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序
写在前面的话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2)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3)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4)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5)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6)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7)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8)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9)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0)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1)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2)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3)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4)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5)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6)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7)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1)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2)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3)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4)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5)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6)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7)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1)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2)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3)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4)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5)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6)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7)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1)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2)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3)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4)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5)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1)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2)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3)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4)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5)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6)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7)
序
中国历史,大约三分之二的时期是统一的,三分之一是分裂的。在分裂的时代,刀光剑影的政治势力的战争演出,“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民间散勇的掠夺活动,让当世人动魄惊心。其中,疯狂的盗墓场面,则是屡屡重合的历史场景。可惜,这样常见的重大历史课题,很少得到史家的认真著述。
由于近年来盗墓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引起了一些写作高手的兴趣,出现了《盗墓笔记》、《鬼吹灯》一类的通俗盗墓文学作品,在文化商品市场上热销,而学术性或专业普及性的读物则很少。个人孤陋寡闻,只听说有殷啸虎、姚子民的《盗墓史》和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两种作品。真是惭愧,都未曾读过。
之后,有倪方六的《盗墓史记》出版,该书首先在网上引起了轰动,出版后一直热销不衰。继《盗墓史记》之后,倪方六君又有《中国人盗墓史》新著一种,行将付梓。承他不弃,约我说点什么。本人不敏,试作数语,略抒浅见。
我翻看了一下,《中国人盗墓史》似乎是“中国盗墓者列传”,或者说是另类的“人物传”,这在过去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新鲜。与《盗墓史》、《中国盗墓史》和作者自己早前的《盗墓史记》相比,《中国人盗墓史》写作角度、叙事方式均有明显的不同,突破了一般盗墓史的写法。
全书分为帝、王、臣、儒、兵、匪、僧、宦、民等九大部分,以“人”事为主,胪列重大盗墓者22人,各个朝代、各个阶层、各种动机的代表性盗墓现象,都说到了,差不多是一网打尽,一书写遍。
《中国人盗墓史》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逐一展开,相当有趣。书中所讲不少都是“奇闻”、“秘事”,但所引用的资料丰富详实,不少都是来源于正规史书、古人笔记,还借用了现代考古报告,文风朴实生动,绝不枯燥。可能因为作者首先是记者的关系,“新闻语言”与“学术语言”嫁接到了一根藤上,这样可能有助于一般读者阅读。
归纳起来, 发墓者多为帝王贵胄、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无一例外都是皇权定义者),一般士子、平民仅有3人,足可见古代官盗势力的强大。其盗发对象,几乎全是帝王陵寝、王公大墓,其中最让盗墓者眼红的是秦陵、茂陵和乾陵三处,不同朝代都有盗墓者觊觎。
古代盗墓是最不合乎礼法的。《左传》僖公24年(前636)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文公18年(前609年)说,“窃贿为盗。”《荀子•修身》说,“窃货为盗。”《周礼•秋官•司刑》定,“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掌戮》说,“刑盗于市。”凡杀人的,行刑后在市中陈尸三日,盗取他人财物罪大恶极的,在市上执行死刑,也同样处理。
儒家讲“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不道、不义、开始于齐,盛行于隋,唐因之。佛家、道家所讲“十恶”完全相同,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恚、邪见。古人强调这“十恶”不赦。盗墓之恶不知高过上述多多少倍。
既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冒比十恶更大的罪恶,去发冢盗墓?从下面一串数据中,就知道答案了。
我们知道,西汉时,国库多储备黄金。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一书统计,单《汉书》所载,黄金重达90万斤,约合今天276335公斤。到王莽时,还有70万斤。彭在书中还列诸帝赐金的数字:高祖425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计为899530斤。当时,罗马帝国有黄金179000公斤。
从西汉到东汉,这些黄金都到哪里去了?
