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代序 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与成长的生动画卷
目录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3)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4)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5)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6)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7)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8)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9)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0)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1)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3)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4)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5)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6)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7)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8)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9)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0)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1)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3)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4)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5)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6)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3)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4)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5)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6)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7)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8)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9)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0)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1)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2)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3)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4)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5)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6)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7)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8)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9)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0)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1)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2)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3)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4)
代序 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与成长的生动画卷
认识孟昭瑞同志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当看到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图片,以及1986年和2008年出版的《历史的瞬间》、《中国蘑菇云》等,总会感到熟悉和亲切,他的作品总会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欣赏之余,更是惊喜于他怎么这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我们国家、军队的历史,而且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那么的生动深刻!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的前夕,我又先睹为快,看到他即将出版的新书《东方红——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的清样。它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段历史,这是一幅见证我们伟大祖国从诞生到成长的辉煌画卷。由一个人的摄影作品结集出版这样一本内容丰富的图书,实属难得。
从北平解放,到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国旗,到解放军的入城式。在前门大街上,有将军和士兵组成的铁流威武雄壮,更有工人、学生、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喜悦群像,人物的神态极其自然真挚。难怪60年后,当年的工人、学生看到报纸上发表的老照片,又激起深情的回忆。我们看到共产党领袖们和民主党派人士欢聚一堂,共商国是。有意思的是,会议间隙,毛泽东主席气定神闲坐在那里小憩,显现出满面笑容的照片。那是19岁的作者第一次见到领袖后心情紧张,毛泽东主席却亲切地说“不要紧张,慢慢来”,这才有了这样生动的画面。它又自然地流露出毛泽东主席经过28年艰辛斗争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翻看着幅幅有些发黄的照片……天安门前的阅兵,有领袖、有将军、有士兵,有工人、有农民……那种神态各异却又共庆伟大胜利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我所在的部队当时正在走向解放全中国的征途中,在江南一个小镇,我们按照新华社广播的国旗制作方法,制作了一面非常标准的国旗。当时有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啊!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人民军队一个又一个方阵,工、农、学、商以及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欢呼雀跃的场面,反映了胜利的军队、胜利的人民的豪情、信心和力量。
正因为孟昭瑞同志的摄影艺术的成就,在革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萧华将军,都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这位“著名的军事摄影家”,有着“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坚定的“做历史见证人的信念”,因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的瞬间”。在原子弹试验前线指挥若定的张爱萍上将,不仅称赞孟昭瑞同志的摄影特色是“紧紧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塑造了时代的形象”,称赞他“所积累的国防科技图片资料,就其珍贵价值而言,几乎无人可比”,而且这位热爱军事新闻摄影并且颇有成就的老将军,亲切地将孟昭瑞同志引为“知音”。这对孟昭瑞同志的摄影艺术成就是多么大的褒奖啊!为了印证他的摄影特色,我冒昧地举一例:有一张1979年新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拍摄的北京市第一、二、三任市长叶剑英、聂荣臻、彭真久别重逢的图片。当时,彭真同志刚从被“下放”的陕西回京,如果作者没有极大的新闻敏感性,没有极大的政治热情,没有机智适时的抢拍,我们就难以看到这一难得的场景了。至于孟昭瑞同志每次摄影展出,都有许许多多热爱摄影的群众去参观,去取经,留下动人的感言;他的画册、图书面市后,都成为了畅销书,更是反映了孟昭瑞同志作品的生命力和对于广大群众的感染力。
孟昭瑞同志16岁参加革命,18岁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走过许多战场、边防、深山、荒漠,从不为困苦所畏惧;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数十年一以贯之;从军事、政治、工业、农业、商业、学校,到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到工、农、学、商以及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都频频定格在他的镜头中。正因为他有广阔的视野,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可再现的历史画面,将愈发宝贵了。
孟昭瑞同志如今已年近八旬,依然追求摄影艺术而不疲,依然充满青春活力,是多么令人尊敬的精神状态。我借此机会再次热烈地祝贺他,深深地祝福他!
