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家暂未授权典枢平台对该文件进行数据验证,您可以向卖家
申请验证报告
。 数据描述
目录
Content
网友推荐
书评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1)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2)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1)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2)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3)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4)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5)
第三回 真正的红颜祸水:骊姬之乱(1)
第三回 真正的红颜祸水:骊姬之乱(2)
第三回 真正的红颜祸水:骊姬之乱(3)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1)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2)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3)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4)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5)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1)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2)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3)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4)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5)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6)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1)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2)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3)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4)
网友推荐
天际一孤鸿,隐于闹市中;东周你最棒,早已露峥嵘!
——天涯网友 南门太守
花间一壶酒,酒旁一锅粥。举头问明月,喝酒还是粥?粥入饥肠很养胃,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天涯网友 搞错没得
作者的知识面广而内涵深,古今结合,表白得当,评论适量,趣味强,寓意深,对读者有吸引力。难得,难得。
——新浪网友 舜土隐士
这么多顶贴的,楼主,你白话得好呀,很会联系当代新词,连羡林死后再无羡林都出来了,太有才了。
——搜狐网友 mhl_191so
楼主博古通今啊,全才!!!!小弟佩服、景仰。至少历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经验很丰富。我是前几天才看见你的好东东的,还没看完许多人写其他的东西,字数多了,情节和语言就会前后雷同,而你的没有,实在厉害,全文几乎都是很新鲜的感觉。
——搜狐网友 清澈稀饭
宏大历史场景透露的心灵狂欢,镌刻纷乱年代英雄人物鲜明表情,在当代口语化的戏谑愉悦中,以个性化的独特叙事风格,重现东周列国的自由精神辉映的绝美华章!
——《风流大唐》作者 苏桂铭
无论是《东周》这锅粥,还是《世相西游》,都不外乎人性人心,只是这锅粥喝起来更过瘾呢!
——《世相西游》作者 马少华
天际写得这锅粥,虽然糊了,但是却飘出了浓浓的香味,东周不好写,乱且复杂,希望东周继续努力把更多的作料加进这碗粥中。
——新浪《凭栏观史》斑竹 大胡子二零(尹剑翔)
书评
:
《东周列国那锅粥》,确实很香!
小的时候,大我两岁的哥哥总喜欢给我讲他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故事,而我和弟弟则听得津津有味,。自那以后,我对历史故事萌生了兴趣。
后来,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也开设了历史课程。不过,自己真正喜欢上历史的是高中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历史老师把历史课上得很有趣,不仅讲故事还发表对历史的看法,语言幽默有趣。