有学者推测,佛教传入中土,黄金部分被用到造佛像上面去了。但现在我们怀疑,不少都让帝王王随葬到地下了,说不准今后还会有部分出土。如此丰厚的宝货埋在陵墓里,不被盗墓者盯上,大概就是怪事了。
这个推测,可以从考古和文献中找到证据。《晋书•索綝传》(卷六十)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三分之一国家财政,都让帝王随葬到地下了,惊人!
历代都有帝王倡导“薄葬”,如汉文帝刘恒,《史记•文帝本纪》载:“上常衣綈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但后来的盗墓事件证明,汉文帝所谓的“薄葬”,是假的。《资治通鉴•晋纪》(卷八十九)记,愍帝司马邺(270-317)建兴5年(315),“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朝廷以用度不足,诏收其馀以实内府。”
当然,盗墓者盗墓?动机多种多样,贪财仅是其中之一。如伍子胥、武则天那般行报仇雪恨、政治打击的,也不鲜见。至于,如广川王刘去、始兴王陈叔陵之流的变态盗墓、兴趣盗墓,古往今来,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盗墓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去过埃及,同行介绍,那里的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考古工作者普遍认为,现在尚没有遭受盗墓发的古墓,包括帝陵,都是“万劫余生”,90% 的墓下葬后在100年内,会被盗发。河南省洛阳市北北邙山一带,曾古人眼里上等风水宝地,是古代著名墓葬区,但在那里过去同样看到了令人痛心的频发的盗墓现象。《中国人盗墓史》出版的意思,不在于好看、猎奇,而在对自古有之,仍在继续的盗墓现象的揭露、曝光。
倪方六君是一位资深记者,同时又在研究历史和考古。数年前,他曾为我们①抢救、恢复南京大行宫“台城”遗址而努力奔走、报道。今天为他新著作文,投桃报李,算是我的微小之力了。
梁白泉
2009年7月31日
于南京仙林之咏梅山庄
梁白泉,1928年生,重庆市合川市人,研究馆员。1951年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地理系、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历任副院长、院长。1992年获国务院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离休。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会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注:①这里的“我们”,指东南大学教授、古建筑史研究专家潘谷西、南京大学考古系专业教授蒋赞初和梁先生本人。三老先生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委员会资深委员,有江苏文物保护“三驾马车”之称。2003年,南京图书新馆工程工地下发现六朝时期宫城遗址,有关方面考虑工程建设进度,决定不予保留。潘、蒋、梁三先生闻讯后,上下奔走、呼吁,并找到作者,希望新闻界予以关注。作者冒雨前去工地采访时,还弄出了一场风波,遭相关人员阻止,摄影记者的相机被夺,经梅园派出所调解方罢。后江南时报以《南图新馆地下“藏”着什么》为题、北京青年报以《南京工地私埋考古发现》为题,,同步作了整版报道,引起高层官方的高度重视,此即所谓的“南图新馆私埋六朝宫城遗址事件”。后南图新馆地下部分建筑结构重新作了设计,改加夹层,保留了这一珍贵遗址。现在读者在南图新馆可以看到,这一历史遗址。
写在前面的话
想起写作《中国人盗墓史》,是因为上海电视台。
早在两年前,该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即希望我去侃侃盗墓。但我因为做手术时面神经受伤过,一直不太想出镜,之后,又拒绝了包括CCTV在内的一些栏目的邀请。碍于面子,期间还是在江苏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卫视、湖南卫视等几家电视台“献丑”了。可能随着“献丑”次数增多,心理渐渐没了多少负担,最终同意作客“文化中国”。
盗墓,可以侃的故事很多,但从哪方面侃确有讲究。2009年3月,在纪实频道的小会议室内,与《文化中国》制片人王文煜先生、主持人今波先生、编导吴琼小姐等一起商讨后,决定从最容易的“盗墓者”侃起。我觉得,以“人物”为主线比较好入手,当即表示,半个月后拿出讲稿。
但真正动笔,才知道不那么容易。自然,半个月也不可能拿出稿子,一直拖到六月底才成稿,此即现在读者看到的《中国人盗墓史》。
不那么容易在哪?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明是一个可以讲得清楚,记得准确的历史事件,史家非要七拐八绕,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弄得一头雾水,后人只能去猜释,此即中国古代史家玩得最熟练的——所谓“春秋笔法”,其始作俑者就是中国古代第一文化名人、大圣人孔仲尼。
