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第1节:夫妻在一起有罪(1)
第2节:夫妻在一起有罪(2)
第3节: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吗
第4节:共进会与文学社是同盟会之外的组织
第5节:武昌起义是仓促的起义
第6节:孙中山这时在干什么
第7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1)
第8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2)
第9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3)
第10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4)
第11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5)
第12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6)
第13节:白云空载天一阁(1)
第14节:白云空载天一阁(2)
第15节:白云空载天一阁(3)
第16节:白云空载天一阁(4)
第17节:白云空载天一阁(5)
第18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
第19节:圆明园被毁真相(2)
第20节:圆明园被毁真相(3)
第21节:圆明园被毁真相(4)
第22节:圆明园被毁真相(5)
第23节:圆明园被毁真相(6)
第24节:圆明园被毁真相(7)
第25节:圆明园被毁真相(8)
第26节:圆明园被毁真相(9)
第27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0)
第28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1)
第29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2)
第30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1)
第31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2)
第32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3)
第33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4)
第34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5)
第35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6)
第36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7)
第37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8)
第38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9)
第39节:俯首甘为孺子牛(1)
第40节:俯首甘为孺子牛(2)
第41节:俯首甘为孺子牛(3)
第42节:俯首甘为孺子牛(4)
第43节:政治装饰品"的心曲(1)
第44节:政治装饰品"的心曲(2)
第45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1)
第46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2)
第47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3)
第48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4)
第49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5)
第50节: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1)
第51节: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2)
第52节: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3)
第53节:魏连殳和中国人的卑贱
第54节: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第55节:汉文化下的奴性基因
第56节:我的英雄观
第57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1)
第58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2)
第59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3)
第60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4)
第61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1)
第62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2)
第63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3)
第64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4)
第65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5)
第66节:泰山,帝王山(1)
第67节:泰山,帝王山(2)
第68节:"万岁"新考(1)
第69节:"万岁"新考(2)
第70节:"万岁"新考(3)
第71节:"万岁"新考(4)
第1节:夫妻在一起有罪(1)
夫妻在一起有罪
太平天国开始时,对属下提出了一些严格的要求,如不准吸食鸦片、不准喝酒抽烟,男女严格分开,即使夫妻在一起也不行,夫妻发生性关系也要处死。
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在发动急风暴雨式的运动时,往往会制定一些苛刻的、不近人情甚至违背人性的规定。正如卡尔·波普所指出的,乌托邦主义者"即使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在世上建立天国,也只能制造出一个人间地狱来--一个只有人才会为其同类准备的地狱"。这只要想想我们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怪事,就不言自明。
很多人以为,纪律和法律是给下面人定的,对上面的人没有约束力。当然,领导与下级在待遇上会有些不同,但不能太离谱。比如,领导上下班或办事,哪怕是去洗桑拿、找小姐,坐奔驰或皇冠都没人干涉,可你不能不许下面人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更不能不让人上街走路。比如当领导的有了三室一厅还不满足,还要弄个楼中楼,甚至把他孙子的房子都准备出来,我们都没办法。但得让下属有个栖身之处,不能让他们住在帐篷里,更不能住露天地。比如过去的皇帝,可以不让人随便穿朝服,甚至不许人穿某一种颜色的衣服,但你不能不让人家穿衣服。当然三伏天人家自愿光膀子例外。男女之事亦是如此,你可以不让人强奸、不让人通奸、不让人嫖娼、不让人纳妾,但你不能禁止男女的正常交往,更不能阻止夫妻到一起。
一条纪律也好,一条法律也好,总要合情合理,总要下级能做,上级也能做。就像这夫妻不准发生性关系的规定,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就根本没做到。据史书记载,他身边有名有姓的嫔妃至少88人。当然,太平军的将士们也许不会当面指责他们的领袖,但他们心里能服气吗?当一对恩爱夫妻走到一起,他们只能像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满怀幽怨和渴望地相望,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袖带领成群妃嫔招摇过市,他们还会心甘情愿地冲锋陷阵吗?