记得他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时,说司马相如经常跑到卓文君的家里混吃,一来二往,两人互生情愫,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拉拉扯扯,卓文君半推半就就从了,最后末了,老师说,女孩子都这样,最后半推半就就……(这里可以省略500字)。最后,同学们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女生们觉得老师好没正经。难道不是吗?本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是很浪漫的,被他这么一歪啊,就觉得很俗气了。不过,同学们依然喜欢上历史课,总比上语文的古文课有趣多了。
最近,同事看见我心情低落,于是就塞给我一本书。我看题目是《东周列国那锅粥》,心想不会是之乎者也的历史书吧?顿时眉头皱了一下。同事一见我的表情就说,哎,推荐你看这本书,保你看了,笑口常开,吃嘛嘛香。我惊奇,哦,难道是笑话书。不是,你看了就知道。同事笑呵呵地说。
我想,那就当作枕边书呗,反正睡前也没事做,看看书打发打发时间,于是,接过,阅读。哪知,这一读就越发不可收拾。不仅晚上读到11点半才入睡,早上爬起来去上班,在公车上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读书的那样真像是如饥似渴啊,弄得公交车的上班族都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嘿嘿,我的余光可以感受得到。
书的内容自不必多说,也就无非是东周列国那些事儿。正史把东周分成了两段春秋与战国,那时候的历史真是乱成一锅粥。书取名为“东周列国那锅粥”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再者,我发现作者天际孤鸿同学讲历史故事的方式比我的历史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笔者的意思是作者讲历史故事方式,比我老师讲的更有趣。因为,书中的语言充斥着现代流行语和网络前卫的语言,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心领神会。
比如,郑国与齐国结盟的那段历史。只见作者写道:
不久,齐郑两国共赴石门,宾主双方举行了热情友好的会谈。
齐僖公对郑庄公处理“叔段反政府事件”采取的果断措施表示赞赏,并表示会坚决支持“一个郑国”的政策。同时,欢迎郑国人民前往齐国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郑庄公则对齐僖公的真诚邀请表示感谢,并邀请齐僖公访问郑国。
齐僖公表示,会认真考虑郑庄公的邀请,并在方便的时候访问郑国。
两国随后签署了战略伙伴协议。
就此,郑庄公和齐僖公俩小霸握手结盟。
看到这段,难道你不会联想到XX联播吗?我觉得作者真有才,拿现代语言来调侃历史,算是有点借古讽今的味道(不过,我十一岁的表弟看过之后,觉得作者是借今讽古,呵呵)。要是作者早点出来写书,高中的时候我也不至于整天背“太史公曰”……。
当然了,历史终究是历史,也有它严肃的时候。所以,大家读完《东周列国那锅粥》这本书再去读正版的《史记》关于东周列国的那段历史,应该就不会难理解了。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1)
楚成王:只是自我感觉太良好
上碗粥见底的时候正说到,泓水一战,成得臣完败宋襄公。
战事已毕,自认为已经事实上成为新一任武林盟主的楚成王喜不自禁,命成得臣率军来柯泽会师。
柯泽,郑地。位于郑都新郑的南郊。
楚国大兵跟美国大兵似的在附庸之国的领土上大摇大摆自然也不是新鲜事。郑文公为了对楚国无私的军事援助表示感谢,特意邀请楚成王来郑国进行国事访问。楚成王就亲率大军,屯兵于柯泽,一方面等待一位功臣,一方面等待一对男女。功臣自然是成得臣,这对男女便是郑文公夫妇。
早年间,郑国在北齐南楚间首鼠两端。楚国对郑,打也打了,就是灭不了,之后索性“和亲”,来个先兵后礼。嫁给郑文公的女人芈氏被称为“文芈”。这种对女人的叫法跟第一碗中提到的嫁给卫宣公的“宣姜”是一样的。
泓水之战之后,郑文公为了表达对楚成王的无限景仰和崇高敬意,不惜动用自己的老婆一起去楚营慰劳。让自家老婆去见楚王可不是什么好事,息国的故事便是一例。不过,郑文公不怕这个。因为文芈是楚国人,又是楚成王的亲妹妹。用两国联姻的产物去做两国交流的使者,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可惜,楚王哪是省油的灯?出兵救郑不能空手而归,成王突然搞出个“夜宿门”,竟然让郑文公赔进去两个女儿!
事情是这样的。
楚成王等来成得臣的完胜之军,大加赞赏之后,给出最新指示:“明日郑老大夫妇来军中慰问,你把俘虏的宋国人拉来,让郑国人看看,显摆显摆。”成得臣得令,当即安排如此如此。等第二天郑国慰问团一来,见到楚国之军容和宋国之俘虏,大为赞叹,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楚国如何了得,贬斥宋国如何无能,还用发音不准的楚语说“我爱楚国”云云。一番精神加物质的慰问活动之后,双方约定,明日楚王入城,去新郑参加答谢宴会。
一闭眼,一睁眼,一天过去了。
楚成王率领楚军各大高级将领和优秀士兵代表去新郑吃饭,郑文公亲自出城迎接。入城仪式之隆重,宴会级别之高档,周王若到郑国出差也就这个待遇了。成王虽然自认武林盟主,也有点意料之外,不禁欣喜若狂。
看到“老大”这么高兴,郑文公自然也喜不自禁,他又叫出老婆文芈,还带上自己的两个未出门的闺女,按年龄大小分别唤做“伯芈”和“叔芈”,来给楚王敬酒。按理,这俩闺女出来见楚王也没啥风险。文芈是成王的妹妹,那她的闺女也就是成王的外甥女。外甥女给舅舅行酒,天经地义,家族和谐。舅舅看到两个水灵的小外甥女也的确喜上眉梢。从大白天的午时一直喝到小狗开始出来值班守夜的晚上戌时,喝得酩酊大醉,喝得稀里糊涂。
楚成王满口酒气地说自己喝得差不多了,问道:“兄妹难得见面,妹子跟外甥女送寡人一程,如何?”