“春秋笔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笔法?《春秋公羊传•闵公》说得相当精辟,“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是什么意思,《广雅•释诂三》称,“讳,避也”,意思就是回避忌讳,常见的如皇帝的名字,别人是不能用的,也不能同字同音,这就是“讳”。
盗墓是不光彩的行为,盗墓史在正统的学者看来是一种“秽史”,是不予研究的。所以,盗墓行为往往被史家“讳”掉,特别是帝、王、将、相、臣、儒……这些所谓的尊者、贤者的盗墓行为,很难在正史中找到完整的记述。
如,东吴大帝孙权,即便是三国迷,也多不知道孙权还是一个“盗墓贼”。在陈寿的《三国志》上,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只言片语也无。他盗南越王墓,仅见于晋人王范的《交广春秋》。《交广春秋》已佚,后人从《广东新语》等旧籍转引中,才了解到孙权盗墓真相。
再如,曹操盗墓。曹操是中国盗墓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一位盗墓名人、狂人,中国最早的专职盗墓者——“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就是曹操发明的。但在《三国志》上,同样不见记载。
《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单,皇帝看了都不甚明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便下令,要当时的大学者裴松之作补注。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卷六)中补注“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事迹时,引了东晋史学家孙盛编撰的《魏氏春秋》里文字——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因为这段补注,曹操盗墓一事,才被揭开老底,为后世知晓。
即便正史上有记载,也多惜墨如金”。石勒、石季龙(石虎)这对叔侄皇帝,都是盗墓狂人,他们在当皇帝前后,曾将中原一带包括帝王陵在内的许多坟墓都盗毁了。史书上对他们的盗墓行为,记述算是较为详细的——
勒及季龙并贪而无礼,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木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但就是这段文字,里面也埋下了很多谜团。如石季龙在盗掘秦陵时,是如何盗的,取出的铜柱到底是何物,均无说明,以致于现在好多学者认为,《晋书》所记石季龙盗秦陵的文字不准确。如果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这些唐代大学者,在监修《晋书》时能多着墨几分,恐怕就不可能有现代学者的争议了。
我写《中国人盗墓史》,便是想将被中国古代史家有意无意“春秋”了的所谓“秽史”找出,初步形成一个“中国人盗墓史纲”,以弥补一下历史的缺憾。
或许有读者看过本书后会说,《中国人盗墓史》好像是“中国盗墓者列传”。确实是这样,这就是一本“盗墓者群体传记”。为什么这样写,其中有一个插曲。作客山东卫视《不亦乐乎》节目时,主持人大兵问我,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盗墓者?我当时就告诉他,什么样的人都可能成为盗墓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致黎民百姓,只要有机会和条件时。《中国人盗墓史》实际就是在回答大兵的提问,我找出了21位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古代盗墓高手、毁坟强者、发冢狂人,让读者看到盗墓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受资料和水平的限制,加上成稿时间的仓促,希望的和写出的可能有不小的距离,敬请同行、专家批评批评、指正。
最后,我应该感谢一下上海电视台,不然就不可能有《中国人盗墓史》的出版了。再要感谢南京博物院前院长、已82岁高龄的梁白泉先生。
我与梁先生因“南图新馆私埋六朝宫城遗址事件”而结缘,当我想请一位权威专家给我“撑面子”时,我首先想到了梁先生。但我担心梁先生的身体,不好意思打扰。便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给梁先生打电话,先问问情况。听说我想请他作序时,梁先生当即答应了,我这才带着书稿前去府上拜访。听说出版时间紧张,梁先生第二天就写出了2000多字、颇有深度的《序》来。当我拿到梁先生工整写在稿纸上的《序》时,我是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祝梁先生健康长寿!