合情合理的规定就像大河的两岸,让河水自然流淌,而不合情理的规定,就像水中巨石,肯定会激起浪花。就像这夫妻不准发生性关系的规定,虽然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由于它违背人性,实在难以真正实行。在张笑天所写的长篇巨著《太平天国》中,就屡有对它不敬的描写,有些简直可以称得上可歌可泣。也许是这一规定实在违背人性也违背人心,太平天国不得不在1855年废止了它。
仔细打量我们的周围,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几乎数不胜数。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不但让老百姓头痛,也让中央领导头痛。这些巨石不但激起百姓内心的浪花,也激起社会不安的浪花。
第2节:夫妻在一起有罪(2)
这些东西就像贪污腐败,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奇怪的是,有些规定明明对人们有好处,人们依然不去执行。就如对中小学生减负的规定,据有心人统计,上面前前后后已经发了49个有关文件,可负依然减不下来。有时,学校给减了,家里又给加上了。为什么?都怕自己减了别人不减,将来在竞争中失败。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本来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大事,可硬是行不通。为什么?因为学校录取时不是按素质录取,而是按成绩录取。就像要把六寸粗的螺丝拧进一寸细的螺丝帽里,你就是累死,也拧不进去。
有些问题不从根上解决就永远解决不了。就像当年农民给集体种地干劲不足,你敲钟他假装听不见,即使不得不扛着锄头出门,干起活来也懒洋洋的。有些人也想了一些招儿,可就是不管用。后来把地都分给他们自己了,你就是不让他好好干,他也不会听你的了。同理,如果大学想上就能上,用人单位真按学生素质用人,那么,什么减负的文件就都可以不发了。
第3节: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吗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吗
在比较权威的历史书上,一般都这样给辛亥革命下定义: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那年是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在人们的印象里,好像是孙中山直接领导了这场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如果有人站出来说孙中山并没有直接领导这场革命,或者说孙中山根本不知道会发生这样一场革命,一定会有正义之士出来,义愤填膺地说这是信口雌黄。他们的理由非常堂皇:如果他不领导这场革命,在接着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上,孙中山怎么会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理由的确十分堂皇,仿佛无法辩驳,要是遇到刚毕业的中学生也许就举手投降了,可我毕竟已从中学毕业多年,不会轻易缴械。因为我知道,理由再堂皇,也架不住事实有力。
关于辛亥革命,关于民国创立,海峡两岸都有许多论著,据唐德刚先生说,这方面的书有上千种,不要说不爱读书的人瞅着头疼,就是爱读书的人可能也会望而生畏。如果细细品读,足可耗费你半生的精力。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一般的人没有那份耐心,把这些陈年旧账一一梳理,即使你有闲心梳理,别人还未必有闲心拜读。现在的人们都喜欢简洁明快,不喜欢啰里啰嗦。那我就顺应民意,尽量用简捷的文字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说明白。
孙中山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从1895年到1912年,17年的漫长时光,一直从事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活动,前前后后总共亲自领导了十次起义,从乙未广州起义到广州黄花岗起义,他真正做到了屡败屡战,可惜都功败垂成。
但种子既然已经播下,就会有发芽开花的时候。1911年辛亥革命的火种应该说是他早就播下的了。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合力,不是一种力量就能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清王朝的倒台也是如此。就像《孙中山大传》中所说,革命形势发展到清王朝必将垮台的临界点,这时只要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足以使充满火药的大厦腾空崩裂。清政府的专制腐败虽久为人们所知,但由于它采取高压政策而使一般社会阶层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最开始的革命只可能在无私无畏的勇士中秘密进行。但革命者总是少数,尽管起义不断,可歌可泣,但若没有全社会的共识,没有各阶层对现政府的绝望,总归只是少数人的行动。而当清王朝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迫面对世界时,它的一系列腐朽落后的方面就更为显著地凸现出来,人们在自强求富的愿望中一次次地对清政府失望,改变现状,另立政府的呼声也就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清政府彻底崩溃成了历史必然。
1911年四川民众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展了保路运动,他们占领了荣县,并宣布荣县独立,这可以说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1911年4月广州同盟会的骨干在黄花岗举行起义,没想到起义失败了,而且报上登载了领导起义的黄兴阵亡的消息。
黄花岗起义86人(最早说72人)壮烈牺牲,而且都是将来的将相之才,但鲜血没有吓退革命者,不到半年时间,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团体又搞起了武昌起义。
那么,共进会和文学社是怎样的团体呢?