文芈当场就答应。
郑文公毫不阻拦。
楚成王起驾回营。
一到军中,楚成王就把两外甥女拉入寝室,玩起了双飞。文芈有苦不能言,一夜徘徊帐外。郑文公见老婆孩子彻夜不归,料定没有好事,却不敢派人去查。次日黎明,还没胆子亲往,借口Morning call,派出大夫叔詹去楚营。
不久,成王做完早操,吃好早饭,出帐迎客。下令分一半泓水之战的缴获品给郑国。至于文芈的俩闺女,也就是自己的俩外甥女,就得跟着舅舅回楚国,纳入后宫,做了压寨小妾。
文芈含泪诺诺,对“夜宿门”缄口不言。
旁人窃窃私语:“其实他们是亲戚!”
叔詹心中诅咒:“楚王不得善终!”这一语,恰似魔咒一般,最后还真的应验。楚成王亡于亲儿子的刀下,死不瞑目。这是后话。
且说郑文公见到三人行,一人归,彻底无语。而楚成王乐乐呵呵地载得美人归,享受着武林盟主的畅快。可惜,从名垂青史的角度上讲,他还不如宋襄公有名。因为如今常说的“春秋五霸”的菜谱其实有好多版本,最有名的两个版本如下:
1.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无论世人如何争议,这俩版本中好歹有个泓水之战的败者宋襄公的影子,却无论如何没有宋楚争霸的胜者楚成王的名号。倘若成王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或许,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2)
晋文公:这个哥们儿才是新霸主
还是依据上头的两个版本,齐桓公之后,不管有没有宋襄公的插科打诨,下一个主角无论如何都得轮到了一个人—晋文公。
晋文公的基本资料数据如下:
中文名:姬重耳
英文名:Ji Chonger。(按小沈阳同志创立的新潮派英语朗读方法,该声调应为升调)
民族:华夷混血
婚姻状况:重婚重婚再重婚
计划生育状况:严重超标
财产状况:无可奉告!晋国之君臣财产无需公示
身体状况:健康,略带畸形
姬重耳眼睛是“重瞳”,也就是有两个瞳孔。传说大舜和项羽就有这个先天性缺陷。这还不算完,重耳还有“骈肋”,也就是板肋的毛病。你我常人的肋骨是一根一根的,共计12对,左右对称,骨肉相连(想到吃了?一定是饿了)。姬重耳却是几乎骨骨相连,成了左右两大板块,中间没有肌肉助于胸腔的扩张收缩。
不过,因为大舜、重耳、项羽后来纷纷成了大名人,重瞳的“畸形”也就被鉴定为“大富大贵”的征兆。这种颇有“事后诸葛亮”意味的评论解释其实有点过分,还反映出舆论在潜意识中对残障人士的鄙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凭什么“畸形儿”就成就不了霸业呢?凭什么成就了霸业的就必须有大富大贵之相呢?
当山东的齐国衰落之后,河南的宋国想延续霸业,却被南蛮荆楚扼杀。而当荆楚得意于天下唯我独尊时,山西的晋国却异军突起,南抑楚国,北防戎狄,西控嬴秦,真正继承了齐桓公的衣钵,实现了“尊王攘夷”的大业。
并没有什么大富大贵之相的重耳同志便是这番大业的伟大旗手。
似乎伟人的过去都是坎坷的,其实话不能这么说。
任何人的过去都是坎坷的。人世间,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亦有之。只是大部分人的眼光只会停留在成功者的身上,妄图从他们的自传他传中学点秘诀。殊不知,倘若秘诀真能复制,第一个接过成功接力棒的应该是那些写手编辑们或者图书管理员或者街头卖盗版书的兄弟姐妹。可惜,大多数情况下,写手编辑们成天码字,埋头赶稿,跪求顶贴,弄得精疲力尽、灰头土脸,最后连个稿费都不易拿到;而那位那位传说中藏经阁老和尚则一直默默无闻;至于街头卖盗版书的,看着挺悠闲自在,可只要听到“城管来了”,便似见了阎王一般撒腿便跑。
成功者往往靠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最值得记住的一句话就是—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大脑。所以,余下的时间,列位还是苦心修炼,等待厚积薄发之日吧。只愿今日喝粥,明朝吃肉;今年奥拓,明年奥迪!
