,加上那一次申奥的前三轮的投票,中国的票数都领先悉尼,谁都以为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会花落北京。可谁想到在最后一轮出现那样的惊天逆转,会让中国人在深夜里无法安然,巨大的失落使举国上下陷入了群体性的悲伤之中。这篇社会给受伤的中国人民心里带来剧痛后的抚慰,号召中国人从那时起就要鼓足勇气,总结经验,不悲伤,不叹气,要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继续开始漫长的申奥之行,在这篇社论后面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第4节:三篇社论,两种心情(2)
"得而不骄,失而不馁,这是中国人民应有的气度和风范。"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我们相信,在这个占有世界1/5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家,奥运会五环旗高高飘起的日子,不会是很遥远的。同胞们,让我们为迎接这一天的到来继续努力!"
其实通过其他一些途径,我得知,这篇后来刊发的略带悲壮以及启志功用的社论是"备用品",是以往万一申奥失利后的刊用文章。在它之外,还有一篇文章,那自然是为申奥成功后准备的,当然,因为当年申奥的失利,它已经不被人知晓,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篇社论的存在,这篇社会的文字,我有幸也找到了,社论的名字叫:《北京感谢世界》,文章写道:
"众盼奥运,梦想成真。北京感谢世界!第27届奥运会是在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之际举行的一次盛会,具有跨世纪的意义。千载难逢,举世瞩目。国际奥委会作出了历史性的选择,给中国以崇高的荣誉和宝贵的机会。中国人民将不负重托,全力以赴,交出一份令全世界人民满意的答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开放的中国完全能够办好奥运。同胞们,让我们伸出自己的双手,迎接2000--一个新的奥林匹克地平线!"
历史同中国开了个玩笑,奥运同中国开了个玩笑。与最后的成功失之交臂后,我们自然不能轻松地说没什么、说我们不怎么在意。毕竟奥运那是人类的盛会,那是世界的梦想,是蓝色地球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至纯梦想,它曾经离我们如此之近,却只因一票之差,就离我们远去,这又怎么能让我们不在意?
带着上面那样一则剪裁下的社论,我开始了自己在奥申委工作。
在七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把它时刻记在心里,当时把它特意剪出来,当然没有卧薪尝胆的意思,我只是告诉自己,我要认真面对自己的每一分钟,要做好每一张陈述用的多媒体演示稿,甚至于要精心打磨陈述报告中的每一个文字。面对这么重大的事情,我不能有任何马虎。除了督促自己认真工作外,那则社论也深深触动了我,我想,不仅它初触动了我,在申奥失败的阴影下,它也定会深深触动中国人的奥运情结,这些是我不能忘记的。
经过漫长七个月的磨砺,中国成功了,奥运会五环旗高高飘起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当天晚上,我从莫斯科大街游行后回到宾馆打了两个电话,其中之一打给了我的母亲,她当时刚从大病中康复过来,由我姐姐陪着,人在长沙,我当时带着巨大的压力,带着"忠孝不能两全"的想法,来到了莫斯科,我们最终还是令人欣慰地成功了,我对母亲说:"我们成功了,我成功了!我们申请到了奥运会。"第二个电话我打给了北京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务必要帮我留一份7月14日的《人民日报》,我的意思是,我一定要亲眼看看申奥成功后的社论。
第5节:三篇社论,两种心情(3)
坐专机从莫斯科赶回北京,参加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刚回到家里,我的那位朋友闻风而动,赶到了我家,给我送上了那份《人民日报》,那则社论的名字叫《谱写奥运史上最壮丽的篇章》,读罢社论,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它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的"奥运之梦"实现了!"这个简短的句子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感情,包含了多么激昂的民族情绪,我同样把它剪下来,贴到我的奥运日记中:
"这个时刻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中国人民由衷地喜悦,尽情地欢呼。我们感谢国际奥委会的信任,感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鼎力相助,感谢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人民将不负众望,全力以赴,成功办好2008年奥运会……
奥运选择北京,世界看好中国。正如国际奥委会在评估报告中评价: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举办奥运会,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将更大规模地普及,奥林匹克精神会更广泛地弘扬……
2008年的北京,天空会更蓝,城市会更美,五环的旗帜会更鲜艳。中国人民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将奋力谱写奥运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对比当年摩纳哥申奥失利的社论,再读到莫斯科申奥成功的社论,对比之下,心中怎能不兴奋,胸中又怎能没有豪情,我想起了陈述当天,北京申奥代表团所做的那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庄严陈述。
李岚清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坚向奥委会承诺:"我保证,2008年奥运会需要的任何帮助,政府都会提供。"
何振梁向国际奥委会的同事们坦言:"你们今天的决定,将瞬间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如果2008年的奥运会主办权能够授予北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七年后的北京,都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杨澜面对全体国际奥委会委员,微笑自信地说:"700年前,有人问马可·波罗,你有关

验证报告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data icon
中国式申奥:回顾中国申奥之旅
1
已售 0
531.8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