第4节:共进会与文学社是同盟会之外的组织
共进会与文学社是同盟会之外的组织
共进会是同盟会的外围团体,1907年在东京成立。它的宗旨和同盟会一样,只是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共进会的"共"是"共同"的意思,"进"是"有进无退"的意思。他的湖北主盟人是孙武,据说这个名字是由于仰慕孙中山而起的,孙中山原名孙文,他称孙武,以便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他们好像兄弟一样。还有一个叫居正的人,接到黄兴的信请他在湖北响应广州的黄花岗起义,他与孙武密切合作,使共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在军队中得到发展。
武昌起义的第二个主要团体是文学社,是由青年军人组成的。原来叫"振武学社",但怕名字太刺激,改成了"文学社"。文学社的领导都是投笔从戎的书生。按理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秀才手里有了枪杆子,那就和上街游行撒传单不可同日而语了。
文学社和共进会双方主要领导经过多次密谋,在1911年7月实现联合,双方公推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的湖北主盟人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总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由孙武主持制造炸药。
但他们缺少经费,就出了一个奇招。当时清朝腐败,有银子就可捐一个官,刘仲文是第三任共进会会长。他从家里带出5000两银子,准备去京城捐一个官。这笔钱被他同志知道了,想让他拿出来给大家做革命经费,虽然不一定想捐官了,但钱总还是有些舍不得,不肯痛快献出。他的同志就骗他抄写革命宣传品,抄好以后,他们就拿它在手,说要向官厅告密,逼他拿出了银子。他没办法,交出了银子,使经费得到解决。
但这两个组织有个先天的缺陷,就是有兵无将。参加者都是下层士兵,连文学社首任社长蒋翊武也是一个小兵,后来才升任班长。其他名列史册的辛亥革命的功臣,如熊秉坤等也都是小兵。所以造起反来,竟强迫本来不是他们同志的黎元洪出来当领导。
这些人就像大地上不起眼的小草,似乎谁都可以任意践踏,但这些小草一旦燃起,那就势可燎原。他们就像不起眼的一滴水,在烈日下很快就会蒸发,可一旦汇聚起来,就可能掀起惊涛骇浪。
第5节:武昌起义是仓促的起义
武昌起义是仓促的起义
起义最开始定在10月6日,因为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自明朝以来就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另外,这一天湖南的同志也要动手。后来,湖南的人说赶不及,要推迟到10月16日。这时蒋翊武等人商讨是否延期的问题。正在大家商量的时候,匆匆忙忙来了两个人,仓皇告诉大家,汉口的机关被破坏。
原来,这天上午,孙武和其他两个人在汉口宝善里14号往大铁罐里装炸药,到了正午,一个人有事外出,刘仲文弟弟口衔香烟走进来,上楼来欣赏孙武的制弹技术。他不知道点着的香烟是不能接触炸药的,稀里糊涂地把烟灰丢在盛炸药的面盆里。这下子惹了大祸,引起了火灾,烧伤了孙武,满屋子烟雾弥漫。孙武用布蒙了脸到一家日本医院,医院不肯收留。只好跑到一个亲戚家。
那里是一个租界,俄国巡捕把机关里的花名册、旗帜、文告,统统收走,交给了清朝官吏。起义计划因而泄露。
那两个人把汉口的事告诉蒋翊武等人,蒋决定当天夜间12点起义,以鸣炮为信号。当时,革命军的力量有五千人,控制不足千人的旗人兵,应该没有问题。也许是好事多磨,起义命令下达后,由杨宏胜负责运送子弹到各营,房东见他形迹可疑,向巡警告了密。他向巡警连抛三个炸弹,没中,在一个菜地里被捕。军事筹备干部刘复基等人被捕,蒋翊武因为长得像个学究,在押解途中悄悄地混入人群,得以逃脱。
湖广总督瑞徵一看革命党人名册,吓得浑身冒冷汗,里面竟然大多都是军人。他大为恐慌,下令关闭城门,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这赶上在笼子里抓鸡,凶多吉少。革命党人被逼无奈,不得不死中求生自发起义。
上午10时许,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后队熊秉坤、金兆龙密召革命党人代表开会,谎称奉总机关的命令,让工程营首先发难。并让守卫二棚的吕功超回家取回子弹两盒(因为当时子弹都被上面收去了)。工程营接到命令,当天晚上九点半戒严,厕所都不准去。当晚7点,熊巡视各棚,忽然听到有吆喝声,让捆人。原来是一个排长要捆金兆龙,说他要造反。金一面挣扎,一面向同棚的同志说:"你们这时候不动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也是那个排长活该他倒霉,正赶上人家要反的节骨眼上。一个人取枪要放,又怕伤到金兆龙,金顺势夺过枪,用枪托打那排长的脑袋,排长捂着头往楼梯口逃,遇上熊秉坤,向他开了枪。他当时没死,被一个赶来的管带(相当于营长)糊里糊涂地打死了。
熊秉坤随即鸣笛,40多士兵冲出营房,攻占了楚望台。守卫军械库的革命党人打开库门。接着,各部蜂起响应冲进总督衙门,总督落荒而逃。武汉三镇很快被革命军占领。起义成功,要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当时蒋翊武不知逃往何处,孙武也不在。就找了21混成旅的协统(相当于旅长)黎元洪出来当都督。其实,他和革命毫无关系,也没有什么民主思想。找到他时,他正躲在床底下,当革命党人让他做都督时,他惊慌失措,连声说:"莫害我,莫害我。"但看到周围刀枪环列,万一不从,可能身首异处,只得答应下来,被拖出来"主持大计"。