当然一夜暴富也是有的。贫民窟的哥们儿难得参加个“开心辞典”,也会成为百万富翁。只是再一琢磨—原来是在拍戏。
姬重耳的成功便不是一个人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没了身边那一班忠臣良将,姬重耳对于后世,无非一个“公子重耳”的称呼罢了。
先前说过,晋献公死后,晋国大乱。齐桓公联合秦穆公、周襄王以及晋国几位大臣之力,扶立公子夷吾做了晋侯,也就是晋惠公。不过,晋人众望所归的却是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后来一度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赐女赏肉,好生招待。重耳就此留在齐国,算是过上了幸福生活。
公子重耳在曾经素不相识的齐桓公眼中算是块宝,可在血脉相连的亲生父亲晋献公眼中却是不除不快的眼中钉。不然堂堂公子衙内怎会流落异乡为异客?
要解释晋献公的仇子心理和杀子情节,就得慢慢说起了。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1)
形同发配的“桐叶封弟”
晋国原来叫唐国,都城位于山西翼城以西24公里处。
当年周公旦还在辅佐年纪尚小的周成王时,看到成王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撕成珪状,交给身边陪游的亲弟弟叔虞,说:“以后我要把唐国封给你。这就是信物。”小P孩儿叔虞啥都不懂,只知道梧桐叶挺好玩,就收着回家了。
叔虞走后,周公姬旦问小成王:“小朋友,告诉叔叔,你打算什么时候把唐国封给你弟弟呀?”
成王傻呵呵地回答:“刚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周公姬旦的脸色马上晴转多云,严厉批评道:“你要知道,你贵为天子。天子无戏言,怎么能跟臣下开玩笑呢?”
成王差点哇地哭了,心说:“要是刚才说要他做天子,难道真换人不成?”
几年后,周成王谨遵周公的教诲,将唐国封给叔虞。从此叔虞被唤作“唐叔虞”,而这个封弟的故事就成了有名的“桐叶封弟”。更有影响力的一句话则是周公所说的“天子无戏言”,最后被后世概括为“君无戏言”的四字成语,永远成为君王教诲。
不过在叔虞渐渐懂事之后,他发现,这唐国可真不是好地方。
虽说古唐国历史悠久,远溯唐尧,甚至还久远。周朝草创之后,唐国因其拥有先圣遗风、夏民夏俗,被存留在山西大地上。可是,就在周武王逝世、周成王即位的初期,唐国竟然乘机叛乱了。周公旦可不是白天吃素、晚上做梦的主儿,大军开到,唐国被灭得一干二净。也就是因为那会儿老念叨“唐国”“唐国”,所以周成王才会拿“唐国”跟弟弟开玩笑。
现在叔虞成了唐叔虞,面对的是国内经济一穷二白,国外夷狄蠢蠢欲动。
唐国强?
唐国不强。
叔虞接手的时候无非一个百十里的小国而已。国家建设当然靠的是人力物力财力,不过,如何多快好省地用“力”,就得靠正确的制度。周天子也知道叔虞倒霉,一片梧桐叶就被“发配”到了边疆,于是给他好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允许唐国因地制宜搞发展,不要怕一国两制。不管白猫黑猫,抓着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国产监控摄像头还是进口监控摄像头,打死人的时候能自动坏死的就是好摄像头。
叔虞得令,既然唐国旧民以及周边百姓都习惯夏政,那就暂时不用周公创立的周礼,重新启用夏政处理内政外交,沿用夏历记录生活起居。国内建设时大家求同存异,团结进取。国际纷争时,大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如此如此,唐国大兴。胡萝卜加大棒,夷狄归附,开疆拓土,
Content
网友推荐
书评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1)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2)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1)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2)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3)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4)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5)
第三回 真正的红颜祸水:骊姬之乱(1)
第三回 真正的红颜祸水:骊姬之乱(2)
第三回 真正的红颜祸水:骊姬之乱(3)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1)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2)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3)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4)
第四回 诚信缺失的代表案例:假道灭虢(5)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1)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2)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3)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4)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5)
第五回 骊姬的暂时性得手(6)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1)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2)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3)
第六回 里克党的大反攻(4)
网友推荐
天际一孤鸿,隐于闹市中;东周你最棒,早已露峥嵘!