倪方六
2009年7月
于南京莫愁新寓郁金里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字仲谋,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还是古代帝王盗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盗!
关于孙权的故事很多,凡是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如果说到孙权盗墓,知道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少人可能也不会相信。
所以,未正式说孙权盗墓前,先得再说一下什么叫盗墓者。别以为自己亲自拿起“洛阳铲”,那才叫盗墓者,实际上,真正的盗墓狂人,没有一个是亲自操铲干活的,都是幕后老板和指挥。
孙权盗墓,及后面将要说到的石季龙、武则天、朱由校、弘历,都是这么一回事情。
● 东吴大帝的诞生
孙权这个人家世显赫,大家现在熟知的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就是他的祖上孙武写的。孙武后来到了吴国,经前面说过的另一盗墓狂人伍子胥的引荐,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此后,孙氏家族在江浙一带声名大涨,荫及子孙。
但孙权能当上皇帝则要感谢他的老子孙坚,而不是受孙武的影响。孙坚是汉末枭雄之一,先后任过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职,官至破虏将军,故而又称“孙破虏”。
孙坚的经历很不简单,汉献帝刘协主政的中平元年(184年),孙坚与右中郎将朱儁一起剿灭黄巾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与袁术等诸侯联合攻伐过董卓,还是董卓最怕的对手。
孙坚时为长沙王,兵起长沙。
但袁术与孙坚明里合作,暗里拆台,不少联合军也是观望不前。
Content
序
写在前面的话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2)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3)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4)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5)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6)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7)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8)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9)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0)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1)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2)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3)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4)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5)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6)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7)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1)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2)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3)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4)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5)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6)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7)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1)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2)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3)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4)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5)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6)