解放军报社原社长 祝庭勋
2009年5月于北京
目录
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与成长的生动画卷(代序) 1
第一章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 1
第二章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 48
第三章 重建北平 94
第四章 新政协 154
第五章 开国大典 212
后 记 28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
北平这座中国北方的大都市,虽名为北平,实际并不太平。自从公元938年,北平的前身蓟城成为辽的陪都开始,每当朝代更迭,都会是血雨腥风。鸦片战争后,更遭受八国联军的洗劫。到近代的军阀混战,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民国建立了,但军阀的争斗仍在继续,流血事件时有发生,直到它落入日本人的魔掌。
众所周知,1937年7月7日,抗日的枪声即率先打响于它西南郊的宛平城,这个古老的城镇也有一个“平”字。
1945年8月15日,一个国土广大的国家与一个蕞尔小国的战争打了14年总算结束。庆祝一场战争结束的欢呼声还没有远去,内战的锣鼓已然敲响。虽然在美国的调停下,国共美三方搞了个军调部,共产党方面还派人进驻了北平。战争的导火索一直在哧哧冒着火光,竟无人能将其掐灭。尤其是蒋介石,自恃军事优势,全然不顾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率先失却了道义的制高点。
1946年10月11日,傅作义攻占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为此,傅作义曾得意地写了一封《上毛泽东书》,并公开地登在了报纸上,声称如果共产党能打赢战争,他傅某人甘为毛泽东执鞭。傅作义之所以这么说,还与东北的战局有关,当时林彪已经败退到松花江以北。但战局的变化大出傅作义的意料。仅仅两年时间,到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就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辽沈战役打了52天,国民党精锐就损失了47万多人。每天损失多少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一块骨牌倒下了,那心理的崩溃就开始了,作为华北“剿总”的傅作义肯定已感觉到阵阵寒意,正所谓兔死狐悲。辽沈战役激战正酣的时候,傅作义坚不出关,在蒋介石的催促下,拟南击石门(今石家庄),直抵共产党中央在平山的总部。只是干打雷没下雨。辽沈战役一结束,傅作义就明白林彪的东北野战军肯定要入关,可何时入关,傅作义和蒋介石均判断,因时在冬季,休整充分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长的话可能要六个月。这次,傅作义再次失算。东北野战军人不卸甲、马不停蹄就秘密入关了。12月初,东北野战军分三路就过了长城。在战争中,谁出其不意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平津战役就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傅作义步步后退。12月22日至24日,新保安、张家口丢失。傅作义西逃发迹之地绥远的退路被切断。1949年1月15日,天津又失。海上逃亡之门也被关上了。天津号称固若金汤,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曾声称30天也不一定能打得下来,可林彪乐得清闲,放手让参谋长刘亚楼全权指挥。结果怎么样?不到30个小时天津就宣告失守。至此,北平已成一座孤城,且被铁桶般围了起来。强大的战争机器压迫着傅作义只有一条路好走,那就是和平。不论傅作义此前的和谈是真是假,总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可到此时再无本钱,只得和平交接。
实际上,早在抗战时期,傅作义就跟共产党合作过。平型关战役与林彪合作过;忻口战役与彭德怀合作过;太原守城与周恩来合作过,且送给周恩来不少武器。共产党还给傅作义派去3000名青年学生补充傅部,另有72名共产党员帮傅做政治工作。即使在国共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傅作义也认为必须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督战北平前脚刚走,傅作义就将军队收缩在平津张(家口)取守势,明里忙着会见各界名士征求对时局的看法,暗里则秘密地寻求与中共接触。傅极机密地交代政工部部长王克俊与自己的高参刘厚同商议,如何与中共联系。这两人想方设法通过在北平的中共地下党向毛泽东发出了傅作义要求和谈的电报。而这封电报实际上是交由傅作义的女儿、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发出的。电报的主旨说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我不愿再打内战了,因为依靠蒋介石来救国救民的想法是错了,现在我愿以共产党为中心来建设国家。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
傅作义这封电报发出的时间大概是在11月17日,但毛泽东未给傅回复,却将这一讯息告知了正准备入关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中央军委在11月18日的电报中说:“傅作义经过彭泽湘及符定一和我们接洽起义,据称傅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为起义时间、对付华北蒋军及与我党联系等问题。现符定一已到石门,明后日即可见面。”这样两份电报,对林彪等意味着什么?打华北要比东北轻松,林彪曾说过和比战便宜。
很明显,共产党与傅作义都在准备和战两手。剑拔弩张之下,一直活跃着和平的气息。