——天涯网友 南门太守
花间一壶酒,酒旁一锅粥。举头问明月,喝酒还是粥?粥入饥肠很养胃,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天涯网友 搞错没得
作者的知识面广而内涵深,古今结合,表白得当,评论适量,趣味强,寓意深,对读者有吸引力。难得,难得。
——新浪网友 舜土隐士
这么多顶贴的,楼主,你白话得好呀,很会联系当代新词,连羡林死后再无羡林都出来了,太有才了。
——搜狐网友 mhl_191so
楼主博古通今啊,全才!!!!小弟佩服、景仰。至少历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经验很丰富。我是前几天才看见你的好东东的,还没看完许多人写其他的东西,字数多了,情节和语言就会前后雷同,而你的没有,实在厉害,全文几乎都是很新鲜的感觉。
——搜狐网友 清澈稀饭
宏大历史场景透露的心灵狂欢,镌刻纷乱年代英雄人物鲜明表情,在当代口语化的戏谑愉悦中,以个性化的独特叙事风格,重现东周列国的自由精神辉映的绝美华章!
——《风流大唐》作者 苏桂铭
无论是《东周》这锅粥,还是《世相西游》,都不外乎人性人心,只是这锅粥喝起来更过瘾呢!
——《世相西游》作者 马少华
天际写得这锅粥,虽然糊了,但是却飘出了浓浓的香味,东周不好写,乱且复杂,希望东周继续努力把更多的作料加进这碗粥中。
——新浪《凭栏观史》斑竹 大胡子二零(尹剑翔)
书评
:
《东周列国那锅粥》,确实很香!
小的时候,大我两岁的哥哥总喜欢给我讲他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故事,而我和弟弟则听得津津有味,。自那以后,我对历史故事萌生了兴趣。
后来,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也开设了历史课程。不过,自己真正喜欢上历史的是高中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历史老师把历史课上得很有趣,不仅讲故事还发表对历史的看法,语言幽默有趣。
记得他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时,说司马相如经常跑到卓文君的家里混吃,一来二往,两人互生情愫,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拉拉扯扯,卓文君半推半就就从了,最后末了,老师说,女孩子都这样,最后半推半就就……(这里可以省略500字)。最后,同学们都心领神会地笑了,女生们觉得老师好没正经。难道不是吗?本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是很浪漫的,被他这么一歪啊,就觉得很俗气了。不过,同学们依然喜欢上历史课,总比上语文的古文课有趣多了。
最近,同事看见我心情低落,于是就塞给我一本书。我看题目是《东周列国那锅粥》,心想不会是之乎者也的历史书吧?顿时眉头皱了一下。同事一见我的表情就说,哎,推荐你看这本书,保你看了,笑口常开,吃嘛嘛香。我惊奇,哦,难道是笑话书。不是,你看了就知道。同事笑呵呵地说。
我想,那就当作枕边书呗,反正睡前也没事做,看看书打发打发时间,于是,接过,阅读。哪知,这一读就越发不可收拾。不仅晚上读到11点半才入睡,早上爬起来去上班,在公车上也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读书的那样真像是如饥似渴啊,弄得公交车的上班族都向我投来钦佩的目光。嘿嘿,我的余光可以感受得到。
书的内容自不必多说,也就无非是东周列国那些事儿。正史把东周分成了两段春秋与战国,那时候的历史真是乱成一锅粥。书取名为“东周列国那锅粥”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再者,我发现作者天际孤鸿同学讲历史故事的方式比我的历史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笔者的意思是作者讲历史故事方式,比我老师讲的更有趣。因为,书中的语言充斥着现代流行语和网络前卫的语言,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心领神会。
