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儿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

文档

0.9

已售 0
599.81KB

数据标识:D17208519660891715

发布时间:2024/07/1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中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2)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3)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4)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5)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6)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7)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8)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9)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0)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1)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2)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3)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4)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5)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6)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7)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8)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9)
第二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1)
第二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2)
第二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3)
第二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4)
第二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5)
第二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6)
第二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7)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1)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2)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3)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4)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5)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6)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7)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8)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9)
第三章 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10)
中文摘要
与中国的城市同行,与沸腾的时代俱进。《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在继续进行理论研究、计量研究、案例研究和主题研究四大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每一部分或扩大了研究视野,或转换了研究视角,或创新了研究理论。在基础理论部分,报告继续沿用投入—产出的思想,首先介绍了两套分析框架和弓弦箭模型;随后,报告提出并检验了一个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新的指标和计量模型。计量研究部分主要采取总、分的形式。报告首先利用显示性指标体系及数据,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一个总体报告;之后,又分别对6大区域和22个省区进行了区域报告;紧接着,报告根据解释性指标体系及数据,以全国51个重点城市为样本,分别对中国城市人才、资本、科技等十二个分项竞争力进行了报告。这是本次报告最大的亮点,多数省区不仅可以了解本省区城市竞争力在全国的位置,而且可以了解省区内城市竞争力的格局,各相关部委和城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可以了解到与己相关的分项竞争力的格局。在案例研究部分,除了继续对全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出年度十佳案例城市外,报告利用计量数据对全国50个重点城市进行了两两比较研究,同时提出竞合对策。本年的主题报告将中国城市置于全球坐标系上,分别从价值体系、功能体系和要素环境体系,探讨其地位及其成因,分析动态变化;提出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为直面全球激烈混战的中国城市,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报告
第一章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08年度排名001
第二章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016
第二部分研究框架
第三章城市竞争力:理论框架070
第四章城市竞争力:研究突破090
第三部分区域报告
第五章中国(东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104
第六章中国(环渤海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156
第七章中国(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179
第八章中国(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210
第九章中国(西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269
第十章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报告304
第四部分分项报告
第十一章中国城市(硬件)竞争力报告337
第十二章中国城市(软件)竞争力报告379
第五部分案例报告
第十三章中国城市竞争力最佳案例报告413
第十四章中国重要城市竞争力双城报告439
第六部分主题报告
第十五章价值体系:中国城市在全球500个城市中的位置549
第十六章功能体系:中国城市在全球624个城市中的位置578
第十七章要素体系:中国城市在全球150个城市中的位置600
第十八章全球视野下中国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621
第十九章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631
附录643
参考文献659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1)
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继续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济、社会事业继续跨越发展,城市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城市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同时,由于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中国城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次报告主要基于2007年及以前的数据,从全球、国家、区域、省区和重点城市等不同层面,从城市规模、行政等级和发展阶段等不同视角,从城市竞争力构成的不同方面,来分析中国城市竞争力格局。报告从全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城市的整体位置,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同时提出中国城市的全球竞争战略。这也为相关省区和具体城市分析自身竞争力,制定提升竞争力的战略提供启示和参考。
一综合竞争力: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
环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城市竞争力的显性表示,指的是一个城市好多快省创造财富的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先后,意味着城市在市场占有率、经济增长率、综合生产力等方面表现的好坏。
(一)东部四区占据竞争力的前10名,环渤海城市竞争力增长强劲
首先我们对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好的前20位城市(见表2-1)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香港、深圳和上海名列前三甲。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东部四大区的城市占据竞争力前10名,中西部城市长沙首度进入前20强。前10名中珠三角3个;长三角2个;台湾地区2个;环渤海2个。与上年前10
表2-1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比较
排名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竞争力排名综合竞争力