中央军委电报中提到的彭泽湘是主动与傅作义联系的,符定一则是傅作义选定的,因为符曾是毛泽东的老师。
当时,彭泽湘是带着民革主席李济深的和平使命同傅作义联系的。
彭泽湘,又名一苇、祖康、若愚、岳渔。1899年11月5日出生于湖南岳阳。1922年12月,经中共旅莫支部书记罗亦农和瞿秋白介绍,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年仅27岁的彭泽湘出任北伐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28年7月,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1931年1月,被王明排挤出党。1933年9月,担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秘书长。当时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主席正是李济深。1935年11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1937年6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张闻天接见并接洽合作。1940年秋,彭泽湘退出第三党,专任李济深的顾问。1947年2月,加入由第三党改组而成的“中国农工民主党”,并任该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1948年11月,彭泽湘受李济深委托,专程带着李给傅作义的亲笔信,从香港赴北平劝说傅作义选择和平。在北平,彭泽湘一方面寻求影响傅作义,另一方面设法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他先找到了老友、曾任杨虎城西安绥署办公厅主任的续式甫。不久,由续介绍认识了傅作义的老友侯少白。侯少白也力主国内和平,曾劝说傅作义不要担任华北“剿总”总司令,与共产党刀兵相见。侯少白向傅作义谈了彭泽湘欲与傅见面的想法之后,转告彭泽湘:傅作义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无法同彭泽湘面谈,也不便接受李济深的信,但傅并没有将此一通路堵死,傅委托侯少白做他和彭的联络人,双方可借此沟通意见。实际上,傅作义存有顾虑,毕竟北平国民党中央军十倍于傅作义的杂牌军。从思想上来说,多年来,傅作义给自己的部队灌输的都是###思想,现在突然要同共产党讲和,这么一百八十度的弯子怎能转得过来。当然,他也想考察一下彭泽湘。几次沟通之后,傅作义终于表示愿意考虑彭的意见。因此,彭就约同民盟北京负责人张东荪及农工党负责人张云川一起行动。同时,彭又找到符定一。符要彭直接给毛泽东写信,由他转交。彭泽湘于11月7日、8日连写了两封信。而第二封信正是符秘密去石门前数小时,在符定一家里匆忙写就的。符定一于11月中旬到达石门,旋即又转往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转达傅作义要求和谈的意图。
毛泽东收到彭泽湘的信后,于11月19日,以聂荣臻名义起草了致彭泽湘的电报。电文说:“符老先生带来虚(7日)、寒(8日)两日大示收到,当即转呈上峰,弟个人认为某先生(指傅作义,为保密起见用此代称——笔者注)既有志于和平事业,希派可靠代表至石家庄先作第一步之接洽。”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3)
彭泽湘立即将聂荣臻的来电转告了傅作义。此后,彭泽湘返回北平复命,符定一则被毛泽东留了下来安排住在平山县李家庄。
傅作义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准备使用既打又谈两手策略。
12月12日,傅作义把华北“剿总”联络处处长李腾九找到办公室,询问中共方面对和谈的最新态度。很快,李腾九就领着自己的堂弟、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与傅作义见面。
李炳泉开门见山地告知傅作义,他是受中共北平地下党的派遣,转达和平谈判的意向。傅作义询问能否由自己的代表与他一起去见中共方面的领导。李炳泉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随后,傅作义与政工部长王克俊、李腾九秘密商定,由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作为和谈代表,带上随员、译电员和司机共五人组成一个和谈小组。
14日,崔载之、李炳泉一行五人由王克俊、李腾九送出城去,乘坐吉普车向河北平山驶去。傅作义随即让李腾九假装生病,携带电台住进医院的单人病房,专门与崔、李联络。
然而,当吉普车开到涿县境内时,被解放军拦截,经过沟通、请示之后,让他们去蓟县同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联系。涿县在北平的南面,而蓟县在北平的东面,为避免麻烦,他们只得折回北平。12月15日晨,崔、李一行人重新出发。但在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驻地又受阻拦。
了解情况后,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给设在蓟县孟家楼村的平津前线司令部发去一份电报。电报说:“傅作义派两名代表,携带电台和报务人员,一行五人乘一辆吉普车出了北平城,声称要到石家庄去找党中央谈判,被抑留于纵队司令部。我们与崔、李作了简短交谈,询问傅方谈判条件是什么,崔载之说:1.参加联合政府,军队由联合政府指挥;2.商定起义时间,并必须保密;3.要求我方停止战斗,双方谈判解决。李炳泉说,昨天晚上,傅作义又讲了三条:1.军队不要了;2.两军后撤,谈判缴械;3.由傅部发电缴械。对此,我们应做何处理,请指示。”
接此电报后,平津前线司令部一面转报中央军委,一面电令第十一纵队派人护送崔、李到司令部。
同时,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通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负责接待傅方代表,并让苏静马上找一处地方。这个地方既不能离司令部太远,又不能太近。苏静明白这既要便于保守军事秘密,又要便于沟通消息。苏静坐上吉普车,在司令部周边转了一圈,选定了离司令部十里左右的八里庄。