比如,郑国与齐国结盟的那段历史。只见作者写道:
不久,齐郑两国共赴石门,宾主双方举行了热情友好的会谈。
齐僖公对郑庄公处理“叔段反政府事件”采取的果断措施表示赞赏,并表示会坚决支持“一个郑国”的政策。同时,欢迎郑国人民前往齐国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郑庄公则对齐僖公的真诚邀请表示感谢,并邀请齐僖公访问郑国。
齐僖公表示,会认真考虑郑庄公的邀请,并在方便的时候访问郑国。
两国随后签署了战略伙伴协议。
就此,郑庄公和齐僖公俩小霸握手结盟。
看到这段,难道你不会联想到XX联播吗?我觉得作者真有才,拿现代语言来调侃历史,算是有点借古讽今的味道(不过,我十一岁的表弟看过之后,觉得作者是借今讽古,呵呵)。要是作者早点出来写书,高中的时候我也不至于整天背“太史公曰”……。
当然了,历史终究是历史,也有它严肃的时候。所以,大家读完《东周列国那锅粥》这本书再去读正版的《史记》关于东周列国的那段历史,应该就不会难理解了。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1)
楚成王:只是自我感觉太良好
上碗粥见底的时候正说到,泓水一战,成得臣完败宋襄公。
战事已毕,自认为已经事实上成为新一任武林盟主的楚成王喜不自禁,命成得臣率军来柯泽会师。
柯泽,郑地。位于郑都新郑的南郊。
楚国大兵跟美国大兵似的在附庸之国的领土上大摇大摆自然也不是新鲜事。郑文公为了对楚国无私的军事援助表示感谢,特意邀请楚成王来郑国进行国事访问。楚成王就亲率大军,屯兵于柯泽,一方面等待一位功臣,一方面等待一对男女。功臣自然是成得臣,这对男女便是郑文公夫妇。
早年间,郑国在北齐南楚间首鼠两端。楚国对郑,打也打了,就是灭不了,之后索性“和亲”,来个先兵后礼。嫁给郑文公的女人芈氏被称为“文芈”。这种对女人的叫法跟第一碗中提到的嫁给卫宣公的“宣姜”是一样的。
泓水之战之后,郑文公为了表达对楚成王的无限景仰和崇高敬意,不惜动用自己的老婆一起去楚营慰劳。让自家老婆去见楚王可不是什么好事,息国的故事便是一例。不过,郑文公不怕这个。因为文芈是楚国人,又是楚成王的亲妹妹。用两国联姻的产物去做两国交流的使者,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可惜,楚王哪是省油的灯?出兵救郑不能空手而归,成王突然搞出个“夜宿门”,竟然让郑文公赔进去两个女儿!
事情是这样的。
楚成王等来成得臣的完胜之军,大加赞赏之后,给出最新指示:“明日郑老大夫妇来军中慰问,你把俘虏的宋国人拉来,让郑国人看看,显摆显摆。”成得臣得令,当即安排如此如此。等第二天郑国慰问团一来,见到楚国之军容和宋国之俘虏,大为赞叹,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楚国如何了得,贬斥宋国如何无能,还用发音不准的楚语说“我爱楚国”云云。一番精神加物质的慰问活动之后,双方约定,明日楚王入城,去新郑参加答谢宴会。
一闭眼,一睁眼,一天过去了。
楚成王率领楚军各大高级将领和优秀士兵代表去新郑吃饭,郑文公亲自出城迎接。入城仪式之隆重,宴会级别之高档,周王若到郑国出差也就这个待遇了。成王虽然自认武林盟主,也有点意料之外,不禁欣喜若狂。
看到“老大”这么高兴,郑文公自然也喜不自禁,他又叫出老婆文芈,还带上自己的两个未出门的闺女,按年龄大小分别唤做“伯芈”和“叔芈”,来给楚王敬酒。按理,这俩闺女出来见楚王也没啥风险。文芈是成王的妹妹,那她的闺女也就是成王的外甥女。外甥女给舅舅行酒,天经地义,家族和谐。舅舅看到两个水灵的小外甥女也的确喜上眉梢。从大白天的午时一直喝到小狗开始出来值班守夜的晚上戌时,喝得酩酊大醉,喝得稀里糊涂。
楚成王满口酒气地说自己喝得差不多了,问道:“兄妹难得见面,妹子跟外甥女送寡人一程,如何?”