掘墓焚尸狠女人——大周皇帝武则天(7)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1)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2)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3)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4)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5)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1)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2)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3)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4)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5)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6)
“秘招救国”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7)
序
中国历史,大约三分之二的时期是统一的,三分之一是分裂的。在分裂的时代,刀光剑影的政治势力的战争演出,“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民间散勇的掠夺活动,让当世人动魄惊心。其中,疯狂的盗墓场面,则是屡屡重合的历史场景。可惜,这样常见的重大历史课题,很少得到史家的认真著述。
由于近年来盗墓活动愈演愈烈,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群众性和高科技性的特点,引起了一些写作高手的兴趣,出现了《盗墓笔记》、《鬼吹灯》一类的通俗盗墓文学作品,在文化商品市场上热销,而学术性或专业普及性的读物则很少。个人孤陋寡闻,只听说有殷啸虎、姚子民的《盗墓史》和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两种作品。真是惭愧,都未曾读过。
之后,有倪方六的《盗墓史记》出版,该书首先在网上引起了轰动,出版后一直热销不衰。继《盗墓史记》之后,倪方六君又有《中国人盗墓史》新著一种,行将付梓。承他不弃,约我说点什么。本人不敏,试作数语,略抒浅见。
我翻看了一下,《中国人盗墓史》似乎是“中国盗墓者列传”,或者说是另类的“人物传”,这在过去还没有人这样写过,新鲜。与《盗墓史》、《中国盗墓史》和作者自己早前的《盗墓史记》相比,《中国人盗墓史》写作角度、叙事方式均有明显的不同,突破了一般盗墓史的写法。
全书分为帝、王、臣、儒、兵、匪、僧、宦、民等九大部分,以“人”事为主,胪列重大盗墓者22人,各个朝代、各个阶层、各种动机的代表性盗墓现象,都说到了,差不多是一网打尽,一书写遍。
《中国人盗墓史》采取讲故事的方式,逐一展开,相当有趣。书中所讲不少都是“奇闻”、“秘事”,但所引用的资料丰富详实,不少都是来源于正规史书、古人笔记,还借用了现代考古报告,文风朴实生动,绝不枯燥。可能因为作者首先是记者的关系,“新闻语言”与“学术语言”嫁接到了一根藤上,这样可能有助于一般读者阅读。
归纳起来, 发墓者多为帝王贵胄、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无一例外都是皇权定义者),一般士子、平民仅有3人,足可见古代官盗势力的强大。其盗发对象,几乎全是帝王陵寝、王公大墓,其中最让盗墓者眼红的是秦陵、茂陵和乾陵三处,不同朝代都有盗墓者觊觎。
古代盗墓是最不合乎礼法的。《左传》僖公24年(前636)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文公18年(前609年)说,“窃贿为盗。”《荀子•修身》说,“窃货为盗。”《周礼•秋官•司刑》定,“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掌戮》说,“刑盗于市。”凡杀人的,行刑后在市中陈尸三日,盗取他人财物罪大恶极的,在市上执行死刑,也同样处理。
儒家讲“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恶逆、不孝、不睦、内乱、不道、不义、开始于齐,盛行于隋,唐因之。佛家、道家所讲“十恶”完全相同,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嗔恚、邪见。古人强调这“十恶”不赦。盗墓之恶不知高过上述多多少倍。
既如此,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冒比十恶更大的罪恶,去发冢盗墓?从下面一串数据中,就知道答案了。
我们知道,西汉时,国库多储备黄金。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一书统计,单《汉书》所载,黄金重达90万斤,约合今天276335公斤。到王莽时,还有70万斤。彭在书中还列诸帝赐金的数字:高祖42550斤,惠帝68斤,高后110009斤,文帝12000斤,景帝1102斤,武帝806940斤,昭帝2420斤,宣帝680斤,元帝540斤,成帝3660斤,哀帝680斤,平帝200斤,合计为899530斤。当时,罗马帝国有黄金179000公斤。
从西汉到东汉,这些黄金都到哪里去了?
有学者推测,佛教传入中土,黄金部分被用到造佛像上面去了。但现在我们怀疑,不少都让帝王王随葬到地下了,说不准今后还会有部分出土。如此丰厚的宝货埋在陵墓里,不被盗墓者盯上,大概就是怪事了。
这个推测,可以从考古和文献中找到证据。《晋书•索綝传》(卷六十)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三分之一国家财政,都让帝王随葬到地下了,惊人!