就在崔、李出城谈判的同一天,傅作义在北平的华北“剿总”会议室,秘密召集了由傅部嫡系部队师长以上军官参加的会议。
大家坐定之前,傅作义就围着会议室走了一圈。等大家都坐定后,他仍来回踱步。踱到他的座位前,他问道:“北平被围了,该怎么办?”没有人回答。他就一个一个点名问,可被点名者只是站起来,并不吭声。轮到三一一师师长孙英年时,他脱口而出:“打。”
傅作义问:“你能打几下呢?”
Content
代序 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与成长的生动画卷
目录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3)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4)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5)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6)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7)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8)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9)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0)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1)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3)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4)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5)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6)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7)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8)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9)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0)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1)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3)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4)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5)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6)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3)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4)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5)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6)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7)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8)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9)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0)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1)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2)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3)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4)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5)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6)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7)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8)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19)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0)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1)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2)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3)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24)
代序 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与成长的生动画卷
认识孟昭瑞同志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当看到他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图片,以及1986年和2008年出版的《历史的瞬间》、《中国蘑菇云》等,总会感到熟悉和亲切,他的作品总会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欣赏之余,更是惊喜于他怎么这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我们国家、军队的历史,而且是那么的丰富多彩,那么的生动深刻!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来的前夕,我又先睹为快,看到他即将出版的新书《东方红——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的清样。它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段历史,这是一幅见证我们伟大祖国从诞生到成长的辉煌画卷。由一个人的摄影作品结集出版这样一本内容丰富的图书,实属难得。
从北平解放,到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国旗,到解放军的入城式。在前门大街上,有将军和士兵组成的铁流威武雄壮,更有工人、学生、市民夹道欢迎解放军的喜悦群像,人物的神态极其自然真挚。难怪60年后,当年的工人、学生看到报纸上发表的老照片,又激起深情的回忆。我们看到共产党领袖们和民主党派人士欢聚一堂,共商国是。有意思的是,会议间隙,毛泽东主席气定神闲坐在那里小憩,显现出满面笑容的照片。那是19岁的作者第一次见到领袖后心情紧张,毛泽东主席却亲切地说“不要紧张,慢慢来”,这才有了这样生动的画面。它又自然地流露出毛泽东主席经过28年艰辛斗争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翻看着幅幅有些发黄的照片……天安门前的阅兵,有领袖、有将军、有士兵,有工人、有农民……那种神态各异却又共庆伟大胜利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我所在的部队当时正在走向解放全中国的征途中,在江南一个小镇,我们按照新华社广播的国旗制作方法,制作了一面非常标准的国旗。当时有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啊!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人民军队一个又一个方阵,工、农、学、商以及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欢呼雀跃的场面,反映了胜利的军队、胜利的人民的豪情、信心和力量。
正因为孟昭瑞同志的摄影艺术的成就,在革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萧华将军,都对他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称赞这位“著名的军事摄影家”,有着“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坚定的“做历史见证人的信念”,因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的瞬间”。在原子弹试验前线指挥若定的张爱萍上将,不仅称赞孟昭瑞同志的摄影特色是“紧紧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塑造了时代的形象”,称赞他“所积累的国防科技图片资料,就其珍贵价值而言,几乎无人可比”,而且这位热爱军事新闻摄影并且颇有成就的老将军,亲切地将孟昭瑞同志引为“知音”。这对孟昭瑞同志的摄影艺术成就是多么大的褒奖啊!为了印证他的摄影特色,我冒昧地举一例:有一张1979年新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拍摄的北京市第一、二、三任市长叶剑英、聂荣臻、彭真久别重逢的图片。当时,彭真同志刚从被“下放”的陕西回京,如果作者没有极大的新闻敏感性,没有极大的政治热情,没有机智适时的抢拍,我们就难以看到这一难得的场景了。至于孟昭瑞同志每次摄影展出,都有许许多多热爱摄影的群众去参观,去取经,留下动人的感言;他的画册、图书面市后,都成为了畅销书,更是反映了孟昭瑞同志作品的生命力和对于广大群众的感染力。
孟昭瑞同志16岁参加革命,18岁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走过许多战场、边防、深山、荒漠,从不为困苦所畏惧;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到改革开放,数十年一以贯之;从军事、政治、工业、农业、商业、学校,到文化、外交等诸多领域;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到工、农、学、商以及民主党派等各界人士,都频频定格在他的镜头中。正因为他有广阔的视野,有强烈的责任感,所以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不可再现的历史画面,将愈发宝贵了。
孟昭瑞同志如今已年近八旬,依然追求摄影艺术而不疲,依然充满青春活力,是多么令人尊敬的精神状态。我借此机会再次热烈地祝贺他,深深地祝福他!
解放军报社原社长 祝庭勋
2009年5月于北京
目录
共和国在战火中诞生与成长的生动画卷(代序) 1
第一章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 1
第二章 从西柏坡到中南海 48
第三章 重建北平 94
第四章 新政协 154
第五章 开国大典 212
后 记 282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1)