1香港6广州11杭州16厦门
2深圳7青岛12澳门17沈阳
3上海8天津13大连18宁波
4北京9苏州14无锡19东莞
5台北10高雄15佛山20长沙
名相比,长三角减少1个,环渤海增加1个。在中国城市20强中,长沙虽占据末位,但这是长沙首次进入前20名,这也是中西部城市实力日益强大的表现。
级别高、规模大的发达城市竞争力最强,苏州是唯一进入前10名的地级市。在综合竞争力排名前20位的,基本上都是特直副城市特直副城市指特区、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后同。
。进入前20名的地级市分别是:苏州、无锡、佛山和东莞。
城市群中心城市是中国城市军团的中坚力量。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中国的精英城市,在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大多是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比如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杭州和苏州,以及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广州和深圳。这些城市辐射力强,是区域发展的引擎。
(二)中国城市竞争力呈金字塔形分布
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金字塔形城市体系。经计算,中国294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约为0450,中国294个城市的竞争力基尼系数竞争力基尼系数越大,城市间的差异越大,详见本书附录。
约为0140。可以分为两个角度来叙述:中国已形成了以50强为核心,50~150名为中坚,150~294名为基础的高中低相称的城市体系;中国已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先导,大中城市为主体的城市体系。
中国城市区域差异明显。港澳台、环渤海、东南地区表现优异;中部、东北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奋起直追,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成就显著。
中国省区城市发展呈梯次发展。从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和竞争力基尼系数出发,台湾、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是中国城市实力最强的省份,辽宁、福建、河北紧随其后,中西部省份为第三梯队。其中内蒙古表现优异,是中西部追赶东部地区的代表省份。
(三)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差距较小
区域
参考世界银行相关标准,按地理分布将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为6大区域。东南地区: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的54个城市;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的28个城市;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18个城市;中部地区: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的59个城市;西南地区:重庆、成都、贵州、云南、广西、海南、西藏的18个城市(因数据原因,拉萨等城市未列入研究范围);西北地区: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青海、宁夏的15个城市。
城市竞争力方面:港澳台区域城市竞争力排名第一,东南和环渤海地区紧随其后。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都超过了全国平均值0450。港澳台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则为0671,东南地区为0542,环渤海地区为0519。东北、中部地区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处在第二层面。东北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433,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414,稍低于全国水平。西南、西北地区居最后,和全国平均?平有较大差距。西南地区区域城市竞争力指数为0396,西北地区为0387。可以看出,西南和西北地区城市竞争力水平是比较薄弱的。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2)
区域间城市的竞争力差距:港澳台最低,约为0088。可以看出,港澳台处在中国城市体系的高端,城市间发展差异不大。中部地区表现突出,竞争力基尼系数为0099,仅次于港澳台。这说明中部地区区域发展水平差异不大,整体比较均衡,这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参考,在中部实施整体的区域政策,成效会比较显著。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发展差异较大,名列最后。东北地区竞争力基尼系数为0125,西北地区为0158,明显超过全国水平。这说明东北和西北地区有城市特别优秀,也有城市排名特别靠后。我们从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城市在排名上的分布也可以看出这种情况(见表2-2)。
区域城市排名分布方面:港澳台区域城市全部进入前50名。这从城市数量在排名上分布的角度,再次证明了港澳台处于较高的城市等级。东南区域城市和环渤海区域城市整体实力最强。东南地区总共有55个城市,在前50名城市中,占据了18席,占该地区城市总数的327%;有35个城市进入前100名,占636%。环渤海地区总共有30个城市,在前50名城市中,占据了9席,占该地区城市总数的30%;有21个城市进入前100名,占70%。
表2-2中国区域城市综合竞争力分布比较
区域1~5051~
100101~
150151~
200201~
250251~
294城市总数
(个)竞争力
基尼系数排名综合竞争
力指数排名
东北438793340125604334
环渤海9124410300101305193
西北4444815390158703877
中部5716202112810099204145
西南27510914470120503966
东南181713520550118405422
港澳台80000080088106711
全国——————2940140—0450—
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在50强城市中,数量不相上下;但西北地区在第100~200名城市中,其实力要弱于东北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进入50强的数量分别是4、5、4个。在第100~200名城市中,东北地区共有15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东北城市总数的441%;中部地区共有36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中部城市总数的444%;西北地区共有8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西北城市总数的205%。西南地区50强城市较少,但整体实力好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进入50强城市数量为2个,是最低的。但是在前100名的城市中,西北和西南不相上下。在第100~200名中,西南共有15个城市处在这个范围中,约占西南城市总数的319%,高于西北城市在这个范围的比重(205%)。
(四)内蒙古综合竞争力表现突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排在中西部第一
省区
对于省区比较,去掉了4个直辖市和2个特区。同时,拥有5个以上地级市的省份纳入比较视野,因此去掉了海南、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和宁夏6个省份。这是因为城市太少的省份将影响省区的竞争力基尼系数和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从而影响可比性。
城市竞争力方面:台湾、江苏、浙江名列省区城市竞争力前三甲。从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来看,台湾为0634,江苏为0553,浙江为0545,远高于全国0450的平均水平(见表2-3)。这充分显示了台湾、江苏、浙江三省整体实力不仅强,而且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山东、广东紧随其后,名列省区城市竞争力第四、五名。从省区城市竞争力指数来看,山东为0520,广东为0517。这说明山东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广东之所以落后,和广东省城市发展差异较大有关,这在随后的论述中将阐明。内蒙古表现突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排在中西部第一。内蒙古的综合竞争力指数0454,不仅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中西部地区来说,也是表现相当优异和突出的,排在中西部的第一位。这和近年来内蒙古发展迅速、表现优异是符合的。西北三省暂排最后,亟待奋起直追。西北地区的陕西、宁夏和甘肃三省区竞争力指数分别是0369,0348和0337,在24个省区比较中排在最后。
第一章 中国城市竞争力2008年度述评(3)
表2-3中国省区城市综合竞争力分布比较
省份1~5051~100101~
150151~
200201~
250251~
294城市数
(个)竞争力
基尼系数排名综合竞争
力指数排名
河北152300110064104778
山西01332211010410040017
内蒙古301131901261604549
辽宁226310140094704847
吉林102320800959043111
黑龙江11016312014220037520
江苏552100130092505532
浙江461000110074405453
安徽13233517012415041113
福建232110901111304946
江西10313311010812040215
山东672110170094805204
河南1228401700723042912
湖北10234212010611040314
湖南1142501300926043410
广东6383102101281805175
data icon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
0.9
已售 0
599.81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