这边起义的消息一传出,各地就像预备好了一样,蜂起响应,不到一个月,全国13个省宣布独立,268年的大清帝国摇摇欲坠。这事说起来仿佛笑谈,可历史就是这个样子。
第6节:孙中山这时在干什么
孙中山这时在干什么
人们不禁会问,孙中山一生从事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活动,这边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他这时在做什么。
当时,香港不许他入境,日本亦作有礼貌的挡驾,一开始可以活动的南洋地区,为向清政府讨价还价,对他也不表示欢迎,弄得他无处安身。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46岁。据史料记载,他当时正在北美致公总堂支持之下,组织个"筹饷局",到处巡回讲演。据一些私人记述,他那时日常生活都很难维持。
武昌起义开始前,黄兴看到湖北欢迎他主持起义的信,表示愿意前往,但军费难以解决,就急电孙中山让他设法筹汇。当时,译电文大概挺麻烦,孙中山收到密电后没有及时译出,放在了行李中。10月11日,
Content
第1节:夫妻在一起有罪(1)
第2节:夫妻在一起有罪(2)
第3节: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吗
第4节:共进会与文学社是同盟会之外的组织
第5节:武昌起义是仓促的起义
第6节:孙中山这时在干什么
第7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1)
第8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2)
第9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3)
第10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4)
第11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5)
第12节:知识女性为何青睐张学良(6)
第13节:白云空载天一阁(1)
第14节:白云空载天一阁(2)
第15节:白云空载天一阁(3)
第16节:白云空载天一阁(4)
第17节:白云空载天一阁(5)
第18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
第19节:圆明园被毁真相(2)
第20节:圆明园被毁真相(3)
第21节:圆明园被毁真相(4)
第22节:圆明园被毁真相(5)
第23节:圆明园被毁真相(6)
第24节:圆明园被毁真相(7)
第25节:圆明园被毁真相(8)
第26节:圆明园被毁真相(9)
第27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0)
第28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1)
第29节:圆明园被毁真相(12)
第30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1)
第31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2)
第32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3)
第33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4)
第34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5)
第35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6)
第36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7)
第37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8)
第38节:"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9)
第39节:俯首甘为孺子牛(1)
第40节:俯首甘为孺子牛(2)
第41节:俯首甘为孺子牛(3)
第42节:俯首甘为孺子牛(4)
第43节:政治装饰品"的心曲(1)
第44节:政治装饰品"的心曲(2)
第45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1)
第46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2)
第47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3)
第48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4)
第49节:朱自清真的是被饿死的吗(5)
第50节: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1)
第51节: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2)
第52节: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3)
第53节:魏连殳和中国人的卑贱