北平这座中国北方的大都市,虽名为北平,实际并不太平。自从公元938年,北平的前身蓟城成为辽的陪都开始,每当朝代更迭,都会是血雨腥风。鸦片战争后,更遭受八国联军的洗劫。到近代的军阀混战,各路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民国建立了,但军阀的争斗仍在继续,流血事件时有发生,直到它落入日本人的魔掌。
众所周知,1937年7月7日,抗日的枪声即率先打响于它西南郊的宛平城,这个古老的城镇也有一个“平”字。
1945年8月15日,一个国土广大的国家与一个蕞尔小国的战争打了14年总算结束。庆祝一场战争结束的欢呼声还没有远去,内战的锣鼓已然敲响。虽然在美国的调停下,国共美三方搞了个军调部,共产党方面还派人进驻了北平。战争的导火索一直在哧哧冒着火光,竟无人能将其掐灭。尤其是蒋介石,自恃军事优势,全然不顾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率先失却了道义的制高点。
1946年10月11日,傅作义攻占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为此,傅作义曾得意地写了一封《上毛泽东书》,并公开地登在了报纸上,声称如果共产党能打赢战争,他傅某人甘为毛泽东执鞭。傅作义之所以这么说,还与东北的战局有关,当时林彪已经败退到松花江以北。但战局的变化大出傅作义的意料。仅仅两年时间,到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就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辽沈战役打了52天,国民党精锐就损失了47万多人。每天损失多少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一块骨牌倒下了,那心理的崩溃就开始了,作为华北“剿总”的傅作义肯定已感觉到阵阵寒意,正所谓兔死狐悲。辽沈战役激战正酣的时候,傅作义坚不出关,在蒋介石的催促下,拟南击石门(今石家庄),直抵共产党中央在平山的总部。只是干打雷没下雨。辽沈战役一结束,傅作义就明白林彪的东北野战军肯定要入关,可何时入关,傅作义和蒋介石均判断,因时在冬季,休整充分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长的话可能要六个月。这次,傅作义再次失算。东北野战军人不卸甲、马不停蹄就秘密入关了。12月初,东北野战军分三路就过了长城。在战争中,谁出其不意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平津战役就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傅作义步步后退。12月22日至24日,新保安、张家口丢失。傅作义西逃发迹之地绥远的退路被切断。1949年1月15日,天津又失。海上逃亡之门也被关上了。天津号称固若金汤,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曾声称30天也不一定能打得下来,可林彪乐得清闲,放手让参谋长刘亚楼全权指挥。结果怎么样?不到30个小时天津就宣告失守。至此,北平已成一座孤城,且被铁桶般围了起来。强大的战争机器压迫着傅作义只有一条路好走,那就是和平。不论傅作义此前的和谈是真是假,总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可到此时再无本钱,只得和平交接。
实际上,早在抗战时期,傅作义就跟共产党合作过。平型关战役与林彪合作过;忻口战役与彭德怀合作过;太原守城与周恩来合作过,且送给周恩来不少武器。共产党还给傅作义派去3000名青年学生补充傅部,另有72名共产党员帮傅做政治工作。即使在国共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傅作义也认为必须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督战北平前脚刚走,傅作义就将军队收缩在平津张(家口)取守势,明里忙着会见各界名士征求对时局的看法,暗里则秘密地寻求与中共接触。傅极机密地交代政工部部长王克俊与自己的高参刘厚同商议,如何与中共联系。这两人想方设法通过在北平的中共地下党向毛泽东发出了傅作义要求和谈的电报。而这封电报实际上是交由傅作义的女儿、中共地下党员傅冬菊发出的。电报的主旨说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复兴,我不愿再打内战了,因为依靠蒋介石来救国救民的想法是错了,现在我愿以共产党为中心来建设国家。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2)
傅作义这封电报发出的时间大概是在11月17日,但毛泽东未给傅回复,却将这一讯息告知了正准备入关的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中央军委在11月18日的电报中说:“傅作义经过彭泽湘及符定一和我们接洽起义,据称傅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为起义时间、对付华北蒋军及与我党联系等问题。现符定一已到石门,明后日即可见面。”这样两份电报,对林彪等意味着什么?打华北要比东北轻松,林彪曾说过和比战便宜。
很明显,共产党与傅作义都在准备和战两手。剑拔弩张之下,一直活跃着和平的气息。
中央军委电报中提到的彭泽湘是主动与傅作义联系的,符定一则是傅作义选定的,因为符曾是毛泽东的老师。
当时,彭泽湘是带着民革主席李济深的和平使命同傅作义联系的。