文芈当场就答应。
郑文公毫不阻拦。
楚成王起驾回营。
一到军中,楚成王就把两外甥女拉入寝室,玩起了双飞。文芈有苦不能言,一夜徘徊帐外。郑文公见老婆孩子彻夜不归,料定没有好事,却不敢派人去查。次日黎明,还没胆子亲往,借口Morning call,派出大夫叔詹去楚营。
不久,成王做完早操,吃好早饭,出帐迎客。下令分一半泓水之战的缴获品给郑国。至于文芈的俩闺女,也就是自己的俩外甥女,就得跟着舅舅回楚国,纳入后宫,做了压寨小妾。
文芈含泪诺诺,对“夜宿门”缄口不言。
旁人窃窃私语:“其实他们是亲戚!”
叔詹心中诅咒:“楚王不得善终!”这一语,恰似魔咒一般,最后还真的应验。楚成王亡于亲儿子的刀下,死不瞑目。这是后话。
且说郑文公见到三人行,一人归,彻底无语。而楚成王乐乐呵呵地载得美人归,享受着武林盟主的畅快。可惜,从名垂青史的角度上讲,他还不如宋襄公有名。因为如今常说的“春秋五霸”的菜谱其实有好多版本,最有名的两个版本如下:
1.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无论世人如何争议,这俩版本中好歹有个泓水之战的败者宋襄公的影子,却无论如何没有宋楚争霸的胜者楚成王的名号。倘若成王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或许,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第一回 上一碗留下的渣渣(2)
晋文公:这个哥们儿才是新霸主
还是依据上头的两个版本,齐桓公之后,不管有没有宋襄公的插科打诨,下一个主角无论如何都得轮到了一个人—晋文公。
晋文公的基本资料数据如下:
中文名:姬重耳
英文名:Ji Chonger。(按小沈阳同志创立的新潮派英语朗读方法,该声调应为升调)
民族:华夷混血
婚姻状况:重婚重婚再重婚
计划生育状况:严重超标
财产状况:无可奉告!晋国之君臣财产无需公示
身体状况:健康,略带畸形
姬重耳眼睛是“重瞳”,也就是有两个瞳孔。传说大舜和项羽就有这个先天性缺陷。这还不算完,重耳还有“骈肋”,也就是板肋的毛病。你我常人的肋骨是一根一根的,共计12对,左右对称,骨肉相连(想到吃了?一定是饿了)。姬重耳却是几乎骨骨相连,成了左右两大板块,中间没有肌肉助于胸腔的扩张收缩。
不过,因为大舜、重耳、项羽后来纷纷成了大名人,重瞳的“畸形”也就被鉴定为“大富大贵”的征兆。这种颇有“事后诸葛亮”意味的评论解释其实有点过分,还反映出舆论在潜意识中对残障人士的鄙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凭什么“畸形儿”就成就不了霸业呢?凭什么成就了霸业的就必须有大富大贵之相呢?
当山东的齐国衰落之后,河南的宋国想延续霸业,却被南蛮荆楚扼杀。而当荆楚得意于天下唯我独尊时,山西的晋国却异军突起,南抑楚国,北防戎狄,西控嬴秦,真正继承了齐桓公的衣钵,实现了“尊王攘夷”的大业。
并没有什么大富大贵之相的重耳同志便是这番大业的伟大旗手。
似乎伟人的过去都是坎坷的,其实话不能这么说。
任何人的过去都是坎坷的。人世间,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亦有之。只是大部分人的眼光只会停留在成功者的身上,妄图从他们的自传他传中学点秘诀。殊不知,倘若秘诀真能复制,第一个接过成功接力棒的应该是那些写手编辑们或者图书管理员或者街头卖盗版书的兄弟姐妹。可惜,大多数情况下,写手编辑们成天码字,埋头赶稿,跪求顶贴,弄得精疲力尽、灰头土脸,最后连个稿费都不易拿到;而那位那位传说中藏经阁老和尚则一直默默无闻;至于街头卖盗版书的,看着挺悠闲自在,可只要听到“城管来了”,便似见了阎王一般撒腿便跑。
成功者往往靠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最值得记住的一句话就是—机会只等待有准备的大脑。所以,余下的时间,列位还是苦心修炼,等待厚积薄发之日吧。只愿今日喝粥,明朝吃肉;今年奥拓,明年奥迪!