历代都有帝王倡导“薄葬”,如汉文帝刘恒,《史记•文帝本纪》载:“上常衣綈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但后来的盗墓事件证明,汉文帝所谓的“薄葬”,是假的。《资治通鉴•晋纪》(卷八十九)记,愍帝司马邺(270-317)建兴5年(315),“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朝廷以用度不足,诏收其馀以实内府。”
当然,盗墓者盗墓?动机多种多样,贪财仅是其中之一。如伍子胥、武则天那般行报仇雪恨、政治打击的,也不鲜见。至于,如广川王刘去、始兴王陈叔陵之流的变态盗墓、兴趣盗墓,古往今来,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盗墓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去过埃及,同行介绍,那里的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考古工作者普遍认为,现在尚没有遭受盗墓发的古墓,包括帝陵,都是“万劫余生”,90% 的墓下葬后在100年内,会被盗发。河南省洛阳市北北邙山一带,曾古人眼里上等风水宝地,是古代著名墓葬区,但在那里过去同样看到了令人痛心的频发的盗墓现象。《中国人盗墓史》出版的意思,不在于好看、猎奇,而在对自古有之,仍在继续的盗墓现象的揭露、曝光。
倪方六君是一位资深记者,同时又在研究历史和考古。数年前,他曾为我们①抢救、恢复南京大行宫“台城”遗址而努力奔走、报道。今天为他新著作文,投桃报李,算是我的微小之力了。
梁白泉
2009年7月31日
于南京仙林之咏梅山庄
梁白泉,1928年生,重庆市合川市人,研究馆员。1951年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地理系、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历任副院长、院长。1992年获国务院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离休。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会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注:①这里的“我们”,指东南大学教授、古建筑史研究专家潘谷西、南京大学考古系专业教授蒋赞初和梁先生本人。三老先生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委员会资深委员,有江苏文物保护“三驾马车”之称。2003年,南京图书新馆工程工地下发现六朝时期宫城遗址,有关方面考虑工程建设进度,决定不予保留。潘、蒋、梁三先生闻讯后,上下奔走、呼吁,并找到作者,希望新闻界予以关注。作者冒雨前去工地采访时,还弄出了一场风波,遭相关人员阻止,摄影记者的相机被夺,经梅园派出所调解方罢。后江南时报以《南图新馆地下“藏”着什么》为题、北京青年报以《南京工地私埋考古发现》为题,,同步作了整版报道,引起高层官方的高度重视,此即所谓的“南图新馆私埋六朝宫城遗址事件”。后南图新馆地下部分建筑结构重新作了设计,改加夹层,保留了这一珍贵遗址。现在读者在南图新馆可以看到,这一历史遗址。
写在前面的话
想起写作《中国人盗墓史》,是因为上海电视台。
早在两年前,该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即希望我去侃侃盗墓。但我因为做手术时面神经受伤过,一直不太想出镜,之后,又拒绝了包括CCTV在内的一些栏目的邀请。碍于面子,期间还是在江苏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卫视、湖南卫视等几家电视台“献丑”了。可能随着“献丑”次数增多,心理渐渐没了多少负担,最终同意作客“文化中国”。
盗墓,可以侃的故事很多,但从哪方面侃确有讲究。2009年3月,在纪实频道的小会议室内,与《文化中国》制片人王文煜先生、主持人今波先生、编导吴琼小姐等一起商讨后,决定从最容易的“盗墓者”侃起。我觉得,以“人物”为主线比较好入手,当即表示,半个月后拿出讲稿。
但真正动笔,才知道不那么容易。自然,半个月也不可能拿出稿子,一直拖到六月底才成稿,此即现在读者看到的《中国人盗墓史》。
不那么容易在哪?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明是一个可以讲得清楚,记得准确的历史事件,史家非要七拐八绕,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弄得一头雾水,后人只能去猜释,此即中国古代史家玩得最熟练的——所谓“春秋笔法”,其始作俑者就是中国古代第一文化名人、大圣人孔仲尼。
“春秋笔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笔法?《春秋公羊传•闵公》说得相当精辟,“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是什么意思,《广雅•释诂三》称,“讳,避也”,意思就是回避忌讳,常见的如皇帝的名字,别人是不能用的,也不能同字同音,这就是“讳”。
盗墓是不光彩的行为,盗墓史在正统的学者看来是一种“秽史”,是不予研究的。所以,盗墓行为往往被史家“讳”掉,特别是帝、王、将、相、臣、儒……这些所谓的尊者、贤者的盗墓行为,很难在正史中找到完整的记述。
如,东吴大帝孙权,即便是三国迷,也多不知道孙权还是一个“盗墓贼”。在陈寿的《三国志》上,连蛛丝马迹都找不到,只言片语也无。他盗南越王墓,仅见于晋人王范的《交广春秋》。《交广春秋》已佚,后人从《广东新语》等旧籍转引中,才了解到孙权盗墓真相。
再如,曹操盗墓。曹操是中国盗墓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一位盗墓名人、狂人,中国最早的专职盗墓者——“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就是曹操发明的。但在《三国志》上,同样不见记载。