彭泽湘,又名一苇、祖康、若愚、岳渔。1899年11月5日出生于湖南岳阳。1922年12月,经中共旅莫支部书记罗亦农和瞿秋白介绍,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年仅27岁的彭泽湘出任北伐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1928年7月,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1931年1月,被王明排挤出党。1933年9月,担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秘书长。当时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主席正是李济深。1935年11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1937年6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张闻天接见并接洽合作。1940年秋,彭泽湘退出第三党,专任李济深的顾问。1947年2月,加入由第三党改组而成的“中国农工民主党”,并任该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1948年11月,彭泽湘受李济深委托,专程带着李给傅作义的亲笔信,从香港赴北平劝说傅作义选择和平。在北平,彭泽湘一方面寻求影响傅作义,另一方面设法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他先找到了老友、曾任杨虎城西安绥署办公厅主任的续式甫。不久,由续介绍认识了傅作义的老友侯少白。侯少白也力主国内和平,曾劝说傅作义不要担任华北“剿总”总司令,与共产党刀兵相见。侯少白向傅作义谈了彭泽湘欲与傅见面的想法之后,转告彭泽湘:傅作义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无法同彭泽湘面谈,也不便接受李济深的信,但傅并没有将此一通路堵死,傅委托侯少白做他和彭的联络人,双方可借此沟通意见。实际上,傅作义存有顾虑,毕竟北平国民党中央军十倍于傅作义的杂牌军。从思想上来说,多年来,傅作义给自己的部队灌输的都是###思想,现在突然要同共产党讲和,这么一百八十度的弯子怎能转得过来。当然,他也想考察一下彭泽湘。几次沟通之后,傅作义终于表示愿意考虑彭的意见。因此,彭就约同民盟北京负责人张东荪及农工党负责人张云川一起行动。同时,彭又找到符定一。符要彭直接给毛泽东写信,由他转交。彭泽湘于11月7日、8日连写了两封信。而第二封信正是符秘密去石门前数小时,在符定一家里匆忙写就的。符定一于11月中旬到达石门,旋即又转往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转达傅作义要求和谈的意图。
毛泽东收到彭泽湘的信后,于11月19日,以聂荣臻名义起草了致彭泽湘的电报。电文说:“符老先生带来虚(7日)、寒(8日)两日大示收到,当即转呈上峰,弟个人认为某先生(指傅作义,为保密起见用此代称——笔者注)既有志于和平事业,希派可靠代表至石家庄先作第一步之接洽。”
北平—和平并不比战争轻松(3)
彭泽湘立即将聂荣臻的来电转告了傅作义。此后,彭泽湘返回北平复命,符定一则被毛泽东留了下来安排住在平山县李家庄。
傅作义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决定准备使用既打又谈两手策略。
12月12日,傅作义把华北“剿总”联络处处长李腾九找到办公室,询问中共方面对和谈的最新态度。很快,李腾九就领着自己的堂弟、中共地下党员李炳泉与傅作义见面。
李炳泉开门见山地告知傅作义,他是受中共北平地下党的派遣,转达和平谈判的意向。傅作义询问能否由自己的代表与他一起去见中共方面的领导。李炳泉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随后,傅作义与政工部长王克俊、李腾九秘密商定,由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作为和谈代表,带上随员、译电员和司机共五人组成一个和谈小组。
14日,崔载之、李炳泉一行五人由王克俊、李腾九送出城去,乘坐吉普车向河北平山驶去。傅作义随即让李腾九假装生病,携带电台住进医院的单人病房,专门与崔、李联络。
然而,当吉普车开到涿县境内时,被解放军拦截,经过沟通、请示之后,让他们去蓟县同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联系。涿县在北平的南面,而蓟县在北平的东面,为避免麻烦,他们只得折回北平。12月15日晨,崔、李一行人重新出发。但在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的驻地又受阻拦。
了解情况后,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给设在蓟县孟家楼村的平津前线司令部发去一份电报。电报说:“傅作义派两名代表,携带电台和报务人员,一行五人乘一辆吉普车出了北平城,声称要到石家庄去找党中央谈判,被抑留于纵队司令部。我们与崔、李作了简短交谈,询问傅方谈判条件是什么,崔载之说:1.参加联合政府,军队由联合政府指挥;2.商定起义时间,并必须保密;3.要求我方停止战斗,双方谈判解决。李炳泉说,昨天晚上,傅作义又讲了三条:1.军队不要了;2.两军后撤,谈判缴械;3.由傅部发电缴械。对此,我们应做何处理,请指示。”
接此电报后,平津前线司令部一面转报中央军委,一面电令第十一纵队派人护送崔、李到司令部。
同时,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通知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苏静负责接待傅方代表,并让苏静马上找一处地方。这个地方既不能离司令部太远,又不能太近。苏静明白这既要便于保守军事秘密,又要便于沟通消息。苏静坐上吉普车,在司令部周边转了一圈,选定了离司令部十里左右的八里庄。
就在崔、李出城谈判的同一天,傅作义在北平的华北“剿总”会议室,秘密召集了由傅部嫡系部队师长以上军官参加的会议。
大家坐定之前,傅作义就围着会议室走了一圈。等大家都坐定后,他仍来回踱步。踱到他的座位前,他问道:“北平被围了,该怎么办?”没有人回答。他就一个一个点名问,可被点名者只是站起来,并不吭声。轮到三一一师师长孙英年时,他脱口而出:“打。”
傅作义问:“你能打几下呢?”

东方红: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
571.89KB
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