第54节:中国人的政治智慧
第55节:汉文化下的奴性基因
第56节:我的英雄观
第57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1)
第58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2)
第59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3)
第60节:应该如何为知识分子除魅(4)
第61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1)
第62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2)
第63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3)
第64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4)
第65节:白话文运动反动在何处(5)
第66节:泰山,帝王山(1)
第67节:泰山,帝王山(2)
第68节:"万岁"新考(1)
第69节:"万岁"新考(2)
第70节:"万岁"新考(3)
第71节:"万岁"新考(4)
第1节:夫妻在一起有罪(1)
夫妻在一起有罪
太平天国开始时,对属下提出了一些严格的要求,如不准吸食鸦片、不准喝酒抽烟,男女严格分开,即使夫妻在一起也不行,夫妻发生性关系也要处死。
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在发动急风暴雨式的运动时,往往会制定一些苛刻的、不近人情甚至违背人性的规定。正如卡尔·波普所指出的,乌托邦主义者"即使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在世上建立天国,也只能制造出一个人间地狱来--一个只有人才会为其同类准备的地狱"。这只要想想我们历史上发生的种种怪事,就不言自明。
很多人以为,纪律和法律是给下面人定的,对上面的人没有约束力。当然,领导与下级在待遇上会有些不同,但不能太离谱。比如,领导上下班或办事,哪怕是去洗桑拿、找小姐,坐奔驰或皇冠都没人干涉,可你不能不许下面人坐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更不能不让人上街走路。比如当领导的有了三室一厅还不满足,还要弄个楼中楼,甚至把他孙子的房子都准备出来,我们都没办法。但得让下属有个栖身之处,不能让他们住在帐篷里,更不能住露天地。比如过去的皇帝,可以不让人随便穿朝服,甚至不许人穿某一种颜色的衣服,但你不能不让人家穿衣服。当然三伏天人家自愿光膀子例外。男女之事亦是如此,你可以不让人强奸、不让人通奸、不让人嫖娼、不让人纳妾,但你不能禁止男女的正常交往,更不能阻止夫妻到一起。
一条纪律也好,一条法律也好,总要合情合理,总要下级能做,上级也能做。就像这夫妻不准发生性关系的规定,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就根本没做到。据史书记载,他身边有名有姓的嫔妃至少88人。当然,太平军的将士们也许不会当面指责他们的领袖,但他们心里能服气吗?当一对恩爱夫妻走到一起,他们只能像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满怀幽怨和渴望地相望,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袖带领成群妃嫔招摇过市,他们还会心甘情愿地冲锋陷阵吗?
合情合理的规定就像大河的两岸,让河水自然流淌,而不合情理的规定,就像水中巨石,肯定会激起浪花。就像这夫妻不准发生性关系的规定,虽然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但由于它违背人性,实在难以真正实行。在张笑天所写的长篇巨著《太平天国》中,就屡有对它不敬的描写,有些简直可以称得上可歌可泣。也许是这一规定实在违背人性也违背人心,太平天国不得不在1855年废止了它。
仔细打量我们的周围,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几乎数不胜数。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不但让老百姓头痛,也让中央领导头痛。这些巨石不但激起百姓内心的浪花,也激起社会不安的浪花。
第2节:夫妻在一起有罪(2)
这些东西就像贪污腐败,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奇怪的是,有些规定明明对人们有好处,人们依然不去执行。就如对中小学生减负的规定,据有心人统计,上面前前后后已经发了49个有关文件,可负依然减不下来。有时,学校给减了,家里又给加上了。为什么?都怕自己减了别人不减,将来在竞争中失败。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本来是关乎民族兴衰的大事,可硬是行不通。为什么?因为学校录取时不是按素质录取,而是按成绩录取。就像要把六寸粗的螺丝拧进一寸细的螺丝帽里,你就是累死,也拧不进去。
有些问题不从根上解决就永远解决不了。就像当年农民给集体种地干劲不足,你敲钟他假装听不见,即使不得不扛着锄头出门,干起活来也懒洋洋的。有些人也想了一些招儿,可就是不管用。后来把地都分给他们自己了,你就是不让他好好干,他也不会听你的了。同理,如果大学想上就能上,用人单位真按学生素质用人,那么,什么减负的文件就都可以不发了。