当然一夜暴富也是有的。贫民窟的哥们儿难得参加个“开心辞典”,也会成为百万富翁。只是再一琢磨—原来是在拍戏。
姬重耳的成功便不是一个人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没了身边那一班忠臣良将,姬重耳对于后世,无非一个“公子重耳”的称呼罢了。
先前说过,晋献公死后,晋国大乱。齐桓公联合秦穆公、周襄王以及晋国几位大臣之力,扶立公子夷吾做了晋侯,也就是晋惠公。不过,晋人众望所归的却是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后来一度流亡到了齐国。齐桓公赐女赏肉,好生招待。重耳就此留在齐国,算是过上了幸福生活。
公子重耳在曾经素不相识的齐桓公眼中算是块宝,可在血脉相连的亲生父亲晋献公眼中却是不除不快的眼中钉。不然堂堂公子衙内怎会流落异乡为异客?
要解释晋献公的仇子心理和杀子情节,就得慢慢说起了。
第二回 晋国的陈年旧事(1)
形同发配的“桐叶封弟”
晋国原来叫唐国,都城位于山西翼城以西24公里处。
当年周公旦还在辅佐年纪尚小的周成王时,看到成王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撕成珪状,交给身边陪游的亲弟弟叔虞,说:“以后我要把唐国封给你。这就是信物。”小P孩儿叔虞啥都不懂,只知道梧桐叶挺好玩,就收着回家了。
叔虞走后,周公姬旦问小成王:“小朋友,告诉叔叔,你打算什么时候把唐国封给你弟弟呀?”
成王傻呵呵地回答:“刚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周公姬旦的脸色马上晴转多云,严厉批评道:“你要知道,你贵为天子。天子无戏言,怎么能跟臣下开玩笑呢?”
成王差点哇地哭了,心说:“要是刚才说要他做天子,难道真换人不成?”
几年后,周成王谨遵周公的教诲,将唐国封给叔虞。从此叔虞被唤作“唐叔虞”,而这个封弟的故事就成了有名的“桐叶封弟”。更有影响力的一句话则是周公所说的“天子无戏言”,最后被后世概括为“君无戏言”的四字成语,永远成为君王教诲。
不过在叔虞渐渐懂事之后,他发现,这唐国可真不是好地方。
虽说古唐国历史悠久,远溯唐尧,甚至还久远。周朝草创之后,唐国因其拥有先圣遗风、夏民夏俗,被存留在山西大地上。可是,就在周武王逝世、周成王即位的初期,唐国竟然乘机叛乱了。周公旦可不是白天吃素、晚上做梦的主儿,大军开到,唐国被灭得一干二净。也就是因为那会儿老念叨“唐国”“唐国”,所以周成王才会拿“唐国”跟弟弟开玩笑。
现在叔虞成了唐叔虞,面对的是国内经济一穷二白,国外夷狄蠢蠢欲动。
唐国强?
唐国不强。
叔虞接手的时候无非一个百十里的小国而已。国家建设当然靠的是人力物力财力,不过,如何多快好省地用“力”,就得靠正确的制度。周天子也知道叔虞倒霉,一片梧桐叶就被“发配”到了边疆,于是给他好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允许唐国因地制宜搞发展,不要怕一国两制。不管白猫黑猫,抓着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国产监控摄像头还是进口监控摄像头,打死人的时候能自动坏死的就是好摄像头。
叔虞得令,既然唐国旧民以及周边百姓都习惯夏政,那就暂时不用周公创立的周礼,重新启用夏政处理内政外交,沿用夏历记录生活起居。国内建设时大家求同存异,团结进取。国际纷争时,大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如此如此,唐国大兴。胡萝卜加大棒,夷狄归附,开疆拓土,

东周列国那锅粥 (第二碗)
421.33KB
申请报告