《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单,皇帝看了都不甚明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便下令,要当时的大学者裴松之作补注。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卷六)中补注“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事迹时,引了东晋史学家孙盛编撰的《魏氏春秋》里文字——
“又梁孝王,先帝母弟,坟陵尊显,松柏桑梓,犹宜恭肃,而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因为这段补注,曹操盗墓一事,才被揭开老底,为后世知晓。
即便正史上有记载,也多惜墨如金”。石勒、石季龙(石虎)这对叔侄皇帝,都是盗墓狂人,他们在当皇帝前后,曾将中原一带包括帝王陵在内的许多坟墓都盗毁了。史书上对他们的盗墓行为,记述算是较为详细的——
勒及季龙并贪而无礼,既王有十州之地,金帛珠玉及外国珍奇异货不可胜纪,而犹以为不足,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邯郸城西石子冈上有赵简子墓,至是季龙令发之,初得炭深丈余,次得木板厚一尺,积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绞车以牛皮囊汲之,月余而水不尽,不可发而止。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但就是这段文字,里面也埋下了很多谜团。如石季龙在盗掘秦陵时,是如何盗的,取出的铜柱到底是何物,均无说明,以致于现在好多学者认为,《晋书》所记石季龙盗秦陵的文字不准确。如果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这些唐代大学者,在监修《晋书》时能多着墨几分,恐怕就不可能有现代学者的争议了。
我写《中国人盗墓史》,便是想将被中国古代史家有意无意“春秋”了的所谓“秽史”找出,初步形成一个“中国人盗墓史纲”,以弥补一下历史的缺憾。
或许有读者看过本书后会说,《中国人盗墓史》好像是“中国盗墓者列传”。确实是这样,这就是一本“盗墓者群体传记”。为什么这样写,其中有一个插曲。作客山东卫视《不亦乐乎》节目时,主持人大兵问我,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盗墓者?我当时就告诉他,什么样的人都可能成为盗墓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致黎民百姓,只要有机会和条件时。《中国人盗墓史》实际就是在回答大兵的提问,我找出了21位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古代盗墓高手、毁坟强者、发冢狂人,让读者看到盗墓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受资料和水平的限制,加上成稿时间的仓促,希望的和写出的可能有不小的距离,敬请同行、专家批评批评、指正。
最后,我应该感谢一下上海电视台,不然就不可能有《中国人盗墓史》的出版了。再要感谢南京博物院前院长、已82岁高龄的梁白泉先生。
我与梁先生因“南图新馆私埋六朝宫城遗址事件”而结缘,当我想请一位权威专家给我“撑面子”时,我首先想到了梁先生。但我担心梁先生的身体,不好意思打扰。便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给梁先生打电话,先问问情况。听说我想请他作序时,梁先生当即答应了,我这才带着书稿前去府上拜访。听说出版时间紧张,梁先生第二天就写出了2000多字、颇有深度的《序》来。当我拿到梁先生工整写在稿纸上的《序》时,我是一种说不出的感动,祝梁先生健康长寿!
倪方六
2009年7月
于南京莫愁新寓郁金里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字仲谋,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还是古代帝王盗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盗!
关于孙权的故事很多,凡是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如果说到孙权盗墓,知道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少人可能也不会相信。
所以,未正式说孙权盗墓前,先得再说一下什么叫盗墓者。别以为自己亲自拿起“洛阳铲”,那才叫盗墓者,实际上,真正的盗墓狂人,没有一个是亲自操铲干活的,都是幕后老板和指挥。
孙权盗墓,及后面将要说到的石季龙、武则天、朱由校、弘历,都是这么一回事情。
● 东吴大帝的诞生
孙权这个人家世显赫,大家现在熟知的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就是他的祖上孙武写的。孙武后来到了吴国,经前面说过的另一盗墓狂人伍子胥的引荐,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此后,孙氏家族在江浙一带声名大涨,荫及子孙。
但孙权能当上皇帝则要感谢他的老子孙坚,而不是受孙武的影响。孙坚是汉末枭雄之一,先后任过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职,官至破虏将军,故而又称“孙破虏”。
孙坚的经历很不简单,汉献帝刘协主政的中平元年(184年),孙坚与右中郎将朱儁一起剿灭黄巾军。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与袁术等诸侯联合攻伐过董卓,还是董卓最怕的对手。
孙坚时为长沙王,兵起长沙。
但袁术与孙坚明里合作,暗里拆台,不少联合军也是观望不前。

中国人盗墓史
519.62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