第3节: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吗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吗
在比较权威的历史书上,一般都这样给辛亥革命下定义: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那年是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在人们的印象里,好像是孙中山直接领导了这场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如果有人站出来说孙中山并没有直接领导这场革命,或者说孙中山根本不知道会发生这样一场革命,一定会有正义之士出来,义愤填膺地说这是信口雌黄。他们的理由非常堂皇:如果他不领导这场革命,在接着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上,孙中山怎么会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理由的确十分堂皇,仿佛无法辩驳,要是遇到刚毕业的中学生也许就举手投降了,可我毕竟已从中学毕业多年,不会轻易缴械。因为我知道,理由再堂皇,也架不住事实有力。
关于辛亥革命,关于民国创立,海峡两岸都有许多论著,据唐德刚先生说,这方面的书有上千种,不要说不爱读书的人瞅着头疼,就是爱读书的人可能也会望而生畏。如果细细品读,足可耗费你半生的精力。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一般的人没有那份耐心,把这些陈年旧账一一梳理,即使你有闲心梳理,别人还未必有闲心拜读。现在的人们都喜欢简洁明快,不喜欢啰里啰嗦。那我就顺应民意,尽量用简捷的文字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说明白。
孙中山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从1895年到1912年,17年的漫长时光,一直从事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活动,前前后后总共亲自领导了十次起义,从乙未广州起义到广州黄花岗起义,他真正做到了屡败屡战,可惜都功败垂成。
但种子既然已经播下,就会有发芽开花的时候。1911年辛亥革命的火种应该说是他早就播下的了。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合力,不是一种力量就能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清王朝的倒台也是如此。就像《孙中山大传》中所说,革命形势发展到清王朝必将垮台的临界点,这时只要一个小小的火星,就足以使充满火药的大厦腾空崩裂。清政府的专制腐败虽久为人们所知,但由于它采取高压政策而使一般社会阶层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最开始的革命只可能在无私无畏的勇士中秘密进行。但革命者总是少数,尽管起义不断,可歌可泣,但若没有全社会的共识,没有各阶层对现政府的绝望,总归只是少数人的行动。而当清王朝自鸦片战争以来被迫面对世界时,它的一系列腐朽落后的方面就更为显著地凸现出来,人们在自强求富的愿望中一次次地对清政府失望,改变现状,另立政府的呼声也就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清政府彻底崩溃成了历史必然。
1911年四川民众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开展了保路运动,他们占领了荣县,并宣布荣县独立,这可以说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1911年4月广州同盟会的骨干在黄花岗举行起义,没想到起义失败了,而且报上登载了领导起义的黄兴阵亡的消息。
黄花岗起义86人(最早说72人)壮烈牺牲,而且都是将来的将相之才,但鲜血没有吓退革命者,不到半年时间,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团体又搞起了武昌起义。
那么,共进会和文学社是怎样的团体呢?
第4节:共进会与文学社是同盟会之外的组织
共进会与文学社是同盟会之外的组织
共进会是同盟会的外围团体,1907年在东京成立。它的宗旨和同盟会一样,只是把"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共进会的"共"是"共同"的意思,"进"是"有进无退"的意思。他的湖北主盟人是孙武,据说这个名字是由于仰慕孙中山而起的,孙中山原名孙文,他称孙武,以便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他们好像兄弟一样。还有一个叫居正的人,接到黄兴的信请他在湖北响应广州的黄花岗起义,他与孙武密切合作,使共进会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在军队中得到发展。
武昌起义的第二个主要团体是文学社,是由青年军人组成的。原来叫"振武学社",但怕名字太刺激,改成了"文学社"。文学社的领导都是投笔从戎的书生。按理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秀才手里有了枪杆子,那就和上街游行撒传单不可同日而语了。
文学社和共进会双方主要领导经过多次密谋,在1911年7月实现联合,双方公推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的湖北主盟人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总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由孙武主持制造炸药。
但他们缺少经费,就出了一个奇招。当时清朝腐败,有银子就可捐一个官,刘仲文是第三任共进会会长。他从家里带出5000两银子,准备去京城捐一个官。这笔钱被他同志知道了,想让他拿出来给大家做革命经费,虽然不一定想捐官了,但钱总还是有些舍不得,不肯痛快献出。他的同志就骗他抄写革命宣传品,抄好以后,他们就拿它在手,说要向官厅告密,逼他拿出了银子。他没办法,交出了银子,使经费得到解决。
但这两个组织有个先天的缺陷,就是有兵无将。参加者都是下层士兵,连文学社首任社长蒋翊武也是一个小兵,后来才升任班长。其他名列史册的辛亥革命的功臣,如熊秉坤等也都是小兵。所以造起反来,竟强迫本来不是他们同志的黎元洪出来当领导。
这些人就像大地上不起眼的小草,似乎谁都可以任意践踏,但这些小草一旦燃起,那就势可燎原。他们就像不起眼的一滴水,在烈日下很快就会蒸发,可一旦汇聚起来,就可能掀起惊涛骇浪。
第5节:武昌起义是仓促的起义
武昌起义是仓促的起义
起义最开始定在10月6日,因为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自明朝以来就有"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另外,这一天湖南的同志也要动手。后来,湖南的人说赶不及,要推迟到10月16日。这时蒋翊武等人商讨是否延期的问题。正在大家商量的时候,匆匆忙忙来了两个人,仓皇告诉大家,汉口的机关被破坏。
原来,这天上午,孙武和其他两个人在汉口宝善里14号往大铁罐里装炸药,到了正午,一个人有事外出,刘仲文弟弟口衔香烟走进来,上楼来欣赏孙武的制弹技术。他不知道点着的香烟是不能接触炸药的,稀里糊涂地把烟灰丢在盛炸药的面盆里。这下子惹了大祸,引起了火灾,烧伤了孙武,满屋子烟雾弥漫。孙武用布蒙了脸到一家日本医院,医院不肯收留。只好跑到一个亲戚家。
那里是一个租界,俄国巡捕把机关里的花名册、旗帜、文告,统统收走,交给了清朝官吏。起义计划因而泄露。
那两个人把汉口的事告诉蒋翊武等人,蒋决定当天夜间12点起义,以鸣炮为信号。当时,革命军的力量有五千人,控制不足千人的旗人兵,应该没有问题。也许是好事多磨,起义命令下达后,由杨宏胜负责运送子弹到各营,房东见他形迹可疑,向巡警告了密。他向巡警连抛三个炸弹,没中,在一个菜地里被捕。军事筹备干部刘复基等人被捕,蒋翊武因为长得像个学究,在押解途中悄悄地混入人群,得以逃脱。
湖广总督瑞徵一看革命党人名册,吓得浑身冒冷汗,里面竟然大多都是军人。他大为恐慌,下令关闭城门,按名册搜捕革命党人。这赶上在笼子里抓鸡,凶多吉少。革命党人被逼无奈,不得不死中求生自发起义。
上午10时许,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后队熊秉坤、金兆龙密召革命党人代表开会,谎称奉总机关的命令,让工程营首先发难。并让守卫二棚的吕功超回家取回子弹两盒(因为当时子弹都被上面收去了)。工程营接到命令,当天晚上九点半戒严,厕所都不准去。当晚7点,熊巡视各棚,忽然听到有吆喝声,让捆人。原来是一个排长要捆金兆龙,说他要造反。金一面挣扎,一面向同棚的同志说:"你们这时候不动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也是那个排长活该他倒霉,正赶上人家要反的节骨眼上。一个人取枪要放,又怕伤到金兆龙,金顺势夺过枪,用枪托打那排长的脑袋,排长捂着头往楼梯口逃,遇上熊秉坤,向他开了枪。他当时没死,被一个赶来的管带(相当于营长)糊里糊涂地打死了。
熊秉坤随即鸣笛,40多士兵冲出营房,攻占了楚望台。守卫军械库的革命党人打开库门。接着,各部蜂起响应冲进总督衙门,总督落荒而逃。武汉三镇很快被革命军占领。起义成功,要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当时蒋翊武不知逃往何处,孙武也不在。就找了21混成旅的协统(相当于旅长)黎元洪出来当都督。其实,他和革命毫无关系,也没有什么民主思想。找到他时,他正躲在床底下,当革命党人让他做都督时,他惊慌失措,连声说:"莫害我,莫害我。"但看到周围刀枪环列,万一不从,可能身首异处,只得答应下来,被拖出来"主持大计"。
这边起义的消息一传出,各地就像预备好了一样,蜂起响应,不到一个月,全国13个省宣布独立,268年的大清帝国摇摇欲坠。这事说起来仿佛笑谈,可历史就是这个样子。
第6节:孙中山这时在干什么
孙中山这时在干什么
人们不禁会问,孙中山一生从事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活动,这边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他这时在做什么。
当时,香港不许他入境,日本亦作有礼貌的挡驾,一开始可以活动的南洋地区,为向清政府讨价还价,对他也不表示欢迎,弄得他无处安身。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46岁。据史料记载,他当时正在北美致公总堂支持之下,组织个"筹饷局",到处巡回讲演。据一些私人记述,他那时日常生活都很难维持。
武昌起义开始前,黄兴看到湖北欢迎他主持起义的信,表示愿意前往,但军费难以解决,就急电孙中山让他设法筹汇。当时,译电文大概挺麻烦,孙中山收到密电后没有及时译出,放在了行李中。10月11日,

中国历史的宿命
665.96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